微 球
微球蛋白偏高的原因有哪些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微球蛋白偏高的原因有哪些呢
导语:微球蛋白的种类有很多,通常分为四类。
通常情况下,在做肝功能检查的时候往往会涉及到微球蛋白。
但是很多人往往被检查出微球蛋白偏高,那么
微球蛋白的种类有很多,通常分为四类。
通常情况下,在做肝功能检查的时候往往会涉及到微球蛋白。
但是很多人往往被检查出微球蛋白偏高,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微球蛋白偏高呢?为了帮助大家解决疑惑,接下来就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相关知识。
1、α1球蛋白偏高
α1球蛋白的测定对判断肝炎患者的严重和预后有参考价值。
当肝脏发生炎症时,α1球蛋白就会偏高。
α1球蛋白偏高表明病情较轻,如果减少,说明病情偏重。
2、α2球蛋白偏高
α2球蛋白主要反映肝炎病变的严重程度。
在病毒性肝炎初期,α2球蛋白的值没有什么变化。
当是肝癌时,α2球蛋白就会偏高。
这是因为a2含脂蛋白,胆汁郁积时,特别是慢性病例,血脂增加时,a2球蛋白就会随之升高。
3、γ球蛋白偏高
γ球蛋白在所有的肝胆疾病时都偏高,偏高的程度根据患者的病情来决定。
当是病毒性肝炎时,γ球蛋白会中度增高;重型肝炎时,球蛋白可明显升高;慢性肝炎时,球蛋白的平均值随病型而异;肝硬化时,球蛋白普遍偏高,尤其在晚期或进行性失代偿肝硬化,球蛋白可极度偏高。
4、β球蛋白偏高
β球蛋白偏高的情况多出现于胆汁郁积性肝病变。
γ球蛋白在所有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b2微球蛋白参考值范围
B2微球蛋白参考值范围引言B2微球蛋白(B et a-2-m ic ro gl ob ul in,B2M)是一种小分子量的蛋白质,广泛存在于人体的组织和体液中。
它在许多疾病的诊断和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B2微球蛋白的参考值范围,以及与其相关的临床意义和影响因素。
参考值范围B2微球蛋白的参考值范围通常是0.8-2.2mg/L。
这个范围是根据大量人群的检测结果统计得出的。
对于不同的实验室和检测方法,参考值可能会存在轻微的差异,但一般来说,大体在这个范围内。
临床意义B2微球蛋白与肾功能B2微球蛋白是由肾脏排泄的,因此与肾功能密切相关。
正常情况下,肾脏能有效过滤血液中的B2微球蛋白,使其排泄到尿液中。
但当肾脏出现问题或损伤时,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加,导致B2微球蛋白从血液中逸出,造成血液中B2微球蛋白水平升高。
因此,B2微球蛋白可作为评估肾功能的一个指标。
B2微球蛋白与肿瘤B2微球蛋白在许多肿瘤中的水平也会显著升高。
特别是对于部分恶性肿瘤,如多发性骨髓瘤和淋巴瘤,B2微球蛋白的检测可以作为早期诊断、疾病进展和疗效监测的指标。
此外,一些炎症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也会导致B2微球蛋白的升高。
其他临床意义除了与肾功能和肿瘤相关外,B2微球蛋白升高还可见于一些感染性疾病、肝病、骨髓移植以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等。
在临床上,对于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B2微球蛋白的水平以及其他相关指标是非常重要的。
影响因素B2微球蛋白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正常情况下B2微球蛋白的水平会逐渐升高。
-性别:男性的B2微球蛋白水平通常略高于女性。
-肾功能:肾功能恶化会导致血液中B2微球蛋白的水平升高。
-肿瘤:许多肿瘤会导致B2微球蛋白水平的升高。
-炎症和感染:炎症和感染状态下,B2微球蛋白的水平也可能升高。
结论B2微球蛋白是一个重要的生物标志物,与肾功能、肿瘤和炎症状态密切相关。
微球蛋白a1偏高的原因
微球蛋白a1偏高的原因
微球蛋白A1是人体血液中一种重要的蛋白质,它主要参与血液凝固过程,并可以反映出血液中凝血机制的变化。
微球蛋白A1偏高一般是指微球蛋白A1水平高于正常范围,以下是微球蛋白A1偏高的原因。
1. 血液中凝血因子水平偏高:凝血因子是血液凝固的重要物质,当血液中凝血因子水平偏高时,微球蛋白A1水平也会偏高。
2. 肝脏功能异常:肝脏是人体重要的解毒器官,如果肝脏功能受到损害,会导致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水平偏高,从而导致微球蛋白A1偏高。
3. 血液凝固受到抑制:有些药物可以抑制血液凝固,如果患者服用这种药物,会导致血液凝固过程受到抑制,从而导致微球蛋白A1偏高。
4. 其他原因:除上述原因外,微球蛋白A1偏高还可能是由于某些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肝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等,都可能导致微球蛋白A1偏高。
患者如果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缺铁性贫血等慢性疾病,也可能会影响其微球蛋白A1水平。
微球蛋白A1偏高的原因有很多,患者应该首先检查是否有上述疾
病,如果有,应及时进行治疗。
此外,患者也要注意控制膳食,多吃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多运动,以维持血液中微球蛋白A1的正常水平。
聚丙烯腈(PAN)表球特征
在发生溶解后通过聚合反应把不溶
性的高分子聚合物生成。并使得芯
材被包裹的过程。
6
悬浮聚合法
是指溶有引发剂的单体以液滴状悬
浮于水中进 行自由基聚合的方法。
整体看水相为连续相,液滴为分散
相[10]。
第一章 引言
1.2碳微球的研究动态
1.2.1碳微球的研究进展 碳微球的发展由来已久,在1960年左右,科学家在对焦炭的研究中出乎意料的发现了一种球型的碳结构[14]在此之后,开 启了碳微球研究的先端。而在1973年Honda等通过对沥青进行分离从而发现微米级的中间相碳微球以后[15],碳微球得到了科 研人员的重点研究。在这之后,碳微球的的研究进展进入了快车道,在20世纪的70年代末,科学家在热台显微镜下发现了中间 相的可溶热变特征,在这个基础上认定了中间相可以包括溶剂不溶的高分子量组分以及溶剂可溶的低分子量组分。
些,不太合适。
界面聚合法
4
它所采用的原理是将不同的溶剂中放入不同的两种活
性单体溶解,使得两种溶液分散,一种分散到另一种中,在
两种不同溶液的交界界面处会发生聚合反应,聚合反应产生
的物质就是我们想要制得的微胶囊。
原位聚合法
5
以氨基树脂作为原料,使用了原位 聚合法制备了微胶囊,该方法是指
β微球蛋白临床意义
β2—微球蛋白(β2-M G)临床意义临床上检测血或尿中的β 2-MG 浓度为临床肾功能测定、肾移植成活、糖尿病肾病、重金属镉、汞中毒以及某些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提供较早、可靠和灵敏的指标。
脑脊液中β 2-MG 的检测对脑膜白血病的诊断有特别的意义。
血β 2-MG 检测的临床意义1 、肾功能是影响血β 2-MG 浓度的最主要因素,用血β 2-MG 估测肾功能。
( 1 )血β 2-MG 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灵敏指标,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病变如累及肾小球滤过功能,均可致血β 2-MG 升高。
β 2-MG 浓度明显β 2-MG 升1 、检测尿β 2-MG 是诊断近曲小管损害敏感而特异的方法。
当近曲小管轻度受损时,尿β 2-MG 明显增加,且与肾小管重吸收率呈正相关。
2 、尿蛋白/ 尿β 2-MG 比值有助于鉴别肾小球或肾小管病变。
单纯肾小球病变时,尿蛋白/ 尿β 2-MG 比值大于300 ;单纯肾小管病变时,比值小于10 ;混合性病变时,其比值介于两者之间。
3 、用于鉴别上、下尿路感染。
上尿路感染时,尿液β 2-MG 浓度明显增加;而下尿路感染时,则基本正常。
4 、用于判断肾移植的排斥反应。
肾移植无排斥反应者,尿β 2-MG 浓度常无明显增高;当出现急性排斥反应,在排斥前数天即见尿β 2-MG 明显增加,在排斥高危期,连续测定有一定预示价值。
5 、糖尿病、高血压病人早期尿β 2-MG 与其肾功能损害程度显著相关。
6 、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肾损害时,尿中β 2-MG 明显增高。
7 、重金属中毒肾损害的流行病调查,尿β 2-MG 可用为筛选试验。
解,不再返流入血。
正常人B2微球蛋白的合成速度和细胞膜释放的量是非常恒定的,从而使B2微球蛋白含量保持稳定水平。
而许多疾病,肝炎、肾炎、类风湿关节炎,以及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等,均可使血B2微球蛋白升高。
血和尿B2微球蛋白的意义如下:1、血β2-微球蛋白升高而尿β2-微球蛋白正常,主要由于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常见于急、慢性肾炎,肾功能衰竭等。
微球的比表面积
微球的比表面积
微球的比表面积是指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微球的表面积与质量或体积之比。
在数学上,微球的比表面积可以通过计算微球的表面积除以其质量或体积来得到。
对于单位质量的微球,比表面积可以表示为SA/m,其中SA是微球的表面积,m是微球的质量。
对于单位体积的微球,比表面积可以表示为SA/V,其中SA是微球的表面积,V是微球的体积。
微球的表面积可以使用公式进行计算。
对于半径为r的微球,其表面积可以通过公式4πr²来计算。
如果知道微球的质量或体积,可以使用该公式计算出表面积。
然后根据给定的质量或体积计算比表面积。
需要注意的是,比表面积是一个物理概念,它用于描述微球的表面活性或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微球的质量或体积之间的关系。
它在材料科学、化学工程等领域中有重要的应用。
高强度聚乙烯醇水凝胶微球的制备
21年 1 01 0月
高 等 学 校 化 学 学 报
CHE CAL J MI OURNAL OF CHI NES E UNI VERS TI I ES
No 1 .0
2 3 ~2 4 4 7 4 0
高 强 度 聚 乙烯 醇 水 凝胶 微 球 的 制备
点 ~ 1 l .例 如 , o 通过 改 变实验 条件 即可 控 制 微 球 的 粒径 ,且 粒 径 分 布 均 一 ,实 验 重 复 性 及 可控 性 好 .
因此 ,我们选 择 高压 静 电技术 作为 高强 度 P A微 球 的制备 方 法 ,研 究实 验 条 件对 P A水 凝 胶微 球 性 V V 能 的影 响 ,为组 织工 程用 三维 多孔 细胞 支架 的制 备提 供理 想 的致孑 剂 . L
高 素 照 等 :高 强度 聚 乙烯 醇 水 凝胶 微 球 的 制 备
◆ ● ●
F g 3 M e a i g wih mi r f a e t i. t lrn t c o l m n i F g 4 Op ia c o r p fmi r s h r s i. t lmi r g a h o c o p e e c
( 梅特 勒 一 多仪 器上 海有 限公 司 ) I7 托利 , X 0光学 显微 镜 ( lm u 公 司 ) Oy ps .
1 2 P A 微球 的制 备 . V
P A微球 制备 装置 见 图 1 V .注射器 中的 P A溶液 在压 力作 用下从 针 尖流 出 , V 针头 和 金属 环 之 间 的
量
苗
弓
暮
甚
墨
.
暑
昌
苦
量
β2微球蛋白临床应用及临床意义
β2微球蛋白临床应用及临床意义β2微球蛋白的临床应用β-2微球蛋白是一种存在于所有有核细胞(包括淋巴细胞)的细胞膜上的低分子量(11.8kDa)蛋白。
本蛋白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LA)I类的轻链或β-链,由含有链内二硫键的单个多肽链构成。
血清β-2微球蛋白水平或β-2微球蛋白排泄的变化,可能因产量增多、肾小球滤过率(GFR)或肾小管重吸收变化引起。
由于淋巴系统是β-2微球蛋白的主要合成部位,淋巴细胞增殖加快的所有情况均伴有其血清浓度升高,例如多发性骨髓瘤、何杰金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其它恶性非何杰金淋巴瘤。
在与免疫系统活化有关的所有疾病中,β-2微球蛋白的产量也会增加,例如某些自身免疫疾病、细菌和病毒感染(HIV、CMV、EBV)、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移植排斥。
在健康人中,在自然的细胞再生过程中,β-2微球蛋白以相对恒定的速度合成,并被释放到体液内,它可以自由的被肾小球过滤和肾小管重吸收。
GFR降低会延长β-2微球蛋白的半衰期,血清浓度按指数规律升高。
在肾小管损伤的病例(例如由细菌引起的间质性肾炎和镉肾病)中,β-2微球蛋白的排泄会增加。
β-2微球蛋白经常被用于检查肾小管功能,特别是在肾移植患者中,在这些患者中,同种异体移植物排斥会表现为肾小管病引起的血清β-2 微球蛋白升高。
(在急慢性肾盂肾炎时,因肾脏受损,故尿β2微球蛋白升高,而膀胱炎患者则β2微球蛋白正常;肾移植患者血、尿β2微球蛋白明显增高,提示机体发生排斥反应,因β2微球蛋白合成加速,虽肾清除增多,而血β2微球蛋白仍增高。
一般在移植后2~3天血β2微球蛋白上升至高峰,随后逐渐下降。
肾移植后连续测定血、尿β2微球蛋白可作为肾小球和肾小管病变的敏感指标。
如肾移植虽有少尿,但血β2微球蛋白下降者提示预后良好。
排异时血β2微球蛋白增高先于肌酐,测定β2微球蛋白,有助于诊断尚处于亚临床期肾发生的排斥反应。
β2微球蛋白检测被认为是衡量糖尿病患者轻度肾功能减退和疗效观察的一项简便、精确而又敏感的方法。
α1微球蛋白 范围
α1微球蛋白范围α1微球蛋白是一种重要的血液蛋白,它在人体内具有多种功能和作用。
本文将从其结构、功能和临床意义等方面进行介绍。
α1微球蛋白是一种球状蛋白质,属于血浆蛋白家族的一员。
它是由肝脏合成并分泌入血液中的,在血液中的浓度较低,约占总血浆蛋白的5%。
其分子量约为40-55千道尔顿。
α1微球蛋白主要由α1-酸性糖蛋白(AAG)和α1-抗胰蛋白酶抑制剂(α1-AT)组成。
α1-酸性糖蛋白是一种糖蛋白,其主要功能是参与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
它可以结合和转运一些药物和激素,起到稳定和保护的作用。
此外,α1-酸性糖蛋白还参与炎症反应的调节,可以与炎症介质结合,减轻炎症反应的程度。
α1-抗胰蛋白酶抑制剂是一种抗酶蛋白,可以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
胰蛋白酶是一种消化酶,能够分解蛋白质,但过多的活性会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
α1-抗胰蛋白酶抑制剂通过与胰蛋白酶结合,阻止其对组织的破坏,起到保护作用。
α1微球蛋白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的浓度变化可以反映机体的炎症状态和免疫功能。
当机体受到感染或炎症刺激时,α1微球蛋白的合成会增加,导致其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
因此,α1微球蛋白的浓度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炎症反应的指标之一。
此外,α1微球蛋白还参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其浓度的变化也与肿瘤的预后相关。
除了上述功能,α1微球蛋白还具有其他一些生物学活性。
例如,它可以与一些药物和毒素结合,影响其药效和毒性。
此外,α1微球蛋白还参与血液凝块的形成和溶解,对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α1微球蛋白是一种重要的血液蛋白,具有多种功能和作用。
它在免疫调节、炎症反应、药物代谢和肿瘤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其结构和功能的深入研究,可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微球蛋白a1偏低的原因
微球蛋白a1偏低的原因
微球蛋白A1(alpha-1微球蛋白)是一种血清蛋白,其浓度的异常变化可能暗
示某种健康问题。
微球蛋白A1偏低可能有以下原因:
1. 遗传因素:一些人可能天生微球蛋白A1浓度较低,这可能与其家族遗传有关。
2. 肝疾病:肝脏是微球蛋白A1的合成和分泌主要器官。
因此,肝脏疾病(如
肝硬化、肝炎、脂肪肝)可能导致微球蛋白A1偏低。
这可能是由于肝脏受损导致
微球蛋白A1合成功能下降。
3. 肾疾病:肾脏是微球蛋白A1的排泄主要器官。
患有肾脏疾病(如肾功能不全、肾病综合征)的人可能会出现微球蛋白A1的降低,因为肾脏无法有效排除这
种蛋白质。
4. 营养不良:饮食中缺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必需营养素可能导致微球
蛋白A1的低水平。
5. 炎症和感染:慢性炎症和感染(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肺炎等)可以导致微球蛋白A1的降低。
6. 肿瘤:某些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可能导致微球蛋白A1偏低。
需要注意的是,微球蛋白A1的低水平可能是某种潜在疾病或身体异常的指示,但它本身并不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
因此,如果你的微球蛋白A1浓度异常低,请
及时咨询医生,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以确定具体原因。
微球蛋白a1偏高的原因
微球蛋白a1偏高的原因
微球蛋白A1是一种血液指标,表示血液中的蛋白质的状况。
微球蛋白A1偏高,可以是某种疾病的危险信号。
一般而言,微球蛋白A1偏高的原因可以有以下
几种:
一、肝脏疾病
1. 肝炎
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等,当肝细胞受损时,就会导致微球蛋白A1升高。
2. 肝硬化
肝硬化的发生,也会使微球蛋白A1偏高。
二、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体内游离脂肪酸比重,浮游体脂肪积累变多,一些水溶性蛋
白能被吸收,从而也会造成微球蛋白A1升高。
三、其他疾病
1.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会使微球蛋白A1偏高。
2. 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时,嘌呤素在血液中的比例又明显升高,会造成微球蛋白A1偏高。
3. 过敏状况
有的过敏性疾病的患者,会出现血清IgE升高,而这会影响到微球蛋白A1的含量,从而也会造成微球蛋白A1升高。
四、饮食因素
不良饮食习惯也会导致血液中微球蛋白A1偏高,例如膳食中缺乏植物性蛋白质、
缺乏按时休息等,都会影响血液的指标,因此也可能引起微球蛋白A1偏高。
总之,微球蛋白A1偏高,主要是由肝脏疾病、慢性心力衰竭和其他疾病、饮
食因素等的影响导致的,建议大家做好饮食结构的调整,合理补充植物性蛋白质,保证良好的睡眠,以便尽早排除疾病隐患,减轻病情发展,提升健康水平。
微球蛋白检测标准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微球蛋白检测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介绍微球蛋白检测标准,并对其进行概述说明和解释。
微球蛋白是一种身体内的重要指标,其检测可以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因此,了解微球蛋白检测标准的相关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组织内容:引言部分对文章进行概述;接下来将详细介绍微球蛋白检测标准;然后阐述微球蛋白的重要性并解释其检测原理与方法;最后展望微球蛋白检测的应用前景。
1.3 目的本文旨在提供读者关于微球蛋白检测标准方面的基础知识,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并掌握这一领域。
同时,通过对微球蛋白的重要性和相关方法的解释,希望能够引起读者对该领域进一步研究和应用的兴趣。
请注意:正如您所请求的,上述内容仅以普通文本格式呈现,并不包含任何网址。
2. 微球蛋白检测标准微球蛋白是一种在血液中出现的异常蛋白质,其检测对于诊断、监测和评估某些疾病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保证微球蛋白测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制定了相应的检测标准。
微球蛋白检测标准主要包括样本收集、试剂盒选择、设备操作指南以及结果解读等方面。
首先,在进行微球蛋白检测前,需要采集合适的样本,并且确保样本的保存和处理符合规范操作。
常用的样本类型包括血液、尿液以及其他组织或液体。
其次,选择适当的试剂盒也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厂家生产的试剂盒可能具有不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所以在选择时需要考虑到实际需求,并根据相关文献或指南推荐进行选择。
在设备操作方面,操作人员需要按照标准程序进行操作,并确保仪器设备正常运行。
此外,在进行测试时还应注意一些技术细节,如稀释倍数、反应时间等参数设置,这些都有助于结果的准确性。
最后,对于微球蛋白检测结果的解读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常可以根据参考值范围来进行结果判断。
然而,对于某些情况下的敏感度要求较高,可能需要结合其他相关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总之,微球蛋白检测标准是确保检测过程和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指导依据。
遵循这些标准可以提高微球蛋白检测的质量,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可靠的诊断依据。
磁性微球
链霉亲和素磁性微球 交 MSV015-10 联
MSV3-10
链霉亲和素磁性微球 光 滑
链霉亲和素磁性微球 光 MSV4-10 滑
链霉亲和素磁性微球 高 MSV385-4 磁
MSV455-4
链霉亲和素磁性微球 高 磁
TSF100
管道设置(小中大)自选磁 力分离微球
超磁DW磁力分离微球(深 UMMS100 孔板)
MSV155-10
链霉亲和素包裹磁性微 球
链霉亲和素包裹磁性微 MSV025-10 球
链霉亲和素包裹磁性微 MSV3805-4 球
MSV03-10
链霉亲和素包裹磁性微 球
链霉亲和素包裹磁性微 MSV41-10 球
MSV5-5
链霉亲和素包裹磁性微 球
MSV6-5
链霉亲和素包裹磁性微 球
MSV8-5
链霉亲和素包裹磁性微 球
UMS100 超磁磁力分离微球
详细描述 Amino FerroMagnetic Particles, 1% w/v, 4.0-4.5 um, 10 mL Amino Magnetic Particles, 1% w/v, 6.0-6.9 um, 10 mL Amino Magnetic Particles, 1% w/v, 6.0-6.9 um, 100 mL Amino Magnetic Particles, 1% w/v, 8.0-9.9 um, 10 mL Amino Magnetic Particles, 2.5% w/v, 1.0-1.4 um, 10 mL Amino Magnetic Particles, 2.5% w/v, 1.0-1.4 um, 100 mL Amino Magnetic Particles, 2.5% w/v, 1.5-1.9 um, 10 mL Amino Magnetic Particles, 2.5% w/v, 1.5-1.9 um, 100 mL Amino Magnetic Particles, 2.5% w/v, 2.0-2.9 um, 10 mL Amino Magnetic Particles, 2.5% w/v, 2.0-2.9 um, 100 mL Amino Magnetic Particles, 2.5% w/v, 3.0-3.9 um, 10 mL Amino Magnetic Particles, 2.5% w/v, 3.0-3.9 um, 100 mL Amino Magnetic Particles, 2.5% w/v, 4.0-4.5 um, 10 mL Amino Magnetic Particles, 2.5% w/v, 4.0-4.5 um, 100 mL Amino Magnetic Particles, Crosslinked, 1% w/v, 13.0-17.99 um, 5 mL Amino Magnetic Particles, Crosslinked, 2.5% w/v, 1.0-2.0 um, 10 mL Amino Magnetic Particles, Crosslinked, 2.5% w/v, 1.0-2.0 um, 100 mL Amino Magnetic Particles, Crosslinked, 2.5% w/v, 3.0-6.0 um, 10 mL Amino Magnetic Particles, Smooth, 2.5% w/v, 4.0-4.9 um, 10 mL Amino Magnetic Particles, Smooth, 2.5% w/v, 4.0-5.0 um, 10 mL Amino Magnetic Particles, Smooth, 2.5% w/v, 4.0-5.0 um, 100 mL
β2-微球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β2-微球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一、概述1、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是由血小板、淋巴细胞和多形核白细胞产生的一种小分子球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11.8kD,存在于除红细胞和胎盘滋养层以外的所有有核细胞,尤其在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存在丰富,在其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
2、肿瘤细胞合成β2-MG的能力也非常强,其作为HLA 的轻链以非共价键与重链结合。
3、由于β2-MG分子量小可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滤过的β2-MG在近端肾小管几乎全被重吸收,吸收率达99.92%,被重吸收的β2-MG在肾小管完全降解。
二、血β2-MG 检测的临床意义1.肾功能是影响血β2-MG浓度的最主要因素,可用血β2-MG 估测肾功能。
2.血β2-MG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灵敏指标,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病变如累及肾小球滤过功能,均可致血β2-MG升高;3.血β2-MG是反映高血压和糖尿病肾功能受损的敏感指标;4.长期血液透析患者血β2-MG升高与淀粉样变、淀粉骨关节病及腕综合征的发生相关;5.血β2-MG有助于动态观察、诊断早期肾移植排斥反应。
6.血β2-MG是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主要标志物。
7.多发性骨髓瘤、慢性淋巴性白血病者血β2-MG浓度明显增加,其β2-MG血清水平可用于评价骨髓瘤的预后及治疗效果。
8.人巨细胞病毒、EB 病毒乙肝或丙肝病毒及HIV感染时血β2-MG亦可增高。
9.自身免疫性疾病时血β2-MG增高,尤其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期。
50%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β2-MG升高,并且和关节受累数目呈正相关目前认为测定血β2-MG可用于评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活动程度,并可作为观察药物疗效的指标。
三、尿β2-MG检测的临床意义1.检测尿β2-MG是诊断近曲小管损害敏感而特异的方法。
当近曲小管轻度受损时,尿β2-MG明显增加,且与肾小管重吸收率呈正相关。
2.尿蛋白/尿β2-MG比值有助于鉴别肾小球或肾小管病变。
β2微球蛋白临床意义
β2—微球蛋白(β2-MG)临床意义临床上检测血或尿中得β 2-MG 浓度为临床肾功能测定、肾移植成活、糖尿病肾病、重金属镉、汞中毒以及某些恶性肿瘤得临床诊断提供较早、可靠与灵敏得指标。
脑脊液中β 2-MG得检测对脑膜白血病得诊断有特别得意义、血β 2—MG 检测得临床意义1、肾功能就是影响血β 2-MG 浓度得最主要因素,用血β 2—MG估测肾功能。
( 1)血β 2—MG 就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得灵敏指标,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病变如累及肾小球滤过功能,均可致血β 2-MG 升高。
ﻫ( 2 )血β 2—MG 就是反映高血压病与糖尿病肾功能受损得敏感指标。
ﻫ(3)长期血液透析病人血β 2-MG 升高与淀粉样变、淀粉骨关节病及腕综合征得发生相关。
( 4 )血β 2—MG有助于动态观察、诊断早期肾移植排斥反应、1)血β 2-MG就是以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得主要标志物,如多发性骨髓瘤、慢(2、恶性肿瘤时得血β 2—MG。
ﻫ性淋巴性白血病等,血β 2-MG 浓度明显增加。
ﻫ( 2 )可用于评价骨髓瘤得预后及治疗效果。
3 、病毒感染,如人巨细胞病毒、EB病毒、乙肝或丙肝病毒及HIV 感染时,血β 2-MG 可增高、ﻫ4、自身免疫性疾病时血β 2—MG 增高,尤其就是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活动期、50%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β2—MG 升高,并且与关节受累数目呈正相关。
目前认为测定血β 2-MG可用于评估自身免疫性疾病得活动程度,并可作为观察药物疗效得指标。
ﻫ尿β 2-MG检测得临床意义ﻫ尿β 2-MG 浓度主要与肾小管功能有关。
1、检测尿β 2-MG 就是诊断近曲小管损害敏感而特异得方法。
当近曲小管轻度受损时,尿β 2-MG 明显增加,且与肾小管重吸收率呈正相关。
2、尿蛋白/ 尿β 2—MG 比值有助于鉴别肾小球或肾小管病变。
单纯肾小球病变时,尿蛋白/ 尿β 2-MG比值大于300 ;单纯肾小管病变时,比值小于10;混合性病变时,其比值介于两者之间。
微囊与微球的制备技术
微球与微囊有时没有严格区分,可通称为微粒 (microparticle),两者在释药模式上没有明 显差异。 一般来说直径大小以微米计的囊或球称微囊与 微 球 , 以 纳 米 ( nm ) 计 的 称 毫 微 囊 ( nanocupsule )、毫微球( nanosphere ), 统称毫微粒(nanoparticl)。 这类药物载体可以包囊一种或多种药物,囊心 物(最好为球形)也可以包括阻滞剂、促进剂 或磁性粒子(可使给药系统具有磁性达到主动 靶向的目的)。
2.液中干燥法 又称复乳包囊法或溶剂挥发法, 是从乳状液中除去分散相挥发溶剂以制备微囊的 方法,它包括溶剂萃取和溶剂蒸发两个基本过程。 纤维素衍生物、聚脂类及聚合酸酐等都可用作液 中干燥法的材料。 3.物理机械法 有喷雾干燥法、喷雾冷冻法、多 孔离心法及锅包衣法等,以喷雾干燥法(流化床喷 雾干燥法、完全悬浮法与液滴喷雾干燥法最常用)。 该方法可用于固态与液态药物的微囊化,粒径范 围为600μ m以下。 4.界面缩聚法 指由单体或高分子通过聚合反应 或缩合(交联)反应产生微囊或基质,从而制成 微囊或微球的方法,又分为乳化缩聚法。
微囊与微球的制备技术 (2,发展)
上个世纪70年代主要应用的是粒经为5μ m-2mm 的微囊; 80年代为1-10μ m的微粒和10-1000mm的毫微 粒,毫微粒可以靠细胞吞噬而将药物带入细胞内; 第三代则是将微粒或毫微粒引导到体内特定部位 (靶部位),再被吸收而发挥药效。 现临床已将微囊化应用于敏感的生物分子,如蛋 白质、疫苗、酶、激素、肽类、甚至应于活细 胞而不引起活性损失或变性。
α1-微球蛋白分子量
α1-微球蛋白分子量微球蛋白分子量是指微球蛋白分子的质量大小。
微球蛋白是一种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它在细胞内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微球蛋白的结构、功能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它。
第一篇:微球蛋白属于蛋白质家族中的一员。
它由一条或多条多肽链或亚基组成。
这些亚基通过非共价键相互连接形成二聚体、三聚体或四聚体结构,从而形成稳定的微球蛋白分子。
微球蛋白的分子量通常在几千到几十万道尔顿之间。
微球蛋白的结构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它由多个不同的区域组成,包括信号序列、可变区、常规区和C末端区。
信号序列用于定位微球蛋白至正确的细胞器或细胞膜,可变区则决定了微球蛋白的特异性和功能。
常规区包含了微球蛋白的核心结构和折叠模式,而C 末端区则与其他蛋白质相互作用,进而发挥相应的功能。
微球蛋白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
它参与了细胞的识别、细胞信号传导、物质转运和分解代谢等过程。
在细胞识别中,微球蛋白能够识别和结合特定的受体,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信号转导。
同时,它还能够与其他蛋白质或分子相互作用,从而影响细胞的功能和活动。
微球蛋白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首先,它在药物开发和生物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微球蛋白可以作为药物的靶点,用于开发新型药物。
其次,在生物学研究中,微球蛋白也常用于分析和检测。
由于微球蛋白具有多样的结构和功能,它可以用来研究蛋白质的折叠、功能和相互作用等方面。
此外,微球蛋白还在食品工业、农业和环境保护中有广泛的应用。
第二篇:除了上述的结构和功能外,微球蛋白还具有许多其他特性。
首先,微球蛋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它可以在极端的环境条件下保持稳定的结构和功能,如高温、酸碱等。
其次,微球蛋白具有较强的亲水性。
由于其分子表面带有大量的亲水基团,微球蛋白可以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形成水合层,从而使其在溶液中保持稳定。
此外,微球蛋白还具有多样的物理性质,在分子量、电荷和溶解度等方面存在差异。
在微球蛋白分子量的测定中,常常采用质谱分析和凝胶电泳等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AIGM电镜扫描图
概述 微球的释药机理 微球的制备 微球的质量检查
微球技术平台
案例分析
微球的质量检查
形态、粒径及其分布 载药量与包封率 药物的释放速率 有机溶剂残留量
符合该制剂的质量要求
影响微球质量的因素
形态、粒径及其分布
形态 圆整球形或椭圆形的实体 (光学显微镜、扫描或透射电 子显微镜观察,提供照片) 粒径 粒径的平均值 粒径的分布
阿司匹林明胶微球(AIGM)粒径的影响因素
(用乳化-加热固化法制备) 1. 2. 3. AIGM的平均粒径随乳化剂量的增加而减少 AIGM的平均粒径随阿司匹林与明胶配比的增大 而增大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AIGM 的平均粒径随 戊二醛(交联剂)用量的加大而增大 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 pH 值对 AIGM 的 粒径影响很大 ,pH = 4. 0、5. 0 两种情况下都能得 到粒径较小的AIGM ,但在pH =5.0 条件下粒度分 布更窄 ,粒径较小 ,而当pH ≥7 时不生成或生成很 少的 AIGM
概述 微球的释药机理 微球的制备 微球的质量检查
微球技术平台
案例分析
微球制备材料需满足要求
性质稳定;有适宜释药速率;无毒、无刺激;不 影响药物药理作用及含量测定;有一定强度、
弹性及可塑性,能完全包裹囊心物;具 有符合要求的黏度、渗透性、亲水性、 溶解性等特性
生物降解微球:蛋白质(明胶、白蛋白、血纤维蛋白原)、
四、聚酯类微球的制备
水相
药物
聚酯材料
挥发性有机相
O/W型乳状液
微球
升温、减压抽提、连续搅拌、萃取
液中干燥法(乳化溶剂挥发法):将药物与聚酯材料组成挥发性有机 相,加至含乳化剂的水相中搅拌乳化,形成O/W型乳状液,加水萃 取(也可加热)挥发除去有机相,得微球(适合于亲脂性药物微球 的包封)
多柔比星聚酯微球的制备降低成纤维细胞增生和预防视网膜脱
微球技术平台
案例分析
概述 微球的释药机理 微球的制备 微球的质量检查
微球技术平台
案例分析
概述
微球的定义
微球的作用特点
一、定义
微型包囊技术(microencapsulation) 简称微囊化,系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 ( 称为囊材 ) 作为囊膜壁壳 (membrane wall) ,将固 态药物或液态药物(称为囊心物)包裹而成药库型微 型胶囊,简称微囊 (microcapsule)。
跨距(span) 跨距=(D0.9-D0.1)/D0.5 式中,D0.1、 D0.5、D0.9分别表 示在粒径累积分布图(以累积频率为纵坐标、以粒径 为横坐标绘得的S型曲线)中相应于累积频率10%、 50%、90%处的粒径。 跨距愈小分布愈窄,大小愈均匀 多分散指数(PDI) PDI=SD/d 式中,d——平均粒径;SD——粒径的标 准偏差 PDI通常在0.1~0.5之间,愈小表示大小愈均匀
乳化—交联法
牛血清白蛋白 V250mg、苦参碱 20mg加至pH6.6磷 酸盐PBS1ml中,超 声溶解,作为水相;
10000rpm下将水 相缓缓滴至油相 中,得W/O乳剂。 加戊二醛0.8ml固 化,乙醚洗涤得 浅黄色微球
用苦参碱饱和蓖麻 油40ml作为油相
三、淀粉微球的制备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
载药用淀粉微球 制备
图4 亮丙瑞林微球释放 1 mo( A) 2 mo( B)及 3 mo( C)的扫 描电镜照片( k = 1000)
一级释放速率方程
• 如果药物均匀分布或呈分子态分布 于微 球基质中,则其释放过程可用式(1) 表示:
• 式(1) 中F 为药物的释放份数, Kr 为释放速度 常数, Kr =π 2 D/r , D 为微球中药物的扩散 系数, r 为微球的半径; Q 为t 时释放量。
3. 减少药物刺激,降低毒副作用,提高 疗效。
制备中可以通过控制微球的粒径使其获得靶 向性,是药物在靶区周围很快达到有效药物 浓度,从而降低用药剂量,减少药物对人体 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 4.提高疫苗免疫效果
一、微球释药的方式
• (1) 表面药物脱吸附释放; • (2) 溶剂经微孔渗透进入微球中, 使药物溶解、扩散释放; • (3) 载体材料降解和溶蚀使药物释 放
阿司匹林鼻粘膜给药淀粉微球的制备
pH7.4磷酸盐缓冲液
溶解
CMS-Na 牛血清白蛋白 pH调至9.7 氢氧化钠溶液 蓖麻油 单油酸酯
水相
滴入
油相
显微镜
对苯二甲酰氯的饱和氯仿溶液
形成均匀乳滴
静置,离心,弃去上层油相,下层微球依次含5%聚山 梨酯80的95%乙醇溶液,95%乙醇溶液各洗涤三次,最后冷冻干 燥24h
搅拌乳 化,w/o
甲醛交 联
洗净甲 醛
干燥
一、明胶微球的制备工艺
乳化交联法
胺醛缩合或醇醛缩合反应
交联剂为甲醛 适于弱碱性,微球光滑 R-NH2+HCHO-(CH2)3-CHO+H2NR’ → R-NH-CH2-NH-R’+H2O 交联剂为戊二醛 适于中性,微球表面有裂隙 RNH2+OHC-(CH2)3-CHO+H2NR’ → RN=CH-(CH2)3-CH=NR’+2H2O
二、微球的释药机理
微粒的药物释出较复杂,可通过表面蚀解、 骨架扩散、整体崩解、水合膨胀、解离 扩散等几种方式进行。
扩散:微球进入体内后,体液向其中渗透而逐渐使 其中药物溶解并扩散出来,这是物理过程,骨 架不溶解。会产生突释效应。 骨架溶解:骨架溶解属物理化学过程,但不包括酶 的作用。其速率主要取决于材料的性质、体液 的体积、组成、pH以及温度等。另外,骨架还 可以由于压力、剪切力、磨损等而破裂,引起 药物释放。 骨架的消化与降解:在酶的作用下的生化过程。
零级释放速率方程
• 如果微球作为药物储库,在释放过程中微球内的浓度几 乎恒定,可以用式(3) 表示:
• 式(3) 中Qn 为微球含药量, S 为微球的释药面积, n 为微球扩散厚度,Cm 为微球内的药物浓度, C 为时间t 时药物在释放介质中的浓度,当Cm > C 时,则等式右边 各参数均为常数,用K 表示,积分得:Q = Kt • 这是最简化的零级速率方程。也有人用Q =SC0 DK1 ItrD1表示微球的零级释放。式中, C0 是微球的起始浓 度( C - Cs ) , K1是界面速度常数, I 是界面厚度,D1 是药物界面扩散系数。由于实际释药方式比较复杂,往 往是几种方式交替进行的结果,不一定与理论推得的方 程一致。有时在释放的不同阶段符合不同的释药方程, 也存在群体与个体释药特性的关系。
若使药物溶解和 /或分散在高分子材料基质中,形 成骨架型(matrix type)的微小球状实体则称——
微球(microsphere)。
微粒(microparticles)
微囊和微球
1m –250m 微米级
微囊 (microcapsule)
微球(microspheres)
1~ 250μm
1~ 250μm
糖类(淀粉、葡聚糖、壳聚糖等)、合成聚合物类等为载体 基质制得的微球。 生物不可降解微球:乙基纤维素、聚酰胺、聚苯乙烯等 为载体材料制得的微球
微球的制备
明胶微球的制备
白蛋白微球的制备
淀粉微球的制备 聚酯微球的制备
影响微球粒径的因素
一、明胶微球制备流程 乳化—交联固化法
含有乳化 剂的油相
加入药物的 明胶水溶液
•粒径会直接影响药物的释放、生物利用度、 载药量、有机溶剂残留量以及体内分布与靶向 性等。 •口服粒径小于200μ m的微球在口腔中无异物 感。
• 药物的粒径 • 载体材料的用量 一般药物粒子愈小,其表面积愈大,要制成骨架厚度相 图的微球,所需材料愈多。 • 制备方法 • 制备的搅拌速率 搅拌速度快有利于形成粒径较小的微球 • 制备温度 在一定的范围内,高速搅拌粒径较小,低速搅拌粒径 较大。血红蛋白微球在800r/min时得平均粒径19.2μm, 而采用乳均机时,由于其转速高,微球的平均粒径为 4.9μm。 但过高的搅拌速率,会使微囊、微球因碰撞合并而 粒径增大。 • 附加剂的浓度 • 材料相的粘度
以可溶性淀粉为原料
以羧甲基淀粉钠为原料 制备工艺
选用马铃薯淀粉为原料
吸附剂、包埋剂 用淀粉微球制备
磁性淀粉复合微球(复合技术)
淀变性处理
载药用淀粉微球制备
A.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加水糊化后与环氧氯丙烷(ECH)交联,
采用植物油作为分散剂、司盘(Span)60为乳化剂,合成 出淀粉微球。分散性良好 微球粒径很不稳定 B.以可溶性淀粉为原料,Span60和吐温(Tween)20为混合乳 化剂,液体石蜡、甲苯、氯仿混合液为分散剂,表氯醇为 交联剂,反应6至8h合成淀粉微球 粒径小 反应时间过长 C.以羧甲基淀粉钠为原料,对苯二甲酰氯为交联剂,采用界面 缩聚法制备空白微球,用吸附载药法制备阿司匹林淀粉微 球
微
球
MICROSPHERES
分工:
组长: PPT汇总: 微球基础内容介绍: 微球技术平台: 常用微球制备: 案例分析: PPT制作: 辛爽 潘裕华、辛爽 黄莹、卢嘉惠、陈江华 席晨、孙晓哲 杨成、楚有为 文丹、徐鑫、陈茵茵 曹丹旎、甘珈悦、潘裕华 全组同学
演讲人:辛爽
2009年12月日
内容导读
概述 微球的释药机理 微球的制备 微球的质量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