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解释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带注释及译文)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带注释及译文)1、夏日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译文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注释耘田: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
未解:不懂。
供:从事,参加。
傍:靠近。
2、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译文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
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注释①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②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③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3、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译文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注释①陂(bēi):池塘。
②衔:口里含着。
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③浸:淹没。
④寒漪(yī):水上波纹。
⑤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⑥腔:曲调。
⑦信口:随口。
⑧归去:回去。
⑨池塘:堤岸。
4、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1、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2、吟:诗体名称。
3、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4、临:将要。
5、意恐:担心。
6、归:回来,回家。
7、言:说。
8、寸草:小草。
这里比喻子女9、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10、报得:报答。
11、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晖:阳光。
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小学语文课外古诗词必背篇目五年级部分 含释义
小学语文课外古诗词必背篇目五年级部分含释义1、蒹葭(蒹葭苍苍)《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字解(1)蒹葭(jiān jiā):芦苇。
(2)苍苍:茂盛的样子(3)伊人:那人。
指所爱的人。
(4)方:旁一方,即一旁。
(5)溯洄(sùhuí):逆流而上。
一说沿着弯曲的水道向上游走。
(6)从:跟随,这里指追寻,探求。
(7)阻:险阻;崎岖。
(8)溯游:顺流而下。
一说沿着直流的水道向上游走。
(9)宛:好像,仿佛。
(10)萋萋:茂盛的样子。
(11)晞:干。
(12)湄:水草交接处,即岸边。
(13)跻(jī):高起,登上高处。
(14)坻(chí):水中高地采采:众多的样子。
(15)已:停止。
(16)涘(sì):水边。
(17)右:向右转,道路弯曲。
(18)沚(zhǐ): 水中小沙滩, 比坻稍大些。
译文: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
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岸旁。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
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
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
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2、饮酒(其五)[ 魏晋]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篇1三首古诗都是写的作者童年时候的事情,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是其所创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的一首,诗人抓住村庄男女的劳动的场面进行描写,男的外出劳作,女的在家忙碌,就连那小孩也深受家长勤劳品质的影响,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实地再现了夏日乡村农忙时的质朴生活,那生活充溢辛劳,也充溢恬适,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扬。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
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一、教学效果(一)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七言绝句押韵和断句的特点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
(二)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感受诗歌的美好意境,诵出诗人的美好情怀。
(三)迁移拓展阅读,引导学生主动积累。
二、教学收获教学《四时田园杂兴》诗句时,其一,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一边读,一边充实画面的物象,丰满图画的内容,感受田园劳动的繁忙与快乐,感受桑阴下学种瓜孩子的俏皮可爱,从而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其二,反复地“想象——朗读——感受——朗读”,融合起来,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诵读。
并且我适时予以点拨,如抓住“昼”和“夜”感受农民的勤快,抓住“各当家”联想农民是多么繁忙啊!这样,田园生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宁静安详的生活画面就呈现出来了。
五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内容及解释
五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内容及解释
五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内容及解释如下:
1. 《古诗三首》中《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和《村晚》三首古诗。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译文: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
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稚子弄冰》的译文: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
脱下,提在手中。
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村晚》的译文:池塘长满青草,池水溢满四周;太阳衔山,倒映在微微
波澜的水中。
谁说小孩子的心中没有对母亲的感激和报答之情呢?只是他们可能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
2. 《祖父的园子》讲述了作者童年在祖父园子里的快乐时光。
3. 《月是故乡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4. 《梅花魂》讲述了作者的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5. 《小桥流水人家》描述了作者家乡的美景和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以上是五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内容及解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古诗词及译文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古诗词及译文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1、耘田:除草。
2、绩麻:把麻搓成线。
3、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
4、未解:不懂。
5、供:从事,参加。
6、傍:靠近7、阴:树荫。
译文:白天去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注释:1、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2、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3、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4、磬(qìng):四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5、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译文: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注释:1、陂(bēi):池塘。
2、衔:口里含着。
此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浸:淹没。
寒漪:带有凉意的水纹。
漪(yī),水波。
3、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4、腔:曲调。
5、信口:随口。
译文: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
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1、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2、吟:体名称。
3、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4、临:将要。
5、意恐:担心。
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同步练习(1)
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同步练习整理:梅语文、梅学堂教学团队知识点我会写:昼:昼夜白昼极昼昼夜不息耘:耘田耕耘春耕夏耘桑:桑树蚕桑桑叶沧桑沧海桑田晓:拂晓破晓报晓知晓揭晓多音字:解:jiě解释jiè押解xiè浑身解数供:gòng供品gōng提供形近字:昼(昼夜)尽(尽头)耘(耕耘)耕(耕地)晓(报晓)浇(浇水)问题归纳: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课外积累: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课后习题答案: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分别是《牧童》、《舟过安仁》及《清平乐·村居》。
店铺为五年级师生整理了语文课文《古诗词三首》资料,希望大家有所收获!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原文牧童[唐] 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①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②卧月明。
注释①弄:逗弄。
②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舟过安仁①[宋] 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②停棹③坐船中。
怪生④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注释①安仁:县名。
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②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③棹:船桨。
④怪生:怪不得。
清平乐①·村居[宋] 辛弃疾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白发谁家翁媪⑤?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⑥,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①清平乐:词牌名,“乐”读yuè。
②茅檐:茅屋的屋檐。
③吴音:吴地的方言。
④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⑤翁媪:老翁、老妇。
⑥亡赖:同“无赖”,“亡”读wú,这里指顽皮、淘气。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课文理解一、《牧童》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感受到了什么?提示: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
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
提示:牧童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提示:一个“弄”,一个“卧”。
(可爱、调皮、疲倦)二、《舟过安仁》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提示: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收藏版!部编五年级(全册)语文必背古诗词,附标准朗读
收藏版!部编五年级(全册)语文必背古诗词,附标准朗读古诗词语文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五年级-上册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响亮的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发声,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扫码听朗读乞巧-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译文七月初七的晚上,人们仰望浩瀚无际的夜空,因为牛郎织女今晚要渡过天河在鹊桥相会。
每家每户都有姑娘对着月亮穿针引线向织女乞巧,也不知道穿完了多少条红丝线。
扫码听朗读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本来知道人死后一切都成虚空,只是未能见到国家统一而令人悲痛。
倘若将士们收复了北方失地,在家中祭祖时别忘了告诉你们的父亲。
扫码听朗读题临安邸-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译文山外有青山,楼外还有高楼,湖上的歌舞何时才能停止?温暖的春风吹得游人如醉如痴,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扫码听朗读己亥杂诗-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译文国家充满朝气需要依靠疾风迅雷,全国默默无声的局面终究令人悲哀。
我希望老天重新把精神振作起来,打破一切成规去选拔任用英才。
扫码听朗读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空旷的山中刚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受到阵阵秋意。
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
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
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
扫码听朗读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漫天寒霜,月亮在乌鸦的啼叫声中慢慢落下。
最新部编人教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知识点梳理1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知识点课文知识点一我会写、我会认昼(zhòu)昼夜白昼极昼耘(yún):耘田耕耘春耕夏耘桑(sāng):桑树蚕桑桑叶沧桑晓(xiǎo):拂晓破晓报晓知晓供(gòng):上供、口供稚(zhì):幼稚、稚气磬(qìng):石磬、编磬陂(bēi):陂塘漪(yī):涟漪、清漪二、多音字解:jiě解释jiè押解xiè 浑身解数供:gòng供品gōng提供三、形近字昼(昼夜)尽(尽头)耘(耕耘)耕(耕地)晓(报晓)浇(浇水)四、问题归纳: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五、古诗赏析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 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作者介绍:范成大,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
南宋诗人。
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著有《石湖集》《吴船录》等。
主要作品:《夏日田园杂兴》《喜晴》《卖痴呆词》等。
主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以朴实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乡村农人耘田绩麻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闹的劳动场面,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译文:白天在田里除草,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男村里的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织之事,却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桑树的树荫旁学着种瓜。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下册课文古诗词赏析
五年级上册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注释1、泊船:停船。
泊,停泊。
2、京口: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长江的南岸,和瓜洲相对。
2、瓜洲:瓜洲在今天江苏省扬州市邗(hán)江区县南,与京口相对3、一水: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4、间(jiān):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
要注意不能误读成去声,不是动词“间隔”的“间”。
根据本诗平仄格律、“间”字固有的词义,以及古人语言习惯,此“间”字必须为平声。
“一水间”为体词性偏正词组,内部结构与“咫尺间”、“几步间”、“一瞬间”、“一念间”相同,中心词为“间”,限定成分为“一水”。
整句的意思是说京口和瓜州就一条(横向的)河的距离之内。
按古人文言的说法,即所谓仅“一水之遥”。
王安石是想说江南江北之近,而不是想说它们之隔离。
5、钟山:今南京市的紫金山,诗人当时家居于此。
6、隔:间隔。
7、数重:几层。
读shù chóng8、绿:吹绿了。
9、何时:什么时候。
10、还:回。
译文春日夜里,行船停泊在瓜洲岸边,我隔江遥望对岸的京口,心里想,这里与我居住的钟山也就只隔着几座大山,和煦的春风吹绿了长江南岸的草木,而我何时才能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返回家乡呢?赏析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
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就一条江水的距离,不由地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
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
“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
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
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课文梳理(古诗文附译文)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课文梳理(古诗文附译文)1、夏日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译文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注释耘田: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
未解:不懂。
供:从事,参加。
傍:靠近。
2、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译文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
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注释①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②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③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3、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翻译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注释①陂(bēi):池塘。
②衔:口里含着。
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③浸:淹没。
④寒漪(yī):水上波纹。
⑤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⑥腔:曲调。
⑦信口:随口。
⑧归去:回去。
⑨池塘:堤岸。
4、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1、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2、吟:诗体名称。
3、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4、临:将要。
5、意恐:担心。
6、归:回来,回家。
7、言:说。
8、寸草:小草。
这里比喻子女9、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10、报得:报答。
11、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晖:阳光。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导语】《古诗三⾸》写了⼉童⾃在快乐的⽣活状态,天真活泼的⼉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第⼀课《古诗三⾸》课⽂原⽂ 四时⽥园杂兴(其三⼗⼀) [宋]范成⼤ 昼出耘⽥夜绩⿇, 村庄⼉⼥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
注释 _________ ①[耘⽥]在⽥间锄草。
②[绩⿇]把⿇搓成线。
③[解]理解,懂得。
④[供]从事。
⑤[傍]靠近。
⑥[阴]树荫。
稚⼦弄冰 [宋]杨万⾥ 稚⼦⾦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注释 _________ ①[稚⼦]幼⼩的孩⼦。
②[⾦盐脱晓冰]早晨从⾦属盆⾥把冰取出来。
③[钮]⼀种⾦属打击乐器。
④[磐}⼀种⽤⽟或⽯制成的打击乐器。
⑤[玻璃]⼀种天然⽟⽯,也叫⽔⽟,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满陂, ⼭衔落⽇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背, 短笛⽆腔信⼝吹。
注释 _________ ①[陂]池岸。
②[满]⽔中的波纹。
③[腔]曲调。
④[信⼝]随⼝。
【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第⼀课《古诗三⾸》知识点 我会写: 昼:昼夜 ⽩昼 极昼 昼夜不息 耘:耘⽥ 耕耘 春耕夏耘 桑:桑树 蚕桑 桑叶 沧桑 沧海桑⽥ 晓:拂晓 破晓 报晓 知晓 揭晓 多⾳字: 解:jiě解释 jiè押解 xiè浑⾝解数 供:gòng供品 gōng提供 形近字: 昼(昼夜) 尽(尽头) 耘(耕耘) 耕(耕地) 晓(报晓) 浇(浇⽔) 问题归纳: 1、三⾸诗中的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第⼀⾸诗中的孩⼦勤劳、天真;第⼆⾸诗中的孩⼦天真可爱,⾃得其乐;第三⾸诗中的⼉童悠闲⾃在、⽆忧⽆虑。
2、这三⾸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都写⼉童⾃在快乐的⽣活状态,天真活泼的⼉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 《四时⽥园杂兴》(其三⼗⼀)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引出⼉童学种⽠的可爱场景。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5 古诗词三首》重点知识及课后练习(word版)
|第二单元|5 古诗词三首一、生字词:1、易错字词:剥(bāo)莲蓬2、词语理解:弄:逗弄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怪生:怪不得( “怪生”一词看似平常,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就在其中了)茅檐:茅屋的屋檐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老翁、老妇。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二、诗词译文及理解:1、《牧童》:译文: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2、《舟过安仁》译文:一叶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
【小学古诗词】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村晚(带译文简析)
【小学古诗词】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村晚(带译文简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如英语资料、语文资料、数学资料、物理资料、化学资料、生物资料、地理资料、历史资料、政治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learning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English materials, language materials, mathematics materials, physical materials, chemical materials, biological materials, geographic materials, historical materials, politic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method!【小学古诗词】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村晚(带译文简析)古诗词的学习是语文的重要一部分,小学到高中,每一本语文书中都要有古诗词的背诵,一定要重视起来。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翻译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翻译古诗词蕴藏着中国悠久灿烂文化历史,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的文字,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包含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牧童 / 令牧童答钟弱翁(唐代:吕岩)【原文】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文】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注释】⑴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⑵铺:铺开。
⑶横野:辽阔的原野。
⑷弄:逗弄,玩弄。
⑸饱饭:吃饱了饭。
⑹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⑺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赏析】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
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
”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
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
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赏析
49.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1.离离:繁盛的样子。
2.原:原野。
3.荣:繁盛。
4.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
远芳:牵连一片的草。
5.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
6.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
王孙:贵族。
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
萋萋:草盛的样子。
[简析]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
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
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
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
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50.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的注释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的注释标题: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注释详解文档内容:一、《元日》——王安石【原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解析】1. 元日:即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也称新年。
2. 爆竹声中一岁除:在辞旧迎新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
此句描绘了新年到来时热闹欢腾的场景。
3. 春风送暖入屠苏:春风带着暖意吹拂大地,人们欢饮屠苏酒以庆祝新年。
屠苏酒是古代的一种药酒,据说有驱邪避病的功效,新年饮用寓意吉祥安康。
4. 千门万户曈曈日:太阳初升,阳光普照千家万户,形容新春的朝气与生机。
“曈曈”形容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5. 总把新桃换旧符:家家户户都将旧的桃符(古人用以祈福辟邪的木板,上刻神像或写有祝语)换成新的,象征着辞旧迎新,期待新的一年里生活更加美好。
二、《清明》——杜牧【原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解析】1.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每年4月4日或5日,同时也是我国传统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2. 雨纷纷:形容清明时节雨水连绵不断。
3. 路上行人欲断魂:行走在清明扫墓的路上的人们心情沉重,仿佛魂魄都要离体,表现出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怀念之情。
4. 借问酒家何处有:旅人在悲痛之余,寻觅一个可以稍作休息并借酒消愁的地方。
5. 牧童遥指杏花村:放牛的孩童远远地指向一个开满杏花的小村落,那里可能就有可供歇脚的酒家。
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解析】1.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人有登高赏菊、佩茱萸以避灾求福的习俗。
2. 异乡、异客:身处他乡,自感孤独陌生。
3.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遇到节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就格外强烈。
4. 遥知兄弟登高处:远方的诗人知道此时他的兄弟们正在家乡进行登高活动。
5. 遍插茱萸少一人:他们佩戴茱萸时,却少了诗人自己,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及不能与亲人共度佳节的遗憾。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读后感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原文解析一、《从军行》唐—王昌龄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解析:字词解释:“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
“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穿”指磨破。
“金甲”是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
诗句赏析: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
青海湖上空的阴云使雪山变得暗淡,一座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望,展现出边塞的辽阔与荒凉,同时也渗透了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所担负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
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则由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突出西北战场的艰苦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见战斗艰苦激烈,而将士们的报国之志却没有因此消磨,反而更加坚定,发出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体现了守边将士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作者介绍:王昌龄(698—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的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其作品多写边塞、闺情宫怨等,善于捕捉典型场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其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主要作品有《从军行七首》《出塞》等。
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南宋—陆游原文: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解析:字词解释:“将晓”指快要天亮。
“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很长。
“五千仞岳”指华山,“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摩天”即碰到天。
“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语交际习作一日积月累《浪淘沙》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释⑴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⑵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
形容黄河水转弯很多。
⑶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
⑷浪淘风簸:大风荡起波浪,大浪冲走泥沙,形容风浪很大。
浪淘:波浪淘洗。
淘:冲刷。
簸:掀卷摇荡。
⑸自天涯:来自天边。
自:来自。
天涯:天边。
指黄河源远流长。
⑹直上:一直到达。
⑺银河:天空中由许许多多闪烁的星星汇集成的一条明亮的光带,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叫做银河,或叫天河。
⑻同:一齐。
⑼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
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
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译文1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狂风劲吹,波涛滚滚,巨大的水势如同来自天边。
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译文2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
既然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创作背景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
一度奉诏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历任和州刺史。
他没有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
这首诗正是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
赏析1这首诗写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现作者非凡的向往与追求。
这首诗写得很有气势。
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把黄河写成从遥远的天际汹涌而来,携风卷浪,夹泥带沙,奔腾入海,景色非常壮阔。
不仅如此,诗人还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了一个奇特的景观:同黄河一起挟狂风、踏巨浪,溯流而上,直达天河,去与天上的牛郎、织女相会,想象美丽新奇,气势非凡。
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豪迈的气概和奋发向上的情怀。
赏析2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
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淘:用水冲洗。
簸:摇动。
自:来自。
这两句大意是:九曲黄河之中有无数的沙砾,它们随同黄河流经万里,经受了浪涛的冲洗和狂风的簸荡,从天涯一直来到这里。
诗人歌咏九曲黄河中的万里黄沙,赞扬它们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顽强性格。
我们引用时可取其象征意义,歌颂与它们有着共同特点的事物或人们。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见黄河后留下的感慨,也是他对宁静生活的一种向往,而时间让世事变得复杂,追逐静已是现代人的一种精神渴求。
九曲黄河沉积下来的是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静,它们深埋在河水转弯处的山坳里,在浮华背后深深地拽住民族的根,使我们在追逐中不会迷失方向。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一阕《浪淘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滔滔黄河的来龙去脉和雄伟气势。
其中,还诗情画意地联想到随着层层波浪,去美丽传说中的天仙佳侣之家做客。
《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扬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⑴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⑵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⑶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⑷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⑸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米或2.6米)。
⑹羌笛:羌,羌族。
羌笛是羌族乐器。
⑺度:吹到过。
不度:吹不到。
⑻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⑼何须:何必。
⑽何须怨:何必埋怨。
⑾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译文1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的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译文2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之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赏析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
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怨”它又有何用?5、古诗词三首《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⑴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⑵铺:铺开。
⑶横野:辽阔的原野。
⑷弄:逗弄,玩弄。
⑸饱饭:吃饱了饭。
⑹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⑺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译文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结构图解景草铺横野六七里牧童笛弄晚风三四声惬意人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铺横野---平缓舒服弄晚风---轻松闲适牧童:悠闲自在卧月明---自由自在主题归纳这首诗通过描写牧童傍晚在那美丽的草原吹着竹笛,之后伴着明月入睡的情景,写出了牧童悠然自得(安然、恬淡、闲适与惬意)的快乐生活,表达了诗人向往淡泊、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思想情感。
赏析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平缓舒服的感觉全都表现出来了。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
”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个“弄”字,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情态都传达出来了。
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第四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
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
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
在此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
本诗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质疑问难1、这首诗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先写黄昏,再写夜晚,分别从“晚风”和“月明”可以看出来。
2、这首诗以牧童为对象,描写了哪两处画面?是按什么顺序观察描写的?诗中描写了牧童晚归图和休憩图,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描写的。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注释⑴安仁:县名,1914年因与湖南安仁县同名而改名余江县。
⑵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⑶棹:船桨。
⑷怪生:怪不得。
⑸使风:诗中指两个小孩用伞当帆,让风来帮忙,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译文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来使风,让船前进啊。
结构图解舟过安仁所见:两小童无雨张伞聪明所悟:不是庶头是使风主题归纳这首诗通过描写两个顽童在船上用伞借风行舟的情景,写出了渔家儿童的奇思妙想、聪慧顽皮,体现了两小童的可爱和思维敏捷,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赏析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这首诗语言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风让船前进啊!“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
怎么解开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舞动伞柄使风吹动小船使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
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