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天-论述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选择题组(原卷版)

合集下载

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原卷版)

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原卷版)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乙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于人文研究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辅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天已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一种新的人文研究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

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研究,人们必须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

为此,他提出了与“细读”相对的“远读”作为方法论。

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研究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造出来的,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

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须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集合,或者用更复杂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数据化”。

数据化之后所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但终究是可以计算的了。

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复杂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

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

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变,这属于前者;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

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是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具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结果都是需要解读的。

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研究提供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据,就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

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要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

新高考全国I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卷附答案解析

新高考全国I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卷附答案解析

新高考全国I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卷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9分)材料一纪录片因其生动直观、真实客观等特性,一直被视作文化折扣率最低、情感投射度最高的文化“硬通货”,是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最佳载体之一。

如何创新中国对外传播话语,更好展示中国形象,在刚过去的几个月里,有了最新的实践成果。

今年是中国与匈牙利正式建交70周年,为纪念两国70年友好交往而制作的专题纪录片《光阴的故事——匈牙利篇》播出后广受赞誉。

其实,在共同纪念友好建交的重要时间节点上,总能看见《光阴的故事》系列作品。

“老挝篇”献礼中老建交55周年、“哈萨克斯坦篇”献礼中哈建交25周年、“柬埔寨篇”献礼中柬建交60周年、《光阴的故事》已成为塑造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共同记忆的重要品牌。

在“纪录+”的产业趋势下,更加多元的节目元素被纳入中国故事的话语架构中。

全球首档跨国联合制作职业体验纪实真人秀《功夫学徒》用纪实的节目形态,搭建符合年轻人欣赏习惯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在双向对话的叙事视野下,用异国青年的职业体验、文化碰撞展现年轻中国的形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故事的内涵外延已极大地丰富扩充,不仅仅局限在展示中国自身,而是在中国与世界联系不断深化的时代潮流下,将目光投向“一带一路”等人文汇集之地,创新借鉴其他节目形态,扩展记录边界,展现当代中国的生动故事。

(选自2019年12月18日《光明日报》)材料二作为中国故事最好的载体,纪录片如何突破文化的边界,让世界“读懂中国”?主旋律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

“每当在重要的历史节点和时刻,创作和推出有时代担当精神的纪录片,再现历史沧桑,传承民族精神,表达国家话语,传递中国声音,这是我们纪录片的历史责任。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科教频道代表、著名纪录片导演闫东通过讲述《我们走在大路上》的拍摄历程,来分享他讲好中国故事的视角。

《我们走在大路上》以中国风格、国际视野,通过沉浸式的纪实影像和镌刻新中国时代烙印的人物故事,直击观众的心灵。

高考语文全国1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语文全国1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再现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

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

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

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五)(全国乙卷)原卷版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五)(全国乙卷)原卷版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五)(全国乙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汤显祖年轻的时候怀有满腔经天纬地的济世热情。

汤显祖的政治理想,说来也很简单,就是经世致用,造福百姓,使人人冻馁无虞,安居而乐业;使人人乐于向善,民德归于淳厚。

在他看来,士大夫要先正其身,然后才能正人,而政治是否清明,老百姓日子是否好过,最终决定于士大夫和官员的德性和修养。

他曾经代拟过一篇《为士大夫喻东粤守令文》:“清吏之法法身,浊吏之法法人也。

”他所提出的“清吏”与“浊吏”两个概念,并不新鲜,但是,他的“法身”和“法人”的说法,却极为深刻,精辟地揭示了中国自古以来封建统治者的一种普遍德性:他们置身于法律之上,拿自己当法外的“特选之民”,高人一等,飞扬跋扈;他们的道德绳墨,只是用来裁制百姓,他们法律的刀斧,也只是用来宰割人民——他们教别人不要“利己”,自己却很少“利人”,教别人要“利人”,自己却专门“利己”。

在汤显祖看来,吃饭是老百姓的头等大事,而农业生产则是一个官员必须关心的头等大事。

他做官期间,曾多次下到乡里,劝农励耕。

他曾经在诗里记录过自己这方面的活动,在《丙申平昌迎春,晓云如金,有喜》里,他这样写道:“仙县春来仕女前,插花堂上领春鞭。

青郊一出同人笑,黄气三书有大年。

”可见,为了督促和鼓励农民耕地种田,他确实用了一番心思。

汤显祖的政绩,不仅当时就赢得了人民的敬意,为他建了“生祠”,直到清代顺治年间,遂昌知县缪之弼还为他建了“遗爱祠”。

如果说,汤显祖早期的两部剧作的主题,在探讨“至情”,那么,他晚年的写作,则在强化了反讽力度的同时,致力于寻求精神出路——解决自己的精神困境,回答那些与“生活哲学”有关的重大问题。

也就是说,汤显祖后期的“二梦”,是一种缘于精神焦虑的写作。

汤显祖的一生,几乎就在几种选择的困扰中度过。

他在《和大父游城西魏夫人坛故址诗》的序中说:“家君恒督我以检儒,大父辄要我以仙游。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三)(全国乙卷)原卷版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三)(全国乙卷)原卷版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三)(全国乙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文化究竟是越来越一体化、趋同化,还是更应该注意保存文化的多元性?在文化层面,我认为要有主体意识。

如果缺乏主体意识,这个民族的灵魂就没有立足点。

我们只有确立了自己的文化主体意识,才能够去跟其他的文化交流、对话,才能够去向别人学习和吸收。

正因为我们自己的文化主体意识不坚定,或者不明确,所以对外来文化吸收也就非常盲目。

进而对文化走向不明确,所谓的主体意识,其实就体现为对传统文化的自尊和自信。

近百年来,我们一方面不停地在批判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不断削弱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使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不了解。

文化的核心首先体现在价值观念上,西方文化比较重视个体的价值,而中国文化更多地重视群体的价值,强调个人利益及从群体利益。

这种差异来源于不同的生命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认为天地是一切生命的根源,所谓天地合气。

阴阳之气一合,万物就生长,所以天地是生命的根源。

而生命是分类的,每一类都有它自己的根源,就是祖先。

天地是生之本,祖先是类之本,所以每个个体生命只是价值生命链中的一个环节,只有在整体的生命链中才能体现它的价值。

个体生命有生有死,但族类生命是要不断延续的。

我们常讲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中国人的这种生命观就是一个非常大的生命观,你做事情一定想到要给后人留有余地,应该给后人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而不是我这一代用完就完了。

文化还体现为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里有很多独特的东西,比如说,强调考虑问题要从全局出发,当各个部分集合成一个整体以后,整体里面的每一个部分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它跟其他的部分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我们不能够再把它从整体中还原出来;强调我们思考问题、读书、倾听人讲话时,不要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表面,而是要去体会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精神、含义,因为中国人讲文以载道,所以我们要去发现语言文字里面承载的道理;强调在动态中看待问题,而不是静止地看问题等。

江苏省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月考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人们普遍认为,正确的主题思想加上合适的艺术形式,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好作品。

这种说法勉强也能成立,只不过,那是指常规的好作品,而不是指真正的杰作,更不是指伟大的作品。

②伟大的艺术作品,没有清晰的主题思想,也没有简明的结论。

现在我们似乎说得出几句它们的主题思想和结论,但那是后人强加给它们的。

后人为了讲解它们、分析它们,就找了几条普通人都能理解的“拐杖”,其实那些“拐杖”都不属于伟大作品本身。

例如,人们常常会说《离骚》的主题思想是“怀才不遇的爱国主义”,说《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歌颂封建家庭叛逆者的爱情”,其实都是不对的。

在西方艺术中,荷马史诗,希腊悲剧,莎士比亚几部最好的悲剧,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罗丹的绘画和雕塑,贝多芬、巴赫、莫扎特的音乐,也都不存在明确的主题和结论。

讲得越清楚,就离它们越远。

③要用艺术方式来表现大科学家伽利略,有两种常规选择:一、通过伽利略对天文的观察和发现,表现人类与自然的贴近和较量;二、通过伽利略与罗马教会的冲突,表现科学与迷信、人格与神格之间的较量。

但德国剧作家布菜希特摒弃了这两种选择,他在剧作《伽利略传》中故意安排了一个最为难的结构:伽利略在教会的火刑威胁前屈服了,公开宣布自己的科学发现是谬误,教会因此赦免了他死罪,而他原先的学生和朋友也从道德上把他流放了,再也没有人理他;孤独的老人在二十年后又有了重大的科学发现,甚至比二十年前的发现更重要。

这让他的学生们产生了困惑:他当初该不该屈服?当初如果不屈服,必定死亡,那也就说不上后来的科学成就了;但是,屈服又是人们所不能接受的。

显然,布菜希特自己也没有结论,甚至连偏向都没有,他让广大观众与自己一起卷入苦恼。

但对艺术而言,真正震撼人心的地方正在这里,它让人们因苦恼而高贵。

④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也是如此。

在这个简单的故事中,作者对于老人与海的搏斗展开了很有力度的描写,但这并不是这个作品走向伟大的理由。

语文复习选题题库高考第1-3题 论述类文章阅读(二) Word版含解析.doc

语文复习选题题库高考第1-3题 论述类文章阅读(二) Word版含解析.doc

(2015·唐山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儒家廉德思想任松峰“廉”是中华传统伦理的重要范畴,也是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

在“何为廉”“为何廉”以及“何以廉”的问题上,儒家有一套系统阐释。

关于“廉”的含义,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说:“廉,棱也。

引申之,为清也,俭也,严利也。

”大致可知,“廉”的本义为侧边、棱角,后来引申为正直、清廉、俭朴、收敛、廉耻的意思。

而这些含意也正是儒家所追求的道德修养。

儒家如何释“廉”呢?《论语》中,孔子虽仅有一次用到“廉”字,但实际上“行己有耻”“欲而不贪”等思想中已包含了“廉”的内容。

可以说,先秦时期,儒家主要是从道德伦理层面来认识“廉”的,认为“廉”是君子所具有的一种基本道德操守。

汉代以后,随着儒家思想的制度化,“廉”更多地与政治行为联系在一起。

汉代实行察举制度,出现了专门的举廉科,将“廉”作为官员选拔、任用的主要依据。

儒家学说是一种内圣外王之学。

儒家倡“廉”,主要基于内圣与外王的需要。

从内圣来看,“廉”是个人修身、成就完美品格的必然要求。

无论是孔子心中的圣人、君子,还是孟子心中的大丈夫,都内蕴着“廉”这一基本道德操守。

从外王来看,“廉”是为政之本,能“廉”则政兴。

《晋书·阮种传》中说:“夫廉耻之于政,犹树艺之有丰壤,良岁之有膏泽,其生物必油然茂矣。

”廉洁对于为政的重要性,就像土壤和雨露于生物之必不可少,一旦失去,政权终会倾覆,为官者的廉洁是实现政权稳固持久的客观需要。

实现“廉”的目标,为政者既需“修身以德”,也需“为政以德”。

《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强调上至天子、下到百姓,都要以修身为本。

孟子“仁政”思想,论及的是如何做一名好官。

在儒家思想中,包含着这样的逻辑:要做一名好官,先要做一个好人。

所以,为政者只有先修身以德,才能“安人”“安百姓”。

当然,成为一个好人并不意味着就能当一个好官,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还需把廉德运用到政治实践中。

【全国卷-暑假作业1】论述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 +语言文字运用(含答案)

【全国卷-暑假作业1】论述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 +语言文字运用(含答案)

【暑假作业】论述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者是文本的初始创造者,作者按文字规则和审美要求书写的能被公众阅读、欣赏、评论的语符系统便是文学作品。

在语符系统中作者对外在世界的理解、自我生活的经验皆被对象化在文学作品之中并被作品显现,这就是作者的文本意图。

文学作品是文学文本的基础和载体,它在文学阅读、欣赏、评论中成为文学文本。

而作为文学文本基础和载体的文学作品也就独立于作者,它在对象化作家的主观世界的同时,成为客观独立的文本,不再为作者所控制和改变。

阅读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意识和语言使用活动。

而在阅读中,作品与读者则是一与多的关系,所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阅读具有个体心灵选择与心灵赋予的主观自由性。

读者的这种主观自由性也使对一个文学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具有独一无二性和不可重复性。

文学阅读之所以是一种文本阐释活动而不是一般的认识活动,就在于读者在阅读文本时,作者的生活经历可以被理解为读者当下的生活意义。

读者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与作者和作者创作的生活之间不仅达成一种认知的交往,而且实现了一种意义的确认。

对文本的阅读也就成为对读者自己的意义的发现,对文本的阐释也就变为对读者所居生活的评说。

评者是一种特殊的读者。

发现文本中的作者意图,判明读者意图的合理性,进而昭示评者的意图,从而释出文学文本意义,使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成为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全部生活意义与人生价值的文化显现,实现文学文本对现实生活的超越,这些都是评者阅读文本、阐释文本的根本目的所在。

在马克思的文学评论中,人不是西方启蒙思想中观念的人,而是感性现实的人。

在马克思所处的十九世纪的资本主义时代,现实的人是被物化奴役的个体人,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具体人,这正是马克思高度评价十九世纪英法现实主义小说成就的根本原因。

同时,一些批评与理论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黑格尔逻辑主义批评观的影响。

评论者认为每个文学文本中的意义都潜藏着支配一切文本意义的普遍规律,而且这种普遍规律贯穿在历史全过程中。

2020高考一模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1)

2020高考一模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1)

2020高考一模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1)(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明朝羊肉的没落李舒有一次看改编版的《水浒传》,记得是杜淳演的西门庆。

勾搭潘金莲一折,王婆为他们置了一桌酒席,主菜是炖羊肉。

导演还专门为这块羊肉准备了台词:“娘子嫌这羊肉膻?小人却喜欢。

最喜欢羊肉膻。

”这导演应该没有读过《金瓶梅》。

《金瓶梅》里,西门庆吃羊肉的次数不算多,虽然西门府家中倒是常备,但多半都是给下人吃。

第四十六回里,一碗烧羊肉是给唱曲儿的李娇儿的兄弟李铭吃的;给官哥儿准备的寄名礼中虽有“一脚羊肉”,但哪里比得上“四只鲜鹅,四只鲜鸡”的排场大。

我小时不大喜欢吃羊肉,只有在冬季,独爱一味带皮羊腩煲。

羊肉带皮吃,似乎只是南方习俗,我家中来了里下河地区(今苏中一带)的亲戚,见到羊肉带皮,都大惊失色。

周作人的家乡绍兴也吃带皮羊肉,据他考证,韩熙载出使中原,中原人便问起了“江南何故不食剥皮羊?”由此可见,在五代时,江南便有带皮羊肉了。

羊肉统治中国人的餐桌的年代,已在千年之前。

《礼记》里明确规定,君主祭祀时,“牛、羊、猪”是必备,称之为“大牢”,这是只有国君和贵族们才有资格享用的肉食。

“大牢”中,牛因为兼具劳动工具的地位,所以吃牛肉的机会便大大减少了。

到魏晋之后,人们逐渐减少了家猪的饲养,羊肉开始真正主宰中国人的餐桌。

南北朝时期的《洛阳伽蓝记》曾写道“羊者是陆产之最”。

唐代《太平广记》中有关肉类的记述总共105处,其中对羊肉的记载就有47处,而猪肉只有12处。

宋朝皇帝对于羊肉的热爱到达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最著名的故事来自宋仁宗。

《宋史·仁宗本纪》说仁宗皇帝:“宫中夜饥,思膳烧羊,戒勿宣索,恐膳夫自此戕贼物命,以备不时之须。

”想吃羊肉想到夜里睡不着,这大概对羊肉是真爱了。

宋朝皇帝对于羊肉的需求确实很大,宋真宗时,御厨每天宰羊350只,仁宗时每天要宰280只羊,英宗时减少到每天40只,到神宗时虽然引进猪肉消费,但御厨一年消耗“羊肉43万4463斤4两”,而猪肉只用掉“4131斤”,还不及羊肉消耗量的零头。

01《乡土中国》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课后培优分级练(原卷版)

01《乡土中国》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课后培优分级练(原卷版)

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综合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

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生活上为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3(附答案)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3(附答案)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3(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

它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宗教、道德等多个领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儒家也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

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

儒家提出“仁、义、礼、智、信” 的道德规范,强调个人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强调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这些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对于我们今天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丰富的艺术形式和审美价值。

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是艺术家们的创作成果,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体现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对于我们今天提高审美水平和丰富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中国传统文化涵盖多个领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B.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对今天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有启示意义。

C. 中国传统文化只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对其他方面关注较少。

D.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艺术形式和审美价值,对提高审美水平有重要意义。

2. 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人应该征服自然。

B. 儒家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主宰。

C. 道家和儒家都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D. 道家和儒家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价值。

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语文真题(原卷版)

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语文真题(原卷版)
2022 年高考全国甲卷语文真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金银器》是第一部中国古代金银器通史,囊括了器皿与首饰,着眼于造型与 纹饰,究心于美术与工艺、审美与生活的关系。
本书的研究旨趣,不在金银器的科学技术发展史,而在与社会生活史密切相关的造 型、纹饰、风格的演变史,也可以说,它不是穷尽式的历史资料汇编,也不是用考古学 的方法对器物分型、分式以划分时代,而是以目验实物为前提,从名物学入手,通过定 名,以器物描述的方法,来展示工艺美术史与社会生活史中的金银器。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 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 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
试卷第 4 页,共 11 页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1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金银器工艺的发展演进,关键在于品类的丰富以及与时代风尚紧密相关的造型和纹 试卷第 1 页,共 11 页

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含解析)新人教(必修1+必修2)新人教

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含解析)新人教(必修1+必修2)新人教

高中语文每日一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含解析)新人教(必修1+必修2)新人教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一〕【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XXXX-XXXX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相对来说,宋代文化环境比拟宽松,士人群体活泼,“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正是在这样相对开明、宽松的环境下,宋代社会充满活力,大师、精英辈出,由这种开放气氛孕育出一种开创精神。

葛兆光先生曾说,唐文化是“古典文化的巔峰〞,而宋文化那么是“近代文化的滥觞〞。

这两者的区别,简单来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

比拟唐宋两代都城,能直观感受到两类都市格局和它所呈现的不同气象。

唐代长安城的布局非常严整,而宋代开封相对来说商业气氛比拟浓重。

唐代居民住宅区根本上是坊式结构,“坊〞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于封闭的小区。

而宋代城市结构,根本是一种长巷式、街区式的布局,是一种开敞式的气氛,南宋都城临安也是如此。

两宋时期,文学重心逐渐下移,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话本小说,与市井有了更密切的关系;创作主体从士族文人扩大到庶族文人乃至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扩大到市民以及社会群众。

当时都市的街头巷尾,活泼着一些讲史、说书的艺人,他们不仅是故事情节的传布者,也是文学作品的丰富者、参与创造者。

而生活在市井中的普通民众,也成为文学艺术的直接欣赏者和接受者。

在道路通衢、瓦肆勾栏,有杂耍的、说书的、讲史的,也有街头的饮茶活动,这些都是市民文化勃兴的重要标志。

通过读书、科举、仕宦、创作、教学、游赏等活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结成了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交游圈,像真率会、同乡会、同年会等各种各样的聚会形式,层出不穷。

有时,“耆老者六七人,相与会老者六七人,相与会于城中之名园古寺,且为之约;果实不过五物,殽膳不过五品,酒那么无算。

以为俭那么易供,简那么易继也。

命之曰‘真率会’〞。

都市中的茶楼、酒肆,成为文人交往、会聚的场所。

一些私人的花园、亭馆也成了士人交游访友的去处。

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1)语文试卷(含解析)

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1)语文试卷(含解析)

博野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一)语文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时代精神。

这种时代精神在某一社会群体中高度集中的形象投射,即构成这一时代的精神偶像。

当下,科技创新被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在这种时代召唤下,无数中国科学家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潜心研究,倾情奉献,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做出了非凡贡献。

作为民族崛起的重要力量,这些努力攀登科学高峰的故事值得被铭记,科学家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境界理应被褒奖。

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以科学工作者为表现对象的影视作品尤其是科学人物传记片,数量并不多,产生较大影响力的优质科学人物传记片更是屈指可数。

探究科学人物传记片创作式微的原因,一方面是科学人物传记片的创作门槛较高,要求主创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储备、充沛的学习热情、较高的学习能力,以及相当的艺术造诣。

主创需花大力气将深奥的理论和技术概念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才能让观众真正理解这些科研项目的艰辛和科学事业的意义。

另一方面,创作者对此类电影的认知定位有些模糊。

比如究竟是历时性地深入挖掘科学工作者成长过程中的各种人生亮点,彰显科学工作者的丰硕成绩,以及他们对国家,甚至是人类文明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还是围绕他与自我、与他人、与自然世界的互动关系,展现人物的人性弧光;是照搬平移人物的生平轨迹,还是在此基础上加入必要的艺术想象,将现实真实转化为艺术真实。

此类问题搞不清楚,创作就容易出现生硬拔高人物精神境界,使人物塑造扁平化,以及剧情囿于“成绩罗列”“忘我工作”“与病魔抗争”等程式化模块,缺乏创新之类的问题。

比如《人到中年》把更多力气花在反映科学工作者日常生活的描写和坚毅品质的渲染上,作品虽然感人,却没有充分反映出科学工作的特殊性。

《超导》则过于专业,无法引起观众的广泛共鸣。

因此,如何运用电影艺术手段更好地讲述科学工作者的故事,让更多闪耀在人类文明长河中的科学之星成为时代偶像,是新时代对电影创作者提出的新创作命题。

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语文真题(原卷版)

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语文真题(原卷版)
(摘编自尹传红《由雪引发的科学实验》)
材料三:
雪晶会根据其形成的云层中的温度和过饱和度的不同而生成不同的形状,在一些温度范围内雪晶呈柱状,在另一些温度范围内则呈板状。随着过饱和度的升高,雪晶变得越来越大,形状也越来越复杂。雪晶的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在-2℃左右时呈板状,在-5℃左右时呈柱状,在-15℃左右时又呈板状,在低于-25℃时呈柱状或板状。雪晶的结构更多地取决于过饱和度,即取决于生成速度:当湿度高时,快速生成的柱状晶体会变成轻软的针状晶体,而六角形板状晶体会变成星状的枝蔓晶体。随着温度的下降,雪晶的形状会在板状和柱状之间来回变化好几次,而且变化很大:在几度温差范围内,雪晶会从又细又长的针状晶体(-5℃)变为薄而平的板状晶体(-15℃)。
流动视角有时也采取圆形轨迹。《水浒传》中杨志、索超大名府比武,采取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视角;梁山泊军队攻陷大名府,采取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视角。杨、索比武本身着墨不多,却写月台上梁中书看呆了;两边众军官喝彩不迭;阵面上军士们窃议,多年征战未见这等好汉厮杀;将台上李成、闻达不住声叫“好斗”;观战的诸色人物各具身份神态。金圣叹的眉评甚妙:“一段写满教场眼睛都在两人身上,却不知作者眼睛乃在满教场人身上也。作者眼睛在满教场人身上,遂使读者眼睛不觉在两人身上。”流动视角妙处在于:看客反成被看客,着墨不多自风流。
6.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对科学研究有什么意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九一八”致弟弟书
萧红
可弟:小战士,你也做了战士了,这是我想不到的。
世事恍恍惚惚地就过了;记得这十年中只有那么一个短促的时间是与你相处的,现在想起就像连你的面孔还没有来得及记住,而你就去了。
我看了非常的生疏,又非常的新鲜,但心里边都不表示什么同情,因为我总有一个印象,你晓得什么,你小孩子。所以我回信的时候,总是愿意说一些空话,问一问,家里的樱桃树这几年结樱桃多少?红玫瑰依旧开花否?或者是看门的大白狗怎样了?你的回信,说祖父的坟头上长了一棵小树。在这样的话里,我才体味到这信是弟弟写给我的。但是没有读过你的几封这样的信,我又走了,越走越离得你远了。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2014届高三名校语文试题精选精析分省汇编系列(安徽版)(第01期)(原卷版)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2014届高三名校语文试题精选精析分省汇编系列(安徽版)(第01期)(原卷版)

一.(9分)(14届安徽安庆一中、安师大附中、马鞍山二中12月联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①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

书指书体,即汉字。

法指书写文字的方法和技巧。

中国书法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文字书写的法则提高到一种艺术的境界,使之凭借汉字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发展成为一种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的艺术种类。

②以韵为核心的书法艺术,并不以精熟的技巧与繁复的法度程序为最高境界,相反,它崇尚的是那种言语不能传达的意味,它同时启示了其中所含蓄的类似于诗的余味,以及对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的重视。

当思想感情和境界在自己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时,韵的意味也就从作品中显现出来了。

崇尚韵致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脱俗,使艺术家无论在人格形态还是在艺术形态上均要达到一种卓尔不群的境界。

韵如橄榄,它需要慢慢地去体会、涵咏。

如果说‚不俗‛是表示精神升进中的超越状态,那么‚韵‛则象征着精神超越的极致。

而‚韵‛的获取则是在一切艺术本体之外的,即就书法而言,学者型书家较之于工匠型书家更为人所推崇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③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书法家绝大多数都有超绝的风度才情,书法只不过是其气质风采和神情心性的自然流露,是切断凡俗意识而垂直上升到超常的精神生活领域的一种标志。

因而,书法只是文人‚聊抒胸臆‛的‚余事‛,所谓逸笔余兴,无所为方能有所为,这种心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才是高级的、超俗的、儒雅的。

各家不同风格的书法,都让人感觉到艺术品只不过是其真我本性、生命气息的折射。

它不着痕迹,空灵蕴藉,以微妙的暗示与含蓄,让人去感受突破一切人为的形式与法则的境界。

在生硬、挺健、雄浑之外欣赏一种超然的清淡。

‚韵‛作为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让艺术家如痴如狂如醉。

它让我们在和古人典范作品交流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那流溢而出的令人神往的迷人气息。

在瞬间的感悟中,让观者脱离现实的环境,沉浸在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之中,这就是古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的奥妙所在。

1《短歌行》练习(含答案)

1《短歌行》练习(含答案)

1《短歌行》练习(含答案)7.1《短歌行》作业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课文第二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蔡元培把“抱定宗旨"作为首要期望提出,体现了他教育思想的核心,因此下车伊始,便从端正观念入手。

B.专门学校是“学成任事”,学了以后出去做官发财,大学则不是这样,入大学是为了研究高深学问。

C.“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如果宗旨不正,志在做官发财,则会放荡冶游,光阴虚度,敷衍塞责,自毁前程。

D.蔡元培认为,辛亥革命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清朝官吏的腐败,鼓励学生勤勉治学正是为了避免国家的覆亡。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这段文字中,作者高屋建瓴地匡正了大学的性质,明确了求学的目的,直指北大多年弊端。

B.当时的北大学生多抱做官发财的目的来此读书,所学专业多以实惠取巧的法科为主。

C.学生在选择教师时急功近利和庸俗化,不以学问的深浅来衡量,而是只问官阶之大小。

D.这段文字先正后反,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表现了蔡元培对青年学子的厚望。

3.蔡元培先生在这里指出北京大学多年来的弊端,这弊端是什么?根据文章内容,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探究北京大学产生弊端的原因是什么。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节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16 文言文阅读之论述类(新高考版)(试卷)

16  文言文阅读之论述类(新高考版)(试卷)

2024年高考二轮复习高频考点强化训练卷16 文言文阅读之论述类3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之谓德。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

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

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节选自《资治通鉴》)4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

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闻古之善用人者A必循天顺人B而明赏罚C循天则用力寡D而功立E顺人F则刑罚省而令行4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亡,文中通“无”,与《兼爱》“故不孝不慈亡有”中的“亡”意思相同。

B.遂,文中指成就或顺利达到某个状态,与成语“功遂身退”中“遂”的意思相同。

C.是,文中是代词“此”的意思,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的意思相同。

D.“故为国为家者”,“国”指诸侯拥有的封地,“家”指大夫拥有的封地。

48.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非子认为太平国家的臣子,需要做的是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胜任官职,轻松完成任务,而不需要把余力保存在心里,不需要对君主担当兼职的责任。

B.韩非子用“冰炭不合形”这一比喻,论证了明君要避免大臣中强者弱者之间做无谓的争斗,从而达到天下的人不相互损害这一“治世”的最高境界。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甲卷)(原卷版)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甲卷)(原卷版)
C. 在一个平滑的厨房操作台上倒几滴水,水会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这体现出水具有张力这一特性。
D. 水质相同的情况下,与土质疏松且含有大颗沙砾的泥土相比,在由细小颗粒组成的泥土中,水向上传输的高度会更高。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这些语句可以起到提升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据我知见,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是近代西学东渐以来第一部以“中国目录学史”命名,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目录学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与传统的、具有目录学史性质的著作相比,显然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中国目录学史》以主题分篇,每篇之下各有若干小节,全书凡十篇。它不像通常写专史那样,从古到今划分几个发展时期,通过揭示各个时期的特点来展现历史全貌。姚名达把他组织中国目录学史的方法称作“主题分述法”,其义就是“特取若干主题,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毕具,一览无余”。
为什么不用通常的叙述方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目录学虽然源远流长,但发展进程中“时代精神殆无特别之差异”,就是说二千年来目录学形态在本质上没有跳出刘歆开创的模式;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强立名义,反觉辞费”。关于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但我们对他敢于学术创新的肯定是无须见仁见智的。问题在于,姚名达的方法是能够、又怎么能够让中国目录学“源流毕具,一览无余”呢?其实作者知道这样做也有不足,他说:“盖既分题各篇,则不能依时代为先后,故忽今忽古,使读者迷乱莫明,尤其大患。”利弊相权,怎么处理?姚名达的理念是:“体例为史事所用,而史事不为体例所困”;具体对策是:“依史之所宜,采多样之体例”。就是说,各篇采用适宜各自主题的体制,而不强求一律。

第1天-论述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选择题组(解析版)

第1天-论述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选择题组(解析版)

第1天论述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选择题组【时间:30分钟总分:37分】本卷得分:存在的问题与心得: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汲取中华文明积淀的丰富生态智慧,其中道家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道家思想特别重视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侯外庐解释道:“这里所谓天、地、人、自然诸观念虽然蒙混,但是人的社会秩序适应物的自然秩序,这种关系却表示得十分明白。

”陈寅恪指出:“中国儒家虽称格物致知,然其所殚精致意者,实仅人与人之关系。

而道家则研究人与物之关系。

故吾国之医药学术之发达出于道教之贡献为多。

”这些论述比较客观。

的确,儒家关注的重点是“人与人之关系”,而道家研究“人与物之关系”。

道家研究“人与物之关系”所形成的智慧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们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关注的就是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

道家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提出适应、和谐这样的总原则,还提出许多具体的原则和方法。

例如,《老子》中的“三宝”就非常突出,其六十七章中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其中的“俭”指的是节俭。

这与今天我们倡导的在资源开发与节约中,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理念有一定契合之处。

除了在理论上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历史上的道家对于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实践中也有一些尝试,比如所谓“洞天福地”就是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

道家道教的建筑大多依山势而建,不对山体作大的改变,而是利用一些自然形胜建设,常使人产生曲径通幽或者别有洞天的美感。

“如宫观及三十六岩等岩庙,大都位于险峰峭壁、人迹难至之处,但其风光绮丽,景色迷人”,说的就是道家道教在建筑方面追求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很少破坏自然环境。

西方许多学者很早就关注到中国道家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并给予相当高的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天论述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选择题组【时间:30分钟总分:37分】本卷得分:存在的问题与心得: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汲取中华文明积淀的丰富生态智慧,其中道家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道家思想特别重视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侯外庐解释道:“这里所谓天、地、人、自然诸观念虽然蒙混,但是人的社会秩序适应物的自然秩序,这种关系却表示得十分明白。

”陈寅恪指出:“中国儒家虽称格物致知,然其所殚精致意者,实仅人与人之关系。

而道家则研究人与物之关系。

故吾国之医药学术之发达出于道教之贡献为多。

”这些论述比较客观。

的确,儒家关注的重点是“人与人之关系”,而道家研究“人与物之关系”。

道家研究“人与物之关系”所形成的智慧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们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关注的就是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

道家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提出适应、和谐这样的总原则,还提出许多具体的原则和方法。

例如,《老子》中的“三宝”就非常突出,其六十七章中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其中的“俭”指的是节俭。

这与今天我们倡导的在资源开发与节约中,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理念有一定契合之处。

除了在理论上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历史上的道家对于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实践中也有一些尝试,比如所谓“洞天福地”就是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

道家道教的建筑大多依山势而建,不对山体作大的改变,而是利用一些自然形胜建设,常使人产生曲径通幽或者别有洞天的美感。

“如宫观及三十六岩等岩庙,大都位于险峰峭壁、人迹难至之处,但其风光绮丽,景色迷人”,说的就是道家道教在建筑方面追求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很少破坏自然环境。

西方许多学者很早就关注到中国道家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并给予相当高的评价。

美国学者马夏尔说:“在公元前6世纪,中国道家已经表达了最早的、清晰的生态思想……道家提供了最深刻、最雄辩的自然哲学,首次启发了人们的生态意识。

”在大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比起儒家思想,我们对道家思想的研究相对少一些。

事实上,道家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儒道互补”“三教合一”现象,儒家研究和运用道家思想是很普遍的事。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时代,我们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对道家思想中生态智慧的研究。

(节选自熊铁基《重视对道家思想中生态智慧的研究》,2018年7月24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汲取中华文明积淀的丰富的生态智慧,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道家思想对我们中国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具有一定的现实的借鉴意义。

B.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因为道家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始终占重要地位。

C.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要加强对道家思想中智慧的研究和开发,合理利用,因而实现“儒道互补”。

D.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美丽中国,进而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这种生态文明建设决策是中华民族可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着重论证道家思想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借鉴意义。

即理论上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践中尝试自然与人文有机结合。

B.本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重点阐述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时代,应该重视道家思想中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研究。

C.道家不仅理论上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且做了尝试,建筑产生曲径通幽或别有洞天的美感,理论和事实都给以证明。

D.文章列举《老子》的“三宝”、建筑上“洞天福地”等中外论据,论证道家自然与人文有机结合,首次启发了人们的生态意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西方诸学者很早就关注中国道家并给予较高评价,因为道家最早最清晰地表达了生态思想。

B.侯外庐认为,老子的观点虽然好,但其概念蒙混,含糊不清,人的秩序应该适应物的秩序。

C.陈寅恪说,儒家仅讲人与人的关系,道家研究人与物的关系,道教贡献为多,抑儒扬道明显。

D.只有重视对道家生态智慧思想的研究,才能汲取中华文明智慧,从而破解世界生态难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

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

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王许之。

信拜礼毕,上坐。

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

”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

”信再拜日:“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

然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

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故曰其强易弱。

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民曰,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

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

合齐、赵共击楚。

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

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

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六月,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至国,即绝河关反汉,与楚约和。

汉王使郦生说豹,不下。

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B.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C.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D.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布衣,指布制的衣服,是古代应人之服,用来代指平民。

古代指平民的词还有“黎庶”“黔首”“元元”“民氓”等。

B.三秦,项羽灭秦后,把秦关中之地分封给三个秦朝降将,其所辖地就称三秦。

今把陕西的陕南、陕北、关中并称“三秦”。

C.斋戒,指古人在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活动前要沐浴更衣、整洁身心,不饮酒,不吃荤,不游乐,以示虔诚和庄敬。

D.谒,在此处指“谒见”,有觐见、拜见之意,是臣下、属下以恭谨的礼仪拜见君王或上级,拜见时还有一定的礼仪要求。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信出身贫寒,却不甘居人后。

先后投奔项梁、项羽都因不受重用而逃走;又投奔刘邦,也因不受重用再次逃走。

B.韩信才华出众,深受萧何贯识。

萧何在韩信逃离时,毫不犹豫追回了他,又极力请求刘邦礼待重用韩信。

C.韩信见识独到,颇能看清形势。

他冷静分析了刘邦和项羽的优劣形势,指出刘邦夺取天下的关键是民心。

D.韩信足智多谋,善于带兵打仗。

刘邦与齐王、赵王合击楚军却大败,韩信收集了败军在彭城击败了楚军。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2)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9分)自神农尝百草而开创草药治病先河,中医药发展至今,其历史可谓()。

这样一脉相承、绵延数千年一直未曾中断的医药文化及文明,为世界医学史所罕见。

自古以来,中医药就是古丝绸之路上各国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伴随早期的商贸活动在沿线国家(),并以不同形态成为沿线民众共享共建的卫生健康资源。

经过与近代医药文化的碰撞,从对抗到结合,特别注重从国外先进文化中吸取有用的东西,因而出现了中西汇通,中医药学走向了现代化。

中医药始终()着国人的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突发性、流行性疾病的防治中,中医药具有独特优势。

中医药“辩证论治”,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即根据不同人、地理环境、季节气候特点调整治疗策略,一人一方量身订制,更关注体质的个体差异,因而抗击疾病更为()。

同时,中医药“上工治未病”理论,主张相应人群早期干预,① 主要用中药汤剂积极防治,以期提高人体免疫力,阻断病情发展。

面对疫情肆虐致病患骤增的局面,治疗可有区别对待。

② 对于重型和危重型患者,中医药协同西医救治,退热速度更快、更能起到减轻肺部炎症渗出、减少脏器损害、减少激素用量等作用。

③ 对于轻型和普通型患者,中医药优势体现为可明显改善咳嗽、乏力、腹泻等症状,截断病势,控制病情进展,延缓或阻断患者进展至重症。

④ 中医药以其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受到国内外民众广泛认可,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波谲云诡落地生根守护精确B.波谲云诡开花结果维系精确C.波澜壮阔落地生根守护精准D.波澜壮阔开花结果维系精准9.把下面的语句补写在文中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对于无症状感染者,采取早期干预的办法。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经过与近代医药文化的碰撞,从对抗到结合,特别注重从国外先进文化中吸取有用的东西,出现了中西汇通的探索,中医药学走向了现代化。

B.经过与近代医药文化的碰撞、对抗到结合,开始注意从国外先进文化中吸取有用的东西,遂出现了中西汇通的探索,中医药学正在走向现代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