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涉税寻租行为的制度经济学思考
我国社会中的寻租行为 [税收征管中的寻租行为原因分析]
![我国社会中的寻租行为 [税收征管中的寻租行为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1dd46f8ba1aa8114431d9f8.png)
我国社会中的寻租行为[税收征管中的寻租行为原因分析]摘要:当前寻租问题在税收领域日益突出,税收征管中出现了包括政府(征税人)和纳税人两种寻租行为,本文从我国现实的文化传统和税收环境等方面入手,深入分析了产生寻租行为的原因。
关键词:税收征管寻租税收环境一、税收征管中的寻租(一)寻租的含义寻租(Rent-seeking)理论的思想最早萌芽于1967年,由塔洛克在《关税、垄断和偷窃的福利成本》一文中首先提出。
但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却是克鲁格1974年在她的论文《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中首次提出,并由此启动了寻租理论研究的大潮。
到了1982年,巴格瓦蒂提出“直接非生产性寻利活动(UDP)”对寻租进行定义后,这一概念进一步受到经济学家的关注。
(二)税务寻租寻租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和向市场经济转轨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是一种经济的“负和博弈”,税务寻租指的是涉税各方借助于一定的税收管理权,合法或非法地获取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非生产性行为。
税收是国家赋予征税人的权力,只要有设租的权利,就有寻租的可能,因此,寻租现象在税收领域中非常普遍。
(三)税收征管过程中的寻租行为税收征管是整个税务工作的核心,也是税收执法权的集中体现。
本文讨论的重点在于税收征管过程中的寻租行为,也就是税收执法权在行使过程中发生的寻租行为,并深入探讨税收寻租行为产生的原因。
二、税收征管过程中寻租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税收征管过程的寻租行为包括政府(征税人)和纳税人两个方面。
(一)征税人方面:因为税收赋予了征税人一定的权利,征税人可以通过这种权利影响资源的所有者对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从而获取相应的租金。
征税人的寻租可以分为两种形式:被动寻租和主动寻租。
被动寻租是指征税人为了解决市场失灵而干预经济时产生的租金,这种租金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干预经济的方式不当,如错综复杂的减免税政策,会让一些本不应该享受该政策的纳税人,想办法给自己贴上符合减免税政策的标签产生的租金等。
新制度经济学对我国政府管理的几点启示

新制度经济学对我国政府管理的几点启示摘要:近年来,对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成为我国经济学领域的一大“热点”。
文章从腐败与反腐败、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三个方面分析了新制度经济学中所包含的政府管理思想。
这些思想无疑对于我们进一步完善政府管理体制,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制度;产权;政府管理新制度经济学是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制度的经济学,它为人们分析经济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尤其是在一个新旧体制转轨的国家中,它更有用武之地。
我国目前正处于从计划向市场的转型时期,党和政府提出要在本世纪一二十年代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政府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本文分析了新制度经济学给我国政府管理中的腐败与反腐败问题、法治与德治关系问题、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所带来的启示。
一、从体制及制度的创新上加大反腐力度,同时不忽视思想教育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有三个假定:①人的行为动机是双重的,即人不仅追求财富最大化而且也追求非财富最大化。
非财富最大化动机也常常约束着人的行为,它具有集体行为偏好,人经常要在财富与非财富价值之间进行权衡。
但是,实现非财富价值不能总是以牺牲个人财富为代价。
制度能够改变人为其偏好所付出的代价,改变财富与非财富价值之间的权衡,从而使理想、意识形态等非财富价值在个人选择中占有重要地位。
②人是有限理性的。
诺思认为,人的有限理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环境是复杂的,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
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因此,制度通过设定一系列规则能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提高人认识环境的能力。
③人具有机会主义倾向,即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倾向。
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常常会采取很微妙的、隐蔽的手段,会玩弄狡诈的伎俩。
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是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制度产生的一个重要来源,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约束人的机会主义倾向。
对遏制会计寻租行为思考

对遏制会计寻租行为的思考摘要:现在是我国经济转型期阶段,其发展的趋势是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差异化,为获得企业的最大利润化,各类社会经济主体开始关注会计寻租并将其作为获得非生产性寻利的直接手段。
本文结合我国具体情况,首先探讨会计寻租的含义,分析了我国目前常见的会计寻租现象,提出了遏制会计寻租进行适度控制的办法。
关键词:会计监管;会计寻租;经济后果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一、会计寻租的含义会计寻租是一种非生产性的行为,它没有改变社会的总产值,也没有改变企业的总业绩,它主要是通过改变会计财务报告收益数据,将自己的财富进行非公平的转移,同时不合理的分配内部的资源,从而给社会其他的经济主体造成经济损失[1]。
二、我国目前常见的会计寻租现象(一)保住上市资格的寻租上市公司在融资上要比非上市公司快捷、简便、容易,同时它还有筹资风险小、投资流动性强等特点,有利于企业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建立企业的良好形象,这些优势吸引着各类非上市公司涌入上市行列。
但是在我国现行阶段,股票的发行价格中含有许多非市场因素,股票发型中的核准制较严格,同时政府不但对股票的发行和流通进行监督和控制,同时自身也参与进来,上述因素[2]使目前国内的股票市场里存在着巨大的利益。
所以,虽然有些上市公司因经营不善或者竞争时受到冲击等造成企业的亏损从而面临着即将退市的现状时,为保住其上市资格,企业会利用股市中一些领导人的弱点对其针对性的公关,从而利用会计政策进行寻租。
(二)资本预算的寻租资本预算是公司财务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公司的经营范围也逐渐扩大,公司的内部组织也逐渐复杂起来,这时公司的内部组织需要改进自身的结构组织,建立起新的管理体系。
同时在进行管理时,总部一定要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
因此这也是企业进行资本预算的关键。
为降低决策风险时,在进行资本预算时可以同时采用几种资本预算模型进行测算,还要进行敏感性分析、场景分析等。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社会寻租行为分析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社会寻租行为分析[摘要]寻租行为成为我国市场经济转型阶段常见的现象。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目前各领域中出现的寻租行为,从政治经济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阐释。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寻租;寻租行为1、寻租概念及相关理论(1)寻租的定义。
寻租,指的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生产性活动中增加自己的利益。
另一类是通过某种非生产性的活动寻求利益。
寻租行为往往会影响政府的决策,是一些既得利益者对既得利益的维护和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活动。
(2)寻租理论。
戈登·图洛克作为寻租理论之父,在其论文《关于税、垄断和偷窃的福利成本》中指出:“完全竞争理论对偏离竞争所导致的社会福利估计不足,实际上税收、关税和垄断所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大大超过了通常的估算。
其原因是人们会竞相通过各种疏通活动,争取收入,即寻租;而在竞相寻租的条件下,每个人都认为花费与其所期望的收益相近的费用是值得的。
布坎南的寻租理论主要探讨寻租产生的条件、寻租的三个层次、政治分配与寻租等内容。
”2、我国社会寻租行为分析(1)政府采购中的寻租行为。
第一,政府采购中的寻租行为。
政府采购是政府利用行政权力对社会经济实施管理的方法,然而权力的运行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权力的寻租行为。
政府采购的目的在于对财政支出及财政资金使用率的高效管理。
第二,政府采购中寻租行为产生的原因。
首先,政府采购中的寻租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利益驱使。
布坎南、施蒂格勒等学者们认为:“许多政府成员既然是某些特殊利益集团的受益者,就很可能为这些既得利益集团服务,这样的政府就可能是一个被私人既得利益集团‘俘获的政府’,因此利益驱动是寻租行为产生的最终经济动因。
”其次,法律的不健全。
在现实操作中《招标投标法》与《政府采购法》在信息披露、救济途径、招标程序、法律责任、供应商资格审查等方面的矛盾冲突为寻租行为的产生提供了法律漏洞。
最后,寻租成本过低是寻租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浅谈寻租理论的危害及防治

浅谈政府寻租行为的根源及防治学院:政治经济学院专业:行政管理姓名:***学号:******浅谈政府寻租行为的根源及防治摘要: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与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化,我国经济建设工作取得的成就是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国际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
然而正如人类社会中任何一个政治共同体都无法避免腐败“病毒”的寄存一样,我国行政领域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权力寻租现象,对我国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极为不利。
虽然党和政府在改革中对权力寻租现象给予了充分重视,同时也采取了大量措施加以避免和解决,然而现阶段,权力寻租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各种腐败案件层出不穷,而且更倾向于涉案金额逐渐增多的大案、要案,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造成了严重阻碍。
本文在以上基础对于权力寻租的相关概念进行简要表述,从社会学以及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于我国政府权力寻租现象进行分析,最后,对于我国权力寻租的现象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权利寻租;腐败行为;权力利益一、前言寻租理论产生于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它使经济学研究视野从生产性的寻利活动扩展到非生产性的寻租行为,从资源在生产领域的配置问题扩展到资源在非生产领域的配置问题。
寻租(rent- seeking)一词最早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于1974 年在其著作《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一文中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寻租是利用资源通过政治特权构成对他人的损害大于租金获得者收益的行为;1982 年巴格瓦蒂提出了用“直接非生产性寻利活动(Directly UnproductiveProfit- seeking Activities,简称DUP)”来表达寻租的基本内涵,它论述了在政府干预条件下的寻租行为和寻求政府干预的活动,得到了经济学界的广泛认可;著名公共选择学派经济学家布坎南认为寻租产生的条件是存在限制市场进入或市场竞争的制度或政策,而这往往与政府干预的特权有关。
塔洛克认为寻租成本由三部分构成:寻求垄断租所耗费的成本、垄断本身所造成的福利损失和寻租所失去的技术创新的机会及其福利,并认为寻租是“负总和的游戏”;斯蒂格利茨指出寻租是为了寻求对己有利的政府政策而采取的活动,比如得到政府的保护以免受来自国外的竞争。
在提高会计监管水平遏制会计寻租的思考

在提高会计监管水平遏制会计寻租的思考作者:杨春兰来源:《中外企业家》 2009年第10期·杨春兰会计寻租,指为在社会总财富水平和企业真实业绩(即经济收益)并未改变的前提下通过改变会计信息(即财务报告收益数字)来进行财富的非公平性转移和资源的不恰当配置,从而对其他社会主体利益造成损害的一种非生产性的行为。
一、我国目前常见的会计寻租现象1.保住上市资格的寻租。
在我国,股票发行采取严格的核准制,发行价格的制定包含很多非市场因素,政府对股票发行和流通的监管与市场竞争的并存,导致股票市场蕴涵着巨大的诱惑。
于是,已上市的企业因在竞争中连续几年出现亏损可能会被停牌或退市时,这些企业为保住上市公司的资格,则利用一些掌权人收入较低、思想容易动摇的弱点,对其进行公关,通过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改变其真实收益进行寻租。
2.资本预算的寻租。
预算是公司财务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经营范围的延伸、组织结构的复杂化,公司组织内部需设立若干从属于总部的部门。
总部必须将资源分配给各个部门,如何分配、分配多少就是资本预算的关键所在。
尽管资本预算中可以通过同时应用几种资本预算模型进行测算,加上敏感性分析、场景分析等分析工具降低决策的风险,但是主观判断的因素不可能扫排除。
组织中重大资本预算项目的决策权一般集中在高级管理层手中,但是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是基层各个部门上报的,基层各个部门上报时会根据本部门的情况上报对自己有利的信息。
3.内部转移价格制定过程中的寻租。
一个责任部门给同一个组织中的另一个责任部门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定价就是转移价格。
转移价格对于同一企业内部不可能导致总成本或总利润的变化,内部的价格转移实际上是为外部设置的。
企业的规模扩大后都创办为集团公司,有些集团公司整体上市,有些则是集团公司中的部分企业上市,由于我国证监会规定,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三年亏损,将取消其上市资格,内部转移价格就成了部分企业上市的集团公司进行会计寻租的工具。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政府的权力寻租现象

决策参考摘要:本文首先以西方寻租理论为分析框架,分析了我国政府及行政领域存在的寻租现象,并通过对软政权的制度漏洞分析,提出了相应制度创新的政策,进一步提出要进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制度上彻底根除权力寻租的产生。
关键词:权力寻租;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创新Abstract:This article first seeks the theory take the West as the analysis frame,has analyzed Our coun-try Government and the administrative domain existence seeks the phenomenon,and through analyzed to the soft political power's system crack,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policy,further proposed must carry on the organizational reform and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established the struc-ture to be reasonable,the disposition science,re-stricted mutually the authority operational mechanism, eradicated the production which thoroughly from the system the authority sought.K eywords:The authority seeks;New system economic;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房屋出租税收征管工作的几点思考

房屋出租税收征管工作的几点思考2012-02-21 10:13:00 | 来源: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地方税务局| 作者:张从池由于国家对房地产税收政策和各种调控政策的原因,全国房地产税收在不断下降,也给地方税源带来了压力,目前很多有几处房产的单位和个人,想出手也很困难,大多数单位和个人把闲置的房产用来出租,这样就带来了出租房屋的市场,对出租房产的税收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仅对个人出租房屋的税收管理提出几点看法,仅供参考。
一、个人出租房屋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1、纳税主体难寻找,工作难度大笔者在基层工作多年,从实际调查情况来看,目前拥有房屋出租的,单位出租的税收好征管,但个人出租房屋的占百分之九十左右,有能力购买繁华地段房屋出租的,一般来说是那些企业单位的老总、董事、个体经营者,或者承包工程、从事个体经营的外来人员,还有部份失地农民,用征地补偿费购房、置换、建房用于出租,要找到所有分散的房屋出租者,仅靠税收税收管理人员,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2、做到公平、公正执法难度大几年来,根据规定,房产所有权人(或者出租人)是房屋出租的纳税义务人,依据承租人是房屋出租税收的第一税收管理人,有义务协助税务机关通知其房产所有人或者出租人,并有义务监督其缴纳税款的规定,向房屋出租人下达《限期缴纳税款通知书》,若在通知时间内不能履行纳税义务的,税务机关有权要求房产经营人履行代扣、代缴义务。
虽然,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效果不尽人意,这种方法,只对那些纳税意识较强,能够自觉履行纳税义务的房产出租人起作用,出租人接到通知后,能够在限期内,或者自觉到税务机关咨询房屋出租的税收纳税事宜,依照税收、法规的规定自觉履行纳税义务,或者要求承租人先行代缴税款,尔后从其租赁费中扣除;但对那些纳税意识淡薄,不能自觉履行纳税义务的人来说,就是税务人员亲自把限期缴纳通知书发放到房产所有人(或者出租人)本人手中,也是推三阻四,敷衍了事,以达到偷税的目的,另一方面,有些承租人不愿意向出租人传递《限期缴纳税款通知书》,其原因是现在的房屋租赁合同都是一年一签订,其租金是随行就市,水涨船高,税务机关向房屋出租人征了税,出租人将税金转嫁到经营者身上,提高房屋租金,这种结果,使那些守法的依法缴纳了税款,偷逃税款者达到了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会月刊·全国优秀经济期刊□·82·2012.9下旬【摘要】寻租现象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涉税寻租行为已经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通过寻求租金的三个层次探讨涉税寻租行为的主要表现,分析涉税寻租行为的社会成本,同时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寻租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遏制涉税寻租的对策,为我国建立一套健全、和谐的税务管理制度和模式提供思路。
【关键词】税收管理寻租行为制度创新张家琛(天津财经大学国际交流处天津300222)遏制涉税寻租行为的制度经济学思考寻租(Rent-Seeking )是指企业等寻求经济收益如利润最大化机会或政府寻求政治收益如政治局势稳定或政治关系牢固最大化机会的行为或过程。
寻租作为一个正式概念最初出现在克鲁格的《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一文中,其基本理论和思想早在戈登·塔洛克(1967)的论文《关税、垄断和偷窃的福利成本》中就已涉及。
寻租理论最早的关注点是税收领域(与关税相关),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税收领域的寻租现象比较突出。
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几乎相当于我国GDP 的两倍之多,这一方面说明加强税收征管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我国涉税寻租活动的潜在空间巨大。
因此,深入探讨涉税寻租行为的性质、危害及其成因,对于建立健全我国税收管理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涉税寻租行为及其成本1.涉税寻租行为的主要表现。
根据布坎南寻求租金的三个层次,我们可以把涉税寻租行为的主要表现在这三个层次中进行说明:第一层次的寻租表现在纳税人为了获得税收优惠或少交税款,直接贿赂税务官员或通过院外游说、施加压力影响政策的制定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钱权交易”,这一层次的寻□□□□□□□□□□□□□□□□□□□□□□□□□□□□□□□□□□□□□□□□□□□□□□五、会计文化研究的方法问题会计文化研究本身是一个工具,我们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矛,这个矛需要用规范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筑就。
会计文化的本质是生产关系范畴,受社会生产方式支配,反过来又是一定时期约束会计人员行为的重要因素(非惟一因素),会计文化研究的理论范围可以是包括环境和会计文化内容在内的所有方面,但不同时期的研究重点应有不同。
比如在计算机手段广泛用于企业生产和管理(生产力发展)的条件下,需要研究技术手段在会计中如何应用,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从工厂形成公司和跨国公司时,需要研究内部控制手段,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还比如在生产经营全球化和信息化时期,客观要求会计行为规范国际化,就需要研究制度趋同问题,以及信息披露的标准化和及时化,需要研究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标准和应用问题,需要研究会计人员认识水平的现状和变化,为会计人员认识的变化指明改变的方向和途径,为需要革除的认识列出清单。
由于区域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这个清单应该不同,这也是研究会计文化的意义所在,这就需要研究文化的方法以实证方法为主辅以必要的规范方法,比如伦理法、经济学方法、历史方法等来确定现存的会计文化是什么。
会计文化研究本身就是对会计理论的推进,是对我国从计划经济时代逐渐过渡到市场经济时代的自然回应,是对大一统的会计模式给会计人员进行单一被动身份定位(受托责任)的理论修正,会计文化的提出本身就证明会计人员面对会计环境的复杂性和会计行为的多样性,在这个社会剧烈转型时期,如何使会计能够不失去“自我”,从文化角度研究会计是非常必要的。
纵观现有研究,在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包括对会计文化界定过宽、研究范围不尽合理、研究重点不够、针对性不强、研究方法不够科学等。
总体上是一种没有或缺乏“会计”的会计文化研究和没有差异性的会计文化研究,从而没有突出会计文化研究的意义和特殊性,也就是还没有形成合理的会计文化研究的框架,这是我们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同时,会计文化的重点内容应该集中于会计价值观的测量和能够适应会计“趋同”变化的新价值观的建设。
【注】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会计文化理论与长三角会计文化现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1.汤湘希,谭艳艳.社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管理价值观·会计价值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42.毛柏林.关于会计文化若干问题的研究.会计研究,1993;123.张云.中国会计文化研究.大连:大连出版社,2009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财会月刊□2012.9下旬·83·□租常见于经济寻租。
例如不符合一般纳税人条件的纳税人为获得一般纳税人资格,通过贿赂税务人员取得一般纳税人资格而得到税收收益。
第二层次的寻租表现在由于第一层次的寻租给部分税务官员带来了经济利益,从而吸引人力、财力和物力对税务官员这一职位的争夺活动,这一层次通常是以政治寻租为主。
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当中屡见不鲜,许多人都不惜一切代价想进入税务部门工作,其中的收益可见一斑。
第三层次的寻租表现在税务系统以外的其他政府部门或司法部门官员,在处理涉税事项时利用职权所从事的经济寻租或政治寻租活动,这是更高层次的寻租,也是危害最为严重的寻租行为。
如我们现行的燃油税改革迟迟不能推进的原因是诸多部门之间的利益博弈,各相关利益集团都想从中获得一杯羹。
虽然纳税人一般会在第一个层次展开寻租行为,但它会诱发其他层次的寻租发生,所以涉税寻租行为通常会渗透到各个层次。
2.涉税寻租活动的社会成本。
塔洛克(1988)认为寻租成本通常由寻求垄断租所耗费的成本、垄断本身所造成的福利损失、寻租所失去的技术创新的机会及其福利这三部分成本构成,前者我们认为是寻租的私人成本,后两者是寻租的社会成本。
私人成本(C )一般由交易成本(c 1)、机会成本(c 2)、心理成本(c 3)组成,由于私人成本是经济人本身来承担的,其损失也是基本可以估量的,本文不做详细阐述。
而涉税寻租是一种非生产性活动,却严重影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和更大的社会危害,其成本也是由全社会来买单。
以下着重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来分析社会成本。
我们首先根据A ·哈伯格在《垄断与资源配置》(1954)中著名的哈伯格三角形来分析垄断本身所造成的福利损失(直接的社会成本)即三角形ABC 的面积,见下图:但是哈伯格的分析方法是基于新古典主义(假设交易成本为零),而塔洛克认为要使消费者剩余CE 转移到生产者手中,必定要耗费一定的社会资源(即交易成本不为零)。
所以寻租的社会成本不仅包括三角形ABC 面积(直接成本)还包括为使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剩余的转移而付出的代价(间接成本),即本可以用于生产性寻利活动的有限资源而用于非生产性寻利活动,从而导致垄断的形成,造成负和博弈。
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寻租对社会的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对市场机制和政府形象产生扭曲。
所以塔洛克认为寻租的成本至少还应当包括四边形P M P C CE 的面积,也就是著名的塔洛克四边形。
根据我们上述分析,涉税寻租行为是一种具有负外部性巨大的非生产性寻利活动,对整个社会福利和市场效率影响非常严重,寻租行为的背后更多的成本损失由整个社会来承担。
三角形ABC 为哈伯格三角形,我们通常计算垄断导致的福利净损失为△ABC 面积。
但塔洛克结合寻租理论,认为真正的福利损失远大于△ABC 面积,还应当包括四边形P M P C CE 的面积(塔洛克四边形)。
二、涉税寻租行为的制度分析按照经济学家们的解释,寻租行为产生的起源是“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寻租产生的根源是经济人自私自利的缘故。
但我们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税收经济信息不对称和税收征管制度与税收制度的不完善才是涉税寻租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
1.税收经济信息不对称性。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政府、税务机关、税务人员与纳税人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
四者的目标函数名义上是一致的,但实际上却不尽相同。
政府站在全局的高度,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谋求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而其他主体的目标函数却是自身效用最大化,从而使每个人在既定的资源禀赋条件下福利最大化。
由于政府、税务机关、税务人员和纳税人之间由于政策制定中的信息不完备(由此产生政策质量的问题和少数人专制的问题)及政策执行中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产生委托代理问题和监督的问题),这样就会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进而就会产生涉税寻租行为。
2.正式规则不完善。
正式规则不完善主要是指我国现行的税收法律制度和税务征管制度的不完善。
突出表现在税收立法层次低、税收征管制度与其他制度不配套、税收管理中缺乏完善的监督制度、法律当中规定的执法空间过大等。
在我国现行的税收法律体系中,只有个人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2007年修订)、税收征管法由全国人大颁布的,其他的法律法规都是由国务院或相关部门颁布,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有一部税收基本法,可见我国税收立法的层次还比较低。
同样,我国刑法规定,对纳税人已缴纳税款又通过假报关骗取国家出口退税的属于偷税行为,而依据税收征管法却属于骗税行为,像这样类似的规定在我国并不鲜见,这两种性质不同的定性给税务机关执法带来了困难。
最后,在税收法律和法规制度中,大量未做明确规范的条款和客观上存在的自由裁量权给了某些税务人员腐败带来了机会。
如《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四条规定“纳税人不进行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税款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这类规定对于税务机关来说,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但同时也给纳税人提供了很大的寻租空间。
3.非正式规则乏力。
非正式规则包括对正式规则的拓展、细化与限制、内部实施行为规则和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
一个完善的非正式规则能减少交易成本,使交易双方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完成交易。
当然,一个薄弱、乏力的非正Q CP CPF CE AB DMRS (MC )P M Q MQO□财会月刊·全国优秀经济期刊□·84·2012.9下旬式规则却带来相反的效果。
我们这里所讲的非正式规则乏力主要是指与税收相关的意识薄弱。
如现行的税务征收宣传过程中,只片面地强调纳税人的权利和纳税人的义务,而不忽视征税人服务意识和纳税人的权利。
如我国现行的税务宣传口号是“纳税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
而美国却打出“纳税,是我们为文明付出的代价”,可见,这样的宣传就少一些生硬,多一些温馨,更为纳税人所接受。
若我国不改变这种不平等的现状,想要打造一个和谐的税务管理环境是难以实现的。
4.实施机制弱化。
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纳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以最小的税收成本,获取最大的税后收益。
同样,对于相关的税务人员也一样,利用手中的权力追求其自身的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