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6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

合集下载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章节题库(第16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第1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章节题库(第16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第1

14.下列不属于欧洲“新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的是( ) A.爱伦·凯 B.桑代克 C.沛西·能 D.利茨 【答案】B
15.新教育运动推行( )的教育目标
5 / 47
圣才电子书

A.儿童中心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B.活动中心
C.家庭中心
D.社会中心
【答案】A
C.帕克
D.蒙台梭利
【答案】C
【解析】这道题要求考生注意区别这几个人物的不同的影响。帕克率先在马萨诸塞州昆
西市进行改革,创造了“昆西教学法”,被杜威称作“进步教育之父”。赖斯则在揭露美国学
9. 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
3 / 4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A.1899 年德莫林创办罗歇斯学校 B.1921 年“新教育联谊会”的成立 C.1893 年巴德利建立贝达尔斯学校 D.1889 年雷迪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 【答案】D
2.( )创办了德国的第一所新学校,称为乡村寄宿学校,形成了“乡村之家运动”。 A.德莫林 B.雷迪 C.利茨 D.德可乐利 【答案】C
3.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 A.怀特海 B.沛西·能 C.雷迪
1 / 47
圣才电子书

D.拉伊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答案】D
4.提倡“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的教育家是( )。 A.蒙台梭利 B.梅伊曼 C.凯兴斯泰纳 D.沛西·能 【答案】C
5.昆西教学法是由( )提出来的。 A.沃特 B.帕克赫斯特 C.帕克 D.华虚朋 【答案】C
6.在进步主义教育理论中,主张个别教学制度的理论是( )。 A.文纳特卡制 B.道尔顿制 C.葛雷制 D.昆西教学法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 复习总结笔记(word文档良心出品)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  复习总结笔记(word文档良心出品)

第一编古代教育史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1.古代东方通常是对古代亚洲和非洲东北部各奴隶制国家的总称。

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

2.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美国桑代克。

来源于庸俗进化论。

(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美国孟禄。

(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苏联米定斯基,来源于恩格斯的劳动理论。

(4)教育的需要起源论:中国杨贤江。

PS:教育起源大体分两类:(1)视教育为一种无意识、无目的的活动。

(2)将教育看做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3.史前教育的概况、(1)前氏族时期:距今约四百万年至一万五千年。

共同生产,共同消费。

(2)母系氏族时期:使用新石器,宗教道德教育。

(3)父系氏族时期: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4)军事民主制时期:出现剩余产品,逐渐形成阶级,产生阶级教育的萌芽。

4.巴比伦的教育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已产生文字。

“泥板书”。

学校:研究学问的场所——神庙中心——政治文化中心。

最早的学校:幼发拉底河畔马里城的宫廷学校。

公元前1894年,巴比伦城兴起。

5.古代埃及的教育(重点)文字写在“纸草”上。

学校的类型:(1)宫廷学校——培养国家官员(2)僧侣学校——最高学术中心,目标是科学技术教育。

(3)职官学校——书吏学校(4)文士学校——文书教学方法:体罚被视为合理的教学方法。

6.古代印度的教育(1)种姓制度:(1)婆罗门,即僧侣。

(2)刹帝利,即武士。

(3)吠舍,即农民和从事工商业的平民。

(4)首陀罗,即奴隶及奴隶地位的穷人。

(2)婆罗门时期的教育:公元前6世纪前的印度教育,以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

公元前9世纪以前,以家教为主。

公元前8世纪,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为“古儒学校”,在此教育被称为“古儒”,学习年限为12年,学习内容主要为《吠陀》经。

体罚是常用的手段。

(3)佛教教育: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各种种姓平等。

最重要的场所是寺院,僧徒一般学习12年,合格者称“比丘”,寺院不仅是一种教育机构,也是一种学术机构。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章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圣才出品】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章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编古代教育史第1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1.研究教育起源的意义何在?简析关于教育起源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答:(1)研究教育起源的意义教育的起源探讨教育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它是教育学和教育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探讨这一问题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教育起源于生物进化的哪一个阶段;二是教育根植于何种基础。

科学地解释教育的起源,对于把握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把握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育起源的几种代表性观点关于教育的起源,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①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是19世纪下半叶后出现并一度流行的观点,是当时流行的庸俗进化论在研究教育起源问题上的反映。

它是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论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其创导者有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美国教育家桑代克、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等。

他们将教育视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

②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

孟禄认为,在原始社会中,不论是社会还是个体,其教育的发生都是“最非理性的”和“单纯的无意识的模仿”。

③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是从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以及人类社会起源于劳动这一理论直接套引和推导出来的。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者认为:人类社会活动开始于“正在形成的人”为满足其生存繁衍的自然需要而进行的群体劳动,这种劳动活动将他们改造成为“完全形成的人”,形成了人类社会;劳动实践是人们认识的主要源泉,是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手脑等生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并通过遗传途径传给后代的必要条件;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保持并延续原始公社的生活,必须由有经验的长辈对年轻一代传授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知识经验,即在劳动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

教育是在传授劳动经验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教育起源于劳动。

④教育的需要起源论教育的需要起源论认为,人类社会生活是多样的,除了劳动经验以外,原始社会形成的一些集体习惯、行为准则、仪式风俗等也需要通过教育活动传授给下一代,但这些内容不能纳入,至少不能完全纳入劳动的范畴,教育应该是起源于社会生活实际的多方面的需要。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章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圣才出品】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章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圣才出品】

6.古埃及的学校中,以培养祭司为目的,教授天文、数学、建筑、水利、医学等学科 的学校是( )。
2 / 16
圣才电子书

A.宫廷学校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B.职官学校
C.文士学校
D.寺庙或僧侣学校
【答案】D
7.古印度佛教教育中,推动教育平民化的措施是( )。 A.把寺院作为学术交流机构 B.强调使用地方语言进行教学,取代“梵文”教学 C.以佛经为教育内容 D.吸纳外国学者 【答案】B
23.古埃及作为学术中心的学校是( )。 A.僧侣学校 B.宫廷学校
8 / 16
圣才电子书

C.骑士学校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D.文士学校
【答案】A
【解析】僧侣学校(或称寺庙学校),是中王国以后出现的一种附设在寺庙中的学校,
着重科学技术教育,亦为学术中心。
24.古印度的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称为( )。 A.书舍 B.书吏学校 C.古儒学校 D.泥板书舍 【答案】C 【解析】古印度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古儒学校”。在此类学校中,教师被称为 “古儒”,均系婆罗门种姓。儿童入学须经古儒考验,他们声称不收学费,因为传授圣书是 神职,为神效劳是不求报酬的;但是实际上,他们常接受家长的丰厚赠礼,所有田地也由学 生代为耕种,故经济上颇能自足。儿童入学后即迁居古儒家中,学习年限一般为 12 年,学 习内容主要为《吠陀》经。
教师称为“专家”,助手称为“大兄长”,学生称为“校子”。当时图书馆收藏的也是泥板书,
大图书馆收藏的泥板书达数万块之多。
22.人类有史可稽最古老的学校是( )。 A.僧侣学校 B.宫廷学校 C.骑士学校 D.文士学校 【答案】B 【解析】据古代埃及文献记载,在古王国时期已出现了宫廷学校。苏联教育史学家米定 斯基认为,建于公元前 2500 年的埃及宫廷学校是人类有史可稽的最古老的学校。宫廷学校 是国王法老在宫廷中设立的学校,以教育皇子皇孙和朝臣的子弟为宗旨,学生学习完毕,接 受适当的业务锻炼后,即分别被委任为官吏。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19章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第2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19章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第2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19章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本教育的发展——第2第19章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本教育的发展1.20世纪前期,各国教育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哪些因素影响了各国教育改⾰的进程?答:(1)各国教育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①在⼀些国家的教育制度中存在着典型的双轨制,国民的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互不衔接。

整个学制并不能很好的衔接在⼀起,中等教育不够统⼀,在对⾼等教育的促进上作⽤不⼤,初等教育也受到抑制。

②中等教育还存在着严重的古典主义倾向,与⼯商业发展急需新型⼈才的要求不相适应。

教育内容还是延续以往中等教育的内容,存在很多⽂法、语⾔等古典学科,与进⼊20世纪后科学教育的发展不相符合,显得教育内容过于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③在⼀些国家,学校制度和教育体制的管理还存在相对分散、⽐较混乱的状况。

(2)影响教育改⾰进程的因素①⽣产⼒的发展⽔平。

这⼀时期,⼯业⾰命在⼀些国家的完成,使得最低⽔平的初等教育已经不能满⾜社会的需求了;⽣产部门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不仅要求改变初等教育的课程,也要求对中等教育的课程和结构进⾏改⾰,学校教育的培养⽬标问题、学校教育与社会联系的职能问题等,成为改⾰家关注的中⼼。

②以进化论为代表的⽣物学思想和⽅法论的产⽣,也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学校教学普遍重视科学⽅法的训练;另⼀⽅⾯,强调教育可以培养优秀的个⼈和民族,以更好地参与竞争,提⾼社会效率的思想占据重要地位。

在这⼀思想指导下,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采取选择与淘汰的政策,学校制度上采取多轨制或设置多种课程的办法,实⾏教育上的分流。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欧美教育思潮和理论对本时期教育的改⾰与发展起到了很⼤的推动作⽤。

欧洲新教育运动的⾃然主义教育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的进步教育思潮,主张回归⾃然,尊重⼉童⾃⾝的发展以及以⼉童为中⼼的思想,引导着教育改⾰。

④第⼀次世界⼤战,世界上第⼀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以及20年代后期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出现等,都影响了各国教育的进程。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第18、19章)【圣才出品】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第18、19章)【圣才出品】

第18章杜威的教育思想18.1 复习笔记杜威(1859~1952)是20世纪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及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民主主义与教育》等,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最集中、最系统的表述了他的教育理论,被视为堪与《理想国》和《爱弥儿》相提并论的专著。

一、教育的本质1.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活”这一命题关注的主要是正规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个人(儿童)生活的关系。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理想的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实质上是针对当时教育脱离社会生活的现状,要求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使之更有活力,更有乐趣,更具实效,更有益于儿童发展和社会改造。

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进一步提出“学校即社会”,意在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

而要将此落于实处,就必须改革学校课程,把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作为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

可见,“学校即社会”是对“教育即生活”这一命题的进一步引申,代表社会生活的活动性课程的引入是使学校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基本保证。

从“教育即生活”到“学校即社会”再到课程的变革(“从做中学”)是层层递进的。

杜威之所以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是因为他坚信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认为社会的改造要依靠教育的改造,教育改造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能给社会生活的变革以充分的和明显的影响。

杜威希望通过教育改造社会生活,使之更完善、更美好。

2.教育即生长杜威的“教育即生长”实质上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上)【圣才出品】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上)【圣才出品】

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第17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一、单项选择题1.( )创办了欧洲第一所新学校——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这所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A.德莫林B.雷迪C.利茨D.德可乐利【答案】B【解析】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学校以11~18岁男孩为对象,以把他们造就成新型的英国各种领导阶层人士为目的。

学校课程包括体力和手工活动、艺术和想像力的课程、文学和智力课程以及社会教育和宗教、道德教育。

2.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

A.怀特海B.沛西·能C.雷迪D.拉伊【解析】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随后在欧美一些国家发展的、以教育实验为标志的教育思想流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法国的比纳、美国的霍尔和桑代克。

3.昆西教学法是由( )提出来的。

A.沃特B.帕克赫斯特C.帕克D.华虚朋【答案】C【解析】19世纪末,帕克先后在马萨诸塞州昆西市和芝加哥库克师范学校进行教育革新实验,创造了“昆西教学法”,被杜威称作“进步教育之父”。

4.进步主义教育理论中,学校教学中采用二重制,将全校学生一分为二,又称为“双校制”的是( )。

A.文纳特卡制B.道尔顿制C.葛雷制D.昆西教学法【答案】C【解析】“双校制”,也称“葛雷制”“二部制”或“分团学制”,以具有社会性质的作一部分则在体育场、图书馆、工厂、商店以及其他场所活动。

5.瑞典教育家爱伦·凯的代表作品是( )。

A.《儿童的世纪》B.《人的教育》C.《教育与美好生活》D.《儿童的发现》【答案】A【解析】爱伦·凯是瑞典作家、妇女运动活动家和教育家,也是新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主要代表作是《儿童的世纪》,对推动20世纪欧美的教育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6.以下不属于欧洲“新学校运动”办学特点的一项是( )。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编 近代教育史(第7、8章)【圣才出品】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编  近代教育史(第7、8章)【圣才出品】

第二编近代教育史第7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7.1 复习笔记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大致可分为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包括从中世纪沿袭下来的以及在反宗教改革运动中由耶稣会创办的)三种类型。

这三种教育势力交织在一起,相互间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对当时及其后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在性质上和程度上产生了各不相同的影响。

一、人文主义教育1.文艺复兴运动与人文主义的特征(1)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是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向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主要表现为意识形态的斗争,复兴的内容主要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非基督教的世俗学科。

实质上,复兴古代文化只是口号,文艺复兴不仅仅是复兴,而且是新文化对古代文化的继承、利用和发展,古典文化成为表达新文化的媒介。

(2)人文主义的特征文艺复兴运动所倡导的新文化被称为人文主义文化。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不同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所共有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主要体现为以下特征:①歌颂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

人文主义文化的核心是提倡人道,肯定人的价值、地位、尊严。

②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

③肯定现世生活的价值和尘世的享乐。

④提倡学术,尊崇理性。

人文主义世界观是人文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在人文主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有鲜明的反映。

2.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比较狭窄,后期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则比较宽泛。

(1)前期人文主义教育①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文艺复兴最早出现在意大利,以古罗马文化复兴为先导,崇拜人文学科,强调世俗性,强调人性的解放。

一些不同于中世纪教会学校的世俗学校建立起来了,教师为世俗人士,教授的也是世俗的人文学科,打破了教会对教育领导权的垄断。

教育中注重人的天性和自由,采用能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科目和课程,与教会压制体罚不同的教育方法。

主要代表人物有弗吉里奥、维多里诺、格里诺等人。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6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6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6章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第三编现代教育史第16章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1.试论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产⽣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共同特征及其意义。

答:(1)欧美教育思潮产⽣和发展的历史背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欧美教育思潮的出现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总的来说是当时欧美国家经济、政治以及科学⽂化等⽅⾯发展和变化的⼀个综合反映。

⾸先,欧美教育思潮是欧美社会改⾰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9世纪末欧美国家⼯业和经济迅速发展,新的科学技术⼴泛使⽤,促使整个社会⽣活发⽣重⼤变化。

⼈们以乐观主义态度寄希望于教育,试图通过教育的改进来解决各种社会⽭盾,实现社会重建。

其次,随着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们⽇益关注教育质量的提⾼,为此⽽重视研究⼉童的特性。

实验科学尤其是实验⼼理学的诞⽣和发展,为教育⾰新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法论基础。

⼈们热⼼地开展各种教育研究与实验,⼒图建⽴“科学的教育学”。

再次,卢梭及其追随者们的教育主张成为教育⾰新运动的主要思想渊源。

他们抨击旧教育的不切实际,主张⼀种与社会⽣活与⼉童⽣活紧密联系的新教育。

(2)欧美教育思潮的共同特征欧美教育思潮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其共同特征是:①重视⼉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为⼉童先天具有善性和⾃我发展的能⼒,因⽽不再把⼉童视为强制⾏为的对象;②重视⼉童研究和教育调查,并运⽤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思辨与经验结合,以及⽐较和测量等新⽅法,⼒图使教育研究科学化;③重视⼉童的创造性活动、社会合作活动和劳动在⼉童⾝⼼发展中的作⽤;④在⼉童研究中有着严重的⽣物化倾向;⑤极端的个⼈主义性质,过⾼地估计了⼉童⾃由、个性和创造性的意义;⑥⽚⾯强调实⽤、适应,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忽视基本知识的传授和⼀般智⼒的发展,降低了教育质量。

(3)欧美教育思潮的意义欧美教育思潮重视⼉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注重对⼉童的调查研究,重视⼉童活动在其⾝⼼发展中的作⽤,在很⼤程度上构成了西⽅现代教育理论的最初形态,并对20世纪欧美国家的教育发展产⽣⼴泛⽽深刻的影响。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版笔记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版笔记

理解教育的起源问题和主要观点教育的起源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教育起源于生物进化的哪一个阶段,二是教育根植于何种基础科学的解释,教育的起源对于把握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把握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神话起源说(所有宗教的观点)认为教育是由神创造的。

二,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是教育史第一个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地把教育的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学说,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标志着教育起源问题上的开始,由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但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没有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的本质差别,把教育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三,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的模仿。

评价;离生物起源说不远,这种无意识模仿是本能的,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但进步的是认为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

四,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总的来说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论与辩证法,为科学合理的解释教育起源问题奠定了基础,但关于教育起源的确切说法仍然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的特点(一)东方产生了最早的文字、科学知识和学校教育;(二)与各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相适应,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三)教育内容丰富,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四)教育机构种类繁多,以适应不同阶层的需要;(五)教育方法简单,体罚盛行;(六)实施个别教学,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形式;(七)知识是统治阶级的专利,教师地位较高;比较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一、斯巴达的教育斯巴达国家的居民分为三个等级。

斯巴达人为第一等级,第二等级是皮里阿西人,第三个等级是希洛人,为了维护其统治,斯巴达实行举国皆兵的体制,整个国家就是一座军营。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 复习总结笔记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  复习总结笔记

第一编古代教育史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1.古代东方通常是对古代亚洲和非洲东北部各奴隶制国家的总称。

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

2.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美国桑代克。

来源于庸俗进化论。

(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美国孟禄。

(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苏联米定斯基,来源于恩格斯的劳动理论。

(4)教育的需要起源论:中国杨贤江。

PS:教育起源大体分两类:(1)视教育为一种无意识、无目的的活动。

(2)将教育看做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3.史前教育的概况、(1)前氏族时期:距今约四百万年至一万五千年。

共同生产,共同消费。

(2)母系氏族时期:使用新石器,宗教道德教育。

(3)父系氏族时期: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4)军事民主制时期:出现剩余产品,逐渐形成阶级,产生阶级教育的萌芽。

4.巴比伦的教育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已产生文字。

“泥板书”。

学校:研究学问的场所——神庙中心——政治文化中心。

最早的学校:幼发拉底河畔马里城的宫廷学校。

公元前1894年,巴比伦城兴起。

5.古代埃及的教育(重点)文字写在“纸草”上。

学校的类型:(1)宫廷学校——培养国家官员(2)僧侣学校——最高学术中心,目标是科学技术教育。

(3)职官学校——书吏学校(4)文士学校——文书教学方法:体罚被视为合理的教学方法。

6.古代印度的教育(1)种姓制度:(1)婆罗门,即僧侣。

(2)刹帝利,即武士。

(3)吠舍,即农民和从事工商业的平民。

(4)首陀罗,即奴隶及奴隶地位的穷人。

(2)婆罗门时期的教育:公元前6世纪前的印度教育,以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

公元前9世纪以前,以家教为主。

公元前8世纪,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为“古儒学校”,在此教育被称为“古儒”,学习年限为12年,学习内容主要为《吠陀》经。

体罚是常用的手段。

(3)佛教教育: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各种种姓平等。

最重要的场所是寺院,僧徒一般学习12年,合格者称“比丘”,寺院不仅是一种教育机构,也是一种学术机构。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19章 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第2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19章  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第2

第19章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1.20世纪前期,各国教育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哪些因素影响了各国教育改革的进程?答:(1)各国教育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①在一些国家的教育制度中存在着典型的双轨制,国民的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互不衔接。

整个学制并不能很好的衔接在一起,中等教育不够统一,在对高等教育的促进上作用不大,初等教育也受到抑制。

②中等教育还存在着严重的古典主义倾向,与工商业发展急需新型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

教育内容还是延续以往中等教育的内容,存在很多文法、语言等古典学科,与进入20世纪后科学教育的发展不相符合,显得教育内容过于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③在一些国家,学校制度和教育体制的管理还存在相对分散、比较混乱的状况。

(2)影响教育改革进程的因素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在一些国家的完成,使得最低水平的初等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了;生产部门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不仅要求改变初等教育的课程,也要求对中等教育的课程和结构进行改革,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问题、学校教育与社会联系的职能问题等,成为改革家关注的中心。

②以进化论为代表的生物学思想和方法论的产生,也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一方面,学校教学普遍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另一方面,强调教育可以培养优秀的个人和民族,以更好地参与竞争,提高社会效率的思想占据重要地位。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采取选择与淘汰的政策,学校制度上采取多轨制或设置多种课程的办法,实行教育上的分流。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欧美教育思潮和理论对本时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欧洲新教育运动的自然主义教育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的进步教育思潮,主张回归自然,尊重儿童自身的发展以及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引导着教育改革。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生,以及20年代后期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出现等,都影响了各国教育的进程。

2.20世纪前期,现代教育发展的两大趋势是什么?在不同的国家是如何体现的?试予以分析。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配套题库(第16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第18章 蒙台梭利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配套题库(第16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第18章 蒙台梭利
1 / 22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马克思说:“搬运工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这一论断表明( )。
A.遗传素质最终决定人的发展 B.遗传素质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C.遗传素质具有差异性 D.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答案】B 【解析】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说:“搬运工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 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句话表明人与人的之间的差距主要不是由遗传造成的,而是由分 工造成的。这说明遗传并不最终决定人的发展,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 / 22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俗等也和劳动经验一样需要通过教育活动传授给下一代,教育起源于社会生活实际的多方面 需要;C 项,认为教育起源于生物的本能的是生物起源说。
二、简答题 简要回答共产主义社会能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哪些社会条件。 答: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社会创造了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条件,实现了社会的解 放和人的解放,使个人得以全面而自由地发展。个人全面发展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主要 需要以下方面的社会条件: (1)彻底变革旧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 力量,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生产力将高度发展,社 会财富将极大丰富。个人与他人组成联合体,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私有制被消灭,这样每一 个人都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社会关系,成为社会的主人和自身的主人。 (2)消灭旧的社会分工。旧的社会分工是造成人片面发展的根源,要想实现人的全面 发展,就要消灭旧的社会分工。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劳动者将从旧式分工的奴役下解放出来, 劳动将成为真正自由、自主的劳动,从谋生的手段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在这种条件下,作 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将成为社会发展的目的,也成为教育的目的。 (3)缩短劳动时间。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将极大减少,自由时间将 相应增多,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从而推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9章 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9章  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

第19章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19.1 复习笔记一、英国教育的发展这一时期,英国教育形成了中央教育行政管理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相结合、以地方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也基本上建立了初等、中等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学校制度,为英国现代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

1.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1)教育委员会的成立1899年,英国政府成立了一个教育委员会,这一中央一级教育管理机构的成立,为英国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制度的统一管理奠定了基础。

(2)《巴尔福教育法》的颁布1902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巴尔福教育法》。

法令的主要内容如下:①设立地方教育当局管理教育,以代替原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

规定地方教育当局的主要职责是,保证满足初等教育的要求,享有设立公立中等学校的权利,并为中等学校和师范学校提供资金。

②地方教育当局还应负责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的资助,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控制。

《巴尔福教育法》是英国进入20世纪所制定和颁布的第一个重要的教育法案。

它的颁布促成了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当局的结合,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英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对后来英国教育领导体制和中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法案第一次把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放在一起论述,使国民教育变为完整的初等义务教育,并把中等教育纳入地方管理,结束了英国教育长期的混乱状态,提供了建立国家公共教育的基础。

(3)《1918年教育法》的颁布《1918年教育法》的颁布使英国的教育委员会的权利有所加强,地方教育当局的权限也不断扩大。

之后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略有变化,但总体而言,在20世纪前期,英国形成了教育行政体制上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教育的特点。

2.公共教育制度的发展与完善(1)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自1870年以来,英国的初等教育发展很快,但还不是免费的教育,也存在许多问题。

191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教育大臣费舍提出的教育议案,制定了新的初等教育法,也称《费舍教育法》。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第二编 近代教育史(上)【圣才出品】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第二编 近代教育史(上)【圣才出品】

述了伊拉斯谟的教育理论,在书中,伊拉斯谟认为虔诚、德行和智慧是所要培养的人具有
先锋,但是学校特别重视教育。
8.不属于路德新教的教育实践的是( )。 A.梅兰克顿的《萨克森学校计划》 B.斯图谟古典文科中学实践 C.布根哈根的初等学校实践 D.罗耀拉耶稣会学校 【答案】D 【解析】耶稣会是罗耀拉为了维护天主教的地位而创办的,后来成为罗马教廷反抗宗 教改革的有力工具。
9.提出对所有儿童都要实行普及义务教育的人文主义教育家是( )。 A.维多里诺 B.伊拉斯谟 C.拉伯雷 D.莫尔 【答案】D 【解析】十六世纪,欧洲产生了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 尔首次系统地提出每个儿童都应接受全面的教育。
2.14 世纪后半叶,一些人文主义者在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城市国家都相继建立起宫 廷学校,其中最享有盛名的是在孟都亚的宫廷里所创建的学校。其创办者是( )。
A.维多利诺 B.伊拉斯谟 C.莫尔 D.拉伯雷 【答案】A
1 / 3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第二编 近代教育史
第 8 章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文艺复兴最早发生于( )。 A.意大利 B.古罗马 C.希腊 D.北欧 【答案】A 【解析】欧洲的文艺复兴首先在 14 世纪初期的意大利北部诸城市兴起,15 世纪后期 开始由意大利传播到西班牙以及北欧一些国家。到 16 世纪,文艺复兴遂作为一个新文化 运动在欧洲诸国发展起来。

【解析】1423~1448 年期间,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维多利诺应孟都亚侯爵的聘请建立
了孟都亚宫廷学校,又称“快乐之家”,是早期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代表。其主要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

课程分类
• 教育科学主要有两大分类方法,第一种方法可将 教育科学分为以下诸种: • 1、教育空间:社会教育学、学校教育
学、家庭教育学 • 2、教育层次:幼儿教育学、初等教育 学、中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 育学、继续教育学 • 3、教育与社会子系统的关系:教育经 济学、教育政治学、教育文化学、教育 伦理学、教育法学、教育生态学、教育 人类学

苏美尔衰落后,巴比伦王国兴起。国
王汉谟拉比用武力统一两河流域,建 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并颁布了世界 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 拉比法典》,后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 要内容。 巴比伦王国的学校是寺庙学校,分 为初级和高级两个等级,教授读写算、 天文学、医学、占星术等,教学方式 是师徒传授式。
专业基础课
外国教育史
适用专业:教育学及小教专业
课程介绍
每一门科学都经历了一个产生、发 展和完善的过程(如教育学的发展经 历了四个阶段:萌芽时期、独立形态 时期、迅速发展时期、理论深化时 期),同样整个教育科学也是在教育 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完善的,它不 是个别人的发明创造,而是古今中外 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众多教育家教 育理论的结晶。
思考题:
为什么说“光明来自东方”?
1、世界最早的文字产生于古代东方
前4000年的图画文字(楔形文字) 前3200年的象形文字(西奈字母) 前2500年的象形文字 前1400年的梵文 前900年的腓尼基字母 前800年的希腊字母 拉丁字母 世界各国的字母。
2、世界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古代东方 前3500年的巴比伦学校遗址(泥板书 舍)
课程分类
4、学科教育学:研究各种教学中的教育 问题如语文教学论、数学教学论、化学教学 论 • 5、教育学原理:研究一般教育问题如教 育哲学、教育原理 • •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版笔记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版笔记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泰戈尔绪论一、《外国教育史》学科性质、特点及内容概述所谓教育史就是人们在从古代至今对教育的认识过程中,不断地重建教育观念和教育机构的历史;同时也是人们按照自己的设想,做出种种努力和尝试,去塑造下一代人的历史。

教育史的研究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观念的演变,二是教育机构的演变。

1.《外国教育史》的学科性质《外国教育史》课程具有通史的性质。

同教育史研究一样,外国教育史主要是研究外国教育从古代、近代到现代发展的一般过程和规律,具体的说,这门课程是研究从古代、近代到现代外国教育观念和教育机构发展、以及二者相互影响的一门课程。

2.《外国教育史》学科的特点首先,作为一门历史类学科,它在结构上具有连续性的特点。

也就是说,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史实、问题、观念和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其次,它也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尽管教育历史的发展是具有连续性的,但在不同时期,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发展又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

3.《外国教育史》课程的内容本课程一共有21章的内容,分古代、近代和现代教育史三个部分。

古代部分从第一章到第五章,一共有五章的内容。

其中第一章主要介绍史前教育和东方古国的教育;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介绍古代希腊的教育制度的教育思想;第四章主要介绍罗马时期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

第五章主要介绍西欧中世纪和阿拉伯的教育。

二、学习《外国教育史》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1.设置《外国教育史》课程的目的设置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我们学习和了解外国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了解教育历史上的遗产,认识外国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或矛盾中所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总结的教训。

2.学习《外国教育史》的意义3.《外国教育史》的学习方法和原则基本原则主要是:第一,古今相通、史为今用的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16.1 复习笔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对现代欧美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当时欧美国家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文化等方面发展和变化的一个综合反映;是欧美社会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是现代教育发展和教育科学研究的需要。

一、新教育1.新教育的由来及发展(1)新教育运动始末“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运动初期以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为其特征。

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德比郡开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此后,许多教育家进行实验并提出了重要的教育思想。

1899年瑞士教育家费利耶尔在日内瓦建立国际新学校局作为联络中心;1921年在费利耶尔的发起下,在法国的加来市成立新教育联谊会,出版《新时期的教育》杂志,宣传新教育理论。

二战以后,新教育运动逐步走向衰落。

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谊会”,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2)新教育中的著名实验①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学校以11~18岁男孩为对象,以把他们造就成新型的英国各种领导阶层人士为目的。

学校课程包括体力和手工活动、艺术和想像力的课程、文学和智力课程以及社会教育和宗教、道德教育。

②德国的利茨于1898年在德国哈尔茨山区的伊尔森堡创办了德国第一所乡村教育之家,以后德国先后出现了以他的学校为模式的许多新学校,形成“乡村之家运动”。

③1899年,法国的社会学家和教育家德莫林创办了法国的第一所新学校——罗歇斯学校。

该校重视“小家庭”式的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在开设各种正规课程的同时,还从事体力劳动和小组游戏,尤其重视体育运动,因此又有“运动学校”之称。

这些乡村寄宿学校费用昂贵,主要以上层社会和高收入阶层的少数学龄儿童为对象,规模一般很小,且独立于国家教育制度之外。

但是它们开始引起世人对新教育的关注和对传统教育的反思,为国际交流开辟了道路。

2.新教育的代表人物(1)爱伦·凯爱伦·凯(1849~1926)是瑞典作家、妇女运动活动家和教育家,主要代表作《儿童的世纪》,对推动20世纪欧美的教育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爱伦·凯主张优生优育,呼吁保护母亲和儿童。

她提出,为提高后代的素质,首先应保障作为未来母亲的妇女的权益。

同时,妇女作为母亲应担负起抚养和教育儿女的责任,并为此而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其次,爱伦·凯重视家庭教育,认为在家庭中存在的和谐诚挚的气氛、父母高尚的情操及其以身作则,对儿童是最好的教育。

最后,作为新教育的倡导者,爱伦·凯尖锐地批判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对儿童的摧残,认为旧教育使儿童失去了个性。

为此,她竭力倡导自由教育,主张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理想学校。

在这种学校里,教师成为儿童的伴侣;班级制度、教科书、考试及体罚制度被废除,代之以宽松自由的环境,使儿童在独立自主的活动中获得经验,发展自我。

为了给理想的学校提供新式教师,爱伦·凯还主张建立新的师范学校。

(2)德可乐利德可乐利(1871~1932)是比利时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医生,新教育的代表人物。

1901年在布鲁塞尔创办特殊儿童学校,研究低能儿童的心理和教育问题。

1907年创办了一所实验学校,称为“生活学校”(或称“隐修学校”)。

德可乐利把儿童的本能与兴趣视为教育的基础,同时他也重视环境的作用,强调两者的融合。

他主张学校应循着两条路线进行改革: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为儿童的发展提供适宜的有刺激的环境。

其基本设想是将班级分解为能力小组,施行主动的、个别化的、适合儿童需要和兴趣的学校课程。

他的教学计划在教育史上以“德可乐利教学法”著称。

①教育环境的安排。

德可乐利认为应为学生智力的、体力的、社会的和审美的生活服务,他把学校设在一个便于儿童和自然接触、便于充分自由地活动的环境之中。

②课程论思想。

德可乐利的课程论思想以“兴趣中心”为其主要特征。

他打破传统的分科体系,把课程分为关于个人的知识和关于环境的知识两大类,以个人生活中的需要为中心,再与属于环境的知识联系起来,组成教学单元,逐年学习。

③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根据单元学习分为三段:观察、联想和表达。

观察练习在于收集第一手资料并予以理解。

联想即对已充分理解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综合、分类和比较,并为概括打好基础。

表达的目的在于帮助巩固前两个阶段所习得的东西,并帮助扩大学生的兴趣范围。

(4)罗素罗素(1872~1970)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和教育家,他强调“自由教育”、“爱的教育”和更多地发展个人主义。

主要教育著作有《教育与美好生活》(又译《教育论》)和《教育与社会秩序》。

①教育的作用。

罗素认为,战争的起因是学校培养了人们错误的信仰,主张改革教育以阻止或消灭战争。

后来又进一步认为只有改变经济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错误的信仰。

②教育的四大趋势:a.教育制度民主化。

罗素提出教育机会均等的理想。

b.教育内容实用化。

罗素主张把数学和自然科学摆在重要位置,认为它们不仅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也具有极大的内在价值。

c.教育方法自由化。

罗素高度赞扬推崇自由原理的蒙台梭利教学法。

d.给幼儿期以更多的注意。

③教育目的。

罗素明确提出了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四种理想的品性:活力、勇气、敏感和理智,它们可以使人趋于完善。

④道德教育。

罗素认为儿童出生后,成人的首要事情是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儿童的人格,及早开始培养其良好的习惯。

成人要谨慎运用夸奖和责备,同时要防止空洞的说教,道德教育要具体和直接,起于自然形成的情境。

6岁以后的学校教育主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儿童品性的发展。

3.对新教育运动的评价(1)意义①新教育思潮促使人们对西方教育传统进行全面反思,推动了人们对教育现象的重新认识。

②新教育家们创办的一系列新学校为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模式。

③在新教育运动中形成的思想和开展的实践,对20世纪欧美国家的教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构成20世纪西方教育发展的重要起点。

(2)局限性新教育家们思想的重点在于儿童个人的发展,所注重的主要是精英教育而非大众教育,并且始终未能解决好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矛盾,如儿童主动性与教师工作的矛盾、活动与系统知识的矛盾、自由和纪律的矛盾以及发展个性与社会合作的矛盾等。

二、进步教育1.进步教育运动始末“进步教育”是指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的一种教育革新思潮,亦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1)兴起(1883~1918年)19世纪末,帕克先后在马萨诸塞州昆西市和芝加哥库克师范学校进行教育革新实验,创造了“昆西教学法”,被杜威称作“进步教育之父”。

1896年,杜威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

在他的影响下,许多进步教育实验以各种形式展开。

(2)成型(1918~1929年)1919年3月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成立,1920年“进步主义教育七项原则”制定,1924年又创办《进步主义教育》杂志,这些组织和宣传工作代表着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成型。

这一时期,随着一批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参与,进步主义教育本身日益专业化,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成为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中心,到20年代末,进步教育协会几乎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的代言人,杜威担任协会的名誉主席。

(3)转折(1929~1943年)20世纪20年代末,由于进步教育运动的专业化倾向,使其失去了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与此同时,进步教育内部出现分化,以拉格为代表的教育家强调“儿童中心”的教育,而以康茨为代表的教育家则强调“社会中心”的教育。

1929年经济大萧条严重影响了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使其发生了重心的转变,从以往对教育的批判向妥协转变,从初等教育向中等教育转变,从以前强调儿童中心和个人自由发展转变为强调学校的社会职能。

(4)衰落(1944~1957年)1944年,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进入其衰落阶段。

这一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更名为“美国教育联谊会”,成为欧洲新教育联谊会的一个分会。

1955年,协会解散。

1957年,《进步教育》杂志停办,标志着美国教育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进步教育运动不能与美国社会的不断变化始终保持同步;其次,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本身也存在许多矛盾和局限;最后,改造主义和各种保守主义的抨击,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其衰落的进程。

2.几种重要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1)帕克的昆西教学法昆西教学法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先驱者帕克主持和领导昆西学校实验时所采取的教育革新措施,也称“昆西制度”。

其主要特征是:①强调儿童应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

帕克认为儿童具有内在的能力,能自发地从事学习和工作。

教师必须了解儿童和他的本性,提供相应的条件,满足其要求和需要。

②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强调学校应成为理想的家庭、完善的社区和雏形的民主政治,在促进民主制度的发展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③主张学校课程应尽可能与实践活动相联系。

他将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并围绕一个核心安排相互联系的科目。

④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

“昆西教学法”后经帕克的弟子库克得以进一步发展。

(2)约翰逊的有机教育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