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创伤后的全身性反应及救治策略
严重创伤的急救指南

严重创伤的急救指南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严重创伤的急救指南导语:多发伤是指在单一致伤因素打击下,机体同时或相继发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解剖部位的损伤。
它不是各种创伤的相加组合,而是一种伤情既彼此掩盖又相互作用的临床综合征或创伤症候群。
并发症多,临床经过复杂,早期诊治困难,病程转归迁延。
因此,掌握多发伤的临床特点,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将有助于提高应急能力。
具有如下特点:1、伤情危重:严重多发伤对全身状态影响大,且危及生命。
多种因素导致早期即可发生严重的低氧血症,尤其是颅脑或胸部创伤并发休克或昏迷时,氧分压常常降至危险水平。
应激反应常致病情复杂多变。
克的初始因素。
2、伤情变化快:损伤部位广泛,短期内大量失血所启动的全身性3、休克发生率高:严重创伤、大量失血、心脏效率低下是引起休4、漏诊率高:这常常是由于病情复杂、进展迅速、症状相互掩盖、诊断方法失当等多种因素有关。
5、常须同时进行不同部位的手术:这与现代交通伤与火器伤为特点的致伤性质有关,多系统多脏器损伤后常需同期手术处理或予以探查性治疗,手术范围相对扩大。
6、处理棘手:多发伤是一个动态过程,常包括两个或更多专科的损伤,约半数以上病人需进行手术治疗,由于创伤部位、严重程度、受累脏器的不同,治疗时常出现局部整体、轻重缓急、主次先后等处理顺序上的矛盾。
有些危及生命的损伤常被显见的肢体骨折或创伤所掩盖,以致贻误抢救时机。
7、并发症发生率高,处理不及时可导致机体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生活常识分享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征:病人机体防御功能下降,伤口污染严重,使用各种导管诊疗等常致感染。
创伤后血容量锐减,释放依赖性氧耗,过度应激反应等可致靶器官损害,这种病理变化的进一步延展将导致多脏器功能不全或发生序贯性衰竭。
因此,多发伤病人渡过生命危险期后仍会表现出一系列创伤后危象。
早期处理得当是保证后续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救治原则1、及时而准确的全面估计伤情,紧急现场救治对于严重的多发性创伤,首先应有全局、整体的观念;详细询问受伤情况,仔细查体,不要遗漏任何可疑体征,及时处理危及患者生命的器官损伤。
严重创伤救治方法与原则

严重创伤救治方法与原则创伤是指在外部因素的作用下引起皮肤黏膜以及其被覆下的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局部或全身功能障碍。
造成创伤的外部因素可以是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或其他的因素,由于其性质不同,作用力大小的区别以及人体组织器官反应的差异,创伤的严重程度也不同。
严重创伤多为复合伤,病情危重,如救治不正确,常可危及生命。
那么,严重创伤该如何救治呢,下面进行科普介绍。
一、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方法1、脱离危险区域在严重创伤患者群体中,部分患者会得到家人或者目击者的帮助,继而快速的送往医院救治;但是当遇到重大交通事故、火灾等危险时,仍有较多的患者无法及时脱离危险区,此时救护人员到达现场后,首要任务就是帮助患者脱离危险区。
该过程中,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帮助患者摆脱致伤因素干扰,避免患者受到更大的伤害。
要注意的是,如果一些人为因素无法排除时,医护人员还应注重与其他部门的有效配合,以此来为患者的救治争取时间。
2、呼吸处理保持患者呼吸畅通是严重创伤患者救治的基本要求。
呼吸处理前,先要排出致伤的干扰因素;然后检查患者口腔状况,及时的清除口腔中的异物;此外应给予患者供氧支持,通过呼吸机维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处理同时,应做好患者创伤严重程度的有效评价,然后结合评价的结果来配置医疗资源,提升患者救治效率和质量。
另外部分严重创伤患者已经陷入了昏迷状态,此类患者容易出现呼吸道梗阻的问题,对此要及时的拉出舌头,避免因舌头后坠而呼吸困难。
也有部分患者受创伤后有牙关紧闭问题,对此应做好舌头防护,避免患者咬伤舌头,牙关紧闭患者急救时,严禁外拉舌头。
3、开展心肺复苏部分严重创伤患者在接受救治前,就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问题,他们的呼吸、脉搏、心跳等生命体征减弱,对生命安全产生了较大影响。
遇到此类患者时,救护人员首先应快速、准确的进行呼吸、脉搏、心跳检查,通过这些生命体征情况来确定患者的生命迹象,为接下来的针对性救治提供依据。
创伤性休克应急预案篇

创伤性休克应急预案篇创伤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危重症,常常表现为血容量不足,血流灌注不足,甚至出现心脏、肝、肾等器官衰竭,危及生命。
因此,对于创伤性休克的紧急救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创伤性休克应急预案的相关内容。
一、创伤性休克的定义和病因创伤性休克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严重创伤后,由于大量失血、积气或严重感染等原因,造成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代谢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循环功能紊乱的疾病。
常见引起创伤性休克的病因有:(1)失血性休克:是由于外伤、手术或消化道出血等原因引起的大量失血,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而引起的弥漫性循环功能障碍,也是最常见的一种休克类型。
(2)感染性休克:是由于全身感染引起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所致的休克,多见于严重创伤后感染和烧伤患者。
(3)神经性休克:是由于创伤、剧烈疼痛、情绪激动等因素所致的交感神经抑制、副交感神经兴奋所导致的一种特殊类型的休克。
二、创伤性休克的应急预案创伤性休克是院内常见病之一,为了更好地救治患者,提高医护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在此进行应急预案介绍,详见下文:1、较为重要的应急措施:(1)保持呼吸道畅通:当患者休克时,病情危急,容易出现呼吸暂停,应及时进行气道管理,清除口腔、喉部分泌物和异物,防止气道阻塞和窒息。
(2)建立大容量输液通道:给予大量输液是治疗创伤性休克的关键,应尽早建立静脉输液通道,以利于快速补充失血量和矫正脱水,增加容量,避免进一步的休克加重。
(3)补充血容量:补充血容量是治疗创伤性休克的重要措施之一,特别是在失血性休克中更为重要,应尽快给予输血,以迅速补充失血的红细胞和减少休克的进一步发展。
(4)应用药物:如阿托品、多巴胺等,可以起到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周围血管、增加心率和心排量和改善心功能等作用。
(5)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多数患者在临床表现时已经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和电解质失衡的情况,应给予钠、氯、钾等电解质的补充,以及碳酸氢盐、乳酸盐等碱剂,以纠正酸碱紊乱。
严重创伤后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及防治对策

严重创伤后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及防治对策潘兴华;张步振;陈志龙【期刊名称】《西南国防医药》【年(卷),期】2001(011)001【摘要】@@所谓严重创伤是指会引起全身反应和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创伤,是平战时均极为常见的疾病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疾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致伤因素和条件的变化,如高技术战争、恶性交通事故、严重自然灾害等,严重创伤的比例增大,病情更加复杂,救治难度增加。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们对严重创伤应激后机体的各种反应机制有了较为细致的了解,创伤救治方法不断改进,各种高效抗生素的出现也有力地促进了创伤救治水平的提高,但临床上由于严重创伤而引起的感染、败血症、多器官功能不全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的情况仍然比较多见。
创伤应激机体发生一系列防御反应,包括神经、内分泌、代谢、心血管和免疫系统等。
创伤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是近年来创伤研究的新领域,已发现创伤后免疫系统的强烈反应是导致机体并发感染、败血症、多器官功能不全的重要原因,其机制包括过强的不加区别的系统性炎症反应和严重的免疫抑制两个方面,对创伤后免疫系统变化的深入研究可能会更进一步提高创伤救治水平。
本文对严重创伤应激后机体免疫变化及其相应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作简要概述。
rnrn1 严重创伤后的全身性炎症反应rn 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由于感染或创伤等引起的以过量细胞因子或炎症介质释放为特征的一系列全身性反应,是严重创伤向恶性方向发展的启动步骤。
局部性的炎症反应是一种生理性保护反应,对机体有利,如果丧失局部控制或激发全身反应,即成为SIRS。
创伤引起的SIRS过程可分为三期:Ⅰ期是创伤局部抗损伤反应,局部环境生成细胞因子,激发炎症反应。
Ⅱ期为细胞因子释放入血液循环而增强局部反应,募集巨噬细胞和血小板,生成生长因子,诱发急性期反应,减少前炎症介质以及释放内源性拮抗剂,如果这些调控机制丧失或内环境失衡,即进入第Ⅲ期。
Ⅲ期出现全身性反应,大量的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释放,此时细胞因子的作用不是保护而是破坏,炎症介质激发许多体液连锁反应,激活网状内皮系统,微循环完整性因之丧失,各种器官受损。
创伤后全身性并发症概述

• 机体通过体液的调节,通过中枢和交感 神经系统的兴奋等综合作用,使血液重新分 配,以保证心、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 此时的输出量虽然下降,但通过代偿,血压 仍可保持稳定,可代偿维持血压正常范围, 此时若能迅速有效止血,补液或输血,多能 防止休克的发生。
(二)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
• 严重创伤和伴随发生的症状,如疼痛、恐 惧、焦虑与寒冷等,都将对中枢神经产生 不良刺激。可扩散到皮质下中枢而影响神 经内分泌功能,导致反射性血管舒缩功能 紊乱,末梢循环障碍而发生休克。
8、口渴:随着休克发生,口渴逐渐加重 9、出汗:休克发生时均有出汗,随着休克 的发展,汗的粘稠度加大
(二)检查 1.一般检查:包括神志、表情、面色、肢 端颜色、汗液、呼吸情况、心脏等。 2.测定血压、脉率及计算脉压的变化对判 断休克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3 .估计失血量。
(1)血压:临床上常将血压的高低作为诊 断有无休克的依据。
急性大量出血、失血浆、失液:失血是 创伤造成血流灌注不足引起休克的最常见 的原因。
健康成人总血量约为4500-5000ml。 • <15%时,机体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可代
偿性地维持血压于正常范围。 • 失血量达到总血量的25%时,即发生轻度休
克; • 达到总血量的35%时,即为中度休克 ; • 达到总血量的45%时,为重度休克.
1、意识神志与表现:早期烦躁、焦虑或激动休克加
重时则表情淡漠,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2、皮肤: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四肢皮肤湿冷,肤 温大多低于正常(周围小血管收缩、皮肤血流减少、 微血管血流减少、缺氧),严重时瘀斑点,四肢厥冷 (DIC)。
3、浅表静脉:颈静脉及四肢表浅静脉不充盈、 甚至萎缩。
4、脉搏:脉细数、按压稍重消失,脉率100120次/分,心动过速的反映,休克代偿期, 早期诊断依据。晚期出现心力衰竭时,脉搏 变慢而微细。
重症创伤的救治与监护

重症创伤的救治与监护严重创伤的伤情复杂,病情变化迅速,并发症多,病死率高。
对于严重创伤病人抢救与治疗应掌握以挽救伤员生命为第一位,建立完善的创伤救治系统,在伤后按创伤救治程序,对病人实施及时、合理、有效的确定性救治措施。
评估:及早准确的判定伤情是救治严重创伤,提高抢救成活率的关键。
(一)判断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危及病人生命的情况,不外乎以下3种。
1.通气功能障碍由于严重的通气功能障碍,病人在缺氧情况下,可以发生心脏停搏而死亡。
通气功能不足时,病人常表现为烦躁不安、呼吸困难、痰鸣、发给、瞳孔散大等。
此时血压可能不低或甚至升高。
严重脑外伤,广泛的肋骨骨折,张力性气胸,血块、痰、呕吐物误吸所致的呼吸道阻寒,纵膈气肿等是外伤时引起急性通气功能不足的原因。
2.循环功能障碍严重创伤病人的循环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创伤性休克。
病人常表现为皮肤湿冷、心率快、血压低、尿少等。
引起创伤性休克的主要原因是大出血所致的血容量不足,常见有腹腔或胸腔内大出血、骨盆骨折腹膜后大出血、心脏创伤、心脏压塞、心功能不全等。
脊髓损伤或心肌挫伤也可引起创伤性休克。
3.意识障碍常见于严重的颅脑外伤。
创伤病人如缺氧情况严重,大出血、休克造成脑组织缺缄,缺血,病人出现意识障碍表明病情严重。
(二)检诊程序1.紧急生命评枯判定方法按A、B、C、D、E的先后顺序进行。
A : Airway--呼吸道,判断呼吸道内有无血块、异物、呕吐物阻塞,保证呼吸道通畅。
B; Breathing--呼吸,按“望、听、感觉”的方法检查呼吸系统。
判断病人有无呼吸停止,呼吸困难及呼吸窘迫。
观察呼吸频率,有无反常呼吸等。
C: Circulation—循环,判断病人有无大出血及休克。
测定血压及脉搏以判定循环情况。
D: Disability--神经系统,观察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对光反射,有无截瘫、偏瘫等,E : Exposure--暴露检查,暴露全身各部位以发现危及生命的重要损伤.2.系统的生命评佑正确的检诊程序是"CRASH PLAN"即:C: Cardiac—心脏,评价循环状况,有无休克及组织低灌注。
最新-严重创伤后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及免疫调节治疗 精品

严重创伤后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及免疫调节治疗作者周建大罗成群严重创伤后机体免疫功能表现为双向性改变。
一方面表现为以吞噬功能和白细胞介素-2-2等产生降低为代表的免疫受抑状态;另一方面表现出以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为特征的过度炎症反应。
正是这二方面共同作用构成了创伤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诱发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症,。
下面就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免疫调节治疗作一综述。
一、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这一个新的临床概念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其基本病理变化是机体内促炎—抗炎自稳失衡所致的、伴有免疫防御功能下降的、持续不受控制的炎症反应[1]。
一的定义指的是由感染、烧伤、创伤、手术、胰腺炎以及缺血一再灌注等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炎症反应,并具有以下两项或两项以上的体症①体温>38℃或<36℃;②心率>90次分;③呼吸>20次分或2<43;④白细胞数>120×109/或<40×109或幼稚细胞>10[2]。
它不一定均由致病菌引起,许多非感染因素也可以引起。
其中伴有微生物存在或侵入正常活体组织而引起炎症者能称为感染,伴有严重感染时称之为脓毒症[3]。
二关于发生机制及假说经过多年的研究,人们已知内毒素是全身性炎症反应的触发剂,其后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的最初启动,其中-α、-1、-6、-8为最有影响的介质,有作者将这些介质称之为前炎症介质-,而-α、-1既为原发性前炎症介质,又是激发继发性炎症介质的趋化因子[4]。
炎症启动后激发机体产生众多的继发性炎症介质,加重的瀑布效应,这种持续高水平的细胞因子可进一步发展为[5]。
同时,体内存在一种与之对抗的抗炎机制,称之为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
参与抗炎反应的重要介质包括-4、-10、-13,转化生长因子β--β、集落刺。
严重创伤应急预案与流程

严重创伤应急预案与流程1.快速、全面的生命评估:有无呼吸道梗阻、休克、大出血等致命征象及心博呼吸骤停;心博呼吸骤停者立即行 CPR,神志昏迷者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生命体征2.快速有效的生命支持:VIPCO 程序。
①V(ventilation)保持气道通畅:保持呼吸道通畅、通气和充分给氧;②I(infusion)输液抗休克:迅速建立 2-3 条静脉通路,保证输液、输血,扩充血容量等抗休克治疗;③P(pulsation)心肺脑复苏:监测心电和血压,及时发现和处理休克;④C(control bleeding)控制出血:颈椎和脊柱制动直至证实无损伤;⑤O(operation)损伤控制手术:急诊手术治疗。
3.初步控制窒息、休克、大出血后行进一步详细评估。
(1)病史采集:受伤时间、方式、撞击部位、落地位置、处理经过、上止血带时间,有否昏迷史。
(2)体格检查:CRASHPLAN 原则(心脏、呼吸、腹部、脊柱、头部、盆骨、四肢、动脉、神经)。
(3)实验室检查:血型、交叉配血,查血气、电解质、了解酸碱平衡、查生化,评价肝肾功能,查血常规,反复多次,评估出血情况。
(4)特殊检查:X 线、超声、CT、腹腔穿刺、心电图、MRI 等。
4.持续动态的病情观察: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相应症状、体征变化,观察治疗效果,观察有无隐藏的深部损伤、继发性损伤和并发症。
5.送手术室手术治疗或收入创伤 ICU。
创伤 ICU严重创伤伤员急诊科抢救快速有效的生命支持:VIPCO 程序附:严重创伤应急流程对心博呼吸骤停者行 CPR ,神志昏迷者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生命体征对其他患者须排除呼吸道梗阻、休克、大出血等致命征象颅脑损伤进行快速、全面的生命评估伤情的再估计:动态观察,发现隐藏的深部损伤、继发性损伤、并发症特殊检查:X 线、 超声、CT 、腹腔穿刺、心电图、MRI 等实验室检查:血型、交叉配血,查血气、电解质、了解酸碱平衡、查生化,评价肝肾功能,查血常规,反复多次,评估出血情况体格检查:CRASHPLAN 原则(心脏、呼吸、腹部、脊柱、头部、盆骨、四肢、动脉、神经)病史采集: 受伤时间、方式、撞击部位、落地位置、处理经过、上止血带时间,有否昏迷史O.损伤控制手术operationC.控制出血controlI.输液抗休克infusionV.保持气道通畅ventilationP.心肺脑复苏 pulsation 初步控制窒息、休克、大出血后行进一步评估其他损伤对症处理四肢、盆骨损伤 确定性手术治疗腹部损伤脊柱损伤 胸部损伤。
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一、概述创伤性休克是指机体因各种创伤引起低血容量,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进而发生微循环和细胞代谢功能障碍的综合征。
休克(shock)是指机体受到强烈致病因素(包括心力衰竭、出血、脱水、过敏、严重感染和创伤等)侵袭后,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流不足引起的循环衰竭、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的病理综合征,是严重的全身性应激反应。
主要临床表现有血压降低、面色苍白、脉搏细弱、尿量减少、皮肤湿冷、静脉塌陷、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甚至昏迷。
在休克状态下血流不足以提供细胞的营养需求和代谢垃圾的有效清除,这样可导致细胞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休克患者病情常迅速恶化,如不及时抢救,组织器官将发生不可逆的损害而危及患者的生命。
(一)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机体在低血容量的作用下,发生神经—内分泌效应的变化,致使体液转移,重新分布,以调节心血管系统功能和补偿血容容量的改变,稳定血流动力学。
这是机体必要的保护性反应。
当血容量丢失到一定程度,而保护性机制减弱,血管收缩延长,组织细胞在低灌流状态下所形成的各种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使内环境失调,发生血流动力学改变,如不及时补偿,导致组织灌流锐减,细胞代谢障碍,最终发生多脏器功能障碍乃至衰竭。
1.体液转移与重新分布创伤失血致低血容量,使组织灌注不足和细胞缺氧,最先发生神经一内分区效应,释放儿茶酚胶,使皮肤、内脏和肌肉的血管收缩,心动过速,以维持重要器官(心、肺、肾、脑)的血流。
组织细胞因灌注不足而开始无氧代谢,使乳酸大量形成,并发展为代谢性酸中毒: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的释放,使细胞进而损伤。
如休克延长,细胞发生肿胀,最终导致细胞发生损伤或死亡,器官功能衰竭。
2.微循环障碍微循环直按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包括三种体液循环系统:血液微循环、淋巴微循环、组织液微循环或超微循环。
微循环障碍机制错综复杂,一般可分为三期: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和微循环衰竭期。
严重多发伤的紧急处置

29/94
影响抢救成功原因
1)受伤部位越主要、伤情越严重,成功率越低,尤其是有“三腔”脏器严重损伤者;伤后出现心跳停顿后再复苏者成功率低;多个脏器或系统同时受伤者。 2)抢救办法实施越早越完善成功率越大,远离抢救中心,长途转运伤员因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常影响预后和疗效。 3)心脏停跳时间越长,效果越差。
严重多发伤的紧急处置
24/94
遵照“救命第一,保留器官、肢体第二、维护功效第三”标准。
手术处理中碰到对脏器取舍留弃选择时,遵照“救命第一,保留器官、肢体第二,维护功效第三”标准。
严重多发伤的紧急处置
25/94
急 救
首先建立和确保三个通道通畅,实施有效复苏。
严重多发伤的紧急处置
严重多发伤的紧急处置
32/94
多发伤处理策略
“坚持一个中心(关键)、确保二个重点(基础)、落实三个步骤(条件)”。 就是坚持以解除和处理好危及生命原发伤为中心;确保微循环改进和休克纠正,确保合理氧供给;各脏器功效全方面监测和支持,营养支持和感染预防。
严重多发伤的紧急处置
33/94
以上策略思绪可概括为32个字: 突出重点,全方面查诊; 针对病灶,果断处置; 纠正休克,改进循环; 通畅气道,合理氧供。
衰竭脏器数目越多、死亡率越高。
严重多发伤的紧急处置
16/94
难处理,易漏诊
伤情错综复杂,包括多个部位和器官,观察待诊时间有限,现场救治条件简陋,伤者多有休克、躁动、冷淡、昏迷、不能准确表示,有些深部创伤,早期症状可不显著,以后才逐步表现出特征性症状,现场救护人员专业知识所限,经验不足,使诊疗十分困难,初诊误诊漏诊率可达12~20%。
27/94
创伤性休克应急预案演练总结报告

一、前言创伤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应激反应,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严重创伤、大出血等。
为了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在创伤性休克事件中的应急救治能力,确保伤病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我院于2023年8月29日下午开展了创伤性休克应急预案演练。
现将演练情况及总结报告如下。
二、演练目的1. 提高医务人员对创伤性休克的认知,掌握创伤性休克的急救知识和技能。
2. 增强医务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优化创伤性休克救治流程,提高救治效率。
4. 完善应急预案,为实际救治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三、演练时间及地点1. 时间:2023年8月29日下午2. 地点:甘庄中心卫生院四、演练内容1. 模拟场景:一位高处坠落男性患者,右侧大腿摔伤,渗血不止,不能动弹。
2. 演练过程:(1)患者家属将患者送至医院,预检分诊护士立即上前查看,判断病情,监测生命征,联系当班医生前来处置。
(2)急救医师胡林涛组织急救小组赶往现场,对患者进行初步检伤,开通绿色通道,直达门诊抢救室。
(3)抢救室护士给予心电监护、氧气吸入、检测生命征,开通双静脉通道,进行全身初步检伤。
(4)对患者进行止血、包扎、固定等急救措施。
(5)模拟患者突发意识丧失、心脏骤停,立即启动紧急心肺复苏及电除颤治疗。
(6)经过协同抢救,患者恢复窦性心律,意识逐渐恢复。
五、演练成果1. 医务人员对创伤性休克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医务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3. 优化了创伤性休克救治流程,提高了救治效率。
4. 完善了应急预案,为实际救治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 存在问题:(1)部分医务人员对创伤性休克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够熟练。
(2)急救过程中,部分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不够及时。
(3)部分急救设备使用不够熟练。
2. 改进措施:(1)加强医务人员对创伤性休克的培训,提高急救知识和技能水平。
(2)加强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确保急救过程中信息畅通。
严重多发伤院内急救救治标准(张连阳)

重视严重创伤院内救治质量控制Attaching importance to quality control of in-hospital treatment for severe trauma张连阳(400042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全军战创伤中心,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Zhang Lian-yangTrauma Center of PLA,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auma, Burns and Combined Injury,Research Institute ofSurgery/Daping Hospital,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2, PR China. E-mail:hpzhangly@摘要:严重创伤的救治理念有了显著变化,发达国家创伤死亡模式已从3峰曲线转变为单峰曲线,由多学科医师组成的团队全程负责其全程救治成为多发伤救治的标准模式,涉及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的救命手术本身成为复苏的组成。
院内伤情评估应根据不同阶段区分重点,做到“既快又好”。
救治中应注意控制院内术前时间、手术时间和到达复苏终点的时间,实施主动、有计划、分期的损害控制策略,遵循通气(ventilation)、手术(operation)、控制出血(control bleeding)、灌注(infusion)和搏动(pulsation)的救治顺序。
关键词创伤;院内救治;质量Abstract:The treatment concept for severe trauma has significantly changed. In developed countries, trauma mortality pattern has shifted into singlet curve from three-peak curve, resulting in standard pattern in which multidisciplinary surgeons take responsibility of the whole treatment course. Life-saving operations referring to airway, respiratory and circulatory function also belong to resuscitation. Focus on in-hospital traumatic evaluation should be distinguished in different stages, with the concept of “the faster the better”. In the process of treatment, surgeons should control the pre-operation time, surgery time and time to achieve resuscitation endpoints, take planned and staged damage control strategy actively and follow the treatment order of ventilation, operation, bleeding control, infusion and pulsation. Keywords: trauma; in-hospital treatment; quality全球范围内每天1.6万人死于创伤,据WHO预计到2020年创伤将成为第二大常见致残和影响年损失生命数的原因[1]。
严重创伤伤情评估及紧急救治

青 衣
2018年11月21日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全军战创伤 中心 6
现场检伤
• 目的 筛选出需到医院救治者,用于群体伤害事件时 • 灾害 最好的医疗资源用于最大量的患者 • 平时 最好的医疗资源用于最严重的患者 生理学 解剖学 致伤机制 其他
青 为使分拣不足<10%,超过50%的过度分拣是必要的 衣
创伤死亡模式
• • 三峰模式 立即(50%)、早期(30%)、后期 单峰模式 早期
青 衣
2018年11月21日 4
严重创伤院前救治
青 衣
5 2018年11月21日
特点和要求
• • 目的 挽救生命,最大限度地恢复伤者的生理功能 方法 合理布局医疗单位 急救半径5~10km 反应时间5~10min
不推荐由各专科值班医师会诊解决问题的救治模式
一专多能? 创伤外科医师应能完成气道控制、紧急剖胸、颅内血肿清除、骨折 固定、清创、腹腔探查等紧急手术能力,难!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全军战创伤 中心 10
青 衣
2018年11月21日
初期评估与复苏 -气道管理与颈椎保护
• 气道通畅是第一优先 确定性气道 插管,切开 所有钝性伤患者须固定颈椎直到排除颈椎损伤
肋骨 100~200mL 失血性休克 胫骨 300~500mL 未补够?骨折与失血 股骨 800~ 持续出血?寻找出血源 1000mL 骨盆 ICU >1000mL 一定不能仅靠 的容量复苏 • 心源性休克 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 神经源性休克 • 感染性休克
青 衣
2018年11月21日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全军战创伤 中心 15
11
初期评估与复苏 -呼吸与通气
• 监测脉搏血氧饱合度 立即威胁生命的损伤 张力性气胸 开放性气胸 连枷胸
创伤后机体反应

创
因而
伤 • 不能区分少数严重 的创伤。
记• 创 伤 记 分 法
分
• 加之伤员到达医院 的时间长,而且多
数缺少急救手段,
故院前测得评分常
法
不能反映患者到达 医院时的状况。
四、创伤的早期救治
严重创伤后的第1个小时是救治的“黄金1小 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伤者的最终结局。
创伤后1小时 内的死亡率 约占50%,
修订创伤评分(RTS) 急性创伤指数(ATI) 简明损伤定级法评分(AIS) Hannover多发评分(HPTS) 损伤严重度评分(ISS) 小儿科创伤评分(PTS) 创伤及损伤严重度评分(TRISS)
1、Glasgow昏迷评分(GCS)
• 针对意识障碍进行评估的一种方法,1974年由 Teasdale和Jennett制定出来。
应激反应过低或过度则 会削弱机体的生理储备及代 偿反应,甚至引发器官功能 损伤。
目录
一、创伤后的病理生理变化 二、创伤后脏器功能改变 三、创伤的评估 四、创伤的早期救治
一、创伤后的病理生理变化
1、神经—体液反应 2、创伤后机体代谢变化
1、神经—体液反应
机体受到严重创伤后,创伤刺激传入中枢。
传入神经和体液因子是最为重要的两种引起 应激反应的途径。
6、血液系统的改变
•
创伤病人外周血中白细胞数目增多,核左
移。早期血小板数目可减少。4-5日后因骨髓出
现相应变化大量释放血小板,数量可达伤前的
1.5倍。严重者常伴有凝血功能障碍,创伤后DIC
引起出血的特征是凝血途径的激活,加速了凝
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生理性抗凝途径的抑
制和纤溶系统的损害,凝血过度激活导致了纤
创伤后全身性并发症

灌注良好指标: 尿量>0.5ml/(kg•h) SBP>100mmHg 脉压>30mmHg CVP:5.1~
10.2cmH2O
4. 血管活性药物
多巴胺
轻、中度休克:5-20μg/(kg·min) 重度休克:20-50μg/(kg·min) 与间羟胺联用,100~200μg/min
多巴酚 丁胺
2、查体: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皮肤湿冷; 3、脉搏:脉细速(大于100次/分或不能触及); 4、血压:收缩压<90mmHg、脉压差<30mmHg; 5、尿量减少:少尿(<400ml)、无尿(<100ml)。
临床休克程度的评估
休克 估计 皮肤
程度
出血 温度 量
肤色
休克 <15%( 前期 750ml) 正常 正常
后期依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
三、挤压综合征
定义:肌肉丰厚的部位遭受重物长时间压迫后引起身体一系 列的病理改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少尿甚至无尿, 以肾功 能衰竭为特点 。
病因病理:
1、肌肉坏死:长期压迫造成组织缺血缺氧,组织坏死释 放的类组胺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加重水肿,水肿造成肌 内压增加;缺血-水肿循环加重组织坏死。
流行病学
创伤性休克在平时、灾害和战争时期均十分常 见,其发生率与致伤物性质、损伤部位、失血 程度、生理状况和伤后早期处理的好坏均有关。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发展创伤性休克的患病率逐 年增高,其发生率目前已占严重多发伤患病率 的50%以上。因此创伤性休克都是创伤救治 中早期死亡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原因。
(1)病因
创伤后全身性并发症
一、创伤性休克 二、创伤后感染 三、挤压综合征 四、应激性溃疡 五、脂肪栓塞综合征 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严重创伤病人的急救

严重创伤病人的急救
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急救中心 李琳业
2 休克的救治 迅速行锁骨下静脉 穿刺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液。液体采 用林格氏液、低分子右旋糖酐、血浆 、葡萄糖、 地塞米松及输血等。患者 取平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鼻导管 吸氧,全身保暖,留置尿管记录每小 时尿量。争取在2 时尿量。争取在2小时内抗休克成功, 合并有肢体或内脏的严重创伤仍在继 续出血者,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进行 紧急手术。
概述
近年来,由于交通、高层建筑、 社会现象等原因造成工伤和交通事故 日渐增多, 严重创伤直接威胁着人类 ,已成为”世界的第一公害”。严重 创伤早期处理是否恰当将影响创伤救 治整体水平。
多发伤的定义
多发伤是指事故发生时同一致伤因 素引起的两处或两个以上的解剖部位 或脏器的创伤损伤,且至少有一处损 伤是危及生命的。
多发伤的病理生理
严重创伤是由于致伤因子具有惊 人的高能量,瞬间作用到人体可伤及 多个部位多个脏器,而造成既有局部 损伤,又有全身反应,不停演变和进 行性发展的复合临床表现。不仅是局 部损伤同时还伴发遍及心、脑、肺、 肠等诸多脏器的伤。
加之应激反应和内毒素的释放,免疫机制 遭受激惹,介质、内分泌紊乱、神经、血管 、呼吸、循环各系统均难免遭到反复打击, 、呼吸、循环各系统均难免遭到反复打击,细 胞内外环境完全紊乱,乃至表现为“全身炎 症反应综合征 ”(systemicinflammatoryresponsesyndrome ,sirs)、严重休克,若不及时救治,将会导致 ,sirs)、严重休克,若不及时救治,将会导致 死亡。因此创伤已成为一个极其严重的医学 和社会问题,所以近年来引起了各方面重视 ,相应使创伤急救也有了较快的发展。
严重创伤

1. 通气障碍:呼吸道堵塞最为常见 2. 循环障碍:
低血容量 心力衰竭和心搏停止 张力性气胸、开放性气胸、连枷胸 心包填塞 3. 出血不止: 外出血 胸腔出血 腹腔出血 腹膜后出血(肾损伤、髂骨、骨盆骨折500-5000ml) 四肢骨折(肱骨干100-800ml,尺桡骨50-400ml,股骨干300-2000ml,胫腓骨 100-1000ml,粗隆间骨折557-1400ml)
容量复苏基本目标: 1.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 2.恢复携氧功能 3.恢复凝血机制 4.恢复机体内环境稳定
复苏的最终目标:心率、血压、尿量恢正常 复苏的终点:限制性复苏只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的一种特殊
治疗措施,尽快明确诊断,去除病因,手术治疗,才能彻底治 愈休克
容量复苏
延迟复苏,也称为限制性液体复苏、低血压性液体复苏
低体温产生心律失常、心搏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增加、 血红蛋白氧离曲线左移、氧释放减少
严重伤员,中心温度从34℃降至32℃,死亡率从40%升至 100%
凝血机制紊乱
凝血机制紊乱、出血、低体温引起:
凝血酶、血小板量减少和功能损害 PTT 、PT 、BT延长 凝血因子(如Ⅴ、Ⅷ)减少 纤溶系统活化,FDP增加
3.. 短时间内输入大量的晶体溶液,一方面在实施上很困难,另一方面易因为血管 内静水压的升高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的降低而导致组织的水肿,如肺水肿及伴 有颅内压升高的脑水肿,同时也使出血加重
小容量复
1. 由于其临床用量较小,仅需4-5ml/kg,故称为“ 小容量复苏” 2. 4-5ml/kg高渗溶液进行容量复苏:输注量为100-200ml(2-4ml/kg),在3-5分钟
危急重症抢救应急预案创伤处理与快速止血的方法

愈合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07
总结与展望
本次课程回顾与总结
创伤处理原则
回顾了创伤处理的基本原则,包括快速评估伤情、确保患 者安全、及时止血、防止感染等关键步骤。
止血技术
总结了多种有效的止血方法,如直接加压止血、止血带使 用、填塞止血等,以及在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远程医疗发展
远程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为危急重症抢救提供更便捷的支持,包括远 程会诊、远程手术指导等,使得专家资源能够更加合理地利用。
03
多学科协作模式
未来危急重症抢救可能更加注重多学科协作模式的发展,包括急诊医学
、重症医学、外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紧密合作,以提供更为全面和高效的
抢救服务。
THANKS
感谢观看
心理支持
创伤事件往往会给伤者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如恐惧、焦虑、抑郁等。在处理伤口的同时,应提供心 理支持,安慰和鼓励伤者,增强其信心和勇气。如有需要,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03
快速止血方法介绍
加压包扎法
01
02
03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的小动 脉、静脉、毛细血管出血 。
操作方法
用无菌敷料或清洁的毛巾 、绷带等覆盖伤口,加压 包扎达到止血目的。
伤情判断
迅速而准确地评估伤者的伤情。检查伤者的意识、呼吸、循环等生命体征,观 察有无明显出血、骨折、脏器外露等严重情况。根据伤情的轻重缓急,合理安 排救治顺序。
初步止血与包扎措施
初步止血
对于明显出血的伤口,应立即采取止血措施。可使用干净的纱布、绷带等物品直 接压迫伤口,减少出血量。若出血严重,可在近心端使用止血带,但需注意定时 松解,避免长时间使用导致肢体缺血坏死。
创伤休克的应急预案

一、背景创伤休克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反应,常因创伤导致的出血、感染、中毒等原因引起。
创伤休克若不及时救治,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为了提高我院对创伤休克的救治能力,确保患者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组织机构1. 组长:院长2. 副组长:分管副院长、医务科主任3. 成员:各科室负责人、医护人员、护士、司机等三、应急响应流程1. 报告与启动(1)接诊护士接到创伤休克患者后,立即通知组长。
(2)组长接到通知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向相关部门汇报。
2. 现场救治(1)接诊护士立即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出血情况等。
(2)对患者进行紧急救治,包括:①建立静脉通路,快速补充血容量;②给予氧气吸入,维持呼吸道通畅;③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④进行伤口处理,控制出血。
3. 院内转运(1)将患者迅速转运至抢救室,确保转运过程中患者安全。
(2)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院内救治(1)对患者进行进一步救治,包括:①维持循环稳定,纠正酸碱平衡;②控制感染,给予抗生素治疗;③维持电解质平衡,给予补液治疗;④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相应治疗。
5. 救治结束后(1)对救治过程进行总结,分析救治中存在的问题。
(2)对救治中表现突出的医护人员给予表彰。
四、应急保障措施1. 人员保障(1)各科室负责人负责组织科室人员参加应急培训,提高救治能力。
(2)医护人员熟练掌握创伤休克的救治流程和技能。
2. 物资保障(1)抢救室配备充足的抢救设备和药品。
(2)定期检查、维护抢救设备和药品,确保其完好可用。
3. 交通保障(1)救护车24小时待命,确保患者及时转运。
(2)与交警部门建立联系,确保转运过程中道路畅通。
五、应急演练1. 定期组织创伤休克应急演练,提高医护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 演练内容包括:现场救治、院内转运、院内救治等环节。
3. 演练结束后,对演练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重创伤后的全身性反应及救治策略【关键词】创伤和损伤・治疗学创伤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交通事故、工程建设和自然灾害等各类创伤的发病率上升。
现代创伤不仅数量上逐年增多,而且疾病的性质也更严重复杂,呈现致伤因子高能量、瞬间作用于人体,造成多部位和多脏器损伤的特点,从而使全身变化呈进行性加重的发展趋势[1]。
可使免疫调节网络失控,细胞内外环境完全紊乱,代谢功能障碍,容易发展“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2、3]。
需要弄清创伤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详细机制,探索出有效的创伤救治方法。
1 严重创伤恶性发展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严重创伤的全身性反应是一种强烈的全身性应激反应[4]。
首先由于损伤、失血、休克、疼痛等引起一系列非特异性反应,表现为以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系(HPA axis)、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Ang)等3个系统的兴奋为主,伴有众多组织和器官的功能变化[5],是机体的一种自稳保护机制。
如果创伤持续刺激和应激反应过强,往往导致体内平衡失调,表现为全身持续高代谢状态,高动力循环,内脏缺血等,使机体抗损伤动员过度[6],造成全身血液重新分布,导致内脏缺血。
这一过程得不到有效控制,则可进一步诱发产生大量的血管活性物质、炎性介质、细菌易位、感染和内毒素血症等,导致“瀑布样”的全身多脏器损伤,继发SIRS[7、8]。
在SIRS的发生过程中,内毒素是重要的触发剂,产生一系列的细胞因子[9],其中,TNF可能起核心作用,触发了细胞因子网络,导致“瀑布反应”。
其后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SIRS的最初启动,TNFα、IL1、IL6、IL8为最有影响的介质。
这一时期,有的细胞因子对炎症起促进作用;有的细胞因子(如IL4、IL10、IL11等)则起抑制作用[10、11]。
上述介质进入血液循环可激发机体产生继发性炎症介质包括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前列腺素(PGI2)、前列腺素E2(PGE2)激肽、反应性氧族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等。
其中大部分可诱导中性粒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造成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器官损伤;也可直接诱导靶器官中细胞凋亡,引起器官功能衰竭。
在这过程中,粘附分子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如果SIRS未能得到及时纠正,创伤将继续恶性发展,结果导致全身性组织器官功能障碍,出现MODS 表现。
有人认为MODF的失控性炎症,实际上是上述炎性介质和抗炎细胞因子失平衡的结果[12、13]。
2 针对创伤的治疗和护理策略在严重创伤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在早期阶段要以控制应激反应强度为主,中期则要设法减少各种炎性介质释放,控制感染,以减轻SIRS反应;到SIRS和MODS阶段要在控制SIRS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器官功能。
2.1 早期阶段控制应激反应强度严重创伤早期主要是过强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和应激素产生,治疗的重点是及时中断致伤因素的持续损害,设法控制过强的应激反应。
在常规救治的基础上适当镇痛、镇静和麻醉均能明显降低应激反应及继发危害。
动物实验表明,对各种创伤、烧伤动物模型使用麻醉和镇痛药物会明显地减轻休克的程度。
因此,如果在危重患者的临床抢救中使用镇痛和镇静剂,可减轻或阻断应激反应、减少应激激素的释放,对防治SIRS和MODS均能产生明显的治疗效果[14、15]。
对清醒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减轻伤员的焦虑、绝望等心理因素。
控制危重创伤早期的过强应激反应和激素释放过程,有效减轻这一反应过程,对控制创伤的恶性发展有积极意义。
2.2 中期阶段减轻能量动员和内脏缺血对于已经发生强烈应激反应的病人,在充分补充血容量、给予足够能量物质和控制感染等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应激素拮抗治疗或部分清除应激素,可有效阻止炎性介质的释放,减轻SIRS的严重程度。
应激激素除了包括交感肾上腺髓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Ang)等3个系统之外,还有许多伴随或继发分泌的应激激素,如内皮素、胰高血糖素等。
此外,激素之间、激素与细胞介质之间还能产生相互促进或扩大效应。
因此,应采取综合措施,有效阻止多种应激素的协同作用。
有报道认为,病人血浆应激激素水平越高、持续时间越长,则患者的病死率也越高[16],如果使用AngⅡ酶拮抗剂和前列环素等对抗应激激素,则可有效防治多器官功能异常综合征[17]。
使用α受体阻滞剂酚妥拉明,在综合抢救急性肺损伤(ALI)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肾功能衰竭、改善内脏微循环、抢救SIRS和MODS等疾病中有一定的疗效[18]。
在创伤早期用糖皮质激素受体(GR)拮抗剂适当阻断糖皮质激素功能,可减轻代谢动员及免疫抑制强度,延长严重创伤动物的存活时间[19]。
因此,选用合适的方法阻断应激激素的作用,是减轻内脏缺血和减少各种炎性介质释放,阻滞细菌易位和内毒素血症发生的有效措施。
严重创伤使氧耗量增加和血容量不足或血液重新分布等,常引起患者氧供需失调,造成内脏器官的物质代谢障碍和不可逆损伤。
增加供氧或降低身体氧耗量是改善代谢功能、减少炎症介质释放的有效办法[20、21]。
研究表明,采用亚冬眠疗法,机体的氧耗和能耗明显降低,可减轻脑代谢和应激反应强度,亚低温治疗能够明显减轻SIRS 和MODS患者的内脏氧供需不足和全身代谢亢进[22、23]。
将体温降低至32~35℃时,可明显降低严重创伤和重大手术等危重患者的高代谢、高分解水平;保证呼吸道畅通,人工增加氧气吸入,置于高压氧舱等措施对减轻患者SIRS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减轻氧耗量和增加氧供给成为防治创伤后SIRS的有效措施。
2.3 后期阶段血液净化、透析由于SIRS和MODS的发生是多种炎性介质和血管活性物质等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表达)的结果,当病情已经发展到“瀑布样”的全身损害时期,即使拮抗、中和或清除其中的一种或几种主要的血管活性物质、细胞介质及内毒素,也很难达到预期的疗效,必须采用有效方法大量清除各种有害因子。
采用血液净化技术,用各种吸附剂和滤过膜等可去除血液中的多种炎性介质、血管活性物质和内毒素。
使用血液滤过、血浆置换和吸附等血液净化技术治疗创伤、烧伤和手术后SIRS及MODS,显示出了明显的临床效果[24]。
因此,利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等减少血液中的应激激素、炎性介质和内毒素等,可有效降低全身性反应强度和减轻SIRS的损害作用。
2.4 免疫调节治疗免疫功能抑制是创伤应激反应后应激素分泌增多和能量代谢障碍的结果,而免疫抑制是诱发感染并发症及SIRS、MODS的重要因素[25、26]。
已经证实,创伤早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分泌的糖皮质激素对免疫系统有较强抑制作用,减低应激反应强度对保护免疫功能有积极意义。
正常的免疫功能失调不仅是诱发感染的因素,同时也是SIRS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创伤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均要考虑保护和增强免疫功能。
研究用非类固醇药物(布洛芬和消炎痛等)减少PGE2的产生,改善抗原提呈和维护淋巴细胞的IL2、γIFN产生,促进IL2R表达,下调巨噬细胞启动的急性期反应,以恢复创伤后的免疫抑制。
使用生长激素、催乳素、拟胸腺药物和免疫调节中药等均可调节创伤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
参考文献[1]Franklin CL,Thompson KE.Response style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a review[J].J Trauma Dissocia,2005,6:105123.[2]Keel M,Trentz O.Pathophysiology of polytrauma [J].Injury,2005,36(6):691709.[3]Cobb JP,Buchman TG,Karl IE,et al.Molecular biology of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injury,adaptation,and apoptosis[J].Surg Infect,2000,1(3):207213.[4]黄显凯,蒋耀光,周健,等.严重多发伤损伤特点及其救治[J].创伤外科杂志,2002;6:3235.[5]Waydhas C,NastKolb D,Trupka A,et al.Posttraumatic inflammatory response,secondary operations,and late multiple organ failure[J].J Trauma,1996,40(4);624630.[6]沈戈.应激反应应激激素和内脏缺血在SIRS和MODS中的作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9,11(8):501503.[7]Prado GR,Ross JD,Deweerth SP,et al.Mechanical trauma induces immediate changes in neuronal network activity[J].J Neural Eng,2005,2(4):148155.[8]Toft P,Andersen SK,Tonnesen EK.The systemat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after major trauma[J].Ugeskr Laeger,2003,165(7):669672.[9]Lin E,Calvano SE,Lowry SF.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ceu response in surgery[J].Surgery,2000,127(2):117126.[10]Hildebrand F,Pape HC,Krettek C.The importance of cytokines in the posttraumatic inflammatory reaction [J].Unfallchirurg,2005,108(10):793794.[11]Shiozaki T,Hayakata T,Tasaki O,et al.Cerebrospinal fluid concentrations of antiinflammatory mediators in earlyphase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Shock,2005,23(5):406410.[12]Kim PK,Deutschman CS.Inflammatory responses and mediators[J].Surg Clin North Am,2000,80(3):885894.[13]Hildebrand F,Pape HC,Krettek C.The importance of cytokines in the posttraumatic inflammatory reaction [J].Unfallchirurg,2005,108(10):7934,796803.[14]Harwood PJ,Giannoudis PV,van Griensven M,et al.Alterations in the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after early total care and damage control procedures for femoral shaft fracture in severely injured patients[J].J Trauma ,2005,58(3):446452.[15]Iwasaka H,Noguchi T.Th1/Th2 balance in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J].Nippon Rinsho,2004,62(12):.[16]Angele MK,Wichmann MW,Ayala A,et al.Testosterone receptor blockade after hemorrhage in males.Restoration of the depressed immune functions and improved survival following subsequent sepsis[J].Arch Surg,1997,132(11):.[17]Kanwar JR.Antiinflammatory immunotherapy for multiple sclerosis/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disease[J].Curr Med Chem,2005;12(25):.[18]盛志勇,姚咏明,林洪远.全身炎症反应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认识的变迁及现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2,2:79.[19]Boontham P,Chandran P,Rowlands B,et al.Surgical sepsis:dysregulation of immune function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J].Surgeon,2003,1(4):187206.[20]陈德昌,景炳文.危重病人胃肠功能衰竭的预防和治疗[J].中国急救医学,1994,14:4951.[21]周彬,霍正禄,杨瑞和.头部亚低温对心脏停搏犬血清及脑脊液中神经肽水平的影响[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9,11(1):5455.[22]解启莲,胡皓夫,安会波.亚低温对全身炎症反应小鼠细胞因子与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及意义[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12(10):617619.[23]黄晓伟,陈洁波,李继星.颅脑损伤后亚冬眠患者静息能量消耗的观测[J].中国综合临床,1999,15:543544.[24]王云生,胡祥仁,陆林,等.血液净化救治急性肾功能衰竭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31例[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4:5051.[25]Cobb JP,Buchman TG,Karl IE,et al.Molecular biology of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injury,adaptation,and apoptosis[J]Curr Drug Metab,2004,5(5):399413.[26]Rose S,Marzi I.Mediators in polytraumapathophysiological significance and clinical relevance[J].Langenbecks Arch Surg,1998,383(3~4):199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