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输注指南
新版临床输血指南
![新版临床输血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0422d4c1cc22bcd127ff0c13.png)
输血指南一、红细胞制剂输注适应症与禁忌症红细胞可用于输注晶胶体液无效的急性失血。
各种非输血治疗(如铁剂、促红素、维生素B12与叶酸等)能纠正的贫血不应输注红细胞;对于某些病因已明的疾病,除非出现致命性贫血、否则也不应输注红细胞,这类疾病包括缺铁贫、巨幼贫、与自免溶贫等。
红细胞不应该用于扩充血容量、提升胶体渗透压、促进伤口愈合或改善患者自我感觉等。
输注指征1、手术及创伤患者(1)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注红细胞制剂(2)血红蛋白<70g/L应予以输注红细胞制剂(年轻而原来的患者Hb<60g/L(3)血红蛋白70-100g/L,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如出血的量及速度、心肺状态、血管容量等情况)决定就是否需要输注红细胞制剂血容量减少15%(成人750ml),若患者无贫血史或心肺功能正常,患者无需输血;血容量减少15%-30%,患者病情同前时,需输注晶体液或胶体液;血容量减少30%-40%,需输注晶体液或胶体液快速恢复患者血容量,并考虑可能输注红细胞;血容量减少大于40%时,应输注红细胞在内的快速扩容。
重度创伤患者液体复苏后Hb<70g/L, 考虑可能输注红细胞、出血性休克或机械通气患者Hb<70g/L,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入院时<70g/L可输。
2、非手术病人(1)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注红细胞制剂(2)血红蛋白<60g/L或HCT<0、2并伴有明显的贫血症时应予以输注红细胞制剂(3)血红蛋白60-100g/L,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贫血程度、心肺代谢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及年龄)决定就是否需要输注红细胞制剂,尽量避免输血。
有心脏病史的重症患者Hb<70g/L,重度海洋性贫血患者维持95-105g/L。
再障患者Hb<40g/L,可输注红细胞,并尽量延长间隔时间,若同时有明显出血,PlT<20*109可输血小板。
二、血小板制剂输注1、非手术病人(1)无其她止血异常或高出血风险的血小板明显减少的病人,PLT≤10×109/L,输注后PLT >20×109/L(2)存在其它止血异常(如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障碍)或存在高出血风险(如发热、败血症、贫血,肿瘤放、化疗后等)的病人,PLT<30×109/L(3)大量输血致稀释性血小板减少与体外循环等情况下引起的急性血小板减少的病人,PLT<50×109/L2、有创操作与手术病人(1)各种有创操作的血小板计数安全参考值为:轻微有创操作PLT>20×109/L胸腔穿刺、肝活检、经支气管活检PLT>50×109/L腰穿PLT>50×109/L成人急性白血病PLT>20×109/L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LT>10×109/L☻大多可承受腰穿而无严重出血并发症;骨髓穿刺与活检操作前一般无需输注血小板(2)各种手术的血小板计数安全参考值为:拔牙或补牙PLT ≥50×109/L小手术、硬膜外麻醉PLT 50-80×109/L正常阴道分娩PLT ≥50×109/L剖腹产PLT ≥80×109/L(50)大手术PLT 80-100×109/L三、血浆输注1、凝血因子缺乏2、TTP 首选去冷沉淀血浆3、华法林过量导致的严重出血:FFP4、肝脏疾病合并凝血障碍当病人存在活动性出血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大于正常对照1、5倍时,建议FFP肝病病人需行外科手术、肝活检或静脉曲张破裂时,若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大于4s,建议FFP5、手术或侵入性操作前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病人INR>1、5或APTT大于正常对照中位值1、5倍时,若需外科手术或侵入性操作,可考虑血浆病人INR>1、3时,若进行肝脏穿刺,输注血浆输注血浆致PT延长不超过1、5倍时,手术或侵入性操作就是相对安全的6、大量输血病人大量输血时需输注血浆大量输血的病人当纤维蛋白原小于1g/L、INR>1、5或APTT延长大于正常1、5倍,考虑输注FFP。
美国ASH血小板输注指南2007
![美国ASH血小板输注指南2007](https://img.taocdn.com/s3/m/9a84358d0029bd64783e2c80.png)
指南解读通讯作者:刘文励,E -mail :liuw enli 1945@sina .co m基于循证医学的血小板输注指南———2007年美国A S H 血小板输注指南介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王芳 贺冠强译 孙汉英 刘文励审校,武汉 430030 关键词 血小板 输注 指南中图分类号 R 457.1 文献标识码 A 用于临床输注的血小板制剂有2种,多名随机供者血小板制剂的混合物,或是单供者机采血小板制剂,临床保存5d 内有效。
经研究,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阈值为患者血小板计数低于10×109/L ,这样不仅能减低出血风险,且能够降低血小板输注所需的费用。
一项用于评估最佳血小板输注剂量的研究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在进行脑部手术时要求血小板计数不低于100×109/L ,在其他侵入性操作或是创伤手术时要求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 水平。
去除血小板制剂中的白细胞可以降低同种异体免疫反应发生率、巨细胞病毒感染率和发热性输血反应。
普遍应用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制品,是否降低了输血的免疫调节效应(即降低感染率和肿瘤的复发率),对这一问题尚存在争议。
血小板无效输注通常是多因素的。
对于同种异体免疫引起的血小板无效输注来说,通过H LA 配型、交叉实验和鉴别患者特异性抗体以避免与错配供体的抗原发生反应,这些都有利于减少无效输注。
引起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其他原因还包括:脾大、ABO 配型错误、男性患者或有2次以上妊娠史的女性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过肝素或两性霉素B 、出血、发热、移植物抗宿主病(GVH D )和血管闭塞性疾病(VOD )。
用于输注的血小板制品可以通过2种不同的方法获得血小板:从全血中获得的血小板浓缩物或单采血小板。
从全血中获得的血小板浓缩物 血小板浓缩物可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制备。
这两种方法为:在美国专用的富含血小板血浆法(PRP )和主要在欧洲使用的白膜法(BC )(加拿大目前也逐渐转用该方法)。
输注血小板的剂量和方法[指南]
![输注血小板的剂量和方法[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613709c4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6d.png)
输注血小板的剂量和方法一、剂量输注血小板取决于输血小板前患者的血小板数和预期要达到的血小板数以及患者是否有出血或同种免疫等情况。
目前使用的血小板有浓缩血小板和单采血小板两种。
1.浓缩血小板:是将室温保存多连袋内的全血,于采集后6小时内在20 ----24度的全封闭条件下将血小板分离出并悬浮在血浆内所制成的成分血。
国内以200ml全血分离制备的血小板为1U浓缩血小板,国家标准要求血小板的含量≥2.0×1010。
一般情况输注10U手工血小板可以使患者血小板升高36×109/L,但是实际情况与患者病情和输血史等有关。
第一次可以按2U/10kg体重输注浓缩血小板,以后根据病情调整。
2.单采血小板:是采用血液成分单采机在全封闭的条件下自动将全血中的血小板分离出并悬浮在一定量的血浆内制成的单采成分血。
国家标准为1个单位单采血小板(即1个治疗量)含量≥2.5×1011个。
成人每次输注一袋(≥2.5×1011),严重出血或已产生同种免疫者应加大输注剂量,如一次输注两个治疗量。
儿童患者根据年龄和病情将一个治疗量的血小板分2----4次输注。
新生儿,一次可输注成人剂量的1/5----1/10,体积控制在20----30ml。
▲输注的血小板存活期为5天,故应该2----3天输注一次。
二、方法1.输注前轻摇血袋,使血小板和血浆充分混匀。
2.输注时应使用Y形标准输血器,并以患者可以耐受的最快速度输注(一般在4小时内),因为存在细菌污染的危险。
3.从血库取回来的血小板应尽快输注,如果未及时输注应放在室温下暂时保存。
4.在输注过程中应该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婴幼儿、老年及心功能不全等患者,应酌情减慢输注速度。
输注时应注意:①如用全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多个单位合并后应尽快输注(一般在4小时内),因为存在细菌污染的危险;②血小板在输注前不能在4℃储血冰箱保存,因为可降低血小板的功能;③应在30分钟内输完;④Rh(D)阳性献血者的血小板不能输给可能怀孕的Rh(D)阴性妇女;⑤应输注ABO同型血小板,因血小板表面有ABO血型抗原,而受血者体内的抗-A/抗-B与输入血小板表面的红细胞A/B抗原相互作用,可导致血小板破坏;若悬浮在高滴度的抗-A、抗-B血浆中,可引起受血者红细胞溶血。
输血科血液病输血指南
![输血科血液病输血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b43cbb6e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0b.png)
输血科血液病输血指南1.目的大多数血液病患者在医疗过程中需要输血。
有输血指征者应开展成分输血,不能因为很多血液并伴有全血细胞减少而成为输全血的理由。
血液病的病种较多,很多血液病患者的输血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
为向临床医师和临床输血咨询服务人员提供血液病患者输血的指导原则,依据《临床输血咨询服务管理程序》4.11.3条款的要求制定本指南。
2.适用范围适用于临床医师对血液病患者的输血治疗,也适用于临床输血咨询服务人员为临床提供咨询服务。
3.职责3.1经治医师3.1.1负责对血液病患者实施输血治疗。
3.2输血科技术人员3.2.1负责提供治疗血液病患者合适的血液,并向临床提供咨询服务。
4.指引要点4.1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4.1.1输血原则(1)再障患者的输血要严格控制,能不输血者尽量不输,应将输血量和输血次数减少到最低限度。
输血仅能减轻患者的症状,并不能治愈本病,多次输血会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2)慢性再障患者的贫血是缓慢发生的,多数患者通过代偿能够耐受Hb的降低,因此,Hb的高低不是决定输血的最好指标,而要以症状为主。
(3)本病应进行成分输血。
因为再障多属血容量正常的贫血,所以无需输全血。
虽然多数患者伴有全血细胞减少,但也不能输全血,因为全血中除红细胞外,其余成分浓度低,有的已丧失功能,疗效差。
正确的输血方法是根据患者的临床需要输注相应成分血以提高疗效,并可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5.1.2输血指征(1)贫血:Hb<60g∕L并伴有严重代偿不全的症状,或在安静状态下也有贫血的临床表现时,可适当输注红细胞。
Hb>60g∕L,一般不需要输血。
过去曾认为少量多次输血能刺激骨髓造血,对再障的恢复有利,现已证实输血只能抑制红细胞的生成,并无刺激造血的作用。
(2)出血:因血小板减少而有严重出血的患者,特别是有内脏出血或颅内出血的危险时应及时输注血小板。
曾有人认为血小板数V2OX1()9∕L者应预防性输注血小板。
儿童输血指南
![儿童输血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575c54b477232f60dccca11e.png)
儿童输血指南儿科输血特点1.儿童时期是一个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血容量随年龄和体重的增加而变化。
因此血液成分的使用需考虑患儿当时的体重、正常状态下的血容量、贫血的程度、出凝血状态等因素。
失血比例应根据体重和机体失血量进行准确评估。
2.新生儿由于在宫内处于相对乏氧状态,出生时血红蛋白浓度较高,但以胎儿血红蛋白(HbF)为主,其对氧的亲和力强,释放氧的能力较低。
因此,新生儿对缺氧的耐受性相对较差,评判贫血程度时其血红蛋白水平高于正常儿童。
3.儿童,特别是新生儿血容量较少,对有活动性出血或手术出血的患者失血量进行准确评估和合理补充非常重要。
足月新生儿血容量仅为300m l 左右,而失血量又不易准确评估,故易出现失血性休克等临床表现。
4.儿童血液系统疾病应根据实际情况补充相应的血液成分。
5.大量失血时常伴有凝血因子的丢失与消耗。
儿童输血前评估1.急性失血,Hb呈进行性下降,生命体征不稳定及需进行手术治疗的患儿(尤其是新儿)。
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常因伴发凝血功能障碍(如DIC,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症等),易导致颅内或重要脏器出血而死亡。
初治和复发急性白血病或其他恶性血液肿瘤化疗后常会引起严重的骨髓抑制。
3.各种原因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患者出现鼻出血不止。
青春期女孩血小板计数<30×109~50×109/L,经期出血不止。
4.重度贫血合并心肺功能不全。
5.对于围术期的患儿,应对术中出血的风险进行评估。
制定相应的备血方案时应考虑到以下因素:(1)新生儿。
(2)术前贫血,Hb<90g/L。
(3)各种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4)再次手术、粘连严重,预计手术较为困难。
(5)复杂手术、大型手术或Ⅳ级手术估计出血较多,恶性肿瘤根治术等。
(6)合并心肺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
自体输血自体输血可避免异体输血带来的感染性损伤及非感染性损伤,只要条件许可,应尽可能地开展自体输血。
新生儿输血规范诊疗指南
![新生儿输血规范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ba0090db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9c.png)
新生儿输血规范诊疗指南1.新生儿输血规范诊疗指南输血特点】新生儿的输血需注意以下几点特点:1.新生儿的心脏功能不健全,输血量计算不当或速度过快容易引起循环超负荷而致心衰。
2.新生儿的体温调节功能差,心肺发育尚不成熟,不能耐受低温血,输血时应以室温血为宜。
3.新生儿的肾脏排钾和保钠及维持酸碱平衡功能差,输入保存时间过久的库血容易出现高血钾、低血钙和酸中毒。
4.新生儿的HbF含量高,红细胞内的2,3-DPG含量低,红细胞与氧的亲和力大,Hb需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才能满足生理需要。
输血指征】以下情况需要进行输血:1.血容量不足:当急性失血量≥10%总血容量时,根据失去的主要成分和失血的速度给予输注相应的成分血液或全血。
2.贫血性疾病: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静脉血Hb<130g/L;慢性贫血患儿,Hb<80~100g/L可予输注浓缩红细胞。
3.婴儿肺部疾病时,应维持Hb≥130 g/L,以确保氧容量,减轻阻滞缺氧;4.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有大量左向右分流者,维持Hb>130 g/L,可增加肺血管阻力,使左向右分流及肺血流减少,也可促使开放的动脉导管关闭。
5.出现与贫血有关的症状如气急、呼吸困难、呼吸暂停、心动过速或过缓、进食困难或淡漠等。
输血后症状减轻。
6.早产儿贫血:详见附表。
7.出血性疾病:血小板数量减少和(或)功能障碍,以及一种或多重凝血引子缺乏所致的严重出血。
血小板输注指征为:新生儿PLT<50×XXX出血征象,或新生儿PLT<30×109/L,不伴出血征象。
8.免疫缺陷病:严重感染先天性低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的患儿,可予输注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以预防或控制感染。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严重新生儿感染,经抗生素治疗48h以上无效者,首选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GSF)。
无效时可考虑粒细胞输注,目前认为两者的长期安全性仍需评估。
9.低蛋白血症可首选人血白蛋白或血浆。
医院临床输血适应症指南
![医院临床输血适应症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d8bb8e2f27284b73f24250e0.png)
临床输血适应症---陆晓柒为了规范指导临床各科室科学、合理用血,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根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本临床输血适应症。
(一)内科输血指南一、红细胞:用于红细胞破坏过多、丢失或生成障碍引起的慢性贫血并伴缺氧症状血红蛋白<60g/L或红细胞压积<0.2时可考虑输注.二、血小板:血小板计数和临床出血症状结合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血小板输注指征:血小板计数>50×109/L 一般不需输注血小板10-50×109/L 根据临床出血情况决定,可考虑输注血小板计数<5×109/L 应立即输血小板防止出血预防性输注不可滥用,防止产生同种免疫导致输注无效.有出血表现时应一次足量输注并测CCI值。
CCI=(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1011)×体表面积(M2)/输入血小板总数(1011)注:输注后血小板计数为输注后一小时测定值.CCI>10者为输注有效。
三、新鲜冰冻血浆:用于各种原因(先天性、后天获得性、输入大量陈旧库血等)引起的多种凝血因子Ⅱ、Ⅴ、Ⅶ、Ⅸ、Ⅹ、Ⅺ或抗凝血酶Ⅲ缺乏,并伴有出血表现时输注。
一般需输入10~15ml/kg体重新鲜冰冻血浆。
四、新鲜液体血浆:主要用于补充多种凝血因子(特别是Ⅷ因子)缺陷及严重肝病患者。
五、普通冰冻血浆:主要用于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
六、洗涤红细胞:用于避免引起同种异型白细胞抗体和避免输入血浆中某些成分(如补体、凝集素、蛋白质等),包括对血浆蛋白过敏、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患者。
七、机器单采浓缩白细胞悬液:主要用于中性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0.5×109/L、并发细菌感染且抗菌素治疗难以控制者,充分权衡利弊后输注。
八、冷沉淀:主要用于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vWD),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因子Ⅷ缺乏症患者。
严重甲型血友病需加用Ⅷ因子浓缩剂。
血小板输注指南
![血小板输注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9d65062cbed5b9f3f90f1ca9.png)
血小板输注指南英国血液学标准委员会(BCSH),输血特别委员会(主席:Kelsey P)工作组成员:Murphy MF (会议召集人),Brown M,Carryington P,Hall G,Jeffrey RR,Machin S,Taylor C&Thomas D。
特别委员会委员:Boulton F, Bruce M, Cohen H, Duguid J, Knowles SM,Murphy M F, Poole G 和Williamson LM尽管此指南中的建议和相关信息在印刷出版时被认为是真实准确的,但是不论作者或发行机构都对任何可能的错误或遗漏没有任何法律责任或义务。
1.方法经常使用合适的关键词在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并对现有的专家组出版的指南(BCSH,1992;Schiffer等,2001),包括由英国血液学标准委员会在MedLine(联机医学文献分析和检索系统)和其(BCSH)之前出版的血小板输注指南和标准委员会的建议(国立卫生研究院标准委员会,1987;血小板输注标准会议,1998)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后,在基于以上文献检索、回顾性研究的结果和作者多年的血小板输注经验,起草了本指南。
血小板输注指征部分系作者与BCSH的临床血液学特别委员会合作起草。
本指南作者来自血小板输注治疗有关的各个专业,包括临床和实验血液学、儿科、外科、麻醉和危重监护以及护理。
2.背景在过去的40年中,血小板输注治疗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是在某些方面仍有争议,例如对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标准委员会,1987;Schiffer,2001)和英国(BCSH,1992;血小板输注标准委员会,1998)付出了许多努力以期在血小板输注治疗的各方面,包括临床指征达成一致。
尽管目前许多随机对照研究在本领域已经产生了有用的信息,但是由于缺少客观资料,基于客观证据的举荐受到了限制。
血小板的输注持续增长,和去年相比,英国2001~2002年度医院对浓缩血小板的需求(共215050成人剂量)增长了2.3%。
新版临床输血指南
![新版临床输血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49a3fcfbb52acfc788ebc965.png)
输血指南一、红细胞制剂输注适应症和禁忌症红细胞可用于输注晶胶体液无效的急性失血。
各种非输血治疗(如铁剂、促红素、维生素B12和叶酸等)能纠正的贫血不应输注红细胞;对于某些病因已明的疾病,除非出现致命性贫血、否则也不应输注红细胞,这类疾病包括缺铁贫、巨幼贫、和自免溶贫等.红细胞不应该用于扩充血容量、提升胶体渗透压、促进伤口愈合或改善患者自我感觉等。
输注指征1.手术及创伤患者(1)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注红细胞制剂(2)血红蛋白<70g/L应予以输注红细胞制剂(年轻而原来的患者Hb<60g/L(3)血红蛋白70—100g/L,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如出血的量及速度、心肺状态、血管容量等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输注红细胞制剂血容量减少15%(成人750ml),若患者无贫血史或心肺功能正常,患者无需输血;血容量减少15%-30%,患者病情同前时,需输注晶体液或胶体液;血容量减少30%-40%,需输注晶体液或胶体液快速恢复患者血容量,并考虑可能输注红细胞;血容量减少大于40%时,应输注红细胞在内的快速扩容。
重度创伤患者液体复苏后Hb<70g/L,考虑可能输注红细胞.出血性休克或机械通气患者Hb<70g/L,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入院时<70g/L可输.2.非手术病人(1)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注红细胞制剂(2)血红蛋白<60g/L 或HCT<0.2并伴有明显的贫血症时应予以输注红细胞制剂(3)血红蛋白60—100g/L,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贫血程度、心肺代谢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及年龄)决定是否需要输注红细胞制剂,尽量避免输血。
有心脏病史的重症患者Hb<70g/L,重度海洋性贫血患者维持95—105g/L。
再障患者Hb<40g/L,可输注红细胞,并尽量延长间隔时间,若同时有明显出血,PlT〈20*109可输血小板.二、血小板制剂输注1。
非手术病人(1)无其他止血异常或高出血风险的血小板明显减少的病人,PLT≤10×109/L,输注后PLT >20×109/L(2)存在其它止血异常(如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障碍)或存在高出血风险(如发热、败血症、贫血,肿瘤放、化疗后等)的病人,PLT <30×109/L(3)大量输血致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和体外循环等情况下引起的急性血小板减少的病人,PLT<50×109/L2。
血液制品临床使用指南
![血液制品临床使用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d8d4180faaea998fcc220e30.png)
血液制品临床应用指南血液制品在临床各科多种疾病的治疗上广泛应用。
但临床存在不合理应用问题非常突出,给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造成重大影响。
为规范血液制品的临床应用,提高临床医师和输血工作者对血液制品的认识,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控制不合理医药费用,依据《血液制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结合我院实际,特制订《血液制品临床应用指南》,临床在诊疗过程中应参考或遵循本指南。
一、血液制品临床应用基本原则血液制品是指从人类血液提取的任何治疗物质,包括全血、血液成分和血浆源医药产品。
目前,血液是一种稀缺资源,血液制品资源有限,虽进行严格检测,但仍具有传播疾病的风险,不当输注血液制品可能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针对目前血液制品临床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提出以下血液制品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应用指征血液制品限用于有生命危险或需要改善生活质量而其它手段、方法不可替代的患者。
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输注血液制品,如治疗或预防血液成分的减少或丢失,应尽量选用血液制品替代物。
(二)血液制品的选择根据患者的需求,合理选择血液制品的种类。
选择血液制品时,要保障来源合法性。
安全的血液制品来自无偿献血者和国家法定的采、供血机构。
商业来源的血液制品传播疾病的风险最高。
(三)避免输注血液制品的不良反应在输注血液制品时,要密切观察患者输注情况,避免可能发生的任何不良反应,并做好不良反应处理应急预案。
二、各类血液制品使用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一)全血【适应证】1.用于急性出血引起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和血容量迅速下降并伴有缺氧症状时。
血容量丢失大于总量30%,Hb<70g/L或红细胞压积<0.22L/L,或出现失血性休克时可考虑输注。
2.用于新生儿溶血疾病或其它需全血置换的疾病治疗。
【注意事项】1.输注全血前应仔细核对其外包装、血液外观、有效期及输血相容性检测结果等,确保血液符合临床输注标准。
2.输注前应将血液摇匀。
输血指南_??????
![输血指南_??????](https://img.taocdn.com/s3/m/5c609f22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a4.png)
输血指南输血指南:一、引言:1.1 目的: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输血的指导,包括适应症、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等。
1.2 背景: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过程,可以通过输注血液及其衍生物来治疗疾病。
二、适应症:2.1 预防性输血:用于手术患者在手术前进行预防性输血。
2.2 红细胞输注:用于治疗贫血、出血等情况。
2.3 血小板输注: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的情况。
2.4 新鲜冰冻血浆输注:用于治疗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
2.5 白细胞输注:用于治疗白细胞减少的情况。
三、操作流程:3.1 输血前准备:3.1.1 确认患者身份,并核对输血相关信息。
3.1.2 确保输血设备齐全,并进行必要的消毒。
3.1.3 消除输血相关的过敏风险,如过敏源和不良反应的风险评估。
3.2 输血操作:3.2.1 完成必要的试验和筛查,包括血型、交叉配对等。
3.2.2 确保输血设备的正确连接,并设置合适的输血速度。
3.2.3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脉搏等。
3.3 输血后处理:3.3.1 停止输血,并及时处理输血设备。
3.3.2 监测患者的反应和并发症,如过敏反应等。
3.3.3 持续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出血情况等。
四、注意事项:4.1 应注意输血相关的禁忌症,如输血反应、感染风险等。
4.2 输血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既往输血史等。
4.3 对于特殊患者群体,如儿童、孕产妇等,应采取额外的注意措施。
五、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输血相关的表格、记录单等,详见附件部分。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6.1 输血法:指规范和管理输血活动的法律法规。
6.2 输血质量管理:指通过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措施,确保输血安全和质量的活动。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详细说明书与重点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详细说明书与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8d3135a0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b4.png)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 Injection【成份】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由含有高效表达人血小板生成素基因的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经细胞培养、分离和高度纯化后制成)。
辅料为:人血白蛋白、氯化钠。
【性状】本品为无色澄明液体,无肉眼可见不溶物。
【适应症】1.本品适用于治疗实体瘤化疗后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适用对象为血小板低于50×109/L 且医生认为有必要升高血小板治疗的患者。
2.本品用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辅助治疗,适用对象为血小板低于20×109/L的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包括初始治疗无效、或有效后复发而再度治疗无效的未接受脾切除治疗的患者。
本品仅用于血小板减少及临床状态具有增加出血风险的患者,不应用于试图使血小板计数升至正常数值的目的。
【规格】每瓶装量1.0ml。
7500单位/1毫升(7500U/1ml),15000单位/1毫升(15000U/1ml)。
【用法用量】本品应在临床医师指导下使用。
具体用法、剂量和疗程因病而异,推荐剂量和方法如下:1.恶性实体肿瘤化疗时,预计药物剂量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及诱发出血且需要升高小板时,可于给药结束后6~24小时皮下注射本品,剂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300U,每日一次,连续应用14天;用药过程中待血小板计数恢复至100×109/L以上,或血小板计数绝对值升高≥50×109/L时即应停用。
当化疗中伴发白细胞严重减少或出现贫血时,本品可分别与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或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合并使用。
2.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参见【临床试验】项下相关内容)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包括上述适应症第2条中所涵盖的范围)时,可皮下注射本品,剂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300U,每日一次,连续应用14天;若不足14天血小板计数已经升至≥100×109/L时则停止使用本品。
临床输血技术指南
![临床输血技术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1ab5cbcf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db.png)
成分输血指南一、成分输血的定义血液由不同血细胞和血浆组成。
将供者血液的不同成分应用科学方法分开,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分别输入有关血液成分,称为成分输血。
二、成分输血的优点成分输血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节约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各地应积极推广。
三、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一)红细胞品名特点保存方式及保期期作用及适应证备注浓缩红细胞(CRC)每袋含200ml全血中全部RBC,总量110ml~120ml,红细胞压积0.7-0.8。
含血浆30ml及抗凝剂 8~10ml,运氧能力和体内存活率等同一袋全血。
规格:110~120ml/袋4±2℃ACD:21天CPD:28天CPDA:35天作用:增强运氧能力。
适用:①各种急性失血的输血;②各种慢性贫血;③高钾血症、肝、肾、心功能障碍者输血;④小儿、老年人输血交叉配合试验少白细胞红细胞(LPRC)过滤法:白细胞去除率96.3-99.6%,红细胞回收率>90%;手工洗涤法:白细胞去除率79±1.2%,红细胞回收率>74±3.3%;机器洗涤法:白细胞去除率>93%,红细胞回收率>87%。
4±2℃24小时作用:(同CRC)适用:1.由于输血产生白细胞抗体,引起发热等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2.防止产生白细胞抗体的输血(如器官移植的患者)与受血者ABO血型相同红细胞悬液(CRCs) 400ml或200ml全血离心后除去血浆,加入适量红细胞添加剂后制成,所有操作在三联袋内进行。
规格:由400ml或20ml全血制备(同CRC)(同CRC)交叉配合试验洗涤红细胞(WRC) 400ml或200ml全血经离心去除血浆和白细胞,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3~4次,最后加150ml生理盐水悬浮。
白细胞去除率>80%,血浆去除率>90%,RBC回收率>70%规格:由400ml 或200ml全血制备(同LPRC)作用:增强运氧能力。
适用:①对血奖蛋白有过敏反应的贫血患者;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③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④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需要输血者主侧配血试验冰冻红细胞(FTRC)去除血浆的红细胞加甘油保护剂,在-80℃保存,保存期10年,解冻后洗涤去甘油,加入100ml无菌生理盐水或红细胞添加剂或原血浆。
产科输血指南
![产科输血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7c15fe48700abb68a982fbc9.png)
输血的基本知识*大量失血是指24h内丢失一个自身血容量;或3h内丢失50%自身血容量;或成年人出血速度达到250 ml/min;或出血速度达到2.5 ml.kg-1-min-l超过20 min o大量输血是指24 h内给成年人输注超过20 u红细胞;或输注血液制品超过患者自身血容量的1~2・5倍;或lh内输注血液制品>50%自身血容量;或输血速度>1・5 mhkg-1-min-lo临床上,患者急性失血量达自身血容量的30%~50%时,往往需要大量输血。
1、指南推荐* 1.实验室*不推荐以单次血红蛋白(Hb)或红细胞压积(Het)检查作为独立的实验室指标来决定是否输血,应结合每个患者的失血速度、血容量、临床表现、贫血持续时间和程度以及心、肺功能而综合考虑(IB) o*不推荐单独以某个常规凝血指标来指导输血治疗(1C) O2・血制品种类3.输血治疗和于急性大量失血和血流勿力学不稳定和(或)组织氧 供不足的创离患者,需要输注红细胞(1A)。
对于复苏后的创伤患者,Hb<70 g/L 和(或)HctvO ・21时, 推荐输注红细胞,使Hb 维持在70-90g/L,或Het 维持在0.21^0.27 (1C) o对于复苏后的创伤患者,Hb 在70-100 g/L 和(或)Het 在0.21-0.30时,应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 有无代谢垄墳鬲典年鑿笹坤素这匡星査换注红細觇(IB) o 碧无组织缺氧蔭状,會不推荐*俞注红细胞** * * 红细胞 (1C)° 曙豔豔臺瓠,推荐输注红细胞(IB) o新鲜冰冻血浆(FFP);FFP用丁补充凝血因了以预防出血和止血。
避免将FFP用于扩容、纠正低蛋白血症和增强机体免疫。
*当PT、APTT>1.5倍参考值,INR>1.5或TEG参数R值延长时, 推荐输注FFP (IB) o*对于严重创伤大出血、预计需要输注A20U红细胞的患者, 推荐尽早积极输注FFP (IB) o*对于明确存在凝血因子缺乏的创伤患者,推荐输注FFP (IB) o*推荐输注的首剂量为10-15 ml/kg,然后根据凝血功能以及其他血液成分的输注量决定进一步输注量(1C) O*对于既往有口服华法林的创伤患者,为紧急逆转其抗凝血作用,推荐输注FFP (5~8ml/kg) (1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尽管此指南中的建议和相关信息在印刷出版时被认为是真实准确的,但是不论作者或发行机构都对任何可能的错误或遗漏没有任何法律责任或义务。
1. 方法经使用合适的关键词在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并对现有的专家组出版的指南(BCSH1992;Schfffer 等,2001)包括由英国血液学标准委员会在MedLiny(联机医学文献分析和检索系统)和其(BCSH)之前出版的血小板输注指南和标准委员会的建议(国立卫生研究院标准委员会,1987;血小板输注标准会议,1998)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后,在基于以上文献检索、回顾性研究的结果和作者多年的血小板输注经验,起草了本指南。
血小板输注指征部分系作者与BCSH 的临床血液学特别委员会合作起草。
本指南作者来自血小板输注治疗有关的各个专业,包括临床和实验血液学、儿科、外科、麻醉和危重监护以及护理。
2. 证据的分级和建议的力度在本标准中使用的证据类型的定义和推荐的分等源于美国卫生保健政策和研究署。
3. 背景在过去的40 年中,血小板输注治疗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是在某些方面仍有争议,例如对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标准委员会,1987;Schfffer,2001)和英国(BCSH,1992;血小板输注标准委员会,1998)付出了许多努力以期在血小板输注治疗的各方面,包括临床指征达成一致。
尽管目前许多随机对照研究在本领域已经产生了有用的信息,但是由于缺少客观资料,基于客观证据的举荐受到了限制。
血小板的输注持续增长,和去年相比,英国2001-02 年度医院对浓缩血小板的需求(共215,050 成人剂量)增长了2.3%。
浓缩血小板十分昂贵,其采集、制备、贮存和使用的发展仍以提高临床效果和减少副作用为目的。
本指南的目的是对医院中负责处方、使用和提供血小板输注的医疗、护理和技术人员给予血小板输注方面的指导。
献血员的选择和浓缩血小板的制备在英国输血服务机构指南(英国输血服务机构/ 国立生物标准和控制研究院,2001)中已描述,不在本文中详细说明。
4. 浓缩血小板的制备4.1 方法在英国,浓缩血小板根据批准的指南(英国输血服务机构/ 国立生物标准和控制研究院,2001)采用提取白膜法从全血中制备或用血小板单采术制备。
必须符合献血员筛选的标准和强制性的微生物检测的要求。
白膜法制备的混合浓缩血小板来自于四个供者的全血。
采血后8 小时内重离心全血,使血小板位于红细胞和血浆交界面的白膜层上。
白膜层用系统分离,使其重新悬浮在血浆或血小板悬浮介质(PSM)中。
然后进行第二步轻离心,使血小板仍悬浮在液体中,其下层为红细胞和白细胞浓集。
接下来的混合步骤在采血后的24 小时内完成,去白细胞是通过符合标准的方法过滤完成。
单个献血员机采浓缩血小板可采用不同的机采系统用不同的方案收集。
血小板得率可能不同,每一个制备过程或方案必须经过充分验证,用文件记载并设置相应的规范。
每一个单采过程可能得到1 到3 个治疗剂量,并可根据血小板计数分成2-3 袋。
可能需要使用一些附加的过滤系统滤除白细胞。
推荐(A 等,Ⅰ级证据): 从全血中制得的混合浓缩血小板和由机采制得的血小板的含量大致相同,经过比较研究表明在输注后血小板增加和止血效果方面二者的疗效相似,并且它们发生输注相关副作用的几率也相似(Patel 等,1978;Turner 等,1994;Heaton 等,1997;Schiffer 等,2001)。
必须注意的是由4 个单位全血的白膜层制得的浓缩血小板导致的献血员暴露高于单个献血员机采的血小板。
4.2 质量监控一些红细胞血清学试验和微生物学筛查试验(包括NAT 测试HCV)必须进行,试验结果直接决定最终分离的成分是否可以发放。
每一袋成分在制备的每一个步骤和发放前必须进行目视检查。
如果血袋有渗漏、破损或缺陷,袋内空气过多,疑有细菌污染或其他的不良征象,例如血小板凝块、浑浊或颜色有不正常的变化,则此成分必须删除。
白细胞计数的样本必须在白细胞去除步骤后的48 小时内留取。
英国去白细胞成分规范规定99% 的去白细胞成分采用统计学程序监控(SPM)计划取样,其白细胞含量在95% 的可信限内必须<5x106/l。
除了白细胞去除试验外,还有其他的质量控制试验,这些试验频率的下限按以下方法确定:每年抽取各种成分的1%,或每月抽取各种成分10 份,选择抽取数量较多的一种。
至少75% 的抽检成分必须符合以下规定值:体积:通常单采浓缩血小板为150~300ml,全血制得的为150~450ml。
血小板计数:>2.4x1011/ 成人剂量。
pH:贮存期内6.4~7.4 之间。
4.3 标签以下细节必须在标签中注明:以下两者之一:血小板、混合制备、转移白膜法、去除白细胞或:血小板、单采、去除白细胞。
体积。
血液成分制备者姓名。
唯一的混合后号码。
或:混合血小板所有组份的献血号码。
或:献血号码,如有亚批号则同时标明亚批号。
ABO 血型。
标明RhD 血型:标明阴性或阳性。
失效期。
血袋批号。
所有上述项目必须有肉眼可读形式和UKBTS(国家输血所)允许的条码形式。
此外,还应列出以下说明:贮存于22°C+/-2°C 持续轻柔振荡。
必须进行病人/ 成分相容性鉴定。
检查是否有变质或破漏的现象。
有不良反应/ 感染的危险。
4.4 保存和保存期保存期取决于血袋的性质和制备采用的是开放的还是密闭系统在密闭系统,目前的包装允许在22C+/-2C 持续轻柔振荡下保存5 天。
混悬于PMS 或经洗涤(即开放系统),贮存期减少为24 小时,但是成分应尽快使用。
4.5 新生儿用血小板除前面的要求外还应外加:成分应当不含具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血型抗体,包括高滴度的抗A 和抗B。
成分必须为CMV 阴性。
成分由一袋单采血小板用密闭系统分装而成(通常分成4 份)。
成分血小板含量>40x109/l。
在标签上额外注明“新生儿使用血小板”。
4.6 宫内输注(IUT)血小板为超浓缩血小板成分(>2x1012/l),由单采血小板制备,其目的是减少输注给胎儿的容量。
白细胞含量<2.5x106/l。
成分必须在单采完成后24 小时内使用。
血小板必须经γ辐照(BCSH,1996)。
60ml 血浆内含血小板>120x109/l。
在标签上额外注明“IUT 血小板”。
4.7 γ辐照血小板以下推荐摘自“辐照血液成分指南”(BCSH,1996):浓缩血小板可在5 天的保存期内的任何时间进行辐照。
照射的最小剂量为25Gy,任何部位的照射剂量不能超过50Gy。
包装上应使用对γ射线敏感的标签。
所有γ辐照血液的记录必须永久保存。
所有γ辐照的成分应当使用经批准的标有辐照日期的覆盖式标签加以区别。
5. 血小板输注的指征输注血小板适用于防止和治疗血小板减少症或血小板功能缺损病人的出血。
但不是任何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都适用,实际上,在某些情况下禁用。
因此当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前应查明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并应权衡利弊再做决定。
血小板输注的相关风险包括同种异体免疫反应、输血感染、过敏反应、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可能的益处包括减少微小出血的发病率和大量出血的发病率/ 死亡率。
自从最近一版BCSH 的血小板输注指南颁布后(BCSH,1992)进行的许多研究提供了进一步信息帮助分析利弊。
5.1 骨髓功能衰竭(由于疾病、有细胞毒性的治疗和照射)血小板减少症的病人出现活动性出血是血小板输注的明确指征,尽管单纯血小板减少一般不会在血小板计数>10x109/l 时引起严重的自发性出血(Slichter,1980)。
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在这些临床情况下成为标准的做法,尽管目前没有随机性的研究对预防性和单纯治疗性血小板输注病人的存活率和出血几率进行比较。
在近期进行类似的研究的可能性也不大。
早期的研究表明预防性的血小板输注在骨髓功能衰竭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中能降低发病率,尽管不能降低死亡率(Roy 等1973,Higby 等1974)。
当时建议输注血小板的临界值为20x109/l,但那时的情况是:血细胞计数仪对于低血小板水平的计数一般不够准确,对细菌性败血症的治疗不如现在有效,而阿司匹林是常用的退烧药。
从目前研究来看,现在有相当的证据表明降低临界值也很安全。
5.1.1 急性白血病(不包括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许多研究(Gmur 等,1991;Heckman 等,1997;Rebulla 等1997;Wandt 等1998)证明血小板输注的临界值能从20x109/l 降低到10x109/l,Gmur 等认为在体温低于38℃或没有新鲜的微小出血时临界值还能降至5x109/l。
5.1.2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目前还没有对此情况下血小板输注临界值的专门研究。
Gmur 等(1991)认为出现凝血障碍时需要较高的临界值,而Rebulla 等研究(1997)中明确将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排除在外。
无论血小板的计数为多少,凝血障碍的存在将有可能使出血的危险增加。
出血病人的血小板计数至少保持在20x109/l。
5.1.3 造血干细胞移植在骨髓移植中粘膜损伤的危险通常比急性白血病化疗高。
但是,少量的研究指出血小板输注的临界值降至10x109/l 也安全(Gil-Femandez 等,1996;Bemstein 等,1998;Nevo 等1998)。
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比骨髓移植短,因而有理由认为其血小板输注的临界值可与骨髓移植以及急性白血病的临界值相同。
5.2 推荐根据以上的研究,本指南有以下建议;这些建议与目前血小板输注标准委员会(1998)和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Schiffer 等2001)的规定一致:在没有其他的危险因子的情况下,病人需要血小板输注的临界值为10x10109/l 这一临界值与更高的临界值一样安全。
危险因子包括败血症、同时使用抗生素或其他不规则出血(A 等,Ⅰb 级)。
对没有任何危险因素的病人,如果担心同种免疫产生血小板抗体,其临界值可为5x109/l(B 等,Ⅱa 级)。
但是,试图降低血小板临界值将会面临一个困难,即低浓度的血小板很难准确计数。
对有慢性持续血小板减少症的病人设明确的临界值可能并不合适,最好根据出血程度设置一个个人基线(C 等,Ⅳ级)。
5.3 手术的预防性输注因缺乏证据,无法指导手术过程中的血小板输注,且因为可变因素太多,无法进行综合性的研究。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中综述了此方面的一些工作(Schiffer 等,2001),下述的指南即以这部分信息和专家的意见为基础。
6. 推荐对患有严重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如给予充分的表面压迫,可在没有血小板支持的情况下进行骨髓抽取和活组织检查。
(C 等,V 级)。
对腰部穿刺、硬膜外麻醉、胃镜检查和活检、留置管插入、支气管活检、肝脏活检、剖腹手术或类似过程,血小板计数应至少达到50x109/l(B 等,Ⅲ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