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魏晋玄学发展史
魏晋玄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魏晋玄学产生的历史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07ebbc05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78.png)
魏晋玄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魏晋时期(公元三世纪至公元四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那时玄学思想开始流行。
这种思想主要指对超自然现象的研究和思考,包括占卜、预测未来、修炼内功等。
玄学思想在魏晋时期产生的历史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哲学思想的发展:魏晋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黄金
时期,许多哲学思想都开始涌现。
其中,儒家思想主张“仁政
”,但也有一些哲学家开始怀疑传统的“仁政”思想,开始寻找
新的出路。
这就为玄学思想的流行创造了条件。
2.社会环境的变化: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
期,社会上出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
人们常常希望通过玄学
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3.宗教信仰的影响:魏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传统
的中国信仰相结合。
这种结合使得许多玄学思想得以流传和
发展。
4.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许多玄学思想,
如《周易》等。
这些思想在
魏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与当时的思想文化相结合。
总之,魏晋时期玄学思想流行的历史原因是多方面的。
它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变化、宗教信仰的影响以及文化传统的影响。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玄学思想在魏晋时期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魏晋时期的道家思想对文学创造的影响
![魏晋时期的道家思想对文学创造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ee92fc808a1284ac850434b.png)
魏晋玄学的发展、主题及对文学的影响魏晋南北朝实际是中国文明史上最长的乱世时代,在三百余年的历史进程中,豪强争霸,三国鼎立,西晋统一又短命而亡,接着北方五胡乱华,十六过纷争,南方政权也四带更迭。
在漫长的乱世之中,经济、社会、环境都受到难以估量的破坏,但乱世中的文化却得到新的发展壮大,文学的繁荣,雕刻的兴盛,等等,但其中最引人侧目的,当属玄学的崛起。
(一)魏晋玄学的发展历程西汉时,汉武帝“摆黜百家、独尊儒术”,名教(所谓名教是指“因名设教的一套道德伦理和政治制度”)成为西汉巩固起统治的理论基础,但东汉末封建统治的危机和随后汉王朝的崩溃,名教也陷入了危机,对儒家经典的烦琐解释的经学也无法赢得人心。
旧的价值观念和伦理观念的崩溃,时代危机越演越烈,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思想家把眼光转向《老子》、《庄子》,想继承汉初的“黄老之治”,以道家统帅儒家,于是,魏晋玄学应运而生。
可以说,魏晋玄学是先秦道家思想发展的必然。
先秦时期道家对“有无”问题的探索,有“有生于无”的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本体论的思想萌芽,因此,道家思想经两汉的孕育后在魏晋降生玄学是合乎思想史和自身逻辑的,而且玄学的创始人王弼也大量涉及了《太玄》(杨雄著)、《易经》及《论衡》(王充著)等包含道家本体论的书籍并继承了这一思想,魏晋玄学的产生是道家发展的必然。
关于魏晋玄学的分期,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分法。
目前一般将魏晋玄学分为三个阶段。
许多学习和多较承认第一阶段是以何晏、王弼开创的“正始玄学”,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以“自然”统御“名教”,主张“名教本于自然”,主张“贵无论”。
何、王等认为自然是名教之本,名教处于自然。
圣人无为而治,“以无为本”也成了他们解释名教的理论出发点。
第二阶段是一嵇康、阮籍为代表的“名教下合自然论”和以裴顾为代表的“崇有论”(有些学者如防天宝等主张将裴顾的“崇有论”放在第三阶段)。
嵇康、阮籍等以道家的无为思想对抗名教,“非汤武而薄周礼”,公开说老子、庄周“吾之师也”,倡导“越名教而任自然”。
魏晋玄学的产生和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魏晋玄学的产生和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95c7a38ef524ccbff021840d.png)
魏晋玄学的产生和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本文导读:玄学是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糅合儒家经义后产生的一种哲学思潮。
玄学的含义是指立言与行事两个方面:立言玄妙,专门探讨“超言绝象”的本体论问题;行事玄远,远离具体事务。
因此,浮虚、玄虚、玄远之学可统称为玄学。
玄学家多是当时的名士,他们以出身门第、容貌举止和虚无玄远的“清淡”相标榜,成为一时风气。
一部分玄学家主张毁弃礼法,但多数依然维护着统治阶级的伦理观念。
玄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正始玄学,以王弼、何晏为代表,是玄学发展的第一阶段。
由汉末才性问题的讨论演进到玄学本体论的范围。
尤以王弼对中国哲学的影响最大。
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为“三玄”,是魏晋玄学家最喜谈论的著作。
他们以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是世界的本体,“有”为各种具体事物的存在,是本体“无”的表现。
王弼还从哲学上探讨自然与名分、尊卑、名教的关系,宣称名教出于自然,尊卑名分是自然的结果,应当反映自然。
何晏作《道德论》、《论语集解》,王弼注《周易》、《老子》,著有《论语释疑》,皆以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企图齐一儒家,调和自然与名教的矛盾。
王、何等玄学家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哲学问题问难析理,反复辩论,称为“清谈”,这是玄学发展的独特方式。
王、何等人出身儒家,身居显位,而又寄托心神于老庄,显示超脱世俗的姿态,既能辩护世家大族放达生活的合理性,又能博得“高逸”的赞誉,所以短时间内玄学蔚然成风。
竹林玄学,以嵇康、阮籍为代表,为玄学发展的第二阶段。
在哲学上嵇康、阮籍与向秀利用了王弼体系的内在矛盾分别发展了王弼“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的思想,使正始时期的玄学向两个方面发展。
嵇康、阮籍崇尚自然,认为“自然”乃是宇宙本来的状态,是一个有规律的和谐的统一整体,其中没有任何矛盾冲突。
而人类社会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本应是一个无利害冲突的和谐整体。
他们认为名教破坏了这种和谐状态,因此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https://img.taocdn.com/s3/m/f32a7f4250e2524de5187ec8.png)
三、为西晋元康时期 代表人物是郭象与向秀。 向秀重要著作:《庄子注》;郭象重要著作:《庄子注》 郭象的玄学,是在魏晋之际向秀《庄子》注思想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郭象的玄学,以庄学为主,以反对何晏、王弼贵无论 玄学的面目出现,提出了自己的玄学崇有论思想。他主张“有” 之自生独化说,以此否定“无中生有”说和“以无为本”说, 认为“有”是自生自化的,并不需要一个“无”作自己存在的 根据。由于他割裂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把自生独化说成各自孤 立的毫无联系的东西,最后得出了神秘主义的独化于玄冥之境 的思想。
南北朝时,佛教以玄学语言阐述佛理,玄学家 也有以谈佛理见长者,玄佛合理。东晋后,玄学已 与佛学合流,做为一种时代思潮的玄学也就“笑渐 不闻声渐悄”了。
魏晋玄学的历史地位
魏晋玄学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上承先秦两汉的道家思想,克服了汉代经学的 弊病,开创了糅合儒道学说的一个新的哲学时期,还 对之后的佛学,乃至宋明理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它 提出的“本末”、“体用”等宇宙本体论思想,与西 汉讨论宇宙生成论的哲学相比,在理论思维上是一个 很大进步。
僧肇: 著有《不真空论》与《物不迁论》等文,对当时
的佛学,尤其是从思想上对魏晋玄学作了总结。 他认为玄学的贵无思想与崇有思想都是各执一偏
的理论。真谛应当是合有无为一。“虽有而不有”, “虽无而非无”,“有无异称,其致一也”。
僧肇的佛教玄学最后完成了魏晋玄学思维发展的 一个三段式的发展过程,即从贵无到崇有再到合有无 为一的认识过程。
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 形而上是精神方面的宏观范畴,用抽象(理性) 思维,形而上者道理,起于学,行于理,止于道,故 有形而上者谓之道。
❖ 形而下是物质方面的微观范畴,用具体(感性) 思维,形而下者器物,起于教,行于法,止于术, 故有形而下者谓之器。
魏晋玄学思想的发展与内涵
![魏晋玄学思想的发展与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d03bd147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99.png)
魏晋玄学思想的发展与内涵魏晋时期是中国思想发展的一个关键时刻,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们对当时的社会、文明以及存在的人类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支思想潮流便是玄学思想,虽然这一派思想存在时间并不长,但是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对之后的思想传统、文化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魏晋玄学思想的发展与内涵。
一、魏晋时期社会的背景想要深入理解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首先要了解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
魏晋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剧烈的变革期,这个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等各方面都出现了重大变化。
在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动荡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相对安定的时期,面对着新的政治、宗教、文化问题,人们开始寻找新的思想和信仰。
二、魏晋玄学思想的基本内涵魏晋玄学思想是一种承袭了先秦诸子思想、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综合性的思想体系,它的出现是在先秦时期的诸子思想、道教、墨家、名家等等多种思想相互触发的结果。
具体来说,魏晋玄学思想有以下几个基本内涵:1. 把握精神和物质的关系玄学思想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互相依存、互为存在的。
这种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相对矛盾,而是一种更加深刻的联系。
因此,玄学思想中的“道”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实体,还具有物质基础和内在的本质。
2. 探索存在意义的问题玄学思想深入探讨了存在的本质和意义,认为存在是一种绝对的存在,而非相对的存在。
它关注的问题并不是现象的外在表象,而是存在的根源和内在的本质。
这种思想引导人们在物理世界之外追寻存在的本质。
3. 一种超越凡俗、悟性的思想魏晋玄学思想认为,人的精神是可以升华的,超越于世俗、形式化知识和经验的层面。
与此同时,玄学思想也强调了超越凡俗的通途——悟性,意目于人的悟觉冥思的能力,以实现超越物质世界的归依。
三、魏晋玄学思想发展的历程魏晋玄学思想的发展过程相对复杂,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 清习天人清习天人思想是魏晋玄学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其主要表现为纯粹的内在的冥想,即通过冥想来探求魏晋时期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魏晋玄学的概念及背景
![魏晋玄学的概念及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f14a644d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aa.png)
魏晋玄学的概念及背景魏晋玄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上的一派重要思潮,主要在魏晋时期兴起和发展。
玄学的概念和背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背景: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当时社会经历了东汉末年的战乱和分裂,经济失衡,统治者的道德沦丧,社会秩序严重颠覆,人们在动荡中开始寻求安定与宁静。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玄学应运而生。
二、概念:1. 玄学的概念:玄学指的是一种探究宇宙本体和道德伦理的学说,它试图通过思辨和反思来解决魏晋时期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宇宙的和谐。
2. 玄学的哲学观点:玄学强调超越形象和言语的表层,探索深奥而本质的真理。
它认为世界具有某种隐藏并超越人类理解能力的内在原则,人应通过自省、理性思辨和悟性的开发来接近这种真理。
3. 玄学的研究领域:玄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宇宙本体、道德伦理、人性和心性、认识论等。
它强调以回归本源、精神解构和个体觉察来实现心灵的升华和真理的达到。
三、主要思想家与代表作品:1. 王弼:《易经注》是他的代表作,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其看来,天地万物都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人应当遵循道德规范和自然规律。
2. 陶渊明:以《归去来兮辞》为代表作,他在南方山水中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安稳,主张返璞归真,追求生活的简朴和自然的才情。
3. 陆机:《文心雕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强调文学的内涵和情感表达,追求内心世界的丰富和虚无。
4. 阮籍:他的作品思想深邃且充满了哲理,尤以《赋得古原草送别》最为脍炙人口,他主张超越凡俗,追求灵魂的自由与升华。
四、玄学的影响:1. 文学艺术:魏晋时期,玄学的思想理念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陶渊明的田园诗、阮籍的豪放诗和曹操的辞章等都具有玄学的元素。
2. 人文关怀:玄学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倡导追求内心世界的深度思考和情感表达,对于后来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 哲学思维:玄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对后世的哲学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宋明理学,后来的禅宗和道家思想等都受到了玄学的启发和借鉴。
魏晋玄学思想与中国哲学发展
![魏晋玄学思想与中国哲学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70aeb06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19.png)
魏晋玄学思想与中国哲学发展中国哲学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经历了不同朝代及其思想流派的演变和影响。
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上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魏晋玄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的东吴、蜀汉,但真正兴盛是在魏晋时期,故称为魏晋玄学。
它的主要特点是“玄”、“道”、“气”、“德”、“真”等概念的研究,注重内心修养,强调心性、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辩证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流派也产生了影响。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弼、郭象、嵇康、阮籍、邢昺等,他们在哲学、文化、政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成就。
首先是王弼,王弼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一切存在的本源,是超越人类认知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他主张“治心先治国”,认为人类的本质在于“天人合一”,通过内心修养达到自我实现,进而实现社会的安定和繁荣。
其次是郭象,郭象主张“知行合一”,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贴近实际并影响实际。
他的思想以“玄”+“理”为主,注重思辨和反思,强调知行结合的重要性。
再者是阮籍,阮籍强调道德修养和自我反省,认为要成就圣人必须从内心开始,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达到一种“大道”的境界。
他认为,人类通过思想和行动得到的所有的知识和力量都源自于“大道”,而内心的反省和修养则是一种达到“大道”的必要手段。
最后是嵇康和邢昺,他们的思想注重文化和人性。
嵇康主张文学艺术的自由创作,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提倡“文凭于人心”,明确了文学创作要符合时代和文化的特点。
邢昺主张“可以除旧立新”,强调人性的发展,认为任何一种思想和文化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都有它的时代特点和历史根源,应该发扬其优长,同时也应该指出其不足和改进之处。
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上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虽然在当时并没有直接影响到社会和政治,但对于后世的哲学、文化、政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https://img.taocdn.com/s3/m/a5ba34c80508763231121216.png)
玄学兴起的原因
三家归晋以后,司马王朝内部政治斗争非常激烈。 三家归晋以后,司马王朝内部政治斗争非常激烈。曹氏代 集团与司马集团争权夺力,以曹爽失败告终。 集团与司马集团争权夺力,以曹爽失败告终。司马集团清 除曹氏党羽,政治上屠杀异己,造成恐怖。 除曹氏党羽,政治上屠杀异己,造成恐怖。文化上提倡名 儒学) 不孝”之名乱杀无辜。 教( 儒学),以“不孝”之名乱杀无辜。 割据形势下,士阶层为追求功名,不得不依附军阀豪强, 割据形势下,士阶层为追求功名,不得不依附军阀豪强, 豪强势力倒台文人受牵联,不勉产生富贵如浮云之感。 豪强势力倒台文人受牵联,不勉产生富贵如浮云之感。险 恶的政治环境使得知识分子(士阶层)深感生死无常, 恶的政治环境使得知识分子(士阶层)深感生死无常,无 法驾驭自己的命运。 人生若尘露” 人命若朝霜” 法驾驭自己的命运。“人生若尘露”,“人命若朝霜”。 经学崩溃,文人开始寻找新的精神支柱。 经学崩溃,文人开始寻找新的精神支柱。司马政权提倡名 正始名士却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 教,正始名士却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从以德配天转 向以人为中心的思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 向以人为中心的思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纯 哲学,纯文学在这一时代诞生。 哲学,纯文学在这一时代诞生。
有无之争——对宇宙本体的探索
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这是哲学 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最高的问题。 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最高的问题。 道家《老子》认为,宇宙的本体是“ 道家《老子》认为,宇宙的本体是“无”,没有具体的存 而是无形、无音、无名、无为的存在。 在,而是无形、无音、无名、无为的存在。可它又无所不 包容万千。 所谓“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在 , 包容万千 。 所谓 “ 道可道 , 非常道 ; 名可名 , 非常 的确很玄。 名。”的确很玄。 当时, 儒道合流趋势 玄学家既尊孔又崇老。 趋势, 当时,呈儒道合流趋势,玄学家既尊孔又崇老。王弼妥善 地摆正了孔子与老子的地位,把儒道融为一体, 地摆正了孔子与老子的地位,把儒道融为一体,既照顾到 当时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念, 引道入儒, 当时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念,又引道入儒,建立了 以道为主、儒道结合的新思想。 以道为主、儒道结合的新思想。来自阮籍的思想核心——庄子逍遥
中国哲学史魏晋玄学
![中国哲学史魏晋玄学](https://img.taocdn.com/s3/m/1e1643360912a2161479297f.png)
第四讲魏晋玄学本讲大纲何谓玄学玄学的发展阶段及其代表人物玄学的主要特点玄学的主要论题一、何谓玄学“玄”的含义:幽远也。
象幽……黑而有赤色者为玄。
(《说文》)玄学的含义:玄学有众义,其一为玄远义,远者,远实际也。
实际或指事务,或指事物。
远于事务,即出世;远于事物,则重宇宙本体,讲形上学。
(汤用彤)二、玄学的发展阶段及其代表人物玄学的形成期——何晏、王弼;玄学的拓展期——阮籍、嵇康及其他“竹林名士”;玄学的成熟期——裴頠、向秀和郭象。
三、玄学的主要特点:怀疑精神与论辩风气思想背景:儒家独尊的权威崩溃与道教、诸子学的兴盛,以及佛教的传入。
例子:从皇帝到王弼、嵇康。
四、玄学的主要论题无、有之辩名教与自然之辩言、意之辩(一)无有之辩何晏、王弼的“贵无”;裴頠的“崇有”;郭象的“独化”。
1、贵无论何晏《道论》:有之为有,恃无以生。
事之为事,由无以成。
夫道之而无语,名之而无名,视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则道之全矣。
故……玄以之黑,素以之白,矩以之方,规以之圆,圆方得形,而此无形,白黑得名,而此无名。
王弼《老子指略》: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
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
不温不凉,不宫不商。
听之不可得而闻,视之不可得而彰,体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尝。
故其为物也则混成,为象也则无形,为音也则希声,为味也则无呈。
故能为品物之宗主,苞通天地,弥使不经也。
若温也则不能凉矣,宫也则不能商矣。
形必有所分,声必有所属。
故象而形者,非大象也;音而声者,非大音也。
然则四象不形,则大象无以畅;五音不声,则大音无以至。
四象形而物无所主焉,则大象畅矣;五音声而心无所适焉,则大音至矣。
2、崇有论裴頠《崇有论》:夫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
自生而必体有,则有遗而生亏矣。
生以有为已分,则虚无是有之所谓遗者也。
3、独化论郭象《庄子·齐物论》注: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为生。
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而自生耳。
第二章汉唐部分第四节 魏晋玄学介绍
![第二章汉唐部分第四节 魏晋玄学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1b744c24482fb4daa58d4b33.png)
●王弼(226~249)中国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字辅嗣。山阳高平 (今山东金乡)人。曾官至魏国尚书郎,少年即有文名,才华出众,声名显赫。 可惜英年早逝,卒年仅二十四岁。好谈儒道,辞才逸辩,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倡 玄学清谈风气,世称“正始之音”。认为“无”是宇宙万物的本体,“道者‘无’ 之称也”,天地虽大,“寂然至无,是其本矣”。又以为“凡有皆始于无”,肯 定名教(有)出于自然(无)。又“援老入儒”,以玄学代替当时逐渐衰微的汉 儒经学。其注《易》偏重哲理,扫除汉代经学烦琐之风。所著有《周易注》、 《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等。 据《王弼传》载,王弼十多岁时,即“好老氏,通辩能言”。他曾与当时许 多清谈名士辩论各种问题,以“当其所得,莫能夺也”,深得当时名士的赏识。 王弼为人高傲,“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 王弼的哲学思想核心是“以无为本”,他的贵无论对后世的宋明理学影响很 大,他的玄学思想对当时和后来的佛教中国化、本土化也起了重要作用,其“得 意忘象”的思考方法对中国古代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理论也有一定影响。 王弼著有《老子道德经注》2卷,《周易注》1卷,《论语释疑》3卷,《王 弼集》5卷,《周易大衍论》1卷,《老子指略例》2卷等。现多佚。中华书局 1980年出版《王弼集校释》
第四节 魏晋玄学介绍
●玄学是三国、两晋时期兴起的、以综合道家和儒家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 思潮,故通常也称之为“魏晋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 想主流。 玄学即“玄远之学”,它以“祖述老庄”、综合儒道立论,把《周易》、 《老子》、《庄子》称作“三玄”。玄学之“玄”,出自老子的思想,《老 子· 一章》中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就是总天地万物的一般规律 “道”,它体现了万物无穷奥妙的变化作用。玄学家们用他们改造过了的老、 庄思想来注解儒家的《论语》、《周易》,对已经失去维系人心作用的两汉经 学作了改造,建立起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本体论。儒家的“礼法”、“名 教”、“天道”、“人道”等思想,虽然也是玄学所讨论的内容,但其主旨却 是道家的,即强调崇高的是“无”、“自然”和“无为”。魏晋玄学,在中国 哲学史上有承前启后的地位与作用。魏晋玄学虽然具有"调和道儒"的主旨,但" 以道统儒"的倾向十分明显.思辨精密,上纠两汉经学之流弊,下启隋唐佛学与 宋明理学。 玄学所探讨的中心问题尽管仍可归结为天人关系问题,但在形式上,它已经 摆脱了两汉经学章句笺注的繁琐破碎;在内容上,则抛弃了经学思潮的“天人 感应”的粗俗的目的论之论证。 玄学家在多方面论证了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二者是一致的,他 们一改汉代“儒道互黜”的思想格局,主张“儒道兼综”,孔子依然是最高的 “圣人”。玄学所提出的或着重关注的有无、本末、体用、言意、一多、动静、 自然与名教等一系列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都是原始儒学和两汉经学所不
魏晋玄学最终版
![魏晋玄学最终版](https://img.taocdn.com/s3/m/40bf4dd22cc58bd63186bdeb.png)
5.法律思想:直面诉讼;善待刑罚; 重视立法普法。 6.学思为用的改革意识 王弼主张变革, 但是他认为, 变革要考虑实际情况, 不可妄动, 只有在上下“不合”, 就像“火欲上而泽欲下”, 才能进行。 另外, 王弼也不反对适时“革命”, 赞同必要和时机成熟的时 候, 按照民意进行革命。 7.军事智慧 王弼的军事智慧集中体现在《师》注中。王弼吸收了孙子从 严治军、以正治军的思想, 指出用兵“兴役动众”, 不能劳而 无功。王弼认为, 有了军队, 军纪、军规非常关键, 是关乎胜 败的大事。 8.王弼看重婚姻家庭 王弼主张治家“恭” “严” , 反对“妇子嘻嘻”失节、失态 的现象。
四、政治学---- 崇本息末
“崇本息末”思想是王弼的政治哲学思想。 王弼的“崇本息末”在政治方面是价判断和 行为选择的崇本息末的统一。无为政治的真 正实施是建立在承认宇宙本体,确认宇宙本 体统筹万物地位的基础之上的。
《老子指略》:崇本以息末,守母以孝子。
不要纠结于如儒家的伦理纲常,那些伦理纲 常的根本是道、是自然,是无为,只要懂得 了无为,自然就懂得了人伦礼仪,不必死守 儒家的条条框框。
魏晋玄学
王弼、郭象
魏晋玄学的定义
《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学 就是研究幽深玄远的东西。是由汉代道 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过来的。 魏晋的玄学体系以辩证“有无”为中心。 一是,关注天地万物的本源 二是,远离人情俗事的干扰
• 魏晋玄学发展阶段:
第一,正始玄学,由王弼创立,提出名 教于自然。 第二,竹林玄学
五、社会观----名教本于自然
• 王弼的论述,可以发现自然是针对万物、百姓而 言的,名教则是在作为治理方式和治理结果两种 意义上被理解的。
• 魏晋玄学的主题是自然与名教之辨。王弼在其老 学中所进行的其本工作, 就是依据他所发明的崇本 息末观念, 沿着以“无”摄“有”的理路, 通过创造性地 诠释《老子》, 打通自然和名教的关系, 实现儒道 两家思想的综合。
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
![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ef7ef72c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f8.png)
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有着深刻思想的文化人物,这些人物在历史上被人们称之为“玄学家”。
魏晋玄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在思想上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价值观念。
一、玄学思想的发展背景魏晋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这个时期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消亡和新文化的诞生。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玄学家们开始思考自然和人类的本质问题,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哲学思想。
玄学家们的思想不仅代表了当时的思潮,也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启示。
二、玄学思想的主要内容1、道家思想的充分发挥魏晋时期的玄学家们在思想上主要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他们认为道有虚、有实,虚实不相离,道是一切事物的核心。
其中以庄子和老子的思想最为深刻影响着魏晋时期的玄学家们。
他们深刻理解了道家思想中的人道自然和道统天下的思想,并将其运用到玄学思想中。
2、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创新与道家思想相比,玄学家们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更为明显。
玄学家们认为儒家思想讲究人文之道,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应该尽量充分发挥出来。
他们认为儒家思想重视人伦,注重社会和中华文化的延续,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玄学家们利用儒家思想中的“仁政”、“正义”等概念,为玄学思想注入了更为深刻的价值观和理论体系。
3、佛教思想的融入魏晋时期,佛教思想开始传入中国,这对于玄学家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玄学家们将佛教思想中的“空”、“无”融入到玄学思想中,使其更加完善。
此外,在佛教的思想中,“缘起”、“假相”等概念也被玄学家们运用到了玄学思想中。
三、玄学思想的对当时社会的影响1、对个人思想的影响魏晋时期,玄学思想重视个人内心的修养和超脱,倡导人们追求心灵上的极致和自由。
这些观点不仅对玄学家们自身的成长有所帮助,也为当时的千古留下了深刻的人生哲学。
2、对社会的影响魏晋时期,社会处于剧变之中,人民生活十分艰难。
玄学家们通过推崇“仁政”、“正义”等概念,提出了许多理论来指导当时社会的发展。
魏晋玄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魏晋玄学发展的四个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cfb2d43e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ec.png)
魏晋玄学发展的四个阶段魏晋玄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可以分为:1. 建立阶段:在魏晋时期初期,玄学开始建立自己的独特体系。
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王弼,他通过对《老子》、《庄子》等道家经典的解读,提出了"反经行道"的观点,并试图将道家思想与儒家经典进行结合。
这一时期的玄学注重对天人之道、阴阳五行等宇宙万物的探索和理解。
2. 繁荣阶段:在晋朝时期,玄学逐渐繁荣发展。
出现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派和学者。
其中最重要的是王弼的弟子陆机,他进一步发展并完善了玄学的理论体系,提出了"言观论"和"道心一如"等重要思想。
同时,玄学的研究也涉及到了社会政治、人伦道德等方面,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指导。
3. 转变阶段:到了晋朝末年和南朝时期,玄学开始逐渐转变。
这一时期的玄学注重实践和实证,强调道法的实践经验和验证。
学术界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派别,如黄学和郭学,他们在思想上有所分歧,但都继承了玄学的基本观点。
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乱象,玄学逐渐趋于封闭,主要在学术圈内传承和发展。
4. 开放阶段:到了南北朝时期,玄学开始呈现开放的趋势。
此时出现了以玄学为基础的新兴学派,如丹学和心学。
丹学注重炼丹、修身养性,强调对身心的调养和内在力量的培养。
心学则更注重人性、人心、人情,提出了"以心为体,以心论事"的观点。
这一时期的玄学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为后来的哲学和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上四个阶段,展示了魏晋玄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演变。
中国哲学第四讲
![中国哲学第四讲](https://img.taocdn.com/s3/m/accfea4de45c3b3567ec8ba2.png)
中国哲学第四讲魏晋玄学的有无之境魏晋玄学的主题.魏晋玄学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的主要哲学思潮,因以《周易》、《老子》和《庄子》“三玄”为经典,故称玄学。
.魏晋玄学探讨的中心课题依然是天人之际,主要话题有三个:有无本末之辨,名教自然之辨和言意之辨。
.主要哲学流派有:何晏王弼的贵无论,郭象裴頠的崇有论。
魏晋玄学的演变.1、正始之音:曹魏正始年间(240-340),何晏王弼主张“以无为本”,开创玄学之风。
.2、竹林七贤:阮籍嵇康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标志玄学重心从老学向庄学转换。
.3、元康时期(291-300):郭象通过注解《庄子》,提出“独化”论。
.4、玄佛合流:永嘉之乱(311)以后,佛教迅速传播,玄学与大乘空宗合一。
正始玄音.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
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而不存者也。
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者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
(《晋书〃王衍传).从思想史角度看,魏晋玄学是东汉才性之学和人物品评思潮的哲学升华。
王弼的贵无论.王弼(226-249),字辅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金乡)人。
出身官僚世家,其曾外祖父为荆州牧刘表。
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
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论语释疑》等。
以无为本的本体论.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
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道者,无之称也。
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
寂然无体,不可为象。
.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
得意忘言的认识论.夫象者,出意者也。
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魏晋玄学的概念及背景
![魏晋玄学的概念及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a133c30b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1e.png)
魏晋玄学的概念及背景
魏晋玄学是中国古代哲学领域的一种学说,主要发展于东晋和南朝时期(3至6世纪)。
它以魏晋时期的玄理思想为基础,与佛教思想相互交融,并吸收了道家和墨家的部分观点。
魏晋玄学主要研究人与天地宇宙之间的关系、人性与道德、修养和解脱。
在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儒家传统教育被破坏,玄学成为士人们思考人生意义和世界本源的重要途径。
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重要的玄学家,如王弼、何晏、嵇康等,他们的思想形成了魏晋玄学的主要流派。
魏晋玄学的核心概念包括:
1. 应物平心:主张人应当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外部世界,不被功名利禄所迷惑,不为外界诱惑而改变自己的本性。
2. 内心修养:强调个体内心的修养,追求道德美德的塑造和境界的提升。
通过个人的努力和修行,可以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超越。
3. 大道合一:认为人与天地大道是有着内在联系的,通过修行和顺应道德法则,可以与大道合一,达到心性的纯净和解脱。
4. 按性论治:主张人性本善,并且认为个体应当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情感倾向来
选择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倡导因人而异的个性化修行。
魏晋玄学对后世的影响较大,不仅在哲学领域发展了自己的学说体系,还通过对佛教的吸收和认同,对中国文化、宗教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阮籍著有《咏怀诗》《达庄论》《大人先生传》,在《大人先生传》里,阮籍树立了一个确定的精神境界,自我意识已与宇宙的最高自然本体合而为一,现摘录如下:
阮籍嵇康的思想也由前期的儒道结合到崇道反儒,遵循了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方向,但是由于现实世界的自我分裂和二重化,他们的玄学思想不能不从自然与名教的结合演变为自然与名教的对立。
玄学思想的发展是在既同世界对立又同世界统一的矛盾中进行的。就本质而言,玄学是一种阐发内圣外王之道的政治哲学,它力求与世界协调一致,为当时不合理的政治局面找到一种合理的调整方案。但是当现实变得更不合理,连调整的可能性也完全丧失时,玄学从世界分离出来退回到自身,用应该实现的理想来对抗现实不合理的存在。玄学发展到了这个阶段,给自己披上了一层脱离现实的玄远之学的外衣,由政治哲学变为人生哲学,由外向变为内向,由积极入世变为消极避世。虽然如此,由于哲学归根到底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哲学不可能脱离现实,正如人们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所以阮籍嵇康的玄学思想一直是承担着巨大痛苦,在对立的两极中动荡不安。他们把外在的分裂还原为内在的分裂, 并且极力探索一种安身立命之道来恢复内心的宁静,为的是使世界重新获得合理的性质,在更高的层次上适合人们的精神需要。从这个角度来看,阮籍嵇康思想的演变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逻辑的必然。
竹林玄学:阮籍嵇康的自然论玄学
玄学到了魏晋禅代之际,司马氏集团打折名教的旗号,罗织罪名,诛锄异己,把名教变成残酷毒辣的权力争夺工具。人们被迫在名教与自然之间做出选择。表面看来这是一种政治性的选择,拥护司马氏政权的选择了名教,反对派则选择了自然。同时儒家贵名教,道家法自然,这也是对儒道两家思想的选择。其实,从深层的含义来看,这种选择反映了魏晋禅代之际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已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险恶的政治环境迫使人们或者放弃理想与现实妥协,或者坚持理想与现实抗争。
郭象虽然作为玄学的集大成者,但他那套理论并没有真正解决儒道会通问题。理有固然,势无必至,理论的逻辑并不一定能推演于现实中。八王之乱和石勒之乱的接连发生把他刚刚出炉的理论碾了个粉碎,从而使名教和自然重新陷于对立。这也表明,玄学作为一种思想理论,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在此之后,虽然清谈放荡之风仍在世家大族中盛行,但求真务实之风正在庶族中兴起,最终在隋唐之际埋葬了玄学,代之以佛家的清静无为。至此,玄学连一种个人修养都算不上了,更不要说被统治阶级的思想贯彻执行了。我们讲玄学,就如欧美研究拉丁文一样,学术价值大一些,现实意义已被抹去的差不多了。
在贵无论玄学的建立过程中,何晏作为倡导者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他提出了一种不同于汉代神学目的论和元气自然论的本体论的哲学思想。例如他在《道论》说:
有之为有,恃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以成。夫道之而无语,名之而无名,视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则道之全焉。故能昭音响而出气物,包形神而章光影;玄之以黑,素之以白,矩之以方,规之以员。员方得形而此无形,白黑得名而此无名也。
王弼的这种本体思维同时也就是他的解释学思想。大体上说,由于《老子》原文偏于说无,王弼在解释它时着重于由体以及用;《周易》原文所谈的是六十四卦的卦义,属于有的范畴,王弼则着重于由用以求体,致力于发掘其中本体论的哲学意义。通过王弼这种新的解释,《周易》和《老子》的矛盾得到顺利解决,形成了一种有无互补的关系,在贵无论玄学的理论基础上获得有机的统一。
正式玄学:何晏王弼的贵无论玄学。
我们今天研究一位哲学家,主要应该着重于他的著作而不是生平。因为著作是他思想的记录,是他把自己的个性完全融化在普遍性的结局,也是他之所以成为“理性思维的英雄”的本质所在。而生平则不过是体现了他的非本质特征,一种无法超越的特殊的境遇。关于何晏王弼的生平略去不论,总之暗淡无光。但是他们独创性的思想却影响深远,甚至改变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兴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玄学思潮,完全有资格配得上黑格尔在《哲学讲演录》导言中说的“理想思维的英雄”的称号。
然则《老子》之文,欲辩而诘者,则失其旨也;欲名而责者,则违其义也。故其大归也,论太始之原以明自然之性,演幽冥之极以定惑罔之迷。因而不为,损而不施;崇本以息末,守母以存子;贱夫巧术,为在未有;无责于人,必求诸己;此其大要也。
从中我们பைடு நூலகம்以看出,王弼对《老子》的理解为“崇本以息末”,比何晏的“以无为本”更进一步。
就理论层次而言,玄学家们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过程。正始年间,何晏王弼根据名教本于自然的命题对儒道之所同作了肯定的论证,这是正题。魏晋禅代之际,嵇康阮籍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崇道而反儒;西晋初年,裴頠为了纠正虚无放荡之风以维护名教,崇儒而反道,于是儒道形成了对立,这是反题。到了元康年间,郭象论证了名教即自然,自然即名教,把儒道说成是一种圆融无滞体用相即的关系,在更高的程度回到玄学的起点,成为合题。从思辨的角度看,合题既高于正题,也高于反题。玄学自此告一段落,其后虽有东晋的佛玄合流,因为篇幅所限且其以佛家为主,玄学为辅,略去不论。
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诣王辅嗣。见王注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与论天人之际矣!”因以所注为《道德之论》
何晏注《老子》未毕,见王弼自说注《老子》旨。何意多所短,不复得作声,但应诺诺。遂不复注,因作《道德论》。
这两条记载,一云“始成”,一云“未毕”,但都表明,何晏却是由衷的承认自己对《老子》的理解比不上王弼,而甘拜下风。在中国学术史上,能够具有何晏这种真正学者风度的人,大概并不是很多。
由于何晏的解释存在偏颇,也未构建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历史便把这个工作交由王弼继续完成。王弼的解释学的基本思想集中体现在《周易略例》和《老子指略》这两部著作中。王弼在《老子指略》说:
《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观其所由,寻其所归,言不远宗,事不失主。文虽五千,贯之者一;义虽广瞻,众则同类。解其一言以蔽之,则无幽而不识;每事各位意,则虽辩而愈惑。
夫大人者,乃与造物同体,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变化散聚,不常其形。
养性延寿,与自然齐光。其视尧舜之所事,若手中耳。......先生以为中区之在天下,曾不若蝇蚊之着帷,故终不以为事,而极意乎异方奇域,游览观乐非世所见,徘徊无所终极。
嵇康的文学作品如《声无哀乐论》《答难养生论》《养生论》《难自然好学论》《释私论》,在《释私论》中,他说:
但是王弼的玄学体系有和无仍分为两部分,只得到了外部的松散联结,而没有达到紧密联合的水平。无与有的对立,逐渐扩展为崇有和贵无两种理论形态的直接尖锐的对立。裴頠提出的崇有论标志着王弼贵无论玄学体系的正式解体。由于他的本体论尚未达到“体用一如”或“体用一源”的高度,把有无分为两部分,名教与自然也仅仅只做到了外部松散的联结。阮籍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和裴頠的重名教而轻自然的思想便是王弼体系矛盾的外在化,也同样是一种逻辑的必然。
玄学发展到了这个阶段,自我意识与精神境界的问题变得突出了。阮籍嵇康的自然论玄学以人的问题取代了宇宙问题,以主题自身的问题取代了世界本源问题,以人生哲学取代了政治哲学。由于他们把自身的处境以及对异化的感受带进了玄学思维,切合当时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忧患意识和人生追求,对社会风尚的影响远远大于贵无论玄学。于是玄学发展进入了第二阶段,深入到自我意识与精神境界的问题中。
王弼解释《周易》所依据的原则集中表现在《明彖》和《明象》中。他在《明彖》中所提出的“以寡治众”,“以一制动”,“统宗令无”,“约以存博”,“简以济众”,从思想实质来看,和他解释《老子》所遵循的“崇本息末”的原则是完全一致的,都是着眼于解决本体和现象的关系。在《明象》中,他指出,“言生于象”,“象生于意”,“意以象若”,“象以言著”,在“言”(封爻辞),“象”(封爻象),“意”(意义)三者的关系中,意义是第一性的,所说的“意义”指的是思想,关于人事的智慧。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引语,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后记。下面开始分作阐述。
引语:从大体上引述玄学的产生发展
玄学作为一门学问,简言之是处理自然和名教的关系。儒家贵名教,道家法自然,因而如何协调儒道使之能更好的为现实服务成了玄学家们的执着追求。自东汉末年以来,由董仲舒创立的天人感应的经学已无法调和社会矛盾,所以人们基于这个事实进行了不断探索,到了正始年间何晏王弼首创贵无论。之后历代玄学家们带着自己对历史和现实的真切感受全身心投入到玄学研究中。他们围绕这个话题所阐述的独特见解,与其说是对纯粹思辨哲学的一种冷静的思考,不如说是对合理的社会存在的一种热烈追求。在那个悲苦的年代,他们站在由历史积淀而成的文化价值理想的高度来审视现实,试图去克服自由与必然,应然与实然之间的背离,把时代所面临的困境转化为自然与名教,儒与道能否结合的玄学问题,无论他们对这个命题是持肯定还是否定,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表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时代精神。
论文关键词:贵无论 自然论 崇有论 独化论
论文摘要:就理论层次而言,玄学家们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过程。正始年间,何晏王弼根据名教本于自然的命题对儒道之所同作了肯定的论证,这是正题。魏晋禅代之际,嵇康阮籍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崇道而反儒;西晋初年,裴頠为了纠正虚无放荡之风以维护名教,崇儒而反道,于是儒道形成了对立,这是反题。到了元康年间,郭象论证了名教即自然,自然即名教,把儒道说成是一种圆融无滞体用相即的关系,在更高的程度回到玄学的起点,成为合题。从思辨的角度看,合题既高于正题,也高于反题。玄学自此告一段落,其后虽有东晋的佛玄合流,因为篇幅所限且其以佛家为主,玄学为辅,略去不论。
为了适应玄学初创的需要,何晏着力于确立本体比现象更为根本的观点,因而把圣人的人格提到半人半神的高度,和常人完全对立,以致于它最杰出的弟子也不能理解。在谈论本体时却遗忘了现象,在谈论现象时又丢到了本体。再解释《老子》上,只是把纷然杂陈的众多现象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无。这就既不能圆满解决贵无论玄学所面临的一系列矛盾,也无法全面解释,《老子》。还有他因为“不解《易》九事”没有写出关于《周易》的著作,屈服于象数派易学。尽管何晏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其贡献还是主要的,并且值得现代人学习的是他豁达大度虚怀若谷,把未完成的工作真诚地让给王弼去做。《世说新语·文学篇》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