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践活动案例
小学四年级科学课堂实践活动案例分享

小学四年级科学课堂实践活动案例分享【引言】科学课堂实践活动是培养小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分享一个小学四年级科学课堂实践活动的案例,以展示实践活动对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掌握科学方法的促进作用。
【活动背景】本次实践活动的主题是“观察植物生长过程”。
通过这个主题,学生们将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学习如何进行观察和记录。
同时,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推理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活动过程】1. 选择植物种子:老师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了不同种类的植物种子,例如豌豆、玉米等。
学生根据兴趣选择自己想要种植的植物种子。
2. 播种和记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正确的方法将选好的种子播种到花盆中,并标记好每个花盆的种类和日期。
在播种后,学生需要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包括植物的高度、叶片的数量等。
3. 分组合作:学生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观察和记录其中的一株植物。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分享彼此的观察结果,比较不同植物之间的差异,并讨论可能的原因。
4. 分析讨论:在观察植物生长过程的同时,学生们结合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分析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和影响因素。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并培养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5. 展示成果:在整个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们将展示他们观察和记录的成果。
这既是对学生积极参与的肯定,也是给其他同学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学生们可以通过展示的方式,分享他们发现的规律、提出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等。
【活动收获】通过这次科学课堂实践活动,学生们获得了很多收获:1. 学生们掌握了观察和记录的方法,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录准确性。
2. 学生们通过观察和记录,了解了植物的生长特点,培养了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3. 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了彼此交流和分享。
4. 学生们通过展示成果,提高了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分享了自己的发现,学习了其他同学的经验和方法。
小学生科学社会实践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科学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为了激发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以“探索自然奥秘”为主题的科学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奥秘,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
三、活动内容1. 野外考察(1)地点:学校附近的森林公园(2)时间:一天(3)活动内容:①分组进行观察记录:学生分成小组,观察植物、动物、地形地貌等自然现象,并记录下来。
②植物知识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植物知识竞赛,巩固所学的植物知识。
③制作树叶标本:学生采集树叶,按照老师指导的方法制作树叶标本。
2. 实验操作(1)地点:学校实验室(2)时间:半天(3)活动内容:①分组进行实验: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不同的科学实验,如:制作简易净水器、观察植物生长过程等。
②实验讲解:老师对每个实验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③实验展示:各小组展示实验成果,分享实验心得。
3. 环保教育(1)地点:学校附近的河流(2)时间:半天(3)活动内容:①环保知识讲座:邀请环保专家为学生们讲解环保知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②河流清洁活动:组织学生清理河流垃圾,培养学生的环保责任感。
③环保手抄报比赛: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环保手抄报,展示环保理念。
四、活动过程1. 野外考察(1)出发前,老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强调注意事项。
(2)到达森林公园后,老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分配观察任务。
(3)学生们认真观察,积极记录,并互相交流。
(4)进行植物知识竞赛,评选出优胜者。
(5)制作树叶标本,体验科学的魅力。
2. 实验操作(1)到达实验室后,老师对学生进行分组。
(2)学生们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并记录实验现象。
(3)老师对每个实验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创新实践案例分享

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创新实践案例分享引言:小学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
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为了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创新实践,许多学校和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案例。
本文将分享一些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创新实践案例,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科学实验与探究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某小学的科学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一次有趣的实验——“水的变态”。
学生们被分成小组,每组都拥有一瓶水和一些小道具。
通过观察和探究,学生们发现水的不同状态和性质,并记录下实验过程和结果。
这次实验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科学游戏与竞赛游戏和竞赛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方式之一。
在某小学的科学课上,教师组织了一场“科学达人大赛”。
学生们分成多个小组,通过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和展示实验等方式,展示自己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
这样的竞赛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三、科学展览与科技创新科学展览和科技创新是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创新实践方式之一。
在某小学的科学节上,学生们展示了自己的科学作品和发明创造。
有的学生设计了一个智能花盆,能自动浇水和调节温度;有的学生发明了一个环保风扇,能利用太阳能发电。
这样的科学展览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四、科学实践与社区服务科学实践与社区服务相结合,能够让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在某小学的科学课堂上,学生们开展了一次“环保行动”。
他们走进社区,调查了周围环境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例如,他们建议在公园里增加垃圾桶,提倡垃圾分类等。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还培养了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结语: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创新实践案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通过科学实验与探究、科学游戏与竞赛、科学展览与科技创新以及科学实践与社区服务等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实践教学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科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活动旨在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素养,激发对科学的热爱。
二、活动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求知欲;2.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4. 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
三、活动内容1. 活动一:植物观察(1)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培养观察能力和对植物的兴趣。
(2)活动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了解植物的名称、生长习性等;2.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种植物进行详细观察,记录植物的特征;3. 各组汇报观察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2. 活动二:昆虫采集(1)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培养动手能力和对昆虫的兴趣。
(2)活动内容:1. 教师讲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关注校园内的昆虫;2.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种昆虫进行采集;3. 各组汇报采集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活动三:土壤调查(1)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点,培养观察力和对土壤的兴趣。
(2)活动内容:1. 教师讲解土壤的组成和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校园内的土壤;2.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块土壤进行观察,记录土壤的质地、颜色、含水量等特征;3. 各组汇报观察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活动四:气象观测(1)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气象现象,培养观察能力和对气象的兴趣。
(2)活动内容:1. 教师讲解气象现象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校园内的气象变化;2. 学生分组,每组负责观测一天内的气温、降雨量等气象数据;3. 各组汇报观测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活动评价1. 观察记录评价:评价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认真程度、记录的准确性;2. 活动参与度评价: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合作精神;3. 活动成果评价: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
小学实践活动课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小学实践活动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案例以“小小科学家——探索科学奥秘”为主题,旨在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简单的科学实验原理,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树立科学精神,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简单的科学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
2. 难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各种有趣的科学实验器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科学知识,为实践活动做好准备。
(二)分组讨论,确定实验主题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2.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确定实验主题,如:水的浮力、光的折射、声音的产生等。
3. 每组汇报实验主题,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三)实验操作与观察1. 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确保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方法。
2. 小组成员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四)实验结果分析1. 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问题。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原理。
(五)拓展延伸1. 教师提出与实验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学生分组进行拓展实验,如:设计简单的机器人、制作简易净水器等。
(六)总结与评价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收获。
2. 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分享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小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案例分享

小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案例分享科技创新教育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教育是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造力的关键。
本文将分享几个小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案例,希望能够提供对教育者和家长的一些启示。
案例一:制作航模在某小学,一位教师组织了一个航模制作的活动。
这项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首先给学生讲解了航模的基本构造和原理,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践。
每个小组负责制作一辆航模,并对其进行测试和改进。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制作航模的技巧,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二:设计创意玩具在另一所小学,教师组织了一个创意玩具设计的比赛。
学生需要设计并制作一个能够展示科学原理或者解决实际问题的玩具。
比赛分为几个阶段:学生首先需要提交设计方案,然后用废旧材料制作玩具原型,并进行展示和演示。
通过这个比赛,学生了解了科学原理与实际应用的关系,并锻炼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案例三:参观科技创新企业一所小学组织了一次科技创新企业参观活动。
学生在参观中了解了不同科技创新企业的研发流程和创新理念。
他们接触到了最新的科技产品和工艺,与企业员工进行了交流与互动。
通过这次参观,学生们对科技创新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受到了激发创新思维和投身科技行业的启发。
案例四:科技创新实验室在某小学,设立了一个科技创新实验室,供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
学生可以在实验室里进行科学实验、编程学习、机器人制作等活动。
实验室提供了先进的设备和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项目。
该实验室也定期举办科技创新交流活动,鼓励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成果和经验,激发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
这些案例展示了一些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在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和创新能力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不仅能够了解科技的发展动态,还能够进行实践和创造,培养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科学实践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实践教学案例引言科学实践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小学科学实践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观察现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增强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本文将通过一个小学科学实践教学案例的介绍,探讨如何在实践中促进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案例背景该案例是在小学五年级上学期的科学课堂上实施的。
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电的知识,包括电的基本概念、电路的组成和安全用电等内容。
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了一个关于电路制作的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巩固和扩展他们对电路的理解。
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制作一个简单的电路,并让灯泡点亮。
首先,教师通过课件和实物模型介绍了电路的基本组成,包括电源、导线和负载等。
然后,教师给每个学生发放一份实践指导书,其中包括制作电路的步骤和所需材料清单。
材料清单包括电池、导线、灯泡和面板等。
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指导书上的步骤依次连接电池和灯泡,最终成功制作出一个可以点亮灯泡的电路。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亲手操作了电池和导线,并通过观察灯泡的亮起理解电流和电压的概念。
实践体验通过亲身实践,学生们深刻体验了电路的原理和电流的产生过程。
他们通过调整电路的连接方式,发现在电路中存在着正负极的区别。
在灯泡点亮之前,他们可能需要多次尝试和调整。
这种反复实践的过程让学生们明白了实践中的探索和实验的重要性,培养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中,学生们还注意到灯泡点亮时发出的光线。
他们思考了光的来源和传播方式,并提出了关于光的一些问题,例如光的颜色和亮度。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观察和实验,帮助他们得出了关于光的一些基本结论。
实践成果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成功制作了一个简单的电路,还进一步加深了对电路和电流的理解。
他们通过实践增强了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了对问题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实践体验,学生们还发展了科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小学科学探究性实践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探究性实践案例分析科学探究性实践在小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实践探究,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培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小学科学探究性实践案例,探讨实践案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案例一: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小学三年级的科学课堂上,老师设计了一个关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实践活动。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操作,了解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首先,老师带领学生们到校园里的花坛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需要阳光?”学生们积极思考,提出了各种猜想。
接下来,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植物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中,学生们将植物置于不同的环境中,有的放在阳光下,有的放在黑暗中,有的遮住叶片等。
他们观察每个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实验,学生们发现只有放在阳光下的植物生长得更好。
他们从实验结果中得出结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阳光的能量。
通过这个实践案例,学生们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主动地探究问题。
他们不仅仅理解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理,还培养了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案例二:物体的浮沉现象在小学四年级的科学课堂上,老师设计了一个关于物体的浮沉现象的实践活动。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物体浮沉的原理和条件。
首先,老师向学生们介绍了物体的密度和浮力的概念,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而有些物体会沉下去?”学生们踊跃回答,提出各种猜想。
接下来,老师组织学生们进行实验。
每个小组分别选择不同的物体,如铁钉、木块、塑料球等,放入水中观察。
学生们发现,铁钉沉入水中,木块能浮在水面上,而塑料球则浮在水面上。
通过实验结果,学生们得出结论:物体能浮沉的原因是与物体的密度和浮力有关。
他们进一步探究了物体浮沉的条件,如物体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时会沉下去,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会浮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实践活动案例
《自己栽培芽苗菜》活动方案
一、校内活动过程
一、实施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自己栽培芽苗菜,运用已有知识、技能,亲自动手实践,领悟栽培芽苗菜的方法,培养综合能力。
2.通过自行设计栽培器皿,栽培芽苗菜,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科学研究品质。
3.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活动方式
1.课前教师准备:
上网查找有关芽苗菜的各种信息。
输入关键字“芽苗菜”检索有关资料。
共检索有关网站707个,阅读、查找、下载有用信息。
2.必备学具:①计算机②各种芽菜种子(灰豌豆、萝卜苗、绿豆、黄豆)③制作栽培器皿的材料(剪刀、镊子、塑料小盘、塑料小盆、纱布、脱脂绵、毛巾、海绵、牙签、吸管、餐盒、矿泉水瓶、塑料长软管、大桶雪碧瓶、冰淇淋盒、羽毛球盒等)
3.进行3次活动:
第一次为基本活动(40分钟)
第二次延伸活动(课后进行,8天)
第三次举一反三活动(40分钟)
三、活动过程
(一)基本活动:你了解芽苗菜吗?
1.展示芽苗菜,每个组一盒。
知道这是什么吗?见过吗?吃过吗?分组讨论,提出有关芽苗菜的问题。
(例如学生提出的一组问题):
(1)什么是芽苗菜?它是怎样生长出来的
(2)怎样栽培芽苗菜?芽苗菜都有那些品种?
(3)无土栽培需要那些必要条件?那些蔬菜适合无土栽培?
(4)我们桌上的芽苗菜盒上贴有绿色蔬菜标签,什么是绿色蔬菜?食用它有什么好处?
(5)21世纪的蔬菜是在工厂中生产的吗的?
(6)人类为什么需要绿色食品?
(7)绿色食品的标准是什么?
2.学生用已知的各种方法查找有关资料。
(1)上网查找芽苗菜的各种信息。
(互联网、校园网)
(2)学生处理信息
①把收集的资料制成知识卡片(①词汇②解释③来源)。
②下载网上有关资料。
③编辑有关内容的图片。
意图:培养学生综合分类、归纳的能力。
(3) 学生互相交流信息、研究、讨论。
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树立资源共享意识。
(4) 请教农科院专家——王德槟答疑。
①无土栽培的芽菜与有土土栽培的芽菜之间的差别?
②家庭水培芽菜能否达到AA级绿色蔬菜标准?
③现在的科技水平能否利用海水栽培芽菜?
④水培芽菜水多了会不会发霉腐烂?
意图:培养学生对科学前沿问题的兴趣,激发使用网络等多种查找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深入研究科学素养,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
3. 教师鼓励学生动手培育芽苗菜。
大家有没有信心运用自己了解的信息、资料亲自动手培育一盒更好的芽苗菜?我们每人先设计一份栽种芽苗菜的方案。
4.学生自己设计一份栽种芽苗菜的方案。
(1)画一画设计图
(2)相互说一说自己的设计想法。
发言举例:
a我想多种几种芽菜,所以我设计的是“一拖四”栽培盒;
b.我想保证自己不在家的时候,芽菜也有充足的水分,所以设计自动供水装置;
c.我想精确计算发芽率,所以把培养盒用棉线分成30个小格;
(3)大家互相评一评谁的设计更好。
意图:培养创新精神。
5.学生运用准备的材料,按照自己的设计,动手完成芽苗菜培育器。
例如学生制作的几种样式
(1)上下为餐盒,上面一层撒萝卜苗种,下面一层盛水,中间用纱布连接,保持水分(毛细现象),四角用牙签支撑)中间为冰激凌盒盛水,左右两侧为培育盒,小毛巾连接供水。
(可做对比栽培,一边萝卜苗,另一边豌豆苗。
)
(3)把雪碧瓶一裁两半,上下套装,中间垫海绵片,用绵条供水。
(4)把矿泉水瓶挖去一面,成船状,下垫湿棉片,用自己设计的供水装置从水瓶口加水。
(5)在塑料小盆中盛半盆水,盆中放漂浮板,上垫脱脂棉或纱布,用棉线分成网格,分格栽种芽苗菜。
(6)利用软管喷淋供水,节水型设计。
意图:学会独立的制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渗透可持续发展意识。
6.学生交流和互相评论,取长补短,改进不足。
7.学生选芽菜种子。
(选种:颗粒饱满的新种子)
8.学生开始栽种芽苗菜。
(课上完成)
(选种浸种撒种)
(1)浸种:将种子用20-30度的清水淘洗2-3次。
(2)撒种:均匀撒种。
(二)延伸活动:培育芽苗菜—灰豌豆、萝卜苗、豆芽菜。
(在家中完成栽培活动)
学生回家后每天定时观察,耐心培育,定期记录。
在家中坚持仔细观察,细心培育,准确做好生长记录。
(适宜温度:20-25度,生长期:5-8天)
意图:直接体验,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
(三)举一反三,展示成果,探讨开发家庭蔬菜基地
1.学生纷纷展示自己精心栽培的芽菜:有的郁郁葱葱,密密匝匝,绿油油的,十分惹人喜爱;有的稀疏,矮小,颜色发青黄;有的,一盒中的芽菜有一半高,一半低矮;还有一盒芽菜刚出苗。
2.师生讨论,交流。
为什么每个同学种的芽苗菜都是同样的种子,长的却是这样千差万别?(学生发言举例)
①芽菜种的一半高,一半矮,是因为长的高的那面,向着阳光,光线充足。
②芽菜长的矮小,是水分不足,没有及时往蓄水盒里添水。
③芽菜叶子发黄,光照不足
④芽菜刚出苗,可能是温度、湿度等外部条件不适宜。
⑤芽菜长的茂密浓郁的上温度、水分,阳光,器皿等各方面条件优异。
意图: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培养分析概括的能力。
3.共同分享劳动成果。
制做凉拌芽苗菜。
①动手割下萝卜苗;②清洗;③加调料凉拌;④共同品尝。
意图:体验亲自培育,收获的乐趣。
获得一种成功的心理体验。
4.利用家中的室内、阳台等空间栽培蔬菜、花卉。
四、课后小议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学生自己上网收集、处理资料,运用已有信息和技能进行设计和栽培芽苗菜。
通过栽培过程中的亲身体验、仔细观察、自主学习,总结方法,获得知识,成功的心理体验,培养综合能力。
二、在家中完成栽培实践活动7——10天。
学生放学回家后,每天晚上在家中坚持定时、仔细观察芽菜的变化,测量温度、湿度、生长高度,耐心培育,准确做好生长记录,做得很好。
(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拍照片、或录像)
三、展示成果活动。
1.探讨自己栽种过程中体验、收获、问题等。
2.讨论开发家庭蔬菜基地,芽菜、花卉及无土栽培知识的延伸。
(出示图片、照片资料:无土栽培迷你西红柿、草莓、矮豇豆、凤仙小西瓜等;各种无土栽培袖珍仙人球、虎刺梅、蕨类、常青、藤绿箩等)
栽培芽苗菜这次活动,整个过程较长,学生们能够大胆创新实践、勇于探索,持之以恒坚持定时观察,认真作实验记录,全面研究分析,培养了良好的科学素质。
这正是二十一世纪我国提出的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