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眩晕西医病名:高血压、颈椎病、美尼尔氏综合症等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
以头晕目眩。
视物运转为主要表现。
多见于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贫血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急诊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2005年)1).病史应详细了解眩晕的特点:发作的缓急,诱因和持续时间,发作时能否站立或倾倒的方向,发作与头位和体位的关系。
既往用药病史特别是具有耳毒性的药物如链霉素等以及引起中枢损害的药物如镇静药和麻醉药,既往头部外伤史、眼耳部疾病史、心血管病史、内分泌代谢及血液病史。
2).伴随症状主要是迷走神经激惹症状恶心、呕吐、出汗及面色苍白。
特别要注意神经系统的伴随症状。
3).体格检查包括生命体征,心脏和胸部检查,耳部及全面完整的神经系统查体。
4).辅助检查心电图、X线胸片、心脏彩超、头颅CT和MRI、脑电图检查、前庭功能检查和听力检查以及化验检查。
(二)证候诊断:1. 肝阳上亢证:眩晕,头部跳痛,耳鸣如潮,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
2. 气血亏虚证:头目眩晕,劳则加剧,神疲健忘,声低气短,面白少华或萎黄,或心悸失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3. 肾精不足证:眩晕耳鸣精神萎靡,腰膝酸软。
偏于阴虚者兼见咽干,形瘦,五心烦热,舌嫩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偏于阳虚者兼见面色白或黑,形寒肢冷,遗精滑泄,舌淡嫩,苔白,脉弱。
4. 痰湿中阻证:头重如蒙,头目不清,或伴视物旋转,胸闷不食,嗜睡,时吐痰涎,舌苔腻,脉滑或弦滑。
5. 瘀血阻窍证:眩晕日久,头痛明显,失眠健忘,心悸怔忡,唇舌色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涩。
三、治疗方案(一)一般处理眩晕是一种疾病,也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精选、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优化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英主编,第二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包括疾病种类有:美尼尔综合征、前庭神经元炎、高血压病、脑动脉供血不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腔隙性脑梗死等。
诊断要点:(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l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1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11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V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I级;中度:Il、Ⅲ级;重度:Ⅳ、V级。
(二)证候诊断1、风痰上扰证: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吐、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阴虚阳亢证: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眩晕病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2023年)概述:眩晕(TCD:A17.07)是以目眩与头晕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目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头晕是指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仆倒等症状。
西医学中后循环缺血(ICD:G45.0040101)以眩晕为主症者,按照本诊疗方案执行。
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眩晕病(TCD:A17.07)西医病名:后循环缺血(ICD:G45.004)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95个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1)主症: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等。
(2)伴随症:可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心悸、面色晄白等;可同时伴视物重影、面舌麻木、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
(3)发作持续时间与体位:发作持续时间在数秒、数分钟、数天到数月长短不等;可反复发作;眩晕可与体位有关或无关。
(4)病程:发病在8小时以内为超急性期;发病8小时至2周为急性期;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6个月后为后遗症期;把部分病情缓慢的急性期患者称为发作后期。
本治疗方案选择发作后期及恢复期患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95个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进行修改。
(1)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麻木、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血压增高、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
(2)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征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3)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
眩晕中医方案
眩晕中医方案眩晕的概述眩晕,又称头晕,是指人在站立或行走时感到周围环境旋转或自身旋转的不适感。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是由于内耳、前庭神经、脑干、大脑皮质等多种原因引起的。
中医认为眩晕主要与肝风、痰火、肾虚等相关,针对这些病理机制,中医提供了多种方案来缓解眩晕症状。
中医方案肝风方案中医认为,肝风是指肝气郁结,上扰头目,引发眩晕症状。
具有肝风的患者常伴有情绪不稳、易怒、头痛、眼花等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方案来调理肝风:1.静心安神汤:组方成分包括龙骨、牡蛎、夜交藤、枸杞子等。
该方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可以缓解情绪不稳、易怒情况。
2.治疗肝火清音方:组方成分包括黄连、黄芩、栀子、甘草等。
该方可以清热解毒,凉血降火,有助于调理肝火,改善眩晕症状。
痰火方案中医认为,痰火是由于体内湿热、痰浊不化引起的。
具有痰火的患者常伴有咳嗽、痰多、口苦、舌苔厚腻等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方案来缓解痰火导致的眩晕:1.清热化湿降痰方:组方成分包括茵陈、山药、苦参、黄芪等。
该方具有清热化湿、降痰的作用,有助于改善眩晕症状。
2.消痰安神汤:组方成分包括茯苓、党参、白术、黄柏等。
该方可以清热祛湿,化痰安神,具有缓解眩晕的效果。
肾虚方案中医认为,肾虚是指肾精亏损,导致头晕眼花等眩晕症状。
具有肾虚的患者常伴有腰膝酸软、耳鸣、遗精等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方案来调理肾虚导致的眩晕:1.补肾养阴方:组方成分包括山药、菟丝子、何首乌、枸杞子等。
该方可以滋养肾阴,补益肾精,有助于改善眩晕症状。
2.益气养阴润燥方:组方成分包括熟地、黄精、枸杞子、生地等。
该方具有益气养阴、润燥解毒的作用,可以改善眩晕症状。
注意事项在使用中医方案缓解眩晕症状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需要根据个体情况配制方剂,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需要针对性治疗。
2.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中医方剂,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3.配合中医方剂,适当调整生活方式,包括饮食习惯、作息时间等。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它可以是一种短暂的感觉,也可以是一种持续的病症。
眩晕的发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眩晕的治疗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眩晕的临床路径实施方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针对眩晕的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辨证施治。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在眩晕的治疗中,中医医师需要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其次,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需要重视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的结合。
在药物治疗方面,中医常常采用中药治疗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用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
同时,中医还注重非药物治疗,如针灸、推拿、气功等方法,这些方法在眩晕的治疗中也有着良好的效果。
另外,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还需要结合患者的日常生活和饮食习惯进行调整。
中医强调“治未病”,在治疗眩晕的过程中,需要引导患者调整饮食结构,适当增加一些对眩晕有益的食物,如山药、黑芝麻等。
同时,中医还强调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等,这些都对眩晕的治疗和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还需要注重病情的观察和随访。
在眩晕的治疗过程中,中医医师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对于一些慢性眩晕患者,还需要进行定期的随访,以确保病情的稳定和康复。
总之,眩晕的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方案,需要综合运用中医的辨证施治、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生活调理等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在眩晕的治疗中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相信在中医的指导下,眩晕患者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和管理。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2010年版【概述】: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为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王永炎主编的第六版《中医内科学》及《中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1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2级高血压:收缩压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3级高血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
危险分层按危险分层,量化地估计预后⑴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者仆倒。
⑵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⑶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2)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尿常规、血常规、动态血压、肾上腺B超、醛固酮测定等。
(3)其他检查:超声心动图、X线、颈部血管B超、动态心电图等。
【鉴别诊断】:1.中风: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斜不遂为特征。
中风昏仆与眩晕之扑到相似,且眩晕多为中风先兆,但眩晕患者无半身不遂、昏仆不醒人事、口舌歪斜及舌强语塞等表现。
2.厥证: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一般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舌歪斜等后遗症。
严重者也可一厥不复而死亡。
眩晕发作严重者也有欲仆或晕眩扑到表现,与厥证相似,但一般无昏迷不省人事表现。
3.癫病:以突然扑到,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眼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
中医眩晕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眩晕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以头晕、眼花为主症,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二、治疗方法1.艾灸疗法【主穴】百会。
【操作】患者正坐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取百会穴。
将患者百会穴周围头发向两侧分开(可剪掉少许头发),露出施灸部位,局部涂上凡士林油以黏附艾柱;于穴位上点燃麦粒大小的艾柱,待患者局部有灼热感时,医者用干棉球由轻力到重力压灭艾柱并停留片刻,此时患者自觉有热力向脑内传,然后去掉残余艾绒继续施灸,每次灸3~5壮,每天灸1次。
最后涂上万花油。
施灸后一般穴位处会有小灸疱,不需特殊处理,如无感染1周左右灸痂自行脱落。
2.穴位注射颈性眩晕【主穴】风池(双侧)、百会、颈2~7夹脊穴(一侧或两侧压痛点处)。
【药物】红花注射液5ml,2%利多卡因2ml,维生素B12注射液0.5mg。
【操作】取一次性10ml注射器,配5号针头,吸取上述药液,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快速刺入皮下,百会穴平刺,其他穴位平刺进针1寸,稍加捻转,有酸胀感回抽无血后缓慢注入药液1.5~2ml。
每星期3次,6次为1个疗程。
眩晕重症【主穴】双侧足三里。
【药物】柴胡注射液。
【操作】以5ml注射器,5~7号针头,抽取柴胡注射液4ml,双侧足三里穴位常规消毒后,垂直进针1.5寸左右,做提插捻转,得气后回抽无回血,各注入2ml。
注射后嘱患者安静卧床休息、睡眠。
注射后30~40min,局部有酸胀不适感,不用处理,可自行缓解。
3.耳穴压豆【主穴】心、肝、肾、肾上腺、皮质下、神门。
【配穴】高血压者加降压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者加内分泌;颈椎病者加颈。
【操作】选取穴位后局部常规消毒,然后采用0.6cm×0.6cm的胶布将王不留行固定在耳穴部位,按压数分钟,每隔3天更换1次,双耳交替贴压。
耳穴压豆治疗期间,嘱患者每天按压数次,时间为每次30~60s,头晕严重时可在对侧耳穴同时压豆,以增强疗效。
眩晕中医治疗常规
眩晕中医治疗常规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内耳问题、
血液循环问题或神经系统紊乱等。
中医提供了一些治疗眩晕的常规
方法,以下是一些简单而没有法律复杂性的治疗策略。
中医治疗常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证施治:中医会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辨证施治是根据中医理论
进行的,通过调整体内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来恢复身体的平衡。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眩晕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在特
定的穴位上插入细针刺激,可以调节体内的能量流动和血液循环,
从而缓解眩晕症状。
3. 中药治疗:中药在治疗眩晕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医师会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开出适当的中药方剂,以调理身体、补充营
养和改善症状。
4. 调整生活方式:中医也强调调整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治疗眩
晕的重要性。
这包括养成规律的作息惯、饮食调理、适度的运动和
避免过度疲劳等。
5. 心理疏导:眩晕症状可能会导致患者的精神状态受到影响。
中医在治疗过程中也会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和情绪调节,以增强
治疗效果。
总结而言,眩晕中医治疗常规包括辨证施治、针灸疗法、中药
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和心理疏导。
它们结合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眩晕患者提供了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
注意:以上为一般性建议,每个病人的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请在接受任何治疗前咨询专业的中医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调理气机。
方药:加味清肺汤、半夏泻心汤、四逆散加减等。
2.肝火上炎证治法:清热利湿,平肝降火,调理气血。
方药:龙胆泻肝汤、柴胡清肝汤、逍遥散加减等。
3.气血亏虚证治法:益气养血,调和气血,增强体质。
方药:四君子汤、八珍汤、补中益气汤加减等。
4.痰瘀阻窍证治法:化痰祛瘀,通窍止痛,调和气血。
方药:消痰止咳汤、活血化瘀汤、通窍活络汤加减等。
5.阴虚阳亢证治法:滋阴降火,调和阴阳,平衡气血。
方药:二至丸、龟龄集、清热解毒汤加减等。
6.肾精不足证治法:补肾益精,调理气血,增强体质。
方药:左归丸、六味地黄丸、补骨脂汤加减等。
二)辅助治疗1.针灸疗法选取风池、太阳、足三里、百会等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调和气血,舒缓神经。
2.中药外治采用龙眼肉、黄芪、白术、当归等药材,制成药膏或药水,涂抹或泡浴,调理气血,消除症状。
3.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头部、颈部、背部等部位,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神经,缓解症状。
三、预防措施1.保持良好的生活惯,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
2.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适量饮水。
3.避免长时间低头或高头位,避免突然改变体位。
4.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慢性疾病。
5.遵医嘱,规范用药,避免滥用镇静剂、抗组胺药等药物。
6.定期进行中医保健,调理气血,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发生。
1.头痛证治法:疏风清热,祛痰止痛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包括制半夏、白术、天麻、茯苓、生姜、橘红和大枣等。
也可以选择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针灸治疗:选取风池、足三里、中脘和丰隆等穴位,用针刺或艾灸刺激穴位,以平补平泻手法为主,每次留针或艾灸20~30分钟,每日1次,连续治疗10~14天。
饮食疗法:宜食清淡,忌油腻辛辣食物。
宜选择清热化痰醒脑的食品,如荷叶、薏苡仁、山楂、白扁豆、薄荷、菊花和决明子等。
可以选择菊花茶、决明子茶等。
2.肝火上炎证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包括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益母草、黄芩、栀子、杜仲、桑寄生、夜交藤和茯神等。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说明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说明眩晕是指人体感觉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摇晃、颠簸或不稳定的症状,常伴有恶心、呕吐、出汗、心悸等症状。
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人体阳气虚衰、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失调等原因导致的一种病症。
针对眩晕,中医有一套诊断和治疗方案。
一、中医诊断眩晕的方法:1.望诊:观察病人面色苍白、面红或有其他异常表现。
2.闻诊:闻气味有没有病气。
3.问诊:询问病人有没有口渴、排便正常、睡眠好不好等问题。
4.切诊:通过取脉及体察脏腑功能来判断阴阳盛衰、气血虚实等。
二、中医治疗眩晕的方案:1.祛风降浊法:以祛风除湿、宽中理气的方法治疗。
可用白芍、柴胡、苍术等祛风降浊的药物或方剂,如荆防败毒散、柴胡炖薏苡仁等。
2.调和气血法:以补益气血为主的方法治疗。
可用黄芪、当归、白术等调和气血的药物或方剂,如八珍汤、四君子汤等。
3.疏肝理气法:以舒缓肝气、调理脏腑为主的方法治疗。
可用柴胡、香附、青皮等疏肝理气的药物或方剂,如逍遥散、柴胡汤等。
4.活血化瘀法:以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为主的方法治疗。
可用川芎、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的药物或方剂,如桃红四物汤、活络丸等。
5.健脾益肾法:以健脾益肾、固摄精气为主的方法治疗。
可用党参、山药、枸杞子等健脾益肾的药物或方剂,如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等。
三、配合其他治疗方法:1.中药外治法:可用中药熏洗、贴敷、按摩等方法进行治疗,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2.针灸治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缓解眩晕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太阳、足三里、合谷等。
3.推拿按摩法:通过推、拿、揉、捶等手法刺激穴位和经络,舒展筋骨,调和气血,缓解眩晕症状。
4.饮食调理法:根据中医理论,合理调理饮食,避免食用生冷寒凉、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补充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改善眩晕症状。
总之,中医诊疗眩晕的方案包括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通过中药内服、外敷、针灸、推拿等方法,调理脏腑、平衡阴阳,改善气血循环,缓解眩晕症状。
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我的书桌上,笔尖轻触着纸面,关于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的构思如流水般涌出。
原发性高血压,这个让人头疼的病症,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中医是如何看待和治疗的。
一、病因病机眩晕病的成因复杂,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禀赋不足等导致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痰湿中阻、瘀血阻络等病机。
简单来说,就是身体内的阴阳平衡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血压升高,出现眩晕等症状。
二、诊断要点1.症状:头晕、头痛、耳鸣、眼花、失眠、多梦等。
2.体征:血压持续升高,脉象弦硬有力。
3.辅助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颈动脉彩超等检查,以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
三、辨证分型1.肝阳上亢型:头晕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脉弦硬有力。
2.气血亏虚型: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心悸失眠,脉细弱无力。
3.痰湿中阻型:头晕头重,恶心呕吐,脘腹胀满,脉滑。
4.瘀血阻络型:头晕头痛,痛有定处,舌质紫暗,脉涩。
四、治疗原则眩晕病的治疗,中医讲究辨证论治,针对不同证型采取相应治疗方法。
1.肝阳上亢型: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常用药物有:天麻、钩藤、石决明、珍珠母等。
2.气血亏虚型:补益气血,养心安神。
常用药物有:黄芪、党参、当归、远志等。
3.痰湿中阻型:燥湿化痰,和中降逆。
常用药物有:半夏、陈皮、茯苓、泽泻等。
4.瘀血阻络型: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常用药物有:丹参、川芎、桃仁、红花等。
五、特色疗法1.针灸疗法:根据不同证型,选取相应穴位进行针刺,如:百会、风池、太冲、曲池等。
2.推拿按摩:通过按摩头部、颈部、背部等部位,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眩晕症状。
3.药膳疗法:根据患者体质,给予相应的药膳调理,如:红枣、枸杞、桂圆、银耳等。
六、预防与调护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
2.注意饮食,避免过食肥甘厚味,戒烟限酒。
3.保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过度。
4.定期进行血压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注意事项就那么几个,但每一个都很关键,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眩晕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眩晕眩是眼花,晕是头晕,常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神经官能症、内耳迷路病、颈椎病以及脑部肿瘤等疾病。
起病原因,与素质不强、病后体虚、忧思郁怒及饮食辛辣肥甘等有关。
病理表现有虚实两个方面,虚证为心脾气血不足或肝肾阴精亏损,不能上荣于脑;实证为风阳上扰,或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所致。
【诊断】1.详询病史,有无晕船晕车现象、发作情况及既往病史等;检查有无耳病、颈椎病、心血管疾病或眼球震颤等,并测量血压,化验血常规,颈椎X线摄片及耳科检查,以鉴别眩晕的原因。
2 .头晕无外物及自身旋转感,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神经官能症、贫血等病引起。
3 .眩晕呈阵发性,有外物或自身旋转感,伴恶心呕吐,或眼球震颤,多为内耳迷路、颈椎病或脑部疾病。
【治疗】一、辨证论治辨证当分标本虚实。
本虚属肝肾阴精亏损者,宜滋养阴精;属心脾气血不足的,宜补益气血。
标实属风阳上亢的,治予熄风潜阳;属痰浊中阻的,宜化痰和中。
如虚实错杂,当标本兼顾。
1.气血不足头晕目花,突然坐起时眩晕加重,平卧低头较缓,耳鸣,心悸,失眠,面色苍白或萎黄,气短自汗,体倦无力,苔薄质淡,脉细软。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举例:归脾汤加减。
党参或太子参IOg,黄黄10g,当归10g,白芍10g,川尊3g,熟地15g,炒枣仁12g,夜交藤15g,柏子仁10g。
加减:食少,大便澹,去熟地黄,加炒白术10g,砂仁壳3g。
妇女崩漏失血引起,去川苜,加制首乌12g,阿胶IOgo4 .肝肾亏损眩晕,午后入晚加重,烦劳思虑则剧,精神委靡,记忆力减退,腰酸,膝软,遗精,耳鸣,五心烦热,睡眠不安,形体消瘦,苔少,舌质红,脉细弦。
治法:滋养肝肾。
方药举例:杞菊地黄丸加减。
地黄12g,制首乌12g,山萸肉IOg,五味子5g,怀山药12g,茯苓10g,枸杞子12g,菊花6g,潼蓑藜10g。
加减:头晕痛,耳鸣,虚阳上亢者,酌加牡蛎、磁石各30g,龟甲15g。
5 .风阳上亢眩晕如坐舟车,耳鸣,头胀疼或抽掣痛,性情急躁,常因恼怒而晕痛加重,烦热面赤,失眠多梦,四肢麻木,口苦,苔黄,舌质红,脉弦数。
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其表现为头晕、头昏、乏力、眼花等不适感觉。
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气血运行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等因素引起的。
下面是一个中医针对眩晕病的诊疗方案。
1.诊断:首先,中医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全面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等手段来确定患者的眩晕病发生的原因和类型。
常见的眩晕类型包括头晕、眼花、耳鸣、乏力等。
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中医诊断可以分为气虚型、痰湿型、血瘀型等。
2.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类型的眩晕,中医会使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通常情况下,中药的治疗原则是以益气补血、祛痰化湿、活血化瘀为主要方向。
常用的中药有党参、黄芪、熟地、甘草等益气补血药物;陈皮、白术、半夏、茯苓等祛痰化湿药物;当归、川芎、丹参等活血化瘀药物。
此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中医还可以使用一些针灸、艾灸、拔罐等治疗方法。
3.饮食调理:根据中医理论,饮食也可以对眩晕病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患者可以适量摄入一些具有益气补血作用的食物,如红枣、山药、猪肝等。
同时,要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以免加重病情。
4.积极调节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中医认为,眩晕病与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在治疗眩晕病时也会注重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
患者可以通过适量的运动、放松的休息、保持良好的情绪等方式来改善病情。
5.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眩晕病的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眩晕病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百会穴、风池穴、印堂穴等。
6.艾灸疗法:艾灸是中医另外一种常用的治疗眩晕病的方法。
通过燃烧艾绒,使其产生的热力刺激患者的经络和穴位,从而调节气血运行,改善眩晕病。
常用的艾灸穴位有百会穴、风池穴、脾俞穴等。
7.拔罐疗法:拔罐是中医另外一种常用的治疗眩晕病的方法。
通过用火或机械力将罐子吸附在患者的皮肤上,产生负压刺激,从而改善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缓解眩晕病。
常用的拔罐穴位有风池穴、肺俞穴、脾俞穴等。
眩晕中医诊疗规范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诊断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公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断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5月)。
重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防止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旳《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状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旳个体。
(二)证候诊断1.肾气亏虚证:眩晕日久不愈、腰膝酸软。
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夜尿频;或面色白、颜面或双下肢水肿、夜尿多、尿失禁。
舌苔: 舌红少苔或舌淡苔白。
脉象:脉沉细弱。
2.痰淤互结证:眩晕。
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面色黧黑、口唇紫黯、肌肤甲错、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
舌苔:舌胖苔腻或舌质暗有瘀斑。
脉象:脉细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
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4.阴虚阳亢证:眩晕、急躁易怒、失眠、面红、目赤、头痛、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口干、口苦、便秘、溲赤。
舌苔:舌尖边红苔黄。
脉象:脉弦或数。
二、治疗方案本方案合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病,年龄>18岁,不合用于小朋友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旳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旳辨证论治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标本兼治,强调长期治疗时应以治本为主。
1.肾气亏虚证治法:平补肝气,调和血脉。
代表方:补益和脉汤加减。
生黄芪、黄精、桑寄生、仙灵脾、杜仲、女贞子、牛膝、泽泻、川芎、当归、地龙等。
2.痰淤互结证治法:化痰祛浊,活血通络。
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生半夏、陈皮、白术、苡仁、茯苓、天麻、红花、当归、赤芍、川芎、地龙、郁金等。
颈性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最终版
颈性眩晕中医诊疗方案一.概念:中医定义:眩是眼花或者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
西医定义:眩晕,西医常见于由颈椎病引起的、以眩晕及交感神经症状为主的综合征。
颈椎病( cervical spondylosis) 是指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 并引起各种症状和体征。
国内外关于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的学说数量较多,包括四类:椎动脉供血不足学说;交感神经学说;颈髓损伤学说;本体感觉学说。
根据眩晕的程度,一般分为三级 : 一级 :头晕尚能活动及自持 ;二级 :需闭目静卧,头动则引起自身及环境的运动感 ;三级 :虽闭目静卧,亦有剧烈的运动感,并伴有恶心呕吐胸闷等全身症状。
二.诊断依据:中医诊断标准:(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表现。
(3)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饮食不节,跌扑损伤。
西医诊断标准:(1)与头颈活动相关的发作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诸如头痛、头晕、视觉障碍、耳鸣,转颈试验阳性。
(2)颈部症状:颈部肌肉痉挛、僵硬疼痛、活动受限、压痛,有时出现上肢麻痛,牵拉试验阳性征。
(3)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恶心、呕吐、出汗、胸闷、心悸。
(4)严重者可出现发作性猝倒,一般在头后仰、侧屈或旋转时发生。
倒地时一般无意识丧失,因体位改变,随着颈部位置的复位而缓解。
(5)伴发症状:可同时伴有一系列脑干缺血的症状和体征。
(6)X 线表现:常见寰枢、寰齿关节两侧不对称,椎体棘突偏歪,椎体增生,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变形,韧带钙化,骨桥形成等。
三.辩证施治:1.肝阳上亢: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
中药治以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5g 钩藤12 g 石决明18 g 川牛膝15 g桑寄生15 g 杜仲15 g 山梔10 g 黄芩9 g夏枯草12 g 茯神15 g 夜交藤15 g针灸治疗:针用泻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
(2015 年)
一、概念眩晕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眩晕可见于西医的周围性眩晕如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元炎、梅尼埃病、偏头痛性眩晕、前庭阵发症,中枢性眩晕如后循环缺血、脱髓鞘病变,内科系统性疾病如高血压病、低血压、贫血,精神疾病如躯体形式障碍、慢性主观性头晕、神经症等,凡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症者,均可参考眩晕进行辨证论治。
二、眩晕的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则止,重者如坐舟车,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2 版,2008 年)和《眩晕和头晕实用入门手册》(【英】阿道夫M ·普朗斯坦【德】托马斯·伦珀特着赵刚韩军良主译,华夏出版社,第1 版,2012 年)。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
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部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前庭损害体征,如头位试验诱发的眼震、姿势步态异常、听力评估异常,或者中枢及脑干损害体征如扫视动作和眼球平滑追踪异常、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以及阳性的病理发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前庭功能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等项目有助于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 或CTA/MRA/DSA 检查。
(5)本诊疗规范适用于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元炎为主的周围性眩晕和后循环缺血、脱髓鞘为主的中枢性眩晕以及各种内科临床常见疾病,须除外梅尼埃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眩晕。
3 证候诊断
1)风痰上扰证: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吐、呕吐痰涎。
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阴虚阳亢证: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3)肝阳上亢证: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满,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4)痰瘀阻窍证:眩晕为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5)气血两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6)肾精不足证:眩晕久发不已,听力减退,耳鸣,少寐健忘,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4 鉴别诊断:
4.1 中医鉴别诊断:
1)中风: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口僻、不遂为特征。
中风昏仆与眩晕之甚者相似,眩晕之甚者亦可仆倒,但无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诸症。
也有部分病人,以眩晕、头痛为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故临证当注意中风与眩晕的区别与联系。
2)厥证: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特征,发作后可在短时间内苏醒。
严重者可一厥不复而死亡。
眩晕严重者也有欲仆或晕旋仆倒的表现,但眩晕病人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
4.2 西医鉴别诊断:
1)梅尼埃病:病因:膜迷路积水、分隔内外淋巴膜周期性破裂内外淋巴混合,前庭感觉纤维钾离子麻痹。
表现:“四大表现”:反复发作眩晕,每次数小时,听力减退(随发作次数而明显),耳鸣,耳内膨胀感。
温度试验可见半规管功能低下。
听力曲线示听力
下降。
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多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脂血症,起病往往发作比较急,症状包括眩晕、行走不稳、言语含糊、吞咽困难、口周麻木等,症状持续短暂<24 小时,多数在1 小时内,有时可持续数分钟或十余分钟。
三.治疗方案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和协定制剂:
1.风痰上扰证
治法:祛风化痰,健脾养胃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本院协定方:化痰脉通片
2.阴虚阳亢证
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推荐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
本院协定方:根据阴虚或者阳亢证候情况选用益脑回春方或者平肝脉通片,可予健脑通络膏方善后
3.肝阳上亢证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中成药:松龄血脉康胶囊、养血清脑颗粒
本院协定方:平肝脉通片,可予健脑通络膏方善后
4.痰瘀阻窍证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开窍
推荐方药:涤痰汤和通窍活血汤加减
中成药:三七通舒、三七总皂苷、步长脑心通、通心络胶囊本院协定方:化痰脉通片,可予健脑通络膏方善后
5.气血两虚证
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中成药:八珍颗粒、养血清脑颗粒本院协定方:补气脉通片,可予健脑通络膏方善后
6.肾精不足证
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
推荐方药:河车大造丸加减本院协定方:益脑回春方加减,可予健脑通络膏方善
后。
(二)辩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在辨证基础上,可选用黄芪、三七总皂苷、灯盏花素、红花黄色素、疏血通注射液等补气、活血化瘀针剂进行静脉滴注治疗。
(三)针刺疗法:体针:百会、四神聪、风池(双)、三阴交。
耳穴:肾区、脑干、神门。
可依据中医辩证加穴。
(四)推拿治疗:注意对颈椎间盘突出、椎体不稳等病症要严格掌握其推拿适应症。
(五)中医外治和其他治疗:1.可以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在患者头部予中药热封包外敷、中药药枕治疗,以活血化瘀、蠲痹通络、醒脑开窍,每日一次。
也可采用中药熏洗治疗、穴位贴敷治疗。
2.可选用以下设备辅助治疗:超声透入治疗、高压氧治疗、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单纯超声治疗、电脑中频电治疗等。
3.手法复位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对于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首先
给予手法复位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六)辨证调护:?
1.风痰上扰、肝阳上亢、痰瘀阻窍者,饮食宜清淡营养丰富,多食水果、蔬菜之品,如:冬瓜、丝瓜、绿豆等,禁烟酒,忌油腻辛辣、鱼虾等物。
?
2.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者,饮食宜清淡营养丰富,多食水果及补益之品如莲
子粥、山药粥等。
忌辛辣刺激、鱼虾等。
3. 情志护理:对于情志清醒者,给予情志护理,根据患者忧,思,悲,恐,惊实施精神疗法(“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 )? 《灵枢师传篇》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增强治疗信心,密切配合治疗。
?
4.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体力和脑力的过度劳累,节制房事,切忌纵欲过度,饮食以清淡饮食为主,提倡素食,尽可能定时定量,忌暴饮暴食及过食肥甘厚味,或过咸伤肾之品、戒除烟酒,克服不良嗜好、生活习惯。
四.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93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
究指导原则》(第一辑)中规定的疗效标准,并制定相应的疗效指数标准。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进行评价:①主证:头晕目眩;②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耳鸣耳聋,倦怠乏力,汗出等;③发作频率。
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表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 ×100% 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疗效指数≧95% ;显效:眩晕等相应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
疗效指数≧70% ,同时<95% ;有效:头昏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
疗效指数≧30% 。
同时<70% ;无效:头昏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疗效指数<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