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群落课件.ppt

合集下载

种群和群落(37张PPT)

种群和群落(37张PPT)

在春、夏、秋、冬四季图片 中你都看到了些什么呢?
图片中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春季:枝条长出新叶,地面上草 本植物开始生长。
夏季:枝繁叶茂,林内阳光少。
秋季:叶片转变成黄色。 冬季:枝叶几乎落光了,地面上 被雪覆盖着。
森林群落 苔藓地衣层
乔木是指树身 高大的树木, 由根部发生 独立的主干, 树干和树冠 有明显 区分
根据群落的基本特征和其生活的环境,
将地球表面的群落分成陆生生物群落和水 生生物群落。
陆生生物群落中,根据不同环境下生物种 类组成与个体数量的区别,主要有六种类 型:
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草原、 荒漠、沼泽
热带 雨林
常绿阔叶 林
针叶林
草原
荒漠
沼泽
各种群落及其特点 群落名称 分布区域 特点
主要生物种群
群落(生物群落): 在一定的环境中,有规 律的组合在一起的各种 生物的种群之和
群落的三要素: 1、多种生物种群
种群的三要素:
1.属于同一物种。
2.占据一定的地域或空间,可大 可小。
3.是同种生物个体集合而成的群 体。
三者缺一不可!
2、一定的环境 (范围可大可小)
3、种群间有规律地组合
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 到许多生物可以单独生活, 那么,生物是否也过着群居 生活呢?
赤麻鸭个体
多只赤麻鸭
睡莲个体
睡莲群体
同一物种的个体聚集在一起,
并且占有一定的地域或空间,就是 一个种群。
种群内的个体有什么特征?
种群:在一定空间或区域内, 同种生物的个体总和
种群的三要素: 1.属于同一物种。 2.占据一定的地域或空间,可大可小。 3.是同种生物个体集合而成的群体。 三者缺一不可!

中考生物复习: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ppt课件

中考生物复习: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ppt课件
有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考点二 群 落
4.生物群落: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简称群落。 (1)一个区域内有一个群落。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群落中,植物起 主导作用,动物、微生物随着植物的分布而分布。 (2)植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植物的总和;植被指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 群落。 (3)群落由多个种群组成。有大有小,群落和种群的大小由区域性和人们观察与研究的 需要而定。
14.(8 分)(2010·台州)人类的过度捕捞使鳕鱼资源从 20 世纪 60 年代便开始逐渐减少, 其生存面临巨大威胁。下图为影响大西洋鳕鱼捕获量的因素及其结果的预测图,由图中信息 可知:总体上看,在相同渔捞强度下,鳕鱼种群的相对数量与鱼网网眼大小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为了保证鳕鱼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应保持渔捞强度为________%最合 适。
11.生态平衡的破坏 (1)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当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被破坏。 (2)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自然因素(如火山喷发、地震、海啸、泥石流等)和人为因素(如 对森林的过量采伐,对草原的过度放牧等),同时人为因素可以强化自然因素。
考 点 六 人类与生态环境
12.人口问题:人口过度增长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后果。 13.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保护与自然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4)鸟类的主要飞行器官是__________,所以其上的羽毛被油污覆盖后,就无法飞行。 (5)墨西哥湾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将危及数百个物种的生存。由此可见,保护________ 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6)如果没有迅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消除污染物,可能导致该地区的生态平衡受到严 重破坏,这是因为生态系统的________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种群和群落-文ppt课件

种群和群落-文ppt课件

第2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
1s=20min
y=2n
一、建构种群增长的模式
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
数学形式。 如:曲线图、数学方程式
一般步骤 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②做出合理假设; ③根据实验数据,用数学形式表达; ④检验或修正。
y=2n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自然界的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状态下种群数 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 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 型。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特别 森林阶段
灌木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提醒
种群演替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
通常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讨论:
1.为什么先在裸岩上定居的是地衣而不是苔藓或草本植物? 2.地衣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什么条件?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3.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互利共生 D.竞争
四、群落的
1、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植物:光照、温度 决定因素
动物:食物、空间/栖息地
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不同生物分布于不
同地段,呈镶嵌分布的现象。
决定因素:地形的变化、光照的强度、土壤 的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等环境因素影响。
2、狼以兔为食,兔以草为食。捕食
种 群

➢下列生物的关系是共生还是寄生?
体 数
1、蚂蝗吸食动物血液 寄生
2、白蚁与它肠内的鞭毛虫 共生
时间
竞争
3、菟丝子与大豆 寄生 4、噬菌体和细菌 寄生 5、鸟与羽虱 寄生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种群和群落PPT演示课件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种群和群落PPT演示课件
1.种群密度 (1)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如:养鱼池中每立方米的水体中鲫鱼的数量、每平方千米农 田面积内黑线姬鼠的数量等。
(2)表示方法:①小范围的水生生物——单位体积;②大范围及 陆生生物——单位面积
即: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N=(4+6+8+8+9)/5=7只/m2
=70000只/hm2(注意:1hm2=10000m2)
调查一般的植物种群、昆虫卵的密 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 度等,都可以采用样方法
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 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密度
如果一些动物活动性很强,活动范 围大,还能用样方法吗?
A·种群中幼年个体增多 C·环境中水热条件适宜 E·环境中天敌增多 G·寄生生物增多
B·种群性别比例改变 D·种群中幼年个体减少 F·环境中阳光不足 H·寄生生物减少
• 7.下图表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一种类型。
(1)此图表示__增__长___型的种群。 (2)该种群中__幼__年___个体多,_年__老___个体少。 (3)据统计,70年代初我国人口(种群)年龄组 成与此图大体相似,所以在这以后一段时间内的 发展趋势是______不_断__增__长_________。为此,我们 要认真执行人口的____计__划__生_育_____政策。
对于某池塘中的鱼,捕捞多少,才会既不 会使资源枯竭,又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并不是许多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 而是一个有机单元,种群的数量特征包 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 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这 些特征是单独的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
(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种群和群落课件PPT

种群和群落课件PPT

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答案]AD
6.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下面图示中 A、B、C 三种 类型,请据图 4-1-4 回答相关问题。
图 4-1-4 (1)下图为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甲、乙、丙分别对 应上图中的________。
(2)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 捕捞后,鱼种群的年龄组成应为图________所示类型。
生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来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 )
A.种群密度
B.年龄组成
C.性别比例
D.出生率
[解析]计划生育政策通过直接降低人口的出生率,从而降
低人口密度。
[答案]D
探究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体验过程】 1.实验原理: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 个①___样__方____,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 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 密度估计值。 2.实验过程:(1)制订计划:确定调查②_地__点__和__范__围__→确 定调查时间→确定材料用具→确定分工。
②等距取样法: a.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 b.先将调查的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 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 (2)适用范围:植物或活动能力和范围较小的动物(如蚯蚓、 蚜虫、跳蝻等)。
2.标志重捕法: (1)前提条件: ①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有同样被捕获的机会。 ②调查期内该区域无较多个体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 ③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 (2)方法步骤: ①确定调查对象。 ②捕获并标记部分个体:在种群生存环境中均匀设置捕获 点,捕获部分个体并标记后,再放回原自然环境,并记录标记 数为 M。
③重捕后计数:一段时间后,在原自然环境中再次捕获部 分个体,并计数为 n,其中被标记的为 m,再放回原生存环境。

种群和群落 PPT课件11 人教课标版

种群和群落 PPT课件11 人教课标版

(1)概念: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 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调查方法
①样方法 ②标志重捕法等
如何调查一片草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样方法
①样方法: 五点取样法
①样方法: 等距取样法
1)确定研究对象 2)取样: 取样关键: 随机取样
样方大小: 以1m2为宜 取样方法: 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迁入率和迁出率___直_接__影_响__种群密度
四、年龄组成
年龄组成: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所占比例。
A
B
C
增A长型
稳定B型
衰退C 型
(多数发展中国家)
(德国)

(瑞典)
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
种群密度: 增大
相对稳定
减小
意义: 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五、性别比例 拓展
概念: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意义: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 出生率下降

15、所有的辉煌和伟大,一定伴随着挫折和跌倒;所有的风光背后,一定都是一串串揉和着泪水和汗水的脚印。
统计各个样方的个体数(边界),以其平均值作为
3)计数: 种群密度 4)求平均值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例如调查昆虫卵、植株上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等
如何调查一片草原上绵羊的种群密度?
②标志重捕法
适用范围: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 简单步骤:
1.捕获并标记(m个)个体 2.重捕( A个)个体,其中被标记的个体占(a个) 3.计算种群数量(M):

17、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你在希望中享受到的乐趣,比将来实际享受的乐趣要大得多。

二轮复习-专题十一-种群群落-生态系统PPT课件

二轮复习-专题十一-种群群落-生态系统PPT课件

无关变量干扰(2015四川)
C 可以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 D 种内斗争导致酵母菌数量最后阶段增长缓慢
巩固练习:P68 第2.3题
.
14
常见生物数量调查的方法总结
1、植物,昆虫的卵,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种群 密度的研究方法为: 样方法 2、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标志重捕法
3、土壤小动物丰富度调查方法: 取样器取样法
(填“
不同”或“同一”)种群。
(2)草、鹿、兔、狼、狐等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共同形成一

群落 (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
.
4
(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
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
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的项圈,乙组同
时抛出2个相同的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

.
19
1.填充群落的空间结构
种群密度
光照
食物 栖息
种群
(2)意义:有利于提高生物群. 落整体对 自然资源 的充分2利0 用
巩固练习:P69第1.2题 P68 典例
.
21
2.比较并填充下表中的群落演替类型
类型内容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原先从没有过植被 的 虽失去了原有 植被 ,但
起点 环境或曾经有过但被 仍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及 彻底消灭了的环境 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速率 影响因素
缓慢 自然因素
较快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课件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课件
时间
ppt课件 22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之中的,在不利条 件之下,还会急剧下降,甚至灭亡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气候、食物、被捕食、传染病、人类活动等
ppt课件 23
补充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实验原理:
①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 ② 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代谢物等是影响 种群数量增长的限制因素 ③ 在理想的环境下,酵母种群呈J型曲线;在 有限的环境下,酵母种群呈S型曲线。 实验材料:血球计数板, 肉汤培养基 实验步骤:配制培养基 灭菌 接种 培养 计数
ppt课件 42
比较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与裸岩上的演替过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年生杂草
多年生杂草 小灌木 灌木林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乔木(树林)
ppt课件
13
迁入和迁出率
某种群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 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或迁出率:对 城市的考察要重视迁入和迁出
ppt课件
14
数学模型的建构步骤:
研究实例
细菌每20min分裂一次 在资源和空间无限多的环 境中,细菌种群的增长不 会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 Nn=2n
研究方法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A
B
生物B
ppt课件
时间
34
种间关系
物种 关系类型 关系一般特征 实例 A B 彼此有利 地衣、根瘤 互利共生 ++ 相互依存 一方有利 +- 蛔虫和人 寄生 一方受害 -- 水稻和稗草 竞争 彼此抑制 种群A得利 羊与草 +- 捕食 种群B有害 狼与羊 (“+”表示有利,“-”表示有害)
ppt课件 35
1.水平结构的特点:植物群落水平 结构的主要特征就是它的镶嵌性。 2.导致镶嵌性出现的原因:植物个 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从而形成了许多小群落。 3.分布不均匀的原因:地形、土壤 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 长特点、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种群与群落.ppt

种群与群落.ppt

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 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出生率=新 原生 总个 个体 体数 数 ×1000‰
1983年,我国平均每千人生出18.62人,则出生率为1.862%。
死亡率: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 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死亡率=死 原亡 总个 个体 体数 数 ×1000‰
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从而 也影响了种群数量变化。
年龄 组成
迁入率和迁出率
预测变 化方向
↓决定大小和密度 种群 影响数 性别 密度 量变动 比例
↑决定大小和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1、年龄组成:年龄组成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 2、年龄分期:幼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 3、年龄结构类型:
(1)幼年多老年少:种群密度会逐渐增大。 (2)幼年少老年多:种群密度会逐渐减小。 (3)比例适中: 种群密度会保持稳定。
4、根据种群的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第二节 种群与群落
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同种生物个体的
总和,它构成了一个繁殖的单位。
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种群内的
个体数)的变化规律,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与 种群的特征分不开的。
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种群特征间的关系:
种群密度
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全省人口中,男性为2401.86万人,占51.35%;女性为2275.12万 人,占48.65%。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 105.57。(我国历次人口普查的祖国大陆性别比:1953年为107.6, 1964年为105.5,1982年为106.3,1990年为106.6,2000年为106.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血球计数板被用以对人体内红、白血球进行显微计数之 用,也常用于计算一些细菌、真菌、酵母等微生物的数 量,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学工具
• 血球计数板是一块特制的厚型载玻片,每个半边上面各刻有一小方格 网,每个方格网共分九个大方格,中央的一大方格作为计数用,称为 计数区。计数区的刻度有两种:一种是计数区分为16个中方格(大方 格用三线隔开),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计 数区分成25个中方格(中方格之间用双线分开),而每个中方格又分 成16个小方格。但是不管计数区是哪一种构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 点,即计数区都由400个小方格组成。 计数区边长为1mm,则计数区 的面积为lmm2,每个小方格的面积为1/400mm2。盖上盖玻片后,计数 区的高度为0.1mm,所以每个计数区的体积为0.1mm3,每个小方格的 体积为1/4000mm3。
(0.1mm3) ×稀释倍数
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取相 邻两边及顶角计数。
试管 编号
A B
C
培养液 /mL 10 10

无菌水 /mL — —
10
酵母菌母 液/mL 0.1 0.1
0.1
温度 (℃)
28 5
28
• 12.(2014·江苏高考)蓝藻、绿藻和硅藻是湖泊中常见藻类。某课题组研究了不同pH对3种藻类的生长及光合 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见图1、图2。请回答下列问题:
和B组试管,用另一支10ml刻度吸管吸取10ml无菌水到C组试管,每 组个8支试管,待分装完毕,每支试管加塞后把试管扎成捆后,然 后用记号笔注明培养基的名称、组别、日期。 • (3)用高压蒸汽锅对培养基灭菌。 • (4)接种菌种。待冷却后,用灭菌干净的1ml刻度吸管每次吸取 0.1ml酵母菌母液,往每支试管中加入。 • (5)培养。将A、C试管置于28℃的恒温箱中培养。将B试管置于 5℃的恒温箱中培养. • (6)计数和观察。每天取样时间一致,每次每组按照序号取一支 试管。计数过程中一定要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取样的吸管要干净且 分开使用,每次取样前要将试管震荡摇匀。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进行 计数,然后立即将数据填到记录表格中。
• (1)根据图1和图2分析,3种藻类中pH适应范围最广的是绿藻;在pH为8.0时,3种 藻类中利用CO2能力最强的是蓝藻。
• (2)在培养液中需加入缓冲剂以稳定pH,其原因是藻类生长代谢会改变培养液的 pH 。
• (3)在实验中需每天定时对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请回答以下问题: • ①取出的样液中需立即加入固定液,其目的是维持藻细胞数量不变 • ②在计数前通常需要将样液稀释,这是因为藻细胞密度过大 • ③将样液稀释100倍,采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计数,观
• 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先要测定每个小方格中微生物的数量,再换 算成每毫升菌液(或每克样品)中微生物细胞的数量。
正面图 正切面图
方格网
放大后方格网计数室
面积1mm2,400个小方格, 放大后的图形为
25X16规格
中格 小格
16X25规格
注意点:
1、不同规格计数板有不同计数要求
#
#
*
*
#
#
#
25格x16格
*
*
16格x25格
测定菌数: 静置几分钟后,先置低倍镜下观察,找到中央平台上的计数区后,转换高倍镜进行计
数。计数时, 如用16×25规格的计数板,则取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四种格(共100个小格)的酵
母菌计数; 如用25×16规格的计数板,则除了取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四个中格外,还需加数
中央的一个中格(共80个小格)的酵母菌。 在分别求出100个小格或80个小格的酵母菌平均菌数后,按下式计算:
察到计数室中细胞的分布如图3所示,则培养液中藻细胞的密度是1×108 个/mL。
数量 特征
种群
种群 的特征
种群的数量变化
增长
J型
稳定 S型
波动 下降
空间 特征
种群 密度
出生率 和死亡率
迁移率
年龄 组成
性别 比例
均匀 分布
随机 分布
集群 分布
标志重捕法
二、种群的数量变化
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 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 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 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种群数量变化: 增长、稳定、波动和下降
• 2.实验步骤: • (1)配制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和酵母菌母液 • (2)预先设计分装。先每次用10ml刻度吸管吸取10ml培养液到A组
种群和群落
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种群。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群 落。(包括该区域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征
种群的 空间特征
种群 出生率 迁入率 年龄 密度 和死亡率 和迁出率 组成
性别 比例
均匀 分布
随机 分布
集群 分布
每毫升菌液的菌数=每小格平均菌数×400×10000×稀释倍数
中格
25X16规格
一个中格的小格
血球计数板计算公式:
若计数室为1mm×1mm×0.1mm方格,由400个小 方格组成,每个小格内有酵母菌a各,bml酵母菌, 稀释倍数为c时,
酵母菌的种群数量=a×400×10000×b×c =每小格中酵母菌数×小格总数×总体积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