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教材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的面积》教材分析
圆的面积是在学生对圆有了初步认识、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将让学生继续在动脑想、动手做的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渗透等积变形的思想,寻求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化曲为直”的过程,渗透“极限”思想。
教材直接提出核心问题:怎么求圆的面积呢?意图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教材给出了三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目的是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思维、关注思想方法的渗透。
教学时应注意一下几点: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关注学生的认知和思维。
教学时,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解决圆的面积的问题上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要急功近利,只关注结果,而要关注不同学生的认知和思维,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积极有效的探索性学习中,如教材中前两种方法就呈现了很多学生真实的思维。
2.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展示并利用学生的不同方法,渗透数学思想。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试图把圆转化为以前学过的直线图形,而圆是曲线图形,所以在转化的过程中会遇到.定的困难。教师要读懂学生的思维,并加以充分利用,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感悟“极限”思想。对“无限”的理解是个难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适时引导,让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感悟。
3.建立转化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感悟等积变形。
有的学生会把圆等分成若干份,转化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已经学过的图形。在此基础上,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悟“化曲为直”的过程;另一方面要有效地利用学具,让学生直观地寻求转化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感悟等积变形的本质,清晰地表述公式的推导过程。
4.回头看,抓住不同方法的共性,凸显数学思想。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探索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尽管有的方法用学生现有的知识还不能算出具体的结果,但学生的思维过程是非常有价值的。学生都在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圆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转化的过程中都对圆进行无限划分。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方法中共性的地方,提升学生的认识,使学生感悟“转化”“化曲为直”“极限”的思想方法。
例1选择学生熟悉的天坛圜丘作为学习圆面积的素材,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把思考过程外显化。求圜丘最高一层的面积就是求圆的面积,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3.关注学生的计算过程。学生第一次接触乘方的运算,教学时要提醒学生列式后的计算顺序,要先算
乘方,然后再相乘。
例2是已知圆的周长求面积。教学时一方面要让学生经历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另一方面要加强数量关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把握住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的思维脉络。已知圆的周长求面积还有一种方法:S=C2/4π,这个计算公式不要求学生掌握。
“练一练”是换一种方式提出问题,重在让学生理解题意,明确“它和桌面接触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的含义。
例3是教学求环形面积的问题,是应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拓展。教学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让学生充分理解题意。茶杯垫的面积指的是哪部分?它与圆的面积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是顺利解决问题的关键。
2.利用教具或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通过教具或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展示环形的形成过程,学生明确了环形与大、小两个圆之间的结构关系,即求环形面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用大圆面积减去小圆面积,问题就顺利得到解决了。
3.让学有余力的同学理解简便方法,即π(R2-r2)。学生理解简便算法的过程就是对乘法法分配律的进一步深化。这种方法不要求所有学生掌握。
“练一练”的第1题,题目中给出的条件与例题有所不同,给出了两个圆的直径,求环形面积。需要学生认真对数量关系进行分析进而做出解答。
第2题,给出了小圆的直径和圆环的宽,求圆环的面积。在解答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很好地对数量关系进行分析,从图中找到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然后顺利地对问题进行解答。
把圆形鱼池中的小岛看成小圆,水池面看成环形,求鱼池的面积就是求环形的面积,可以先求出小圆的半径6÷2=3(米),再算出大圆的半径5+3=8(米),最后算出鱼池水面的面积3.14×(82-32)=172.7(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