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讲义重点
跨文化传播基础知识讲解
![跨文化传播基础知识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34ca7929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58.png)
跨文化传播基础知识讲解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传播变得日益频繁和重要。
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愈发紧密,跨文化传播的作用也愈发凸显。
那么,什么是跨文化传播?它又包含哪些基础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跨文化传播,简单来说,就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和文化传递活动。
这种传播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比如语言、文字、图像、肢体语言等等。
它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文化价值观、信仰、习俗等的交流与碰撞。
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它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通过交流,我们能够了解到其他文化的独特之处,从而减少误解和偏见,增进彼此的友谊和合作。
其次,跨文化传播推动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不同文化的元素相互融合,能够激发新的思想和创意,为社会的进步提供动力。
再者,它有助于拓展个人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让我们能够从多元的角度看待世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要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关键的基础知识。
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传播中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不同的文化在价值观、社会规范、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个人主义被高度重视,而在另一些文化中,集体主义则占据主导地位。
在交流中,如果不了解这些差异,就很容易产生冲突和误解。
语言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但语言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词汇和语法上,还包括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
同样的一个词或一句话,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和理解。
比如,“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权威和力量,而在西方文化中,“龙”往往被视为邪恶的象征。
非语言交流在跨文化传播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空间距离等都能传达丰富的信息。
但不同文化对于这些非语言信号的解读可能存在差异。
比如,在某些文化中,直接的眼神接触被认为是真诚和自信的表现,而在另一些文化中,过多的眼神接触可能被视为不礼貌或具有攻击性。
跨文化传播学重点
![跨文化传播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06abe602284ac850ac024215.png)
跨文化传播学重点1.文化的主要特征:(1)。
稳定性特点相同、相似或相近的文化,组成了一个体系,虽然不断吸收新的养分,但整体特色不会轻易改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2)。
共享性凡文化都是一个群体或社会里的全体成员共同享有、共同遵守的,如语言、风俗、习惯、社会规范、行为模式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等,都是该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承认和遵循的。
个别人的怪癖和偏好不为社会承认,不会成为文化。
(3)。
流动性文化一经产生就会被他人模仿,他人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并传递下去,从而出现文化流动。
流动有两种形式:纵向流动和横向流动。
纵向流动指人类将文化一代代地流传下去,所以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日积月累、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同时每一代人在继承中舍弃传统文化中过时的部分,同时增加新的时代内容,因而也是不断扬弃的过程。
横向流动指文化在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传播,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社会的发展。
2.传播的基本要素:基本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3.不同文化应对人际冲突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五种取向:第一;回避。
许多文化认为,冲突是应当尽量回避的,回避冲突的能力是成熟的表现,回避的方式可以是提出别的话题已转换对方的注意,或者干脆保持沉默,避开锋芒。
如西班牙人。
第二;调节。
这种取向侧重于发现,满足对方的需要而不是突出自己的需要,以避免冲突。
如津巴布韦人在发表意见之前,总是希望知道对方想听什么,以避免直接表达意见分歧,并可以依靠对方的想法来调节自己的观点。
第三;竞争。
这种取向是把冲突视为生活的必然,将竞争看为一种积极进取的品质,认为其能够有助于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不必受对方需要的左右。
比较典型的就是希腊和以色列文化,公开辩论,口角争执是希腊人的生方式,以色列人直接鼓励对抗。
——很多研究认为,这种取向可能是对二战前犹太人的调节取向的一种反叛。
第四;妥协。
这种取向期望以妥协换取折中的结果,以最大程度的满足自己乃至双方的愿望。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十二讲技术、文化与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十二讲技术、文化与跨文化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b50ed948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6c.png)
日本人的“尚武”传统在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中形成了一种“生产现场主义”,成为日本能以惊人的低成本生产优质工业品的重要文化条件。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一系列担忧:
技术发展究竟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在技术的影响下,人类文化的命运究竟如何?
一种趋势:一个社会的技术化程度越高,对技术的依赖性就越强,因而也会变得更加脆弱,更经不起技术变化所造成的影响,从而造成精神和物质、科技与人性的失衡。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数字鸿沟”的本质就是“知识沟”:
3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克·利维(Mark Levy):
传播与技术正日益冷酷无情地把世界隔离成两个营垒,“一座营垒由那些受到良好教育而且极具经济实力的信息贵族把持踞守,他们是计算机系统的经管者,控制着传播工具与条件。另一座营垒则属于传播圈的‘下层阶级’,这里的成员文化水平有限,他们在巨大的传播机器的摆布下过着物质与精神双重贫困的生活。而同一个传播机器,却向对方的营垒奉上了权力与财富”。
“克兰兹伯格第一定律”
技术史家克兰兹伯格(Melvin Kranzberg)——“技术既无好坏,亦非中立”。
技术确实是一种力量,但“技术在有意识的社会行动领域里的实际发展,以及人类释放出来的技术力量与人类本身互动的复杂矩阵都是有待探索的问题,而非必然命运”。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信息技术与跨文化传播
02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继续:
日本善于通过技术引进方式来发展自己的技术,也与其文化特质有关。在日本历史上,日本一直从中国和西方“各种文化的产物中进行选择、学习和吸收它认为需要的东西,以适合自己的目的,产生了吸收和同化的非凡才能”。在这个意义上,日本文化本质上属于学习文化,有一种自卑和谦虚混合的东西存在于民族精神之中,这种素质有利于学习其他国家文化的优点。
跨文化传播导论ppt学习教案精品模板分享(带动画)
![跨文化传播导论ppt学习教案精品模板分享(带动画)](https://img.taocdn.com/s3/m/3a18a2c2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42.png)
培养跨文化传播人才与团队建设
跨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途径
团队建设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培养跨文化传播人才的重要性
跨文化传播人才的基本素质
汇报人:
感谢观看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实践操作建议:结合案例,提出针对性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和方法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总结反思:对跨文化传播案例的启示意义进行总结和反思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实践操作技巧与方法
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传播案例,分析其传播策略、效果及影响因素
实践操作:通过模拟演练、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跨文化传播的实际操作过程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案例三:好未来国际化拓展与教育文化传播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案例四:腾讯游戏在海外的文化传播策略 跨文化传播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跨文化传播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案例选择标准:具有代表性、可操作性、有启示意义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案例分析角度:传播策略、文化差异、受众特点等
提升跨文化传播意识与素养
培养跨文化传播意识: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尊重文化差异,增强文化敏感度
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学习跨文化沟通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进相互理解
拓展跨文化传播途径:利用多种传播渠道,如社交媒体、国际交流等,扩大传播范围
增强跨文化传播能力:通过实践锻炼,提高跨文化传播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传播效果
案例分析:对所选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成功的关键因素、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等。
跨文化传播讲义
![跨文化传播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a4600b371a37f111f1855b9f.png)
跨文化传播——跨文化谈判与广告一、跨文化谈判随着我国经济得迅速发展与对外开放程度得不断深入,我国对外得跨文化得活动越来越频繁。
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得影响,跨文化谈判得冲突问题时有发生,增加了谈判得复杂性。
拉里萨默瓦曾说:有效得跨文化传播就是减少国际冲突得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有关跨文化得知识。
首先我们来瞧一下跨文化谈判得定义1)①定义:谈判: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话者一起对某一事件试图达成一致共识得过程。
跨文化谈判就是一种属于不同文化、不同思维形式、不同沟通方式、不同行为方式得谈判行为。
②类型:基于出发点考虑,布莱特认为,跨文化谈判拥有三种类型:交易谈判 (deal making negotiations),即买与卖得谈判;决策谈判 (decision making negotiations),即当存在多种可以能与冲突性选择得时候达成协议得过程;争端解决谈判(dispute resolution negotiations),解决由于提出得求偿遭拒绝所产生冲突得谈判。
布莱特还认为,无论何种谈判,存有三大受到广泛研究得文化特征与谈判策略在不同文化间得变异有关: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得文化价值观;平等主义与等级主义得文化价值观;沟通得低背景规范与高背景规范(高背景:一条信息得语言所包含得信息量低于低背景文化得语言信息量,大部分得信息隐含在沟通接触得过程中,涉及到参与沟通人员得背景、所属社团及其基本值观。
低背景:信息得表达比较直接明确,语言就是沟通中大部分信息得载体。
在高背景文化中,内部同文同种,约定俗成相同,因此信息容易传播。
而在低背景文化中,社会内部差异大,存在许多“亚文化”相互独立。
高文化背景得代表地区就是日本与中东等以“理”为重得地方。
低文化背景就是如美国这样以“法”为重得地方文化)等——三方面正构成了跨文化谈判困惑得渊源之所在。
有效得跨文化谈判不仅能够化解矛盾,而且还能走向协同。
2)文化对跨文化谈判得影响:(无ppt) 20世纪90年代,美国某商业研究机构曾以“什么就是全球市场成功得最大障碍“为题,对全球性经营得企业与即将准备进行全球性经营得企业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法律法规、价格竞争、信息、语言、传播、外汇、时差与文化差异八个因素中,文化差异被列在首位。
跨文化传播第一讲-图文
![跨文化传播第一讲-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33e945f5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71.png)
➢跨文化传播学在美国诞生
在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之间,在国内不同的社会群体 和种族群体之间,如何实现有效的沟通?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 “干预主义”的对外政策受 阻:技术和军事上的援助项目很少被当地人所接受,而传 播美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努力也收效甚微。
从美国国内的“小气候”来看,20世纪60年代以来,多元文化 主义在美国蓬勃兴起。
由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领导的群众运动在美国 各个社群和族群当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少数族裔、女性、 同性恋、残障人士等边缘弱势群体在大众传媒上发出了越来 越多的声音。在思想界和文化界,“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逐渐成为广泛的共识。
➢跨文化传播学的发展
跨文化传播研究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进入了美国的大学和 研究机构,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06年, 30多所大学设立了与此有关的博士项目,450多所大学把它 列为“通识教育”的必修课程。
跨文化培训、咨询和管理工作也成为美国的政府机构、社 会组织和企业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截至2005年,美国有近20 万人从事与跨文化传播有关的工作,包括外交官、驻外记者
一、我们身处的跨文化传播环境
(一)正在加速的全球化进程
案例:一位英国人,在一家以美国为主的多国公
司设在伦敦的办公室工作。一天晚上,他驾驶自 己的日本汽车回到家。她妻子已经到家了,她在 一家进口德国厨房设备的公司工作。他们吃了晚 餐,晚餐包括新西兰的小羊,加利福尼亚萝卜、 墨西哥蜂蜜、法国乳酪和西班牙葡萄酒。然后他 们坐下看电视,节目是在芬兰制作的。
《悲恋印巴》
•《男人来自金星,女人来自火星》
跨文化传播学重点
![跨文化传播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acc68a8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4d.png)
1.文化的主要特征:(1)。
稳定性特点相同、相似或相近的文化,组成了一个体系,虽然不断吸收新的养分,但整体特色不会轻易改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2)。
共享性凡文化都是一个群体或社会里的全体成员共同享有、共同遵守的,如语言、风俗、习惯、社会规范、行为模式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等,都是该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承认和遵循的。
个别人的怪癖和偏好不为社会承认,不会成为文化。
(3)。
流动性文化一经产生就会被他人模仿,他人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并传递下去,从而出现文化流动。
流动有两种形式:纵向流动和横向流动。
纵向流动指人类将文化一代代地流传下去,所以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日积月累、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同时每一代人在继承中舍弃传统文化中过时的部分,同时增加新的时代内容,因而也是不断扬弃的过程。
横向流动指文化在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传播,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社会的发展。
2.传播的基本要素:基本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3.不同文化应对人际冲突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五种取向:第一;回避。
许多文化认为,冲突是应当尽量回避的,回避冲突的能力是成熟的表现,回避的方式可以是提出别的话题已转换对方的注意,或者干脆保持沉默,避开锋芒。
如西班牙人。
第二;调节。
这种取向侧重于发现,满足对方的需要而不是突出自己的需要,以避免冲突。
如津巴布韦人在发表意见之前,总是希望知道对方想听什么,以避免直接表达意见分歧,并可以依靠对方的想法来调节自己的观点。
第三;竞争。
这种取向是把冲突视为生活的必然,将竞争看为一种积极进取的品质,认为其能够有助于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不必受对方需要的左右。
比较典型的就是希腊和以色列文化,公开辩论,口角争执是希腊人的生方式,以色列人直接鼓励对抗。
——很多研究认为,这种取向可能是对二战前犹太人的调节取向的一种反叛。
第四;妥协。
这种取向期望以妥协换取折中的结果,以最大程度的满足自己乃至双方的愿望。
美国人比较会运用这种方式,即我得到了想要的,同时你也会觉得不是无功而返。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六讲 文化的规范体系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六讲 文化的规范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30644e1ceff9aef8941e0668.png)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规范与文化模式:
文化可以理解为维护特定社会内部基本秩序 的生活方式、互动合作模式,或者说是经由一整 套规范体系验证的行为模式和伦理标准。
不同社会的规范体系建构了不同的文化模式, 每一个文化成员的生命历程就始于对自身文化群 体中代代相传的规范体系的适应,逐步做到与规 范体系确立的行为模式和伦理标准保持一致。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第六讲
文化的规范体系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主要内容:
一、规范与文化模式 二、习俗与禁忌 三、礼仪与道德 四、作为规范的宗教 五、法律与制度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引子之一:
社会是人们在交往中形成的“人的真正的共同 体”,规范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和有效合作的 先决条件,也是社会系统的秩序和均衡得到维系 的前提。不同社会的规范体系确立了不同群体及 其成员对社会行为的不同预期,也建构了不同的 文化模式。 传播的一个基本原理是:任何系统化的传播实践 都要受制于特定的规范,参与传播的各方对于规 范的共享是有效传播的必要保证。就跨文化传播 的实践而言,必然要以了解和遵循不同文化的规 范为前提。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文化模式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格尔茨:人的行为受两个方面的控制,一是 本能的控制;二是文化模式的控制,“人类行为 的本能控制和文化控制之间的界线难以定义并且 飘忽不定……几乎所有的人类的复杂行为都是二 者相互作用的和非累积性的结果”。
非洲祖鲁人把绿色分成39种颜色; 北冰洋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把雪分成42种类型; 芬兰的土著拉普人把一年分成8个季节。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三、礼仪与道德
道德、文化和传播交织在文化的拚图 中,它们既不可分割,又是每个社会的显 著因素。
——跨文化传播学者罗伯特·舒特(Robert Shuter)
跨文化传播学重点
![跨文化传播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5c40a815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d8.png)
跨文化传播部分重点传播:传播和交流在英文中是同一个词,国内外对其界定主要分为“说服”派和“共享”派,在跨文化交流学中可定义为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共享信息的过程。
主要有人际交流、组织交流、大众。
《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国际公约》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确认的重要原则1;承认了文化活动、产品与服务具有传递文化特征、价值观和意义的特殊性,它们不同于其它产品。
2;各国拥有在其领土上维持、采取和实施他们认为合适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的政策和措施的主权。
3;确认该公约与任何已存在协定之间的不相隶属性及其互为补充性。
鼓励各方在处理本公约与其他条约的关系时,做出更有利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安排。
4;加强国际合作与团结,特别是要提高发展中国家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的能力。
该公约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如果说《人权宪章》的制定和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签署,昭示了人类社社会构成的基本准则对人类普遍接受,使人权最终成为一种公认的普世性价值,《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国际公约》的签署,意味着关于文化间关系准则的新的理解,并成为普世性的价值。
意味着从地理大发现以来持续了5个多世纪的西方文化中心论在国际社会中从国际法上丧失了合法性。
用你自己的理解绘出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传播)的模式。
文化因素影响到跨文化交流的全过程,特别是对交流的三个最重要的因素——发送者、接受者与经过编码的信息,发生很大的影响。
跨文化交流没有一个普遍的模式,依据之前的几个交流模式(香农模式、施拉姆模式),参照交流中的几个重要因素,我按照自己的理解绘出一个简单的跨文化传播模式。
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可以用哪些符号传递信息~语言符号,包括语音,语意,词汇,句法,语法,语用等非语言符号,包括人体语,时间语,空间语,颜色语,艺术语,图画语,环境语及其他。
身体语与语言语的区别是什么~基本区别:(1;身体语同时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而语言语一般只具有社会性,喜怒哀乐与人类的神经系统相关,具有生理性特征。
跨文化传播导论ppt学习教案
![跨文化传播导论ppt学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2bf3eb3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ef.png)
寻求支持
与家人、朋友或专业人士 保持联系,分享经历和感
受。
自我关怀
关注自身情感需求,保持 健康生活方式,寻求心理
咨询帮助。
案例分析:成功进行跨文化适应
案例一
某跨国公司员工通过积极学习当 地语言和文化习俗,成功融入异 国工作环境,并晋升为高层管理
人员。
案例二
一位留学生在异国他乡通过建立 社交网络、参与志愿活动和兼职 工作等方式,逐渐适应并融入当 地文化,收获了宝贵的人生经历
语言沟通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语言,人 们可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建立关系,从而达成相互理解和合作。
语言多样性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世界上有数千种语言,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在跨文化交流中,语 言多样性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资源。了解并尊重不同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有助 于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成功。
新媒体
包括互联网、社交媒体、手机应用等。它们具有互动性、即时性、个性化等特点,能够跨越地理和文化界限, 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媒介在跨文化交流中应用实例
电影和电视剧
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传递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生活 方式,促进观众对其他文化的认
知和理解。
音乐和舞蹈
作为人类共同的语言,音乐和舞蹈 能够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传递 情感和美感,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 交流和沟通。
推动经济发展与合作
跨文化传播在国际贸易、投资、旅游等领域 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与合作 。
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跨文化传播有助于增进国际间的理解与信任 ,减少文化冲突与误解,维护世界和平与发 展。
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7fbe0bdcd5bbfd0a7956739d.png)
第四节 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冲突类型
跨越文化进行交流时,原本熟悉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陌生起来,心理上 的种种不适也随之而来,这种情形称为“文化休克”。 奥伯格还分解了“文化休克”的心理演变过程:蜜月期、沮丧期、调整期、 适应期。 “文化休克”与人们文化意识的强弱有关。在小孩身上,“休克文化”一 般不会出现,其原因在于本民族文化对其而言还很隔膜。“文化休克”在 成年人中表现得比较强烈,甚至人到暮年时内心仍有一个解不开的文化之 结。“文化休克”的程度还与人们对异文化的了解程度、在异文化中生活 时间长短以及文化心态的开发与否等因素有关。
1.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2.“不确定性规避”的差异 3.“权利距离”的差异 4.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
第二节
文化模式和跨文化传播
二、爱德华· 霍尔的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
传播的意义除了来自传播符号的赋予,还更多地来自语境,所谓语境,即 传播的“背景”,是传播活动的时空环境已及社会文化环境。从跨文化传 播的角度看,文化就是最大的语境。 美国学者霍尔根据语境在文化中的突出倾向,将文化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 语境文化
第七章 跨文化传播
第二节
文化模式和跨文化传播
三、克拉克洪与斯托贝克的价值观导向
1.人性导向 2.人与自然导向 3.时间导向 4.行动导向 5.社会关系导向
第七章 跨文化传播
四、东西方两大文化的宏观差异
第二节
文化模式和跨文化传播
对于文化,以上的划分是从各种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的,仅就某一文化的主 流特征而言,只有相对意义。某种主流文化中会存在众多的亚文化,并且文 化价值观本身也在不断地变化,在跨文化传播中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
第七章 跨文化传播
二、跨文化传播的障碍
1.认识误区 2.刻板印象 3.文化中心主义
跨文化传播(第四讲)
![跨文化传播(第四讲)](https://img.taocdn.com/s3/m/260089b51a37f111f1855b7d.png)
汉语零起点班。学习极其刻苦,每天抄写汉字 很多次,可是就是记不住。他非常的焦急,觉 得自己的努力没有成绩,他在日常生活中与中 国人的沟通也困难重重。他常常上课迟到,来 了之后满眼血丝,因为他前一天学习到凌晨三 点,之后也睡不着觉。
他说很想家但是觉的没脸回去,因为没有学好 汉语。
他总是气愤地来找老师,说宿舍管理员听不懂他说 的汉语。“他听不懂,老师!为什么?为什么?” 他常常愤怒地问,觉得对方肯定是听懂了,就是故 意装作听不懂,故意不和他沟通。
她和同学打的横穿大半个杭州去麦德龙超市, 只为可以买到新加坡产的凤梨干。她说常常会 觉得心慌,吃了家乡的凤梨干会好一点。
(二)中度的文化冲击
更容易发生在文化距离远的留学生身上,如欧美学生 来中国留学。对他们来说,到中国留学意味着远渡重 洋、空间上的距离造成的时差就会折磨他们一段时间, 更别说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差异了!
第四讲
从文化震惊到文化适应
一、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 (Kalvero Oberg)提出的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 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 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 的感觉。
CULTURE SHOCK: A Fish Out Of Water
很多中国留学生不明白西方人为何举起大拇指
跨文化传播讲义重点
![跨文化传播讲义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3a823851cf84b9d528ea7ab0.png)
跨文化传播——跨文化谈判与广告一、跨文化谈判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我国对外的跨文化的活动越来越频繁。
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跨文化谈判的冲突问题时有发生,增加了谈判的复杂性。
拉里萨默瓦曾说:有效的跨文化传播是减少国际冲突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有关跨文化的知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跨文化谈判的定义1)①定义:谈判: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话者一起对某一事件试图达成一致共识的过程。
跨文化谈判是一种属于不同文化、不同思维形式、不同沟通方式、不同行为方式的谈判行为。
②类型:基于出发点考虑,布莱特认为,跨文化谈判拥有三种类型:交易谈判 (deal making negotiations),即买和卖的谈判;决策谈判 (decision making negotiations),即当存在多种可以能和冲突性选择的时候达成协议的过程;争端解决谈判(dispute resolution negotiations),解决由于提出的求偿遭拒绝所产生冲突的谈判。
布莱特还认为,无论何种谈判,存有三大受到广泛研究的文化特征与谈判策略在不同文化间的变异有关: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平等主义与等级主义的文化价值观;沟通的低背景规范与高背景规范(高背景:一条信息的语言所包含的信息量低于低背景文化的语言信息量,大部分的信息隐含在沟通接触的过程中,涉及到参与沟通人员的背景、所属社团及其基本值观。
低背景:信息的表达比较直接明确,语言是沟通中大部分信息的载体。
在高背景文化中,内部同文同种,约定俗成相同,因此信息容易传播。
而在低背景文化中,社会内部差异大,存在许多“亚文化”相互独立。
高文化背景的代表地区是日本和中东等以“理”为重的地方。
低文化背景是如美国这样以“法”为重的地方文化)等——三方面正构成了跨文化谈判困惑的渊源之所在。
有效的跨文化谈判不仅能够化解矛盾,而且还能走向协同。
2)文化对跨文化谈判的影响:(无ppt) 20世纪90年代,美国某商业研究机构曾以“什么是全球市场成功的最大障碍“为题,对全球性经营的企业和即将准备进行全球性经营的企业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法律法规、价格竞争、信息、语言、传播、外汇、时差和文化差异八个因素中,文化差异被列在首位。
传播学纲要(第二版)课件:跨文化传播
![传播学纲要(第二版)课件:跨文化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a8e71088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94.png)
第一节
认识跨文化传播
“文化”的概念
对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文化作为社会遗产为人类所特有。 第三, 文化是后天的烙印。 第三,既定文化是人们行为的无形向导和规范。 第四,文化是动态的。
文化是一个共享的系统,共同的历史和传统帮助每个人 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对世界的认识,每个人都 是通过自己所处的文化系统获得的。
第四节
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冲突类型
文化休克
1960年,美国人类学家奥伯格提出 “文化休克”概念:跨越文化进行交 流时,原本熟悉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陌 生起来,心理上的种种不适也随之而 来。
“文化休克”的程度与人们对异文化 的了解程度、在异文化中生活时间长 短以及开放的文化心态等因素有关。
第四节
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冲突类型
文化休克
奥伯格分解了“文化休克”的心 理演变过程(U形曲线): 蜜月期:新的环境给人们心理上 带来的兴奋阶段。 沮丧期:对异文化熟悉之后,心 理上的兴奋消失,文化适应问题 提上日程,由此带来失落、失望 和焦虑等消极心理。 调整期:是人们对异文化努力适 应的阶段。 适应期:人们经过文化的调整, 逐渐认同或接受了异文化的阶段。
男性特征文化的国家:奥 地利、委内瑞拉、意大利、 瑞士、墨西哥、爱尔兰、 英国、德国等;
女性特征文化的国家和地 区:挪威、荷兰、丹麦、 前南斯拉夫地区、芬兰、 泰国、秘鲁等。
第二节
文化模式与跨文化传播
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
语境,即传播活动的具体时空环境以及宏观的社会文化环境。从跨文化传 播的角度看,文化就是最大的语境。
第四节
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冲突类型
跨文化冲突的主要类型
布•霍尔将跨文化传播中发生冲突的主要表现归结为三大类型: 1 客体冲突 由具体的事件、问题引发的跨文化传播冲突。特点是围绕着客体发 生有意无意的分歧和误解,在同一个事物或问题上,不同文化得出 不同结论。 2 关系冲突 人们的行为对彼此的不同意义。主要表现为冲突各方在各自文化框 架内的不同认识,而这些认识是确立人的身份关系的基础。 3 权重冲突 不同的文化相遇时关于道德判断的冲突。 “权重”,指遇到具体 问题时,把什么置于重要的位置。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同一件事 情的看法常常相左。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课件第一讲定义与诞生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课件第一讲定义与诞生](https://img.taocdn.com/s3/m/eac8784f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2b.png)
与之关联的传播类型:
跨种族传播(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 跨族群传播(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 跨群体传播(intergroup communication); 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2.跨文化传播的历史脉络
“二战”之后的发展:
194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外交法令》(Foreign Service Act),决定在美国国务院下设驻外事务处 (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为美国援外技术人 员和外交官提供语言和人类学意义的文化培训。
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美国人 与他国人民相处时的许多困难是由于美国人“以我们自 了解的外交人员和出国人员 有关。在发表一系列有关跨文化训练的论文后,霍尔在 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具体勾勒了跨文化传播 研究范式的若干原则。许多研究认为,此书的出版标志 着跨文化传播学的诞生。
“二战”之后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跨文化传播学迎来了快速发展的 时期,这一学科在学术研究和应用领域的重要性 得到了西方学界的普遍认可。
鉴于跨文化传播学无可辩驳的实用性,其研究 成果进一步被应用到外交、国际贸易和经济管理 等机构,特别是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纷纷成立进 行跨文化传播训练的专门机构。
由于跨文化传播学自身的发展,跨文化话语分 析学、跨文化语用学、跨文化心理学等分支科学 也应运而生,研究领域日益宽广,服务领域也在 不断拓展。
“二战”之后的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各个文化之间的交 融和冲突日益频繁,呈现着不同层次的摩擦、矛 盾和冲突,跨文化传播愈加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特 别关注的对象。
跨文化传播第四章ppt
![跨文化传播第四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25f1cf9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26.png)
跨文化传播第四章ppt
跨文化传播是一项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如何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别人,而不受任何文化差异的限制。
它探讨了在跨文化沟通中应当妥
善处理的各种因素,为人类把握和价值观公平、和谐的跨文化沟通实
践提供了有效的助力。
跨文化传播是一种在不同文化之间传播信息的有效方式。
它旨在帮助彼此理解彼此的不同文化,以及加强文化间的友好关系。
由于不同
文化之间存在语言、礼节和习俗的差异,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越来越
重视。
本文将讨论跨文化传播的第四项内容:
1、成功的跨文化交流需要者和受益者之间的信任和尊重。
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双方都应保持冷静、有耐心和谨慎的态度,体现尊重、
信任和合作的态度,以避免紧张和不必要的矛盾。
2、跨文化交流也需要良好的沟通技巧。
双方应该拥有有效的表达技巧,尊重彼此,避免给对方压力,以促进有效的交流。
3、跨文化交流需要对对方文化有基本的了解,包括相关领域的专业知
识,像 language、 religion、 customs、 values、 concep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等。
4、另外,跨文化交流还需要一定的文化调整能力,尊重彼此文化的差异,以及如何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进行有效的沟通。
5、最后,跨文化交流还必须注意使用正确的语言、礼节和习俗,以及避免误解的可能。
综上所述,成功的跨文化交流需要双方的信任和尊重、有效的沟通技巧、对对方文化有基本的了解、文化调整能力和正确使用语言、礼节和习俗等。
跨文化交流可以提高彼此之间的沟通和感情,加强友谊和相互理解。
跨文化传播(第五讲)
![跨文化传播(第五讲)](https://img.taocdn.com/s3/m/2e53c02ba5e9856a5612607d.png)
跃
美国应该反思和痛定思痛,因为你
第三段:原因:社会、经济、宗教、 咎由自取?
地缘……
(我可没说过,全是你自己说的。)
第四段:具体活动特征有历史性变
化
结论:所以现在美式反恐,只会越 反越恐。
问题是很复杂。但解决方法呢? 不能着急?不能简单化?不能硬来? 这是解决方法吗?
2011,5,1。本·拉丹毙命。中国 主流媒体的舆论仍是:美式反恐, 越反越恐。
西语:应该A,因为AB,因为AC,因为AD…, 所以只能是A及A+…--主体观点的客观论 证/逻辑自洽/结论可以举一反三、通用于相 似的其他问题。
举例:反恐文章的中国写法
第一段:恐怖主义由来已久、原因
强调意会:
复杂。
美式反恐注定失败?
第二段:古、近、现、当代都曾活 美式反恐治表不治本?
2、符号的分类:
语言(verbal)符号与非语 言(nonverbal)符号
听觉符号与视觉符号
戴尔(Edgar Dale)的经验之塔, 《视听教学方法》
3、语言符号的特征
任意性; 强制性; 线条性; 系统性; 便携性。
4、非语言符号的分类:
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如音调、音 色、音速等等,不仅起辅助语言 的作用,也具有自己的意义。
构。阿拉伯语惯用排比句、喜好铺陈。古兰经就如此。
各种平行结构:同义平行(and)、相反平行(but)、递进平行等。
如一篇论文共11句话,65%是平行结构,210个单词中有13个连词。 几乎没有从属结构的句子。
3、跨文化语篇对比 论文写法:
中国:因为A,因为B,还因为C,所以就D了。 --因果关系/发散思维/主体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传播——跨文化谈判与广告一、跨文化谈判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我国对外的跨文化的活动越来越频繁。
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跨文化谈判的冲突问题时有发生,增加了谈判的复杂性。
拉里萨默瓦曾说:有效的跨文化传播是减少国际冲突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有关跨文化的知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跨文化谈判的定义1)①定义:谈判: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话者一起对某一事件试图达成一致共识的过程。
跨文化谈判是一种属于不同文化、不同思维形式、不同沟通方式、不同行为方式的谈判行为。
②类型:基于出发点考虑,布莱特认为,跨文化谈判拥有三种类型:交易谈判 (deal making negotiations),即买和卖的谈判;决策谈判 (decision making negotiations),即当存在多种可以能和冲突性选择的时候达成协议的过程;争端解决谈判(dispute resolution negotiations),解决由于提出的求偿遭拒绝所产生冲突的谈判。
布莱特还认为,无论何种谈判,存有三大受到广泛研究的文化特征与谈判策略在不同文化间的变异有关: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平等主义与等级主义的文化价值观;沟通的低背景规范与高背景规范(高背景:一条信息的语言所包含的信息量低于低背景文化的语言信息量,大部分的信息隐含在沟通接触的过程中,涉及到参与沟通人员的背景、所属社团及其基本值观。
低背景:信息的表达比较直接明确,语言是沟通中大部分信息的载体。
在高背景文化中,内部同文同种,约定俗成相同,因此信息容易传播。
而在低背景文化中,社会内部差异大,存在许多“亚文化”相互独立。
高文化背景的代表地区是日本和中东等以“理”为重的地方。
低文化背景是如美国这样以“法”为重的地方文化)等——三方面正构成了跨文化谈判困惑的渊源之所在。
有效的跨文化谈判不仅能够化解矛盾,而且还能走向协同。
2)文化对跨文化谈判的影响:(无ppt) 20世纪90年代,美国某商业研究机构曾以“什么是全球市场成功的最大障碍“为题,对全球性经营的企业和即将准备进行全球性经营的企业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法律法规、价格竞争、信息、语言、传播、外汇、时差和文化差异八个因素中,文化差异被列在首位。
约翰.奥德尔也曾说过:文化因素对谈判的进程和结果的影响是难以测度的。
所以在分析跨文化谈判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分析文化对跨文化谈判的影响。
重点讲解以下七个方面:一、语言因素:ppt语言是谈判进行的纽带,语言运用程度对跨文化谈判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
在谈判中,准确到位地理解对方语言的含义是整个谈判良性发展的基础。
在跨文化谈判口头语言的选择和运用上,中西双方就有很大的差异:西方人尽量简洁、明了,是非表态清楚,谈判时爱争辩,语言具有对抗性,口气断然。
而中国文化主张“以和为贵”,把创造和谐氛围作为谈判的重要手段。
为了保全双方的面子、群体的面子或别人的面子,经常使用暧昧的、间接的语言。
即使不同意对方的意见,也很少直接予以拒绝或反驳,而是迂回曲折陈述自己的见解,尽量避免谈判摩擦。
所以在谈判中需要确认统一的谈判语言,需要翻译达成语言的一致性。
二、非语言因素:在谈判过程中,还会有着大量的比语言信息更为重要的信息,而且这类信息大多是无意识的进行的。
在接受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谈判对手极易误解这些信号。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ppt一位英国商人在伊朗事事顺利,同伊朗客户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在谈判中尊重伊斯兰的习俗,避免了任何潜在的爆炸性的政治闲谈,伊朗客户欣然同他签订了一向合同。
他签完字后,他对着他的同事竖起了大拇指。
几乎是同时,这位伊朗客户愤然离开了房间。
这位英国商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有没有哪位同学分析一下为什么伊朗客户愤然离席?ppt在英国,竖起大拇指是赞成的标志,意思是很好,而在伊朗,表示不满,近似于让人讨厌,是一种无礼的动作。
我们可以看到,在谈判过程中,对不同文化的非语言沟通的差异认识不足,会影响商业关系的正常展开。
谈判的场所和布置、座位的安排、谈判过程中的行为、沉默、肢体语言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谈判的结果。
在此不一一赘述。
三、对时间的期求和处理的规则也不同:美国人视时间为金钱,时间观念很强,十分守时,是单向计时制的典型,见面后,相互之间一般只简单寒暄几句就进入主题,期望在20 - 30 分钟内解决问题。
阿拉伯、南美和亚洲的商务会,在交谈时可能一连数小时,甚至数次都不涉及正题,而且有一些必不可少的客套,诸如拉家常、喝咖啡或饮茶之类,其目的是为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些国家认为在同一时间可以做很多件事情,奉行多项计时制,希望比较灵活的运用时间。
四、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进行跨文化谈判时,来自不同文化区域的谈判者往往会遭遇思维方式上的冲突。
这一点在中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
首先,中西方存在着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侧重及影响。
中国人的形象思维方式对于直观经验较为重视,而在理论上往往停留在经验论。
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多是抽象思维,讲求概念分析、逻辑推理。
其次,中西方存在统一思维与对立思维的侧重及影响。
中国人谈判方式是首先就有关合同双方所共同遵守的总体性原则和共同利益展开讨论。
把所谓的具体的细节问题安排到以后的谈判中去解决。
而西方人则恰恰相反,他们注重“先谈细节,避免讨论原则”。
观看电影《刮痧》片段问题:大家观看完影片认为在跨文化谈判中注意哪些问题?二) 在思维模式上的差异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推理实证,讲究理性与论证。
而代表东方文化的中国则强调直觉与感悟,多依赖传统经验及形象的思维方式。
由于思维模式的不同导致了中西医学理论及诊疗方法的极大差异,再加上长期以来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足,使得刮痧成为大同在法庭举证中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 三) 在法律人伦道德观上的差异的在法律面前,西方人讲究不带个人情感的陈述客观事实; 在道德方面,西方人秉持公私分明,事实不会影响朋友之间的友谊,哪怕是对朋友不利的证言。
因此,在听证会上,在控方律师的一再逼问下,大同的老板作为证人肯定了大同打了儿子的事实,促使法庭正式受理了这个案件。
而在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上,法律也不外乎人情,朋友之间是有“义气”存在的。
所以导致了他在和法庭的谈判中的失败。
五、跨文化谈判观念的差异在跨文化谈判中,中西方的伦理和法制观念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国人通常从伦理道德上考虑问题, 而不是从法律上考虑。
但大多数西方人却相反。
在中国,一旦发生纠纷,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赢得周围舆论的支持, 这在中国人看来有着极其特殊的内涵和意义。
于是,很多应该利用法律来解决的问题,中国人感到不习惯,而是习惯通过“组织”、通过舆论来发挥道德规范化的作用。
西方人对于纠纷的处置一般采用法律手段,而不是靠舆论谴责的作用。
西方很多人和公司都聘请有顾问、律师,有纠纷时由律师处理。
在国际谈判中,他们要求按程序办事,谈判结束后涉及合同管理以及后续交流,根据活动的规则即共同签定的合同来约束双方,一旦发生分歧与争端,主张按正式的途径给予解决。
六、风俗习惯的差异:中国、欧洲、美国、拉丁美洲、印度、中东、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习俗差异很大,千万要清楚对方的习俗,不冒犯对方的禁忌和习俗。
例子:1972年尼克松访华,安排在镜江饭店,尼克松住在15层,基辛格在14层,接下来国务卿罗杰斯等人安排在13层。
本来罗杰斯就对基辛格有意见,恰好又安排在13层,于是气上加气,对即将发表的公报提出了一大堆意见,并表示不修改就不同意。
尼克松差点气晕过去,但也没有办法,最后还是周恩来出面做工作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七、意识不同:决策意识:不同国家的人的决策方式不同。
日本人的决策需要得到管理层的一致同意;德国人的决策权一般在公司的最高层手中;人情意识:中国特色中国人凡事讲究人情,讲究面子,西方人在人情和利益两难时选择利益。
西方谈判家在培训时就会告诉谈判员要给中国人足够的面子。
利益意识:商务谈判的目的主要是获取经济利益。
中国谈判者的利益意识没有西方谈判者那么明确和强烈。
(简要叙述即可)3)跨文化谈判中的要领在谈判中,也许某个细节问题会导致谈判的失败,会给你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谈判是小心谨慎的,要借用医学上的“望、闻、问、切”之技巧,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1.倾听的要领:倾听不但可以挖掘事实的真象,而且可以探索对方的动机,掌握了对方的动机,就能调整自己的应变策略。
一般有以下几个方法值得注意;①倾听的专注性。
常人听话及思考问题的速度比讲话要快4倍,所以,要把听放在首位,并认真思考;②“听话听声,锣鼓听音”,要认真分析对方话语中所暗示的用意与观点,以及他要从什么方面来给你施加混乱。
③话语的隐蔽性。
要特别注意对方的晦涩语言,模棱两可的语言,要记录下来,认真质询对方,观察伴随动作,也许是他故意用难懂的语言,转移你的视线与思路。
④同步性。
当在倾听时,就要思考他的语言,准备询问对方,要考虑你出击的角度与力度,以及语言的表述明暗程度,这要在倾听时同步完成,否则容易在思考问题时,忽略对方所说的内容。
2.表达的要领。
谈判中,你要阐述自己的观点以及具体方案、方法、立场,因此必须注意几点:①尽量使对方能够听懂你的叙述,少用专业语言,以简明惯用语言解释、表达。
②谈判中,不要谈与主题没有多大联系的事,从而显得没有诚意。
③叙述中,所说内容要与资料相符合,切忌风马牛不相及,以免给对方造成乱说—气的印象。
④在叙述中,特别注意数字的表达,如价值、价格、兑换率、日期、增长率等,不要使用“大概、可能、也许”等词语。
3.提问的要领。
在谈判中,问话时以引转对方思路方向,引起对方注意,控制谈判的方向,提问的方式很多,一般有:①澄清式问话。
如搞不清对方所说的话或此话模棱两可时,可以用他所说的话,反问对方,如:“您说情况的变动,是指的在什么范围内的变动?”,以使对方重新解释、沟通,以此来满足您的语言反馈,重新思考一遍他所说的内容。
②引导性问话。
如:“假设我们能够满足您的三个要求,您方能否让更大的利?”以吸引对方思考你的引导性语言,以探听他的内心思想。
③选择性问句。
如:“这份合约,你们今天实施还是明天实施?”这样,对方会被套入圈套中被迫产生选择意愿,并会给以明确答复。
总之,问话方式很多,语言要适合谈判进程中的气氛,注意观察对方的内心世界,避免使用威胁或讽刺语言。
4.说服的要领。
为了使对方改变原来的想法、看法或打算,而甘愿接受你的意见与建议,要注意方式方法。
①要向对方阐明,一旦接纳了你的意见,将会有什么样的利弊得失。
一方面,给人感觉比较客观、现实;另一方面,如果接受了你的意见,果真有问题出现后,你可以说明事先已经讲明了的。
②要向对方讲明,为什么你要和他合作,并为何来说服他,以示对他的尊重与善交,而不是其他每一个人都有这样一个机会的,使对方认真思考被选择的机会,从而在心理上接受你说服他的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