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篆刻的学术论文

合集下载

篆刻史论论文

篆刻史论论文

如何理解印与书的关系萌芽于宋元文人书画的篆刻艺术,在元吾衍的提倡下,经文彭等人的实践努力,由文人的闲情逸事,发展为与书画并立于艺林的独立艺术。

在许多代印人的实践中,清朝中叶的邓石如是特别引人注目的峰峦。

他在前人的基础上,以书法入印,将书法的艺术规律用于印章,大大突破了前人的局限性。

在邓石如之前,尽管印论中没有明确提及“印从书出”、“印外求印”的理论,但书法与篆刻的关系一直密切相关。

特别是篆书的水平影响着一方印章的质量的高低。

目前可考的历史上最早的篆刻论著始于元吾衍所作的《学古篇》,其中“三十五举”历来被视为印章理论的经典。

朱简是一位独有胆识的艺术家,他不仅是历史上最先断战国玺为先秦印章的人,也是能推陈出新的大家,关于书法和印章的密切关系,在其印论中阐述得尤为精辟,这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他曾说: “刀法者,所以传笔法者也,刀笔他大胆地抨击当时“以钝为古,以碎为奇”雕镂刻画之恶习,其目的正是为了力矫鄙俗,纠正被人们颠倒了的书法与刀法的主从关系。

他在《印章要论》中借赵凡夫之口大声疾呼:“今人不会写篆字,如何有好印”。

以期唤起印人们对篆书书法的重视。

他在《印章要论》中引张怀罐书论之后说: “以上皆古人书法通用于印,则思过半矣。

”这里所说的:“书法通用于印”便是他思想的出发点。

由于他充分认识到书法与印章艺术的通感,所以他实际上是把书法做为印章艺术的传统功底来对待的。

用他自己打的比方来说:“摹印家不精石鼓款识等字,是作诗人不曾见诗经楚词……”。

可以说他是“印从书出”理论的最初开拓者。

朱简稍后的汪关是明代开启仿汉之路的重要代表,使对汉印的模仿达到一个高峰,他的作品对于当时或迁巧妩媚,或露锋破碎的庸俗习气,虽有矫正之功,但他探索的这条“印中求印”之道,后来却走上了绝路。

程邃做为皖派的开山者是一个在绘画、书法上都很有造诣的大家,书画艺术之修养,使他的作品刀法凝重,注重笔意。

此外还喜用大篆作朱文印,因此与一路都给邓石如以很大启发。

有关篆刻的文章

有关篆刻的文章

有关篆刻的文章
《篆刻,一门妙不可言的艺术!》
嘿,朋友们!你们知道篆刻吗?那可不是一般的玩意儿,那简直就是艺术之海中的璀璨明珠啊!
篆刻就像是在石头上跳舞!想象一下,拿着刻刀,在那小小的石头上精心雕琢,每一刀都带着你的心思和情感,这多神奇啊!比如说,我第一次接触篆刻的时候,看着那平淡无奇的石头,心里还犯嘀咕呢:“这能搞出个啥花样来?”结果,当我看到最终完成的作品,那精美的线条,那独特的韵味,哎呀呀,真的让我惊叹不已!
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尝试篆刻。

“嘿,咱也来试试这神奇的篆刻呗!”我兴奋地提议。

大家都兴致勃勃地围了过来。

“哇,这刻刀好锋利啊!”一个朋友惊叹道。

我们就那么嘻嘻哈哈地开始了,有人刻得歪歪扭扭,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有人刻得小心翼翼,满脸认真的模样就像在雕琢稀世珍宝。

篆刻又仿佛是时间的旅行者。

一块普通的石料,经过岁月的洗礼和我们的雕琢,最后变成了带着故事的艺术品。

每次看到那些古老的篆刻作品,我
就忍不住想,它们到底经历了多少时光的打磨呀?是不是有很多人对着它们感叹过、赞美过呢?
篆刻也是自我表达的一种绝佳方式啊!你可以把你的心情、你的梦想,统统刻进那小小的石头里。

就像给自己的内心找到了一个独特的出口,把那些无法言说的情感都释放出来。

这难道不是超级酷的事情吗?
在我看来,篆刻真的是一门无与伦比的艺术。

它能让我们感受到创造的乐趣,能让我们与历史对话,能让我们表达最真实的自己。

还等什么呢,快来一起体验篆刻的魅力吧!。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篆刻艺术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篆刻艺术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篆刻艺术篆刻,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与智慧。

篆刻艺术是中国书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文化艺术中起到了重要的地位,还在政务文书、印鉴、图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篆刻艺术的探讨,带您领略这一千古传承的独特魅力。

一、篆刻的起源与发展篆刻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起初只是用于刻划文字的工具,后来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篆刻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与风格,同时也受到了历代文人墨客的高度重视与追捧。

篆刻在秦汉时期达到了鼎盛,成为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必修技能,体现了社会地位与文化修养的象征。

二、篆刻的艺术魅力1. 笔画的力度与韵律:篆刻以其独特的笔触和线条表现方式,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力度与韵律美。

每一个字的笔画都经过仔细的构思和调整,力求将文字的内涵与艺术的形式完美结合,使之达到一种至臻完美的境界。

2. 器物之美:篆刻艺术不仅仅体现在纸上,也在印章、石刻等器物上有着广泛应用。

篆刻作品赋予了印章与器物独特的美感,使其超越了实用价值,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的象征。

3. 融合传统与现代: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篆刻艺术也在不断创新与转化。

一方面,篆刻艺术保留了传统的技法与风格,延续了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也吸收了现代艺术的元素,注入了创新的思维与形式,使之与时俱进。

三、篆刻艺术的学习与传承1. 学习的重要性:篆刻作为一门技艺,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毅力与耐心。

学习篆刻需要对文字有深入的理解与感悟,同时也需要不断的练习与磨炼。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逐渐掌握其技巧与精髓。

2. 文化的传承:篆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需要青年一代的后继者去传承。

在当今新时代,我们应该重视对篆刻艺术的研究和传承,将其融入到现代文化的发展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这门千年的艺术。

3. 探索与创新:篆刻艺术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领域,需要有不断探索与创新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篆刻艺术的价值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中篆刻艺术的价值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中篆刻艺术的价值研究摘要: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艺术形式,其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篆刻艺术中,人们通过刻划文字、图案和印章等手段,表达出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意识,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艺术及继承发展等角度,探讨篆刻艺术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篆刻艺术;价值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篆刻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才华。

为此,本文将探讨篆刻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并介绍现代篆刻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希望能够为相关学者、从业者带来借鉴性阅读价值。

一、篆刻艺术的历史和文化意义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卜辞和铭文,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点。

其次,篆刻艺术在唐代达到了巅峰,成为了文人雅士的一种时尚。

在宋代、元代、明清时期,篆刻艺术不断地发展壮大,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传统文化的精髓。

最后,纵观我国篆刻艺术的发展历史,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印章式篆刻时期,一个是书法式篆刻时期。

在印章式篆刻时期,篆刻主要用于刻制印章,而在书法式篆刻时期,篆刻逐渐从实用性转向艺术性,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篆刻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篆刻艺术,它作为文字的源头和载体,篆刻艺术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

其次,篆刻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记录和传承方式,更是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审美意义,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审美观念的重要体现,它不仅仅是表现在艺术作品上,更是体现在人们的审美、思想和情感上。

为此,篆刻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和艺术风格,同时也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文化精神,所以篆刻艺术在当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弘扬及推广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人们传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篆刻学术论文征稿

篆刻学术论文征稿

篆刻学术论文征稿篆刻艺术是融篆刻、书法、钧瓷与雕塑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篆刻学术论文征稿,谢谢你的阅读。

篆刻学术论文征稿篇一汉代鸟虫篆刻研究摘要:作为篆刻学主要表现为将汉字书法的美,与章法表现的美、刀法展现的美及金石自然美为一体,以独立欣赏的表现性艺术。

而在篆刻艺术的长河中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鸟虫篆”随使用场合的要求而呈现多样化发展,到了汉代时期鸟虫篆大量进入印章领域,从而使鸟虫篆在篆刻印章艺术中流光溢彩,成为“篆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主要讨论“鸟虫篆”在汉代篆刻艺术中的运用与表现。

关键词:鸟虫篆;篆刻;印章艺术一、鸟虫篆在印章艺术中的运用(一)鸟虫篆印章艺术的发展历程鸟虫篆印是在鸟虫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鸟虫书最早是作为一种装饰性的文字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上,秦代统一了文字后,小篆成为正统文字。

汉代时,其辞赋文风华丽繁缛,与之相对应的小篆文字也追求华丽繁缛,鸟虫文字便以小篆为基础开始装饰于各种器物,鸟虫书入印在当时已成为时尚。

然而鸟虫篆印经过汉代的繁荣之后,随着整个印坛进入了八代之衰,经历了长时间的式微之后,开始复兴于明清,稍有影响的有何震、汪关等。

而至近现代人中为数甚少,其中邓尔雅和方介堪是公认的流派印以来第一位鸟虫篆印大家。

其后又涌现了一批以韩天衡、吴子健为代表的上海印人,他们大胆创新,为鸟虫篆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汉印中的鸟虫篆汉印是古代玺印的巅峰期,也是古代鸟虫篆印章的辉煌期。

在汉代鸟虫篆大量进入印章领域,以玉印、铜印为两类型。

汉代玉印线条装饰呈明显的动物图案,但其笔画的动物形象变形皆无损于原字的结构、笔意、向背等,精炼传神生机盎然。

而汉代铜印则为很少有动物的简化形象,其线条盘曲流动填满整个印面然。

因玉印的材质与艺术价值都较于铜印。

因此,本文主要介绍汉玉印的鸟虫篆。

二、汉玉印鸟虫篆纹饰的特点(一)异形笔画汉鸟虫篆玉印中有些线条不是动物纹样的形状,但也异于普通笔画,带有某种具象化的特征,对这些线条加以归纳、总结,汉玉印中的这类线条有以下两种。

浅谈中国篆刻艺术探究论文

浅谈中国篆刻艺术探究论文

浅谈中国篆刻艺术探究论文浅谈中国篆刻艺术探究论文篆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经过千百年的开展,已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符号和象征。

篆刻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

它以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精神气韵,在世界艺术史上独领风骚,是世界上独有的文字艺术形式,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国粹。

1 开展篆刻艺术活动蕴含的教育理念近几年来,乘着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东风,各地积极响应新课标号召,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营建墨香校园,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化地认识篆刻艺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故将篆刻艺术纳入校本课程,目的是希望能让更多的学生感悟理解篆刻艺术,更希望我们的篆刻艺术能发扬光大。

篆刻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接触篆刻,感受中国文化艺术之美,领悟民族传统文化之蕴,从而进一步推进教育现代化,深化教育改革。

通过篆刻这一独特的形式,不仅能帮助学生进步书写才能,理解其在世界艺术领域里所具有的特有魅力,从而热爱、继承发扬中华文化,还能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的精神,更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开展。

2 推广篆刻艺术活动详细的工作举措2.1 课前准备,与同行交流备课:老师课下准备工具,参考图书、多媒体等资料,理解掌握篆刻的根底知识,并与有经历的篆刻老师学习,创作几方印章。

2.2 课堂教学,与学生共同学习(1)创设情境,从学生身边所熟悉的题材入手,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出印章。

(2)带学生欣赏体验印章作品。

通过提问题,学生讨论,归纳总结篆刻的根底理论知识;(3)展示不同种类风格的印章,给出议题:印章之美,美在哪里?学生分组讨论。

(4)师生互动,结合所学知识鉴赏篆刻大家的作品。

(5)多媒体展示工具材料,附简单介绍。

播放微视频,激发学生动手制作的欲望。

(6)老师现场演示白文印的创作,学生总结刻印步骤。

(7)鼓励学生大胆创作,总结评价学生作品,多以鼓励学生为主,并让学生谈谈对自己作品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篆刻的兴趣;(8)拓展学习。

关于篆刻的学术论文

关于篆刻的学术论文

关于篆刻的学术论文篆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有悠久的历史,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下面是由 ___的关于篆刻的学术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浅谈清代篆刻艺术摘要:篆刻艺术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有悠久的历史,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金石味”、以刀代笔、在仅有的“方寸天地”之内抒发文人的情怀、表现天地万物是篆刻艺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文章以清代篆刻艺术为研究对象,探讨清代篆刻艺术兴盛的原因和代表人物、作品及影响。

关键词:篆刻艺术;清代;代表人物篆刻艺术,就是在金属、象牙、犀角、玉、石等材质上雕刻篆体文字的艺术。

因以 ___为主,故而又称印章艺术。

虽然历代有隶书入印、图形入印、楷书入印等,但在 ___选择中均没有成为制印的主流,因其印面多用篆书体,所以习称篆刻。

一、篆刻艺术的发展历史我国篆刻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自先秦古玺、秦汉印开始至今,出现了许多印人大家及风格流派。

然就其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如同社会发展,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繁荣、衰落、繁荣的循环往复的历史过程。

(一)印章艺术的发展自商代出现印章,在春秋战国时,因政治经济的发展,手工业逐渐发达,印章的用途也逐渐扩大。

到秦汉,印章艺术进入第一个繁荣时期。

由于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组织的扩大,社会昌盛,官私印章的使用更为广泛,佩印成为普遍风气,从而促进印章工艺空前发展。

印章的文字、形制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在印文书体上,由体势趋于平正端和的小篆、摹印篆代替了六国文字,布局均衡严谨和富有装饰,并形成了多样的因势布白手法和构图形式,线条挺劲浑厚,气势雄强,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

秦汉时期还奠定了完整的官印制度。

(二)篆刻艺术的出现魏晋时期的印章风格多受汉代影响,到了唐宋时,篆法开始衰微。

魏晋以后因真行草书盛行,篆书脱离了实用功能,印篆中掺进了隶楷笔法,这种现象越到后来越严重,以致随意改动笔画,篆法错写比比皆是,所以,篆印艺术的衰微似乎也是历史使然。

不过唐宋时期的书画艺术逐渐发展起来,开始把印章用于书画。

纂刻非遗作文

纂刻非遗作文

篆刻非遗作文中国篆刻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并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

从明清流派篆刻算起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而明清流派篆刻是由古代印章发展而来的,古代印章以独特的风貌和高度的艺术性,为篆刻艺术奠定了优良的基础。

所以篆刻艺术史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前221)。

一、发展历史先秦及秦、汉的玺印,是古代人们在交往时,作为权力和凭证的信物。

此外,吉语印、肖形印、黄神越章等印,也反映了古代的社会生活习俗和人们的思想意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印章,基本上是沿袭汉印的形制。

南北朝时期,纸张已普遍应用,因此新的钤印方法也随之产生,封泥之法开始废止。

而是使朱砂调制成的印泥来钤盖印章,这就是所谓的濡朱之制。

隋、唐、五代直至宋、元的官印,印面增大,竞尚朱文。

印文屈曲回绕,借以填补印面的空隙。

到了宋代发展成为九叠篆,失去了传统篆书的优美法度。

清代金石学盛行,以及历代金石文物的大量出土,不少学者致力于这些文物和古代文字的搜集、研究、著述和流播,因而扩大了篆刻家的视野。

清代篆刻流派之多也为前所未有。

清代初期以程邃最为出色,他的篆刻能“力变文(彭)、何(震)旧习”,富有创造性。

他的白文印师法汉印,厚重凝练;朱文印喜用大篆,离奇错落,奠定了皖派的基础。

清代中叶篆刻艺术进入了兴盛时期,高凤翰、汪士慎、巴慰祖、董洵、胡唐等人的篆刻都能自出新意和富有个性。

其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当属丁敬和邓石如。

丁敬的篆刻直接取法明人,主要是朱简,又以汉印为宗,但他不以膺古为目的,而是从多方面汲取营养,来孕育变化,借古开今,成为浙派的开创者。

二、现代篆刻现代有成就的篆刻家有丁仁、厉良玉、易熹、乔曾劬、钱瘦铁、赵叔孺、陈半丁、寿石工、来楚生、傅抱石、樊大牛、黄琦、王大昕等人,而以齐白石影响最大。

他的篆刻初学丁敬和黄易,进而又追慕了赵之谦和汉凿印。

学篆刻的作文

学篆刻的作文

学篆刻的作文《我的篆刻之旅》篆刻,这门古老而神秘的艺术,就像是一个隐藏在角落里的宝藏,被我偶然间发现后,便一头扎了进去。

最初接触篆刻,是在一次学校的社团活动展览上。

那一方方小小的石头上,刻着各种古朴典雅又充满力量感的文字和图案,就像一个个微型的魔法阵。

有一方印,刻的是“宁静致远”,那四个字在石头的方寸之间,线条蜿蜒曲折,粗细相间,却又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和谐感。

我就像着了魔一样,围着那方印看了好久。

从那时起,我就决定要走进这个神奇的篆刻世界。

刚开始学篆刻的时候,那简直就是一团糟。

就拿握刀来说吧,老师告诉我大拇指、食指和中指要轻捏刀杆,可是这手就像不是自己的一样,要不捏得太紧,刀都动不了;要不就捏得太松,感觉刀随时会飞出去砸到脚。

记得刻第一个字的时候,我费了好大劲儿才把石头固定好,满心期待能刻出个像那么回事的笔画。

可这一刀下去,那线条歪歪扭扭不说,还刻得深一块浅一块的,就像被地震震过的小路。

我看着那惨不忍睹的效果,差点没把石头扔出去。

但是我这人就是不服输,心里想着:这小小的石头还能难倒我?于是就天天练。

练着练着,居然也有了点进步。

握刀的感觉渐渐找到了,刻线条的时候也能控制一些力度了。

我把省下来的零花钱都用来买各种各样的刻刀和石料。

有一次我买到一块特别喜欢的石头,青白色的,质地细腻得就像婴儿的肌肤。

我宝贝得不行,在那宝贝石头上准备大展身手。

为了刻好一个字,我先在纸上写了好多遍,研究这个字的结构和笔画走势。

刻的时候,眼睛紧紧盯着刻刀和石头,大气都不敢喘,每一刀下去都小心翼翼的,就像拆弹专家拆除炸弹一样。

这块石头让我刻了好几天,最后出来的成果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我自己是满意得不得了,那感觉就像自己造出了宇宙飞船一样。

现在,我的篆刻技术虽然还不能跟那些大师相比,但我能在一方小小的石头上,刻下自己的心情、想法。

每刻一刀,就像是跟这块石头在对话,这个过程让我着迷。

每一方印,都是我这个篆刻旅程中的一个小脚印,它们见证着我的努力和成长,而这个旅程,还在继续。

推荐优秀的篆刻艺术论文范例赏析(共4篇)

推荐优秀的篆刻艺术论文范例赏析(共4篇)

推荐优秀的篆刻艺术论文范例赏析(共4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篆刻艺术与现代字体艺术的共鸣东西方的美学观,在萌芽状态时便有不同的发展倾向。

传统的东方美学以意象为准则,偏向表现;传统的西方美学以形象为准则,偏向再现。

这两种美学的发展方向在总体上是不相同的。

然而,东西文化的交流与影响使得东西方美学融合并相互汲取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观念。

从这个角度说,东西方美学在发展的同时,也意味着东西美学互补与并存的格局。

在近现代的绘画艺术史上也不乏有贯通东西的文人雅士,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将东西方的美学再次创造表现,使得东西美学互补发展。

像清代宫廷画师郎世宁,他融中西技法于一体,形成精细逼真的效果,创造出了新的画风,因而深受清王朝的器重。

那么,作为与书法、绘画并驾齐驱的篆刻艺术,是否也有着类似的东西文化的合璧?我们是否可以在探索篆刻艺术活动中,与现代字体设计的方法产生共鸣?一、篆刻艺术与现代字体设计的相同点(一)实用性篆刻艺术是篆刻家经过对篆书的艺术加工,由早期的实用范畴,过渡到实用与艺术创作统一并存的局面,其中最重要的“凭信”实用性,至今未变。

如经过企、业、公司的信誉沉淀,其“凭信”作用不仅不亚于篆刻,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例如我们熟知的,“可口可乐”“海尔”“蒙牛”“雀巢咖啡”等,皆以文字设计作为其商标,让消费者一见便知,这就是很好的“凭信”作用。

两者的原始作用都着力其实用性而发展,并且两者皆属于二维视觉艺术(篆刻就印文而言)。

(二)艺术形象众所周知,艺术形象具有具象和抽象的区别。

篆刻艺术是以汉字中的篆书为创作对象,篆书的造型是形成篆刻美的基础。

它是通过对篆字的结构、线条的变化来展示其抽象的变化莫测。

而现代字体设计以抽象的点、线、面的形式来谋划整个布局,使得字体设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字,而是有着图文一体的视觉传递作用。

中国的篆刻艺术的作文范文

中国的篆刻艺术的作文范文

中国的篆刻艺术的作文范文中国的篆刻艺术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拥有悠久的历史。

从古至今,篆刻艺术一直扮演着中国文化的瑰宝,成为许多文人雅士追逐的艺术领域。

本文将对中国的篆刻艺术进行探讨,分析其起源、发展与特点,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篆刻艺术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卜辞和铭文,最早可追溯到商代。

篆刻艺术最早的故事出自《史记》,记述了岁首祭孔子时,原本准备使用的铭灵鼠牙板被另行铸成印章之事。

这一故事意味着篆刻艺术的起源与印章文化以及祭祀文化有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篆刻艺术逐渐发展起来。

在秦汉时期,篆刻被当作官方印章的主要形式,并在文学艺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随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篆刻艺术逐渐脱离官方的束缚,成为文人雅士的艺术形式。

唐宋时期,篆刻艺术达到了巅峰,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篆刻家,如杜牧、黄庭坚等。

明清时期,篆刻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流派和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国的篆刻艺术独具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技法精湛。

篆刻需要具备较高的技巧和审美水平,需要运用准确的力道和均衡的布局,才能使得印章的字迹清晰、印文精确。

其次是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篆刻艺术通过图案、字体、布局等方式,传达着刻者的个人情感、审美观念以及对社会和现实的思考。

再次是丰富的文化内涵。

篆刻艺术融入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体现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念、哲学思想以及价值观。

篆刻艺术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篆刻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承功能。

无论是在文化教育中还是艺术创作中,篆刻艺术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与现代渗透在一起。

其次,篆刻艺术凝聚着中国人的情感与思考,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

篆刻艺术可以表达人们对于生活、社会和人性的思索,具有深厚的内涵和魅力。

再次,篆刻艺术具有审美和收藏价值,篆刻作品经过艺术创作与精雕细琢,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具有投资和保值功能的收藏品。

综上所述,中国的篆刻艺术源远流长,拥有悠久的历史。

金石篆刻论文

金石篆刻论文

金石篆刻论文引言金石篆刻是一门古老而神秘的艺术形式,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文将探讨金石篆刻的历史背景、技艺传承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金石篆刻的历史背景金石篆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字产物,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商代和周代。

在这个时期,篆刻被用于铭文、纪念碑等目的,并成为了古代社会强化统治力量和纪念历史事件的重要工具。

随着历史的进程,篆刻渐次演变,形成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从秦汉时期的小篆、汉魏六朝的隶书、唐代的骨董篆、宋代的隶仿汉朝骨董,到元明清时期的石刻,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二、金石篆刻技艺的传承金石篆刻的传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字演变过程。

从古代文字的形成到篆字作为一种独立的书法风格,再到它的流派和技艺传承,金石篆刻的发展与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互为关联。

在传统的金石篆刻中,技艺的传承是通过师徒制度实现的。

学徒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习篆刻技巧,通过模仿和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

这种传统的传承方式确保了技艺的扎实性和稳定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现代科技的发展,篆刻技艺的传承面临着新的挑战。

现代技术的介入,如电子设备和打印技术的应用,可能改变传统的篆刻方式,并对技艺的传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三、金石篆刻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金石篆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承载了中国古代文字和历史的信息,提供了学者研究和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线索。

其次,金石篆刻在艺术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篆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美感和审美价值。

通过金石篆刻,艺术家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传递给观众。

此外,金石篆刻也对书法和篆刻等相关艺术形式产生了影响。

许多书法家和篆刻家通过研究金石篆刻,提高自己的字体和刻刀技艺。

这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影响相辅相成,促使了中国艺术的发展和繁荣。

结论金石篆刻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积极影响。

篆刻学术论文征稿

篆刻学术论文征稿

篆刻学术论文征稿(2)推荐文章关于篆刻的学术论文热度:科学学术论文大全热度:医学学术论文格式范文热度:医学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范文热度:规范的学术论文要素有哪些热度:篆刻学术论文征稿篇二浅析钧瓷的篆刻艺术摘要:钧瓷篆刻艺术是融篆刻、书法、钧瓷与雕塑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其艺术载体是历史悠久,且有着中国名片美称的钧瓷。

而篆刻本身也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二者的结合展现了历史文化艺术的高度,是探究古时文化艺术的窗口,是从新时代文化艺术创作的源泉。

关键词:钧瓷篆刻;艺术;市场潜力“方寸之中,气象万千”。

篆刻艺术作品不是简单的印章制作,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国古时的文明辉映着现代的发展。

钧瓷,以其色彩艳丽、艺术风格独特闻名中外,久享盛誉。

发展钧瓷篆刻不仅是对古文化历史的一种保护和继承,更发扬了民族艺术的光辉之处。

钧瓷篆刻艺术史与中华文明史一脉相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展现着勃勃的生机。

1、中国钧瓷篆刻艺术的形成环境钧瓷篆刻艺术是融篆刻、书法、钧瓷与雕塑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从出土遗物有据可考的是唐代出现的瓷印,但是数量很少。

典型的是1971年,河南禹县在今苌庄乡修建龙福寺水库时出土的一件唐“龙福寺印”。

我国钧瓷篆刻艺术在明代得到进一步发展,流派的产生与迅速发展,推动了篆刻的普及,名家涌出,极盛一时。

清代的篆刻艺术在明代的基础上,取得了大踏步地发展,不仅在艺术形式上超越前代,而且在艺术内涵上更为深入。

民国时代的篆刻,由于紧接晚清的成熟时期,起步较高,但由于处在成熟期之后,又似“山重水复疑无路”。

加上民国为时不长,战乱频仍,所以从总体上看,艺术水平没有超越从前。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书法与篆刻也蓬勃复兴,创作繁荣。

全国性的大展赛此起彼伏,大批的中青年参加了书法、篆刻活动,成为一支创作的大军,大大推进了篆刻艺术的普及。

篆刻艺术作品不是简单的印章制作,更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从历史和艺术的角度解读明清篆刻艺术论文

从历史和艺术的角度解读明清篆刻艺术论文

从历史和艺术的角度解读明清篆刻艺术论文摘要:摘要:关键词:篆刻艺术论文一、历史维度的解读法国艺术哲学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自然界有它的气候,气候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植物的出现,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艺术的出现。

[1]精神文明的产物和植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关键词:历史,艺术,角度,解读,明清,篆刻,论文,摘要:关键词:篆刻艺术论文一、历史维度的解读法国艺术哲学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自然界有它的气候,气候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植物的出现,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艺术的出现。

[1]精神文明的产物和植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关键词:篆刻艺术论文一、历史维度的解读法国艺术哲学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自然界有它的气候,气候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植物的出现,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艺术的出现。

”[1]“精神文明的产物和植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

”[2]明清文人篆刻作为中国篆刻史上的一座高峰,研究明清文人篆刻艺术也可以从明清的文化气候出发,重返事物的时代现场,由当时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人物条件等作全方位解读,才能由“果”至“因”中看到鲜活的全局,从而整理出现代篆刻发展的脉络与思路。

1、在印章材料方面的革新是明清篆刻艺术发展的前提。

明人甘旸在《印章集说·石章》中说:“石质,古不以为印。

唐宋私印始用之。

不耐久,故不传。

”其实,唐宋之前已有石章,“不传”的原因不仅仅是“不耐久”,在秦汉魏晋时期印材主要还是以玉、金、银、铜为主,至唐宋时期私印的材质出现了多样化,但终归还是由于材质坚硬,除专业工匠外,常人无法信手刻之,再加上这些印材比较名贵而为世人所珍,由此便使“篆”与“刻”长期处于分离状态。

直到元末,文人画家王冕的花乳石治印,一开先河,才使篆刻走向艺术成为可能。

最后在明王朝的政治变更导致的社会经济、文化变革从而深刻地影响了文人的审美变化之后,文彭以灯光冻石治印,才开始为世人接受,并广泛传播。

齐白石的篆刻艺术论文

齐白石的篆刻艺术论文

齐白石的篆刻艺术论文齐白石的篆刻艺术论文摘要:在齐白石的艺术中,篆刻占有重要位置,齐白石一生刻章不计其数,他甚至认为自己在篆刻上的成就不亚于绘画。

通过解析齐白石印作技法,分析齐白石篆刻风格,研究齐白石学术刻印历程,整体评价齐白石的篆刻艺术。

并略带探讨其艺术与人生之精神。

其在绘画艺术上的成就,无疑确立了他在近代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而篆刻与书法,不相伯仲,相辅相成,共同成就了他和谐统一,极具个性色彩的艺术风貌。

关键词:齐白石;篆刻;艺术家;印文;章法;刀法;篆刻风格中国传统文人画家大多具有集诗文、书画、篆刻艺术于一体的技艺结构,齐白石就是这样一位诗、书、画、印修养全面的艺术大家,他一生坚持治印不辍,以“三百石印富翁”自号,其实其篆刻创作远不止“三百”。

篆刻是艺术家的心画,印文是心迹的表白,齐白石的一生刻印时间长,数量多,他把不同时期的生活感受发而为书画,也镂之于金石,把齐白石的三百石印排列开来就是一部与他的生活史并不完全相同的心灵史。

这些篆刻印文是白石老人生活感悟的心语,充满感叹也富有智慧,记载了他不同时期的思想感情变迁与心灵转换。

齐白石是现代的篆刻家,印风纵横奇肆,苍劲剽悍成一派,影响极大。

他能书擅画,成就极高,书推崇徐渭、石涛、八大山人,创积墨为叶,红色为花,间以工笔飞虫点缀之法,画鱼虾生动之极,画名倾倒南北,篆刻更是“为前人所不为者”,遂开“齐派”成为一代宗师。

齐白石30多岁开始研习篆刻,研摹浙派丁龙泓、黄小松两家印谱,并以治印入手摹习钟鼎篆隶文字。

齐白石的篆书艺术特色在于他的画家字风格,古代篆书体大多讲求用笔起引皆圆,行笔藏锋无起收之迹,保持中锋,粗细均匀,这是先秦乃至汉唐篆书的基本风格倾向。

齐白石的'篆刻,34-43岁仿浙派丁敬、黄易,43岁后改学赵之谦。

约50岁后,一面学赵,一面上溯秦汉玺印;居北京后,又喜秦权、将军印,约70岁至72岁,才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齐白石27岁始学何绍基书,41岁时在北京得李梅痴指点,改写魏碑,此后长期写《爨龙颜碑》①。

篆刻欣赏论文2021字

篆刻欣赏论文2021字

篆刻欣赏论文2021字篇一:篆刻鉴赏选修课小论文小论文--纂刻艺术篆刻,又称印章,是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产物,古代主要用作身份凭证和行驶职权的工具。

早在商周时代,印章就已经产生。

如今的印章,已成为一种独特的、融实用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艺术瑰宝。

中国陶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最原始的制陶方法是在模子里置竹篮条或绳子,接着用泥涂在模子里,待半干后取出,陶坯的表面就留下清晰的篮或绳的印纹。

受到这些印纹的启示,先民们后来直接在陶坯上刻纹饰,后来成为我国装饰图案和篆刻艺术的起源。

篆刻艺术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和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要更好的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中国传统图形艺术与现代标志设计相结合,深入的了解并合理的运用,才能设计出富有民族个性和风韵的作品。

篆刻艺术的形式和内容是相辅相成的, 形式是表现篆刻艺术内容的外在视觉体现,内容是承载篆刻艺术思想的载体。

而篆刻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与标志设计的规律和形式相结合,会产生出具有非常鲜明特点和艺术表现力的设计作品。

在标志设计与篆刻艺术形式的结合方面, 内容和形式都相当关键。

所以, 篆刻艺术的印形、印文以及图形的艺术创作手法在标志设计中的借用和传承, 是篆刻艺术在标志设计中体现的关键。

篆刻艺术中的形式美有以下三种:(一)线条美篆刻艺术的线条不但是印的基本语言,而且是构成印艺术的审美基点。

篆刻线条是一种富有生命运动的变化,一线之内有阴阳向背,一点之中有虚实正侧。

(二)章法美章法是篆刻过程中重要而复杂的环节,章法形式多样、灵活,印章须在很小的范围里,以不多的文字,表现其艺术魅力,因此要求文字富有变化,其布局要丰富多彩而有艺术性。

章法除利用文字的安排来实现外,还可利用笔划的粗细肥瘦,边框栏格的安排以及击边的方法使其有残缺趣味,来处理布局的变化。

(三)刀法美在篆刻艺术中,刀法是印章的完成。

笔法、章法的笔意墨趣、布局韵味都要通过刀1法而完成。

关于篆刻传承的作文

关于篆刻传承的作文

关于篆刻传承的作文英文回答:The art of seal carving, steeped in Chinese history and tradition, has been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 of artisans. This ancient practice, characterized by the intricate carving of characters and symbols onto stone or other materials, holds profou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embodies the essence of artistic expression.Over centuries, seal carving has evolved into a sophisticated art form, with its techniques and styles meticulously refined. Its practitioners have developed specialized tools and a vast repertoire of techniques to create seals that are both aesthetically pleasing and imbued with symbolic meaning.The transmission of seal carving knowledge takes place through a师徒 (shi-tu) relationship, in which a master artisan passes on their skills and techniques to anapprentice. This mentorship-based approach ensures the preservation and continuity of the craft.Through this lineage, the art of seal carving has been preserved and enriched, with each generation contributing to its evolution. The works of renowned seal carvers are highly prized by collectors, who appreciate their technical proficiency, artistic flair,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中文回答:篆刻,是中国历史文化中一项源远流长的技艺,代代相传。

篆刻教育案例分析论文(2篇)

篆刻教育案例分析论文(2篇)

第1篇摘要:篆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兴,篆刻教育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以某高校篆刻课程为例,通过分析篆刻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如何提高篆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篆刻教育;案例分析;现状;问题;对策一、引言篆刻,又称印章,起源于先秦,历经汉、魏、晋、南北朝等朝代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篆刻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篆刻教育逐渐兴起。

本文以某高校篆刻课程为例,分析篆刻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期为篆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二、篆刻教育的现状1. 课程设置某高校篆刻课程主要分为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

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篆刻史、篆刻技法、篆刻材料等,旨在让学生了解篆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选修课程则包括名章欣赏、篆刻创作等,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水平。

2. 教学方法篆刻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讲解、示范、指导等方式,让学生掌握篆刻的基本技巧。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 教学资源学校为篆刻课程配备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案、课件、实习基地等。

此外,学校还邀请知名篆刻家为学生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篆刻教育存在的问题1. 教学内容单一目前,篆刻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对于篆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审美价值的挖掘不足。

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体会到篆刻艺术的魅力。

2. 教学方法落后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降低。

3. 实践机会不足篆刻课程实践环节相对较少,学生难以在实践中提高技艺,导致实际操作能力不足。

4. 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篆刻教育的评价体系主要依赖于学生的作品,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篆刻教育对策1. 丰富教学内容在篆刻课程中,应增加篆刻历史、文化、审美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全面了解篆刻艺术。

关于纂刻的作文

关于纂刻的作文

关于纂刻的作文
作为一个文艺青年,我向来对古籍纂刻抱有浓厚兴趣。

这些装帧精美、笔墨飘逸的老旧典籍,不啻于穿越时空的文化使者,将流光溢彩的古老智慧洒向今人。

每逢翻开卷帙,那陈年书香便迎面扑鼻而来,仿佛置身于昔日雅室,与文人墨客们坐而论道。

纂刻一书实属非同小可的大工程,需通力合作、精雕细琢方能完成。

首先,需有学贯中西的大家从汗牛充栋的文献中甄别出最精华的部分,悉心钩沉。

接着便是费尽心机的校对工夫,一字一句都要反复核查,以免错字连篇、阿舍生曰。

最后方能付诸雕镂,由巧手匠人遵古法制作,将这些文字化作永垂不朽的经典形制。

我曾有幸亲临古籍重镇、观摩纂刻全过程,对其复杂工序赞叹不已。

那些老一辈的纂刻大家们,就如同坚守岗位的卫城勇士,用一腔孺子可教的赤诚之心,守护着中华文化的根与魂。

他们对纂刻工艺的执着追求,犹如一场默默无闻的文化革命,将古已有之的经典知识予以永生。

每每拜读纂刻名作,我总会由衷感叹:这不啻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们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兴衰更迭,也必将滋养后人对传统文化的眷恋与热爱。

对于我们这些年轻一代而言,珍视纂刻艺术、保护古籍瑰宝,是责无旁贷的神圣职责。

让我们一同努力,将这份薪火相传的文化基因永驻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篆刻的学术论文篆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有悠久的历史,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下面是由 ___的关于篆刻的学术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浅谈清代篆刻艺术摘要:篆刻艺术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有悠久的历史,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金石味”、以刀代笔、在仅有的“方寸天地”之内抒发文人的情怀、表现天地万物是篆刻艺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文章以清代篆刻艺术为研究对象,探讨清代篆刻艺术兴盛的原因和代表人物、作品及影响。

关键词:篆刻艺术;清代;代表人物篆刻艺术,就是在金属、象牙、犀角、玉、石等材质上雕刻篆体文字的艺术。

因以 ___为主,故而又称印章艺术。

虽然历代有隶书入印、图形入印、楷书入印等,但在 ___选择中均没有成为制印的主流,因其印面多用篆书体,所以习称篆刻。

一、篆刻艺术的发展历史我国篆刻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自先秦古玺、秦汉印开始至今,出现了许多印人大家及风格流派。

然就其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如同社会发展,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繁荣、衰落、繁荣的循环往复的历史过程。

(一)印章艺术的发展自商代出现印章,在春秋战国时,因政治经济的发展,手工业逐渐发达,印章的用途也逐渐扩大。

到秦汉,印章艺术进入第一个繁荣时期。

由于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组织的扩大,社会昌盛,官私印章的使用更为广泛,佩印成为普遍风气,从而促进印章工艺空前发展。

印章的文字、形制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在印文书体上,由体势趋于平正端和的小篆、摹印篆代替了六国文字,布局均衡严谨和富有装饰,并形成了多样的因势布白手法和构图形式,线条挺劲浑厚,气势雄强,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

秦汉时期还奠定了完整的官印制度。

(二)篆刻艺术的出现魏晋时期的印章风格多受汉代影响,到了唐宋时,篆法开始衰微。

魏晋以后因真行草书盛行,篆书脱离了实用功能,印篆中掺进了隶楷笔法,这种现象越到后来越严重,以致随意改动笔画,篆法错写比比皆是,所以,篆印艺术的衰微似乎也是历史使然。

不过唐宋时期的书画艺术逐渐发展起来,开始把印章用于书画。

文人士大夫官场不得志,或不满社会,消极厌世,或寄情于山林,致力诗文书画。

印章因而也成了他们抒发闲情逸志、诉诸喜怒哀乐的“方寸天地”。

特别是宋元以来的中国画越来越明显地趋向于“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文人画”形式,更加促进了篆刻艺术的发展。

唐宋元是印章发展从实用向欣赏发展的过渡时期。

(三)篆刻艺术繁盛我国真正的篆刻艺术是从明代兴起,文彭以汉印规范印学,推广石质篆刻材料,广收门徒,普及篆刻艺术。

到了清代,篆刻艺术在形式和内涵上超越了前代,出现了万紫千红、派别林立、 ___的局面。

像皖派、浙派、邓派、吴派、赵派等众多的印学学派,造就了赵之谦、吴让之、邓石如、吴昌硕等一大批印坛巨匠,成就卓著。

清代的印风一直支配和影响着中国印学的发展,对当今的篆刻家来说,仍有继承和借鉴之意义。

二、清代篆刻艺术兴起的原因进入清代,在金石、文字学迅速复兴并推动书法界好古风气的同时,篆刻艺术也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大家为了深入研究、把握第一手实物资料,一时汉碑、汉印、金文款识等的收集、之风随之而起,这就大大推动了书法、篆刻艺术的繁盛,同时清朝时期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繁荣的国内经济、清廷注重文化的政策,清代主流学术的影响,以及其它艺术对篆刻艺术的滋养均对篆刻艺术的繁盛起了重要作用。

(一)文字的影响从乾隆朝开始,书法的发展异军突起,一批长于金石古刻的书家从帖学的包围中突围而出,举起了振兴篆隶的大旗。

篆书和隶书在历史上都曾有过辉煌的年代,邓石如、钱坫、桂馥等,他们的成就可以说直接秦汉远在唐人之上了。

在“帖学”之外为清代书法的发展另辟蹊径,篆书和书法的结合引起了清朝书法艺术的复兴,有了“篆隶中兴”的成功经验,书法界学习古碑刻的热情进一步高涨,在新书法形成的发展浪潮中,清朝的篆刻艺术也进入了一个全面振兴的新时代。

篆刻离不开篆书,清代篆书的复兴,为篆刻艺术提供了必要的艺术载体和肥沃的生长土壤。

(二)金石学的影响金石之学始于宋,它的任务是“研究中国历代金石之名义、形式、制度、沿革,以及所刻文字图像之体例、作风。

清代金石学的兴盛对当时篆刻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金石学还有玺印的研究在清朝这一形势下,治印者与学者们一样,也接触了大量金石文字,并在赏鉴、研究过程中触发了艺术的灵感,提高着印章的审美能力,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篆刻实践。

金石学对古代印章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它的理解,也直接丰富、深化了篆刻艺术的各种风格,金石学中各门类的研究,扩大了篆刻艺术以资取法的范围,直接孕育了“印外求印”理论。

从现象上看,清代著名篆刻家数量之多,成就之高在印史上都是空前的,而且他们常常是篆刻家、金石家、书法家、画家等双重甚至多重身份集于一身,也统一于一身。

(三)其它影响因素清朝篆刻艺术的兴盛从更深的层次去探讨,与清朝的文化背景、政治质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清王朝的建立,割断了明末诸贤所形成的浪漫书风,把偏离主线的书法革新局面重新扳回到中和体系上来。

石质印材引入制印领域对篆刻艺术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同时还有清代稳定的 ___和文化生活的丰富、发展对篆刻艺术产生了需求。

另外作为篆刻主体的制印者,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到,文化层次的提高对篆刻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清代篆刻艺术代表人物、作品及影响清代是篆刻艺术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高峰,风格各异,流派独立,特别是在清代碑学盛行时,碑学家无不兼擅篆刻,可以说清代的碑学与篆刻学是相辅相成的。

在清代,最有影响者当属浙派、邓派和黔山派。

浙派为丁敬首创。

以古玺和秦汉印为宗,有刚劲朴茂、雄健苍古之目。

邓派亦称新皖派,以邓石如为代表。

石如工四体书,“书自印出,印由书出”,推崇阴柔,以圆取胜,作品苍劲质朴,恢弘酣畅,洒脱清新,自成面目。

对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等后学晚辈有较大影响。

黔山派,为黄士陵所创。

士陵早年学吴让之,取法古玺,于浙、皖两派之外另辟蹊径。

布局峻峭,用刀凌厉,平洁光滑,静中见动,古雅秀美。

承继者有黄石、李尹桑、乔大壮等。

现着重介绍两个颇具代表性的派系―浙派和邓派。

(一)丁敬和浙派浙派兴起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由丁敬创始,继起的有蒋仁、黄易、奚冈等人。

四人篆刻风格较近,但又各具特色,蒋仁以朴拙取胜,黄易和奚冈则以秀逸著称。

与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继合称为“西冷八家”。

“西冷八家”是浙派的代表,反映了国人对乡先贤的尊崇,因都是浙江杭州人,后人就把他们及效法他们艺术风格的印家,总称为“浙派”。

浙派崇尚秦汉玺印,应用坚挺的切刀来表现秦汉风貌,以其古朴雄健的风格有别于柔美流畅的皖派诸家,所以有“皖派阴柔,浙派阳刚”的评论,浙派艺术支配清代印坛这一个多世纪,影响极深远。

丁敬远承何震,博采众长,不主一家。

著有《武林金石录》、《砚林印谱》等,以“碎刀”为技法,千变万化,强调节奏起伏,锋颖明快,线条呈现轻重疾涩的变化,能有效的克服明人浮华的风气、纤巧的弊端。

丁敬的篆法特点在于简洁工稳,自然平淡,不假华饰,达到脱尽豪华见真淳的境界。

他的“两湖三竺万壑千岩”、“洗句亭”、“采菊东篱下”、“心无妄思”、“启淑私印”诸白文印,篆法逐渐删繁就简,参以隶法,简古平淡,尚率真而厌华巧,颇有高古含蓄、大智若愚之风度。

如其中的“水”字旁,多参用隶书写法,“无”字写法则完全借用隶书结体,“启”字则参用简体字。

尤令人惊异的是,丁敬在五十五岁时为其诗友大恒和尚所刻祝寿印,以佛教的一个吉祥标志“?”来代“万”字,此符号本梵文“吉祥万德之所集”之义,丁敬将此字置于印的中部,取佛典所云“如来佛胸现大人相”之义,蕴义甚深。

自此,后世多有模仿者。

蒋仁诗书画兼工,印风师丁敬,朴拙苍劲,洗练简古,自有创格,别具情趣。

因性情耿介,不轻易奏刀,流传作品不多,其代表作有“真水无香”“邵志纯字曰怀粹印信”等。

黄易著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秋景庵印谱》等。

专研金石学,善山水画,书法以篆隶名世。

其治印受业于丁敬,而以稳中求变、灵动清劲出之,章法注重虚实对比,耐人寻味。

有“蒋仁尚拙,黄易尚巧”之说。

他的“小心落墨,大胆奏刀”,深得个中三昧。

奚冈著有《蒙泉外史印谱》,诗词书画皆有声于当时。

篆刻服膺丁敬,印风能拙中见放,透落秀逸之气。

篆法方圆互见,更得自然率真。

总之,蒋、黄、奚三家从不同方向对丁敬平方正直一路的朱文印和仿汉白文印有所发挥并走向精熟稳定的阶段,碎刀、短切的刀法进一步强化,呈现出浙派上升期的勃勃生机。

(二)邓石如和与邓派在清代的印坛上,邓石如是一位别开生面的杰出巨匠,有《完白山人印谱》传世。

清代魏锡曾对其作过“书从印入,印从书出”的评论,可以说是对他的艺术特征及其形成因素的深刻剖解。

在书写工具上,他突破“秉笔烧毫”之法,充分发挥羊毫刚柔相济的特性,形成体势方圆互见,结构宽阔开张,意态千变万化,线条富有笔情墨趣的雄浑朴茂的篆书新体。

篆书风格的变革,为他印风的更新奠定了基础,在书法和刀法、笔意和刀味完美统一上,邓石如大大超越了他的前辈和同时代的人。

他的代表作“意与古会”、“江流有声断岸千尺”、“淫读古文甘闻异言”,具有“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独特印风。

前二方在章法上颇有特色,“意”印三密一疏,构图自有空灵之处;“江”印篆法流动自然,婀娜不失刚健,拿浙派驻涩势切刀相异,对角虚实交叉,读来饶有起伏,堪称绝胜之作。

“淫”印可以视为邓氏的基本风格,以小篆作白文,颇为大胆,不落陈规。

无显匠意,一气呵成,流露明确的自然主义倾向。

在刀法方面,此期作品则开始走出徽派印人讲求笔画匀整、工致的习尚,以较为自由的运刀手法表现线条,走刀如笔、转运轻浅的特点已经形成。

从这一点上看,邓石如刀法的“写意”性格也已经十分鲜明。

邓石如的篆刻美学思想,直接催生了他的艺术新面目并启迪了后世印人。

他提出“刻印白文用汉,朱文用宋”,阐发了不同形式的印章用篆的差异性:他以“刚健婀娜”这一审美境界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他在章法上强调“计白当黑,奇趣乃出”、“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对比效应。

以求生动出奇趣,呼应得平衡的视觉效果。

三、结语篆刻艺术作为国粹之一,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记载着厚重的悠久传统。

篆刻是书写、刻印、转印相结合的艺术,是浓缩的、有蕴含的美,其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篆刻艺术作为中华民族多种艺术形式中的奇葩,除了它具有实用价值以外,还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寸方天地、刀石生趣的篆刻艺术,以其独特的创作形式和艺术魅力,深受历史文人雅士的青睐。

千百年来,传承演进、异彩纷呈、经久不衰。

___:[1]邓散木.篆刻学[M].贵州人民出版社, xx.[2]韩天衡,孙慰祖.印章艺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3]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M].杭州:西泠印社,1999.[4]高文亮. 试论篆刻艺术的形式美[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xx(3).[5]戴林.中国印章艺术[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1990.(作者简介:褚晓琼(1970.6-),女,浙江嘉兴人,本科,副研究馆员,浙江省嘉兴市文化馆,群文专业书法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