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城市与城市发展知识点(最新版).doc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及重点归纳以及考试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及重点归纳以及考试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发展的动因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化概念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具体的分析包括:人口(农业、非农业);地域(农村、城市);产业(农业产业、非农产业);空间形态转化(城市空间形态、农村空间形态);文化和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和环境.3、城市化发展的S形曲线初期阶段(小于30%左右):生产力水平低,发展速度较缓慢;中期阶段(30%~60%或以上):快速发展期;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移,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1、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1、分散发展(指通过新建城市来缓解大城市的发展):1、田园城市(霍华德)2、卫星城、新城(恩维等)3、有机疏散(沙里宁)4、广亩城(赖特)2、集中发展:柯布西埃:指望通过对城市结构的重组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2、田园城市、卫星城、新城的概念⏹田园城市Garden City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以解决城市与自然隔离的矛盾和城市自发膨胀、土地投机等问题。

⏹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新城:改进的卫星城。

城中居住与就业岗位协调,具有与大城市相近似的文化福利设施配套,可以满足居民就地工作和生活所需,是一个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

3、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案、技术手段和特点指导思想: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也应当成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经典)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经典)
(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l、城市物质构成 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 外部效应) 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
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内外扩展和内部重组 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 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
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 (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 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 四、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 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 城镇体系的概念 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 (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 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 一、古代城市规划 (一)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 《周礼,考工记》的礼制理念
(六)城市土地使用 按照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七)调查主要方法 l、现场踏勘和观测 2、问卷和抽样调查 3、访谈和座谈会 4、文献资料 二、定性定量分析的常用方法 (一)定性分析 l、因果分析 2、比较分析 .(二)统计分析 1、频数频率分析 2、集中和离散分析 (三)一元回归 如果存在相互关系,以一个控制变量预测另一个。 (四)模型分析法 l、实体模型 2、概念模型 三、城市想划中的研究工作 (一)城市性质 主导职能,建设的总纲,基本特征和总的发展方向 1、城市类型 2、依据 3、方法,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 4、检验 (三)城市规模 l、人口 (1)人口预测的简单增长法 (2)比例法 (3)区域分配法 (4)环境容量法 (5)回归分析法 2、用地 指标级别 用地指标(M2/人) 指标级别 用地指标(m2/人) I 60.1~7.5 3 90、1~105 2 75.1~90 4 105、1~120 城市用地规模=预测城市人口的规模*人均建设用地标; (三)城市环境容量 l、自然条件 2、城市现状 3、经济技术条件 4、历史文化 四、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方法 三大类——自然地质,建设条件,经济条件 (一)掌握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 地质条件 工程条件 水文条件 气候 太阳 风象 气温 降水 土地的适用性评价 (二)掌握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 用地的布局结构 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城市规划原理学习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学习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学习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 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2. 我国1955年曾规定市、县人民政府的所在地,常住人口数大于2000人,非农业人口超过50%以上,即为城市型居民点。

工矿点常住人口如不足2000人,在1000人以上,非农业人口超过75%,也可定义为城市型居民点。

3. 城市是由于人类在集居中对防御、生产、生活等方面的要求而产生,并随着这些要求的变化而发展。

4. 城市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代、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5. 通常把农业的产生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使人类社会出现了定居的居民点。

近代的工业革命,也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6. 一般把英国人瓦特在1784年发明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

7. 古代城市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城市与防御要求;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8. 人工能源及加工业的集中造成城市的发展、规模的扩大,是工业社会城市发展的模式。

9. 城市化一般简单的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口职业的转化、产业结构的转化、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10.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第二、三产业人口)。

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11. 城市化水平也从一个方面表现社会发展的水平,表示工业化的程度。

12.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城市化水平和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13.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稳定阶段。

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城市与城市发展知识点

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城市与城市发展知识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大纲要求:1.掌握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2.熟悉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特点;3.了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4.熟悉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5.熟悉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6.熟悉城镇化的含义;7.熟悉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8.熟悉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当前状况;9.熟悉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10.熟悉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11.熟悉城市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12.熟悉城市发展和资源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城市的概念与内涵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人们对它的理解多种多样,这既反映了城市生活多元的本质特征,也反映了城市及其研究学科不断发展、动态演进的过程。

城乡规划师更新QQ群:180542561 购买各类资料咨询QQ:537084732一、城市的概念城市最早是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城”是由军事防御产生的,“市”是由商品交换市场产生的。

城市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剩余物资的交换和争夺而产生的,也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目前对城市的一些主要理解或定义归纳如下:(1)城市的产生定义——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指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指手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分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商品交换)(2)城市的功能定义——城市是工商业活动集聚的场所,是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群聚居的场所。

(3)城市的集聚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高密度的人口、建筑、财富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4)城市的区域定义——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同周围广大区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控制、调整和服务等职能。

(5)城市的景观定义——城市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包括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建筑物的多样化和空间利用的多样化。

它包括了自然环境却又是以人造物和人文景观为主的一种地理环境。

(6)城市的系统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自然和社会复合巨系统。

注册城乡规划师-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

注册城乡规划师-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

注册城乡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的概念与内涵1.1城市最早是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

城市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剩余物资的交换和争夺而产生的,也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1.2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1.3城市是工商业活动聚集的场所,是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群聚居的场所。

1.4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

1.5城市是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

它包括了自然环境却又是以人造物和人文景观为主额一种地理环境。

1.6城市是一个复杂且厨余动态变化之中的自然-社会复合巨系统。

1.7城市是非农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2.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城市与乡村)2.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

城市的集聚效益是其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

2.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2.4城市是一个综合的巨系统。

3.1大都市区,是一个大的城市人口核心,以及与其有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地域的组合,是国际上进行城市统计和研究的基本地域单元,是城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产生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美国是最早采用大都市区概念的国家,后称大都市统计区。

加拿大-国庆调查大都市区,英国-标准大都市劳动区/大都市经济劳动区,澳大利亚-国庆调查扩展城市区,瑞典-劳动—市场区,日本-都市圈。

3.2大都市带,法国戈特曼首先提出:有许多都市区连城一体,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存在密切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叫做大都市带。

3.3全球城市区域,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前提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由全球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空间现象。

这种发展趋势是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包括发展中国家。

二、城市与乡村1.1聚落因其基本只能和结构特点以及所处地域的不同,基本被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其差异有:聚集规模的差异,生产效率的差异,生产力结构的差异(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职能的差异(城市一般是一定地域的政经文中心),文化观念的差异。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与城市规划
城市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 城市( urban/city/town)
城市又称都市 ,是城市规划学中最基本的概念 。 城市是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 是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 对于城市概念的界定 ,不同的学科以及不同的研 究者有相当的差异 。法国城市地理学家潘什梅尔 曾说过:“城市现象是一个很难下定义的现实: 城市既是一个景观 ,一片经济空间 ,一种人口密 度; 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 更具体点说, 也可能是一种气氛 ,一种特征或者一个灵魂 。”
衡量城市化发展过程的数量指标 , 即城 市化水平 ,一般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 比重来表示 。 由于城市化是一种涉及到 人的地域空间 、经济 、生活方式等多方 面深刻变化的过程 ,应该用一种多因素 的综合指标来衡量其发展水平 。但迄今 为止 ,还没有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衡量城 市化水平的综合指标。
所谓规划区 ,是指城市 、镇和村庄的建成区 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 ,必须实行规划 控制的区域。
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 制的城市总体规划 、镇总体规划 、乡规划和 村庄规划中 ,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 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城乡统筹规划的城市规划区概念
3 . 城市化/城镇化( urbanization)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把城市定义为:
“大量异质性居民聚居, 以非农职业为主,具有 综合功能的社会共同体 。”
《中外城市知识辞典》中对城市所下的定义为:
“ 区别于乡村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聚落 。是 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 ,人口、经济、政治、文化 高度集聚的社会物质系统 。”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中所称的“城市 ” 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 在这里 ,市和镇(建制镇)统称为城市 ,而没有 统称为城镇 ,建制镇被纳入了城市范畴。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居民点的形成: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居民点以及农业文明发展较早的地区是两河流域。

二、城市的形成:类的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为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1、城市与防御要求:最初是防止野兽侵袭,后来由于原始部落之间的战争,进而加强了防御的功能。

兵器技术的进步也能影响到了城市建设。

2、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

如:隋唐长安城,中间靠北为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其南为集中设置中央办公机构及驻卫军的皇城,均有城墙与其他东南西三面的一般居住坊里严格分开。

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我国封建集权的国家,城市规模大,而欧洲封建社会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小;中国封建城市中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欧洲封建城市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如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商市的发展是城市诞生与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近代城市的发展—少到多: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了大量的农业人口,使之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扩展也吞并了周围的农业用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工人,这些都加速了城市化。

2、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布局变化:圈层式地向外扩张,出现城市仓储用地,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地区,城市道路系统布局变化,城市类型增加。

3、城市与环境:人与自然接触变少、工业废气污水、生活污水及固体废弃物。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近代城市的发展城市工业化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了大量的农业人口,使之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扩展也并吞了周围的农业用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工人,这些加速了城市化。

工业发展需要大量原料,产品要运输至外地,就出现了城市仓储运输用地。

铁路、车站、码头及公共建设均有着自己的选址要求,都改变着城市的结构布局。

二、城市化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具体的分析包括以下:(一)人口职业的转变: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

(二)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

(三)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

居住由分散变密集,从靠近自然环境向人工环境为主转变。

城市化也可称城镇化,城市与镇均是城市型的居民点,均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区别仅是文字使用与规模的区别,“市”和“镇”尚有行政建制的区别。

城市化水平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反映社会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的程度。

人口按职业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按户籍分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一、城市规划的任务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国土规划(扩大)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城市规划的工作对象不仅是在行政级别意义上的城市,也包括在行政管理设置、在市级以上地区,也包括够不上城市行政设置的镇、乡和村等人居环境。

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地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二、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节约用地、节约能源和资源、可持续发展(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保护文化遗产与新科学技术应用协调、从实际出发重视当地客观条件和历史传统(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生活和谐:城市设施现代化,满足居民文化生活需求;不分种族、性别、年龄、职业及收入状况,不分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为弱势集团提供优先权,这是规划师的基本立场。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

名词解释部份1、日照间距: 先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 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造后退:是规定建造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者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 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

(不确 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5、城市蓝线: 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 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城市干道或者自然分界线所围 合, 并与居住人口规模 (30000--50000 人)相对应, 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 能满足该区 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 :中央商务区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者大城市里主 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造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

11、建造平均层数 :指一个建造地段内所有建造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造总面积的总和12、CIAM :国际现代建造协会 。

13、拆建比: 新建的建造总面积与拆除的原有建造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者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 的总称。

15、竖向设计: 城市开辟建设地区(或者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造布置 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 改造,确定坡度、 控制高程和平衡土 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者其中某一要素对 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 定建设用地性质、 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辟相衔接,作为城市规 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筑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最新整理《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讲课讲稿

最新整理《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讲课讲稿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居民点发展与分类;居民点的含义:人们为共同生活和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

居民点的发展:无固定居民点——固定居民点——城市型居民点居民点的分类:城镇型居民点(城市、城镇)和乡村型居民点(中心村、基层村、自然村)2.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分离)3.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工业化不仅促进原有城镇的发展,而且导致新型城市的涌现。

4.城市定义及界定标准现代城市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和行政管辖。

城市可以理解为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

5.城市化定义及衡量指标城市化的内涵: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人口职业转变),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地域空间变化),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城市化是国家和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

衡量城市化的指标包括三个方面:城市数量、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1.了解古代西方城市发展各阶段的基本特征。

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略)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管子“度地篇”中城市布局城市选地以及道路系统都有精辟的论述。

如选址:“高勿近埠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如布局:“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维绳”,这种观点打破了原《周礼考工记》的单一模式。

——总结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儒家礼制思想影响较大,强调中轴对称,但凸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在古代城市建设中得到体现,一些城市规划布局考虑地质、地理和地貌特点,城墙不一定方,轴线不一定直,自由外在的形式是富于哲理的内在联系。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的产生与定义居民点的形成农业与畜牧业分离,第一次劳动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黄河中下游、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城市的形成生产方式改进,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出现交换,以物易物,《易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劳动分工加强,出现专门的手工业者,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第二次劳动分工,原来的居民点分化,以农业为主的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是城市,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分工的产物。

剩余产品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出现了阶级,人类进入奴隶社会,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城市的定义现代城市,包括三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我国1955年规定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常住人口大于2000,非农人口超过50%,即为城市型居民点。

工矿点常驻人口不足2000,在1000以上,非农超过75%,也可定为城市型居民点城市型居民点,按行政区划的意义,可有直辖市,市,镇。

建制市与建制镇只是行政管辖意义的不同,不应只把有市建制的才称为城市。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市与防御要求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起初防止野兽,其后为了战争。

陕西半坡、姜寨等原始居民点外围的深沟,就是防御设施,也有用石头垒成的墙或木栅栏。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筑城高潮西亚巴比伦城,平面矩形,两重墙,两重间隔12m,墙外有城壕,有明显的防御目的。

城市规划原理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整理
《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 问题进行了阐述,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先例,
形成大小套城的都城布局模式,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社会要求, 发展了“相天法地”的理念,即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 复道、甬道等多重城市交通系统,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具有开创性意义, 城市布局并不规则,没有贯穿全城的对称轴线,宫殿和居民区相互穿插, 王莽取得政权后,受儒教影响,在城市空间布局导入祭坛、明堂、辟雍等大规模的礼教建筑, 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是中国 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由于不受一个集权帝王统治的制式规定,并且《管子》、《孙子兵法》等著作在思想上丰富 了城市规划创造,打破《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
《管子》:必须将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城市内 部空间布局采用功能分区的制度,以发展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其意义在于:打破城市单一的 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
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体不同的价值观,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价 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两个宪章的比较:
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 马… 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强调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 马… 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起决定作用的
出现开放的街巷制
更强调中轴线对称, 在几何中心建中心阁
胡同里四合院,突出和体现封 建社会以宗族家庭为单位的 伦理观念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纯手打.doc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纯手打.doc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的产生:1、城市最早是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城指军事防御产生的,市指商品交换产生的2、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剩余产品交换和争夺、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3、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4、世界最早的城市出现在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都是农业发达较早的地区5、城市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象征6、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的结果城市产生的定义: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城市聚集的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聚集,高密度的人口、建筑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当前所获得的共识: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城市的基本特征: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4、城市具有系统性乡村的基本特征:1、人的活动、建筑的区域、居住地、生产地等的相对分散是基本特征2、同一地区的人们生活有明显的同质性3、大部分生活资料可直接来源于土地4、社会结构较单一5、能源使用多样6、如同城市的变化一样,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驱使之下,乡村在各地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1、聚集规模差异2、生产效率差异3、生产力结构差异4、职能差异5、物质形态差异6、文化观念差异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1、他们有着很多不同之处,但仍是一个统一体,不存在截然的界线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交通、通信条件的改善与进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象愈发明显3、城乡社会、经济以及景观和聚落都具有连续性城市与乡村联系的要素:1、物质联系2、经济联系3、人口移动联系4、技术联系5、社会作用与联系6、服务联系7、政治、行政组织联系城市社会经济的特点:1、工业和服务业可称之为非农经济,是城市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2、城市社会的经济形式多样3、城市经济分为:为了满足来自城市外部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为主的经济活动的基本经济部类,和为了满足来自城市内部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为主的经济活动的非基本经济部类。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城市及城市规划1、城市的含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与非农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2、城市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与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与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3、城市化几个阶段: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与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到达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到达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根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根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开展与技术的进步,一局部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开展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立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场进入都城建立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现代城市规划思想:(1)田园城市理论:英国霍华德提出。

意义:提出开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

原那么;动态管理的观点。

(2)卫星城镇理论:昂温提出。

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效劳设施。

(3)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及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及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4)马丘比丘宪章:重视人及人的联系。

(5)邻里单位:要求在交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1、一书两证: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立工程选址意见书、建立用地规划许可证与建立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1、城市规划的含义: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开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各章知识点1. 要避免因地形等条件造成的空气滞留或风速过大。

在居住区内部,可通过道路、绿地、河湖水面等空间,将风引入,并使其与夏季的主导风向一致。

2. 城市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适用性评定,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

其作用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3. 柯布西埃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是他的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的集中体现。

4.集中型形态:即城市建成区主体轮廓长短轴之比小于4:1,是长期集中紧凑全方位发展状态,其中包括若干子类型如方形、圆形、扇形等。

5. 居住用地占有城市用地的较大比重,包括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绿地、道路用地。

6. 对多层住宅而言提高层数能降低建筑的造价,6 层住宅无论从建筑造价和节约用地来看都是比较经济的。

7. 住宅群体组合方式: 成组团组合形式、成街成坊组合方式、整体式组合方式8. 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干道应占有一定比例,通常用干道网密度来衡量。

9. 主干道(全市性干道),主要联系城市中的主要工矿企业,主要交通枢纽和全市性公共场所等,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m 。

10. 居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

一般车行道宽度不小于9m米,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

当该级道路通行公交车时,车行道宽度不小于11米。

11. 中国封建城市中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

而欧洲封建城市中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12. 《管子》论著认为采用功能分区制度,以发展城市商业和手工业。

《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的著作,打破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确建立起来了,其影响极为深远。

13. “邻里单位”理论因为适应了现代城市由于机动交通发展带来的规划结构上的变化,把居住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以后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内容总结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没有给定的居民点(穴居与树居等);母系氏族群落—-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劳动集体,但无固定居民点;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固定居民点出现二、城市的形成(奴隶社会)私有制出现;城、沟、池的出现-—防卫性功能“筑城以卫君”;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商业、手工业分离,促使城市的出现三、城市的定义1。

城市是以非农业生产、人口集聚为重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城市界定的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以及城市设施、人口密度。

3.我国城市规模顶级:特大(≥100万)、大(100>X≥50)、中(50>X≥20)、小(<20)第二节:城市的发展一、古代城市的发展防御要求、社会形态、政治体制、经济发展都对城市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中记载有关城市建设与防攻战术的内容、“西安城墙”是其发展代表;商都“殷城"、曹魏“邺城”体现了所处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各级府州县城市为政治体制的影响产物;苏州、扬州等为经济发展促生的城市国外:古巴比伦城;卡洪城、罗马城;神权统治中心——教堂;商业城市意大利威尼斯城二、近代城市的发展的四大影响要素:人口聚集、布局变化、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三、总结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条件(耕地肥沃、地势、淡水供应、阳光)、经济条件(商业、交通)、政治条件(法律、管理机构)各时期城市形成的特点:早期城市(具有军事、政治色彩,沿河分布,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现代城市(工业革命促使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形成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当代城市(后工业革命促使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以制造业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促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世界城市、大都市连绵区、城市群)第三节:城市化一、含义: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与城市发展知识点(最新版)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多项选择题 中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大致可以概括为( )的城镇化模式。

A.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有企业为主导 B.商品短缺时期以私营企业为主导 C.商品短缺时期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导 D.市场经济早期以分散家庭工业为主导 E.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为主导 本题答案: 2、多项选择题 城市和乡村作为两个相对的概念,存在着一些基本的区别,其中包括( )。

A.集聚规模的差异 B.生产效率的差异 C.生产关系的差异 D.价值形态的差异 E.文化观念差异 本题答案: 3、单项选择题 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主要因素中,不包括( )。

A.自然环境因素 B.社会文化因素 C.政治因素 D.经济与技术因素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密----------------------------------封 ----------------------------------------------线----------------------本题答案:4、多项选择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进展,大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了重组,建立适应现代()的多中心开放结构成为主流的趋势。

A.经济生产方式B.社会生活方式C.交通方式D.服务方式E.信息沟通方式本题答案:5、多项选择题下列各要素中,属于城乡经济联系的l城市的性质由生产功能转向服务功能,制造业地位明显下降,经济呈服务化时是()的城市。

A.农业社会B.工业社会C.后工业社会D.现代化本题答案:9、单项选择题城市是一个综合的巨系统,但它不包括()。

A.经济子系统B.政治子系统C.社会子系统D.科学技术子系统本题答案:10、单项选择题以下关于中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有企业为主导B.商品短缺时期以个体私营企业为主导C.市场经济早期以分散家庭工业为主导D.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以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为主导本题答案:11、多项选择题我国市制由多层次的建制构成,从行政等级上划分,包括了()四个等级。

A.直辖市B.省级市C.副省级市D.地级市E.县级市本题答案:12、多项选择题在新的城镇化机制作用下,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有()。

A.城镇化发展的区域经历了由东向西的转移过程B.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总体快于中西部内陆地区C.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将成为我国城镇化略的主要选择D.城市群、都市圈等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E.在沿海一些发达的特大城市,开始出现了社会居住分化、郊区化趋势本题答案:13、多项选择题“有形的城镇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镇化,具体反映在()。

A.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B.空间形态的改变C.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D.人口的集中E.物质资源的集中本题答案:14、单项选择题城市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包括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建筑的多样化和空间利用的多样化,它是以()为主的一种地理环境。

A.自然环境B.人造物C.人文景观D.人造物和人文景观本题答案:15、多项选择题城市所具备的基本特征主要有()。

A.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B.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C.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D.城市具有系统性E.城市是一个社会复合式系统本题答案:16、多项选择题下列关于城市发展与区域、社会经济及资源环境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区域是城市发展的核心B.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空间载体C.健康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D.社会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支撑与约束条件E.健康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资源环境集约利用本题答案:17、单项选择题全球城市区域是以()为核心的城市区域,它是多核心的城市扩展联合的空间结构,而非单一核心的城市区域。

A.政治中心城市B.经济中心城市C.中心城市D.具有全球城市功能本题答案:18、单项选择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镇化历程中城镇化的()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城镇化大起大落时期。

A.启动阶段B.波动发展阶段C.停滞阶段D.快速发展阶段本题答案:19、单项选择题下列关于中国城镇化发展总体的基本特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城镇化过程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已经进入了持续、加速和健康发展阶段B.城镇化发展的区域重点经历了由东向西的转移过程C.在各级城市普遍得到发展的同时,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密集地区发展加速D.部分城市正逐步走向国际化本题答案:20、单项选择题计划经济体制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因为()所引起的大量外来人口的迁入以及相关政策的强制性推动。

A.资源开发B.兴办工厂C.商品短缺D.人力资源的开发本题答案:21、单项选择题城镇化的模式是指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特定阶段、特定环境背景中城镇化基本特征的模式化归纳、总结。

其中,在商品短缺时期是以()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A.国有企业B.外资及混合型经济C.乡镇集体经济D.分散家庭工业本题答案:22、单项选择题最能体现不伤害原则的是()A.医生为患者选用疗效相当但价格低廉的药物B.医生为患者提供完全、真实的信息,供其选择表态C.医生使用艾滋病患者病情资料时,应作隐去姓名等处理D.医生诊断时应考虑患者的各方面因素E.医生治疗时应努力使患者受益本题答案:23、单项选择题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通过家庭手工业、个体私营企业以及批发零售商业来推动农村工业化,并以此来带动乡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城市镇化模式是以()为主导的。

A.国有企业B.乡镇集体经济C.分散家庭工业D.混合型经济本题答案:24、多项选择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总体趋势呈现的基本特征有()。

A.城镇化过程已经进入了持续、加速和健康发展阶段B.城镇化发展的区域经历了由东向西的转移过程C.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总体快于南部地区D.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密集地区发展加速E.部分城市正逐步走向国际化本题答案:25、多项选择题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高密度的()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A.人口B.建筑C.财富D.信息E.资源本题答案:26、单项选择题最早采用大都市概念的国家是(),1980年后改称为大都市统计区。

A.美国B.英国C.法国D.德国本题答案:27、单项选择题下列城市地域的类型中,()是一个大的城市人口核心,以及与其有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地域的组合,它是国际上进行城市统计和研究的基本地域单元,是城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产生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A.大都市区B.大都市带C.全球城市区域D.大城市区本题答案:28、单项选择题城市与乡村的首要差别主要体现在空间要素的集中程度上,即为城市与乡村()的差异。

A.集聚规模B.生产效率C.生产力结构D.生产关系本题答案:29、单项选择题以下关于城镇化率的计算公式,正确的是()。

A.PU=UPB.PU=U/PC.PU=P/UD.PU=(U+P)/(U-P)本题答案:30、单项选择题尽管城市与乡村有着很多不同之处,但它们是一个统一体,并不存在截然的界限,以下各要素中属于城乡的服务联系的是()。

A.公路网B.交通服务形式C.通信系统D.经济联系本题答案:31、多项选择题下列对城市的一些主要理解或定义归纳的表述中,正确有()。

A.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B.城市区别于农村更重要的在于其功能的特殊性C.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D.城市是一个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自然E.城市具有系统性本题答案:32、多项选择题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城乡统筹”的要求,城乡统筹实际上包括经济和社会发展两大方面。

下列关于城乡统筹的正确说法的有()。

A.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企业B.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是对城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进行战略性调整和深层次变革C.统筹城乡经济资源,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增长和良性互动D.统筹城乡政治资源,实现城乡政治文明共同发展E.统筹城乡社会资源,实现城乡精神文明共同繁荣本题答案:33、多项选择题城市是一个动态的地域空间形式,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也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现代城市的发展开始凸显出一些与以往不同的动力机制,其包括()。

A.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B.人文景观建设C.科技革命和革新D.全球化与新经济E.城市文化特质本题答案:34、多项选择题下列选项中,属于后工业社会的城市的因素有()。

A.城市规模扩张,数量猛增B.交通拥塞C.生态失衡D.制造业地位明显下降E.经济呈服务化本题答案:35、单项选择题随着郊区化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大都市区人口外迁出现了新的动向,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更大的外围区域迁移,人们的通勤半径甚至可以扩大到100公里左右,这是城镇化进程的()阶段。

A.集聚城镇化B.郊区化C.逆城镇化D.再城镇化本题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