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课堂教学设计的初步探索新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新科技与新文明的到来,世界进入了教育发展和革新时期。社会上的激烈竞争需要培养具有个性、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教育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实施方法上都正在进行着巨大而深刻的变革。我们与一位小学四年级语文老师合作,进行了“创造性”课堂教学设计的初步研究与探索,并以《她是我的朋友》为例,进行了实践。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一篇课文的第二课时进行了完整的课堂层次的教学设计——做了详尽的内容分析;进行了以科学分析方法为基础的、多角度的学习者分析;设定了既符合大纲要求又适合实际情况的积极的教学目标;进行了以较大“创造性”教学策略库为基础的策略选择;做了形成性和总结性两种评价。

一、“创造性”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一)时代的发展呼唤“创造性”教学

未来社会的千变万化要求个人提前做好准备,以便能同新的情境,特别是人类自身创造的情境协调一致。黄全愈博士在比较了中、美两国的教育体制以后,对创造性做出了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人的行为具有两重性,也具有两元性,利用交叉图解来表示,分为4区(如图1所示):

其中“习惯行为”,指角色——无意识行为。如:许多学生发现自己的想法或答案与老师不同时,在“学生要遵从老师”等观念影响下,自动放弃自己的想法。

“确认行为”,指角色——有意识行为。如:想做一个“好”学生而放弃了自己的想法或答案去认同或接受老师的答案。

“自主行为”,指独立的——有意识行为。如:海湾战争正值高潮时,美国总统布什到前线看望士兵,士兵问:“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回家?”这反映他们在执行士兵义务的同时,也在进行着独立自主的思考。

按照黄全愈博士的理论,一个人的成熟过程是从第1区依次延伸到第4区。许多中国人过早的进入第3区,但在第4区边缘就驻足不前了。而第4区恰恰集中了最多与创造性有关的思维活动,它也正是创造人类文明、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区域。黄博士精辟的论述道出了我国基础教育的症结所在。传统教育中忽视“创造性”的培养等弊病积重至今已不得不改,“创造性”教学势在必行。

“创造性”教学是指以创造学、创造性心理学和创造教育学的基本原则为指导,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在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同时,培养创造性、开发创造力的教学。其中的创造性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其产生原因在于“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的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结点”。“这里的‘产品’,即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它既可以是一个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种新技术、新工艺、新作品”。“创造性”教学的内涵很丰富,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创造性”意识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技能的培养和“创造性”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包涵很多方面。“创造性”思维的“内外双循环理论模型”(DC 模型)指出,“创造性”思维结构应当由六个要素组成:发散思维(用于解决思维的方向性)、辨证思维、横纵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作为创造的起点在创造性的培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指的是无一定方向、无一定规范、不墨守成规、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它具有三个特征:(1)流畅性,指心智活动流畅少阻,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出较多的观念和设想,反应速度快而众多;(2)变通性,指思维变化多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多角度、多方向的思考问题;(3)独创性,指对事物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这三个特征并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互关联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变通性,它是高度流畅和高度独创的前提。

(二)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为“创造性”教学的具体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侧重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求和决策过程,是一种以系统方法为基础的问题----解决式的操作方法。在大力推行主体创新教育的今天,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也更多的体现出了建构主义、“创造性”教学等理论的新发展。自九十年代以来,一种新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正在国外兴起并快速发展。它的全部理论、方法都是围绕如何帮助学生的“学”即如何促进学生主动进行意义建构而展开的。设计的目标是为了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发挥出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它包括两部分设计内容:学习环境的设计;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学习环境的设计是要创造出帮助和促进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良好的外部条件,这是学习的外因;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则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激励认知主体即学习者,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这是学习的内因。教育发展到今天,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教学设计,都应该本着以“学”为中心的原则。这种新的教学设计思想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相结合,为依照我国的实际进行“创造性”教学提供了一条探索之路。

根据涉及的层次不同,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可以分为课堂层次、产品层次、系统层次共三大类。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重点通常不是从头开发,而是充分利用已有的设施或选择、改编和应用现有的媒体等教学材料,选用合适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之更有效的完成学习目标。因此,它便于教师掌握,从而能够自己承担教学设计的任务,对症下药的改进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在课堂上实现“创造性”教学,无论是从效率上,还是从效果上考虑,进行教学设计都是必要的。

(三)现实中的教育体系中存在弊病

目前在我国教育中,仍存在大角度的向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倾斜的现象,严重阻滞和压抑了培养创造性的功能。在教学实践中,缺少让学生充分自主思考、培养其创造性的教学机会。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除了教学大纲、教材、上级要求和教师自身观念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掌握一种科学的教学设计方法,不能系统的对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进行规划与实施,这使他们即使有了好的教育观念、理论,也不知如何有效的实现。教师备课、讲课时往往只凭经验,这使他们常常感到盲目无助、顾此失彼;有些人甚至只是不加思考的照搬教参,很少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这样,使教学质量过分的依赖于教师的个人天赋、经验的积累和敬业精神,而达不到大范围内的质量稳定性和普遍性。

基于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当务之急是创造出一种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创造性”课堂教学设计方法,使老师们面对“创造性”教学不再迷茫,能够真正科学的把她从理论变为千千万万个具体的教学实践。

二、“创造性“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

㈠教学设计模型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针对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参考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构建了如图2的课堂层次的教学设计模式。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1)学习内容并不仅仅包括教材本身的内容,而且包括很多教材外的、能为总教学目标(包括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服务的、各种形式的材料;(2)学习者分析包括学习准备情况(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和学习者的初始能力)及学习风格的分析;(3)教学策略的制定要求整合各步工作的结果,对影响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系统化的总体研究,是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工作重点,也是教学设计思想和成果的集中体现;(4)理论指导要求整个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