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学记中启发式教育思想以及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探学记中启发式教育思想以及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王佳衡

(宿迁学院基础部,江苏宿迁223800)

摘要:《学记》是一篇中国古代最早的、比较完善的论述教育、教学的论著。《学记》中的教育、教学的原则对中国历代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七大原则中的启发诱导原则影响至今。在当代教育发展模式中,人们越来越摒弃注入式教学,将更多的精力关注在启发式教学的发展上。

关键词:学记启发式教育当代教育影响

一、早期启发式教育的发展:

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实践,我国启发式教育思想源远流长早期的萌芽阶段可以追溯到我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的著名论断,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育思想的人,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公元前 469-前399 年)早几十年。而后,孟子提出:“大匠不为拙式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孟子的这种观点实际上继承了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即注重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他主张“引而不发”,忌讳“越俎代庖”。最后,到先秦时期,《学记》的问世,为中国后来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启发式教学原则概述:

《学记》中指出:“君子之教,喻也。”意思就是真正优秀的老师的教育,在于晓喻学生,善于使用一些诱导的方法进行教学。其中,《学记》中对如何诱导学生又提出了三条原则:

(一)“道而弗牵”。道的意思与导相同,为引导,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但是却又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更需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学内容,促使他们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找寻探求只是结论的方向。[1]

(二)“强而弗抑”。强的意思是鼓励,抑的意思就是抑制。鼓励学生去广博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不需要压抑学生的自觉性。当代的教育需要的是学生主动地产生探求知识的愿望,并非是上课时那几十分钟的注入式教学,任何的课余时间都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时间。教师的作用更大程度上旨在启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上。

(三)“开而弗达”。“开者,启其端;达者,尽其论。”(王夫之《礼记章

句》)“开其端不速达其意,而人将思而得之矣。”(《礼记集解》)[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更为注重开导学生的思路,指出学习的方法,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各种思维、使用各种方法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和眼界都能够得到巨大的开拓,而且对于答案的理解和记忆也超过了教师注入式的讲解的记忆,课堂上知识吸收的效果更为明显。

三、启发式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我国近、现代很多教育家都坚持兴办教育应该大力提倡启发式教育,否定批判注入式教育。所谓“注入”,指由外而内,强调以外力的作用和影响达到目的。而“启发”则是一种由内而外,内外兼修的方法。[3]这两种手段不仅仅是具体的教育方法,更体现的是教育思想上的对立统一。

北大校长蔡元培指出,应该适时地改进“注入式”教学方法,并且他批判了一味地“牢守几本教科书”,“像注水入瓶一样,充满了就完事”的做法。中国旧教育“是教育预定一目的,而强受教育者以就之,故不问其性质之动静,资禀之锐钝,而教只有一法,能者奖之,不能者罚之,如吾人处置无机物然”。[4]因此,在他的教育理念中,他就开始认为教育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最主要作用不是上课字字都念得有声有色,将答案告诉学生,而应该是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去寻找答案。

我国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他指出: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便怎么学,怎么学便怎么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学的是学生。他的教育方法也反对注入式教学,他认为教师应该走下“讲台”,从而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甚至是互学式的,即合乎人道、人性的师生关系,把学生看成是应该尊重、可以引导启发的人,更合理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自我发展的努力,从中更好地启发心智,发展能力。

启发式教育思想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它继承前人又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在长期的注入式教育中,这种教育模式使得人们开始怀疑注入式教育的生命力,在启发式教育发展中,人们发现,启发式教育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呈现出自身显著的特点,对当今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范树成. 浅析《学记》中关于启发式教学的思想[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02)

[2]范树成. 浅析《学记》中关于启发式教学的思想[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02)

[3]孙晶,王丹.试析中国启发式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4]

蔡元培.蔡元培文选[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