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开发资源 有效运用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度开发资源有效运用范文
作者:李中华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3年第09期
最近参加一次市里的教研活动,听了一节作文指导公开课,课题是“写出作文中的…真
我‟”。在评课的时候,一些评课教师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作文课,特别提到范文,“选文典型,运用合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教学流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二.挑一挑“我”的毛病:展示本班学生作文片段,让学生挑出片段中关于“我”的不真实的细节和情感。
三.品一品“真我”佳作:展示朱自清的《背影》和邹韬奋的《我的母亲》片段和学生佳作片段,让学生品一品其中的“我”真在哪儿。
四.悟一悟“真我”奥妙:让学生以“表现…真我‟,就要说话”句式,说说怎样才能写出“真我”。
五.说一说“真我”内心:观看全校师生中秋晚会视频,通过一两个镜头或细节,说说你当时内心的“真我”。
六.改一改让“我”更真:展示两段病文,让学生修改,要求让“我”更真实。
七.本课方法小结。
教学流程显示,教者在三个环节运用选文片段。内容上,教者选择名篇佳作的片段,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具有典型性,选取学生的习作,用学生作文教学生,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模仿。运用的方式上,都是先呈现选文片段,然后提出要求。这几处的片段运用虽然能够围绕教学目标,但是效果也并非像有些评课老师所说的那样“运用合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原因有以下四点:①割裂了名篇佳作和学生作文的整体性,断章取义,妨碍了学生从宏观语境中把握原文作者的意图;②病文运用多,范文运用少,只有在第三环节运用了三个片段,没有充分发挥范文的引领作用;③在范文展示的时机方面,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不如让学生自己举例说出心中的“真我”,或在困惑时,教者再展示,能够让学生豁然开朗,印象深刻;④在训练环节,教者没有让学生在范文的启发下写出自己笔下的“真我”,而是通过修改病文,以期达到训练学生写出“真我”的目的,但这样势必让学生“嫁接”或篡改原文作者的情感,实为不妥。
范文,顾名思义,就是能起到榜样、模范作用的文章。上述活动中,一些评课教师不仅把范文和病文混为一谈,而且没有从学生的立场上洞悉范文运用的效果。其实,运用范文指导教
学的教师很多,但由于有的教师在选择和运用范文时简单、随意,缺乏针对性,范文运用低效、无效现象还普遍存在。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一直摸索范文高效运用之路,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选文要激发兴趣
能做范文的文章很多,教师随时都能够找出一些。但是作为范文的文章,阅读对象是学生,阅读目的是提供模仿的范本,启发学生写作心智,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选择范文就不能太随意了,不能凭教师的一己之好,强行推销给学生,而要考虑到范文应适合学生的兴趣。选择的范文在情感上要激发学生共鸣,内容上要与学生生活相关,技法上能够满足学生需要,难度上要与学生认知水平相当,只有这样,学生对范文才能亲之信之,学有所获。另外,学生对自己的语文教师写的文章有极大的兴趣,有经验的教师会通过下水文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叶圣陶先生在《文汇报——教师下水》一文中说“语文教师教学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这句话启发语文教师经常写下水文,不仅能够体会到学生写作的甘苦,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写作的积极性。教师的一篇下水文往往能够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对学生的写作兴趣产生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
二.示文需选准时机
选择什么样的时机展示范文,往往会收到不同的效果。有的教师喜欢在写作之前先明确训练要求,然后展示范文,有的教师喜欢边读边评范文,然后让学生按要求作文,还有的教师喜欢在评讲学生作文时展示范文。总之,展示范文的时机没有什么严格的规定,但是,有一条准则,就是学生最需要的时候,效果最好。那么学生什么时候最需要范文引路呢?学生写作往往在三处最难。一是在开头难以下笔,二是写作过程中思路中断,三在写作以后修改升格。这三个环节最让学生费心思、伤脑筋,如果教师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展示范文,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这样也会让学生的思维陷入范文的框架,写出的作文与范文雷同。怎样让学生作文避免思维定势,摆脱范文思维的束缚,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三.评文应情感为先
我们常见的作文课堂教学思路是:出示范文——点评范文——方法归纳——出示文题——学生写作。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写作时仍然无从下手,范文没有起到期待的效果。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学生没有体验到范文中作者的感情。教师往往还没有让学生诵读涵咏范文,就开始解剖,使范文的语言、结构、写作手法和作者的情感相互剥离。不管是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作者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和结构形式与作者的个性、风格以及写作的意图是密切相联的,范文的有效运用不能忽视这些根本特征。教学过程中,不能让情感和方法脱节,或重方法,轻情感,都有失偏颇。我们应该由学生对范文情感的激荡、共鸣,引发对方法探讨的好奇心,这样才能深度开发范文的价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练文宜举三反一
当前的作文课堂教学,教师大多借助范文训练学生写作文,这一做法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作文的教学规律的。大教育家朱熹曾经指出:“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可见,运用范文,由仿到创,这是训练习作的必经之路。但是,我们也发现,很多教师运用范文方法单一,他们往往只是选择一两篇读给学生听一听,把方法提炼总结一下,然后布置题目,让学生模仿范文写作。这样很容易让学生机械模仿,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会了这一招又忘记那一招,写出来的作文容易“撞脸”。笔者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几点做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读一组,写一篇,开辟仿写的浅水区
学生认识事物往往是感性的,缺乏对事物内在规律的研究意识和能力。学生接触的范文,通常是单篇存在的形式,学生遇到中意的范文,就会去模仿,这样就不容易掌握一类文章的写法。我在作文教学中,按照作文的体裁、题材、写作手法等分类,每期确定一个训练主题,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去找一组文章阅读。例如,我在教学生托物言志手法时,让学生至少找到十篇运用这种手法的文章,精读批注,提炼方法,理解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意图,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作文。学生在同一主题之下,能够见识到多种写法,从而感悟到这一类文章的写法,避免了生搬硬套,盲目模仿,只见其形,无视其神的现象。
(二)写一篇,读一组,挖掘修改的深水区
古人云:“学然后知不足。”学生作文也是“先写,然后知不足”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会遇到词语枯涩、思维不畅、不会谋篇、立意不深等问题,范文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钥匙。我们不妨让学生瞄准某一难点,引导学生读一组范文,在阅读中积累、揣摩、感悟,然后再修改自己的作文。例如,一个学生写了一篇作文,题材是关于家乡的油菜花,他在写的时候没有足够的词汇量,感觉力不从心,不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家乡油菜花盛开时的特点。于是,我就让他上网找了十几篇关于油菜花的文章,引导他积累关于描写油菜花的词句,然后再修改自己的作文。经过修改的作文,就弥补了原作的不足,增强了表现力和感染力。当然,引导学生读一组文章,然后修改自己的文章,不是简单机械的移植,而是有选择、有鉴别的学习和借鉴,否则,作文就会走入拼凑的误区。
(三)读一组,写一组,拓宽创作的活水区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 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习惯于鼓励学生多读多写,这当然是提高读写能力的不二法门,但是,通常的“散读散写”缺少系统训练,效率低下。我一直鼓励学生进行主题阅读,选定一个主题,读一组,写一组,读写结合,相互促进。我们学校曾邀请著名作家丁立梅来校讲学,学生非常感兴趣,我借助这个机会,引导学生专门阅读丁立梅的亲情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