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王安石《上人书》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高一语文《师说》练习题和答案
高一语文《师说》练习题和答案【跟踪试题】一. 选择题:1.以下加点词语的含义与如今的用法剖析正确的一组是: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①弟子不用不如师,师不用贤于弟子⑥年十七,好古文A.全不相反B.②③⑤和如今的用法相反C.全都相反D.①③⑥和如今的用法相反2.以下加点词语含义相反的一组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C.吾从而师之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乃大惊,问所历来余嘉其能行古道3.以下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反的一组是: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于其身也,那么耻师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三人行,那么必有我师B.而耻学于师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不拘于时,学于余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以下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chuan,传达B.作«师说»以贻之贻:dai,赠予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dou,句中的停顿D.位卑那么足羞,官盛那么近谀谀:ru,阿谀,阿谀二.填空题:5.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卒谥〝____〞,作品集有«___________»。
他是唐代〝___________〞的倡议者,先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他七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课文原文回答以下效果:①教员的职能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择师的规范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_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百丈山记练习
第4课百丈山记人人心中都有一汪清泉,洗濯你的灵魂,滋润着你的生命。
只是因为日常的琐碎、生活的纷杂,才掩蔽了她的环珮妙音,朦胧了她的清碧透明。
夜阑人静,天籁无声。
每逢这个时刻,你才能卸下沉重的面具,拆去心园的栅栏,真实地审视自己,在生命的深处,你终于倾听到一丝悠然的脆鸣。
这是一首真善美的诗,像甘霖,像春风,柔慢而隽永。
)(选自新浪博客我们在险峻的华山上艰难地“爬”着,一边“爬”一边观赏着著名的华山。
我见识过怪石嶙峋的张家界,浏览过风景秀美的桂林山,但却从来没有看到过西安这一带一座座山拔地而起,直冲云霄,【课内挖掘】朱熹劝学相传朱熹年老时,散步到一所学校。
当时正是秋天,当他看到梧桐黄叶随风飘落,不禁感慨万千,想到自己头发已经白了,自言自语地说:“光阴似箭,岁月如流啊!”这时忽然看见一群青少年离室在外打闹戏耍,他深深感到,年轻人不懂得珍惜时间,只有过来人才知道时间宝贵,特别是白发苍苍的人更有惜时如金之感,于是诗兴油然而生,低头思索片刻吟道: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吟完诗后,到学堂里将此诗写在书桌上,希望那些不知道珍惜时间的青少年看到诗后,能够珍惜光阴。
据传这些年轻人看到诗后,确实受到启发,又见是名人朱熹所作,争相传抄,学习也更加勤奋了。
【课外运用】渠清如许你的精美八股,沿袭数朝,淘出精英无数,他们满腹经纶,妙笔生花。
面对前来朝拜的洋人,他们以“异类”相待;面对精良的炮舰,他们不屑一顾。
终于有一天,喷火的枪炮击落了他们的花翎,这才生出“洋务救国”的念头。
近代的耻辱,在无上的自信里拉开帷幕。
作文近乎固执的坚持,近乎盲目的壅塞,使你在近代落伍,所以,汲取教训的你广开言路,以海纳百川的大度接纳着各式外来文化。
你粗暴地推倒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屋,粗大的柱子里露出鲜红的檀木。
一位老人颓然蹲下,用手抚摸着花纹精致的砖瓦,用哽咽的语调讲述着关于老屋的故事,和历史一样绵长、和画檐一样精美的故事。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宋史王安石传》含答案
A.王安石博闻强识,文采不俗。他小时候读书过目不忘,写文章时下笔如飞,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B.王安石见解超凡,受到赏识。韩维向神宗推荐王安石,升职后也推荐他做记室,神宗一即位就任命他为江宁知府。
C.王安石执着变法,遭人弹劾。旱灾时,神宗想废除变法,他认为旱灾时小事,郑侠上奏要求罢免王安石。
14.①不听取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执政;②任用人员多有不当;③执政出现了崇宁宣和之际的祸乱。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不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神宗在颍王府时,韩维任记室,每当他的谈话得到神宗称赞时,就说:“这不是我的说法,是我朋友王安石说的。”当他升任太子庶子时,又推荐王安石代替自己任记室之职。神宗因此很想见到王安石,刚一即位当皇帝,就委任他为江宁府知府。几个月后,召入朝廷任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王安石才到朝廷。他进宫答对神宗询问时,神宗问治理国家应当首先做什么事,他回答说:“首先要选择推行的政策。”神宗问道:“唐太宗怎么样?”他答道:“陛下应当效法尧、舜,何必要效法唐太宗呢?尧、舜之道,极其简明而不烦杂,扼要而不迂阔,容易而不繁难。但是后世学者不能通晓,才以为高不可及。”神宗说:“你这可说是以难为之事要求我了,我自顾微末之身,恐怕无法与你的这番好意相称。你可以尽心尽意地辅助我,希望共同成就这一目标。”熙宁七年春天,天下已经干旱很久了,饥饿的百姓流离失所,神宗忧形于色,在朝廷上嗟叹不已,想废除所有不好的法令。王安石说:“水灾旱灾,是上天运行的常数,就是尧、汤也无法避免。这不足以招致圣上忧虑,只要做好变法中的各种事情来对付这种情况就可以了。”神宗回答说:“这哪里是小事呢,我之所以恐惧,正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变法中的事情啊!从士大夫到后宫,没有不议论它的危害性的。两位太后向我哭诉,担心京城发生混乱,认为干旱虽可怕,更怕失去民心。”王安石回答说:“说这个话的大臣不知道是谁,如果说两位太后说这些话,那是向经、曾佾进的谗言。”冯京说:“臣也听说了。”王安石说:“士大夫不满的意见,都集合到冯京处,所以冯京才听到这些议论,臣就没有听说。”京城安上门监门官郑侠将自己的奏疏,以及画着他所见的灾民扶老携幼、困苦挣扎惨状的长卷,向神宗上呈。郑侠在奏折里说:“大旱是因为王安石(变法)引起的,罢免了王安石,天上就会下雨了。”于是郑侠被判罪流放到岭南。朱熹曾经评论王安石“以文章节操品行高出世人,而且尤其以品德修养经世济民为己任,被神宗所知遇,位至宰相,朝廷期望能仰仗他有所作为,或许可以再出现二帝三王时期的兴盛。而王安石却急切地以财利兵革为首要事务,推举任用凶险邪恶的人,排挤贬斥忠诚正直的人,毒害流传到四海,以至于崇宁、宣和时期,祸乱达到极点。”这是天下之共同的心声也。以前宋神宗想任命宰相,问韩琦说:“王安石当宰相如何?”韩琦回答说:“王安石当翰林学士是游刃有余的,但让他处于辅佐天子的位置上却不行。”神宗没有听韩琦的话,于是任命王安石为宰相。唉,这虽然是宋王朝的不幸,也是王安石的不幸。
文言文阅读答案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docx
文言文阅读答案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
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
”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
”上以为然。
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令判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文言文阅读答案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安石令其党吕惠卿预其事。
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馀辈,颁行天下。
御史中丞吕诲论安石过失十事,帝为出诲,安石荐吕公著代之。
韩琦谏疏至,帝感悟,欲从之,安石求去。
司马光答诏,有“士夫沸腾,黎民骚动”之语,安石怒,抗章自辨,帝为巽辞谢,令吕惠卿谕旨,韩又劝帝留之。
安石入谢,因为上言中外大臣、从官、台谏、朝士朋比之情,且曰:“今奸人欲败先王之正道,以沮陛下之所为文言文阅读答案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上以为然,安石乃视事,琦说不得行。
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
”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今取免行钱太重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
”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
去安石,天必雨。
”侠又坐窜岭南。
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
”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文言文阅读答案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
(完整版)《师说》练习题及答案(2)
《师说》巩固及拓展性练习一、选择题(共36分,每题3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数罟.(ɡǔ)) 洿.池(kuā)阿谀.奉承(yú)师襄.(xiāng)B.跬.步(guǐ)经传.(zhuàn)以贻.(wèi)之苌.(cháng)弘 C.骐.骥(qí) 句读.(dòu)颁.白(bān)老聃.(dān)D.驽.马(nú) 郯.子(tán)针砭.(biǎn) 无长.(zhǎng)无少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孰.能无惑(谁,哪一个)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B.彼.童子之师(那些)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C.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士大夫之族.(类、辈)D.作《师说》以贻.之(赠送)是故无.贵无贱(没有)3。
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①弟子不必..师之..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吾从而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4。
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C.作《师说》以贻.之 D.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贻.笑大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5.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之.学者必有师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小学而.大遗/人非生而.知之者6。
下列各组句子中,“所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师者,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传道受业解惑也 B 所以C 圣人之所以..为圣 D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7。
文言文断句6个标志
吕蒙正因为宽厚为宰相,宋太宗特别知遇关照。朝中的官吏,家里藏有古镜,他说能照二百里,(朝士)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献给吕蒙正来求得(吕蒙正)的赏识。他弟弟找个机会装作闲谈提到这件事。吕蒙正笑道:“我的面子不过碟子那么大,怎么用得着照二百里地的镜子呢?”他弟弟听后也就不再说什么了。朝士也没有得逞。
【典例5】 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先生具有深厚的气质,高远的见识,加以精微的学术功力,因此作为文章,发为议论,豪放、强劲,英俊、奇伟,神奇、巧妙、灿烂、美好。在心胸中的才力,浩大有如江水的积储;发为文章,明亮有如日月的光辉。那清亮幽雅的韵调,凄凄切切如急雨飘风的突然来到;雄伟宏广的文辞,明快敏捷如轻车骏马的奔驰。世上的学者,不问他是否熟识先生,只要读到他的著作,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03
02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徐孺子九岁时,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好比人的眼睛里有瞳人,如果没有这个,一定看不见。”
《上邵学士书》阅读答案及翻译
《上邵学士书》阅读答案及翻译〔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20分〕上邵学士①书〔宋〕王安石仲详足下:数日前辱示乐安公诗石本,及足下所撰《复鉴湖记》。
启封缓读,心目开涤。
词简而精,义深而明,不候按图而尽越绝②之形胜,不候入国而熟贤牧之爱民,非夫诚发乎文,文贯乎道,仁思义色,表里相济者,其孰能至于此哉?因环列书室,且欣且庆,非有厚也,公义之然也。
某尝患近世之文,辞弗顾于理,理弗顾于事,以襞积故实为有学,以雕绘语句为精新,譬之撷奇花之英,积而玩之,虽光华馨采,鲜缛可爱,求其根柢济用,那么蔑如③也。
某幸观乐安、足下之所著,譬由笙磬之音,圭璋之器,有节奏焉,有法度焉,虽庸耳必知雅正之珍贵,温润之可宝也。
仲尼曰:“有德必有言”“德不孤,必有邻”,其斯之谓乎?昔昌黎为唐儒宗,得子婿李汉,然后其文益振,其道益大。
今乐安公懿文茂行,超越朝右④,复得足下以宏识清议,相须光润。
苟力而不已,使后之议者必曰:“乐安公,圣宋之儒宗也,犹唐之昌黎而勋业过之。
”又曰:“邵公,乐安公之婿也,犹昌黎之李汉而器略过之。
”那么韩、李、蒋、邵之名,各齐驱并骤,与此金石之刻不朽矣。
所以且欣且庆者,在于兹焉。
郡庠拘率,复偶足下有西笑之谋⑤,未获亲交谈议,聊因手书,以道钦谢之意,且贺乐安公之得人也。
【注】①邵学士:邵必,字仲详。
②越绝:越州的古称。
③蔑如:不足挂齿。
④朝右:位列朝班之右。
指朝廷重臣。
⑤西笑之谋:意谓谋任京官。
14..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 不候〔按〕图而尽越绝之形胜按:查看B. 非有〔厚〕也厚:思想厚重C. 以〔襞积〕故实为有学襞积:重复,堆砌D. 今乐安公〔懿文〕茂行懿文:华美的文章15.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以〕雕绘语句为精新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B.〔那么〕蔑如也官盛〔那么〕近谀C.其斯之谓〔乎〕其皆出于此〔乎〕D.苟力〔而〕不已吾尝终日〔而〕思矣16.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借赞美乐安公和邵学士的诗文,表达了作文不应单纯堆砌华丽的辞藻,而应立足现实,追求经世济用。
2023年《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2023年《序》阅读答案及译文2023年《序》阅读答案及译文1送宜黄何尉序(南宋)陆九渊民甚宜其尉,甚不宜其令;吏甚宜其令,甚不宜其尉,是令、尉①之贤否不难知也。
尉以是不善于其令,令以是不善于其尉,是令、尉之曲直不难知也。
东阳何君坦尉宜黄,与其令臧氏子不相善,其贤否曲直,盖不难知者。
夫二人之争,至于有司,有司不置白黑于其间,遂以俱罢。
县之士民,谓臧之罪,不止于罢,而幸其去;谓何之过,不至于罢,而惜其去。
臧贪而富,且自知得罪于民,式②遄其归矣;何廉而贫,无以振其行李,县之士民,哀其穷而为之裹囊以饯之,思其贤而为之歌诗以送之,何之归亦荣矣!比干剖心,恶来④知政;子胥鸱夷,宰嚭谋国。
爵刑舛施,德业④倒植,若此者班班见于书传,今有司所以处臧、何之贤否曲直者,虽未当乎人心,然揆之舛施倒植之事,岂不远哉?况其民心士论,有以慰荐扶持如此其盛者乎?何君尚何憾!鲁士师知柳下惠,楚令尹如子文,其平狱治理之善,当不可胜纪,三黜三已之间,其为曲直多矣!而《语》《孟》所称独在于遗逸不怨厄穷不悯仕无喜色已无愠色。
况今天子重明丽正,光辉日新。
大臣如德星御阴辅阳,以却氛祲。
下邑一尉,悉力卫其民,以迕墨令,适用吏文,与令俱罢,是岂终遗逸厄穷而已者乎?何君尚何憾!虽然,何君誉处若此其盛者,臧氏子实为之也。
何君之志,何君之学,讵可如是而已乎?何君是举亦勇矣!诚率是勇以志乎道,进乎学,必居广居,立正位,行大道,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吾所望于何君者。
不然,何君固无憾,吾将有憾于何君矣!【注】①令、尉:官职。
②式:发语词。
③恶来:商纣王宠信的奸臣。
④业:恶业,罪孽。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式遄其归矣遄:迅速B.比干剖心,恶来知政知:了解C.然揆之舛施倒植之事揆:比较D.悉力卫其民,以迕墨令迕:触犯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若此者班班见于书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B.且自知得罪于民若属皆且为所虏C.令以是不善于其尉洎牧以谗诛D.诚率是勇以志乎道异乎三子者之撰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而《语》《孟》所称独在于遗逸不怨厄穷不悯仕无喜色已无愠色A.而《语》《孟》所称/独在于遗逸不怨/厄穷不悯/仕无喜色/已无愠色B.而《语》《孟》所称/独在于遗逸/不怨厄穷/不悯仕/无喜色已无愠色C.而《语》《孟》所称独/在于遗逸/不怨厄穷/不悯仕/无喜色已无愠色D.而《语》《孟》所称独在于/遗逸不怨/厄穷不悯/仕无喜色/已无愠色8.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篇赠序。
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附答案详解)
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附答案详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l2题。
公讳德用,字符辅,其先真定人也。
至道二年,太宗五路出师,以讨李继迁之叛,而武康公①出夏州。
当是时,公为西头供奉官而在武康之侧,年十七,自护②兵当前,所俘斩及得马羊,功为多。
及归,公又请殿将。
至隘,公以为:“归之至隘而争先,必乱;乱而继迁薄我,必败。
”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
武康为公令于军曰:“至阵而乱行者,斩!”公亦令曰:“至吾阵而乱行者,吾亦如公令!”至阵,士卒帖③然,以此行而武康公亦为之按辔④。
继迁兵相随属,左右皆望公,莫敢近。
于是武康公叹曰:“王氏有儿矣!”明道元年,除福州观察使。
军人挟内诏,求为军吏。
公争曰:“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且军吏不可使求而得,得则军人必大受其侵。
”明肃太后固使与之,公固不奉诏。
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
于是天子心贤公,遂以公检校太保、签署枢密院事。
公固辞:“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始,人或以公威名闻天下,而状貌奇伟,疑非人臣之相。
御史中丞孔道辅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
天子不得已,以公为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赴本镇,赐手诏慰遣。
或闻孔道辅死,以告曰:“是尝害公者,今死矣。
”公愀然曰:“孔中丞岂害某者乎?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嘉佑九年,进封鲁国公。
明年二月辛未,公以疾薨。
公忠实乐易,与人不疑,不诘小过,望之毅然有不可犯之色。
及就之,温如也。
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
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
善治军旅,宽仁爱士卒,士卒乐为之用。
与士大夫游,士大夫亦多服其度,以为莫能窥也。
(选自王安石《临川文集》,有删节)【注】①武康公:王德用之父王超,谥武康。
②护:统率。
③帖:安定,顺从。
④按辔:扣紧马缰缓行。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乱而继迁薄我,必败薄:轻视 B.除福州观察使除:授予官职C.继迁兵相随属属:连接 D.公愀然日:孔中丞岂害某者乎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答案:A、薄,迫近,引申为进攻。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2011.4)真题及答案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2011.4)真题及答案一单选1.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作品是( )A.《毛诗序》B.《文赋》C.《文心雕龙》D.《诗品》正确答案C知识点名称<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性质与地位难易程度一般讲解<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
统计刷题次数:132 错误率:0%2.《文心雕龙•时序》篇中“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一句的意思是( - )A.世事变迁而文章永恒B.文章的好坏必须经过时间的检验C.社会与时代因素决定文学的发展D.文章一旦染上社会习气就不能流传下去正确答案C知识点名称文变染乎世情难易程度一般讲解“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这一观点贯串在全文的具体论述中。
刘勰认为文学发展是受社会现实制约的。
统计刷题次数:495 错误率:10%3.最早的论诗绝句出自()。
A.陆游B.元好问C.杜甫D.严羽正确答案C知识点名称杜甫<戏为六绝句>论诗的主要内容难易程度简单讲解杜甫<戏为六绝句>是最早出现的论诗绝句。
统计刷题次数:48 错误率:33%4.严羽提出所谓“诗之法有五”,包括了()A.体制、韵味、气象、格调、音节B.韵味、格力、气象、格调、音节C.兴趣、韵味、气象、格调、音节D.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正确答案D知识点名称严羽<沧浪诗话>关于"诗之法有五""诗之品有九"的论述难易程度一般讲解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
五种作诗方法,说明了写诗的最基本要求,即要清楚运用什么体裁,笔力软硬如何,要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感情,同时还要注意其音韵性,懂得了这五点,才能说会作诗。
统计刷题次数:322 错误率:100%5.张炎论词以()作为“清空”的典范作家A.周邦彦B.欧阳修C.吴文英D.姜夔正确答案D知识点名称词要清空,不要质实难易程度一般讲解他在<词源>里特立"清空"一目,那是为不满吴文英词晦涩的作风而发的,他抬出姜夔作为"清空"的典范作家。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卷+答案)
一、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舜典》1.用“诗言志”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诗言志”即指人的内心意念;2.提出了诗歌教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3.朱自清先生指出“诗喜志”是中国代诗论“玉山的纲领”,说明了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理想。
二、孔子的文学思想:以仁学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1.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孔子认为学士有多方面的作用,而核心的东西是为封建礼教和政治服务;2.主张内容与形式统一。
孔子主张先质而后文,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3.重视“中和”之美。
孔子评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明了孔子对“中和之美的肯定”,孔子在哲学上主张“中庸”;4.提出了两个文学批判标准:一个是思想的标准,一个是艺术的标准,孔子主张美善统一、尽善尽美。
三、墨子的文学思想:1.墨子的文学思想的基本精神是:“尚用”“尚质”,由此他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文学观点,即“非乐”说和“三表”说;2.“非乐”说,即否定和反对音乐,墨子把礼乐看成是统治阶级的奢侈享乐,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是不利的,指出了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在文化生活上的对立和悬殊;3.“三表”说,即“有所依据、有所考察、有所应用”,墨子认为,这三表乃立言之仪,即著文立论的标准、法则。
四、孟子的文学思想:1.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说、“知人论世”说和“知言养气”说,是他在论文上的主要贡献;1.“以意逆志”说:孟子针对他的学生咸丘萌拘泥于《小雅·北山》一诗的个别词句,不懂诗歌的艺术特征,以致于不能正确把握诗意的情况下提出来的理论,孟子认为,说诗的人不应拘泥于语言文字而妨碍对诗人之志的正确理解。
2.“以意逆志”说三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以己之意推求诗人之志;一种认为,以诗人之意推求诗人之志,所谓“就诗论诗”;一种认为,以作品全篇立意推求诗人之志;而我们认为,作者之意、诗人之志和作品全篇的立意应该是相通的。
3.“以意逆志”理论说明了:第一、孟子看到了诗歌语言有其艺术的特殊性;第二、孟子注重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表现手法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第三、孟子意识到了文学作品的接受者在批评中的主体能动作用。
《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序》阅读答案及译文《序》阅读答案及译文1诗集传序(节选)【宋】朱熹曰:然则其所以教者,何也?曰: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
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行有是非。
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者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
其或感之之杂,而所发不能无可择者,则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劝惩之,是亦所以为教也。
昔周盛世时,上自郊庙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
圣人固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
至于列国之诗,则天子巡守,亦必陈而观之,以行黜陟之典。
降自昭、穆而后,寖以陵夷,至于东迁,而遂废不讲矣。
孔子生于其时,既不得位,无以行帝王劝惩黜陟之政,于是特举其籍而讨论之,去其重复,正其纷乱。
而其善不足以为法,恶之不足以为戒者,则亦刊而去之;以从简约,示久远,使夫学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师之,而恶者改焉。
是以其政虽不足行于一时,而其教实被于万世,是则诗之所以为教者然也。
曰:然则国《风》《雅》《颂》之体,其不同若是,何也?曰:吾闻之,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
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惟《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于言者,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是以二篇独为风诗之正经。
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而所谓先王之风者,于此焉变矣。
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词,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故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
至于雅之变者,亦皆一时贤人君子,闵时病俗之所为;而圣人取之,其忠厚恻怛之心,陈善闭邪之意,犹非后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
此《诗》之为经,所以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
问者唯唯而退,余时方辑《诗传》,因悉次是语以冠其篇云。
淳熙四年丁酉冬十月戊子新安朱熹书。
9.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则亦刊而去之刊:删改B.则天子巡守巡:巡视C.以行黜陟之典陟:罢免D.乐而不过于淫淫:放纵10.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而其言皆足以为教吾其还也B.亦必陈而观之填然鼓之C.其不同若是,何也大王来何操D.因悉次是语以冠其篇云相如因持璧却立11.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的产生源于言语不足,感触纯正时,时而劝勉,时而惩戒,就能充分发挥教化作用。
文言文《宋史王安石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
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
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货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有少年得斗鹑,其侪求之不与,恃与之昵辄持去,少年追杀之。
开封当此人死。
安石驳曰:“按律,公取、窃取皆为盗。
此不与而彼携以去,是盗也;追而杀之,是捕盗也虽死当勿论”遂劾府司失入。
府官不伏,事下审刑、大理,皆以府断为是。
诏放安石罪,当诣阁门谢。
安石言:“我无罪。
”不肯谢,御史举奏之置不问。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
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
”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
”上以为然。
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令判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
安石令其党吕惠卿预其事。
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数百言,众不能诎。
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
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二十七·列传第八十六》)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B.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移提点江东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C.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D.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秩满,古代指官吏任期届满,也称“满”。
中考语文诗词文言文阅读《从临川到钟山》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词文言文阅读《从临川到钟山》含答案班级同学制作了“从临川到钟山”文学小报,探究王安石的人生历程。
【注释】①大器:宝器。
②法度:法令制度。
③偷假:苟延。
偷,苟且。
④《上时政疏》:王安石不避冒犯皇帝之罪,呈递了这封奏章,直言不讳地规谏皇帝,系统地提出变法主张。
⑤耆(qí)旧:年高望重者。
⑥侵寻:渐进。
⑦宫阙:古时帝王所居住的宫殿。
(以上材料均选自《王安石诗文选评》,高客勤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7月第1版)75.根据对应的诗文,在小报(1)(2)画线处,将王安石的心路历程补充完整。
(1)(2)76.阅读(二)(三)古文,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77.用“/”给下列内容断句。
(限断两处)人言沸腾中外皆疑虽安石不能自保78.“不畏浮云遮望眼”表明了王安石在政治上的高瞻远瞩,以及其不畏奸邪的勇气。
那他在以后的人生中坚守住这一信条了吗?结合后四则...诗文,试作分析。
【答案】75.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心有朝政的矛盾挣扎的心境76.任用改变,改正只脸色77.人言沸腾/中外皆疑/虽安石不能自保。
78.(二)材料是王安石的一篇关于时政的奏疏。
王安石在此疏中陈述变法革新的主张,论述变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指出“众建贤才”的改革主张。
(三)材料体现了王安石为人性情耿介,谈论政事皇上面前有争辩的地方,言辞和脸“大明法度”上都很严厉。
(四)材料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
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
(五)材料即使他退出了,但他无法就这样不管不问,就算身体远在千里之外,但心还在京城。
无法得知变法的情况,就只能靠想象了。
由此可知:王安石在政治上的高瞻远瞩,以及其不畏奸邪的勇气在以后的人生中一直坚守。
【解析】7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结合(一)的诗歌,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王安石待客节选》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王安石待客节选》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王安石待客节选》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篇一」【原文】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
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
萧氏子颇娇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
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1)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2)至:到,往。
(3)京师:京城,都城(4)因:于是(5)谒:拜见。
(6)饭:饭食。
(7)翌日:第二天。
(8)馔(zhuàn):饭食(9)去:离开。
(10)方:才。
(11)果蔬:泛指菜肴。
(12)具:准备。
(13)其人:指萧氏之子。
(14)心怪之:感到奇怪(15)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16)脔(luán):切成块的肉。
(17)置:放、摆。
(18)而已:罢了。
(19)颇:很,十分。
(20)复:再。
(21)箸:筷子。
(22)啖(dàn):吃。
(23)旁:旁边,身旁。
(24)公:代词,指王安石。
(25)食:吃。
(26)之:代词,指胡饼。
(27)甚:很,非常,表示程度深。
(28)之:代词,代指萧氏子。
(29)而:转接,意思为“但”。
(30)顷:一会儿。
(31)而已:罢了。
(32)在:担任。
(33)盛服:穿着华丽的服装。
(34) 怪:奇怪。
(36) 约:请。
(37)意:以为。
(38)惟:只(39)相:宰相(40)纵:惯养(41)退:回来(42)意:认为(43)愧:羞愧(44)盛:丰盛【翻译】王安石在担任宰相的时候。
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的儿子到达京城,于是去拜见王安石,王安石请他一起吃饭。
第二天,萧氏的儿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前往,以为王安石一定会准备好丰盛的食物(来款待他)。
过了中午,萧氏的儿子觉得十分饥饿,但又不敢离开。
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坐下。
果品蔬菜类的菜都没有准备,萧氏的儿子心里对王安石的做法感到奇怪。
高中文言文阅读: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540
高中文言文阅读 2019.1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父益,都官员外郎。
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
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
”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
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
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
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
”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
”上以为然。
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
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
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
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宋史·王安石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B.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C.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D.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文言文翻译每天一段
文言文翻译练习题(每天一段)1、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1)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2)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选自《列子·说符》)2.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3.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2)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选自刘向《说苑》)4.(1)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
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
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
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不为之容,其亦若是乎?否也。
(2)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
(选自王安石《上人书》)5.魏文侯问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数战数胜。
”文侯曰:“(1)数战数胜,国之福也,其以此亡者何也?”李克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
(2)是故好战穷兵,未有不亡者也。
”(选自刘向《新序》)6.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缺,为从弟所讼。
(1)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
于时庙中有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弱,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自容。
彦光训喻而遣之。
(2)后改过勉行,卒为善士。
以德化人,皆此类也。
(选自《隋书·循吏》)7.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
节选自王安石《上人书》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节选自王安石《上人书》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节选自王安石《上人书》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
(10分)
尝谓文者,礼教治政云尔其书诸策而传之人大体归然而已而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云者徒谓辞之不可以已也非圣人作文之本意也。
自孔子之死久,韩子作,望圣人于百千年中,卓然也。
独子厚名与韩并,子厚非韩比也,然其文卒配韩以传,亦豪杰可畏者也。
(节选自王安石《上人书》)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6分)
20.文中“子厚”与“韩子”,分别指▲ 、▲ (2分)
21.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观点。
(2分)
【参考答案】
19.(6分)礼教治政云尔/其书诸策而传之人/大体归然而已/而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云者/徒谓辞之不可以已也/非圣人作文之本意也。
20.(2分)柳宗元(柳子厚)、韩愈(韩退之)
21.(2分)文章应服务于礼教治政。
参考译文:我曾认为,文章不过是表现礼教政治罢了。
那写在书本上传之于人的,大体上都可以归属于这些方面。
所谓“言语若没有辞藻彩饰,流传就不会久远”的说法,只是说文辞是不可以不讲的,但这不是孔子关于文章的根本意见。
孔子死后,过了很久,出了韩愈,仰望圣人于千百年后,继承圣人的道统,很是超卓不凡。
只有柳宗元和韩愈齐名,柳宗元并不足以和韩愈相比,但他的文章终于能配同韩愈并传,也是位值得敬畏的文豪。
王安石《再上龚舍人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再上龚舍人书王安石安抚舍人阁下:前日所与某言者,不过欲计校仓廪..,诱民出粟,以纾.百姓一时之乏耳。
某之所欲言者,非此之谓也。
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
某尝闻善为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兴大来之功。
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
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
仓廪财用者,国家常不足也。
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
伏自庆历以来,南北饥馑相继,朝廷大臣,中外智谋之士,莫不恻然不忍民之流亡殍死,思所以存活之。
其术不过发常平、敛富民,为饘粥之养,出糟糠..之馀,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
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已被野矣。
此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者也。
昔者梁惠王尝移粟以救饥馑,孟子论而非之,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若夫治不由先王之道者,是徒善、徒法也。
且五帝..、三王之世,可谓极盛最隆,亦不能使五谷常登而水旱不至。
然而无冻馁之民者,何哉?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
某历观古者以还,治日常少,而乱日多。
今宋兴百有馀年,四境之远者至万馀里,其间可桑之野,民尽居之,可谓至大至庶.矣。
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为之时也。
今朝廷公卿大夫不以此时讲求治具,思所以富民化俗之道,以兴起太平,而一切惟务苟且,见患而后虑,见灾而后救。
此《传》所谓“毂.既破碎,乃大其辐.。
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某于阁下无一日之好,论其相知,固已疏矣。
然自阁下之来,以说干.阁下再矣。
某固非苟有觊于阁下者也。
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
今阁下势在朝廷,不可谓时不遭矣;居可言之地,不可谓言不用矣。
某故感激而屡干于左右者,以此。
阁下其亮之。
某再拜。
(选自《王文公文集》,有删改)1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纾.百姓一时之乏耳纾:解除B.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原:本来,原本C.可谓至大至庶.矣庶:众,众多D.以说干.阁下再矣干:求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仓廪,文中指仓库中的粮食,古代仓廪是储藏粮食的仓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节选自王安石《上人书》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 19~21 题。
(10 分) 尝谓文者,礼教治政云尔其书诸策而传之人大体归然而已而曰“言之不文 行之不远”云者徒谓辞之不可以已也非圣人作文之本意也。
自孔子之死久, 韩子 作,望圣人于百千年中,卓然也。
独子厚名与韩并,子厚非韩比也,然其文卒配 韩以传,亦豪杰可畏者也。
(节选自王安石 《上人书》)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6 处)。
(6 分) 20.文中“子厚”与“韩子”,分别指 ▲ 、 ▲ (2 分) 21.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观点。
(2 分) 【参考答案】 19.(6 分)礼教治政云尔/其书诸策而传之人/大体归然而已/而曰“言 之不文/行之不远”云者/徒谓辞之不可以已也/非圣人作文之本意也。
20.(2 分)柳宗元 (柳子厚)、韩愈(韩退之) 21.(2 分)文章应服务于礼教治政。
参考译文:我曾认为,文章不过是表现礼教政治罢了。
那写在书本上传之于 人的,大体上都可以归属于这些方面。
所谓“言语若没有辞藻彩饰,流传就不会 久远”的说法, 只是说文辞是不可以不讲的, 但这不是孔子关于文章的根本意见。
孔子死后,过了很久,出了韩愈,仰望圣人于千百年后,继承圣人的道统,很是 超卓不凡。
只有柳宗元和韩愈齐名,柳宗元并不足以和韩愈相比,但他的文章终 于能配同韩愈并传,也是位值得敬畏的文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