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子感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孟子》有感

1

吕丽君20073339 政治2班

【摘要】本篇文章主要是介绍孟子的身平、《孟子》的主要思想以及重点阐释了《孟子》中“以人为本“和现行的民本思想进行的比较,促使我们更加的理解孟

子思想。

一、孟子简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

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

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

二、《孟子》主要思想:

●性善论

“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

中心环节。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

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摘自《告子》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摘自《尽心》上)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

世界所取得的。“性善论”是一套唯心主义的说法,不过,孟子以“性善论”为

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还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

●仁政

孟子对于孔子仁的思想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孟子以性

2 善论为基础,提出由此而生仁义礼智四德,其中心点是为

仁。还进一步论述仁义礼智四者的关系,第二,在关于仁

的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学说。孟子以仁

作为施政的出发点,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民“(摘自《梁

惠王》上),还具体地提出了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具体的仁政措施。

“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

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

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

“仁政”又表现在“养民”和“教民”两个方面:

养民:要制民之产,“是故明君必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民之为也,有恒

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

滕文公上》)孟子的仁政就是要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其中最

主要的是土地问题,“仁政必自经界始。”(《孟子•滕文公上》)二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徭役。孟子认为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就以“不违农时”为前提,

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

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当时战争不断,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频繁的战争必

然贻误农时,影响农业生产。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则反映

了注重保护自然资源的可贵思想。三要取民有制。他主张薄税轻敛,“取民有制。”

3 (《孟子•滕文公上》)“省刑罚,薄税敛。”

教民:向人民施以教化。他屡屡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育之。”(《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

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也。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

以人伦。”(《孟子•滕文公上》)他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

化可以使人“明人伦”,从而达到“务局。”(《孟子•滕文公上》)

●民本:

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民本思想在孟子的政治思想中占有突出的

位置。他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摘自《孟子·梁惠王上》)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摘自《孟子·尽

心下》)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

天下的决定性因素,“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摘

自《孟子·离娄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种观点,他提

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摘自《孟子·公孙丑下》)

●王道:

“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认为民本与仁政能否实现,

关系到能否实现“王道”这一目标。孟子所谓“王道”,即“以德行政者王”,他

列举商汤、周文王行王道的例子:“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

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

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摘自《孟子·公孙丑上》)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

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摘自《孟子·梁惠王下》)

4 正因为孟子把实现王道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所以凡不以“王道”治国者,便都

被他视为“罪人”,视为“独夫民贼”,遭到他的猛烈抨击。

三、重点介绍民本思想与以人为本的区别和联系

一提到“民本”,很容易与我国现行的中国共产党所实行的以人为本相联系起来。通过对“以人为本”与孟子民本思想之比较,明确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对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

1、“人”和“民”的外延不同

孟子民本思想的“民”不是指所有社会成员,只是社会成员中的一部分,即与“君”或“官”相对的士、商、旅、农等百姓。这些人是社会的绝大多数,他们心之向

背决定君王天下之得失,所以孟子认为治理国家要重视他们,相对社稷、国君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而不能相反

中国共产党的“以人为本”中的“人”则是指国家的全体社会成员,当然主要

是指“人民”。以人为本只要是为了服务人民满足人民的需要,促进人民全面

的发展

白:从这边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外延比孟子讲的人民外延更广。

2、调适范围不同

孟子民本思想讲的主要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相对国君、官吏来说,要“以

民为本”,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中国共产党的“以人为本”不但讲人与人的关系,更讲人与物的关系,而且主要

讲的是人与物的关系。无论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如党民关系、干群关系),还是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