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比较阅读
《苦恼》与《祝福》比较阅读
傅雅飞内容提要:将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苦恼》与鲁迅的《祝福》进行比较阅读:姚纳和祥林嫂都经历了丧子之痛,都想通过向人讲述来减轻一点悲伤。
前者是清醒自觉的自我拯救,后者是不自觉的意识相对模糊的自我拯救;前者最终只能向一匹马讲述悲伤,后者有倾听者,但讲述的结果更为残忍。
向别人传达痛苦是艰难的事情。
关键词:讲述自救自觉把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苦恼》与鲁迅的《祝福》放在一起阅读,使人感慨唏嘘万千。
一位彼得堡的马车夫姚纳新近遭遇了丧子之痛。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老马夫连续四次想把这种伤痛诉说给人听,但没有一个人愿意倾听。
军官、寻欢作乐的三个年轻人、看门人和年轻的车夫都匆匆行走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他人的苦恼既无兴趣亦无耐心,更无关心的热情。
老马夫最后向自己的马一股脑儿地倾诉了悲伤,马儿“嚼草,听着,闻主人的手”(契诃夫《苦恼》,安徽文艺出版社《契诃夫小说》,1998年版,汝龙译。
下同)。
小说有个副标题:“我拿我的烦恼去讲给谁听啊?”。
如果说契诃夫表达的是烦恼无处诉说的苦恼,鲁迅则展示悲伤诉说出来之后被践踏的悲哀。
无论如何,讲述都是一个困境,向他人讲述痛苦更是一个不分国界、时代的困境。
被痛苦包围,这种痛苦在心里反反复复已经熟读成诵,意识到自己随时可能被痛苦的大海吞噬,于是努力要把痛苦讲出来以求得片言只语的同情和安慰,这实际上是人的一种自救本能。
在风雪中,姚纳一边艰难地赶车,一边“好几回转身去看军官”,试图继续关于儿子死了的话题,但“军官老是闭着眼,明明不愿意再听”。
三个年轻人取笑姚纳的帽子是彼得堡最糟糕的帽子,姚纳嘻嘻笑着说“这帽子本是不行啦”;三个人一路上不断咒骂他,当听说他儿子死了后,其中一个驼背说“咱们都要死的”;途中驼背还给了他一个“脖儿拐”,他仍然笑着,屈辱地奉承他们“好高兴的几位老爷哟”,然后找到一点讲话的缝隙就诉说“我儿子死了”:他卑躬屈膝地对待所有咒骂侮辱甚至挨打,当然是因为小人物已经习惯这种屈辱,也是为了能有机会向这些陌生人讲述自己的悲伤。
比较阅读之同中见异——小说《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教学反思
比较阅读之同中见异——小说《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有效方式。
通过对于不同作品之间的异同点进行分析和比较,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文本,提升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本文从小说《孔乙己》、《范进中举》和《变色龙》三部作品入手,对比其叙事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意义等方面的差异与相似之处,从而获得对教学反思的启示。
一、叙事结构比较首先,我们来比较这三部小说的叙事结构。
《孔乙己》是鲁迅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整个故事压缩在一个晚上的时间里,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自身的观察和思考。
故事开头即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通过丰富的描写和言语的运用,展现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范进中举》则是由老舍所写,采用了书信的形式进行叙述,通过范进的回忆和朋友之间的通信交流,逐渐揭示出范进的奋发向上与不屈精神。
《变色龙》则是刘绍铭所写的小说,采用了多角度的叙述方式,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展现故事的发展和主题的深化。
尽管这三部小说在叙事结构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通过巧妙的布局和运用技巧,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故事的张力和情节的发展。
这对于教学来说,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叙事结构对于故事效果和情感表达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二、人物形象比较其次,我们比较一下这三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在《孔乙己》中,孔乙己是一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的命运不幸,性情沉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而在《范进中举》中,范进是一个勤奋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年轻人,他在不屈不挠的坚持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变色龙》中的主人公则是一个反差鲜明的形象,他能够随机应变,变成不同的角色来迎合社会的需求,但内心深处却一直有一片迷失和孤独。
这三个人物形象各具特点,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命运。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人物在不同故事中的形象塑造的目的和意义,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思考自身价值观的建立和坚守。
三、主题意义比较最后,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三部小说的主题意义。
经典作品的艺术张力——初中语文鲁迅小说比较谈
《 社戏》 中写看社 戏可谓一波 三折 。先是没船到有船 , 后 又担心没有大人 陪同 , 问题最终解 决 , 但 这是一 折。再 写看戏途 中见闻 , 这是一起 。接着写看戏只能远看且表 演不 出色 , 这又是一折 。 归航途 中的精彩 , 这是一起。 大 家摇船没 了力气 想吃东 西 , 一折 。一起偷豆剥豆吃 这是 豆 , 乐融 融 , 又是一起 。最后 到达 平桥村 , 其 这 母亲 迎 接 , 自回家。 各 一个看戏过程 , 写得 曲折多姿 。 故乡》 《 在
【 阅读 与写作 】
经典作 品的艺术 张力
— —
初 中语文鲁迅小说 比较谈
杨
林
( 江苏省东 台市教育局 , 江苏
东 台 24 0 ) 2 20
摘要 : 鲁迅先生的作品不仅具有 高度 的思想性 , 而且在 写作技巧上风格独特 , 具有 大师风范。 文仅 以初 中语 本
文教 材选用的《 戏》 《 乡》 孔 乙 己》 社 、故 和《 三篇
现特 色与 艺术 张力 。
关键词 : 鲁迅 小说 ; 比较 ; 艺术 ; 张力
中 图分 类 号 : 3. G6 3 3 文 献 标 志 码 : B 文章 编 号 :6 4 92 (0 20 — 2 5 0 17 — 3 4 2 1 )9 0 5 — 2
人教版 、 苏教 版等 初 中语 文教材 中 , 鲁迅 先生 的小 说 《 戏》 《 社 、 故乡 》 《 乙 己》 、孔 多年来 一直人 选 , 这三 把 篇小说进行一个 比较 阅读 ,更 能感受鲁迅作 品 的表现 特色与艺术张力 。
引 出闰土之后 , 有一大段 “ 对少年 闰土的 回忆 , 我” 从他
的外貌到谈吐 , 都是那 么富有活 力。而在期待闰土} 场 } { 时, 却宕 开一 笔 , 写一个 突然 出现 的杨 二嫂 , 当年 去 连 开豆腐 店 的“ 豆腐西 施 ” 样 的家庭 生 活都难 以为继 , 这 则暗示 了即将 出场 的闰土更情何 以堪 。《 乙己》 孔 在情 节展开部分 的叙述有 别于其他两篇作 品 。它先是对孔 乙 己衣 着到 外貌与 语言特 点等做 了一 个整体 的叙述 , 再 详细写他“ 到店” 一 的情况 。接着便是揭 开他 的伤痛 , 从 脸上的伤疤到心灵 的伤疤 , 这两个层 次看似轻松 , 充 满笑声 ,其实是在揭 开孔乙 己那痛苦 的生活本质 和人 生 悲剧。三篇小说 的情节 发展 , 都避免 _平铺 直叙 , r 而 是选择了曲折反 复 , 者旁逸斜 } , 或 f 或者插叙铺垫。 J
小说阅读 鲁迅《在酒楼上》
D.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只写了与朋友相遇后的对酌言谈,既无扣人心弦 的悬念,也无激烈的矛盾冲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批判现实的力度。
• 8.鲁迅的作品语言具有“简新、精深”的风格,请简要赏析下 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精深”之处。
⑰他又掏出一支烟卷来,衔在嘴里,点了火。
⑱“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模模糊糊。模模糊糊地过 了新年,仍旧教我的‘子曰诗云,去。”
⑲“你教的是‘子曰诗云’么?”我觉得奇异,便问。
⑳“自然。你还以为教的是ABCD么?我先是两个学生, 一个读《诗经》,一个读 《孟子》。新近又添了一个,女 的,读《女儿经》。连算学也不教,不是我不教,他们不 要教。”
21“我实在料不到你倒去教这类的书,……”
22“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这些无 聊的事算什么?只要随随便便,……” 23“你借此还可以支持生活么?”我一面准备走,一面问。 24“是的。一我每月有二十元,也不大能够敷衍。” 25“那么,你以后预备怎么办呢?” 26“以后?——我不知道。你看我们那时预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 我现在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连后一分……” (对前途已经完全丧失了信心,呈现的是一种彷徨迷惘的心态)
• ①环境:用
,营造了暗淡、沉闷、压抑
的氛围, “罗网”写出了社会环境的黑暗。
• ②情节:照应上文中雪势描写,使行文更加严谨。
• ③主题:用“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隐喻社会环境, 揭示了封建思想依旧弥漫的社会现实,深化了
主题。
• (1)仿佛热闹起来了
• ① “仿佛”(好像)说明酒楼上看起来热闹、 景。
《阿Q正传》《边城》比较阅读课件19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 沈从文 的乡土世界则充满了田园牧歌情调
所具有的一切内容,散文的抒情笔墨、绚丽多 姿的色彩、优美和谐的自然景物、单纯简朴的 生活等等,这是一种心理上的乡土,“是被艺 术化了,象征化了,心灵化了”的写意世界。
• 解构与建构(乡土小说两种不同的视角)
学习任务三:挖掘动因 探究阅读
• 关注中国的乡土社会和普通民众,思考历史 转折中国家民族的命运,这是中国现代小说
的一个重要传统。《阿Q正传》和《边 城》在思想主题(创作动机)上有 何异同?你认为作品有何时代价值?
思想主题 —不同点
思想主题—相同点
《阿Q正传》
《边城》中的茶峒: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
溪越小山走去,则执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 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 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蒿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 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 鲁迅 在他的乡土世界里,集中展现了旧式
• 鲁迅:
承蒙过奖。你的《边城》我已细细读过。
你的笔下,保留了湘西的自在性和自足性, 创造了神奇的乡土地域景观,不管将来发 展成什么局面,湘西旧社会的面貌与声音, 恐惧和希望,总算在你们 懂得地区特征是中国历史中的一股社会力 量。
沈从文自己说: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
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 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 想借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 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事牵连在一处时,个 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作一度恰如 其分的说明。”
「小说精读赏析」鲁迅小说《非攻》附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小说精读赏析」鲁迅小说《非攻》附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编者寄语鲁迅小说《故事新编》中的《非攻》创作于1934年8月,描写了战国时代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
小说以墨子游说公输般停止攻宋为主要内容。
墨子,一身破衣,胼手胝足,不以空谈家的口吻炫耀自己的满腹才华和唇枪舌剑。
他机智果敢,躬自操劳,为宋国民众携一兜窝头默默上路,制止楚国不义战争。
他务实,叮咛学生,不望口舌成功;他尚义非战,扶弱抗强。
他是切切实实,足踏在大地上的中华脊梁。
鲁迅用凝重、深刻的笔触勾勒出的墨子,是时代中“摩顶放踵利天下”的英雄人物。
文本研读(注:>>>处为文章精析)非攻作者:鲁迅文本一:墨子走进宋国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突出墨子为民奔波的劳苦形象)。
他毫不在意,仍然走。
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利用排比句写出宋国荒凉的状况。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暗含墨子对当地人民不幸生活的哀叹,对楚依旧要发动不义战争的不满。
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突然听见一个人大叫道:“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在一个农家歇下来,起来仍复走。
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
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了。
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形象地写出实干家们的踏实苦干。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
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还是讲空话的多……”墨子说:“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写曹公子的演说,作者寓有讽刺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意思。
鲁迅小说比较阅读
5.《阿Q正传》《边城》比较阅读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以“冷峻”和“诗意”展现国民思考——《阿 Q正传(节选)》《边城(节选)》比较阅读教学设计关于课程标准的研究:本单元属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
《语文课程标准》中该任务群明确指出:研习中国现当代代表性作家作品,旨在大体上了解现当代作家作品概貌,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让学生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学习本单元这些作品,应结合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探索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阅读小说,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
关于教材内容的研究:《阿Q正传》《边城》选自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
根据单元学习提示,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时代镜像”。
这一单元要求结合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文化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探索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百年来人们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变动的轨迹。
要根据各种文学体裁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多角度、多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获得鲜活的审美体验。
学习本课,学生可适当联系已学过的小说,确立角度,加以比较。
也可寻找课文与整部小说的连接点,以单篇带整本,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阿Q正传》应该着重分析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人物形象、叙述语言以及艺术手法等角度,欣赏作品的艺术独创性,关注小说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
《边城》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学习本文应抓住散文化小说所具有的特点,把握翠翠等人的性格特征,体会文中风俗和景物描写的作用,丰富和发展情感,感受作者的社会理想。
《阿Q正传》《边城》两篇课文均为“感时忧国”之作,但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鲁迅用冷峻的笔触、刻画封建愚昧、麻木冷漠的未庄;沈从文用温情的笔调、描绘优美宁静人心向善的茶峒。
适合6年级看的鲁迅的书
适合6年级看的鲁迅的书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
虽然鲁迅的作品对于6年级的孩子来说可能有些过于沉重和深奥,但有一些他的作品可以适合他们阅读,帮助他们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学风格。
以下是几本适合6年级看的鲁迅的书:
1. 《一件小事》:这是一本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包括了一些鲁迅的代表作品,如《阿Q正传》、《药》等。
这些小说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对于孩子们来说可以启发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2. 《鲁迅童话故事集》:这本书是鲁迅的童话故事集,包括了《黄梅戏》、《丑的三个愿望》等故事。
这些故事以幽默的方式揭示了社会问题,并给予了积极的启示,适合孩子们阅读。
3. 《鲁迅短篇小说选》:这是一本适合初学者阅读的鲁迅短篇小说选集,其中包括了鲁迅的一些经典作品,如《药》、《孔乙己》等。
这些小说以简单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展现了鲁迅的思想和文学风格。
以上是几本适合6年级看的鲁迅的书,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孩子们可以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同时也能培养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阿Q正传》《边城》比较阅读课件
小组合作探究:鲁迅和沈从文各自塑造了小说主要人物的生长生
存环境——“未庄”与“边城”,研读文中与环境描写相关的段落或语 句,分析两个环境的不同之处,合作完成下面表格。
(提示: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环境内容
总体特征
边城
未庄
学习任务
探析社会环境
学习任务:探析社会环境
未庄 vs 茶峒
鲁迅杂文笔法、冷峻深刻、痛揭封建社会弊病。
4.作家创作动机
沈从文钟情人性的优美鲜活,期望以此找回重塑民族品格的基因,是
在重塑人性之美。 (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
鲁迅再现现实人性的泯灭,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是改造人性之丑。
资料链接
“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 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 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2.作家生活经历的影响 故乡对两个人的意义不同 “湘西”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桃花源。在面对现实世界的残酷时,那时他可 以安放灵魂的精神净土。 童年时期鲁迅就经历了家庭变故,看到了太多人情冷暖。他从破落的封 建家庭中走出,在他思想意识觉醒时,是生活在“故乡”里的一群牵绊着 鲁迅,亟待被唤醒的民众。
3.作家创作风格 沈从文追求“美”,他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充满诗意的湘西
喽啰、渡船人等 &爷爷、翠翠
戏弄、互打
善解人意、热情大方
大压小、强欺弱
(提示,探讨 2) 看客
自私、冷漠、麻木、无聊
真诚、友善、乐助 淳朴、正直
(提示,探讨 3)
封建思想 等级观的三纲
劣根性
病态、畸形、丑、恶
奴性思想 专制思想 迷信愚昧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与拿来主义对比比较阅读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与拿来主义对比比较阅读摘要:一、引言1.提出问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2.分析问题:与拿来主义进行对比比较阅读二、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文章背景及意义2.主要观点与论述3.对于民族自信力的思考三、鲁迅的《拿来主义》1.文章背景及意义2.主要观点与论述3.对于借鉴与创新的态度四、对比分析1.两篇文章的共同主题2.两篇文章的不同观点3.对于民族自信力与拿来主义的深入思考五、结论1.总结两篇文章的主要观点2.提出对于民族自信力与拿来主义的看法正文:一、引言近年来,关于中国人是否失掉自信力的问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有人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自信力逐渐丧失;而有人则认为,中国人在面对挑战时依然保持着自信。
与此同时,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与《拿来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视角,通过对比比较阅读,可以更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
二、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于1934年写的一篇杂文,通过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剖析,提出了民族自信力的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认为民族自信力是民族进步的动力,而失去自信力则意味着民族的衰落。
他强调,要想民族复兴,首先需要恢复民族自信力。
三、鲁迅的《拿来主义》《拿来主义》是鲁迅于1934年写的一篇杂文,针对当时社会上的复古主义和保守主义,提出了“拿来主义”的观点。
鲁迅认为,对于外来文化,既不能盲目崇拜,也不能盲目排斥,而应该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此基础上,鲁迅进一步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四、对比分析通过对比《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与《拿来主义》,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在探讨民族自信力与借鉴外来文化的问题上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鲁迅强调民族自信力的恢复;而在《拿来主义》中,鲁迅则提出了如何正确借鉴外来文化的观点。
这两篇文章共同反映了鲁迅对于民族复兴的关注,以及对于民族文化发展的深入思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比较阅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比较阅读学习也一样,也经常需要进行选择。
要选择,就离不开比较,要比较,就要注意选择好比较的点和面,比较的内容要能够完全代表被比较的事物的特征,如果找偏了比较点,那就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那就会导致错误的选择。
下面,我以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他的短篇小说《社戏》为例,来谈谈比较阅读的问题。
初中语文选取了鲁迅先生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这两篇文章在选材、立意、抒怀等诸方面都有一些异同点,它们可以互为补充和印证。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课文,现将它们的异同比较于下:一、相同点第一,两篇文章的选材都相同,都是选取的童年生活题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写的是“我”入学前在百草园里玩乐的生活和入学后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生活,而《社戏》一文则只写了主人公一个暑假里在平桥村的一段乡村生活。
第二,两篇文章都表现了作者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表现了“我”对呆板、枯燥、乏味的读书生活的不满,具体表现在“我”上课不听老师讲课而画画和趁老师没注意就溜到后园去去摘腊梅花等事情上。
《社戏》里的“可以免念…秩秩斯干……‟了”一句,也表明了他对读这种难懂的不合时宜的书的不满。
第三,两篇文章都表现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希望回到大自然中去寻求欢乐的心情。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的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和《社戏》一文中的平桥村是“我”的“乐土”等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
主人公每当来到使他厌倦的三味书屋时,就倍感压抑和沉闷,而一旦摆脱了这种沉闷,来到大自然的“乐园”、“乐土”时,他的心情就犹如脱笼之鸟,无比欢快。
这就向我们表明了:孩子们喜欢大自然,喜欢到大自然中去玩,喜欢在认识大自然中健康成长。
二、不同点第一,两篇文章的主题不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意在通过百草园里丰富有趣的玩乐生活与三味书屋里枯燥乏味的读书生活的对比,来提出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健康有害这一主题,而《社戏》一文则是通过对看社戏前后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的记叙和描写,来表现乡村朋友的淳朴无私和热情好客的美德。
头发的故事鲁迅阅读理解及答案
头发的故事鲁迅阅读理解及答案【头发的故事】鲁迅阅读理解及答案作为一篇典型的鲁迅作品,短篇小说《头发的故事》以其直白而又酷峻的语言、鲜明而又深刻的人物形象,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下女性权利的缺失和人性的丧失。
本文将对该文章进行阅读理解,并提供详细的答案解释。
1. 故事背景及情节这篇小说发生在清朝年间,主人公是卖头发为生的女子碧鲁。
她在剃发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买头发的、求头发的、按摩的等等。
最后,她觉得自己才是最无助、最受伤害的人。
2. 文章的主题本文主题十分明显:封建社会下的女性处境。
女性被束缚于各种封建习俗,被夫家各种欺压和剥夺,连自己的头发也不属于自己。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女性的尊严和自由被蚕食殆尽。
3. 主人公形象分析碧鲁是一位常年卖头发为生的女子。
虽然做着这样的生意,但她却不怨天尤人,反而对自己的处境非常清醒。
她身体很虚弱,但并不是由于因为贫穷而无法吃好喝好,而是似乎跟她精神的折磨有关。
在所有人的眼中,她只是刻苦耐劳地卖着自己的头发,甚至她自己都觉得自己“站在最卑下的处所”。
可看到别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她却会为之感动,并开始思索自己的不幸和无奈。
她身上所展现出的最大特点,就是内心的强大。
4. 反面人物形象分析此文的反面人物在文章中也十分明显,那就是买头发的人。
他们以一种漠视他人的态度,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他们把碧鲁当成了一个“生意伙伴”,而不是一个真正的人。
买头发的人现实、冷漠、寡情,是整篇小说家庭悲剧的缩影。
5. 文章的语言风格及特点鲁迅的语言风格一向是以严谨而深沉的口吻关注社会的,而《头发的故事》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语言生动而又必要地简练,在表达“女权”这一干燥又微妙的话题上非常成功。
文章内容严谨,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很深层的问题,是鲁迅那一代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6. 阅读后能够学到的知识《头发的故事》给读者带来了很深层的思考,它指出了封建社会下女性权利的缺失和人性的丧失,呼唤了社会的正义感和理智的厘清。
鲁迅作品(明天祝福药)比较阅读ppt 人教版优选精品PPT
《药》的故事结局
• 两个母亲墓地相逢。 • 夏大妈—想念儿子,却羞于上坟。相信儿子,
却不理解儿子— 革命者寂寞前行的悲哀。 • 华大妈—辛勤攒钱买“药”,却 • 无法救活儿子 — 群众麻木 • 愚昧的悲剧。 • 花圈 希望有人会记住革命者。
❖ 动态中描写人物 神色、姿态。
不像——夸张和变 形,不是照相。 像——突出“圆规” 姿态 ——肉体被蹂躏 、精神被 毒害、性格被扭曲的旧中 国农村妇女形象。 ——用漫画手法,以形写
神,控符诉合了国旧画社形会。象塑造法 则— “似与不似” 。
夸
一 个 人 物 肖 像 。
张 变 形 , 一 个 词 勾
• 因此,旧中国的劳动妇女都 有可能成为“ 祥林嫂”
单四嫂子的最终命运有可能 与祥林嫂不相同或不尽相同吗?
请为单四嫂设计几种不同的 结局,并说明你的设计根据。
有可能 与祥林嫂不相同或 不尽相同。
• 1、可能改嫁,因为蓝皮阿五、红鼻子老拱们 早就有意与她。也可能会有夫家亲戚出来收房 子,逼她改嫁。因为两篇小说发表时间仅相隔 四年,可见单四嫂子与祥林嫂都生活在同一时 代的鲁镇。同样受到族权
三、成长的寓言: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 果树 一棵苹果树,终于结果了。
第一年,它结了10个苹果,9个被拿走, 自己得 到1个 。对此 ,苹果 树愤愤 不平, 于是自 断经脉 ,拒绝 成长。 第二年 ,它结 了5个苹 果,4 个被拿 走,自 己得到1 个。“ 哈哈, 去年我 得到了 10%, 今年得 到20% !翻了 一番。 ”这棵 苹果树 心理平 衡了。 但是,它还可以这样:继续成长。譬如 ,第二 年,它 结了100 个果子 ,被拿 走90个 ,自己 得到10 个。很 可能, 它被拿 走99个 ,自己 得到1 个。但 没关系 ,它还 可以继 续成长 ,第三 年结100 0个果 子 明明不是陌生人,却装旳比陌生人还 陌生。 不要拿过去的记忆、来折磨现在的自己 。 分手时,别和我说“不合适”,我TM火 星人啊 !和地 球人不 合适? 人生烦恼就12个字:放不下、想不开、看 不透、 忘不了 很多人闯进你的生活,只是为了给你上 一课, 然后转 身离开 。 小时候。哭着哭着,就笑了,长大了, 笑着, 笑着, 就哭了 。 终于知道吃奥利奥为什么要“舔一舔” 了因为 那样就 没人再 敢抢了 。 距离,产生的不是美,而是诠释了不堪 一击的 爱情。 现实告诉我们说。有什么别有事。没什 么别没 钱。动 什么别 动情。 爱情就像沙漏,心满了,脑子就空了! “五一过得真快乐”,现在最有感触的 是前六 个字, 最后一 个早没 感觉了 西游记告诉我们,凡是有后台的妖精都 被接走 了,没 后台的 都被一 棒打死 了 女人没魅力才觉得男人花心,男人没实 力才觉 得女人 现实。 希望有一天我爱你可以倒过来写. 你不是环保袋、不要总是装啊装啊装啊 装。 慢慢的,长大了,却感觉变沉默了,懂 得多了 ,却不 快乐了 。大家 都是这 样的么 、? 不要总嫌父母脏、嫌父母丢面子、父母 的恩、 是我们 一辈子 都还不 清的 不要轻易评价别人,因为你没有经历过他 的人生 。 每次考完试我都安慰自己‘没关系、众 在参与. 。 我相信你、信到怀疑自己 我心疼每一个不快乐却依然在笑的孩子 。 老师说:快要考试了,早恋的就不要吵 架了, 以免影 响心情 ;没早 恋的就 不要表 白了, 以免被 拒绝影 响心情 。 真想指着心脏、骄傲的告诉沵、这里换 人了。 颠覆不了的结果,是最开始的伏笔, 最好笑的是隐身对其可见,可你却视而 不见。 绊倒我的人,我让他永远起不来,扶起 我的人 ,我让 他永远 不会摔 倒。 在人之上要看得起人,在人之下要看得 起自己 。发这 条的兄 弟,我 很感谢 你。这 才是人 该领悟 的。 其实吧、自己什么都懂、有的时候就是 心里过 不去那 个坎 不求一生富贵荣华,但求一世家人安康 。 跟自己说声对不起、这些年一直没学会 爱自己 、 我很想告诉你,我好想你,可是我怕得到 的只是 一个简 单的"哦 "字, 女人,不需要倾国倾城,只需要一个男 人为她 倾尽一 生 在乎才会乱想,不在乎连想都不会想 心里有座坟,葬着未亡人 凡我放不下的,必是因为我拥有不了。 原谅是容易的。再次信任,就没那么容 易了。 不要辜负了本该奋斗的青春 有些事,做了才知道。有些事,错了才 知道。 有些事 ,长大 了才知 道。 不要为了一个不值得的人丢了你最美的 微笑 为什么同样一件事情我们能去安慰别人 ,却怎 么也说 服不了 自己。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不够快乐,那 是因为 我们追 求的不 是‘幸 福’, 而是‘ 比别人 幸福’ 。 感觉世界真的很小,好像一个转身我们 就能遇 见;世界 也真的 很大, 也是一 个转身 我们便 消失在 人海, 就这样 的擦肩 而过… … 爱情其实就像一种习惯,你习惯了生活 里有他 ,他习 惯了平 淡中有 你。 有时候受了委屈本来不想哭,可是别人 一问你 怎么了 就会忍 不住流 下眼泪 。 什么是真正的好朋友?就是你想让他帮忙 时,不 需要通 过吃饭 、烟、 酒这些 东西来 做“铺 垫”, 而是直 接找他 。 年轻不胡作非为、到老了拿什么话说当 年。 当一个女人的嘴里反复频繁出现一个男 人的名 字的时 候,无 论是夸 那个男 人还是 骂那个 男人, 潜台词 都是: 我爱他 。 送女朋友回家去哪都是顺路。 我要嫁的不是王子,而是把我当公主的 人…… 过着八戒的生活,却想要悟空的身材… … 我疯过,傻过,执着过,坚持过,我爱 过,到 最后还 是我一 个人过 …… 有一种贱,叫好了伤疤忘了疼…… 不是除了你,我就没人要了。只是除了 你,我 谁都不 想要… … 喝醉了才知道你最爱谁,生病了才知道 谁最爱 你…… 不要拿一个人的往事,去怀疑一个人的本 质…… 以前拼了命的玩,现在玩了命的拼…… 有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 ,当我 们懂得 的时候 已不再 年轻…
鲁迅《明天》《《呐喊》自序》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明天(节选)鲁迅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
深更半夜没有睡的只有两家:一家是咸亨酒店,几个酒肉朋友围着柜台,吃喝得正高兴;一家便是隔壁的单四嫂子,她自从前年守了寡,便须专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她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所以睡的也迟。
这时候,单四嫂子正抱着她的宝儿,坐在床沿上,纺车静静的立在地上。
黑沉沉的灯光,照着宝儿的脸,绯红里带一点青。
单四嫂子心里计算:神签也求过了,愿心也许过了,单方也吃过了,要是还不见效,怎么好?——那只有去诊何小仙了。
单四嫂子等候天明,却不像别人这样容易,觉得非常之慢,宝儿的一呼吸,几乎长过一年。
现在居然明亮了;天的明亮,压倒了灯光,——看见宝儿的鼻翼,已经一放一收的扇动。
单四嫂子知道不妙,暗暗叫一声“啊呀!”心里计算:怎么好?只有去诊何小仙这一条路了。
她虽然是粗笨女人,心里却有决断,便站起身,从木柜子里掏出每天节省下来的十三个小银元和一百八十铜钱,都装在衣袋里,锁上门,抱着宝儿直向何家奔过去。
天气还早,何家已经坐着四个病人了。
她摸出四角银元,买了号签,第五个轮到宝儿。
何小仙伸开两个指头按脉,指甲足有四寸多长,单四嫂子暗地纳罕,心里计算:宝儿该有活命了。
但总免不了着急,忍不住要问,便局局促促的说:“先生,——我家的宝儿什么病呀?”“他中焦塞着。
”“不妨事么?他……”“先去吃两帖。
”“他喘不过气来,鼻翅子都扇着呢。
”“这是火克金……”何小仙说了半句话,便闭上眼睛;单四嫂子也不好意思再问。
单四嫂子接过药方,一面走,一面想。
她虽是粗笨女人,却知道何家与济世老店与自己的家,正是一个三角点;自然是买了药回去便宜了。
于是又径向济世老店奔过去。
店伙也翘了长指甲慢慢的看方,慢慢的包药。
单四嫂子抱了宝儿等着;宝儿忽然擎起小手来,用力拔她散乱着的一绺头发,这是从来没有的举动,单四嫂子怕得发怔。
宝儿吃下药,已经是午后了。
单四嫂子留心看他神情,似乎平稳了不少;到得下午,他忽然睁开眼叫一声“妈!”又仍然合上眼,像是睡去了。
理水 鲁迅小说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理水(节选)鲁迅1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
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
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
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
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①对比,其他官员的浑浑噩噩、不思进取,突出大禹等人的埋头苦干、为民请命。
2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
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
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3“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4卫兵们在昏黄中定晴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5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
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晴去看。
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6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
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
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②外貌描写,塑造了一群以大禹为代表埋头苦干、一心为民的人。
7“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8“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
“查的怎么样?”9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
小学生适合读的鲁迅作品
小学生适合读的鲁迅作品
(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
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
奠基人。
以下是的小学生适合读的.鲁迅作品,欢迎阅读!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
向。
”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根底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
有重大奉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开展具有重
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
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
作家”。
鲁迅的作品《野草》《朝花夕拾》《狂人日记》适合小学生
看。
对于小学生来讲,还不会理解其内在的深刻含义,只有反复阅读,随阅龄的增长与知识面的扩大,会了解深刻含义。
《朝花夕拾》
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的结集,共十篇。
全文优美,真实感人.回忆鲁迅小时候生活的点点滴滴,体验如何写好作品。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很好的结合,是小学生阅读的典范,有助于作文水平的提升。
借物喻人,小细节写出大智慧。
一语双关,很巧妙的挖苦了当时社会的旧的封建制度,表达了鲁迅不同常
人的思想。
《狂人日记》
鲁迅先生第一篇白话,敢于创新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虽是短篇小说,但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揭露了中国几千年来社会的丑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小说比较阅读
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人物的变化揭示主题。
鲁迅的小说经常运用对比比较来塑造人物和揭示主题。
在短篇小说《故乡》,是反映社会变革的一面镜子,文章中运用对比比较有力的刻画了人物,表现了深刻的主题。
二十年前——“紫色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这时,他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生活无忧无虑,他的知识全是在生产实践中获得,又用于生产实践,这是生活在一个有饭吃、有衣穿、有活干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
请看中年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还被沧桑岁月刻下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显然,这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旧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他在社会的最底层艰难地挣扎着,以至于生活“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闰土这样大的变化?
少年闰土刚见到到“我”——“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他常常向“我”讲许多趣事,“我们”还哥弟相称,在他眼里,“我们”年龄“仿佛”,可以无话不谈,其实,“我们”都拥有一颗金子般的童心,有的是人性的善,有的是感情的真,在这块未被封建礼法玷污的净土里孕育着天真烂漫的童年,这种纯真的友谊是多么可贵!
二十年后见“我”——“老爷……”使我顿感惊异,少年时平等、纯真的友情完全被封建的等级观念所代替。
那么,又是什么使“我”和闰土前后的关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照闰土的话说“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为什么少年“不懂事”的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纯真友善的少年,而中年“懂事”的闰土却成了一个愚纯麻木的“木偶人”呢?闰土所说的“懂事”的“事”,实际是旧中国传统的一套封建等级观念。
在这种等级观念的束缚下,儿时在童心无忌的状态下建立的平等、友好、纯真的朋友关系,只能在孱弱的心灵中留下美好的、温暖的、幸福的回忆。
“我们”之间已被封建礼法筑起了一堵无形的高墙,挖出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我”多么渴望“我们”的关系能融洽如少年!
小说中共写了三个“故乡”,回忆中的故乡,现实故乡和理想中的故乡。
理想中的故乡是作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只是一种愿望,而回忆中的故乡和现实故乡各有着墨,其中突出描绘了现实故乡。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萦的荒材,没有一些活气。
”这使“我”情不自禁地产生悲凉之情,特别是自家门口的瓦楞上那当风抖着的枯草的断茎,更让“我”悲凉的心情平添了几分凄楚。
而儿时的故乡色彩明快艳丽,人物英俊活泼。
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洋溢着静谧和安详。
对比之下,故乡已由童年的乐园变成了冷漠悲凉的现实!“我”多么渴望中国的民生不再是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我”多么渴望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农村革命运动能早一天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我”多么渴望故乡乃
至全中国的人们能够真正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除此之外,在鲁迅的同类小说中,也可以用对比来理解多篇文章的人物和主题。
如《社戏》与《故乡》两文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均以故乡为母题,均塑造了鲜活灵动的故乡人物形象,均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挚爱和对理想未来的憧憬向往;两文异点亦鲜明。
对比解读,会更深刻地体悟到先生乡情小说艺术的精妙与思想的深邃。
《社戏》主要回忆了“我”在故乡看社戏的一段难忘经历,全文笼罩在一种温馨欢快的基调之中《故乡》主要通过今昔对比,叙写了故乡20年前后各方面的变化。
小时玩伴闰土以及豆腐西施杨二嫂,各自前后判若两人。
先前美丽富庶的家乡,如今凋敝苍凉;先前厚道淳朴的乡情,代之以如今势利自私的世风。
一切笼罩在沉重悲凉、压抑郁闷中,几乎令人窒息。
双喜、阿发、桂生这一组活泼热情的少年形象,尤其是双喜的聪明能干、阿发的憨厚无私给人印象深刻。
外祖母,一个善良慈祥的老太太;六一公公,一位淳朴憨厚、宽容好客的老人,他们更将淳朴的乡俗民情推向了极致。
而闰土这个形象的变化与之形成对比少年闰土,英武高傲、阅历丰富、能干而机敏。
20年后,外貌变得粗陋不堪,心灵的变化更令人震惊:目光呆滞、反应迟钝、卑恭顺从、迷信麻木,对生活悲观绝望。
反差如此之大,令人不得不深思个中缘由。
《社戏》中景物描写尤为传神。
夏夜行船,既展现了一幅秀美的江南水乡夜景图,又烘托了“我”的急迫心情,为社戏的叙写作浓
墨铺垫。
月下归航,飘渺的景致与“我”对剧情的揣测,营造了一种梦幻迷离的艺术氛围。
另外,戏前波折,虽以叙事为主,但一波三折的悬念式的叙写,仍是对社戏的烘托铺垫,归航偷豆的叙写,情趣盎然,弥补了看戏的不足,亦是对社戏的有力烘托。
《故乡》中的环境——幼时美丽的故乡与如今破败的故乡以及今昔民俗乡情,农村经济状况的对比等。
小说的人物性格在对比中得到拓展,主题在对比中得到深化。
《社戏》重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主调是昂扬乐观的,可谓一曲激情的恋歌。
《故乡》重在揭示故乡变化的历史根源,主题是多元的,诸如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了人性的扭曲、苦难岁月的轮回,以及对纯真的人际关系的渴望。
对比两文中作者对待故乡的感情态度,联系鲁迅其他以故乡为题材的创作,鲁迅的故乡情一直在变化着,融合成这么一条乡情链:“走出——怀恋——回来——失望——离去”。
他因寻梦而走出,因走出而怀恋,因怀恋再加之闯荡碰壁而回来,回来目睹故乡的破败而失望,因失望而又离去,甚至是义无反顾,其后是深深地怀恋着、痛苦着。
以上两文,便是这个乡情链上的不同阶段。
《社戏》是因走出而怀恋,《故乡》是因失望而离开。
恋歌中饱含希望,亦不乏隐忧;悲歌中饱蘸血泪,又充满了憧憬。
恨之切,爱之更切,共同交织成一曲绝美的关于乡情的吟唱。
我们在阅读中,若能运用比较阅读,一定会有利于对小说主题的
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