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比较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小说比较阅读
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人物的变化揭示主题。鲁迅的小说经常运用对比比较来塑造人物和揭示主题。
在短篇小说《故乡》,是反映社会变革的一面镜子,文章中运用对比比较有力的刻画了人物,表现了深刻的主题。
二十年前——“紫色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这时,他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生活无忧无虑,他的知识全是在生产实践中获得,又用于生产实践,这是生活在一个有饭吃、有衣穿、有活干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
请看中年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还被沧桑岁月刻下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显然,这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旧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他在社会的最底层艰难地挣扎着,以至于生活“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那么,是什么造成了闰土这样大的变化?
少年闰土刚见到到“我”——“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他常常向“我”讲许多趣事,“我们”还哥弟相称,在他眼里,“我们”年龄“仿佛”,可以无话不谈,其实,“我们”都拥有一颗金子般的童心,有的是人性的善,有的是感情的真,在这块未被封建礼法玷污的净土里孕育着天真烂漫的童年,这种纯真的友谊是多么可贵!
二十年后见“我”——“老爷……”使我顿感惊异,少年时平等、纯真的友情完全被封建的等级观念所代替。
那么,又是什么使“我”和闰土前后的关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照闰土的话说“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为什么少年“不懂事”的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纯真友善的少年,而中年“懂事”的闰土却成了一个愚纯麻木的“木偶人”呢?闰土所说的“懂事”的“事”,实际是旧中国传统的一套封建等级观念。在这种等级观念的束缚下,儿时在童心无忌的状态下建立的平等、友好、纯真的朋友关系,只能在孱弱的心灵中留下美好的、温暖的、幸福的回忆。“我们”之间已被封建礼法筑起了一堵无形的高墙,挖出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我”多么渴望“我们”的关系能融洽如少年!
小说中共写了三个“故乡”,回忆中的故乡,现实故乡和理想中的故乡。理想中的故乡是作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只是一种愿望,而回忆中的故乡和现实故乡各有着墨,其中突出描绘了现实故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萦的荒材,没有一些活气。”这使“我”情不自禁地产生悲凉之情,特别是自家门口的瓦楞上那当风抖着的枯草的断茎,更让“我”悲凉的心情平添了几分凄楚。而儿时的故乡色彩明快艳丽,人物英俊活泼。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洋溢着静谧和安详。对比之下,故乡已由童年的乐园变成了冷漠悲凉的现实!“我”多么渴望中国的民生不再是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我”多么渴望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农村革命运动能早一天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我”多么渴望故乡乃
至全中国的人们能够真正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除此之外,在鲁迅的同类小说中,也可以用对比来理解多篇文章的人物和主题。如《社戏》与《故乡》两文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均以故乡为母题,均塑造了鲜活灵动的故乡人物形象,均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挚爱和对理想未来的憧憬向往;两文异点亦鲜明。对比解读,会更深刻地体悟到先生乡情小说艺术的精妙与思想的深邃。《社戏》主要回忆了“我”在故乡看社戏的一段难忘经历,全文笼罩在一种温馨欢快的基调之中《故乡》主要通过今昔对比,叙写了故乡20年前后各方面的变化。小时玩伴闰土以及豆腐西施杨二嫂,各自前后判若两人。先前美丽富庶的家乡,如今凋敝苍凉;先前厚道淳朴的乡情,代之以如今势利自私的世风。一切笼罩在沉重悲凉、压抑郁闷中,几乎令人窒息。
双喜、阿发、桂生这一组活泼热情的少年形象,尤其是双喜的聪明能干、阿发的憨厚无私给人印象深刻。外祖母,一个善良慈祥的老太太;六一公公,一位淳朴憨厚、宽容好客的老人,他们更将淳朴的乡俗民情推向了极致。
而闰土这个形象的变化与之形成对比少年闰土,英武高傲、阅历丰富、能干而机敏。20年后,外貌变得粗陋不堪,心灵的变化更令人震惊:目光呆滞、反应迟钝、卑恭顺从、迷信麻木,对生活悲观绝望。反差如此之大,令人不得不深思个中缘由。
《社戏》中景物描写尤为传神。夏夜行船,既展现了一幅秀美的江南水乡夜景图,又烘托了“我”的急迫心情,为社戏的叙写作浓
墨铺垫。月下归航,飘渺的景致与“我”对剧情的揣测,营造了一种梦幻迷离的艺术氛围。另外,戏前波折,虽以叙事为主,但一波三折的悬念式的叙写,仍是对社戏的烘托铺垫,归航偷豆的叙写,情趣盎然,弥补了看戏的不足,亦是对社戏的有力烘托。《故乡》中的环境——幼时美丽的故乡与如今破败的故乡以及今昔民俗乡情,农村经济状况的对比等。小说的人物性格在对比中得到拓展,主题在对比中得到深化。
《社戏》重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主调是昂扬乐观的,可谓一曲激情的恋歌。《故乡》重在揭示故乡变化的历史根源,主题是多元的,诸如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了人性的扭曲、苦难岁月的轮回,以及对纯真的人际关系的渴望。
对比两文中作者对待故乡的感情态度,联系鲁迅其他以故乡为题材的创作,鲁迅的故乡情一直在变化着,融合成这么一条乡情链:“走出——怀恋——回来——失望——离去”。他因寻梦而走出,因走出而怀恋,因怀恋再加之闯荡碰壁而回来,回来目睹故乡的破败而失望,因失望而又离去,甚至是义无反顾,其后是深深地怀恋着、痛苦着。以上两文,便是这个乡情链上的不同阶段。《社戏》是因走出而怀恋,《故乡》是因失望而离开。恋歌中饱含希望,亦不乏隐忧;悲歌中饱蘸血泪,又充满了憧憬。恨之切,爱之更切,共同交织成一曲绝美的关于乡情的吟唱。
我们在阅读中,若能运用比较阅读,一定会有利于对小说主题的
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