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如”字用法研究
浅谈《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礼乐文明的文学作品。
它不仅是礼乐文明的产物,而且还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们的思想生活与情感生活。
马克思曾讲过:“内容是事物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
形式是这些内在要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如果《诗经》只是苍白无力地不借助任何艺术表现手法反映人们的思想生活与感情生活,那么它肯定是枯燥无味的。
而《诗经》之所以能被称为“经”,一方面固然跟它所反映的儒家的“礼乐教化”分不开,另一方面也与它用以反映思想内容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密切关系。
从艺术的角度研究《诗经》,它所用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是最值得注意的。
《周礼·春官·大师》中曾提到:“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这是最早提到“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的篇章。
紧接着,汉代的《毛诗序》又说:“《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无论是《周礼》所说的“六诗”,还是《毛诗序》中的“六义”,他们所提到的“风、雅、颂”是从诗歌的文体角度进行分类,“赋”“比”“兴”则是指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诗经》以前就有所运用。
例如,我国上古时期的歌谣《弹歌》:“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
”就用了“赋”的艺术表现手法。
“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虽然不是最早起源于《诗经》,但《诗经》却炉火纯青地运用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表达先秦时期先民的思想感情,为后世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
更让人值得注意的是,在《诗经》的艺术世界中,“赋”“比”“兴”这三者的应用是完美结合在一起的,并不是截然分开、彼此之间毫无关系的。
正是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才造就了《诗经》在艺术成就方面取得无与伦比的辉煌成绩。
一、赋汉代郑玄曾注:“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认为“赋”这种艺术手法就是平铺直叙当时的政治教化好与不好,他更多强调的是政治思想方面的内容。
《诗经》中虚词“于”“於”的比较研究
《诗经》中虚词“于”“於”的比较研究作者:王佳欣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5期摘要:虚词“于”“於”在《诗经》中用法则比较复杂,“于”多用在动词或名词前面,而“於”多用为叹词。
主要在叹词与疑问词用法上有共通交叉之处。
“于”与“於”互训说不可取。
关键词:于;於;诗经;用法;区别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095-01“于”“於”两个虚词,在上古汉语中是通用的,如《广雅·释言》:“於,于也。
”在《诗经》中用法则比较复杂。
一、区别:“于”、“於”主要区别是:“于”多用在动词或名词前面做助词,而“於”多用为叹词。
(一)助词:“于”在动词前作动词词头,如:王于兴师,修我长矛,与子同仇。
(《秦风·无衣》)周王即将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
面对共同的敌人!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小雅·燕燕》)翻译:燕子飞翔天上,参差舒展翅膀。
(对于“燕燕”这种动物名叠词现象的诠释众说纷纭,这里不做讨论。
)(二)介词:在名词前起到介词的作用,如:交交黄鸟,无集于桑。
(《小雅·黄鸟》)翻译:黄鸟呀黄鸟,不要聚集在桑树上。
其在于今,兴迷乱于政(《大雅·抑》)翻译:如今(时间到今天),把国政都搅乱。
(“兴”训作“皆”;第一个“于”介时间,第二个介对象)(三)连词:句中“于”除了起到凑足音节的作用即语助词,还有处于萌芽状态的连词的用法,如:至于已斯亡。
(《小雅·角弓》)翻译:轮到自己这个(道理)就忘了。
京师为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大雅·公刘》)翻译:京师四野多肥沃,在此建都美无俦,快快去把宫室修。
又说又笑喜洋洋,又笑又说乐悠悠。
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周颂·我将》)翻译:我将日夜勤国政,敬畏老天大威灵,保佑国家长太平。
后一句中“于时”是《诗经》中一个固定用法,即“于是”之意。
浅析《诗经》中的疑问代词'何'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浅析《诗经》中的疑问代词“何”董姝君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诗经》中的疑问代词“何”共出现96次[1],可指代事物、人物、方式情状、原因、目的、时间、处所,可在句中充当宾语、谓语、定语和状语。
询问功能广,出现次数频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诗经》;疑问代词何作者简介:董姝君(1993.6-),汉族,女,甘肃陇南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方向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50-0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有丰富多样的疑问词语,用来传递大量的疑问信息。
何乐士说:“文言虚词有少量常用词用法最为复杂多样,其中一个就是‘何’。
‘何’除本身单独的用法外,更与其他词配合,组成众多的词组和固定格式,用法灵活,含义丰富。
掌握‘何’的用法,特别是了解其词组和固定格式的特点,对阅读古书时正确理解文意将会有所裨益。
”[2]本文对《诗经》中的疑问代词“何”试作探讨。
一、指代对象1.代事物。
是“何”最常见的用法。
放在动词、介词前。
如:(1)人而无仪,不死何为?(鄘风•相鼠)(2)何彼秾矣?唐棣之华。
(召南•何彼秾矣)(3)何有何亡,匪勉求之。
(邶风•谷风)“何”意为“什么”,在例(1)句中作动词宾语,例(2)句中作谓语,例(3)句中作主语。
2.代人。
如:(1)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小雅•蓼莪)“何”在句中作宾语。
“何”字单独代指人物的仅一例。
3.代方式、情状。
如:(1)啜其泣矣,何嗟及矣!(王风•中谷有蓷)“何”意为“怎么”,在句中作状语。
4.代原因、目的。
表示疑问。
如:(1)何其处也,必有与也。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邶风•旄丘)“何”意为“为什么”,在句中作状语。
5.代时间。
(1)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
(秦风•小戎)“何”在句中作时间状语。
6.代处所。
如:(1)哀我人斯,于何从禄?(小雅•正月)(2)靡所止疑,云徂何往?(大雅•桑柔)“何”例(1)中作介词宾语,例(2)中作动词宾语。
《诗经》中“有”字研究
《诗经》中“有”字研究作者:孙静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05期摘要:“有”字在《诗经》中大量存在,其大部分作为存现动词出现。
另外还有七种词汇意义。
“有”字很多时候无意义,为词头。
在《诗经》中需要重视“重文”用法。
关键词:词汇意义;词头;重文中图分类号:K2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9-0074-02“有”字一般表示“存在、含有”之义。
另外大多时候作为词头出现,为虚字,无意义。
本文搜集《诗经》中“有”字各例,结合训诂专书,来探究“有”字的不同用法。
通过整理,《诗经》中“有”字出现538次,其中21处属于重文用法。
具有七种词汇意义。
一、“有”字表示重文诗文以“有”字冠单词形况者,当为重文。
《国风·瓠有苦叶》:“有彌济盈,有鷕雉鸣”。
“有彌”即“彌彌”,“有鷕”即“鷕鷕”也。
如《击鼓》:“忧心有忡”,《传》:“忧心忡忡然。
”《谷风》:“有洸有溃。
”《传》:“洸洸,武也;溃溃,怒也。
”《静女》:“彤管有煒。
”《笺》:“赤管煒煒然。
”《女曰鸡鸣》:“明星有灿。
”《笺》:“明星尚灿灿然。
”依例,本文“有彌”即“彌彌”,“有鷕”即“鷕鷕”也。
《国风·谷风》:“行道迟迟,中心有违。
”“有违”,言违违也。
此文对句,故省。
“违违”,迷乱之意。
《国风·硕人》:“庶士有朅。
”本文全章皆重文,知“有朅”亦重文,犹言“朅朅”也。
“仡仡”见《书·秦誓》。
《王风·南山》:“鲁道有荡”。
“有荡”犹“荡荡”也。
)《小雅·宾之初筵》:“百礼既至,有壬有林。
”马瑞云:“壬、林承上百礼言。
有壬,状其礼之大;有林,状其礼之多。
”案“有壬有林”犹言“壬壬林林”。
《商颂·烈祖》:“有秩斯祻。
”有秩犹秩秩也。
《国风·桃夭》:“有贲其实。
”“有贲”言“贲贲”也。
《邶风·柏周》:“寤辟有摽”“辟”为“擘”之借字。
先秦同源多功能语法形式“若”“如”考察——从语义地图和语法化的角度
人 , 则知 恶之 ; 心 不若 人 , 则不 知 恶 。 ” 《 论语 ・
公 冶长 》 : “ 子 日: ‘ 弗 如 也 !吾 与 女 弗如 也 ! " ’
3 .表 选择 。 包括 两 种 情 况 , 一种 是 自由
选择 , 相 当于“ 或” 。《 左传 ・襄公 十三年 》 : “ 请
指教 , 文 中错 谬 概 由作 者 本 人 负 责 。
② ③
④
为论 述 方 便 , 下文在必要的时候将“ 自由选 择 ” 记作“ 选择 1 ” , 将“ 倾 向性 选 择 ” 记作“ 选择 2 ” 。 “ 如” 古 音 在 日母 鱼 部 , 王力拟音为“ n j i a ” ; “ 若” 古 音 在 日母 铎 部 , 王力拟音为“ n j i a k ” 。鱼 铎 对 转 , 音近义通。
用“ 若” , 《 诗经》 《 论语 》 《 孟子》 多用“ 如” , 可能是 由
于 方 音 或 习 惯 的 差 异 ①。
语 言类 型学 界将 具 有两个 或 两个 以上 的意义 、 用法 或 功能 的虚 词或 语 法构 造称 为“ 多功 能语 法形 式” ( mu l t i f u n e t i o n a l g r a ms ) ②。“ 若” 和“ 如” 都 是 先秦 汉语 中的 “ 多功能语法形式” 。我 们 接 受 王 力 关 于二 者具 有 同源 关 系 的 认 定 , 将它们称为“ 同源
《诗经》中的量词
《诗经》中的量词《诗经》中的量词《诗经》作为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文学作品,显示了我国古代诗歌最初的伟大成就,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诗经》量词的分类量词是表示计量单位的词。
根据语法功能和计量单位不同,可以把量词分为动量词和物量词。
动量词主要是计算动作的次数。
如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次、回、趟”等。
这一类词在《诗经》中用的不多,如“握”、“匊”。
物量词是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是计算事物的数量的。
”《诗经》中的量词多属物量词,如“葛屦五两,冠緌双止。
”(《南山》),“显父饯之,清酒百壶。
”(《韩奕》)中的“两”、“壶”,这些都是物量词。
如果从计量用法是否固定、专门来看,量词又可分为专用量词和借用量词。
专用量词指专门或主要作为计量单位使用的词,如表示长度单位的“寻”、“尺”,“徂来之松,新甫之柏,是断是度,是寻是尺。
”(《閟宫》)。
借用量词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组合中,由其他词类转用过来作计量单位使用的临时量词,如名词“卣”“爵”本是酒器,“簋”是食器。
《诗经》中把这些器具用作计量,“厘尔圭瓒,秬鬯一卣。
”(《江汉》);“三爵不识,矧敢多又。
”(《宾之初筵》);“于粲洒扫,陈馈八簋。
”(《伐木》)。
从表示的数目上可以分为个体量词和集体量词。
个体量词是表示单个概念的量词,如“生刍一束”(《白驹》)中的“束”,“不盈一匊”(《采绿》)中的“匊”;而集体量词是“称量成组或成群的事物”。
在《诗经》中,“乘”字共出现30 次,其中作为量词使用的一般用来称量马,“古代一车四马,因以乘为四的代称。
”“乘”作为集体量词所表示的数量是“四”,如“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六月》)。
“朋”也有集体量词的用法,“上古以贝壳为货币,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
”所以“朋”作为集体量词所表示的量是“二”。
《诗经》中还有一个集体量词“群”。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
”(《无羊》)宋代朱熹《诗集传》中的注释为“羊以三百为群,其群不可数也”,说明“群”是一个表示数目较大的集体量词。
《诗经》中"有"字研究
中图分类号 : 2 4 K 0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 号: 5 5 1 (0 0 - 0 4 0 A 1 0 — 3 2 1 9 0 7 — 2 0 2 0)
“ ” 一般 表 示 “ 有 字 存在 、 有 ” 义 。 外大 多 时 候 作 为 词 含 之 另
也。) /雅 ・ (J 宾之初筵》 “ (、 :百礼既至 , 壬有林 。” 有 马瑞云 :壬 、 “
林承上百礼言 。 有壬 , 状其礼之大 ; 有林 , 状其礼之多。” 有 案“
有 噎”谓阴也 , , 亦与“ 且噎” 义复 , 疑非诗 旨。 王风 ・ 《 葛墓》 “ :繇 之 葛蕞 , 在河之 矣。终远兄弟 , 谓他 人母 。谓他人 母 , 莫我 亦 有 !”笺》 “ 《 :王又无母恩。有 , 识有也。”广雅疏证》 :古者 《 云 “
此文对句 , 故省。“ 违违 ” 迷乱之意。《 , 国风 ・ 人》 “ 硕 :庶士有 蝎。” 本文全章皆重文 , 有蝎” 知“ 亦重文 , 犹言“ 竭竭” 。“ 也 仡 仡” 书・ 见《 秦誓》 《 。 王风 ・ 南山》 “ :鲁道有荡” “ 。 有荡” “ 犹 荡荡 ”
雅・ 裳裳者华》 “ :左之左之 , 子宜之 。右之右之 , 君 君子有之。”
二 、 有 ” 除存 现动 词 之 外 实 词意 义 “ 字
头出现 , 为虚字 , 无意义 。 本文搜集《 诗经》 有 ” 中“ 字各例 , 结合 训 诂专书 , 来探 究“ ” 有 字的不 同用法 。通 过整理 , 诗经》 《 中 “ 字 出现 5 8 , 中 2 处属于重文用法。具 有七种词 汇 有” 3次 其 1
21 0 0年 5月
M a 2 v.01 0
略论《诗经》中两类用法特殊的指示代词
地” 从何而来呢?这种解 释显然不 能帮 助我们正确地解 决 问题 。按 照我们 的观点 ,诗经》 < 中的“ 何其 ” 还不 能算作 一 个词 。“ 是疑 问代词 , 当于 “ 何” 相 怎么 ” “ 、 为什 么 ” “ ” ,其
是指示代词指代程度。“ 何其” 就是“ 为什么那样地” 何 。“ 其久矣 ” 是说 “ 怎么那样 久” “ ,云何其忧 ” 是说 “ 还为什 么那
样忧愁呢 ” 。这儿 的“ ” 其 与后面 的形容词 的语 义关系要更
、
用于形容词之前的指示代词
< 诗经》 中有些指示代词如 “ ”“ ” “ ” 彼 、其 、斯 可用 在形
容词之前 , : 如
《 诗经》 中有很多互文句, “ 如:丝衣其钚 , 载弁俅俅。 ”
( 周颂 . 《 丝衣》 在这个 互文 中 , ) 诗人要 说 的是 : 衣 、 丝 载弁 其钚 , 丝衣 、 载弁俅俅。我们 知道 , 重复 的形容 词修饰 动词 使表示程度的加强 , 常常用来 表示 “ + 很 形容 词” 的语法 意 义, “ 如 狠狠地 打了一顿 ” “ 美地 睡了一觉 ” 、美 。因此 , 俅 “ 俅” 就是“ 俅 ” 根据 互 文 的原 理 ,其 钚 ” 是 “ 极 , “ 便 极钚 ” 。 这便 为“ ” 其 以指 示代 词 的身份表 达程 度加 强的意 义提 供 了修 辞上 的依据 。 《 诗经》 中还有很多处 “ 何其 ” 连用的情况 , : 如 何 其久矣 , 以也。< 必有 邶风 ・ 旄丘> 既见君子 , 云何其忧。< ・丝农> 颂 杨伯 峻< 古汉语 虚词 > 中认 为“ 其 ” 何 等于 “ ” “ 何 , 其” 不过是一个语素 , 何” 和“ 粘成 一词 罢了 。在他看 来 ,其” “ 也是没有词汇意义的。但他在 翻译 “ 其久也 ” 何 的时候 , 却 将其译为“ 为什么那样久 ” 。如果 “ 真如他说 的那样 “ 其” 不
《诗经.卫风.氓》“于”字用法探微
《诗经.卫风.氓》“于”字用法探微《诗经·卫风·氓》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2007版)中的一篇课文。
在《氓》一诗中,有四处用到“于”字。
注释者或语焉不详,或未作注解。
正确理解其用法,有利于《氓》一诗的教与学。
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拟从“于”语法化的角度,简单论述《诗经·卫风·氓》一诗中的四处“于”字的用法,若有不当之处请方家不吝赐教。
《说文解字》:于,於也。
象气之舒亏,从丂,从一;一者其气平之也。
许慎以讹变小隶为据,与实际字形不吻合。
在殷商卜辞里,“于”字已频繁使用。
其字形有“”(20710)“”(合21586)、“”(合418正)、“”(合137反)、“”(合28905)。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从“”,从,象大圆规,上一横画象定点,下一横画可以移动,从表示“移动”之义。
或作,为“”之省。
“于”假借为表“往”“到”义的动词。
其后,西周金文及传世文献,“于”用为动词不乏其例。
如:(1)贞:雍刍于秋?雍刍勿于秋?(合,150正)译文:雍的刈草之人要去秋吗?雍的刈草之人不要去秋吗?(2)丁卯,囗自新邑于阑。
(2682 新邑鼎西周早期)译文:丁卯这一天,从新邑去阑吗?(3)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例(1)中的“雍”和“秋”均为地名。
“刍”或为牧人,或为刈草之人。
因“勿”为副词,“于”受“勿”修饰,且本辞例中未见其它动词,故“于”为动词;例(2)中的“新邑”“阑”均为地名;例(3)中的“于”处在谓语,当为动词“往”。
人类认知域从具体认知域到抽象认知域发展推动了“于”字完成由实到虚的蜕变。
介词“于”由动词“于”虚化而来。
“于”还有副词、代词等用法,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于”的介词用法是《诗经》时代的主流用法。
介词“于”的用法有多种,可引进处所、对象、时间、方位等。
例如:(4)保侃母赐贝于庚宫。
(3743 保侃母簋盖西周早期)(5)经营四方,告成于王。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2)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2)古代汉语中的虚词,是汉语中的一类特殊词类,其含义较为抽象,常用于构成语言成分的框架,起连接、修饰、衬托等作用。
对于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语言运用,把握古汉语的语法规律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结合古代汉语文献,对常用虚词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深入探讨其在句法和语义上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在古代汉语中,虚词是起连接词或修饰词等作用的词语,常见的虚词有“之、乎、者、耳、所、而、斯”等。
这些虚词在古代文献中出现频繁,具有重要的句法和语义功能,因此对其用法进行比较和研究尤为重要。
我们来比较研究一下“之”和“乎”这两个常用虚词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
在古代文言文中,“之”常用作代词或介词,表示动作的承受者或指示物等,同时也可与名词或形容词构成复合词。
例如《论语》中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中的“之”表示代词的作用。
而在古代汉语中,“乎”多用作疑问代词和疑问副词,用于疑问句和感叹句中,表示怀疑、疑问或肯定等语气。
例如《诗经》中的“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亲故无乎,说之将将。
”中的“乎”表示疑问的语气。
我们比较研究“者”和“所”两个常用虚词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
在古代文言文中,“者”多用作名词或代词后缀,表示身份、职务或事物的主体,具有指示、强调的作用。
例如《庄子》中的“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中的“者”表示事物的主体。
而“所”则多用作代词,表示动作的发生地点或事物的来源等。
例如《孟子》中的“则义是所以当位。
”中的“所”表示动作的发生地点。
《诗经·国风》中“其”字用法研究
《诗经国风》中“其”字用法研究赵倩钰【摘要】《诗经》的篇什中包含“其”的有很多,风、雅、颂中的篇幅皆有,总计“其”字出现了542次。
由于“其”字在十五国风中的出现频率为最高,共出现了230次,这对研究《诗经》中“其”字复杂的用法有重要意义。
本文着重研究《诗经·国风》中“其”字作代词、副词、语助词等用法。
%The Book of Songs with "its" there are many.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of the classic "its" word appears in the 542 times in the three style of the Feng, Ya, and Song which every essay is involved. As the"its"word in fifteen Guofeng as the highest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there have been a total of 230, which the study TheBook of Songs and"its"complex word usage is importan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theBookof Songs and "their" word for pronouns, adverbs, expletive equivalents.【期刊名称】《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4页(P24-26,30)【关键词】诗经;国风;“其”字;用法【作者】赵倩钰【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 5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22.2《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内容包括周王朝及诸侯国各方言区的作品,既有文人的书面创造,也有老百姓的口头语言,是研究上古汉语的重要典籍。
《诗经》《楚辞》修辞特点
《诗经》《楚辞》修辞特点《诗经》《楚辞》修辞特点《诗经》和《楚辞》分别作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在修辞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 引言古往今来,作为我国诗歌源头的两部巨著《诗经》和《楚辞》已经为许多学者所潜心钻研,成果之多、著述之丰可谓惊人。
然而这些汗牛充栋的著作多是专就《诗经》或《楚辞》进行研究的,其中涉及修辞学的论述一般局限在其修辞格上,而没能从总体上把握它们的修辞全貌。
将《诗经》与《楚辞》作比较的学术作品较少,而且着眼点往往放在证明“风”与“骚”的纵向传承关系上,其中虽也有进行横向比较的地方,但却零碎而不成系统。
《诗经》和《楚辞》分别作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在修辞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本文拟以对原始语料(《楚辞》中以无争议或争议较少的屈原作品——《离骚》《九章》《九歌》《天问》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解读为基础,结合以往学者的研究,分别总结出《诗经》《楚辞》的修辞特点并进行比较,尝试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本文所引《诗经》篇章文字皆从朱熹《诗集传》[1],解释参考周振甫《诗经译注》[2];所引《楚辞》篇章文字皆从董楚平《楚辞译注》[3]。
2 《诗经》《楚辞》的修辞特点2.1 《诗经》的修辞特点2.1.1 简洁精练2.1.1.1 四言为主,多单音节词《诗经》句式以四言体为主,305篇中全篇四言到底的有150多篇。
“雅”诗大部分是长诗,也以四言体居多。
《大雅·桑柔》全诗112句,是《诗经》中篇幅较长的诗篇之一,只有“予岂不知而作”一句六言,其他全为四言。
“雅”中最长的一篇《大雅·抑》有114句,其中只有8句五言句,2句六言句,其他全为四言。
“颂”中最长也是《诗经》中最长的一篇《鲁颂·閟宫》有120句,其中只有12句五言句,其他全为四言。
向熹做过统计:《诗经》305篇共计7284句,其中6667个四字句,占全书的92%;617个非四字句,占全书的8%。
非四字句中二、三、五、六、七、八字句分别有8、157、340、88、19、5句[4]。
汉熹平石经《诗经》用字现象研究
汉熹平石经《诗经》用字现象研究张晗【摘要】汉熹平石经《诗经》的用字现象可分为字的本用和字的他用两种情况.具体到字与词的对应关系中,字的本用又分为用字的古今形体一致、熹平石经《诗经》使用本字而《毛诗》使用假借字、熹平石经《诗经》用古本字而《毛诗》用新字三种情况.字的他用分为使用通假字、使用异体字、熹平石经《诗经》和《毛诗》均使用假借字、熹平石经《诗经》使用今字而《毛诗》使用古字四种情况.【期刊名称】《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00)002【总页数】5页(P31-35)【关键词】熹平石经;诗经;用字现象【作者】张晗【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1一、熹平石经《诗经》东汉熹平四年,蔡邕、杨赐、张训等正定六经文字,蔡邕书丹,使工镌刻,内容包括《易》《鲁诗》《夏侯尚书》《鲁论语》《公羊春秋》五经,石经立于洛阳太学门外,世称熹平石经。
后因战乱,六朝以后熹平石经逐渐散失,宋代开始有一些残石出土,其中包括《诗经》。
根据宋代洪适的记载,当时所见《诗经》残石,存173字,有魏、唐《国风》数篇。
民国时期陆续发现了几块熹平石经残石,罗福颐、马衡对其研究尤深,马衡有《汉石经集存》一书行世。
1921年,河南洛阳发现《诗经》残石。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现的残石和拓本陆续增多。
1985年在洛阳太学遗址发现《诗经》残石一石两面,正面5行14字,背面6行15字。
1986年,《文物》杂志又公布两枚未著录的上海博物馆藏《诗经》残石拓本,一枚正反两面共19行134字,一枚正反两面共16行105字。
经研究考证,残石刊刻了《诗经》中的《六月》《黄鸟》《斯干》《终南》《十月之交》《生民》等诗篇。
因石经当年主要是在蔡邕主持下刊刻的,蔡邕一般被认为是鲁诗学者,所以,这些《诗经》残石在学术界被称为鲁诗残石[1]。
二、熹平石经《诗经》用字研究本文拟用周朋升先生在《阜阳汉简〈诗经〉用字习惯考察》[2]、《马王堆古医书用字现象考察》[3] 、《张家山汉墓竹简用字习惯考察》[4]等文中对古文献分析用字习惯的方法,对熹平石经《诗经》中的用字现象进行初步的分类与探讨。
《诗经.邶风》“其”字用法略考
《诗经.邶风》“其”字用法略考本文对《诗经·邶风》中出现的35个“其”字逐一分析,对前贤的研究做了梳理。
同时,结合汉语语法规则,对它们进行了总结,得出了它们各自的用法和意义。
标签:《诗经·邶风》其指示代词副词助词《邶风》是“国风”中的一篇,在《诗经》中共有十九篇。
而“其”字在《邶风》中共出现35次,使用频率相当频繁,分别出现在《雄雉》《燕燕》《谷风》《静女》《北风》《终风》《绿衣》《击鼓》《凯风》《旄丘》《柏舟》《匏有苦叶》和《二子乘舟》中。
这些“其”字,由于各自所处的上下文环境不同,呈现出了不同的词语特性和意义。
鉴于“其”字在《诗经》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本文着手分析《诗经·邶风》中的“其”字句的运用,并归纳了它的语法意义。
一、“其”为指示代词葛根贵先生(1982)指出:“‘其’字作为指代词,它的指代范围较广。
一般说来,只要是处于说话人与听话人之外的第三者地位,人、物、事都可以用‘其’指代”。
下面分别阐述《诗经·邶风》中“其”作为指示代词的几种情况:(一)“其(+NP)+谓语”式(1)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邶风·燕燕》)例(1)中的“仲氏”是指弟。
“任”,可以信托的意思。
“只”,语助词。
“塞”,实。
“渊”,深。
“塞渊”,诚实厚道。
“其”,指“她的”,即“仲氏”。
(2)心之忧矣,曷维其已!(《邶风·绿衣》)(3)心之忧矣,曷维其亡!(《邶风·绿衣》)例(2)中的“曷”,相当于“何”,“怎么”之意。
“维”,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已”,止息,停止。
“其”,代指“忧”。
例(3)中的“亡”,用作“忘”,“忘记”之意。
“其”,也代指“忧”。
这句的意思是“心忧伤啊心忧伤,忧伤何时才淡忘?”(4)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邶风·谷风》)周崇谦先生(1994)把此处的“其”字解释为助词,“就其”译成“到了”。
笔者以为上述分析不够恰当。
《诗经》中的“维”字语法研究
《 诗 经 》 中作 为虚 词 的 “ 维 ” 可 以是 介 词 、 连 词 、副
词 和 助 词 ,下 面我 们 分 别来 进 行 分析 。
( 一 )介词 1 . 表 引进 范 围 的 介 词 ,相 当 于 “ 于” “ 在……方面 ”
( 3 例 ) 。如 :
( I 1 )无 竞维人 , 四方 其训 之 。 ( 周颂 ・ 烈 文 )
义项都有涉及 。本文试就 “ 含 义 、 词性 、 用 法 ”等 方 面 来
例 ( 7 )中的两个 “ 维 ”都是 “ 是 ” 的 意 思 。髡 彼 两 分析 《 诗经 》中的 “ 维 ”。 《 涛经 》中的 “ 维 ”作虚词 的 髦 。实维我仪 :那个 两鬓垂发 的小伙子 ,实在是我的好对 例句 比较 多并且情 况 比较复杂 ,本 文将分析的重 点放在虚 象 。 髡 彼 两 髦 , 实 维 我 特 : 那 个 两 鬓 垂 发 的 小 伙 子 , 实
典 》关于 “ 维 ”字共 有 1 6 条解释 ,可 以作名 词、动 词 、 判 断 词 、 表 副 词 、 介 词 、连 词 和 语 气 词 ; 另 外 还 可 以通 “ 惟 ”,意思是 “ 考 虑 ,计 度 ” , 也 有 学 者 认 为 “ 维 ” 还
通 “ 为”: “ 维 ”还 有 “ 维 … … 是 ”这 一 固定 用 法 。 《 诗经》中 的 “ 维 ” , 除 了 没 有 表 示 名 词 外 , 其 余 的
例 ( 1 1 )无 竞 维 人 : 没 有 比贤 人 更 宝 贵 的 了 。 竟 : 胜 1 2 )无 竞 维 烈 : 没有 人 比 得 “ 四方是维 ”属宾语前置 ,即 “ 维 四 方 ” ,维 持 天 下 过 ,强 。人 :贤 德 之 人 。 国 。 “ 是 ”放 在 动 词 前 面 上 他 的 功业 。烈 : 功业 。 复 指 前 置 宾语 。维 :维 持 ,维 系 。 2 . 做 引进 原因成 分 的介词 “ 维 ”可 以译 为 “ 因为” 3 .“ 维 ”通 “ 惟 ” ,意 思 是 “ 考 虑 ,计 度 ” 。 ( 8 例)
浅析《诗经·魏风》中的训诂术语和训诂内容
浅析《诗经魏风》中的训诂术语和训诂内容唐七元;王曦【摘要】训诂,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当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又称为\"故训\".训诂的主要内容有解释字词、辨析同义词、串讲句义、说明用字现象、注音和校勘等.训诂的主要术语有曰、谓、犹、貌、辞、读如、破读、如字、当作、或曰、浑言、析言、衍文和脱文等.《诗经·魏风》中的训诂术语繁多,训诂内容复杂,分析《诗经·魏风》中的训诂术语和训诂内容,可以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训诂术语与训诂内容.【期刊名称】《榆林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29)003【总页数】8页(P80-87)【关键词】《诗经·魏风》;训诂;训诂术语;训诂内容【作者】唐七元;王曦【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0;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22.2“训”作动词时,是“说教、训导、教导”之意;作名词时,是“先王之遗典也”之意。
《说文·言部》:“训,说教也。
从言,川声。
”[1]清人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引申之,凡顺皆曰训。
”[2]《大雅·烝民》:“古训是式,威仪是力。
”传:“古,故。
训,道。
”笺:“故训,先王之遗典也。
”[3]“诂”作动词时意为“解释故言”;作名词时意为“故言”。
《说文·言部》:“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4]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5]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音义》中引吕忱《字林》说:“诂,故言也。
”又引张揖《雜字》云:“诂者,古今之异语也。
”[6]“训”与“诂”连用始于鲁人毛亨,二字最早连用为“故训”。
黄季刚先生在《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一书中提到过:“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7]训诂学萌芽于春秋时期,大兴于两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更新与变革于宋元明,鼎盛于清代。
苏维岳湖湘学人苏维岳的《诗经》研究
苏维岳湖湘学人苏维岳的《诗经》研究示例文章篇一:《我眼中的苏维岳湖湘学人苏维岳的〈诗经〉研究》我呀,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一个特别厉害的人,苏维岳,他可是湖湘学人呢,尤其是他对《诗经》的研究,那可真是超级有趣。
我第一次听到苏维岳这个名字的时候,心里就想,这是谁呀?怎么和《诗经》扯到一块儿了呢?《诗经》那可是老古老古的书了,里面好多字我都不认识呢。
可等我慢慢了解了苏维岳的研究,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花园的大门。
我跟我的小伙伴们说起苏维岳的时候,他们都瞪大了眼睛。
我的好朋友小明说:“《诗经》啊,那不是摇头晃脑读的书吗?有啥特别的研究?”我就跟他讲啊,苏维岳的研究就像是在《诗经》这个大宝藏里找到了好多隐藏的小盒子。
每个小盒子里都装着古人的小秘密呢。
苏维岳研究《诗经》,他不是那种干巴巴地看文字的人。
他就像一个探险家,深入到《诗经》的世界里。
我想象他坐在一个堆满古书的房间里,灯光昏黄,他的眼睛紧紧盯着《诗经》的书页,仿佛能透过那些古老的文字看到古代人的生活。
他肯定会想,这些诗写的时候,那些古人是怎么想的呢?他们是在什么样的心情下写下这些优美的句子的呢?就好比我们现在写日记,是因为有开心或者不开心的事儿才写,那古人写《诗经》的时候也是这样吗?我又和另一个小伙伴小红聊这个事儿。
小红说:“那他怎么能知道古人的想法呀?又不能穿越回去。
”我就跟她说,这就是苏维岳厉害的地方呀。
他通过研究《诗经》里的字、词、句子的用法,就像拼拼图一样,一点点把古人的生活场景拼出来。
比如说《诗经》里描写的那些植物,苏维岳就会去研究这些植物在当时的作用。
是用来吃的呢,还是用来做装饰的呢?这就像我们现在看到一朵花,我们可以知道它可以用来观赏,也可以用来做花茶。
苏维岳通过这些细节,就像搭积木一样,把古代的生活一点点搭建起来。
苏维岳对《诗经》里的爱情诗的研究也特别有趣。
《诗经》里的爱情诗可不像我们现在的爱情歌曲那么直白。
那些诗写得很含蓄,但是又充满了浓浓的情感。
如之何其废之句式
如之何其废之句式
“如之何其废之”的句式是古汉语中的一种疑问句式,表示对某种行为或情况的不理解和质疑。
其中,“如之何”表示“怎么会”、“为什么”等意思,而“其”表示“他”、“他们”等代词,“废”表示“废弃”、“废止”等意思,“之”表示“这个”、“那个”等代词。
在古代汉语中,这种句式常常用于表达对某种行为或情况的不满或质疑,有时也用于表达对某种行为或情况的惊讶或感叹。
例如,“如之何其废人之所愿也?”表示“怎么会他废弃了别人的愿望?”,其中“人之所愿也”表示“别人的愿望”。
在理解这种句式时,需要注意“如之何”和“其”的语气和含义。
其中,“如之何”通常表示疑问或不满的语气,而“其”则表示强调或反问的语气。
同时,还需要注意“废”和“之”的含义和用法,其中“废”通常表示废弃、废止等意思,“之”则表示代词,可以指代人、物、事等。
此外,对于这种句式的学习和理解,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上下文进行理解。
在阅读古文时,需要注意文中的语境和上下文,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句子的含义和用法。
同时,还需要注意古汉语中的语法和词汇特点,掌握古汉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以便更好地理解古文。
总之,“如之何其废之”的句式是古汉语中的一种疑问句式,表示对某种行为或情况的不理解和质疑。
在学习和理解这种句式时,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上下文进行理解,同时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词汇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 的双 音 节 词 ,而 且 一 些 单 音 节 词 也 相 互 组 合 , 以 双音 节
1 4 的句法语义功能考察 [】 四川 大学学报 J. 的 形 式 出现 , 最 终 导 致 了 双 音 节 词 的 出 现 。 “ 以 ”在 [] 可
“ 如 ,把 一 种 心 理 的烦 躁 情 绪 比 喻 为 一 种 具 体 可 感 的生
喻 词 使 用 出现 了 9 次 ,分 别 解 释 为 “ 果 ” “ 得 上 ”和 . 像 凝 结 的脂 膏 ( 样 白 ) ,脖 子 像 天 牛 的幼 虫 ( 样 又 自 6 如 比 那 那 “ 此 ”等 义 。 如
一
又 长 ) ,牙 齿 像 葫 芦 籽 ( 样 整 齐 ) ,额 头 像 蝉 首 ( 样 那 那
、
“ ”字 作 喻 词使 用 如
宽 ) , 眉 毛 像 蚕 蛾 的 触 须 ( 样 又 细 又 弯 ) !句 中 喻 词 那
喻 词 “ ” 出现 在 《 经 》6 篇 诗 歌 中 ,用 来 连 接 本 “ ” 出现 4 ,把 女 子 的手 、肤 、 领 、 齿 分 别 比 喻 为 自然 如 诗 0 如 次 体 和 喻 体 , 以 强 调 本 体 和 喻 体 之 间 或 在 形 象 上 、 或 在 神 态 界 中 初 生 的 白茅 、凝 结 的 脂 膏 、天 牛 的 幼 虫 、葫 芦 籽 , 来 上 、或 在 逻 辑 上 的相 似 性 。例 如 : ( )手 如 柔 荑 ,肤 如 凝 脂 ,领 如蝤 蛴 , 齿如 瓠 犀 ,螓 1
关键词: ( ( 诗经》 比喻 如
“ ”字 在 《 经 》 中 共 出现 了2 1 。 “ ”字 作 如 诗 4次 如 喻 词 使 用 出 现 了 1 5 ,可 解 释 为 “ … … 一样 ” ,而 作 非 4次 像
首蛾 眉 。 ( ( 经 ・ ( 诗 卫风 - 硕人 》 )
分 析 : 手 如 同 初 生 的 白 茅 ( 样 又 软 又 白 ) , 皮 肤 那
● ● ● ●
强调 4 本 体 与 对应 的喻 体之 间在 外在 形 态 上 的相 似 性 。 个
( 2)遵彼 汝坟 ,伐其 条枚 。未见君 子 ,怒 如调饥
●
“ ” 的 后 缀 。 “ 以 ”后 的 动 词 谓 语 不 表 被 动 ,都 是 主 可 可
注
释:
语 发 出 的动 作 行 为 。起 先 , “ 动 词 可 ’ 和 介 词 ‘ ’ 助 以 是 两 个 词 , 介 词 ‘ ’ 的代 词 宾 语 承 前 省 略 ” , 这 也 是 判 以
( 学社会科学版 ),1 9 , ( ) 哲 96 4 .
(肖同姓 四川绵 阳 西南科技 大学文 学与艺术学院
6 11 ) 2 O0
2 l 0 0 0. 2
语 言应 用研 究
( 诗 经 ・ 南 ・ 坟 ) 周 汝 止 地 很 迅 速 。君 子 如 果 严 肃 ,祸 乱 很 快 就 会 结 两 如 如 分析 :沿 着那 汝 水岸 边 行走 ,折 取树 上 的枝 条 。没 处 “ ” ,表 示 一 种假 设 关 系 , 可解 释 为 “ 果 ” 。 有 见 到 君 子 ,心 中 烦 燥 像 烹 饪 时 饥 饿 难 耐 。句 中 出 现 喻 词
《 语 》 中就 有 复 音词 的用 例 。 论 “ ”和 “ 以”作 状 语 ,词 汇 意义 相 似 ,语 法 特 点有 可 可
异 。 “ ”可 以 同 “ ” “ ” “ ”连 用 ,如 例 ( 3 , 可 非 得 谓 1) 甚至 形成 常 用 固定 结构 ,而 “ 以 ”没 有 这个 能 力 。 可
人 文社 会 科 学版 ),1 8 , ( 96 2).
[】 3严丽萍,董玲玲.《 国志》中 “ 三 须”的演化及 “ 必须 ”的成词 [】文教资料 ( J. 文学语言学研究 ),2 0 , ( ). 08 4
4 王素改.“ 可”的语法化及其动 因[】文学教育,2 0, ( 1 J. 08 i ). 第 二 ,汉 语 双 音 化 的 趋 势 。汉 语 词 汇 化 从 先秦 就 开 始 [】 5 马建忠著 ,章锡琛校注.Ⅸ 马氏文通》校注 【】 北京:中华书局 , M. 了 ,到 东汉 双 音 化 速 度 加 快 , 致 使 中 古 时 期 出 现 了许 多 新 【】
诗 经
“如 -- T- --
口李新 苗
摘 要 :比喻是 《 诗经》采用的主要修辞手法之一 ,它的运 用增强了 诗经》语 言的生动性 、形象性和感染
力 ,而 诗经》 比喻 的运 用多数是 通过使 用喻词 “ 如”来 实现的 。本文通过研 究 诗 经 中 ‘ ‘ 如”字使 用的情 况,来分析 “ 如”字的古今 义变化 ,以便把握 ( ( 诗经 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断 “ 以” 成词 的标准 。 可 ( ) “ 以 ”词汇 化 的 条 件 二 可
①本 文 所 用 书为 刘 辉 、 吴敢 辑 校 《 评 会 校金 瓶 梅 》 , 天地 图书 有 会
限公 司,19 年。以下第几回均出 自此书语料 。 98
参 考文 献 :
1李 略 可 安 09 7 第 一 , “ ”与 V 之 间 往 往 有 介 词 “以” 或 其 他 词 类 【] 琦 . 论 助 动词 “ 以 ” … . 徽 文 学 ,2 0 , ( ). 可 P
词 语 的介 入 ,这 些 处 于 “ ” 与 v 之 间 的 成 分 我 们 称 为 内 f】 可 P 2 朱有朋. 上古汉语 中的 “ “ 可” 可以 []新疆大学学报 ( J. 哲学
嵌 成 分 , 带 有 内嵌 成 分 的 “ v ”结 构 称 为 “ P 可 P 可V ”扩 展
式 。如 果 “ P 可V ”不 能 内 嵌 的 话 ,就 不 可 能 产 生 “ 以 ” 可 这 一双 音 节 词 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