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一、古今字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
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在注释“三礼”时最早使用了古今字这个术语。
如《礼记·曲礼下》:“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
”郑注:“《观礼》曰:'伯父寔来,余一人嘉之。
’余,予,古今字余字在甲骨文中已有,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在西周金文辞中习见;而予字最早始见于战国文字,用为第一代称词晚于余字。
于是这两个字在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时构成古今字。
“余”用在前,是古字,“予”用在后,是今字。
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的谊字下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凡读传,不可不知古今字。
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
”古书用古字的例子很多,比如:① 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
(《城濮之战》)② 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
(《案之战》)③ 于是翦其发。
(《顺民》)④ 臣错茅臣。
(《晁错传》)⑤ 张脉偾兴,外彊中干。
(《韩之战》)以上加“ ”号的字所记录的词,在各句中分别表示联婚、擒拿、剪除、草介、强劲的意思。
后世再记录同样的这些词时,不再使用昏、禽、翦、屮、彊,而改用婚、剪、草、强了(故意仿古的文章除外)。
于是昏----婚、禽——擒、翦——剪、屮——草、彊——强就构成了古今字。
(二)古今字的来源古今字来源主要有三个,这就是: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同音假借,被借字与借字构成的古今字;古今对异体字的异用构成的古今字。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
这里所谓汉字的分化,是指由于汉字记词职务的分化而导致汉字的增益。
古今字 通假 字 异体字 繁简字
(五)造字假借的作用
一是弥补了象形字 无法构造的缺点 二是节省 了造字 的数量 缺点是: 仍未摆脱表意文字 的局限 汉字系统的形音义 造成了混乱
(六)用字假借
用字假借:是汉字在使
用过程中的假借情况。 原因:一是用了别字: 如:甚矣,汝之不 甚矣, 二是: 从习惯,省事:
旦日,不可不蚤 旦日,不可不蚤自 来谢项王。 来谢项王。“早”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 孤不度德量力, 大义于天下。 大义于天下。“於”
(一)
古今字的形體
古字加形符 其萁;采(才采);員圓; 韋圍;取娶;昏婚;州洲; 县悬;孰熟;属嘱;反返; 改變形符 采採;說悅;赴訃;斂殮; 沒殁;振賑;張脹; 略加变形 母毋;不丕;大太;閒間; 陈阵 形体无关,通假字造成的: 形体无关 亡无;伯霸;辠罪
(二)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和通假字
1、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上古文字量少,一个字可能负担 许多词义,为了加以区别,就对 某个词义另造一个新字,于是就 形成了古今字。所以,古今又叫 区别字。例如: 上古没有“悦”这个字,表示这 个概念经常都是用“说”,但是, “说”的义项和用法很多,于是 就造后起字“悦”来表示高兴这 个概念。又如: “尝”(从旨尚声)的本义就是 表示“口味之也”,但因为“尝” 经常用来表示“何尝”、“未尝” 等概念,因此人们给“尝”加一 个意符“口”构成一个后起字 “嚐”表示“嚐滋味”的概念。 2.对待古今字的正确态度: (1)了解古今字的关系,从而 掌握古书的词义; (2)承认文字发展的事实,不 要后古薄今,也不要是古非今。 3、 古今字和通假字 中学教学并不区分,古今字和通 假字,只是笼统的称为通假。大 学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研究,才提 出这一问题。
(二)、异体字的类别:
1、造字方法不同造成的 异体字 野:(形声) 埜 (会意) 岩:(会意) 巖 (形声) 灾: (会意) 烖 (形声) 泪涙- 岳嶽- 膻羶shan絷zhi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用)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一、什么是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的一种用字习惯,即在书写时本来有为A义专门造的A字,但写作的人却偏不写A字,而是写了一个与A同音的B字。
A、B二字之间就构成了通假关系。
例如,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记载项伯对刘邦说的话:“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即要求对方早点来,别来得太晚了,显得没诚意,不礼貌。
显然应该写“早”字,但司马迁却写了个“蚤”字,许慎在《说文解字》里面说的很清楚,“蚤”本是“啮人跳虫也”,就是今天的“跳蚤”。
我们不能说司马迁不会写“早”字,也不能说那时“早”字还没出现,实事上先秦就有“早”字了:《左传·昭公三年》:“早世陨命”;又《隐公三年》:“早死”;《荀子·非相》:“不先虑,不早谋。
”《大戴礼记》:“天子之善在於早谕教与选左右。
”《史记》中也能找到用“早”的例子:《孝武本纪》:“天子即诛文成,后悔其早死,惜其方不尽。
”《留侯世家》:“后五日早会。
”《三王世家》:“闳王齐,年少,无有子,立,不幸早死。
”但在先秦、两汉时期,用“蚤”为“早”的例子多得很:《诗经·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
”《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
”《左传·僖公23年》:“子盍蚤自贰焉?”《孟子·离娄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史记·周本纪》:“太子洩父蚤死,立其子林。
”《史记·始皇本纪》:“二世入内,谓曰:‘公何不蚤告我?乃至於此!’”《汉书·文帝纪》:“有司请蚤建太子。
”这两个字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同音字,故而相通假。
与“早、蚤”同样的例子还可举出很多,例如:畔与叛——《说文·田部》:“畔,田界也。
从田,半声。
”《左传·襄公26年》:“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
”《韩非子·难一》:“历山之农者侵畔。
”可见,“畔”指田间界限,即现在所谓“田埂”。
古汉语考试资料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2012-2-22)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古今字古今字的界定:指古今两个时代先后产生的记录同一个词的两种字形,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古字和今字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古今字的关系。
●晋灵公不君,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左传》(避)●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孟子》(闢)●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孟子》(僻)●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中庸》(譬)●责——债;舍——捨;反——返●责毕收,欲以何市而反。
《战国策》●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左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列子》古今字意义上的联系*古字表示引申义,今字表示本义。
益——溢;州——洲;止——趾;奉——捧*古字表示假借义,今字表示本义:采——採;队——坠;其——箕;孰——熟;县——悬;然——燃*古字表示本义,今字表示引申义大——太;解——懈;取——娶异体字异体字界定:指形体相异,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叫异体字。
其中最通行的一个称为正体,其他的称为异体。
●异体的原因:会意与形声字的差异:泪—涙;岩——巖形声字的意符不同:唇——脣;猫——貓;遍——徧;歌——謌;溪——谿●形声字的声符不同:粮——糧;裤—袴;蚓——螾;●偏旁相同,位置不同:峰-峯;鹅;群。
异体字需要注意的问题●意义相近、读音相同的汉字不是异体字。
置-寘(放置、设立、购置——放置)●意义有相同和相异之处者,不宜视为异体字。
雕-彫--凋(雕:鸟名;彫:雕琢、雕饰;凋:凋零)●有条件通用的字不宜视为异体字。
(沽——酤;亡(亡何、亡虑——无)繁简字●繁简字的界定:●指一个字有笔画繁简不同的两种写法。
笔画繁多的称为繁体,笔画简少的称为简体。
繁体字和简体字合称繁简字。
●意义:学习认识繁体字,是阅读、整理古典文献典籍的需要。
●简化字的形体来源:●重新用古字,废弃后起字:从-從;网-網;云-雲;舍-捨;采-採;卷-捲。
●草书楷化:车-車;门-門;为-爲;应-應●局部代替:习-習;夺-奪;务-務;奋-奮。
古书中的用字
(三)关于通假,有人把它分为两种情况,即所谓 关于通假,有人把它分为两种情况, 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 “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而不用的古音 通假。也有人认为前者不属于通假, 通假。也有人认为前者不属于通假,那是六书中 依声托事”的假借,只有后者才是古音通假。 “依声托事”的假借,只有后者才是古音通假。我 们同意后者的观点。现区分如下。 们同意后者的观点。现区分如下。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古今字所表示的 词义关系来看,主要有: 词义关系来看,主要有: 为本义造今字。有些字被假借作别的意思, 1、为本义造今字。有些字被假借作别的意思,于 是又为它的本义造个所谓的今字。这种文字现象, 是又为它的本义造个所谓的今字。这种文字现象, 文字学上称为加形保义。所保的,就是该字的本义。 文字学上称为加形保义。所保的,就是该字的本义。 例如: 本义是从高处坠落下来。 例如:队,本义是从高处坠落下来。后来假借为队 列的队,于是就造坠字以保住坠落的本义。 列的队,于是就造坠字以保住坠落的本义。队是古 坠是今字。 字,坠是今字。 其他的如: 其他的如:队—坠,正—征,匡—筐,或—国, 段—锻,莫—暮,须—鬚。
今字与古字在形体方面存在比较复杂的关系。 今字与古字在形体方面存在比较复杂的关系。主要 有: 今字与古字在形体上存在相承的关系。 1、今字与古字在形体上存在相承的关系。 就是说, 就是说,今字是在所谓古字的基础上加上表义形符 而创造出来的。 本来是乐曲终了的意思。 而创造出来的。如:竟,本来是乐曲终了的意思。 但在古代文献里也常用来表示边境的意思, 但在古代文献里也常用来表示边境的意思,例如 左传宣公二年》 子为正卿,亡不越竟, 《左传宣公二年》:“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 讨贼,非子而谁? 其中的竟, 讨贼,非子而谁?”其中的竟,用的就是边境的意 后来,就在竟字的左边加上个土,造了个境字, 思。后来,就在竟字的左边加上个土,造了个境字, 这就形成了一对古今字的关系。 这就形成了一对古今字的关系。这是古今字产生的 主要途径。常见的有: 主要途径。常见的有:禽—擒,责—债,要—腰, 辟—避、譬、僻,卒—猝,其—箕,莫—暮,员— 圆,韦—围,取—娶,昏—婚,州—洲,解—懈;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共13张PPT)
第六页,共13页。
壶,本义是器物之名(如“水壶”),借作“瓠”(葫芦)。《诗经·豳 风·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由,本义是“从”,借作“犹”(犹如,如同)。《孟子·梁惠王上 》:“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驩,本义是“马名”,常借作“欢”。《左传·昭公四年》:“寡 人(guǎrén)愿结驩于二三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以一璧之故,逆彊秦之驩,不可。” 辩,本义是“巧言”,借作“辨”。《庄子·秋水》:“秋水时至 ,百川灌河。涇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信,本义是“诚也”,借作“伸”。《周易·系辞下》:“尺蠖之 屈,以求信也。” 时,本义是“四时也”(即一年四季的“季”),借作“是”(这些)。 《诗经·周颂·噫嘻》:“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靡,本义是“倒下”,借作“无”。《诗经·大雅·荡》:“靡不有 初,鲜克有终。”
惠,本义是“仁慈”、“恩惠”,借作“慧”。
如:饋-餽直、昵,-暱本、棹义-櫂是、“猿曲-猨”、的裤-反袴、面掩-,揜借作“特”(表“仅只”之义)。《孟子·梁惠王 4壶、,谁本习义计是上会器,物》能之为名:文(如收““责水‘…于壶薛”…),乎以借?作五“瓠”十(葫芦步)。笑百步,则何如(hérú)?’曰:‘不可。直不百
》) ② 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年,酒五斗。(《汉书·文
帝纪》) ③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论积贮疏》) ④ 江河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乎。(《许行》) 4. 从对应字数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一般是一对一的关系 ① 主齐盟者,谁能辨焉?(《左传·昭公元年》) ②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古今(ɡǔ jīn)字
同一个词、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形来记录 ;产生在前的那个字,叫古字,产生在后的那个字则叫今字。 古字和今字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
通论6.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1.古今字——形體關係c:
有些古今字之間沒有形體上的聯繫,這類字早
期是假借(通假)字,後來借字取代本字。我 們簡稱為(4)“無關假借”。 例如:亡亡——無。 甲骨卜辭中,亡—“沒有或亡失”,無—“舞蹈 (主要目的是求雨)”。 從西周金文起,“有無”的“無”既用“亡”, 又用“無”。 先秦傳世古籍中,“無”的用例超過“亡”; 以後就基本上用“無”了。
3.州 —洲 《詩經· 周南· 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毛傳:“水中可居者曰洲。” 《爾雅· 釋水》:“水中可居者曰洲。”郝懿行義疏:“《說文》作州。” 《字彙· 水部》:“洲,本作州,後人加水以別州縣之字也。” 《說文· 川部》:“州,水中可居曰州。”桂馥義證引李巡云:“四方皆有水,中 央獨可居。”《漢書· 地理志下》:“自合浦、徐聞南入海,得大州,東西南北方千 里。” 4.厭—饜 《左傳· 隱公元年》:“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對曰:‘姜氏何厭之 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 《說文· 厂部》:“厭,笮也。”段注:“今人字作壓,乃古今字之殊。”顯 然與上文之“厭”義異。 《說文· 甘部》:“猒,飽也。”段注:“淺人多改猒為厭,厭專行而猒廢矣。 猒與厭音同而義異。《雒誥》:‘萬年猒于乃德。’此古字當存者也。按: 飽足則人意倦矣,故引伸為猒倦、猒憎。《釋詁》曰:‘豫,射,厭也。’ 是也。……猒、厭古今字,猒、饜正俗字。” 朱駿聲通訓定聲:“厭……假借為猒。《書· 洛誥》:„萬年厭于乃德。’馬 注:„飫也。’《禮記· 曾子問》:„攝主不厭祭。’注:„厭,厭飫神也。’……《晉 語》:„屬厭而已。’注:‘飽也。’‘民志無厭。’注:‘極從禽獸而無 厭。’釋文:„止也。’《漢書· 王莽傳》:„莽厭眾意而出之。’注:‘滿也。’ 《周勃傳》:‘處尊位以厭之。’按:猶窮極也……《孟子》:‘我學不 厭。’《論衡· 知實》作‘饜’。” 5.身 —娠 《說文· 身部》:“身,躳也,象人之身。”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栔
古代汉语通论: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2.2 異體字的結構差異
▪ 從異體字形體結構的差異看,有三種情況: ▪ ①造字方法不同,如: ▪ 會意+形聲:泪淚 岩巖 岳嶽 凭憑 淼渺
嵩崧 埜野 艸草 躰體 仙僊 辠罪 磊磥 ▪ 象形或指事+形聲:网網 刅創
▪ ②構件成分不同,這種情況主要見於形聲 字:
3.2 漢字簡化的方法
▪ 把繁體字簡化爲簡體字主要採用了“刪、 改、代、草、古”五種方法:
▪ ①刪:即刪去繁體字的一部份:務务 條条 習习 雖虽 開开
▪ ②改:即把繁體字某些寫法繁雜的部份改 成簡單的:鄧邓 憐怜 騫骞 飢饥 績绩
▪ ③代:即用筆畫少的同音字代替筆畫多的 字:醜丑 後后 穀谷 萬万 繫系
▪ 后—后(君主)後(先後)
▪ 余—余(姓氏,第一人稱代詞)餘(豐足, 剩餘)
▪ 帘—帘(古代酒家的酒幌)簾(窗簾)
▪ 干—干(干戈)乾(乾燥)幹(才幹)檊 (樹檊)
▪ ③繁簡字之間意義相通的歸併關係
▪ 從歷史上的簡體字中選取筆畫少的字去歸 併意義上有一定聯繫的古今字、異體字:
▪ 舍捨:在舍棄義上相通,房舍義不作 “捨”;
▪ ①古字記錄本義,今字記錄引申義。如 “取—娶”,《說文》:“取,捕取也。” 《周禮·夏官·大司馬》:“大獸公之,小 獸私之,獲者取左耳。”引申爲一般的取得。 用在婚禮上,娶妻也叫“取”,如《詩 經·陳風·衡門》:“豈其取妻,必齊之 姜。”又《豳風·伐柯》:“取妻如何?匪 媒不得。”後來爲這一引申義造了“娶”字。
▪ ③古字記錄本義,今字記錄假借義。如 “牟”與“眸”,《說文》:“牟,牛鳴 也。”如柳宗元《牛賦》:“牟然而鳴, 黃鐘滿脰。”假借爲眼珠之意,如《荀 子·非相》:“禹跳湯偏(偏、跳均指半 身乾枯,或謂跛足),堯舜參牟子(參牟 子謂二瞳相參)。”後來爲這一假借義造 了“眸”字。
古代汉语通论: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1.3 古字與今字的表義情況
古今字由於來源不同,其記錄本義、引申義 或假借義的情況也不相同,大約有四種情況: ①古字記錄本義,今字記錄引申義。如 “取—娶”,《說文》:“取,捕取也。” 《周禮·夏官·大司馬》:“大獸公之,小 獸私之,獲者取左耳。”引申爲一般的取得。 用在婚禮上,娶妻也叫“取”,如《詩 經·陳風·衡門》:“豈其取妻,必齊之 姜。”又《豳風·伐柯》:“取妻如何?匪 媒不得。”後來爲這一引申義造了“娶”字。
③變換構件成分的位置或寫法: 構件位置變換:够夠 棋棊 和咊 秋秌 略 畧 峰峯 群羣 胸胷 構件位置變換且改變寫法:慙慚 雜襍 花 芲 裡裏
2.3 異體字的辨認
辨別異體字要有時代觀念,有些字在先秦 兩漢時期是異體字,後來由於詞義分化, 各自分工表示不同的意義了,例如“喻” 和“諭”本是異體字,後來“喻”表示比 喻義,“諭”表示曉諭義,就不再是異體 字了。
③繁簡字之間意義相通的歸併關係 從歷史上的簡體字中選取筆畫少的字去歸 併意義上有一定聯繫的古今字、異體字: 舍捨:在舍棄義上相通,房舍義不作 “捨”; 借藉:在憑藉義上通用,借貸義不作 “藉”; 征徵:在徵稅義上通用,其餘義不通; 制製:在製作義上通用,制裁、法制義不 作“製”。古漢語通Βιβλιοθήκη (六)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
〇 概述
一個字原則上只應有一個形體,但是在漢 字發展過程中,有些字出現了兩種以上的 寫法,這些不同形體的字可以分爲三種類 型: 1.古今字 2.異體字 3.繁簡字
一 古今字
1.1 古今字的概念 所謂古今字,就是指產生時間上有先後的 一組義同形異的字,產生在前的稱爲古字, 產生在後的稱爲今字。
2.2 異體字的結構差異
從異體字形體結構的差異看,有三種情況: ①造字方法不同,如: 會意+形聲:泪淚 岩巖 岳嶽 凭憑 淼渺 嵩崧 埜野 艸草 躰體 仙僊 辠罪 磊磥 象形或指事+形聲:网網 刅創
古书中的用字
1、古书中的用字四种常见的用字现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通假字。
1)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古今字成因---一字多义,爲了书面上有所区别,人们就造出新字来分担古字的记词任务,以求达到一字一职同源分化所谓同源----是指某几个词具有相同的语源,词义之间有联系,有引申关系。
奉——捧贾——價昏——婚坐——座禽——擒止——趾道——導包——胞原——源益——溢受——授北——背见——现文——纹臭——嗅同音假借何——荷要——腰戚——慼孰——熟卒——猝采——彩免——娩顷——倾解——懈申——伸尝——嚐县——悬2)异体字----读音(包括古音和今音)和意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3)通假字---- 通假字包括本字与借字。
古书里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义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申义,这个字就是通假字。
通假的基本原则------同音替代音同音近是用字通假的必备条件,没有这个基本条件。
识别古书中的通假字,可分别从音、义、形、证(例证)四个方面进行考察。
4)繁简字----简化字与其所对应的繁体字合称繁简字。
★5)通假字与古今字的区别6)通假与假借的区别古书用字歧异的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是不同的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也卽本字;而假借字则不存在本字的问题通假字的存在说到底是一种写同音别字的现象7)古今词义的异同①、范围上的差异(Ⅰ)词义扩大(菜) (Ⅱ)词义缩小(宫)(Ⅲ)词义转移(汤)②、色彩上的差异(Ⅰ)褒贬色彩不同(爪牙)(Ⅱ)轻重色彩不同(诛)练习:㈠辨析下列詞語的古今變化:去、勤、勸、河、睡、子、禽、穀、瓦、聞、恨、謗、賄、誅、怨、妃㈡说明下列各词的句中义,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卒]1.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步兵2.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终、终于3.鲁肃闻刘表卒。
——死4.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用)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一、什么是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的一种用字习惯,即在书写时本来有为A义专门造的A字,但写作的人却偏不写A字,而是写了一个与A同音的B字。
A、B二字之间就构成了通假关系。
例如,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记载项伯对刘邦说的话:“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即要求对方早点来,别来得太晚了,显得没诚意,不礼貌。
显然应该写“早”字,但司马迁却写了个“蚤”字,许慎在《说文解字》里面说的很清楚,“蚤”本是“啮人跳虫也”,就是今天的“跳蚤”。
我们不能说司马迁不会写“早”字,也不能说那时“早”字还没出现,实事上先秦就有“早”字了:《左传·昭公三年》:“早世陨命”;又《隐公三年》:“早死”;《荀子·非相》:“不先虑,不早谋。
”《大戴礼记》:“天子之善在於早谕教与选左右。
”《史记》中也能找到用“早”的例子:《孝武本纪》:“天子即诛文成,后悔其早死,惜其方不尽。
”《留侯世家》:“后五日早会。
”《三王世家》:“闳王齐,年少,无有子,立,不幸早死。
”但在先秦、两汉时期,用“蚤”为“早”的例子多得很:《诗经·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
”《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
”《左传·僖公23年》:“子盍蚤自贰焉?”《孟子·离娄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史记·周本纪》:“太子洩父蚤死,立其子林。
”《史记·始皇本纪》:“二世入内,谓曰:‘公何不蚤告我?乃至於此!’”《汉书·文帝纪》:“有司请蚤建太子。
”这两个字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同音字,故而相通假。
与“早、蚤”同样的例子还可举出很多,例如:畔与叛——《说文·田部》:“畔,田界也。
从田,半声。
”《左传·襄公26年》:“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
”《韩非子·难一》:“历山之农者侵畔。
”可见,“畔”指田间界限,即现在所谓“田埂”。
(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②同源分化
词义的不断发展,使词由单义变成多义。其中有的词义为适应交际的需要独立成词。为了相互区别,需要把它从原字母体中分化出来,造个分化字。这样原字与分化字便成为古今字。
如“反”字在先秦有多种意义:翻转,反叛,违反,返回。到汉代,人们将“返回”意义从“反”字所表示的诸多意义中分化出来,加“辵”旁,写成“返”,其余意义都没有另外造字,于是“反”与“返”在“返回”意义上成为一对古今
(2)同音替代字
简化字中有一些来源于原先意义不同的同音字或音近字。这样,它既承担自己原先的字义,同时又表示与之对应的繁体字的字义。阅读时,需要辨认它所表示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例如:“後”简化为“后”,是借用了原有的“后”字。“后”字的意思为君主,也表示君主的妻子。这样,简化字“后”字就兼有“後”(先后)和“后”(君主、王后)两个字的功能。在阅读时需要辨析。如《史记·孝景本纪》:“孝文(汉文帝)在代(地名)时,前后有三男。”“前后”指皇帝的前妻,即前妻生有三个儿子,而不是前前后后共生了三个儿子的意思。
又如:迹,从辵,亦声;蹟,从足,责声。村,从木,寸声;邨,从邑,屯声。以上为声符和形符都有所变换的异体字。
(3)构字部件相同而位置不同
如:和——咊;群——羣;鞍——鞌;雜——襍
3、异体字的辨识
①要有时间观念
②有些字不要误认为是异体字
三、繁简字
1、简体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繁简字。 简化字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3月文化部、文改会《关于简化字的联合通知》又作了一些补充规定和局部调整)所颁布的简化字;“繁体字”特点与简化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1964年5月公布的《简化字总表》共收简化字2338个(其中包括偏旁类推的字)。是现在所用的规范字。
古籍中的特殊用字
础——礎
92
58
6.改换简易形旁 猫——貓 狸——貍 粘——黏 肮——骯
92
59
7.同时改换简易形旁和声旁 响——響 护——護 惊——驚 8.新造会意字 尘——塵 双——雙 体——體
92
60
9.合并同音字。 (1)后——后後 (2)干——干乾幹 干:盾牌、干支。 乾: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 幹:指器物、事物的主干。
练习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公赐之食。食舍肉。 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 人是征。 5. 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 1. 2. 3. 4.
92
30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子之兄弟事之數十年,师死而遂倍之。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 10.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 6. 7. 8. 9.
A.左右悲而垂淚兮,涕流离而纵横。(汉
司马相如《长门赋》) B.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宋欧阳修《蝶恋花》词) (2)迹——跡 A.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庄 子· 天运》) B.姜原出野,见巨人跡,心忻然说。(史 记· 周本纪)
35
92
(二)异体字产生的原因
1.造字方法不同
92 47
三、繁简字
92
48
主要內容
1. 繁简字的概念 2. 繁简字之间的关系 3. 关于繁简字的几个问题
92
49
(一)繁简字的概念
繁简字是指一个字的笔画繁简不同的 两种写法,笔画多的叫繁体,笔画少 的叫简体。
92
50
字形繁简自古有之
弃——棄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 性質:相對性。段玉裁《說文解字
注》“誼”:“凡讀經傳,不可不 知古今字。古今無定時,周為古則 漢為今,漢為古則晉宋為今,隨時 異用者謂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 古文、籀文為古文,小篆、隸書為 今文也。”
來源
1、把母字稍加變化 • 古文字借“母”字表示否定詞,到戰國 時代,有人把“母”字的兩點連成一線 曳出,分化出“毋”字專門表示否定詞。 再如: • “巳”→“己”、“刀”→“刁”、 “荼” →“茶”、“氣” →“乞”、 “角” →“甪(lù)”、“洗” →“冼”、“大” →“太等,都屬此類。
3、幾個字共簡為一個形體。如:
• 獲、穫→獲 盡、儘→盡 歴(經
歷)、曆(曆法)、暦→曆
• 發(出發)、髮(頭髮)→發
• 復(反復)、複(複雜)→複 • 乾(幹濕)(在“乾坤”中不簡化)、
幹(才幹)、榦(樹幹)→幹
四、通假字
• 1.通假與六書假借的區別
• 2.通假現象產生的原因
• 3. 通假字與被通假字之間的關係
碰到按本義、引申義在句子中講不通的 字,又不是六書的假借,就是通假字。 確定某字為通假字之後,從與之古音相 同或相近的字中,尋找哪一個字的意義 放在這裡可以解釋得通,這個字就可能 是其本字。
確定通假字應注意的問題
(1)確定古音相同(或相近) (2)找到的本字能把句子講通。 (3)要有文獻、文字的證明。
3、古今字與通假字之別
(1)平面不同:古今字是歷時的,
通假字是共時平面的。 (2)古今字的對應關係是固定的,
通假字之間的關係是臨時的。
二、異體字
• 異體字就是形體不同,但記錄著同一個詞, 即“音義皆同”的字。 • 異體字產生的途徑: 1、造字方法不同。例如: • 凷—塊 體—體、軆 淚—涙 嶽— 嶽 岩—巖 筆—筆 災—災、烖 2、同為表意字而偏旁不同。例如: • 塵—塵 骵—體 災—災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
《晋灵公不君》:“亡不越竟。”
责→债
《说文· 贝部》:“求也。” 《冯谖客孟尝君》:“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3、今字承担古字的假借义
辟→避 《说文· 辟部》:“法也。”
《诗· 小雅· 雨无止》:“辟言不信。”
属→嘱
《说文· 尾部》:“连也。” 《冯谖客孟尝君》:“使人属孟尝君。”
写出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今字
内;河东凶亦然。《孟子》
畚箕
其 代词、语气词
本有其字的通假 《史记· 项羽本纪》:“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 王。”
《史记· 三王世家》:“闳王齐,年少,无有 子,立,不幸早死。” 《左传· 昭公三年》:“早世陨命”
《论语· 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归孔子豚。” 《论语· 乡党》:“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 不拜。” 《郑伯克段于鄢》:“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礼记· 曲礼》:“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
取→娶 解→懈 秉→棅 景→影 府—腑 奉 →俸 竟 →境 反 →返 坐 →座 慈 → 礠 (磁 ) 第三,分化字表示假借義。
師→獅 戚→慼
食 → 飼 自 →鼻
栗→慄
晶→曐(星)
牟→眸
(2)以古字爲基礎,增加有表音作用的聲符
(3)改換古字的形符 説—悦 赴—訃 錯—措 徇—殉 振—賑 唱—倡 斂—殮 徹—轍 隔—膈 張—脹 (4)改換古字的聲符 邪—耶 譙—誚 蕃—藩 撝—揮 憯—慘 圜—圓
“伸”-“信” “疲”-“罷” “屎”-“矢” “叛”-“畔”
“修”-“脩” “飞”-“蜚” “尿”-“溺” “拒”-“距”
读音(包括古音和今音)和意 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完全相同, 而形体不同的字,就是异体字的关 系。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用)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一、什么是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的一种用字习惯,即在书写时本来有为A义专门造的A字,但写作的人却偏不写A字,而是写了一个与A同音的B字。
A、B二字之间就构成了通假关系。
例如,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记载项伯对刘邦说的话:“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即要求对方早点来,别来得太晚了,显得没诚意,不礼貌。
显然应该写“早”字,但司马迁却写了个“蚤”字,许慎在《说文解字》里面说的很清楚,“蚤”本是“啮人跳虫也”,就是今天的“跳蚤”。
我们不能说司马迁不会写“早”字,也不能说那时“早”字还没出现,实事上先秦就有“早”字了:《左传·昭公三年》:“早世陨命”;又《隐公三年》:“早死”;《荀子·非相》:“不先虑,不早谋。
”《大戴礼记》:“天子之善在於早谕教与选左右。
”《史记》中也能找到用“早”的例子:《孝武本纪》:“天子即诛文成,后悔其早死,惜其方不尽。
”《留侯世家》:“后五日早会。
”《三王世家》:“闳王齐,年少,无有子,立,不幸早死。
”但在先秦、两汉时期,用“蚤”为“早”的例子多得很:《诗经·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
”《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
”《左传·僖公23年》:“子盍蚤自贰焉?”《孟子·离娄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史记·周本纪》:“太子洩父蚤死,立其子林。
”《史记·始皇本纪》:“二世入内,谓曰:‘公何不蚤告我?乃至於此!’”《汉书·文帝纪》:“有司请蚤建太子。
”这两个字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同音字,故而相通假。
与“早、蚤”同样的例子还可举出很多,例如:畔与叛——《说文·田部》:“畔,田界也。
从田,半声。
”《左传·襄公26年》:“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
”《韩非子·难一》:“历山之农者侵畔。
”可见,“畔”指田间界限,即现在所谓“田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视、祝—咒 、兽—狩 实用文档
2.由于同音假借,被借字与借字构成古今字。 伯—霸 、何—荷 、内—纳、见—现、女—汝、
閒—闲、泉—钱 彊—强 、辠—罪、迻—移 由假借构成的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 3.古今对异体字的不同应用构成古今字。 常—裳 、雅—鸦 、邪—耶、猶—猷、谕—喻、
实用文档
惠,本义是“仁慈”、“恩惠”,借作“慧”。《列子·汤 问》:“甚矣,汝之不惠!” 生,本义是“生长”,借作“性”。《荀子·劝学》:“君 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距,本义是“鸡距”,即雄鸡跖后角质性的、突出像脚趾的 部分,通用义是“距离”,借作“拒”。《史记·项羽本纪 》:“当是时,秦嘉已立景驹为楚王,军彭城东,欲距项梁 。” 归,本义是女子出嫁,借作“馈”(赠送)。《论语·阳货》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逝,本义是 “往”,借作“誓”。《诗经·魏风·伐檀》:“逝将去女 ,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直,本义是“曲”的反面,借作“特”(表“仅只”之义)。 《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6. 笔道形态略有不同。如:冰-氷 、吴-呉
注意的问题
《说文》:“咳,小儿笑也。从口亥声。孩,古文咳从 子。”
实用文档
壶,本义是器物之名(如“水壶”),借作“瓠”(葫芦)。《 诗经·豳风·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由,本义是“从”,借作“犹”(犹如,如同)。《孟子· 梁惠王上》:“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驩,本义是“马名”,常借作“欢”。《左传·昭公四年》 :“寡人愿结驩于二三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以一璧之故,逆彊秦之驩,不可。” 辩,本义是“巧言”,借作“辨”。《庄子·秋水》:“秋 水时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 信,本义是“诚也”,借作“伸”。《周易·系辞下》:“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时,本义是“四时也”(即一年四季的“季”),借作“是 ”(这些)。《诗经·周颂·噫嘻》:“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 靡,本义是“倒下”,借作“无”。《诗经·大雅·荡》: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②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③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
④ 民不知礼,未生其共。(《城濮之战》)
州——洲、止——趾、要——腰、责——债、新——薪、閒 ——间、景——影
孰——熟、然——燃、衰——蓑、北——背、原——源、午 ——杵、县——悬、它——蛇
知——智、被——披、坐——座、没——殁、反——返、赴 ——讣、振——赈、
实用文档
异体字
异体字是音同、义同、形不同的两个或几个字,它们可以 互相替代
① 以彊为弱,在俛仰之间耳。(《晁错传》) ② 执其干戚,习其俯仰。(《礼记·乐记》) ③ 郎中令善媿人。(《龚遂传》) ④ 汝将何以视天地,尚不愧奴隶耶?(《段太尉轶事状》
) 异体字的形体差异主要有以下六种: 1.造字方法不同。如:嶽-岳、耻-恥、淚-泪、磥-磊 2. 同为形声,所取意符不同。如:逼-偪、徧煖、糠-穅 3. 同为形声,所取声符不同。如:饋-餽、昵-暱、棹-
櫂、猿-猨、裤-袴、掩-揜
实用文档
4. 同为形声,所取意符和声符都不同。如:愬-诉、迹 -跡、剩-賸、椀-盌、村-邨.妆-粧、粳-秔,
5. 偏旁部首所处的位置不同。如:峰-峯、略-畧 、 惭-慙、概- 、松-枀、秋-秌,
书·文帝纪》) ③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论积贮疏》) ④ 江河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乎。(《许行》
) 4. 从对应字数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一般是一对一的关系 ① 主齐盟者,谁能辨焉?(《左传·昭公元年》) ②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逍遥游》) ③ 望于山川,辨于众神。(《史记·五帝纪》) ④ 其于宗庙朝,辨辨言,唯谨尔。(《史记·孔子世家》)
古今字
同一个词、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形来 记录;产生在前的那个字,叫古字,产生在后的那个字则 叫今字。古字和今字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
《礼记·曲礼下》: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 郑注:“《观礼》曰:‘伯父寔来,余一人嘉之。’余
,予,古今字 。” 段玉裁:“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
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 ① 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城濮之战》) ② 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 ③ 于是翦其发。(《顺民》) ④ 张脉偾兴,外彊中干。(《韩之战》)
实用文档
古今字的来源
1. 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
① 父之仇,弗与共戴天。(《礼记·曲礼》)
实用文档
2. 从字形上看,如果是形声字的话,则多具有相同的声符。 财—材、涂—途、常—尝、倡—唱、鄂—愕、匪—斐、静—
净、说—脱、讼—颂、锡—赐、刑—形、政—征、悟—晤 3. 从借代关系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有单借和互借之别。 ① 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是贵乎?(《报任
安书》) ② 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年,酒五斗。(《汉
沈—沉 埜—野 、雚—鹳 、徧—遍、复—復、厷—肱
实用文档
通假字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
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① 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② 举错不可不察也。(《张释之传》) ③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系辞》) 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之间的关系 1. 从声音上看,具有或同音、或双声、或迭韵的关系。 ① 信以结之,则民不倍。(《礼记·缁衣》) ②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公孙丑》) ③ 故九万里则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逍遥游》) ④ 没死以闻。(《战国策·赵策》) ⑤ 登是南邦。(《诗经·大雅·云汉》) ⑥ 从弟子十人所。(《史记·滑稽列传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