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之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
近代服饰的变迁
服饰,作为一种礼仪标志,不仅是一 种语言,也是一种文化,它的变迁记载着 社会与生活的变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西 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近代人们 的服饰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清朝统治者在汉族传统封建服饰的基础上纳入满族服装款式, 形成清代的服饰制度。样式华美雍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进入民国,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 服饰为内容的服饰改革。
男子服饰从长袍马褂向西装和中山装逐步演变;女子服饰将宽 袍大袖的传统旗袍进行改进,更加称身合体,现代改良旗袍成为当 时最时髦的女装。
1.男子服饰的变化:西装、中山装
西装
通商以后,人们看到 了来华西人所穿的西式服 装。男式西服是短衣长裤 ,颈系领带,短小紧窄, 贴身灵活,便于活动,不 像中国长袍马褂,宽襟博 袖,注重舒适。
想一想:民国时期的旗袍与晚清时期相比, 最突出的变化是什么?分析变化原因。
西方宽思袍想大的袖影响 审美观念的改变 女性称地身位合的体提高
身着旗袍的晚清满族妇女
穿改进旗貌最直观 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 说,也是一部生动的文 明发展史。
1945年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时, 毛泽东与蒋介石都着中山装。
2.女子服饰的变化:传统旗袍——改良旗袍
传统旗袍
旗袍是清朝满族女子 的服饰,其特点是服体宽 大、平直,下长至足,穿 着不随体。衣上绣满花纹 ,领、袖、裙都滚有宽阔 的花边。
传统旗袍
改良旗袍
清 朝 旗 袍
民 国 旗 袍
20 世 纪 30 年 代 末出现了“改良旗 袍”。旗袍的裁法 和结构更加西化, 除了领、袖更加合 身以外,“美人肩 ”的使用(较软的垫 肩)表明女性开始抛 弃以削肩为特征的 旧审美。
孙中山改进西装样式,设计了一种新式服装——中山装。 这种服装融合了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受到人们的欢迎。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服饰变化⑴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⑵表现:①近代:男性: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性:改良后的旗袍②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③改革开放后:对服饰的要求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2、饮食文化变化⑴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⑵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3、居室建筑变化⑴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⑵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欧化的新式住宅。
4、社会习俗变化⑴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的影响。
⑵表现:①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②社交礼仪:民国初,采用西方的握手和鞠躬,取代跪拜礼;在称呼上,用先生和同志,取代老爷和大人。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更新⑴特点:更迭速度快,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⑵概况:①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②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普及③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开通。
④轮船:1865年,中国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⑤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⑥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2008年,中国民航累计完成旅客运输量1.92亿人次2、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⑴邮政:①19世纪中叶,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通信②1896年海关正式办理邮政,“大清邮政局”成立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⑵电信:①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到1932年底,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⑶电话:①1882年,传入中国②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3、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⑴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⑵加速了城市化进程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⑷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的发展⑴发展原因:社会需要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⑵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近现代中国服饰的变迁
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 色
•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 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 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 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 中共干部通常穿中山装,夫人还是旗袍。 • 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西装和 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 渐消失了将近20年。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 遍选择。
中国人对着装的追求已经转向个性化、多元化!
衣是人的生活必需,是艺术要求、美学追
索,是人的文明史,是人类史中的大篇章。 从中国百年的服装变迁看来,我们的祖国 经历了太多,我们的文明变化了太多。 从清初长衫马褂到如今的斓衣翩翩,中国的社 会性质、政治格局、经济状况、审美观念、生 活习惯改变了太多:
社会性质 政治格局 经济状况 审美观念 生活观念 半殖民地半封建 专制主义中央集 白银流失,举借 宽袍长袖以盖体 等级森严 社会 权封建王朝 外债,由列强控 制经济命脉 独立的社会主义 工人阶级领导的 经济逐渐恢复和 大方适体显美丽 民主平等 国家 以工农联盟为基 发展成为世界第 础的社会主义国 二大经济体 家
“毛式中山装”
新时代的“毛氏中山装”
60年代
(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
:
• 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 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 • 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 • 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 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 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
读书组“绝不停蹄”!
完
政治领域的大变革渐渐蔓延到服装领域,中国 民众开始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
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
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由于外来文化的传入以及崇洋习气的熏染,中西合壁,土洋并存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析等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3、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4、西装的传入和流行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山装就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
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中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5、晚清普通女子的装着宽松肥大,遮盖了女子的曲线,接触西式服装后,人们的审美观重大变化,女性服饰开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20世纪20年代之后,人们吸收西式服饰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6、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
7、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的式样的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装”盛行,蓝黑白成为服饰的主要颜色;
8、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暖向穿的好过渡,款式新颖的服装层出不穷,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PPT课件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趋势: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向 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思考:以中国近代以来女性服饰的变化为例,说 明中国服饰的发展趋势
二、食——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
因素 (2)受自然物产条件的限制
(3)生活习俗的制约
⑴中国传统四大菜系:鲁、粤、川、淮扬菜
概况
阶段 鸦片战争后— —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 后——十一届 三中全会
表现 长袍马褂 上衣下裙 西装、中山装 旗袍 列宁装 制服装 绿军装
十一届三中全 异彩纷呈 会至今
服饰特征
时代特征
中式与西式、传 半殖民地半封 统与现代并存 建社会
政治色彩强烈与 独立自主 革命相关的服饰 巩固独立 成为主流
美观大方 彰显个性
20世纪80年代后 截止2003年
成就
外国人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
通信技术迅猛发展
电话业务居世界第一位,固定电话和 移动用户各占一半
报刊
阶段 时期或时间
19世纪中前期 形成
1873年
发展
戊戌变法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 五四运动时期
新民主主 义革命时期
新中国 成立初期
繁荣 改革开放后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①代表性服饰: 列宁装、中山装(“干部服”)、绿军装
②服饰特征: 政治性、保守性( 强烈的政治色彩,朴素单一)
时代特征:独立自主、巩固独立
③本阶段服饰变迁的原因:
受当时政治、经济、思想状况的影响和制约; 政治因素:政治运动频繁;国家政策:如建国初与苏联的关系;文化大革命 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低 ; 思想因素:封闭保守。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
背带式工装裤
• 背带式,胸前有一口袋。与之 相配的,一般是圆顶有前檐工 作帽、胶底布鞋、布鞋多为手 工制作。另外,前后挂胶、以 草绿色帆布为面,橡胶为底的 “胶鞋”,因为中国人民解放 军穿用而得名“解放鞋”,成 为这一时期城镇民众广为使用 和喜欢的鞋型 。
西
翻起,冬用黑色毛呢,夏用白色丝葛,成为与中、西服皆
服
可配套的庄重首服——青年或从事洋务者的装束
、
革
履
、
礼
帽
长袍、西裤、 礼帽、皮鞋
长袍、西裤、礼帽、
学
皮鞋,是20世纪三四十
生
年代和40年代时较为时
装
兴的一种装束,也是中
西结合非常成功的一套
服饰,是这时期很有代
表性的男子服饰形象
中西合璧——中山装
• 1990年,卡地亚以“拓荒者”身份率先进入中国市场。1992年, 路易·威登进驻中国,那时如果你不知道“LV”这个名字,只能说 明你跟时尚无缘。随后,“巴宝莉”、“香奈儿”、“古姿”、 “爱玛仕”、“乔治·阿玛尼”、“范思哲”纷至沓来,成为国人 追求时尚潮流的风向标。百姓衣着服饰一改过去“从众”和“趋 同”的心理,变得色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吊带衫、迷你裙、 松糕鞋、透明装、露背装、露脐装、乞丐服……人们的服饰日益 多样,穿着日益优雅,表情日益生动,显示出一种开放的精神与 心态。一位来中国访问的波兰记者撰文写道:“几年或十几年前, 北京是一个灰色的城市,有人甚至称它为‘世界的农村’,人们 的穿着既单调又一律……如今大街上到处可见穿着入时、欧式打 扮的姑娘,使北京有一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服饰
连衣裙也十分 受中国女孩的 受欢迎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 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改革开放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港台、 欧美等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有 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 过度。无论是服饰的花色选择、款式,还是面 料质地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可以根据自 己的审美情趣。自己的经济能力选择自己喜欢 的服饰。
辛亥革命终结了传 承千年的服饰等级制度, 千百年来以衣冠“昭名 分、辨等威”的做法被 废弃。 1912年的《中华民 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人 民一律平等,根据这一 原则,临时参议会讨论 了男女礼服制式,计3章 12条,规定男式分大礼 服与长礼服,为西装和 长袍马褂,女式礼服为 上衣下裙,有领。
辛亥革命后,旗袍逐渐被汉族妇女接 受,并结合汉族服饰习惯加以改进,到 20世纪20年代,成为城镇妇女普通的服 装之一。这个时期正是中西服装交叉的 时代,旗袍也吸收了西式服装简洁的特 点,由长及足面缩短至小腿,,由直筒 式改为收腰式,袖子由宽大改成贴上散 式,即袖口窄小,领子仍保留高领土完 整。至此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改良旗 袍。衣领紧扣,曲线鲜明,加以斜襟的 韵律,从而衬托出端庄、典雅、沉静、 含蓄的东方女性的芳姿。经济便利、美 观适体,镶珠施绣显雍容华贵。
谢谢欣赏
— — 第 三 小组
新中国成立初期,列宁装、“布 拉吉”、“毛式服装”颇为流行。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政治、经 济、军事和文化无不以苏联为模式, 苏联服装也成为当然的革命象征, 深深地影响着城镇居民。列宁装一 度成为最流行的服装。穿列宁装、 留短发,外观干练、飒爽英姿。除 外,仿苏联坦克兵服装设计的“坦 克服”、“乌克兰”式衬衣、“布 拉吉”也多有流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20年代后
中国近现代服装发展30页PPT
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
程,单调的款式已不能满足人 们对着装的要求,八九十年代 喇叭裤、健美裤、蝙蝠衫、连 衣裙掀起一阵热浪。休闲装、 时尚服饰、牛仔服饰在市场上 大量涌现
90年代
现代服饰
款式新颖,样式独特,服饰 具有个性化、自然化和环保 化。此外,唐装、宋装、清 装等古韵犹在。
现代流行服装
以文治国
义
礼
下面为女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上袄下裙
辛亥革命以后,女装 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 最为流行,上衣有衫、 袄、背心、,样式有 对襟、琵琶襟、一字 襟、大襟、直襟、斜 襟等变化,领、袖、 襟、摆多镶滚花边或 刺绣纹样,衣摆有方 有圆、宽瘦长短的变 化也较多。
近
完代
袄
美 搭 配
袄 裙 与 中
山
装
旗袍流行
在不同时期有不 同的变化:袖子 从宽到窄,从长 到短;下摆从长 到短,再由短到 长,完全随着时 代的变迁而变迁。
穿军装个个
年 爱戴军帽,
代 是当时最为 的 时髦的衣服。
那个时候,
流 全国的人都
行 为拥有一身 绿军装而自
—
绿
豪。那时候 最流行的穿
军 法是要在军
装 装口袋上别 个五角星。
绿军装
80
年
代碎
的花 时衣 尚服
20世纪70、80年代前
的中国男式服装,更为千篇 一律。当时城市中的男装仅 有毛式制服、中山装、茄克 衫等几种,裤子大概只有一 种又肥又大的直筒裤了。
了解了近代的服饰,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现代的服饰
旗 ; 袍
50
列宁装
年 本是男装 上衣,
代
却在当时的中国演 变出女装,并成为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总结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840年——中国近代史——1949年——中国现代史——1978年——中国当代史——今)一个观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对特定阶段经济、政治的反映。
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服饰(衣)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传统)、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传入,民国后流行)、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综合中西服装优点)、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具体表现在建国初,与政治生活联系,中山装和列宁装、连衣裙等苏式服装普遍,文革时期,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现代服装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总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饮食结构(食):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
19世纪四十年代起,西方饮食文化传入。
西餐馆各通商口岸陆续传入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西餐中的一些常用蔬菜、调味品、西式糖果、糕点、饮料进入百姓饭桌,受到国人欢迎。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改革开放前衣、食等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变化很大。
产品丰富。
政府的“菜篮子工程”深得民心。
当今中国产品丰富主要因素: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
3.住宅(住):①传统民居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
中国近代服装变迁
中国近代服装变迁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灿烂历史的文明礼仪之邦,而服装作为一种礼仪标志,也是一种语言,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文化,它的变迁是以非文本的方式记载着社会与生活的变迁,并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永恒的烙印和缩影。
服装,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忠实映像,它有时会成为守旧传统的堡垒,有时会成为革命势力的旗帜,抑或两者交锋的导火线。
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就很容易发现,社会形态的变革与生产、生活方式的演变,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人类服装的衍化。
反过来,服装的变化又会加速人们变革社会形态的决心。
人们常这样形容中国近现代的服装,说是宛如一个服装博览会,前清的、民国的、西洋的、东洋的、国民党的、共产党的,代表着各种思想与文化的服装尽在这百年之中。
近代以来,一些有志于改革的人从这种传统理念出发来提倡变革。
如康有为为了给他的变法寻找社会基础,不止一次地上书,提出中国“守旧者固结甚深,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足见服装对造就中国人社会心理的影响之深。
在物资匮乏的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穿新衣对普通人来说一直都是一种奢侈。
举国陷入了买布凭证的年代,要积攒够做一件新衣裳所需的布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那时候,计划生育还未普及——一个家庭少则一、两个孩子,多则达到六、七个孩子。
因此,为做一件新衣裳,父母亲们都会在心里及早提前算计一番,并对子女进行一次排队。
家家户户几乎都是:一件新衣裳,今年老大穿了,明年老二穿,后年老三穿……在父母的心里,孩子大了,心眼也开了,知道“臭美”了,就要穿得尽量体面些,小屁孩就不一样了,懵懵懂懂,只要能吃饱穿暖,就会忘乎所以,衣裳新与旧就显得微不足道,根本顾不上样式过时不过时,大小合身不合身。
于是,在一个家里,老大孩子总是责任和干活最多,但也往往是穿新衣裳机会最多的一个。
然而,穿着打补丁的衣裳却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一种现象,以至于打补丁在农村一些妇女中也成了一门很吃香的手艺。
中国近代服饰变化
列宁装
布拉吉 ----苏式服装为什么流行 ?
建国初期,中国人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处处以苏联为仿效 对象,连老百姓的曰常生活也处处受到了苏联“老大哥”的影响。 当时的中国女性服装除了美观功能之外,还表达这种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倾向,具
原
始
现
代
60~70年代:特征— 蓝、灰、绿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色调 60代中期以后,随着中苏关系的 恶化,女性不再穿“列宁服”。 而绿军装是这一时期的时装。
旗袍展示了东方女人的柔美
旗袍闻名世界被称作 Chinese dress
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改革开放前
特征: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50年代: 工农装流行---体现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体现了新中国的政权性质。
苏式服装流行---列宁装 布拉吉
五十年代: “列宁装”
五十年代: “布拉吉”连衣裙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至今
特征: 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服饰、五彩缤纷 城市的服装与世界接轨 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转向美观大方
/在家兼职 /网上兼职赚钱日结 /网络兼职正规网站 /jianzhizhuanqian.html 兼职赚钱 /diqingjianzhi.html迪庆兼职_迪庆兼职网 /nujiangjianzhi.html怒江兼职_怒江兼职网 /dehongjianzhi.html德宏兼职_德宏兼职网 /dalijianzhi.html大理兼职_大理兼职网 /xishuangbannajianzhi.html 西双版纳兼职_西双版纳兼职网 /wenshanjianzhi.html文山兼职_文山兼职网 /honghejianzhi.html 红河兼职_红河兼职网 /chuxiongjianzhi.html楚雄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课件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⑤清末四大小说期刊是《_小__说__林__》《月月小说》《绣像小 说》《新小说》。
⑥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__政__治__斗__争__ 的武器。
⑦___新__文__化__运__动___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
(2)电影: ①19 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 式娱乐活动。 ②1905 年摄制的《_定__军__山____》,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摄 影片。 ③1913 年的《___难__夫__难__妻___》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 ④1931 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摄制完成。 (3)作用: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 象,及时传播时事信息,娱乐生活,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 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6.交通近代化的影响: (1)促进经济发展,改变人们的通信手段和出行方式,一定 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2)大大增强了中外联系,促进了经济与社会发展,使人们 的生活多姿多彩。
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 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允许人们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 革命后。
景;以“挑战与应对——百年来汉语的变迁”为主题,对表进 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 和分析逻辑清晰)
解析: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中提到的“20 世纪10 年代” 和《新青年》可以推断出1915 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 由此出发去思考,可以考虑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之一,即主张 否定传统文化来宣传西方新文化,由此出发得出答案即可。解 读:需要从材料提供的汉字出现新词汇的角度来提取出汉字面 临的挑战与应对,说明汉字的发展演变是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同步进行的,与时俱进使得汉字和汉语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 例如,从音译外来词可以得出我们汉语发展过程一直在关注西 方文化;从繁体字到简化字的变化可以得出我们汉语和汉字在 不断地自身进行革新;从音译外来词到孔子学院则可以得出我 们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输出我们的文化,扩大汉文 化的影响等。只要言之成理,表达符合逻辑即可。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3.居室建筑变化: ①建国后:住房基本解决,但总体较拥挤, 家具陈设简单 ②改革开放后: 住房状况改善
▲原因: ①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 ② 1995年政府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 收入职工能较低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4.习俗风尚变化: ①新中国成立后(50-70年代) A取缔黄赌毒,涤荡封建糟粕 B1950年《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 男女平等新婚姻制度,促进妇女解放、移风易俗 C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 成为时尚,社会风气根本变化 ②改革开放后(80年代后) A树立新风尚,休闲方式多样化,生活质量提高 B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风尚正在形成
中国近现代社会 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服饰变化: ①男装: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西装流行的原因: A.西方列强入侵,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受西方文化 影响 B.洋务运动兴起(买办、留学幼童) C.向西方学习要求的反映
②女装: 旗装
改良旗袍
③变化趋势:由等级森严走向平民化; 由拘 谨、呆板走向美观、得体、方便;由“保守” 走向 “开放” ④变化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 服饰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2.饮食变化: 饮食丰富、习惯多样 (1)中国传统饮食: 地方特色鲜明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宣传维新改良思想 ⑴戊戌变法 : 《时务报》 ⑵辛亥革命: 《民报》 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⑶五四新文化运动:《新青年》 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 作用:成为宣传先进思想的武器,发挥 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 国民党:《中央日报》 作用:为夺取民主革命的 胜利发挥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 《人民日报》 作用: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 《光明日报》 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
服
配套的庄重首服——青年或从事洋务者的装束
、
革
履
、
礼
帽
长袍、西裤、 礼帽、皮鞋
长袍、西裤、礼帽、
学
皮鞋,是20世纪三四十
生 装
年代和40年代时较为时 兴的一种装束,也是中
西结合非常成功的一套
服饰,是这时期很有代
表性的男子服饰形象
中西合璧——中山装
21世纪——个性、品牌
复古装、环保、 中性、嘻哈、韩 式、混搭.... ....
• 在2001年上海APEC峰会上,20位各国领导人集体亮相,他们穿 的都是大红色或宝蓝色的中式对襟唐装,这一情景通过电视瞬间 传遍全球,唐装迅速流行。
• 最典型的形象,可以参照日本电视剧 《东京爱情故事》中赤名莉香的打扮。 成熟、高雅、简洁,一方面用色厉内荏 的直线条的职业装,来武装自己的自信, 显得干练与精神;同时她们也在用穿的 性感内衣衬托她们的女人味,服饰业传 递着温情个性的信息。
上族女性套装班
——意气风发,抬头挺胸 我不是第一,但我是唯一。
中西合璧——旗袍
短袄和马甲合二而一。此为民国 新旗袍的最初款式 1926年
30年代
北伐前盛行的旗袍马甲
内穿倒大袖短袄, 外套无袖长马甲
宋 美 龄
1933年,6件精致的旗袍被送往美国芝加 哥,中国服饰第一次走进了世博会
《花样年华》中,张曼玉的表演摄人 心魄。她随剧情所换的三十多套旗袍 也让所有人目眩神迷。人人都说她是 专为旗袍而生的女子,高昂的颈项, 优美的脊梁,以及纤纤细腰。那种与 生俱来的高贵与冷漠,让所有的欧洲 人相信,中国女人的风情大概就是这 个样子。
50年代的列宁装
• 以军装和蓝、黑、灰、黄的单色调为主流。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 出女装,并成为革命“时装”。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 个暗斜口袋。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打扮,看上去既朴素干练 又英姿飒爽,所以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知识点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知识点一、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1.近代:1840年至1949年变化表现:(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
(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工买到合适的住房4)风俗习惯: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
中国近代史
清代——清代女装
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 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 、雍正 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 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 ,衣服 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 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 ;到晚 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 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 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 “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 头),穿“花盆底”旗鞋。至 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 ,长期 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 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 仿用。
清代——满族服装
清王朝时,以暴 力手段推行剃发 易服,按满族习 俗统一男子服饰。 顺治九年 (1652),钦定 《服色肩舆条例》 颁行,从此废除 了浓厚汉民族色 彩的冠冕衣裳。
清 朝 服 饰
清代——满族服装
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 长袍马褂。官帽与前 朝截然不同 ,凡军 士、差役以上军政人 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 纬帽,按冬夏季节有 暖帽、凉帽之分,还 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 颜色、质料的“顶 子”,帽后拖一束孔 雀翎。
பைடு நூலகம்
近现代瓷器工艺品
瓷器品种极大的 丰富,制瓷工艺 日臻成熟,制瓷 技法日益提高, 制瓷工艺水平达 到了历史高峰。
近现代瓷器工艺品
瓷器不仅供国内各 阶层人士使用,而 且远渡重洋,销往 亚洲、非洲、欧洲 等不少国家和地区。 其中以青花、五彩 瓷器外销数量较 多。
民 国 瓷 器 粉 彩 开 光 人 物 图 双 耳 瓶
清代女装
近代服饰
现代服饰 (1912年以来) 辛亥革命结束了 2000多年的封建 君主专制,中华 民族的服饰进入 了新时代。
近代服饰
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 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 垮了衣冠等级制度。传 统的袍、衫、袄、裤、 裙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 服饰影响,并被许多新 品种新款式取而代之。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试题答案及解析1.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装。
20世纪20年代初,流行于上海等地社会上层妇女。
当时有人撰文指出:“近来海上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贵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以旗名。
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①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②民主共和观念传播③文明开化之风流行④新旧观念激烈碰撞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在材料中起源于满族的旗袍在20世纪20年代的流行,受到了不同观点的质疑,存在着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色彩,但是材料中没有涉及民主共和的观念,所以②错误,选①③④。
综上,本题选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服饰2. 1895年4月以后,《申报》有关中日战争的报道中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正面报道开始增加,这反映了()A.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管控B.国人对洋务运动的反思C.民众开始关注日本文化D.报刊等传媒业迅猛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题干涉及甲午中日战争,4月后,中国人对战争的反思增多,对日本的关注也在增加,说明国人对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反思,故A正确;C项错在“开始”两字上【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中体西用思想3.报纸的产生、发展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办的中国第一份中文刊物《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就曾发表了这样一段新闻:“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
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工商未知尽力竭力矣。
”这反映出近代外文报刊的创办( )A.推动了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B.有利于稳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统治C.促成了国人创办实业的热潮D.开启了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之门【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欢迎关注@高考直通车:/gaokao96040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概念阐述】1.社会习俗及其变化含义:社会习俗亦称“社会风俗习惯”,是人们自发形成,并为社会大多数人经常重复的行为方式。
它是潜移默化的,是特定社会的产物,与社会制度变革有密切关系。
表现: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在婚姻、社会交往、妇女解放等方面均有比较明显的表现。
婚姻自主取代了包办婚姻,鞠躬握手取代了跪拜作揖,妇女走出家庭步入了社会。
认识:它们折射了近代以来的民主、开放、西化和城市化的社会变迁。
2.近现代的服饰变化变化的表现:20世纪早期,服饰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在长袍马褂依然流行的同时,西装流行开来,中山装则大为流行,并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备受青睐,60年代中期以后,军装和干部服盛行,80年代以后,服饰变化趋于复杂和多元。
变化里的文化内涵:近代服饰由拘谨、保守、等级转向适体、美观和平民化;现代服饰则由政治化、单调性转向人性化、多样性。
变化里的历史内涵:它们与中国政治制度变迁和对外开放程度密切相关。
3.近代交通工具种类:自行车、汽车、电车、火车、轮船和飞机都是在近代中国先后出现的交通工具。
出现的时间:除轮船外,大体都出现在20世纪初期。
价值:它们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也是近代中国受西方影响的表现所在。
4.大众传播媒介含义和种类:是服务于社会大众的传递新闻和信息的载体,它包括报刊、通讯社、广播、影视和互联网等媒介。
出现的时间:19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人自己办报的历史,中国人自己的广播、电影等出现于民国时期,而电视和互联网则出现于20世纪下半叶。
影响:丰富和改善民众的文化生活,传递社会变化的信息,是近代以来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变化的写照。
【难点辨析】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阶段性、基本原因和特征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近代先进的物质生活和习俗被部分崇洋媚外和开放的中国人所接受,不土不洋的现象比较普遍。
高考总复习一轮历史人民必修-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⑤改革开放后,款式新颖的服装层出不穷,中国服饰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封闭走向开放。
.
3
1.(2011·北京测试)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 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 )
A.伴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吃西餐成为资产阶级的生活 追求
B.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西方文化随之传入 C.西方殖民者涌人中国,实行同化政策 D.对中国人来说西餐比中餐更有吸引力
.
9
中国近现代习俗风尚的变革
1.婚丧礼俗和社交礼仪的变革 (1)婚丧礼俗 ①清末民初,一些受过__新__思__潮__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 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 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 为时尚。
.
17
1.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解析:民国的建立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A、B、D 三项分别从婚俗、服饰、打扮等方面反映了民国初年人们思 想的进步,但是C项仍然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传统风气。
.
16
3.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受到了中国近代政治、 经济、思想变化的影响,当然它的变化也会对政治、经济、思 想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积极影响,促进了政治、经济、 思想的发展。举例来说,中国风俗礼仪的变化,是受到民主、 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而随着风俗礼仪的变化,越来越多的 人会了解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并对这种思想的先进性产 生认同感,这就促进了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有利于中国社会反封建的斗争,从而促进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拉吉
60 年 绿军装 代 的 流 行 绿 军 装 ——
不爱红妆爱武装
毛泽东穿了军 装上天安门检阅红 卫兵的行动和对宋 彬彬说的不要文质 彬彬而“要武”的 言论,使一大批狂 热的红卫兵穿起了 从父兄或戚友身上 脱下来的旧军装。 在强调意识形态的年代里,服饰习俗作为人们思想的一 绿军装成为革命、 种外在表现,常常受到政治干预。 造反的象征。 ——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严昌洪《20世 “文化大革命”实际上也是一场服饰革命。人们一旦认识 纪中国社会生活变 到服装可以作为表达个人思想的手段,便会在特定的时期运 迁史》 用这一手段,试图通过统一服装来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
1949年后,执政阶级的服饰审美取向逐步主导了社会 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工装会流行呢? 舆论、社会思潮和时尚导向。服饰时尚泛政治化。
干部装——
“做套列宁装,留着 结婚穿”是20世纪 50年代初年轻人中 流行的一句顺口溜。
五六十年代,从前苏联 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最 受欢迎:宽松的短袖、褶皱 裙、简单的圆领、碎花、格 子和条纹,腰际系一条布带。 “布拉吉”本是前苏联 女子的日常服装。当前苏联 女英雄卓娅穿着飘逸的“布 拉吉”就义时,“布拉吉” 成为一种革命和进步的象征, 也因此成为50年代最流行的 女性服饰之一。后来,由于 中苏两国关系恶化,“布拉 吉”的名称改为“连衣裙”。
绿海洋
蓝蚂蚁
20世纪60、70年代的服饰
70 年 代 末 的 时 尚 碎 花 衣 裳
——
穿 着 时 尚 :
80年代 喇叭裤
改革开放以来的服饰
装流 行 酷 时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服无论是颜色 还是款式、品牌都有了巨大的变化。
如今的西服和纱裙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韩 流 来 袭”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哈日一族”
改革开放以来
“中 式 复
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