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地理环境

合集下载

202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全共21课件

202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全共21课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全共21课件•绪论•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资本主义批判和社会主义展望录绪论01哲学的研究对象探讨宇宙、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等领域的普遍规律。

哲学的派别与流派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等。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物质与意识、存在与思维、自由与必然等关系问题。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1 2 3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背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来源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到列宁、斯大林等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与发展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和方法学习意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注重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02物质概念及特性0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0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03物质具有可知性,即物质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01 02 03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与时空的不可分割性,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运动与时空观念意识起源、本质和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体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制约,只有正确反映客观规律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03实践概念及基本形式实践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点。

实践基本形式包括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可持续发展

,.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可持续发展自然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是相对于人类和人类社会而言的自然。

自然是人类活动的内在要素,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自然成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即成为人类社会历史的构成要素之一。

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改造着自然,使其成为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从而面临环境危机的严峻挑战。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把自然置于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的地位,表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足够的自然资源。

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他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恩格斯曾经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社会建设的资源,然而,由于掠夺式的开发,自然界已是不堪重负。

大气污染、水资源危机、能源耗竭的威胁、物种灭绝加速、人类可以健康生活的空间越来越狭小,无不警示着人类,要遵循和利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自然环境不能决定人类社会的性质、具体发展进程和道路。

社会的性质,面貌,以及社会制度的变革,主要是由社会生产的方式所决定的。

自然进化与人类社会进步的统一马克思指出,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双向对象化过程,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 在这种实践过程中,人类社会的进步与自然的进化就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体,任何有碍于自然进化的行为,都将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

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只有持续地发展下去,人类才能永恒地生存在地球上。

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限追求剩余价值的利益躯动,使生产者只求赚钱,而不顾对自然的保护;加上时代的局限,人们在19世纪的历史条件下,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还不能作出科学的预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一)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1)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环境或地理环境是指与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或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它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首先,自然环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离开一定的自然条件,人们就不可能进行生活和生产。

其次,自然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优良的自然环境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恶劣的自然环境则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再次,自然生态平衡对社会生活起重要作用。

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是社会得以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就会给社会带来危害。

自然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制约;自然环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2)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是指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

人口因素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增长率和密度等。

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首先,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

没有人,就没有社会。

其次,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等因素对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适度的人口对社会发展起加速作用;过密或过疏的人口对社会的发展则起延缓作用。

在现代社会,人口的质量(智力、体力等)、职业构成、教育程度和技术熟练程度等状况,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人口因素要受社会生产状况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人口增长或自我生产的规律是社会规律,而非自然规律。

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口生产相互制约,但物质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地理环境决定论

地理环境决定论

地理环境决定论作者高俊班级172101班学号20101002508地理环境决定论把人看作是自然条件的产物, 认为人类的体质和心理状态, 人口和种族的分布, 文化的高低, 经济的盛衰, 国家的强弱, 社会的发展, 都听命于地理环境的支配。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外因论, 因为它夸大了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作用, 用自然规律代替社会规律, 把外部自然条件看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合理因素与积极意义仅在于, 它试图用物质的因素来说明社会发展, 对于反对神意决定一切的宗教唯心主义观点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实质上,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但它只是一种外部因素,它对于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决不能取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这种看法虽然是符合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 是正确的, 但尚有一个理论缺陷: 它没有区分社会的产生和社会的发展。

以上观点实质上仅说明了: 在社会的性质和发展动力、方向等方面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但对于社会的产生问题却没有论及。

事实上, 我们说生产力以及建立在生产力基础上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性质及其发展的时候, 是把社会作为一个独立的有机体来看待的, 但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性质状况又从何而来?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 但经济基础又由何决定? 当我们在最原初的意义上追究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时, 就必须超出社会之外, 即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去分析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从社会制度、文化等的产生来看, 地理环境决定论则是正确的。

孟德斯鸠在5论法的精神6 中探讨法律制度与气候、土壤等地理环境的关系时, 也主要是在法律的起源意义上, 但他却把其结论扩展到社会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等的发展上, 这就不正确地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

从人类起源的过程来看, 文明最早产生于地理环境优越的地方。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结构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结构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结构图-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结构图【整体结构图】物质及其存在形式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辩证唯物论物质世界与人的实践存在形式:运动、时间、空间世界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普遍联系基本特征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马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克原因与结果思现象与本质主基本范畴内容与形式义可能与现实哲偶然与必然学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过程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论认识的循环性和上升性认识的真理性真理观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与谬误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社会存在社会本质和社会的实践本质基本结构社会结构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规律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和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社会历史进程社会发展和人的本质和价值人的发展共产主义社会【第一章结构图】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和哲学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第一性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本问题主观唯心主义(思维和存在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客观唯心主义可知论马克第二性问题思主不可知论义哲历史根源和阶级基础学是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科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直接理论来源的世哲学的基本主观条件界观特征科学性和方马哲的本质革命性法论特征实践性现代西方哲学科学主义马哲与现代的两大流派人本主义西方哲学马哲与现代西本质区别方哲学的关系相互影响深化了马哲的宇宙观现代科技革命对证明丰富了马哲的一系列马克思主马哲与现代马哲的丰富和发展基本原理义哲学与科技革命拓展了马哲的研究领域现时代马哲对科学技术提供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作用提供哲学论证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哲学中国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二章结构图】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物质范畴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物质及其的意义义反映论存在形式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存在形式时空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时间和空间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实践的本质: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实践主体世界实践的要素实践客体的物实践手段质性物质世界客观现实性和人与实践的特征自觉能动性的实人的实践社会历史性践活生产实践动实践的形式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践造成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化实践的意义造成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分化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性多样性的统一世界物质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劳动的产物统一性与意识本质: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实事求是功能: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和人工智能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第三章结构图】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普遍联系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普遍联系中的系统基本特征事物发展的方向性: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规律客观性和层次性永恒发展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矛盾是事物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对立统一发展的动力内外因的辩证关系规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联系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和发质、量、度展的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规律基本规律质量互变量变和质变及其规律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核心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事物联系的环节事物发展的环节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原因与结果:揭示事物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关系现象与本质:揭示事物外在表现与内在本质的相互关系基本范畴内容与形式:揭示事物是内在要素与结合方式的统一可能与现实:揭示事物发展中现在和未来的历史关系偶然与必然:揭示事物发展中的两种不同趋势【第四章结构图】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关系认识的本质主体与客体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关系的关系价值关系: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与实践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区别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认识(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的本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质和认识的过程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必要性过程到实践(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条件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认识的真理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真理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逻辑证明是实践标准的补充相互对立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归纳和演绎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历史和逻辑【第五章结构图】地理环境: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存在人口因素: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生产方式: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存在实践是构成社会特殊运动形式的基础和社会实践本质实践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社会本质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社会有机体劳动资料生产力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社会经济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人类结构产品分配关系及消费关系社会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的本政治制度质和要素法律制度结构社会政治政治法律设施结构国家的起源和本质国家政权国家的对内、对外职能(核心)国体和政体的关系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类型社会意识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相对独立性自身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艺术社会观念观念形态道德结构的构成宗教政治法律思想对社会存在的认识功能观念形态对社会现实的评价功能的功能对社会活动的调控功能对社会生活的创新功能【第六章结构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基本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基本动力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直接动力革命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与技术本质特征创造性社会特征探索性发展连续性规律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科学技术科技作用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结构的变革史创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发展造者科教兴国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历史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历史人物人民群众个人历史作用反动人物:阻碍历史发展普通个人:参与历史群众路线的内容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路线【第七章结构图】经济社会形态社会形态自然历史过程技术社会形态社会发展的社会的世界历史进程历史进程决定性与选择性的统一社会辩证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社会性人的本质多层次性社会(一切社会关具体性发展人的本质系的总和)历史性和人和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及其关系的发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实现途径:社会实践展主体自身条件人的价值实现条件机遇社会发展必然王国自由与必然自由王国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社会的特征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自行消亡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五章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五章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第五章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本章共有两节第一节社会存有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第二节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重点:第一节,第二节的第三个问题第一节社会存有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一.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二. 唯心史观的表现形态及其局限性三. 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四. 劳动发展史是解开社会发展史的钥匙展开: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中根本性问题的观点和看法2.社会存有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a.社会存有和社会意识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3.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的关系二. 唯心史观的表现形态及其局限性1. 唯心史观的表现形态唯意志论宿命论2.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唯心史观独占统治地位a.旧的历史理论的缺陷b.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根源三.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第一,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使唯物主义哲学发展成完备的彻底的科学体系。

第二,唯物史观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第三,唯物史观的创立,为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四,唯物史观的创立,对工人阶级政党准确地理解社会生活中的复杂情况,把握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制定出符合客观规律发展要求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成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四.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1. 劳动的含义劳动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其根本的标志在于制造工具。

2. 劳动是人的生命存有和人类社会存有的基础和源泉第一,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第二,劳动是人的社会本性和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二.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四. 交往实践及其形式与交往关系五. 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本质特征展开一.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97—P199)1)地理环境的含义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二.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200—P202)1)人口因素的含义2)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202—P204)1)生产方式的含义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四.交往实践及其形式与交往关系(P204—P207)1)交往的含义和形式2)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五. 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本质特征1)在社会本质问题上的错误观点:神学历史观、唯心主义历史观、自然主义历史观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第二,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3)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本章思考题1、如何理解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简述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的环境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环境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环境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环境学基本原理是指对环境与社会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的思想体系,它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基础上,旨在揭示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本质及其规律。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环境观出发,探讨环境学基本原理,并剖析其重要性和应用。

一、马克思主义的环境观马克思主义的环境观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制约和影响。

马克思指出:“人类只有在与自然界和谐的基础上,才能够生存下去”。

马克思主义把自然界看作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反对人剥削自然的观念,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马克思主义环境学的基本原理1.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即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人类社会依赖自然环境的物质基础,而自然环境则受到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和制约。

马克思主义环境学通过对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规律。

2.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马克思主义环境学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即在满足当前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必须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确保人类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3. 环境问题的社会根源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不合理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的追逐利益导致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

因此,解决环境问题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实现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环境学的重要性和应用1.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环境学的基本原理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

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马克思主义环境学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根源,并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路径和措施。

2. 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环境学的基本原理对于构建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要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要名词解释

第一章名词解释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第二章名词解释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它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马克思主义原理与环境保护

马克思主义原理与环境保护

四、共产主义与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 矛盾,这种矛盾只有社会制度的变革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私有制产 生的环境问题,其最终解决也要靠社会制度的变革。 恩格斯早就指出:仅仅认识到人类活动引起的后果还远远不够,“为 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 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也就是推翻资本主义私有 制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
马克思主义原理与 环境保护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环境观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存在物,具有 自然属性;同时,人类又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的社会存在物,具有 社会属性因此,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必须尊 重自然,否则将受到自然的惩罚。
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联系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遍的、无所不包的。 (二)事物的本质联系是规律,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 (三)实践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重要因素。
三、环境危机与社会变革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属性和内部的种种矛盾必然推动 社会发展最终进入共产主义。资本主义由于现代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及经 济的全球化造就了“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这两个 共产主义产生的条件。 资本主义一方面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并将其推向全球危及全人 类的生存,一方面又极大的增进了生产力。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造成的生态破坏与生态平衡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罪恶本质。这也就和资本主义其它矛盾一 样,将促进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四)矛盾是无所不在的,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有对抗性矛 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二、必然王国与环境破坏

马克思原理解释环境问题

马克思原理解释环境问题

用马克思原理解释生态环境问题(1)从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之前的农业社会一跃成为了工业社会,人类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工业革命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那些最早进入工业社会的西方国家国家也是最早受到环境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

全球变暖是这些环境问题之一,同时与环境污染一样,都是我们每天都切身经历的。

比如,每年的春天来得都比前一年早,这就意味着夏天变得更长、冬天更短了。

夏天的气温每年都在升高,而冬天也逐渐出现了暖冬的现象。

这些问题更是引发了一系列的极端天气,海啸、沙尘暴、地震等等,这都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破坏。

国际研究机构DARA 和“气候变化脆弱论坛”发表报告称,全球气候变化正在使世界GDP每年遭受约1.6%的损失。

这份名为“气候脆弱性监测”的报告,在分析了以往气候变化对世界造成的损失后称,气候变化正在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前所未见的危害。

全球气候变暖正在使世界经济每年遭受约 1.6%损失,如果不对此采取措施,未来20年内该数字将上升至3.2%。

报告还称,高碳经济以及其引起的气候变化造成了大气污染,每年约有500万人因此死亡。

虽然气候变化对小国穷国造成的经济损失更大,但是大的国家也无法不受波及。

(2)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指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引起被引起、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由于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事物的相互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工业生产使环境发生了改变,而在这些改变中大都是对人类社会带来负面效果的。

(3)马克思主义原理解释,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两遍和质变的两种状态和形式。

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五章 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五章 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14
社会自我更新机制示意图:
思想文化关系
人和人的社会关系 政治权利关系
上层建筑 社 会
物质利益关系
形 经济基础 态
(或生产关系) 生


人和自然的特殊关系
式 生产力
15
第二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一、生产力的构成及特点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
16
一、生产力的构成及特点
1、社会经济结构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 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说:“人 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 的、不依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 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 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 构。”
24
三、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
1、广义的经济结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统一,即生产方式。狭义的经济结构 是指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关系是人和 人在生产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物质利益 关系。这种物质利益关系包括物质利益 合作关系和物质利益分割关系。
25
所谓物质利益合作关系一方面是指,在 具体的个别劳动过程中,人和人之间进行的 劳动能力的交换或合作,这种合作关系才能 把一个具体的劳动产品生产出来;另一方面 是指,在整体的社会劳动过程中,不同劳动 产品所有者之间进行的劳动产品的交换或合 作,只有这种合作才能使整个社会的经济活 动正常运行。
9
2、实践活动是人和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 础。物质生产活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人类 社会的一切其它活动都是建立在物质生产活动 之上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以物质生产活动 为基础的。
3、实践活动是社会关系或社会结构形成的根 源。物质生产活动使人和自然之间建立起了一 种特殊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社会交往活动, 人和人之间建立起了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 想关系;这些关系就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五章第三节 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_49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五章第三节 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_49
地理环境给不同地区和国家的 经济发展带来特色。
一、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作用的性质
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 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 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的制约。 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生 产方式才能对人类历史发生作用。
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只有用实践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点看待社会 才能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四、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四、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是不依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物质过程。
四人、类社社会会同历史是是自一个然充历满史矛盾过程
自然界一样
的辩证发展过程。
它的变化发展有着 自身的客观规律。
第三节 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
社会存在地理环境、人口因 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社会发 展中的决定作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一、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的作用
一地、理地环理境环为人境类、提人供口生活因资素料 和社在会社生会产资发料展的中来的源。作用
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构成社会特殊运动形式的基础。 实践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三、实践社构会成生社会活生在活的本基质本上领域是。实践的
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生产劳动这种最基本的实践使猿进化为 人,创造了人类社会 各种实践形式构成了人们的各种社会生 活,产生了相应的社会结构 人们在实践中形成了这样那样的社会关 系,这些社会关系既是人的本质,也是 社会的本质 人们的社会实践推动着社会发展变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地理学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下面首先回顾一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然后阐述其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包括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其中,唯物主义是一种关于世界本原的哲学思想,强调世界是物质的,人类的意识和精神都来自于物质世界。

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法,强调矛盾的存在和斗争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源泉。

历史唯物主义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通过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分析揭示了阶级斗争的本质是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所导致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研究社会科学现象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2.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经济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学科,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规律,揭示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和剥削压迫造成的社会矛盾。

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规律,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认识到它的局限性和腐朽性,从而放之四海而皆准地揭示了国家的内在矛盾,进而促进社会转型和社会变革。

3.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是对資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旨在推翻旧的国家机器,解放劳动人民,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科学社会主义是政治经济学的精华体现,把经济规律和政治规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地理学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是社会科学的理论基础,也是理解自然、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方方面面的重要工具。

在地理学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样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研究和认识世界。

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学科,包括地形地貌、水文地理、气象学和地球物理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练习题(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练习题(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练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
1、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
A.社会发展史和自然界的发展史是完全相同的
B.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
C.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D.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客观规律
2、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
C.进入生产过程中从事劳动的劳动者
D.经过加工的原料
E.自然界的一切物体
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
A.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椎动社会历史前进
B.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创造者
E.人氏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B.在生产力落后的国家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
C.在人民群众觉悟高的国家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
D.在具备了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的国家才会发生
5、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辩证法范畴上说属于()。
A.必然性决定偶然性
B.本质决定现象
C.现实性决定可能性
D.内容决定形式
6、人类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A.生产关系
B.血缘关系
C.思忽关系
D.法律关系
7、严格科学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
A.思想、文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
B.革命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
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
D.反动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篡夺
8、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科学技术
C.社会基本矛盾
D.人民群众
9、劳动对象是指()。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三章题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三章题库

辨析题:1、地理环境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错误。

(1)地理环境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存在不可缺少的因素。

,但地理环境只能通过物质生产来制约社会发展,它本身并不能直接决定社会的发展。

(2)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影响作用,即只能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

(3)重视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正确的,但把地理环境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则是不正确的。

2、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错误。

(1)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不能直接实现对自然的改造,是潜在的生产力。

(2)科学技术只有和生产相结合,渗透到生产力的三个实体性要素中,引起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重大变化,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才能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3)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3、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就在于不懂得意识的能动作用。

错误。

(1)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思想动机之类的社会意识当作社会历史的最终决定力量,仅仅看到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未能揭示思想动机背后的动因,即物质生产及其规律;二是以往的历史理论恰恰未能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及其创造历史的作用。

(2)唯心史观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不是不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而是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正确。

生产力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构成了生产方式。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方面,是活泼易变的,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方面,是相对稳定的,因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

5、人民群众即劳动群众。

错误。

(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阶级社会中,通常会包括若干不同的阶级。

(2)无论是劳动阶级,还是非劳动阶级,只要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历史前进的阶级,都属于人民群众。

6、国家本质上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构。

第五章 社会的物质基础

第五章    社会的物质基础

(三)反对“人口决定论” 主要代表人物:马尔萨斯(英国) 主要观点:认为人口状况是产生社会问
题的根本原因 错误实质: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四)目前世界及我国人口状况与政策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一)生产方式的含义
就是人类向自然界谋取生活资料的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渗透性因素 准备性因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1、劳动者:
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并从事生产 实践的人。
包括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 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具有能动性和革命性的
因素 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2、劳动对象:
在生产中被加工制作的一切对象 分为两类——未被加工过的天然存在物
(3)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具体发展进程和道路。 因为:
社会具有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地理环境只是它的 必要条件
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社会生产才能对人类社会发生作用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社会因素的制约(生产
力水平、生产关系性质、社会制度性质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二)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
1、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典型形象来反映社会生
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艺术的功能:审美;认识;教育;娱乐等功能。 2、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
内心信念的力量,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 行为规范与伦理观念的总和。
道德的功能:进步高尚的道德——
能规范人们行为,培养人们高尚思想品质,提高国民思 想道德素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一)社会意识的构成
个体意识 从主体上划分
群体意识 社会心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及其基本问题哲学是一个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

此外,这个问题也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同时也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有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认识论根源。

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是阶级性、实践性、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最伟大的贡献是创立唯物史观,与旧唯物主义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2.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有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科学前提和思想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阶级性、实践性、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以及唯物史观的确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本文介绍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三个方面:科学研究对象、完备理论体系和无产阶级哲学。

其中,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

首先,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绝对,静止相对,他们相互包含。

物质运动是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变化发展着的,这些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客观的、稳定的联系。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

其次,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从生物刺激感应到动物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成人类意识。

意识是物质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包括计划性、主观创造性和生理机能调控。

马哲中的自然地理环境作用

马哲中的自然地理环境作用

马哲中的自然地理环境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
展的基础和条件。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
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展开阐述。

首先,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显著的。

不同的气候、土壤
和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决定了不同地区适合种植什么作物或者从事什
么产业。

例如,在沙漠地区,水资源稀缺,适合开采石油等资源;而
在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合种植茶叶、稻米等农作物。

因此,自然地理环境对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其次,在政治方面,自然地理环境也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国家由于其
特殊的自然条件而成为了世界上重要的战略要塞或者贸易中心。

例如,马六甲海峡位于东南亚交通枢纽上,连接印度洋和南海,是世界上最
繁忙的航线之一。

因此,控制马六甲海峡对于东南亚国家的政治和经
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在文化方面,自然地理环境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例如,在沙漠地区,人们由于缺乏水资源而形成了珍视水资源、节约用水的
文化传统;而在山区地区,人们由于受到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形成了珍视生命、尊重自然的价值观念。

总之,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经济、政治和
文化等方面都能够体现出来。

因此,在社会发展中需要充分考虑自然
地理环境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适应和利用这些环境条件,促进社会发展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获取自 己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是二者区别的根本标志; 人类的活动具有社会性,是二者区别的根本特征;
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和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具有不 同的性质,是二者的一个重大区别。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7
劳动是连接社会和自然的纽带
劳动作为人的本质活动,首先是自然史发 展的一部分。劳动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受自然制 约的。 劳动过程是劳动的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 形式的统一;是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
第五章 人类历史之谜的探究
——人类社会的基础和本质特征
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辩证法
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交往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
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本质
1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节 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二、唯心史观的非科学性
三、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
第五章21ຫໍສະໝຸດ 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重要影响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为人类提供 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资源。其优劣影响生产的发展, 进而间接地制约社会的发展。 地理环境开发与保护的程度也影响着人们的经 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生活质量。 它还为人类审美活动等精神活动提供了自然的 对象和客体要件。
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0
一、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 的作用 1.地理环境的内涵
地理环境:人类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 和。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构成。
大气圈
地理环境
水圈 岩石圈
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叫生物圈。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5
人类面临“环境问题” 空气污染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6
水资源的破坏
这将会是滇池吗?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7
物种减少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8
森林破坏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9
引起全球环境问题的原因:既有自然 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科技、政治、经济 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影响的积累,也有 现实加剧的因素。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0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观念结构的变化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发 展不一定完全同步。 第二,观念结构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三,观念结构对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具有 能动的反作用。 第四,进步的、革命的思想意识对社会历史 的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反动腐朽的 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消极阻碍的 作用。
它的变化与发展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 替、历史的变迁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8
第五章
第四节 交往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 一、交往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经济全球化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9
一、交往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交往的含义
是指人所特有的相互往来关系的一种存在方式, 即一个人在与其他人的相互联系中的一种存在方式。 其含义: 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
36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三、作为人类历史社会基础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马克思:‚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 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7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它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是人类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和物质保障。 它决定了社会的基本结构、性质和形 态,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 神生活的方向与过程。
物质交往是精神交往的基础,精神交往渗透于 物质交往之中,二者在实践中互相作用,互相促 进,共同推动社会发展。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4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一,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
第二,不同的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 用是不同的。 第三,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 用,这是因为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 制度的性质和更替。 第四,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必须通过物质生产,因而必 然要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
交往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交往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 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人是交往的主体,交往是一种以主客体关系为中 介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40
2.交往形式
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是两种最基本的交往形式。
物质交往——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发生的交往, 它既是物质生产实践的客观要求,又是物质生产 实践的产物。 精神交往——包括思想交往和心理交往。生产经 验、劳动技能和知识的传播与继承,各种社会意 识的传播和交流属思想交往。心理交往与思想交 往交织在一起,是精神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5
在猿变为人的过程中劳动具有决定性意义
劳动促使类人猿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的手;
劳动创造了人脑,推动了语言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通过劳动形成了人类的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了人 类社会。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恩格斯
16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二、劳动是连接自然与社会的纽带
劳动的出现,标志着人从自然中分化出 来。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人类与动物的主 要区别:
阶级根源:剥削阶级为维护其统治,总是不愿面 对历史发展的真相,却竭力去歪曲这种真相。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9
三、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
社会意识的产生要以社会存在为物质基础; 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 观,是人类有关社会历史 领域研究的最伟大的科学 发现之一。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2
(2)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 用
首先,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其次,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 再次,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 会的制约。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3
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这种理论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片面夸 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 孟德斯鸠认为:热带 气候使人体变得软弱无力, 其懦弱又往往使自己处于 奴隶的地位;寒带民族则 有着强悍不羁的性格,因 而使自己保持着独立和自 由的地位。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6
二、唯心史观的非科学性
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7
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 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 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 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 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 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 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 视居民群众的活动,……马克思 以前的‘社会学’和历史学,至 多是积累了零星收集来的未加分 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 别方面。‛ —— 列宁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8
唯心史观的产生并在社会历史领域长期占据统 治地位的主要原因
认识根源:社会历史现象与过程的特殊性和复杂 性很容易使人们在考察它时只看到人的意志、思想和 动机,特别是活跃在前台的杰出人物、重要人物的意 志和动机,而忽略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社会历史根源:在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以前各个民 族、国家生产规模比较狭小,之间缺乏紧密联系,社 会进程缓慢,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可持续发展 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 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2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哲学意义
第一,可持续发展思想要求人类进一步确立 自然界的整体观念。 第二,可持续发展思想要求人类正确认识人 与自然的关系。 第三,可持续发展思想要求人类全面看待科 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结合实际把握可持续发展与西部大开发 的意义。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5
反对“人口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人口决定论”将人口因素视作历史进 程中的决定力量。是一种夸大人口数量作用 的错误的历史观和人口观。它将人口过剩现 象视作现代社会一切灾祸的根源。
马尔萨斯的‚人口自然规律‛
人口以几何级数增加,2,4,8,16,32· · · · · · 生活资料则以算术级数增加,2,4,6,8,10· · · · · · 导致人口的绝对过剩,造成失业、贫困饥饿和其 他灾难。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0
当今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
首先,要人们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 性,端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态度。 其次,要提高人们利用自然的科学性,把利 用与保护、开发与培育、排污与治理 合理地结合起来。 再次,要把当前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 来。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1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2
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是一个整体
它们是以科学 的实践观为基础、 包括历史观在内的 辩证唯物主义。恩 格斯认为,马克思 从德国唯心主义哲 学中拯救了自觉的 辩证法,并把它转 化为唯物主义自然 观和历史观。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3
第二节 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 的辩证法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8
劳动标志着人的产生,社会物质生产的开 始,人类创性的、具有自觉意识的全部社会 实践活动开始,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 开始,人类历史开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