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诗歌鉴赏之题材分类_图文.ppt
合集下载
(完整版)2018年高考全国卷1诗歌鉴赏.ppt
? 前四句叙事,后四句抒怀。叙事之中以形 象的描写、声响的渲染抒泄身受压抑、才 志不得伸展的强烈愤激,抒怀之时以内心 的独白、艺术的遐思表达出乐观、自勉之 情。愤激之中呈现出狂放、豪迈、洒脱的 形象,自勉之时犹见积极用世、奋发有为 之志。这样,诗人受压抑但并不沉沦,虽 愤激犹能自勉的情怀充溢在诗的字里行间, 让人读来为之欣慰和感奋。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 是诗人不甘沉沦的自勉。尽管自己落第与 别人折桂的不同遭遇( 枯荣不等) 令人沮丧、 懊恼,造成这种不公平命运的礼部考官( 天 公) 理当受到责怪,然而诗人相信总有一天 会 雄鸡一声天下白 , 少年心事当挐云 ( 《致酒行》)。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
? 在他心目中,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 天: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 他 能够乐观自信地在困境中唱出 天眼何时开, 古剑庸一吼( 《赠陈商》)的诗句,迸发出施 展抱负、实现理想的呼声。正因为诗人对光明 未来充满信心,因此他在遭谗落第回到家乡的 同年秋天(元和三年九、十月间)再次来到洛阳 寻求政治出上了从九品上的小京 官,终于开始了他并不适意的政治生涯。
2018年高考全国卷1诗歌鉴赏 李贺《野歌》解析
? 野歌 ? 李贺 ?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
?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 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 表象地看是写仰天射鸿的高超射技,实际 上是借此喻指诗人凭借出众才华来到京都 准备在应举考试中摘冠折桂。其中 弓 、 箭 喻指诗人的文学才华,诗人要仰望的天 街是京都,诗人要射落的 鸿 是要折桂中举。 诗人以形象化的比喻描绘出自己的理想宏 愿。
安徽省合肥市2018届高三语文高考备考课件:2018诗歌鉴赏 (共47张PPT)
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
• 内 容 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 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
• 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
• 情 感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 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
达对亲人的思念。
•
③羁旅他乡幽怨 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
题材四 送别怀人诗
• 名师教你解题
特 征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
• 特 征 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 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 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 苦。
• 标 志 ①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 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 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
②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
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
• 题材一 怀古咏史诗
• 名师教你解题:
• 特征 内涵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 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 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标
志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
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
•内
容 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
•情
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
• E.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 描写之中。
•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 分析。
• 答:①悠然自得之情。诗人信马穿山径, 看斜阳照山峰,听万壑流水声,看棠梨叶 落,闻荞麦花香,心情悠然自得。②怅然 思乡之情。尾联诗人看到村边的桥和原野 的树,情绪陡然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 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怀乡之情。
2018年高考诗歌鉴赏——如何读懂诗歌课件(共61张PPT)
读懂诗歌是鉴赏的关键
先从整体上(宏观上)读懂诗歌
我们细读完一首诗歌后,可针对该诗 歌追问三个问题,从而初步读懂诗歌:
“写什么” (诗歌形象、主要内容(意境、意象))
“怎么写” (语言、表现技巧)
“为何写” (情感、主旨、观点态度)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
诗歌的意象:指作者用以寄托情感的物象。(识记常见
1、关注题目(品读标题)
——交代了写作对象(征人);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怨); 暗示了诗的类别(边塞诗)
怨 征人怨 (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 岁岁金河复玉关, (怨时刻练兵备战)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怨气候酷寒) (怨景色单调) 万里黄河绕黑山。
back
秦观《鹊桥仙·七夕》 ——交代了写作对象、内容(七夕)或写作缘由(因七夕 而写);暗示了写作内容和情感(写夫妻相思相聚)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交代了写作内容(梦游天姥);交代了写作目的(留 别);交代了诗的体裁(古体诗);暗示了写作手法 (浪漫主义手法)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交代了时令、地点、事件;暗含写作者的所闻所感。 原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本诗描写诗人在夜 深人静之时,听到 笛声而引发思乡之 情。
读题目——牛刀小试
(2009年四川)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思考:(1)你从标题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2)带着标题信息和联系作者及诗句,请猜想本诗歌 可能会蕴含了哪些丰富的感情?
2、关注作者(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世”即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也即诗歌的写作背 景;“人”即作者,也即作者的一些主要生平经历。 (1)通过作者来确定朝代,了解朝代背景。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处于社会动荡之际,诗风苍凉雄健, 倡导建功立业! 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诗风表现出来的是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中晚唐国势式微,边塞诗中于是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边塞 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南宋沦亡半壁江山,外临强敌内政颓靡,诗坛和词苑交织着救 亡御侮的悲怆呼号! (2)看作者的创作风格。
2018高考诗歌鉴赏之送别诗PPT幻灯片课件
12
送别诗常见地点:长亭 南浦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
13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地方表示送别,此 后就成为专有的送别之地——长亭,南浦
古时在城外路旁每隔十里设一长亭, 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 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 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 乘船。“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 水滨送别地。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 处的代名词。
14
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 ——王实甫《长亭送别》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莫回头。
——白居易《南浦别》
15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
2
送别诗基本知识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 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 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 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标题常含“送”、“别”或“送 别”“留别”“赠”“酬”等字词。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
3
一般特征
季节 时间 地点 景、物
秋季 清晨
送 别 春季 傍晚
长亭 驿站 渡口 南浦
柳 酒 月 舟
4
一、送别诗常用意象
5
(一) 习俗类意象
1、折柳惜别 2、饮酒饯别 3、唱歌送别
6
折柳送别
•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 出现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 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此习俗产生的原因大体有三:
送别诗常见地点:长亭 南浦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
13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地方表示送别,此 后就成为专有的送别之地——长亭,南浦
古时在城外路旁每隔十里设一长亭, 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 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 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 乘船。“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 水滨送别地。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 处的代名词。
14
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 ——王实甫《长亭送别》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莫回头。
——白居易《南浦别》
15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
2
送别诗基本知识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 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 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 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标题常含“送”、“别”或“送 别”“留别”“赠”“酬”等字词。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
3
一般特征
季节 时间 地点 景、物
秋季 清晨
送 别 春季 傍晚
长亭 驿站 渡口 南浦
柳 酒 月 舟
4
一、送别诗常用意象
5
(一) 习俗类意象
1、折柳惜别 2、饮酒饯别 3、唱歌送别
6
折柳送别
•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 出现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 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此习俗产生的原因大体有三:
最新2018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精选课件PPT
17
试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为例来看它对我们懂诗、解题的帮助。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起”,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风格
为“承”。颈联为转,开始由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
的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尾联是“合”,是怎样
《楚辞》开创了浪漫主义的传统,并为李白、李贺、苏轼、 辛弃疾、陆游、龚自珍等优秀诗人继承并发扬光大。特征:善 用丰富的想象、夸张、象征等手法,重在抒发主观感情。
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及其特点, 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脉络;既要对各个时期的诗 歌总体风格有所了解,还要对各个时期的(特别是唐宋时期) 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27
专题三 从情景关系入手读懂古诗
2.从情景关系入手读懂古诗的内容层次。 古人云:作诗无他端,只“情”“景”二字。我们读诗、 赏诗也一样,只要抓住了“情”“景”,就等于抓住了 “牛鼻子”。在正常情况下,旧体诗、词的基本章法是 先写景,后抒情。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 律诗的一、二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的;绝句的三、四 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 下片是抒情部分。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片间的过渡(过 片)。当然,也有少数诗作是先抒情后写景的。
6
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 上时代的烙印。①北朝诗多写征战尚武。②南朝诗多写 男女相思。③唐诗题材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 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也有献诗以求引荐 的、离别思乡的,到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 繁,生灵涂炭,文人悯之,于是悯农诗又兴起。总之,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颠峰时期。④北宋诗重义理。 ⑤南宋诗重抒爱国情,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 这一时期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 ⑥南宋末年以及明朝末年的汉族爱国诗人面对异族入主 中原,纷纷表现出时危显臣节的气势。因此诗歌之中多 重忠义。
试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为例来看它对我们懂诗、解题的帮助。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起”,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风格
为“承”。颈联为转,开始由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
的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尾联是“合”,是怎样
《楚辞》开创了浪漫主义的传统,并为李白、李贺、苏轼、 辛弃疾、陆游、龚自珍等优秀诗人继承并发扬光大。特征:善 用丰富的想象、夸张、象征等手法,重在抒发主观感情。
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及其特点, 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脉络;既要对各个时期的诗 歌总体风格有所了解,还要对各个时期的(特别是唐宋时期) 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27
专题三 从情景关系入手读懂古诗
2.从情景关系入手读懂古诗的内容层次。 古人云:作诗无他端,只“情”“景”二字。我们读诗、 赏诗也一样,只要抓住了“情”“景”,就等于抓住了 “牛鼻子”。在正常情况下,旧体诗、词的基本章法是 先写景,后抒情。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 律诗的一、二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的;绝句的三、四 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 下片是抒情部分。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片间的过渡(过 片)。当然,也有少数诗作是先抒情后写景的。
6
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 上时代的烙印。①北朝诗多写征战尚武。②南朝诗多写 男女相思。③唐诗题材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 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也有献诗以求引荐 的、离别思乡的,到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 繁,生灵涂炭,文人悯之,于是悯农诗又兴起。总之,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颠峰时期。④北宋诗重义理。 ⑤南宋诗重抒爱国情,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 这一时期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 ⑥南宋末年以及明朝末年的汉族爱国诗人面对异族入主 中原,纷纷表现出时危显臣节的气势。因此诗歌之中多 重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