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4大特色民居
4居住民俗

居住民俗
民俗
居住民俗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和地形与气候相当复杂 的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居住形式的多样性。 人类对居住场所的建造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 展演变过程。
民俗
一、居住类型 (一)穴居 《易· 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 在民智未开的原始社会之初,人们不会从事 生产,也不会建造住所,只能在大自然中寻 找栖身之处,于是天然形成的岩洞便成为理 想的选择对象。
民俗
北方半地穴式房屋有方、圆两种,初期是向 下挖穴取土培于四周,上面搭一个简易的棚 子,类似于今天农村的窝棚。 随着建筑技术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房屋的 坚固性和实用性,用白灰、草泥拌涂抹四壁。 初期在地面上的建筑一般是木骨泥墙。室内 有支撑粗大的木构架,屋顶为两面坡式。
民俗
此后房屋建筑不断向地面建筑迈进 但直到商周时代,半地穴式房屋仍有较重要 的地位,尤其在乡野之中。至战国时代,地 面建筑才在平民百姓中流行。 房屋布局都经历了一个由大到小,由群集性 到分散性的发展历程。 商周时代,随着国家机器的发展与家庭制度 的进化,小型房屋越来越多。
民俗
(六)碉楼式民居
1、西藏的碉楼 平顶房在西藏地区十分普遍。 清《西藏志》载:前后藏各处,房皆平顶, 砌石为之,上覆以土石,名曰碉房,有二三 层至五六层。
民俗
平顶房的建筑一般以石块或夯土筑墙。室内 以木桩支撑,屋顶是用土筑的平顶,顶上可 作晒台。房屋多建于向阳高处,坐北向南, 造型奇特。 藏区的寺庙也采用平顶建筑方式,沿山夯土 而建,栉次毗连,色泽质朴,具有浓郁的民 族特色,布达拉宫是此类建筑的杰出代表。
民俗
战国秦汉时代,个体小农家庭成为农村家庭 的主体,五口之家是当时农村普遍模式,因 此房屋建筑也以“一宇二内”为典型的样式。 其基本形态乃以墙壁为外廓,内部有“一宇 二内” 即一间堂屋(客厅)和二间房(卧房)之结 构为典型。
【地理】素材地域文化《中国十大特色民居建筑》课件 23-24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二

闽南古厝的建筑风格
大厝的厅堂为中轴线 围绕厅堂组织空间 体现中国传统民居布局特点
第八章
土家族吊脚楼
吊脚楼的特点
吊脚楼的建筑 风格
虎坐形状和三合院结构 注重朝向和规模 吊脚楼和楼板下方的储物空间
第九章
云南民居“一颗印”
“一颗印”的特点
昆明地区汉族、彝族 采用的住屋形式
外观方方整整如印章
广东镬耳屋
镬耳屋的特点
青砖、石柱和石板砌筑
01
外墙绘有花鸟图案
02
象征官帽和富有地位
03
镬耳屋的建筑风格
三间两廊的典型广东民居结构
廊檐相间的布局和通风散热效果
廊庑的连接作用和房间数量
第七章
闽南古厝
闽南古厝的特点
合院式结构和三合院、四合院形式
红砖厝和闽南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建筑之一
主次分明、对称严谨、封闭性强的中国传 统民居布局特点
中国十大特色民居建筑
壹
北 京
四
合
院
肆
客 家
民
居
目录
贰
皖 南
徽
派
民
居伍川ຫໍສະໝຸດ 南民居叁江 南
民
居
陆
广 东
镬
耳
屋
目录
柒闽
南 古 厝
捌土
家 族 吊 脚 楼
“ ”
玖 印云
南 民 居 一 颗
拾西
北 窑 洞
第一章
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的特点
封闭、私密的家庭 生活
对称美学和传统习 俗
四合院的布局 和建筑风格
长方形的院落 南北朝向的对称布局 青瓦和白墙的显著特征
第二章
皖南徽派民居
中华民风民俗中的民居风格

中华民风民俗中的民居风格丰富多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居风格:
1. 徽派建筑: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西等地区,以砖木结构为主,外观典雅大方,多采用深宅大院的形式,有马头墙、小青瓦等特色元素。
2. 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建造时多采用夯土或土坯建造,具有就地取材、保暖隔热等特点。
3. 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具有冬暖夏凉、节能环保的优点,是中国北方地区传统的民居形式之一。
4. 傣族竹楼:傣族竹楼是一种干阑式民居,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屋顶呈人字形,通风透气,适合热带雨林气候。
5. 藏族碉房:藏族碉房是一种石木结构的建筑形式,具有厚重的墙体、高矮错落的屋顶等特点,是藏族传统民居的主要形式之一。
6. 苗族吊脚楼:苗族吊脚楼是一种干阑式民居,以木结构为主,悬于山腰或坡地,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民族特色。
7. 客家土楼:客家土楼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建造时多采用夯土或土坯建造,具有防御功能和聚族而居的特点。
这些民居风格各具特色,不仅反映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也是中华民风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南北方的“民居”都各有什么特色呢?

中国南北方的“民居”都各有什么特色呢?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
民居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不尽相同,因此,中国的民居建筑样式和风格之多在世界建筑史上也十分鲜见。
从南方的青砖蓝瓦马头墙,到北方的四合院,直到黄土高原的窑洞,内蒙古的毡包,西藏的碉楼,这些民居无不显示着中国丰富的历史人文,传承千年的建筑智慧!南方民居与北方地区相比,我国南方地区气候炎热,用地狭窄,丘陵、平原相间,建筑材料丰富多样,民居建筑的总体风格是清新、通透。
一、土楼民居福建永定客家土楼土楼是几次中国乃至东亚历史动荡和民众大迁徙的产物,土楼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的福建、江西、广东三省,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品类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是福建土楼。
代表民居: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福建永定客家土楼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大,造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民居世界。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二、“杆栏式”民居凤凰古镇吊脚楼“杆栏式”民居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
这种建筑适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较潮湿地方的人,现在主要流行于壮族居住的比较偏远的地区,包括广西中西部、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
代表民居:湘西吊脚楼湘西吊脚楼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壮族、布依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湘西吊脚楼湘西吊脚楼建筑形式自由,可临水,也可依山傍谷,或就建在田坝边。
稍稍开凿修砌,选上好木料支撑起一座座或者一排排的吊楼来,旁边饰以几丛茂林修竹,省时简工,温馨而有画意。
代表民居:傣族竹楼云南傣家竹楼云南傣家竹楼傣族竹楼是另一种干栏式民居。
云南西双版纳是傣族聚居地区,由于该地区盛产竹材,所以许多住宅用竹子建造,称为竹楼。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

1·中国传统民居的总体特征 2·中国传统民居的分类 3·中国传统民居的结构形式 4·中国传统民居的地域分布 5·华北民居的具体分析 6·总结
一·中国传统民居的总体特征
1.种类繁多,形式复杂 2.民族文化,地域特色 3.选址讲究,环境风水 4.坐北朝南,采光通风 5.主体突出,层次渐进 6.中央为尊,四面围合 7.外观朴素,封闭内敛 8.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土坯墙,多绘有彩画。大土楼
大土楼是中国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围成环形 的楼房。一般为三至四层,最高为六层,包含庭院,可 住五十多户人家。庭院中有厅堂、仓库、畜舍、水井等 公用房屋。这种住宅防卫性很强。客家人为保护自己的 生存创造独特的建筑形式,至今仍在使用。
• 窑洞式
•
窑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河南、山西、陕西、甘肃、
主要类型
• 1.北京四合院 • 2.山西大院 3.关中大院
华北民居--窑洞
• 窑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河南、 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黄土层较厚的 地区。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 掘出拱形窑洞。这种窑洞节省建筑材料, 施工技术简单,冬暖夏凉,经济适用。窑 洞一般可分为靠山窑、平地窑、砖窑、石 窑或土坯窑三种
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后面几进院的房子多为楼
房,天井更深、更小些。屋顶铺小青瓦,室内多以
石板铺地,以适合江南温湿的气候。江南水乡住宅
往往临水而建,前门通巷,后门临水,每家自有码
头,供洗濯、汲水和上下船之用。
• 一颗印式
• 云南省的“一颗印”式住宅可以作这类住宅 的代表,在湖南(中国南部)等省称为“印 子房”。这类住宅布局原则与上述“四合院” 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转角处互相连接,组成 一颗印章状“一颗印”式住宅建筑为木构架,
8、各具特色的民居正式

两篇短文都讲了民居的形成原因,但原因是不同的。 两篇短文都讲了民居的形成原因,但原因是不同的。 两篇文章的开头也截然不同。 两篇文章的开头也截然不同。
相同点: 相同点
两篇短文都运用了很多说明方法,比如,列数字, 两篇短文都运用了很多说明方法,比如,列数字,打比方 两篇短文也都通过民居,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两篇短文也都通过民居,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民居欣赏: 民居欣赏:
土家族吊脚楼
蒙古族的蒙古包:
延安窑洞
北京四合院
皖南民居
西藏碉房
十分坚固
方形围屋
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 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 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作者用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 作者用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生动、 列数字 的方法 地说明圆形围屋外观和整体布局特点。难怪 地说明圆形围屋外观和整体布局特点。 围屋外观 特点 外国友人远远望见圆形围屋, 外国友人远远望见圆形围屋,禁不住发出惊 天上掉下的飞碟, 叹——“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下冒出的蘑菇”。 天上观。 结构比较简单,但十分宽敞,别致美观。
傣族还有个风俗:一家盖房,全村帮忙。 傣族还有个风俗:一家盖房,全村帮忙。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傣家人团结互助,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傣家人团结互助, 团结互助 和睦相处的良好民风 的良好民风。 和睦相处的良好民风。
我们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有了整 体的了解。 体的了解。那么这两篇短文在表达方法上 有什么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呢? 有什么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呢?
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 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 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
中国传统民居的类型和特点

中国传统民居的类型和特点
中国传统民居有多种类型,常见的有四合院、明式民居、江南民居、满洲民居、台湾民居等。
四合院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民居,通常由四周环绕的墙壁构成,内部地面铺以鹅卵石,多由门厅、内院、外院等部分构成,门厅中可有石板、楠木台洞、太常阁等神异装置,堪称集礼仪、技艺、艺术和宗教于一体的精致之构。
明式民居也称为川式民居,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方式,外要宽大、梁面较低,窗较多且呈拱形状,墙体上通常有花窗、彩画和彩窗,以及自苏州到山西等地的花牆砖。
江南民居特点是木构林立,其结构极为精致,民居建筑尤以低矮修长,入口宽阔深进,开窗多出,窗型活泼,屋面以竹滴葵形的花洒头角把握住民居的灵魂,把每一个木立的屋梁及木梁柱都融入了这种形式化的文化气息。
满洲民居以木制建筑为主,以把方木从斜接的套环形式构成屋檐。
屋角设有精雕的龙头、虎头,墙面以“凐思”、“团锦饼”等图纹,外有精美的装饰,形成独特的艺术建筑。
台湾民居主要以建筑材料有柴梁、竹材、木材而构成,以连贯性厚实的柴梁作为结构支撑,结合横断梁,木结构安装在上方,梁上方的双翼、立柱被木工的各种雕纹图案装饰着,不仅能,起到结构牢固的作用,而且形成视觉上的精美绝伦。
专题四——传统民居建筑

4、天井狭小,正房、耳房面向天井均挑出腰檐,正房腰檐称“大厦”, 耳房腰檐和门廊腰檐称“小厦”。 大小厦连通,便于雨天穿行。房屋高,天井小,加上大小厦深挑,可挡 住太阳大高度角的强光直射,十分适合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型气候特点。 正房较高、用双坡屋顶 5、正房较高,用双坡屋顶,耳房与倒座均为内长外短的双坡顶。 长坡向内,短坡向外,可提升外墙高度,有利于防风、防火、防盗,外 观上罄墙高耸,宛如城堡。 穿斗式构架、外包土墙 6、建筑为穿斗式构架,外包土墙或土坯墙。 正房、耳房、门廊的屋檐和大小厦在标高上相互错开,互不交接,避免 在屋面做斜沟,减少了漏雨的薄弱环节。 独门独户、高墙小窗 7、整座“一颗印”,独门独户,高墙小窗,空间紧凑,体量不大,小 巧灵便,无固定朝向,可随山坡走向形成无规则的散点布置。
提。同时,中国西北部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
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崖窑:即沿直立土崖横向挖掘的土洞,每洞宽约3~4米,深5~9米, 直壁高度约2米余至3米余,窑顶掘成半圆或长圆的筒拱。并列各窑可由窑 间隧洞相通。也可窑上加窑,上下窑之间内部可掘出阶道相连。 地窑:是在平地掘出方形或矩形地坑,形成地院,再在地坑各壁横向 掘窑,多用在缺少天然崖壁的地段。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 房屋。
由这种一正两厢组成院子,即通常所说的“四合院”、“三合院”。长辈住
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客和男仆住外院,这种分配符合中国封建 社会家庭生活中要区别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这种形式的住宅遍布 全国城镇乡村,但因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点。其中 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皖南民居
皖南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 录”。 宏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余幢。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 的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动静相宜,处处是景,步步入画。拥有绝妙田园风光 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西递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代 表徽派民居建筑风格的“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 石雕、砖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 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第六章 居住民俗

第六章居住民俗一、建筑居住民俗概述▪1、居住民俗定义:在文明进程中,某种共同体(民族、阶层、同一地域的人们)在选址、建房、迁入、居住这四方面形成一定的规则和惯例,世代因袭,构成了这一共同体的居住民俗。
▪从居住行为的一般流程来看,选址的规则、建房和迁入的礼仪或禁忌、定居生活的惯例,都属于居住民俗。
2、中国居住文化的发展历程穴居《易·系辞》说:“上古入居顺野处”风篱、巢居风篱人类最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
传说中的“有巢氏”时代定型期房子▪主要有五种风格各异的类型:半穴居、井干式、石室、干栏式和竹木结构的草屋。
二、建筑居住民俗表现(一)民居类型:(二)建筑结构(三)居住惯例(一)民居类型1、庭院式2、窑洞3、干栏式4、碉房5、帐篷6、阿以旺1、庭院住宅(1)四合院、三合院、东北大院(2)南方的天井院(3)一颗印和三房一照壁(4)塞北堡子和客家土楼四合院▪所谓四合院,是指出东、西、南、北四面房子称为正房(北屋)、倒坐房(南屋)、东厢房、西厢房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
长期的生活经验形成了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特点,房子都有堂室、庭院、院墙、院门、拦厩、厕所等。
乔家大院(华丽舒适)山西天井房山西平遥苏州园林玲珑精致苏州民居▪江南民居的平面布局方式,与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都是封闭式院落,但相对紧凑一些。
住宅的大门一般开在中轴线上,中轴线上的第一座房子是用来接待客人和举行典礼的大厅,后面院内多有二层小楼,为了通风采光,院墙上都开有漏窗,房屋也前后开窗。
▪南方炎热潮湿、多雨的气候特点,对江南的建筑产生了极大影响,为了防潮避湿气,江南民居的墙一般较高达,开间也大,设前后门,便于通风。
同时,为了隔绝地上地上的湿气,一般为两层建筑,二层做卧室。
底层多为砖墙,上层为木结构。
安徽民居青瓦、白墙,朴素淡雅、马头墙造型。
安徽宏村徽州民居▪徽州民居最突出的特点是马头墙和青瓦。
马头墙高人,能把屋顶都遮挡起来,起到防火的作用。
门楼用石雕和砖雕进行装饰,装饰纹样富有生活气息。
中国五大特色民居

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广东围龙屋、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被称为五大特色民居建筑。
广东围龙屋粤东一带客家人常见的传统民居,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客家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客家人聚族而居,以围屋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需要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
围屋有殿堂式、围龙式两种,布局严谨,讲究坐向、主次、对称,外观均衡、堂皇,格调典雅、庄重,表现了儒家正统文化的审美旨趣和高度的建筑水平。
北京四合院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
四合院属砖木结构建筑,房架子檩、柱、梁(柁)、槛、椽以及门窗、隔昆扇等等均为木制,木制房架子周围则以砖砌墙。
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
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陕北窑洞地穴式。
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就是现在的土窑。
明朝中叶,开始用石块做窑面墙。
清末民初,当地人仿土窑模式建起了石砌窑洞。
现在也有用彩色瓷砖窑面和分割厅室及上下两层楼房式的新窑洞,住着更加舒适宜人。
大体分四种:土窑、石窑、砖窑、接口窑。
土窑是靠山挖的黄土窑洞。
石窑、砖窑是在平地上用石块和砖块砌成的窑洞。
接口窑是在土窑洞口,再从底到顶用一层石块或砖箍窑面的窑洞。
这种窑洞看起来整洁,结实。
陕北窑洞大多依山而筑,占地少,建造成本低廉。
现在一般农户花2 000元左右就能建一孔较好的石窑。
窑洞隔音,隔热,保温,冬暖夏凉,素有“神仙洞”的美誉,是居家的首选。
广西的“杆栏式”潮湿。
民间多用竹木建居,一般都是一楼一底、四榀三间的木结构楼房。
屋面覆盖小青瓦,四周安装木板壁,或者垒砌土坯墙。
有些侗族民居在正房前二楼下,横腰加建一披檐,此作增加檐下使用空间,形成宽敞前廊,便于小憩纳凉。
中国传统建筑的四种类型

中国传统建筑的四大类型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其传统建筑艺术源远流长,形式多样。
本文将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四种主要类型进行详细介绍。
1. 亲切宜人的民居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直接反映了各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北京的四合院。
四合院的设计以“四面围合”的理念为核心,按南北中轴线对称布局房屋和庭院,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除此之外,四川广安古镇、江西婺源、陕西民居以及云南民居等地的民居建筑也各具特色,展现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2. 庄重严肃的庙宇、道观中国的庙宇和道观通常具有庄重而神秘的氛围,设计上注重表达宗教信仰的神圣性。
这些建筑通常有精美的雕刻和彩绘,屋顶采用歇山顶或庑殿顶等形制,以示尊贵。
例如,位于北京的天坛和地坛就是典型的代表,它们不仅在建筑风格上展示了皇家的尊严,而且在祭祀功能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对于天地宇宙的认知。
3. 雍容华丽的宫殿、府邸宫殿和府邸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居住场所,因此在设计和建造上都力求体现出豪华和权威。
最具代表性的宫殿建筑非北京故宫莫属,它是中国明清两代皇家的居所,以其宏大的规模、严谨的布局和精湛的工艺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景象。
此外,沈阳故宫也是清朝初期的皇家宫殿,融合了满族文化和汉族传统文化的特色。
4. 温婉秀丽的园林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瑰宝,它们结合了山水画的艺术手法,创造了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
苏州的拙政园、留园和狮子林等都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通过巧妙的空间布局、精致的构筑物和丰富的植物配置,创造出“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的视觉效果,使人们在有限的空间内体验到无限的自然之美。
总结来说,中国传统建筑的四大类型——民居、庙宇/道观、宫殿/府邸和园林,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建筑艺术的丰富图谱,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并为世界文化遗产贡献了宝贵的财富。
中国4大特色民居

陕北
窑洞
2016/9/5
2016/9/5
陕北窑洞
陕北窑洞
2016/9/5
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客家传统文化的瑰宝
围龙屋简介
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 时期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 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围龙屋。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 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 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 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 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 的五大特色之一。
围龙屋的来历
客家人原世居中原,后因战乱、饥荒等原因 逐渐南迁,定居于南方各省。身为为异乡客,他 们很少和外界来往,保留了很多古代汉族风俗和 语言,自成一家,所以称为客家人。迁居至南方 后,客家人居住在气候湿润山区。客家先民们结 合中原文化和当地环境,不断革新,终于形成了 今9/5
2016/9/5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 国人特别喜爱四合院这 种建筑形式,不仅宫殿、 庙宇、官府使用四合院, 而且各地的民居也广泛 使用四合院。不过,只 要人们一提到四合院, 便自然会想到北京四合 院,这是为什么呢?
2016/9/5
陕西民居
2016/9/5
• 壮族典型的木制的木楼是壮族民众充满名 族特色的居住环境.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 牲畜。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 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 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 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 都在火塘边进行。 • 壮族人喜欢把村子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 好的地方。后山和村边栽上树木,规定不 得乱砍滥伐,以保持村庄的生活安全。 壮 族称屋为"干栏"。住房的主要形式,有全栏 式、半栏式和平房三种。
中国四大古民居-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最典型的住宅形贾珺注:本章根据贾珺著《北京四合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有关章节改写而成。
第一节概说四合院是北京最典型的住宅形式,老北京又称之为‚四合房‛,意思是‚四面都用房子围合起来‛。
四合院由大门、倒座房、垂花门、正房、厢房、后照房等不同房屋组成围合的院落空间,并且根据主人的身份和住宅的规模可以演变出各种繁简不同的组合形式,又沿着胡同组合成一片片的街区(图1-01),把博大精深的北京城铺展在华北大地上。
方正对称的格局,尊卑有序的空间,浑厚敦实的风格,浓荫遮蔽的院落,隔绝尘嚣,自成一方天地,也成为北京人最理想的生活场所。
其中的建筑都采用典型的北方官式手法砌筑,色彩凝重,表现出北方文化端庄大方的风格,与素雅灵秀的江南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
自元代以来,无论是王公大臣、富商巨贾,还是文人学士、普通百姓,都住在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中。
从广厦连屋的大宅门,到格局紧凑的小户人家,北京四合院演绎出辉煌与平淡交织的无数篇章。
敞亮的院子、宽阔的正屋、秀丽的垂花门、灵巧的厢房,承载着北京人几百年来的日常生活,散发着经久不息的永恒魅力。
第二节四合院的基本格局1 典型四合院布局北京四合院的格局都很方正,除了少数斜街上的宅子以外,大多呈长方形平面,其中所有的建筑都采用正朝向,也就是根据各自位置的不同,分别朝向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最多略偏1-2度),不像南方很多地区的住宅采用灵活多变的偏斜朝向。
中国古代院落的基本单位是‚进‛和‚跨‛,‚进‛表示前后串联的关系,纵向有多少个院子就叫多少进院落,其中每个院子按照位置分别称‚第一进‛、‚第二进‛……,依次类推;‚跨‛表示左右并联的关系,横向有多少串院子就叫多少跨院落,并可按照位置分别称东跨院、西跨院等等。
北京四合院的空间以院落为核心,不同规模的四合院拥有不同的院落数量。
单进四合院: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四面各有房屋围合(图2-01),是标准的‚四合房‛。
大门通常采用一间门屋的形式,设在东南角位置,一些宅门还在胡同对面的墙上设置一面照壁。
下列对我国南方和北方传统民居的表述

介绍我国南方和北方传统民居一、南方传统民居的特点南方传统民居以水乡民居和庭院民居为主要代表,其特点包括:1. 以水乡为背景的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例如苏州、杭州等地。
房屋建筑多为木质结构,以避难避水,具有独特的水乡风情。
2. 庭院民居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等地,建筑结构以庭院为中心,形成“四合五天”、“三间四合”等传统格局,具有别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二、北方传统民居的特点北方传统民居以四合院和平房为主要代表,具有以下特点:1. 四合院是我国北方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等地。
其建筑格局以中心庭院为核心,四面围合,形成“四合”之名。
2. 平房是北方地区较为普遍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平房简朴、结构稳固、适应北方地区严寒气候。
三、南北传统民居的区别1. 建筑结构的不同:南方传统民居多用木结构,北方传统民居多用青砖瓦木结构,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和环境。
2. 庭院布局的差异:南方传统民居注重庭院和水景的布局,而北方传统民居以四合院为主要布局方式。
3. 建筑形式的风格:南方传统民居偏重于曲线、多用斗拱、砖雕,具有秀丽的水乡和庭院风情;北方传统民居则更注重建筑平面和立面的整体对称和规整性,体现出强烈的几何美。
结语:南方和北方传统民居在建筑风格、结构特点和文化内涵上都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色,是我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宝贵遗产。
通过对南北传统民居的研究和整理,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我国古代建筑的特色和演变历程,还能够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建筑文化。
南方和北方传统民居代表着我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瑰宝,其建筑特色、结构形式和文化内涵不仅反映了地域气候、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也展现了古代我国建筑师在应对自然环境和社会需求时的智慧和技艺。
在我国传统建筑中,南方和北方的传统民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形式,同时也是两种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南方和北方传统民居的独特之处,以及它们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
南方传统民居以水乡民居和庭院民居为主要表现形式,这与南方地区湿润多雨、河流湖泊密布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中国传统民居》课件——4-中国传统民居解构及运用

典型的北京四合院一般为两进以上的院落。有的院落可以达到四列五进,形成长长的纵向轴线。四合院内院由二门起 到正房止,这个院落的平面为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常有游廊围绕四个拐角处,联系垂花门、厢房与正房。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流线有以下三个特点:
中国传统民居 的构成元素
综观民居的建筑空间,可以清晰地看到它对室外空间的向往、依赖与营造。无论是纯粹的室外空 间还是半室外空间,以及室内空间对大自然的依赖,其间都蕴含着丰富的自然意识,一种对自然的执 着追求,一种对和谐的渴求。这些老房子,不只是建筑形态,更是一种文化、一段历史。自然界的魅 力使得古代中国人无处不在选择与它的直接接触、沟通和交流。游离于古镇老街,漫步于山寨村舍, 在独特的空间中,感悟独特的意境。民居被赋之以灵性、赋之以生命。
中国传统民居 的构成元素
室内空间
这层层转合的空间区域,使局部和谐于整体,整体包涵于局部,造成了内部空间的平衡得体,是 民居室内空间整体分隔与局部和谐的多样、复合、统一的有力表现。无不是空无一切,而包含着深刻 的有。无是对有的更高发现。民居空间中,需要人用心体味的“无”,较之让人直观明了的“有”, 更具震撼,更易让人融入其中。这种感觉是没有任何所“有”的框架束缚的。所以“有”是“表诠”, “无”并非不诠,而是“遮诠”。人们往往会在一种虚空间的无中体会到实空间的有,让人体味到空 是一种意境,一种心灵体验。
※ 例如,北京四合院,住宅大门位于东南角上,门内迎面建影壁使外人看不到宅内的活动。就民居室内的“有”、
(最新)4中国传统建筑之民居

有三个院子 需要进三个门 在前院,内院的基础上 加了一个后院 因此叫 三进四合院
后院主要是给女眷使用 (女眷指男主人的母亲,爱人、姐妹和女儿 等女性家庭成员) 三进四合院是最典型的四合院模式
SZM
能住多进四合院的 一般都得是大户人家 比如《红楼梦》中地位崇高的贾母 住的就是 五进四合院
SZM
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
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
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SZM
安徽宏村
西递、宏村古民居群 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 表,现存完好的明清 民居四百四十多幢, 其布局之工、结构之 巧、装饰之美、营造 之精为世所罕见。
SZM
广东建筑之民居:骑楼风雨情
所谓骑楼,描述的是其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 挑至街道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 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 楼。
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 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 并列组成的。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 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 他房屋的规模大,是 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建有 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
S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M
常听人说北京四合院繁多 那这熟悉的北京四合院有多少种呢? 首先得明白这两个字——“进”与“跨”。 前后方向院子的个数不叫“个”,叫“进”, 你进几个门,就叫几进院。
中国我传们统建毕筑业之啦民居
其实是答辩的标题地方
SZM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民居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由于 中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 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中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从南方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北
窑洞
2016/9/5
2016/9/5
陕北窑洞
陕北窑洞
2016/9/5
2016/9/5
2016/9/5
陕北窑洞
窑洞是典型西北黄土高原、黄河上游地区, 少雨地带的民居。窑洞一般宽3米、深5-20米, 在3-5米深的黄土覆盖下,夏季室温比室外低约 10度,冬季比室外约高15度。温温度比较稳定, 可谓冬暖夏凉。窑洞有单独的沿崖式窑洞(土 窑)、土坯或砖石的拱式复土窑洞以及天井地 院落式窑洞三种。窑洞门面装有较大面积的门 窗,其采光好、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的影响 少。
全干栏房属全楼居式
2016/9/5
• 干栏式民居
• 干栏式建筑的特点: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中 国古代史书中又有干栏、干兰、高栏、阁栏和葛栏等名,当是由 其他少数民族语言转译而来的音变。此外,一般所说的栅居、巢 居等,大体所指的也是干栏式建筑。考古学和民族学中的所谓的 水上居住或栅居,以及日本所谓的高床住居,亦属此类建筑。这 种建筑自新石器时代至现代均有流行。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长江流 域以南以及东南亚,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北部,苏联西 伯利亚和日本等地都有类似的建筑。 “干栏”式建筑主要应为防潮湿而建,长脊短檐式的屋顶以及高出 地面的底架,都是为适应多雨地区的需要,各地发现的干栏式陶 屋、陶囷以及栅居式陶屋,均代表了防潮湿的建筑形制,特别是 仓廪建筑采用这种形制的用意更为明显。直到今天东南亚一带还 较盛行栅居,以适应潮湿多雨的需要。
围龙屋的结构主要 有两堂两横一围龙、 两堂四横一围龙、 三堂两横一围龙、 三堂四横一围龙及 二围龙、三围龙甚 至六围龙等。一般 以中间的正堂正屋 形式的方形屋或二 字屋为基础,周围 的围屋层层扩建自 由组合。从一个屋 的规模也可看出某
2016/9/5
2016/9/5
一. 四合院
之所以叫“四合院”因为这种民居有正房(北 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在四 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 所以这种院落式民居被称为四合院。 四合院在中国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根据现有 的文物资料分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四合院形 式的建筑出现。
201展过程中,中 国人特别喜爱四合院这 种建筑形式,不仅宫殿、 庙宇、官府使用四合院, 而且各地的民居也广泛 使用四合院。不过,只 要人们一提到四合院, 便自然会想到北京四合 院,这是为什么呢?
2016/9/5
陕西民居
2016/9/5
• 壮族典型的木制的木楼是壮族民众充满名 族特色的居住环境.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 牲畜。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 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 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 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 都在火塘边进行。 • 壮族人喜欢把村子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 好的地方。后山和村边栽上树木,规定不 得乱砍滥伐,以保持村庄的生活安全。 壮 族称屋为"干栏"。住房的主要形式,有全栏 式、半栏式和平房三种。
围龙屋的来历
客家人原世居中原,后因战乱、饥荒等原因 逐渐南迁,定居于南方各省。身为为异乡客,他 们很少和外界来往,保留了很多古代汉族风俗和 语言,自成一家,所以称为客家人。迁居至南方 后,客家人居住在气候湿润山区。客家先民们结 合中原文化和当地环境,不断革新,终于形成了 今天的围龙屋样式。
围龙屋的布局
——客家传统文化的瑰宝
围龙屋简介
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 时期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 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围龙屋。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 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 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 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 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 的五大特色之一。
2016/9/5
• 全干栏房属全楼居式,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和存放 农具是传统的住房形式;这种居俗,过去主要是为了 防猛兽和防盗贼偷盗牲畜,现在看来,由于是楼下圈 养牲畜,臭气上升,很不卫生。因此,随着社会的进 步,干栏式民居已逐渐改变成人畜分居的平房或楼房 式建筑。 • 半栏房以一开间为楼房,楼上住人,楼下放牛羊、农 具等,另一间为平房,平房多为三开间。这是当今壮 族住房的主要形式 • 平房就是1950年以后,壮族的干栏建构逐步地为平房 建筑替代,平房一幢三间,人畜分开,较为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