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洋妞到我家》看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

合集下载

基于《洋妞到我家》剖析中西文化家庭教育观

基于《洋妞到我家》剖析中西文化家庭教育观

Vol.37No.3Mar.2016第37卷第3期2016年3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 oc.S ci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从古至今都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关注。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涉及面较广。

一般来说,家庭教育以品德教育为主,旨在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

近年来,由于世界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反映中西家庭教育差异的影视作品也越来越多。

其中,《洋妞到我家》就是一部典型的代表作。

这部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大龄妈妈(皮皮妈妈)在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下,产生种种不满,天天生活在抱怨之中。

为了能摆脱困境,早日带女儿出国,她不惜血本,每月花费6000请来了哥伦比亚藉互惠生娜塔莉吃住在家,教5岁女儿学习英语。

但是,中西文化差异给这个家庭带来了种种碰撞、误会甚至是危机。

这一切让孩子成长,也让皮皮妈妈开始思考,如何教育孩子。

最后,她终于认识到:在她和身边朋友们纷纷想“走出去”的时候,大量国外年轻人期待的却是“走进来”。

中国给予了世界太多的机会,学中文正成为国外年轻人改变命运、改变生活、走向梦想的基石,而自己“走出去”也许会得到,但失去的则是更多。

影片结尾,在互惠生中国区聚会中,有一位互惠生告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护照无限期延长,因为自己的家人都来到中国并在此定居。

虽然结局很完美,一个中国家庭变得越来越和谐,中西方的交流越来越流畅。

但是,这部电影也折射出当下中国中产家庭的正面临着的种种现实困境,尤其是家庭教育问题。

在这部影片中,妈妈代表了中式教育,而互惠生娜塔莉则代表了西式教育。

在影片中,中西家庭教育差异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中西家庭教育差异在影片中的表现(一)家庭教育目标自古以来,中国家庭教育都是以家庭为本位,认为家庭成员,尤其是孩子是家庭的一份子,应以家庭或家族利益为重。

中国式家庭的困惑、温暖与感动——电影《洋妞到我家》导演创作谈

中国式家庭的困惑、温暖与感动——电影《洋妞到我家》导演创作谈

中国式家庭的困惑、温暖与感动——电影《洋妞到我家》导演创作谈中国家庭一直以其独特的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而闻名。

电影《洋妞到我家》饶晓志导演的创作就展现了中国式家庭的困惑、温暖与感动,通过讲述一个中国家庭收养美国女孩的故事,引发观众对于家庭关爱、文化认同和亲情的深思。

该片的剧情发生在中国的一个小城市,一对年轻夫妇亚立和佳敏在经历过多年的婚姻状况困惑后决定收养一个孩子。

然而,他们没有料到自己会收养到一位来自美国的女孩艾米,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改变。

一开始,亚立和佳敏在如何教育和照顾艾米方面遇到了一些困惑。

他们希望将中国文化传承给艾米,但是艾米却更愿意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亚立和佳敏发现,他们对于如何处理这种文化差异的问题感到困惑。

他们需要真正理解艾米的需求并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尊重她的文化背景,又能培养她的中国文化认同感。

影片中温暖的一幕是亚立和佳敏不断尝试与艾米沟通并给予她关爱的过程。

亚立和佳敏亲自教艾米中文,带她参观中国历史名胜,并且尽量满足她的需求,让她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怀。

他们通过观察和倾听艾米的反应,逐渐明白她内心渴望获得一个真正的家的愿望。

在这个过程中,亚立和佳敏不仅让艾米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他们自己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关于家庭、亲情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影片中最感人的一幕是在艾米遇到了困难时,亚立和佳敏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给予了她最真挚的支持和帮助。

这种亲情的力量超越了文化和国际间的差异,表达出了一个中国式家庭的真正意义。

他们不仅是艾米的养父母,更是她的庇护者和指引者。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向观众传递了一个关于家庭的重要信息:无论来自何方,家庭是人们最真实最温暖的归宿。

通过电影《洋妞到我家》,导演饶晓志不仅展现了中国式家庭的困惑、温暖与感动,也激起了观众对于家庭关爱和文化认同的思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也是一个人与社会相连的桥梁。

在全球化的今天,人们需要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关系,并且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和谐的亲情。

外国学者对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的看法

外国学者对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的看法

外国学者对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的看法
外国学者对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的看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理念:中国家庭教育通常注重知识的掌握和考试成绩,强调学术优秀和
稳定发展。

而西方家庭教育则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自主性,鼓励孩子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激情,强调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2.教育方式:中国家庭教育通常采用权威和指导的方式,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和
决策进行严格控制。

而西方家庭教育则更倾向于采用引导和启发的方式,鼓励孩子自主探索和学习,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定。

3.教育内容:中国家庭教育的内容通常比较单一,注重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考试
技巧的训练。

而西方家庭教育的内容则更加多元化,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包括社交技能、情感管理、自我认知等方面。

4.教育期望:中国家庭对孩子的期望通常很高,希望孩子能够取得优秀的成绩
和稳定的工作。

而西方家庭则更注重孩子的兴趣和激情,鼓励孩子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过分强调传统的成功标准。

总的来说,中西方家庭教育在理念、方式、内容和期望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教育传统和价值观的差异。

通过了解这些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期望,促进跨文化交流和教育改革。

《洋妞到我家》观后感三

《洋妞到我家》观后感三

《洋妞到我家》观后感在莱芜横店影城成立二周年之际,发起“你观影、我买票”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让莱芜市民感受清凉八月、快乐观影,感受大爱横店,亲情回馈,在免费观影的同时,大礼包带回家!大片、恐怖、搞笑、言情等提前上映,让你感受到横店影城无论是设施还是服务都有不一样的观影享受。

作为莱芜在线爱心公益版块一份子的我,应莱芜在线邀请前往莱芜横店影城观看提前在横店上映的《洋妞到我家》。

我,是一位影盲。

一般看后就忘,不会记住所看的各种细节,甚至和别人聊天时都记不清到底看的什么,甚至有时陪儿子去影院进场就睡、影片结束就醒的可笑观影。

这次有所例外,开场的搞笑场景,话题的沉重,使我深刻反思。

母亲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语言环境,聘请洋妞教孩子而引发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编剧的用心良苦、导演的精彩呈现以及徐帆、陈建斌、孙红雷等老戏骨的精彩演绎,深刻的解释了我们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宁可放在布袋里爱、不让他自由的飞,一个自立、自强的孩子因父母的溺爱早早的成为被废的人,剧中“皮皮”是幸运的遇到了哥伦比亚互惠生娜塔莉,从一个五岁不会吐骨头、吐鱼刺、出门不识路孤独的孩子,成为一口流利的英文、会做地铁、走丢会自救、生活独立的阳光公主。

风趣幽默的台词,以中西方教育孩子的差异,启示我们每个做家长的到底应该把自己的“掌中宝”放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才能让他快乐健康的成长。

最感动的是孙红雷收到德国互惠生发自内心的那封信,说出了我们孩子的心声,当西方的教育方式和我们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发生碰撞时我们是不是需要反思一下?影片以写实的手法,欢快的节奏恰到好处的情感流露,充分地展示了我们当下中国中产家庭面临的孩子成长教育。

“洋还是不洋”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独立的成长空间还有快乐家庭环境。

影片温馨、感人,值得我们作为父母的、特别是中产家庭的“孩奴”、想做“移民监”的一看。

最后以“皮爸”的经典台词作为结束语:“移民,你移得环境,移得了心境吗?”、“哪个国家都有问题,美国有校园袭击、欧洲有疯牛病,中国虽然也有太多问题,现在却也正在越做越好”!。

简析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

简析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

简析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家庭教育,通常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驿站,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

正如蔡元培所说“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

”而父母,作为家庭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其言行、道德观念、能力、兴趣等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自身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中西方家庭教育的现状受东方文明特有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思想限制,当今中国的家庭教育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 1.盲目攀比。

大多数家长爱面子,习惯性地把孩子看成自己附属品,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经常拿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去和别人比较,以此来证明自己“教子有方”。

可家长的做法却在无形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在对比中丧失了自信心。

2.施加压力过大。

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都被当作小太阳,寄予家长所有的爱与期望。

正是家长这种过度的关注,造成了孩子学习焦虑、性格孤傲等心理问题。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西方,其家庭教育的发展则日趋科学化,家庭教育内容倾向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家长也十分注重学习教育常识。

所以,西方培养出的孩子大多数很有主见,各方面能力也很强,能很快适应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机制。

也正因为如此,在诺贝尔获奖名单上,美国人比比皆是,中国人却寥寥无几,这与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二、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1. 家庭教育呈现形式的差别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儒家思想是教育的核心。

“百善孝为先。

”基于这种传统观念,中国家庭教育呈现出“管”与“被管”的关系。

因此,中国的大多数家庭秉持的是“对外民主,对内专制”的原则,要求孩子对父母的话无条件服从。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经常对孩子说的词汇便是“不行”“不可以”“必须”“应该”,孩子即使再委屈也要求全。

所以,中国的父母是孩子的主宰,在家庭教育中孩子永远处于被统治的地位。

在西方,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家庭教育表现出尊重个体发展的特征。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六大差异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六大差异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六大差异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六大差异,希望有所帮助!(一)看重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西方家长:从小教起从日常教起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中国家长:忽视了“做人的教育”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

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

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二)让孩子学会独立西方家长:让孩子自己动手学会独立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

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

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

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

中国家长:层层保护种种溺爱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三)让孩子自然发展西方家长:让孩子自由发展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

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

中国式家庭的困惑、温暖与感动——电影《洋妞到我家》导演创作谈

中国式家庭的困惑、温暖与感动——电影《洋妞到我家》导演创作谈

中国式家庭的困惑、温暖与感动——电影《洋妞到我家》导演创作谈中国式家庭的困惑、温暖与感动——电影《洋妞到我家》导演创作谈近年来,中国电影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作品。

而其中,许多作品以中国式家庭为背景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

电影《洋妞到我家》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在娓娓道出中国式家庭的困扰、温暖与感动的同时,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导演的创作谈来探讨这部电影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患上重度烧心病的牛爸爸,是一家人的顶梁柱,也是这个家庭中的困惑所在。

导演表示,他通过电影想要呈现出中国式家庭中存在的矛盾和困扰,其中父亲的身体健康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纽带。

烧心病所带来的痛苦和无助不仅给牛爸爸带来了巨大的困扰,也在家庭中制造了紧张和焦虑的氛围。

通过展现家庭成员对牛爸爸身体状况的关心和无奈,观众不禁感叹家庭中因病带来的困惑。

而在牛爸爸的身后,是操劳一生的牛妈妈。

导演表示,他试图通过电影反映出很多中国式家庭中,默默付出的母亲所面临的艰辛和困惑。

在电影中,牛妈妈面对家庭的重担和照顾牛爸爸的压力,始终保持着坚强和乐观的态度,给予家人温暖和力量。

她的无私和奉献感动了观众,也唤起了人们对家庭关系的思考。

导演表示,通过呈现出这种母亲的形象,他希望让观众认识到中国式家庭中母亲所面临的压力和困扰,呼吁社会更加关注和关爱母亲的角色。

除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困惑,电影也揭示出家庭中的温暖与感动。

导演表示,他希望通过电影表达出中国式家庭中的情感纽带和家庭的力量。

在影片中,牛妈妈偷偷给牛爸爸做饭、儿子为父亲按摩的情节展现了亲情和关爱。

这种看似微小的举动,却传递着家庭成员之间的温暖和情感。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了直击心灵的情感共鸣,同时也思考了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导演表示,他希望通过这部电影唤起观众对家庭的思考和关注,展现中国式家庭的普遍性与独特性。

他认为,中国式家庭的困惑、温暖与感动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相比于西方家庭更加注重集体利益与家族责任。

基于洋妞到我家剖析中西文化家庭教育观 精选文档

基于洋妞到我家剖析中西文化家庭教育观 精选文档

基于《洋妞到我家》剖析中西文化家庭教育观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从古至今都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关注。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涉及面较广。

一般来说,家庭教育以品德教育为主,旨在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

近年来,由于世界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反映中西家庭教育差异的影视作品也越来越多。

其中,《洋妞到我家》就是一部典型的代表作。

这部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大龄妈妈(皮皮妈妈)在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下,产生种种不满,天天生活在抱怨之中。

为了能摆脱困境,早日带女儿出国,她不惜血本,每月花费6000请来了哥伦比亚藉互惠生娜塔莉吃住在家,教5岁女儿学习英语。

但是,中西文化差异给这个家庭带来了种种碰撞、误会甚至是危机。

这一切让孩子成长,也让皮皮妈妈开始思考,如何教育孩子。

最后,她终于认识到:在她和身边朋友们纷纷想“走出去”的时候,大量国外年轻人期待的却是“走进来”。

中国给予了世界太多的机会,学中文正成为国外年轻人改变命运、改变生活、走向梦想的基石,而自己“走出去”也许会得到,但失去的则是更多。

影片结尾,在互惠生中国区聚会中,有一位互惠生告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护照无限期延长,因为自己的家人都来到中国并在此定居。

虽然结局很完美,一个中国家庭变得越来越和谐,中西方的交流越来越流畅。

但是,这部电影也折射出当下中国中产家庭的正面临着的种种现实困境,尤其是家庭教育问题。

在这部影片中,妈妈代表了中式教育,而互惠生娜塔莉则代表了西式教育。

在影片中,中西家庭教育差异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中西家庭教育差异在影片中的表现(一)家庭教育目标自古以来,中国家庭教育都是以家庭为本位,认为家庭成员,尤其是孩子是家庭的一份子,应以家庭或家族利益为重。

洋妞到我家论文

洋妞到我家论文

从《洋妞到我家》看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翟琳(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独生子女家庭的疯狂涌现,在最近的几年中,在这部影片中,妈妈代表了中式文化,而互惠生娜塔莉则代表了西式文化。

本文将针对电影《洋妞到我家》反映出的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并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洋妞到我家,中西方,冲突与融合一.中西方文化冲突(一)家庭教育一位大龄妈妈(皮皮妈妈)在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下,产生种种不满,天天生活在抱怨之中。

为了能摆脱困境,早日带女儿出国,她不惜血本,每月花费6000 请来了哥伦比亚藉互惠生娜塔莉吃住在家,教5岁女儿学习英语。

但是,中西文化差异给这个家庭带来了种种碰撞、误会甚至是危机。

在影片中,皮皮妈的教育方式是一种典型的包办生活,包办了孩子从小到大的生活,并掌控了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次,我们可以看到皮皮妈给皮皮规定的生活:皮皮的有机水果必须跟大人的普通水果分开;皮皮的筷子必须用热水消毒。

所有的骨头必须从食物中挑出来。

至于那些难以消化的食物,娜塔利喂她之前她需要把它们弄碎。

最重要的是,皮皮不能出去接触陌生人。

娜塔利不解地问,“她真的需要这些东西吗?”娜塔利认为一个5岁的女孩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外,她们不需要。

因此,中国家庭教育有许多缺陷。

皮皮被过度保护,没有生存技能!以至于不知道如何吐骨头。

在接触社会时也是如此。

中国的父母,在一切危险发生之前,就让孩子远离危险。

而西方父母则认为,一旦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危险的,她会下一次会是安全的,这是成长中必要的一部分。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这两种爱有不同的出发点。

在短期内,中国父母履行了他们的义务,避免儿童伤害,但长远来看,这是不可行的,而西方的父母,即使孩子受到伤害,但他们提高保护自己生命的能力。

没有人能永远的照顾和保护他们,除了他自己,哪种方式更好显然是不言而喻的。

在影片中,皮妈交给娜塔利一个任务,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皮皮的英文能力,而皮皮一脸忧伤的坐在钢琴前,渴望搭乘地铁,但她的母亲不允许。

中国式家庭教育与国外家庭教育的区别

中国式家庭教育与国外家庭教育的区别

中国式家庭教育与国外家庭教育的区别——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在于:传统的中国式家庭教育强调命令与服从,而美国家庭则注重公正和自由。

中国家长大都喜欢“塑造”孩子,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发展。

他们往往用自己的意愿来干涉孩子们的自然发展,因此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

美国家庭则更重视孩子们的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其差异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两种不同的家庭成员关系在我国家长总是意味着权威,作为统治者在家庭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

父母总觉得孩子永远长不大,对孩子的教导会持续到孩子长大以后许多年。

另外,在中国人的思想里“长者恒为师”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家庭中,年长者一定可以教育年幼者,这就在家庭中形成了一种不平等,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孩子慢慢习惯了在多重规则下生活。

然而近年来,许多家庭走向另一个极端,孩子成了中心。

家长总是对孩子千依百顺,这种溺爱的行为,造成了家庭关系的另一种不平等。

在中国,孩子在家里很少有发言权,参与权,中国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听话懂规矩。

美国家长更注重与孩子自由平等的相处。

在孩子小时候就尊重他,重视给孩子个人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他们把孩子看做独立个体平等对待,给孩子尊重和理解。

让孩子在家里有发言权、参与权,美国父母鼓励孩子有独立的合理思想;美国孩子有选择权,美国父母在孩子的有了初步的认知能力时,就很重视让孩子自己去进行选择,作出决定,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图书,游戏,长大以后自己选择朋友,自己选择职业、自己选择婚姻对象等等。

美国父母大多不会替孩子选择,他们主要是引导孩子怎样进行选择,或者站在孩子的身后,给孩子信心,鼓励孩子。

所以,孩子有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去自由的想像或进行创造性活动(二)两种不同的育儿观中国家庭很重视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能否找个好工作。

从电影《洋妞到我家》看中西方育儿文化的差异

从电影《洋妞到我家》看中西方育儿文化的差异

从电影‘洋妞到我家“看中西方育儿文化的差异张二霞(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漯河462000)㊀㊀摘要:电影‘洋妞到我家“在向我们讲述一个中国式家庭与国外互惠生在育儿方面所发生的矛盾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丰富的中西方文化中的众多不同㊂本文从教育方式㊁教育观念和生活方式三方面阐述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中西方之间仍然留存的文化差异㊂关键词:‘洋妞到我家“中西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G78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3-0072-02㊀㊀2014年春季热映的电影‘洋妞到我家“讲述了北京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请哥伦比亚来的互惠生做家教,由于文化的差异,发生了一连串的故事㊂育儿问题是中国普通家庭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洋妞到我家“就是反映了这样一个真实的社会现象㊂当一个来自不同文化的洋家教来到北京的一个普通家庭,它 侵入 进了中国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在客厅㊁在厨房㊁在卧室,在这个家庭的每一个角落里,两种不同的文化进行着最激烈的碰撞,这种碰撞看起来很平淡,但是它的紧张程度堪比一场战争㊂‘洋妞到我家“这部电影非常完整地把这两种文化的 短兵相接 呈现了出来,这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只不过这场战争的阵地转移到了家里㊂中西文化的冲突和碰撞从来没有像今天离我们这么近,它已经进入了我们的客厅㊁卧室和厨房,它就和我们面对面,就站在我们面前,和我们眼望着眼㊁脸贴着脸进行着交流和对话㊂各种冲突和碰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抬手㊁一投足就能触碰到它㊂这就是现今的中国,一个越来越开放㊁包容,越来越国际化的中国㊂但是,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文化越来越引起西方国家的关注,并得到了理解和喜爱㊂和之前相比,中西方文化的矛盾冲突不断弱化,但是两种文化的碰撞和差异依然存在㊂一㊁教育方式的差异在育儿方式上,中西方父母差异很大,中国父母从小向孩子灌输成功教育,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西方的父母不怕孩子经历失败和挫折㊂首先,在孩子的独立性方面,中国家长凡事包办代替,西方家长充分信任孩子,选择放手而不是放任㊂电影中皮皮的妈妈要求皮皮喝鱼汤要用专门的勺子 过滤 ,出门要武装全身,不允许坐地铁和公交,回家后进门必须先喷消毒水;进幼儿园先问有没有哪个孩子生病以确保环境安全;孩子吃的有机蔬菜水果必须和大人吃的分开㊂其次,孩子的兴趣方面,中国的父母认为艺多不压身,为孩子选择各种兴趣班,而西方的父母则相对尊重孩子,不给孩子各种压力㊂皮皮妈妈要求皮皮小小年纪就要学外语㊁学绘画㊁背诗词㊁学钢琴等㊂皮皮妈妈对女儿这些看似 奇葩 的要求,其实是裹挟着中国家长的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的普遍焦虑㊂父母以爱的名义,剥夺着孩子探索世界的自由㊂最后,在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上,中国家长是传统的家长制,处于核心地位,是权威,是统治者,而西方父母提倡自由和平等,他们把自己的孩子当作朋友一样尊重㊂皮皮妈妈在他们家就是权威,不管自身的条件如何,不管女儿是否愿意,皮皮妈妈就是想移民到国外,不考虑孩子的意愿,包办家里孩子的一切㊂中国的父母在家庭里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子女只有顺从㊂西方的父母受其文化和社会的制约,对孩子相对比较宽容和民主,他们相对会征求孩子的意愿,不过分要求孩子达到自己设定的要求,而是给予更大的空间㊂二㊁教育观念的差异在育儿观念上,笔者认为在心态上,中国父母与西方父母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㊂第一,西方父母特别在意孩子的自尊㊂第二,中国父母总是寄予孩子极高的期望,把孩子看成自己的一切㊂第三,中国父母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兴趣爱好都强制干涉,为孩子规划好一切㊂西方父母大多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兴趣和爱好,应该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㊂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心理和选择,让孩子感觉到他是自己的主人,让孩子自己选择,而不是去支配和限制孩子的行为㊂中国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顺从㊂影片中皮皮妈妈一个月花6800请来个洋妞教5岁的小公主学英语,为了让女儿生活得像小公主,捧在手里怕丢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女儿百般呵护,这也是现在中国家庭普遍的溺爱教育方式㊂皮皮妈妈自己虽说出门还算光鲜,可内衣却穿得钢托直扎肉,却整天哭着喊着要移民㊂皮皮妈妈曾经说孩子就是我的希望,我的梦想当年没有完成,现在由我的女儿替我完成㊂而西方国家的父母从小注意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让孩子得到锻炼,孩子的成长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他们不会去设计孩子的未来,对孩子的一切大包大揽,而是更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把孩子培养成能适应社会㊁适应环境,具有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㊂三㊁生活方式上的差异西方父母认为孩子一出生就有了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㊂父母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们的行为,而是让孩子感觉到他们是自己的主人,自己要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而不是要求孩子顺从㊁听话㊂在西方很多国家,小孩子长到三周岁以后一定要自己独立睡一个屋子,吃喝拉撒睡全部自理,上高中开始,(下转第71页)27现代交际㊃2018年3期㊀㊀作者简介:张二霞,漯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㊂方法,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出译本的节奏性:例: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在译诗之中的重读与非重读,类似于唐诗中的平仄音调,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诗歌翻译的韵律美㊂许渊冲在翻译诗歌中强调 三美论 ,即 意美㊁音美㊁形美 ㊂例: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Ifastherockyourloveisstrong,Thenmineascreepingvineislong.Thevine sresistantassilkthread;Noonecouldliftarocko erhead.㊀㊀许渊冲指出,意美就是不仅要表达出原语的字间之意,还要传达出言外之意㊂他在翻译时,很好地表达出其爱情这层深意㊂音美是指译文可借用译语诗人喜见乐用的格律,选择和原文音似的韵脚㊂许译本是有押韵的,如 strong,long 和 thread,o erhead ,形美则是强调诗句长短和对仗工整方面,应尽量做到形似㊂在‘孔“中,许译本也体现了诗句的工整㊂二、结语翻译不可能实现与原文一对一的绝对对等,而是基于作者对原文理解程度和翻译的忠实程度的表达㊂所以,中外译本虽然存在翻译特点的差异,但各有所长㊂参考文献:[1]许渊冲.汉魏六朝诗[M].北京:中国对外出版翻译公司,2008.[2]贾晓英,李正栓.国外译者古诗英译中的异化倾向与 再创造 以韦利‘孔雀东南飞“英译为例[J].外语教学,2015(5):96-99.责任编辑:韩㊀丹(上接第72页)每个孩子都以花父母的钱为耻㊂相比之下,中国的孩子更像是温室里的花朵,见不得一点风雨㊂另外,中国婴儿从出生开始与长辈同睡,小的时候,自己的房间利用率低,在西方家庭中,孩子从小就在自己的房间独立生活㊂影片中皮皮妈妈每天晚上陪着女儿,长期和丈夫分居,在她的过度保护之下,皮皮的自理能力反而更差㊂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父母以爱孩子为名,给予孩子过多的溺爱,但是另一方面让孩子在小小的年纪背上了不相符的学习上的压力,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怕孩子受了委屈,好多孩子过着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式 的生活㊂影片中皮皮的妈妈也是如此,对女儿照顾得无微不至,宁愿牺牲自己,口口声声是为了自己的女儿好,小女孩5岁了连鱼刺骨头都不会吐,几乎没有任何的生活能力,而互惠生娜塔莉的到来,正是着力于改变这些,她以自己的方式教会了孩子各种生活能力㊂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中国的老话反倒是由这个来自异国的女孩教会孩子的㊂很多在中国父母眼中不可为之的事情,其实才是孩子得以成长独立的关键㊂我们一再看到国外环境的优越,却忽视了西方教育中独立与自主才是其真谛所在,电影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对中国式移民和家庭教育的反思,以最真切的方式呈现,令观众动容㊂中西方文化差异决定了中西方育儿文化的差异,在不同文化的熏陶下,家长的教育理念㊁方式也会相应不同,那么孩子的人生也可能因这些育儿方式的差异有所不同㊂我们只有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研究这种文化差异在家庭育儿教育中的体现,取长补短,才能在家庭育儿的领地上建筑高楼大厦㊂参考文献:[1]蔡美儿.虎妈战歌[M].张新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2]李玉艳,李静.中西方儿童教育的文化差异[J].海外英语,2010.[3]华城,何烈胜.我是鹰爸[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4]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王东华.发现母亲(上)[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6]徐晓兰.需要成长的不只是孩子[J].思想理论教育,2011(8):25.[7]启程.谦卑的养育,幸福的担当[J].检察风云,2011(7):72-73.[8]路静.中西文化差异探析[J].考试周刊,2009(44):84-85.[9]仲療.浅析中西文化差异[J].中国科技信息,2010(23):162-163.[10]覃明.浅析中西方文化之差异[J].中共桂林市党委学报,2009.责任编辑:刘㊀健17‘孔雀东南飞“两译本比较。

《洋妞来我家》引发的跨文化交际思考论文

《洋妞来我家》引发的跨文化交际思考论文

《洋妞来我家》引发的跨文化交际思考论文《洋妞来我家》引发的跨文化交际思考论文预读: 摘要:摘要:文化差异是引起跨文化交流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促成不同的文化交流体系,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和应试教育和西方的个人主义和素质教育的差异必然容易引起中西文化误解甚至冲突.电影《洋妞来我家》体现了中西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教育观和面子观.了解了不同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不同的语言,并根据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选择有效的话语策略来促进中西跨文化交际;另外还可以丰富关于中西跨文化交际方面的材料.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价值观;教育观;面子观影片讲述了一位中年妇女文娟为了早日能带女儿移民美国,顶着着巨大的经济压力找来了哥伦比亚互惠生娜塔丽教5岁女儿皮皮学习日常交际英语.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双方各种误解,娜塔丽的西方教育方式令皮皮独立成长,同时作为他*的文娟也反思自己的一系列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教育观念是否正确以及怎样可以成功地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1中西价值观差异由于历史、政治制度、经济发展、道德观念的不同,中西方价值观存在着根本分歧.中国奉行的是以和谐为核心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尽力寻求天人合一的人际关系.西方则崇尚以自我或者个体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主张运用自己的思想和能力去实现其个人的独立发展.英语中一些词汇经常强调与“self,ego”等词相关的价值观.“self,ego”等词汇中都在强调个体的价值意义.如,self-fulfilling(自我实现的),selfish(自私的),self-esteem(自尊),self-expression(自我表现),self-absorbed(自私的),self-assurance(自信),self-protection(自我防护),elf-improvement(自我改进),self-reliance(依靠自我),self-gratification(自我满足),self-cen⁃tered(自我为中心的),self-seeking(追求个人享乐的),egocentric(自我中心的),egoist(自高自大者)等等.西方文化强调自我,突出自我,体现出强烈的自我拼搏和实现人生价值的积极进取精神.他们认为个人的利益高于一切,主张竞争和拼搏;认为人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权利,追求个人的利益.中国在传统的儒家文化下形成集体主义,注重群体价值的实现和友善的人际关系,崇尚和谐,爱国方面体现为个人对社会集体和国家应承担的责任,爱家表现为父母有照顾子女的责任和子女应义不容辞地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注重亲情,尊老爱幼,亲仁善邻,强调国家和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强调个人利益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利益,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和人情味儿.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至理名言都强调国家利益,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宋怀的“百行以孝为先.”强调孝顺父母;我国历代贤能君王推崇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强调自由和民主;林则徐认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唐朝杜甫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强调要忧国忧民;以及现代社会的“八荣八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强调和谐.西方则认为个人不必对社会或者集体承担一定的责任,西方这种强调自由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可能诱发道德责任感缺失和家庭关系冷漠.西方人由于较早进入工业文明,主张人与自然相分离,有着强烈的竞争意识,追逐自由和个人利益.这部电影中充分地体现出来了如,当讲到孔融让梨的故事时,娜塔丽不懂为什么“吃亏是福”,自己喜欢的还要给别人,娜塔丽:最好的要留给自己.苏有志:温良恭俭让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有时候吃亏是福.娜塔丽:如果你不积极争取就不会得到最好的.苏有志:有时候吃亏是福.娜塔丽:为什么说吃亏是福呢,我们要像狼一样厉害;否则,我们会被吃掉的.文娟:像狼一样,回头把你也父母吃了怎么办.娜塔丽喜欢占小便宜,带着皮皮出去玩,要求服装店老板以国际友谊的名义将两套衣服免费送给她们,并替老板免费宣传,还免费拿走店家两个帽子;饭馆里带着皮皮蹭饭,在她看来一个好乞丐是不会饿死的,她会通过各种方式使自己活下来.这从侧面反映了娜塔丽的个人主义思想,免费要来的东西能让她生存下来.而文娟夫妇一直强调的“吃亏是福”刚好属于集体主义价值观.2中西教育观差异2.1中西教育理念差异中西教育价值观不同,导致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方面存在差异.中国教育重视人伦和道德责任感,强调学以致用.而西方的教育重视个性独立.中国教育强调个体积极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而西方则注重教育的自由,强调个性的培养.中国的教育旨在培养未来能成为专家、技师、教授,律师,技工等各种专业性人才而西方的教育更多地在于培养受教育者能独立地对新的环境变化作出正确积极的回应.中国的教育很多时候是功利的或职业的,受教育者多半是想在未来的职场或事业上通过所接受的教育为自己减少阻力,增加砝码,知识于他们而言是找工作的利器,受教育的目的比较功利.西方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塑造人的心智,知识对于人应当如何应对生活方面至关重要.2.2中西教育方式中国的教学方法是应试型,课堂主要是围绕教师的满堂灌的教学,并不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学方法多是如何让学生获取更高的成绩,突出强调应试技巧;忽略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内容.西方的教育方式以启发学生为中心.学校教学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教他们怎样化解和处理生活中的问题.西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建立学生的探索创新思路;中国学生学习则以勤奋为主,注重学习成绩.起初文娟不同意娜塔丽对皮皮的教学方式,认为通过做家务让孩子学习英语不合适,孩子太小不能做家务.娜塔丽则通过情景教学法教皮皮学习日常英语词汇,通过各种角色扮演教会孩子灰姑娘的故事,通过乘坐地铁成功地教会孩子用英文报站,甚至日常生活也让孩子用英语,这种情景教学开拓了孩子的视野,教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活;因此皮皮在走丢后可以独立面对通过自己找警察回到家中.西方人讲求独立,父母鼓励孩子较早脱离家庭,努力培养孩子的独立,鼓励思想自由,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并对自己的行为举止负责;西方的父母尊重孩子的个性,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挣学费,而中国人注重和谐,强调相互依存,互爱互助.文娟认为父母的爱是最大理由.为了孩子甚至一直和老公分居,因为她认为孩子还小,离不开她.在他们相处的过程中,娜塔丽教会孩子如何生存,如何慢慢独立,皮皮可以晚上一个人睡觉,不再依赖妈妈;不需要妈妈专门给她挑出骨头来,自己学会了自己吐骨头;她甚至可以在一个人走丢的情况下,凭借娜塔丽教她的自救知识成功地转移坏人的视线,自己找警察求助,并在警察的帮助下安全回家.2.3中国父母教育孩子的失误中国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有很多失误的地方.他们把炫耀孩子的成绩当成攀比的话题.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拼孩子”,中国人爱面子,常常是当着很多人的面炫耀自己孩子的成就,想通过炫耀孩子鼓励孩子取得更大的进步.其实,父母每一次互相攀比孩子,都会带给孩子造成更多的心理负担和痛苦,这对孩子不是什么好事.比如影片中的芊芊,虽然被美国四所知名大学争取,妈妈也在四处炫耀孩子的成就,可是芊芊却在留学告别会上表示,毕业后,她只想在村镇上当个老师,教孩子弹钢琴读书,因为她太累了,想休息.另外,父母经常忽略孩子的隐私和权利,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导致孩子长大以后也不知道尊重他人,甚至在教育下一代的过程中也犯同样的错误.很多中国父母往往按自己的意愿和去要求孩子这样做或者那样做.不去问孩子是否喜欢是否愿意,结果可能导致亲子关系也变得不和谐.很多父母认为孩子越用功将来就越有出息,因此父母拼命挣钱让孩子业余时间学钢琴报奥数班,中国的父母经济上总是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地去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可能学习成绩上去了,可是却失去了活力和个性,因为他们努力扮演者父母要求的那个角色,失去了自我.影片中文娟为了保护孩子,不断强调皮皮要做淑女要做公主,不允许孩子坐地铁,禁止孩子随意吃外面没消过毒的食品,甚至不让孩子出去玩怕有病毒传染,不让孩子过早地接触社会,认为社会上都是坏人,因此待在家里的皮皮整天闷闷不乐.3中西面子观差异中国人认为面子问题就是外界对自己的尊重,很注重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因此总是努力维护其面子来减少“丢面子”的频率.西方的面子观念就是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隐私,注重个人主义.他们努力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也保留自己的空间.他们崇尚个性独立和自由,在很多场合下他们会简单直接地指出他人的错误,同时会积极化解尴尬,来挽回双方的面子.如电影中的文娟,每次出去给别人化妆总是拿着自己最好的包穿自己最贵的衣服,因为她想保全自己的面子同时又让对方觉得舒服.而娜塔丽在弄丢皮皮后罚自己在外面一直跑步,即使皮皮妈原谅她,她还是一直跑,想通过惩罚自己作为道歉的方式取得原谅,自己也保全了面子.后来因为没有帮皮皮弄掉硬的鱼刺导致皮皮住院,她勇敢地承认自己的过失同时指出文娟的错误.让文娟反思自己的错误.最终娜塔丽睡在医院门口偷偷看孩子,误解过后双方和解.娜塔丽:我有责任,你更有错.文娟:你说什么.娜塔丽:皮皮五岁不会吐骨头,过度保护能力差.4总结中西方的价值观所表现的方式是不同的,总的来说,我国的面子文化主要是集体主义,西方的面子文化更注重个人主义.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价值观、道德伦理观导致了双方不同的教育方式.中国的教育强调满堂灌,这种应试教育扼杀了学习者的创新精神;而西方的教育是一种启发式,开放式的,充满了活力和创新,我们在交际的跨文化的过程时,如果希望自己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就需要在相互尊重不同价值观的基础上相互理解,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取其精华,其去糟粕达到求同存异的效果.参考文献:[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2]姜忠平,杨柳.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人本主义价值观比较研究[J].求索,2004(7).[3]姜忠平,杨柳.中美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自我观比较研究[J].求索,2005(3).[4]梁文明,覃君.中西教育传统之比较[J].黄山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2,24(1):113-115.[5]徐磊.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6,1(1):138-139.[6]杨军.中西教育方式的差异[J].经营管理者,2014(11):373.[7]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洋妞到我家观后感1000

洋妞到我家观后感1000

洋妞到我家观后感1000《洋妞到我家》观后感《洋妞到我家》是一部由编剧和导演精心打造的喜剧电影。

电影讲述了一个中国家庭接待来自欧洲的交换学生的故事。

这是一部笑料百出的电影,带给观众们一种欢乐和轻松的观影体验。

电影中,主人公小明家接待了一个名叫Emily的美国交换学生。

与中国文化完全不同的洋妞对小明家庭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感到十分新奇,并且经常因此发生各种搞笑的冲突和误会。

小明则努力介绍中国文化和传统给Emily,并且引导她适应中国的生活方式。

在电影中,通过Emily与小明家庭成员的互动,我们看到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碰撞。

中国人讲究的是家庭和睦、孝顺父母的价值观与西方的个人主义有所不同。

Emily一方面对这种不同感到好奇,但另一方面也因为不了解而产生了一些困惑和疑虑。

电影透露出一种不同文化的融合和交流的信息。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Emily与小明家庭在文化上有所不同,但她们通过相互学习和包容使得彼此更加了解和尊重对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很重要。

《洋妞到我家》不仅仅是一部轻松愉快的喜剧电影,它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考。

当我们面对来自不同文化的人时,我们应该更加包容和理解,用友善和互相尊重的态度去迎接他们。

通过交流,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同时也使我们自己能够更广阔地看待和理解世界。

除了文化差异的主题外,《洋妞到我家》还带给观众一些关于友情和家庭的温情和感动。

在电影中,小明和Emily在相处过程中逐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一起经历了许多搞笑和有趣的时刻,也一起度过了一些挫折和困难。

这让他们的友谊更加坚固,也使他们成为了彼此生命中重要的存在。

此外,电影也展示了小明家庭间的亲情。

通过小明与父母和弟弟的互动,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家庭。

他们彼此关心和理解,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这种家庭的和睦和相互扶持也给观众带来了一种踏实和温暖的感觉。

总的来说,电影《洋妞到我家》给观众带来了一种轻松愉快的观影体验。

洋妞到我家观后感300字

洋妞到我家观后感300字

洋妞到我家观后感300字洋妞到我家观后感近日,电影《洋妞到我家》在院线上映,引起了广大观众的热烈讨论。

作为一部以文化冲突为主题的喜剧电影,影片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描绘了一位美国女孩来到中国生活的故事,带给观众笑声的同时也不乏思考。

观看了这部电影后,我有了一些对于文化冲突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的体会。

首先,电影中通过角色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向观众展示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于文化冲突的思考。

在电影中,美国女孩来到中国之后,她经历了许多困惑和误解。

例如,她不懂中文,与中国人交流时常常出现语言障碍;她对中国的饮食习惯感到不适应,经常吃不下和吃不惯中国的美食;她对中国的传统习俗和社会规则不了解,导致种种误会和尴尬的场面。

这些情节生动地展示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也让观众对于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其次,电影中呈现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的过程。

在电影中,美国女孩通过与中国人的接触和交流逐渐适应了中国的生活,也更加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

通过笑料和幽默的方式,电影表达了一种欢乐的情感,并且向观众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尽管存在文化差异,但只要我们保持开放和理解,就能够让不同文化之间发生融合和交流,从而推动世界的进步与发展。

另外,电影中的角色塑造也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的重要性。

通过电影中的情节,我们看到了角色之间的误解和冲突,但最后也看到了他们通过相互理解和配合解决问题的场景。

这反映了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在国际交流还是在国内交流中,都需要我们尊重和理解对方的文化和观点,才能够达到真正的交流和和谐。

最后,电影《洋妞到我家》也提醒了我,作为一个现代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更加开放和包容其他文化的差异。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们经常会遇到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交流的机会,所以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们的文化,理解他们的观点,以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和包容的世界。

总之,电影《洋妞到我家》通过轻松幽默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让我们在欢笑中思考和反思。

洋妞到我家观后感

洋妞到我家观后感

洋妞到我家观后感《洋妞到我家》观后感电影《洋妞到我家》是一部幽默搞笑的浪漫喜剧,讲述了一位中国小伙子和一位外国女孩之间的爱情故事。

影片通过生动有趣的情节,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习、交流和相互理解的重要性。

观看这部电影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将详细分享一下我的观后感。

首先,电影通过精彩的编剧和表演,将中西方文化碰撞的情节处理得非常巧妙。

影片中的主人公小明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小伙子,他为了向英语老师证明自己的能力,决定邀请一位外国女孩到他家里来进行家庭交流。

在外国女孩Lucy的到来后,小明和他的家人由于对西方文化的陌生,发生了一系列的趣事和窘境。

例如,小明的爸爸在接待Lucy时用筷子接纳水果,而Lucy却使用叉子,这一幕引起了观众的大笑。

这些情节不仅具有喜剧效果,更展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其次,影片还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传递了相互学习和交流的价值观。

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小明和Lucy之间出现了很多交流障碍,比如语言、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

然而,他们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通过互相学习和包容,逐渐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比如,在交流中小明向Lucy教授中文,而Lucy则教小明学习英语。

这种相互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使得两个人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和牢固。

这种情感的培养和展示,让观众们深深体会到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再者,影片通过情节的展示,给人带来了欢乐和笑声。

整部电影充满了幽默和搞笑的元素,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了生活的快乐。

比如,小明为了取悦Lucy,在家里搭建了一座假的长城,而Lucy却对此感到困惑;小明的妈妈在准备西餐时将盐当作糖,在吃了之后满嘴发苦。

这些笑点的设置紧密结合了影片的故事情节,使得整部电影更加引人入胜。

最后,通过《洋妞到我家》这样的影片,宣传了友谊、互相之间的尊重和理解以及文化融合的重要性。

影片的情节过程很真实地展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却没有过多强调文化差异的消解,而是以幽默的方式让观众理解和体谅他人的文化差异。

《洋妞到我家》观后感300字

《洋妞到我家》观后感300字

《洋妞到我家》观后感300字
周日,我和妈妈一起在家观看了电影《洋妞到我家》。

电影里有个叫皮皮的小女孩,她的妈妈想要让她学好英语,就给她找了一个叫娜塔莉的洋妞教她英语。

娜塔莉用她自己与众不同的方法,立刻就教会了皮皮英语。

可是,皮皮总是受到妈妈的呵护,吃鱼时还要妈妈挑刺,自己不会挑刺。

有一次,杰西忘了给皮皮挑鱼刺,刺就卡在皮皮的喉咙底下了,最后不得不去医院动手术。

从这部中我感受到了中国和外国教育方法的不同。

外国父母基础教育孩子要自立,自由,快乐,而中国养父母则过度保护和孩童溺爱孩子。

外国孩子四岁就会吐骨头,而中国爸爸妈妈五岁都不会,这是中西教育最大的差异。

所以外国人就比中国人适应社会的技能新技能强。

我们中国的父母也要让孩子分会学会独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孩子才能变得更优秀。

基于《洋妞到我家》剖析中西文化家庭教育观

基于《洋妞到我家》剖析中西文化家庭教育观

基于《洋妞到我家》剖析中西文化家庭教育观作者:高涵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3期摘要:由于世界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反映中西家庭教育差异的影视作品也越来越多。

其中,《洋妞到我家》就是一部典型的代表作。

这部电影折射出当下中国中产家庭正面临着的种种现实困境,尤其是家庭教育问题。

在这部影片中,妈妈代表了中式教育,而互惠生娜塔莉则代表了西式教育。

在影片中,中西家庭教育差异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洋妞到我家》;中西文化;家庭教育;教育方法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250-03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从古至今都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关注。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涉及面较广。

一般来说,家庭教育以品德教育为主,旨在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

近年来,由于世界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反映中西家庭教育差异的影视作品也越来越多。

其中,《洋妞到我家》就是一部典型的代表作。

这部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大龄妈妈(皮皮妈妈)在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下,产生种种不满,天天生活在抱怨之中。

为了能摆脱困境,早日带女儿出国,她不惜血本,每月花费6000请来了哥伦比亚藉互惠生娜塔莉吃住在家,教5岁女儿学习英语。

但是,中西文化差异给这个家庭带来了种种碰撞、误会甚至是危机。

这一切让孩子成长,也让皮皮妈妈开始思考,如何教育孩子。

最后,她终于认识到:在她和身边朋友们纷纷想“走出去”的时候,大量国外年轻人期待的却是“走进来”。

中国给予了世界太多的机会,学中文正成为国外年轻人改变命运、改变生活、走向梦想的基石,而自己“走出去”也许会得到,但失去的则是更多。

从《洋妞到我家》看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

从《洋妞到我家》看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

从《洋妞到我家》看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心理学家丹尼尔·格尔曼说:“家庭生活是我们学习情绪的第一所学校。

”家庭教育几乎成了全民性的话题,如何让子女成龙成凤,更是父母最重视也是最紧张的课题。

以《洋妞到我家》电影作为语料,从教育观的角度出发,对中美家庭教育进行对比分析,并初步分析了造成差异的文化原因及这些差异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启示,以期对教育的改革和进步有所帮助。

一、引言甲骨文的“教”,可以解释为用鞭打的手段迫使孩子学习文化知识。

《说文字》将这两个字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西方,无论英文的“Education”还是德文的“Erziehung”,教育一词均源于拉丁语“引出”。

电影《洋妞到我家》是以教育为背景,以现实生活为原型,以东西方文化作对比,讲述了一个“怨妇型”妈妈为了给予女儿皮皮最好的教育,与丈夫产生隔阂,请来了哥伦比亚藉互惠生娜塔莉教5岁女儿学习英语,由此展开了一连串故事。

文化差异带来了种种碰撞、误会甚至是危机,让孩子成长,也让家长开始思考,如何教育孩子。

二、中西方教育观的差异具体表现及原因1.对孩子基本态度的差异在电影当中,皮皮的妈妈要求:孩子出个门从穿戴到保护都要武装到牙齿,不许坐地铁和公交,进门必须先喷消毒水;孩子吃的有机蔬菜水果必须和大人的分开;一个月花6800元请来个洋妞教5岁的小公主学英语。

皮妈:这些都是皮皮专用的工具。

娜塔莉:皮皮?她需要这些么?皮妈:需要。

这是皮皮的筷子,每天用完之后要用开水烫,过滤网,是过滤骨头和汤和鱼汤的,那些带骨头带刺的东西,要给她择干净,不许带她出去。

娜塔莉:为什么?皮妈:因为外面有很多陌生人。

娜塔莉:陌生人可以做朋友。

皮妈:不可以,陌生人也可能是大灰狼。

中国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法有不少欠妥之处,大致可归纳如下几点。

第一,社交上过度保护。

不少家长怕孩子学坏而限制孩子与外界接触,一旦孩子与小朋友或同学间发生争执或不愉快的事情,多数家长采取袒护自己孩子而指责对方的态度,对孩子产生的却是负面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洋妞到我家》看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心理学家丹尼尔·格尔曼说:“家庭生活是我们学习情绪的第一所学校。

”家庭教育几乎成了全民性的话题,如何让子女成龙成凤,更是父母最重视也是最紧张的课题。

以《洋妞到我家》电影作为语料,从教育观的角度出发,对中美家庭教育进行对比分析,并初步分析了造成差异的文化原因及这些差异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启示,以期对教育的改革和进步有所帮助。

一、引言甲骨文的“教”,可以解释为用鞭打的手段迫使孩子学习文化知识。

《说文字》将这两个字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西方,无论英文的“Education”还是德文的“Erziehung”,教育一词均源于拉丁语“引出”。

电影《洋妞到我家》是以教育为背景,以现实生活为原型,以东西方文化作对比,讲述了一个“怨妇型”妈妈为了给予女儿皮皮最好的教育,与丈夫产生隔阂,请来了哥伦比亚藉互惠生娜塔莉教5岁女儿学习英语,由此展开了一连串故事。

文化差异带来了种种碰撞、误会甚至是危机,让孩子成长,也让家长开始思考,如何教育孩子。

二、中西方教育观的差异具体表现及原因1.对孩子基本态度的差异在电影当中,皮皮的妈妈要求:孩子出个门从穿戴到保护都要武装到牙齿,不许坐地铁和公交,进门必须先喷消毒水;孩子吃的有机蔬菜水果必须和大人的分开;一个月花6800元请来个洋妞教5岁的小公主学英语。

皮妈:这些都是皮皮专用的工具。

娜塔莉:皮皮?她需要这些么?皮妈:需要。

这是皮皮的筷子,每天用完之后要用开水烫,过滤网,是过滤骨头和汤和鱼汤的,那些带骨头带刺的东西,要给她择干净,不许带她出去。

娜塔莉:为什么?皮妈:因为外面有很多陌生人。

娜塔莉:陌生人可以做朋友。

皮妈:不可以,陌生人也可能是大灰狼。

中国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法有不少欠妥之处,大致可归纳如下几点。

第一,社交上过度保护。

不少家长怕孩子学坏而限制孩子与外界接触,一旦孩子与小朋友或同学间发生争执或不愉快的事情,多数家长采取袒护自己孩子而指责对方的态度,对孩子产生的却是负面作用。

第二,生活上的包办代替。

这种包办代替从横向涉及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纵向一直延伸到孩子成人。

电影当中,皮皮因为不会吐骨头而卡住喉咙,父母因为争吵而深刻反思。

娜塔莉带皮皮出门玩游戏,坐地铁,且在即将离开的时候,带给全家人一个惊喜,就是给皮皮装扮了非常美丽的单人间,希望能让皮皮独立,也给皮爸妈留有属于他们的空间。

而皮皮不敲门闯进娜塔莉的房间,娜塔莉也特别的生气。

他们特别注重“你”“我”独立的观念。

西方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

谁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他是自己的主人,而中国家长认为家长对孩子负有全面的责任,而且认为顺从、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极大地束缚了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发展。

西方国家的家长从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出发,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进行。

2.教育方式差异西方学者按照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把家庭分成“权威型”和“平等型”:中国传统家庭属于“权威型”,美国家庭大多属于“平等型”。

在中国,子女必须听从父母;父母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安排孩子的未来,这样做虽是出自对子女的爱,却容易忽视子女的感受和自身成长的需要。

从小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即使孩子不懂事,但应该凡事都与孩子商量,多听听孩子的意见,了解孩子的想法。

在这个前提下,对孩子进行教育,将对孩子的成长有百益而无一害。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孩子已经大了还和父母睡在一起;为了让孩子多吃点饭,家长端着饭碗跟着孩子喂饭;因害怕孩子磕着碰着,经常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这样在教育孩子的初期,西方家长教育方式更能培养出具有独立个性的孩子,而中国的教育模式表现为溺爱和专制相结合。

皮妈给娜塔莉规定任务,让她在单位时间内教会皮皮该学的东西。

皮皮整天对着钢琴愁眉苦脸,一直想座地铁,却因为皮妈的阻挠不能如愿以偿。

娜塔莉偷偷带皮皮坐地铁,用情景教学的方法教皮皮英语,抛开书本,皮皮不仅玩的开心,而且学的舒心。

对于零花钱的问题,中国人认为“取之有道”,而娜塔莉认为只要是靠自己辛苦赚来的就是自己的。

娜塔莉带皮皮砍价、蹭饭,她认为这些是教给皮皮生存之道,而皮爸认为“吃亏是福”。

娜塔莉搞不懂,最好的为什么要“孔融让梨”。

吃东西的时候,皮爸和娜塔莉的对话。

皮爸:孔融让梨是中国的美德。

娜塔莉:no,最好的要留给自己。

吃好的,脸漂亮,聪明,得到机会。

带皮皮出去砍价、蹭饭之后回家之后的对话。

皮妈:我女儿是要当公主养的,你别教她混吃混喝的。

娜塔莉:做好乞丐,有能力,不挨饿。

皮妈:我女儿不缺吃的。

娜塔莉:我在教她生存能力。

皮妈:怎么教她不用你管。

皮爸:我们中国有句话,叫做吃亏是福。

娜塔莉:不争不巧,最好的得不到,吃亏怎么是福?得有狼的厉害,不能当羊,不然被吃掉。

《左传》中有“亲仁善邻”之说,这是我国传统美德之一。

人与人处,互敬互爱。

为人处世不必斤斤计较,不要怕吃亏,这样才有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而皮爸妈在这里希望皮皮能够“碰钉子”而非不吃亏的方式来增长生活经验,而娜塔莉的方式是希望皮皮学会生存的技巧。

3.教育重心不同中国家庭思想道德教育批判地吸收、借鉴传统教育理念“学而优则仕”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通常认为孩子的学习第一,其他次之,忽视了其他能力的培养;父母与孩子沟通较少,只注重物质需要的满足,缺少情感交流,造成亲子之间的隔阂,使子女对父母感到畏惧的同时,产生了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使孩子偏离正常的道德发展轨道。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成绩,前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

西方家长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

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中心和自主意识。

家庭教育属个人中心型,重视培养子的个性,强调个体行为和个体差异。

但东方文化更注重集体意识,家庭中也强调每个孩子都要成为与他人保持一致的群体成员,培养孩子的群体意识。

这种差异造成的结果是,美国孩子更自立,更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中国孩子往往有从众心理,缺乏个性和主见。

另外,美国家庭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由和民主意识,中国家长则比较权威。

皮皮才上幼儿园,皮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开始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皮妈希望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

她不惜花重金给孩子请老师,使孩子感到学习很辛苦,这种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使家庭教育的功力化,对儿童的身心和成长也会造成深远而又难以弥补的危害。

而娜塔莉这个典型的西方代表则是注重孩子的多种兴趣培养和自由发展,鼓励孩子在游戏中玩出各种能力,培养孩子敢于犯错误、敢于失败的行为,相信孩子有能力去纠正和改正错误,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同时,西方人比较注重对孩子情商的培养。

皮妈本来就活在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还得焦虑纠结个不停,连她自己都忍不住问自己:LV包里装着安眠药,这样的生活幸福吗?家长攀比心理,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却不知道这样却无形的给了孩子很多压力,反而适得其反。

4.中美家庭教育差异形成的原因在引言中已经提到,中西方对教育概念的源初性定义的差异。

中西方思想传统的差异,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

孔子打破了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变“学在官府”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整个民族。

他倡导的“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体现了孔子作为教育者的优秀品质。

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朱熹号召“存天理,灭人欲”;明朝时期,八股取士制度更是控制了士人的思想。

这些都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限制了教育的发展。

在传统教育中,“师道尊严”不容置疑,而专权色彩发展到不可调和的程度时,就会形成强制和暴力。

直观的表现为对学生的体罚。

首先,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创新思维意识严加限制。

其次,中国人有追求长期稳定性的意识。

而这种稳定性往往是停滞不前的代名词。

而西方国家西方文化倡导个体主义,崇尚个性发挥,鼓励创新开拓。

这种多元性在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人权平等的观念在教育上首先体现为师生平等。

除去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栖息在此的中国人大都可以自给自足,长期小农经济影响下的中国人就形成了静的性格。

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更接受被动的、单方面的灌输,而不习惯于独立思考或创造性的思维。

三、结论本文通过对比皮爸妈和娜塔莉的教育方式,从文化原因、教育重心、方式和启示探讨了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在中国国情下孩子的教育问题,为人父母应该怎样正确给予孩子爱,如何给孩子提供一个让天性自然生长的空间,一个自主成长的环境,如何科学引导而不是主观臆断地“绑架”孩子。

片尾中的皮妈最终认识到,“移得了环境,移不了心境”。

由于国情的不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教育模式,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在交往中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借鉴其他国家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取长补短,丰富和发展我们国家的文化,希望能够对中国的教育改革有所启发,使我国的教育能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1 ]Harry K.Wong & Rosemary T.Wong.The First days of School,Harry K.WongPublications,1998.[2 ]Verna Hildebrand.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M ].Prentice Hall,1997.[3 ]陈鹤琴.家庭教育[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4 ] [美]陈旭.天才还是大师——中美教育的差异[M ].东方出版社,2010,1.[5 ]黄全逾.望子成人——家庭教育在美国[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