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性读书笔记
第二性读后感
第二性读后感《第二性》读后感说实话,读完《第二性》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又像是在别人的故事里看遍了自己的影子。
书里的很多观点和描述,都让我对女性的处境和命运有了更深的思考。
作者波伏娃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分析,揭示了女性在社会中被塑造为“第二性”的种种现象和原因。
这让我想起了我身边的一位阿姨,她的经历就像是这本书的一个现实缩影。
这位阿姨是我妈妈的闺蜜,我们暂且叫她刘阿姨吧。
刘阿姨年轻的时候长得漂亮,性格也活泼开朗。
在那个年代,她算是很有想法的女性,一直梦想着能走出小县城,去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
可是,家里人却觉得女孩子读太多书没用,早早地就给她安排了一门亲事。
对方是个家境不错的男人,但刘阿姨对他并没有什么感情。
结婚后,刘阿姨很快就生了孩子。
为了照顾家庭,她不得不放弃了自己出去闯荡的念头,每天围着孩子、灶台转。
她的丈夫呢,对家里的事很少过问,觉得挣钱养家就是他的全部责任,回到家就当起了“甩手掌柜”。
刘阿姨跟我妈诉苦的时候说,有一次孩子生病发烧,她一个人抱着孩子在医院跑上跑下,忙得焦头烂额。
而她的丈夫正在外面和朋友喝酒打牌,电话都打不通。
那一刻,她觉得特别无助和委屈。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阿姨为了家庭付出了一切,她不再注重自己的打扮,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她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眼神里也失去了曾经的光芒。
有一回过年,大家聚在一起聊天。
男人们高谈阔论着工作、生意,女人们则在一旁谈论着家长里短。
刘阿姨坐在角落里,很少插话。
我注意到她看着那些侃侃而谈的男人们,眼神里有羡慕,有无奈,还有一丝不甘。
后来,刘阿姨的孩子长大了,她想着出去找份工作,重新找回自己的价值。
可是,她发现自己已经和社会脱节了太久,很难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她去应聘的时候,人家一看她的年龄和履历,就委婉地拒绝了。
刘阿姨无奈地回到家,面对丈夫的不理解和冷嘲热讽,她只能默默地流泪。
她跟我妈说:“我这一辈子,好像都在为别人活,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
第二性读书感想读书笔记
第一章:动物交配:生物学依据生物学不能回答:女人为什么是第二性。
一个令人感兴趣的事:人类是如何对待女性的。
第二章:性中心说:精神分析学的女性观认同某些事实,但同弗洛伊德与阿德勒所定义的完全不同。
我们将以存在主义理论来探讨女人,对她们的全部生存处境予以足够多的重视。
第三章:经济中心说:历史唯物主义的女性观。
只有从人的生存全方位考虑身体、性生活以及技术条件对它来说才是具体的,活生生的。
第四章:游牧部落中的女人女人只能无条件地服从物种命运的交配,无发明。
男人借助超越动物的本能,创造,发明,借以证明生命并非男人的最高价值,以其存在超越了生命。
第五章:农业社会早期的女人虽然全部的占有和支配将把女性下降到如同物品一样,但在他眼中,女性依然有着难以理喻的魔力。
第六章:父权社会与上古时代父权社会里,男人彻底剥夺了女性的财产所有权和遗赠权。
只要家庭和私有财产世袭依旧作为社会基础,女人就将永远处于底层第七章:中世纪到18世纪的法国女人15到19世纪四百年中、女人法律地位没有太大改观、不过特权阶级的贵妇人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第八章:后法国大革命时代:就业与从政需阅读全文。
第九章:梦想,恐惧与崇拜对象男人对女人复杂矛盾的情感,既是梦,又是恐惧与崇拜对象。
第十章:五位作家笔下的女人神话(一)令人恶心的面包:蒙泰朗并非是女人身下贱,他才蔑视他们,而是他总是蔑视女人,他才感觉她们如此下贱(二)阴茎的骄傲:劳伦斯(三)主的奴婢:克罗代尔(四)女人如诗:布勒东(五)现实浪漫主义精神:司汤达第十一章:神话与现实舍弃神话中女人的形象,不是为了破坏两性关系的戏剧性,而是为了将行为,感情和激情的大厦修建在真实的地基之上第十二章:小女孩(从第十二章到二十章主要讲了身份不同的女性的处境,在社会压力下的心理历程,以及社会对待女性的方式,可以选择性阅读)第十三章:少女第十四章:性觉醒第十五章:女性同性恋第十六章:少妇第十七章:母亲第十八章:交际女性。
波伏娃第二性(读书笔记)
波伏娃第二性(读书笔记)第二性——(法)西蒙娜。
德。
波伏娃作者(1908—1986),是女权主义者。
她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萨特的终身伴侣,他们虽然共同生活了50年,却没有结婚,因为“我们认为,按照我们的信念行事,认可这种非正式的婚姻状态,是合乎道德的”。
本书分上下两卷,第一卷主要是从女性群体的角度去讨论妇女问题,是全书的理论框架。
第二卷,作者沿着从童年到老年这条生命发展轨迹,以各类妇女为对象,广泛探讨了女性的个体发展史。
“the other”是他者,“the one”是此者,“the other”的真正含义是指那些没有或丧失了自我意识,处在他人或环境的支配下,完全处于客体地位,失去了主观人格的被异化了的人。
所以国内曾一度流行的萨特的“他人即地狱”的著名观点,其准确译法似乎应为“他者即地狱”,而它的本来含义似乎应是,一个人如果丧失了主观意志,任凭他人或环境及异化了的自我的摆弄,就等于走进了地狱。
从科学角度上讲,在某种程度上任何特性都是取决于处境的一种反应。
如今之所以不再有女性气质,是因为它从来没有存在过。
诚然,女人和男人都是人,但这个命题是抽象的。
女人是什么?男人决不会想到要写一本书去论述男性的特殊处境,但如果我想介绍自己,就必须先说,我是个女人,所有的讨论也必须以此为前提。
实际上,两性关系和两种电极不尽相同,因为男人既相当于阳性,又相当于中性,人们通常用“男人”(man)来泛指一般人。
男人在做男人时是正当的,而女人在做女人时却是不正当的。
现在,男性就是人类的绝对标准。
男人相信他的身体同世界的关系是直接的、正常的,认为他的认识是客观的,同时,认为女人的身体是障碍和禁锢的。
男人并不是根据女人本身去解释女人,而是把女人说成是相对于男人的不能自主的人。
米什莱写道:“女人,是个相对的人。
”本达:“男人没有女人也能够考虑自身,可女人没有男人就不能考虑她自己。
”女人完全是男人所判定的那种人,所以她被称为“性”,其含义是,她在男人面前主要是作为性存在的。
第二性读后感
第二性读后感《第二性》读后感在翻开《第二性》这本书之前,我对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的认知,还停留在一些表面和常见的观点上。
但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思考领域,一个充满了对女性深刻洞察和剖析的世界。
波伏娃在书中提出的观点,让我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沉思。
她指出,女性并非天生就是女性,而是被社会塑造成为女性的。
这一观点犹如一道闪电,划破了我以往认知的夜空。
我开始回想自己身边的女性,我的母亲、姐妹、朋友,她们的行为、选择,有多少是出于自身真正的意愿,又有多少是受到社会既定观念的影响和束缚?就拿我身边的一个例子来说吧。
我的表姐,从小就是个聪明伶俐、成绩优异的女孩。
她热爱科学,梦想着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
在学校里,她总是积极参加各种科学竞赛,屡次获奖。
然而,当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家里的长辈们却纷纷劝她选择师范或者医学专业,理由是“女孩子学这些,以后工作稳定,又适合照顾家庭”。
表姐起初很坚持自己的想法,但在家人日复一日的劝说和压力下,她最终妥协了,选择了医学专业。
大学期间,表姐虽然也努力学习,但我能感觉到她内心深处的那份失落和不甘。
毕业后,她按照家人的期望进入了一家医院工作。
工作还算顺利,收入也不错,可她总是在我们聚会的时候,流露出对当初放弃梦想的遗憾。
她说,如果当初能够坚持自己的选择,去追求自己热爱的科学领域,哪怕道路艰辛,她也会觉得无比满足和快乐。
表姐的经历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定义,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她们的人生选择。
波伏娃说,女人是他者,是相对于男性主体而言的客体。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他者”的地位常常表现得如此明显。
比如在职场上,女性往往被认为不适合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在晋升时会面临比男性更多的障碍。
这种观念并非基于女性的能力不足,而是基于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
再看看我们的日常生活,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是温柔、美丽、顺从的,似乎女性的价值就在于她们的外貌和取悦他人的能力。
而在家庭中,女性仍然承担着大部分的家务和照顾孩子的责任,即使她们同样有着自己的事业和梦想。
第二性读后感
第二性读后感在读完《第二性》这本书后,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这本由法国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所著的哲学著作,探讨了女性地位和性别问题,对我的触动极大。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让我对男女平等的现实和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
通过波伏娃对女性的分析,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女性在社会中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不平等待遇。
她以深入的调查和理性的分析,揭示了女性在家庭、职场和社会中所遭受的各种歧视和束缚。
首先,在家庭中,波伏娃指出了传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对女性的影响。
在过去的社会中,女性被视为家庭的保障者和母亲,她们被期望要照顾孩子、料理家务,而男性则扮演经济支柱和家庭决策者的角色。
这种传统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女性的发展和自由,在一定程度上使她们成为家庭和社会的附属品。
其次,在职场中,波伏娃论述了女性在工作环境中所遭受的种种不公平待遇。
她认为,男性主导的社会容易将女性定位为弱势群体,对女性进行限制和歧视。
这使得女性在晋升、薪资和权力等方面常常处于弱势地位。
此外,波伏娃还揭示了社会对女性外貌的过分重视和对女性潜在能力的低估,进一步加剧了性别的不平等。
除此之外,波伏娃还探讨了女性在性别角色和性行为上所受到的限制和偏见。
她强调了性别的建构过程以及男性对女性的控制和压迫。
她认为,社会赋予了男性更多的权力和地位,使得女性在性行为和生殖权益上受到压迫和束缚。
这引发了我对现实中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的深思。
综上所述,通过《第二性》这本书的阅读,我对女性地位和性别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它教会了我要不断地追求自己的平等权益,要坚定地反对性别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同时,作为一名男性,我也应该积极关注女性权益问题,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平等、公正的社会。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深深地认识到了女性地位和性别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我希望自己能不断地思考和行动,为实现性别平等做出自己的努力。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公平和尊重,共同创造一个充满平等和爱的社会。
《第二性》读后感优秀
《第二性》读后感优秀《第二性》读后感优秀1《第二性》不是一本易读的书,书中的内容涵盖生物学、精神分析学、文学艺术、古代神话、历史、社会风俗等用以阐述女性问题的各领域内容,以及作者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哲学贯穿始终。
作为一部阐述女性问题的经典著作,它论述的全面性、客观性、以及高度和深度是迄今为止其他同题材的作品所不能及的。
女性想要了解女性处境的由来,了解两性思想深处的文化潜意识,就不得不读这本书。
我读的过程中,虽然许多的词句显得难以理解,那也是因为我的哲学思想储备有欠缺,但波伏娃通过现实以及文学作品里的论据描述,令我常常感到"就是这样"的被她理解了。
《第二性》发表于七十年前,现在读来仍觉得说的就是身边以及自己身上发生的现象一样。
仿佛一位智者说出了你隐秘的想法、懂得你是如何成为这样的,懂得你的困境,告诉你要超越自身。
然而最不寻常的是,这位智者是一位女性,她经历过女性的处境,她用思想与行动超越了自身。
可以从书中提炼的一个观点是:"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她在社会文化中的处境使她变成了"女人"。
从生物范畴来说,激素的作用决定了女人的体质。
一般说来,女人比男人矮小、体轻、骨骼更纤弱、骨盆更宽大、脂肪形态更圆润。
女人的力量大约是男人的三分之二,肺活量要弱一些,气管和喉咙要小些,因此也带来声音的不同。
女人的甲状腺比男人发达,再加上卵巢分泌激素对植物神经系统产生作用,使女人情绪起伏,容易心跳、脸红、流泪、狂笑。
女人天然接受仿佛外来强加于她身上的青春期和更年期危机,每月的诅咒,长时间的妊娠、痛苦和危险的分娩,疾病、事故,是所有雌性哺乳动物中,为履行物种生殖职能而付出成本最高的。
如果将女人与男人相比较,男人便显得有优势得多,男人的生殖不影响他个人的生存,没有危机和事故。
总体而言女人同男人活得一样长,但有不少时期,女人不能支配自己。
这些生物学论据体现了女人处境的一个本质因素,因为身体是我们控制世界的工具。
第二性读后感
第二性读后感《<第二性>读后感》波伏娃的《第二性》,这本书就像一个威力十足的炸弹,在我的思想世界里炸开了花。
一开始翻开这本书,说实话,有点晦涩难懂。
但耐着性子读下去,却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关于女性的、从未被如此深入剖析的世界。
书中有一个观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女性被视为“第二性”并非天生如此,而是社会文化塑造的结果。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朋友的聚会。
聚会上,大家聊得热火朝天,话题从工作到生活,从电影到旅行。
然而,当聊到某个关于科技的专业话题时,一位男士开始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点头表示赞同。
这时候,我的一位女性朋友也忍不住插了几句嘴,提出了一些很有建设性的想法。
可奇怪的是,她的话并没有得到像那位男士一样的重视,甚至有人直接打断她,说:“哎呀,女孩子懂这些干嘛?” 那位女性朋友顿时面露尴尬,不再说话。
当时的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为什么仅仅因为性别,女性的观点就可以被轻易地忽视或者否定呢?这难道不正是波伏娃所说的“第二性”的体现吗?女性在这样的场合中,似乎被默认不应该对这类“高深”的话题有深入的理解和见解。
再想想我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
在学校里,老师常常会鼓励男生要勇敢、要有领导力,而对于女生,则更多地强调要乖巧、要文静。
玩游戏的时候,男孩子总是被赋予“英雄”“领袖”的角色,而女孩子则常常是等待拯救的“公主”。
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是不是在一开始就给了男女不同的定位,从而让女性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接受了自己“第二性”的地位呢?还有在职场上,女性面临的困境也不少。
怀孕生子往往会被视为职业发展的绊脚石,同等条件下,晋升的机会可能更多地倾向于男性。
就像我认识的一位姐姐,她工作能力超强,业绩也非常突出。
但当有一个重要的升职机会来临时,公司却选择了一位能力稍逊一筹的男性,原因仅仅是担心她怀孕后会影响工作。
这公平吗?显然不公平!可这就是现实中存在的对女性的偏见和不公。
第二性第九章读后感范本
第二性第九章读后感范本《第二性》第九章读后感《第二性》是法国女性主义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娃于1949年出版的一部重要著作。
它从女性的历史地位、社会地位、性别问题以及女性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探讨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处境和困境。
第九章作为这部著作的核心章节之一,深入研究了女性的母性。
在第二性中,波伏娃通过对母性的批判性分析,揭示了母性所带来的束缚和不公。
她认为,母性被神圣化和理想化,被社会所强加给女性,成为女性被困在家庭和责任中的根源。
波伏娃指出,很多女性之所以成为母亲,并不是出于自主选择,而是因为社会的期望和压力。
她认为,女性被社会要求生育是一种剥夺了女性自由选择的权利,把女性降低为生育工具,限制了女性的发展和自由。
在古代和现代社会,母亲被赋予了特殊的社会地位和责任。
她们被要求献身于家庭和子女,为了照顾和教育子女而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和个人发展。
波伏娃认为,这种社会期望对女性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使得女性被迫做出牺牲和妥协,无法追求自己的价值和理想。
此外,波伏娃还批判了传统的母性观念对女性个体的镇压和奴役。
她指出,母性被当作女性的本质属性,女性仅仅被定义为母亲,忽视了女性作为独立的个体和主体的存在。
这种观念使得女性不得不承担照顾和照料他人的角色,而忽视了她们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在这一章节中,波伏娃以深刻的洞察力和批判思维,探讨了母性在现代社会的问题和困境。
她对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要求提出了质疑,试图解放女性,让她们能够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在我看来,波伏娃在第九章中对母性的批判是非常有洞察力的。
她揭示了母性观念对女性的束缚和限制,呼吁社会尊重女性的选择和自由。
波伏娃的观点给予了我对女性问题的新思考和理解,让我对女性的境遇和处境更加关注和关心。
总之,第二性第九章是《第二性》这部著作的重要章节之一,通过对母性的批判性分析,深入研究了女性的处境和困境。
波伏娃通过揭示母性所带来的束缚和不公,呼吁社会尊重女性的选择和自由。
第二性读后感
第二性读后感《<第二性>读后感》读罢《第二性》,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整个人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波伏娃在书中的观点犀利而深刻,她对女性地位和处境的剖析让我看到了许多以前从未注意到的细节。
就拿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场景来说吧,我有次在商场逛街,看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在一家服装店里,一对情侣在挑选衣服。
女孩子兴奋地拿着一件漂亮的连衣裙,在镜子前比来比去,脸上洋溢着喜爱之情。
她转头看向男朋友,眼神里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得到他的肯定。
可那男生呢,皱着眉头,一脸嫌弃地说:“这裙子太花哨了,不适合你,而且这么短,穿出去像什么样子。
”女孩子的笑容瞬间消失了,她放下裙子,默默地跟着男生走向了其他区域。
当时我就在想,为什么男生可以这么轻易地否定女生的选择?是因为他真的觉得不好看,还是因为他心中有一个所谓的“女性应该有的样子”的刻板印象在作祟?这让我联想到了《第二性》中提到的女性在社会中被定义和塑造的种种方式。
在我们的社会中,似乎总有各种各样的标准和规范来约束女性的穿着、行为和思想。
女性如果打扮得漂亮,可能会被人说是“花瓶”,只注重外表;如果穿着朴素,又可能被认为不懂时尚,没有魅力。
而男性在这方面的压力似乎就小得多,他们的穿着和形象往往有更大的宽容度。
再说说职场吧。
我有个女性朋友,工作能力特别强,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有一次公司有个重要的项目,她自告奋勇地想要担任负责人,可领导却有些犹豫,说这个项目压力大,怕她一个女孩子扛不住。
最终,这个机会给了一个能力不如她的男同事。
她跟我抱怨的时候,委屈得眼泪都快出来了。
这难道不是一种对女性能力的偏见和不信任吗?就像波伏娃说的,女性在职业发展中常常面临着各种隐形的障碍和不公平的待遇。
还有家庭方面,很多人觉得照顾家庭、做家务、带孩子就是女人的责任。
我邻居家的姐姐,本来有着很好的事业前景,可为了照顾孩子和家庭,不得不放弃了工作。
每天忙里忙外,累得不行,可家里人有时候还不理解她,觉得她不就是做做家务、带带孩子,能有多辛苦。
波伏娃第二性(读书笔记)
第二性——(法)西蒙娜。
德。
波伏娃作者(1908—1986),是女权主义者。
她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萨特的终身伴侣,他们虽然共同生活了50年,却没有结婚,因为“我们认为,按照我们的信念行事,认可这种非正式的婚姻状态,是合乎道德的”。
本书分上下两卷,第一卷主要是从女性群体的角度去讨论妇女问题,是全书的理论框架。
第二卷,作者沿着从童年到老年这条生命发展轨迹,以各类妇女为对象,广泛探讨了女性的个体发展史。
“the other”是他者,“the one”是此者,“the other”的真正含义是指那些没有或丧失了自我意识,处在他人或环境的支配下,完全处于客体地位,失去了主观人格的被异化了的人。
所以国内曾一度流行的萨特的“他人即地狱”的著名观点,其准确译法似乎应为“他者即地狱”,而它的本来含义似乎应是,一个人如果丧失了主观意志,任凭他人或环境及异化了的自我的摆弄,就等于走进了地狱。
从科学角度上讲,在某种程度上任何特性都是取决于处境的一种反应。
如今之所以不再有女性气质,是因为它从来没有存在过。
诚然,女人和男人都是人,但这个命题是抽象的。
女人是什么?男人决不会想到要写一本书去论述男性的特殊处境,但如果我想介绍自己,就必须先说,我是个女人,所有的讨论也必须以此为前提。
实际上,两性关系和两种电极不尽相同,因为男人既相当于阳性,又相当于中性,人们通常用“男人”(man)来泛指一般人。
男人在做男人时是正当的,而女人在做女人时却是不正当的。
现在,男性就是人类的绝对标准。
男人相信他的身体同世界的关系是直接的、正常的,认为他的认识是客观的,同时,认为女人的身体是障碍和禁锢的。
男人并不是根据女人本身去解释女人,而是把女人说成是相对于男人的不能自主的人。
米什莱写道:“女人,是个相对的人。
”本达:“男人没有女人也能够考虑自身,可女人没有男人就不能考虑她自己。
”女人完全是男人所判定的那种人,所以她被称为“性”,其含义是,她在男人面前主要是作为性存在的。
波伏娃《第二性》读书笔记
5月25今天看到一些我未曾经历的阶段,因为未曾经历吧,所以觉得异常可怕。
正是可怕导致了反抗,一种无法消除固有束缚的反抗——我所以为的世界的全貌本身就是另外一个牢笼,就像楚门的世界一样。
所以挣扎是在笼子的笼子中挣扎。
女人注定要作为客体而存在,她们童年的自卑心理导致了这一事实的必然性。
克尔凯郭尔说,成为女人是不幸的,而最不幸是女人没有意识到这种不幸。
上一句话中,可以看到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征。
加缪也说:痛苦来源于觉醒。
我相信任何一个希望独立的女性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可怕地煎熬——她们对于实现个人价值的追求与她们被希望作为一个女人而生存的社会期望是完全相背的(她们也许不能言明这种矛盾,但是却感受到这种矛盾带来的痛苦),这一点与男人不同。
男人只要克服一切阻碍,只要足够坚定,足够聪慧,概括地说,他们只要不断使自己具有优秀的品质,他们就能将性别期望和个人价值实现完全统一,亦即实现所谓的成功。
而女性则不然,一个传统的女性角色是驯服的,柔弱的,聪明但是没有野心的,多愁善感的,一些消极的品质反而使女人们能够获得幸福。
最终和王子一起的姑娘是善良愚蠢的金发姑娘,而不是勇敢聪慧的褐发姑娘。
波伏瓦说:她多变的脾气,她的眼泪,她的神经危机,更多不是胜利脆弱的结果,而是深度不适应的表现。
女性的客体性是无法消除的。
而在男性的世界里,女性很多时候作为消费品而存在,这让人由衷感到愤怒 6.13女性的社会交往。
女性意识到自己作为性对象存在时,她开始愿意打扮自己。
女性的社会交往依旧是肤浅的,彼此之间的交谈反而让她们更加孤独,因为她们没有办法创造一种社会关系,在一场忙碌的宴会准备中,她是女佣人,女厨师,女招待……她是一切客体身份。
对于丈夫来说,妻子打扮入时是一种对他人的引诱,这让他愤怒,虽然他十分乐意接受别的女人的引诱。
而妻子的端庄让他觉得合适,却同时让他乏味。
丈夫以别的男人眼光来看妻子,同时也以财产所有者的身份来看妻子——他的妻子,和他的钱,他的地产,他的车一样,是属于他的。
《第二性》读后感大学生
《第二性》读后感大学生篇一《第二性》读后感读了《波伏娃的<第二性>》这本书,我觉得我的脑子就像被扔了一颗重磅炸弹,炸得我晕头转向,却又在混沌中似乎有了那么一点清醒。
说真的,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可能是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去读的。
心想,不就是一本讲女性的书嘛,能有多深刻?然而,读着读着,我发现我错了,大错特错!这本书简直就是对整个社会、对女性地位的一次深入剖析,让我这个一直觉得“男女平等”就是一句口号的人,有了全新的认识。
也许在很多人的眼中,女性天生就应该是温柔的、顺从的,就应该在家里相夫教子。
可是,凭什么呢?为什么女性就不能像男性一样去追求自己的事业,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我觉得这太不公平了!就像书里说的,女性是被塑造出来的“第二性”,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想想我自己,有时候也会不自觉地迎合社会对女性的那些期待。
比如,我会担心自己太强势会不被喜欢,会在选择职业的时候考虑是不是“适合女生”。
这难道不是一种自我束缚吗?不过,话说回来,要改变这种现状又谈何容易?社会的观念根深蒂固,可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
但我觉得,至少我们女性自己要有觉醒的意识,要知道我们有权利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被别人定义。
你们说,未来的世界会不会真的实现男女完全平等呢?也许会,也许不会,但我希望会,真的!篇二《第二性》读后感读《第二性》,这一路的感受可真是复杂得很呐!一开始,我还真没太把这本书当回事儿,心想:不就是讲女性嘛,能有啥新鲜的?结果呢,越读越觉得自己像个傻瓜,以前对女性的认识简直太肤浅啦!书里说女性是“第二性”,是被社会构建出来的。
这让我想起了身边的好多事儿。
比如说找工作吧,有些岗位明明女生也能做得很好,可就是因为所谓的“女生不适合”这样的鬼话,就把女生拒之门外。
这公平吗?我觉得不公平,太不公平啦!还有啊,谈恋爱的时候,好像女生就应该小鸟依人,就应该等着男生来照顾。
凭啥呀?女生也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能力,为啥不能主动出击,追求自己的爱情呢?我有时候就在想,要是这个世界没有那些对女性的偏见和限制,那该多好!女生可以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用在乎别人的眼光。
第二性读后感范文
第二性读后感范文第二性读后感篇1这次为何突然想要选择读《第二性》,是因为在微信公众号看到了推荐,讲这本书是女人、尤其是女青年的必读书,于是便兴起一股强烈的阅读欲望。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我自己对于女性地位和身份的种种疑惑能够适度的排解,这本读起来有点硬的理论书却让我很是喜爱。
我被波伏娃充满理智和智慧的语言吸引,试图从中找到自己作为女性生存的“圣经”。
《第二性》分为两卷,第一卷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历史和女性神话在文学中的体现等方面来分析女性的处境,第二卷从理论的角度来研究女人在出生、青春期、恋爱、结婚、生育、衰老各个时期的心理历程,并且解释了农妇、女工、妓女、明星或知识分子等各个阶层中女性的地位和处境,试图探讨女性独立的出路。
她提出了女性若要获得独立,便一定要经济独立,只有女性真正摆脱了依赖男性的意识,摆脱自己比男性地位低的桎梏,把自己放在“人”的位置,不要总是放在“女人”的位置,才能真正解放,达到男女平等。
这本书在1949年出版,在当时引起了极大反响,在现在也还是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除了对其中知识的吸收,也感受到了由衷的幸运。
感谢现如今,尽管社会对女性依旧存在不公平的现象,但是女性只要愿意,还是可以和男性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可以选择自己的爱人。
我现在还记得自己有一次和人聊天,不知道为什么就谈到了照顾孩子的话题,我说了一句为什么不能男性照顾孩子,当时有一男生脱口而出“这本来就是女人的工作啊”,我知道有些固有的看法依旧死死地缠在每个人的心上,甚至作为主体的女性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我依旧对未来充满希望,认为男女平等在有一天会真的实现。
我认为,男女平等并非说是消除两性之间的差异,男女之间的生理特征就决定了男女之间存在差异,而我认为的平等,是不要强加任何选择在女性身上,给每一个人自己选择如何生存的权利,是否结婚,是否生孩子,是否女性要为了家庭放弃工作,我希望未来的每个人做出的选择都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被社会习俗和观念压迫着选的,男性可以不完全顶天立地,女性也不需要局限自己。
《第二性》读书笔记1000字
《第二性》读书笔记1000字第一部分:事实与神话。
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以及历史唯物主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找出女性沦为他者处境的起源。
生物学:从男女两性的生理结构差异和繁衍后代分工这两个角度来证明女人并非劣于男性。
(但她并没有深入研究),实际根据遗传学,男性在繁殖过程中并不是一种必须的,因为最初的物种繁殖都是母性繁殖,通过细胞的自身分裂来完成,不需要异性的存在。
雄性在物种延续过程中,他必须借助女性的身体,且精子产生数量远远大于女性,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男性可以扩大自身得以延续后代的几率,妻妾成群,优胜劣汰,从而雄性具有先天的侵略性。
而女性由于遗传学上的先天优势,表现出永恒,安稳的性质。
在这个过程中,女性处于被动状态。
因此,男性必须发明,创造,战斗,以及完善自己才能取得优势,而女性则由此沉默,成为战利品。
用生物学观点去分析,目的是打破“男性天生优于女性”的愚见。
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是仿照男性的例子来定义女性,只有男人被定义为人,而女人被定义为女性,所以每当女人作为人行动时,就会被说成是模仿男性。
比如,他认为女性存在“阴茎妒忌”,正因为女人与生俱来的这种残缺性,注定了低于男性的命运。
因此,从阴茎妒忌出发,由男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结直接复制定义女孩子的厄勒克特拉情结,而这并非是根据女性性欲的特点出发,因此恋父情结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情感性质。
以此来解释女性比男性差,有失偏颇。
显然,弗洛伊德主义和阿德勒主义并未意识到父权制压迫是一个社会层面的问题,正是社会文化赋予了阴茎特殊的意义,让男人产生优越感。
所以弗洛伊德关于阴茎妒忌造成女性天性是劣等性的说法不可靠。
第二部分:历史与神话。
东西民族中,从原始社会,中世纪,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世纪揭示女性地位的演变,以及男性是如何创造女性的神话。
,其中以蒙泰朗,戴.赫劳伦斯,克洛岱尔,布勒东,司汤达的创作为典型。
第三部分:成长与处境。
通过女性一生的各个阶段可能会经历的处境作出判断,以及这种处境对女性一生所造成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第二性读后感2000字
第二性读后感2000字《第二性》是法国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女性主义著作之一。
该书以深入研究女性地位和性别问题而闻名于世。
读完《第二性》,我被书中所揭示的女性的困境和压迫深深触动,同时也对女性解放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第二性》中,波伏娃通过对女性生理和心理的分析,揭示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困境和压迫。
她认为,女性在生理上被定义为“他者”,她们的生理特点和生理功能使得她们被视为“不完整”的存在,这种观念使得女性在社会中受到歧视和剥夺。
波伏娃指出,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要求,使得她们被限制在家庭和婚姻中,无法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独立。
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物,她们的存在仅仅是为了满足男性的需求和欲望。
这种性别的二元对立,使得女性在社会中失去了自我认同和自由发展的空间。
波伏娃还对女性的性欲和性经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她认为,女性的性欲被社会所忽视和压抑,女性的性经验被男性所主导和定义。
女性的性欲被视为一种罪恶和污秽,她们被要求要保持贞洁和纯洁。
而男性则被社会认为是性的主体,他们可以自由地追求性欲和性经验。
这种性别的双重标准,使得女性在性方面受到了巨大的压抑和束缚。
波伏娃呼吁女性要拥有自己的性权利,追求自己的性欲和性经验,摆脱性别的束缚和歧视。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还对女性的身体形象和美丽观进行了探讨。
她认为,社会对女性的身体有着过于苛刻的要求,女性被要求要符合一种特定的标准和模式。
女性被要求要年轻、苗条、美丽,她们的价值和存在感被建立在外貌上。
这种对女性身体的过度关注和评判,使得女性在追求美丽的过程中感到焦虑和不安。
波伏娃呼吁女性要摆脱对身体的过度关注和评判,要拥有自己的身体权利,追求自己的美丽和自信。
读完《第二性》,我深深地意识到女性解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女性的困境和压迫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只有当女性获得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进步和发展。
第二性读书笔记
第二性读书笔记【篇一:第二性读书笔记】《文学理论教程》读书报告班级:新闻092学号:070912210一、简介书名:《第二性》作者:(法)西蒙波伏娃出版社:西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7-1二、章节介绍第一部事实与神话第01章动物的性生活:生物学的依据第02章性一元论:精神分析学的妇女观第03章经济一元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妇女观第二部历史第04章游牧族中的女人第05章早期农耕时代的女人第06章父权时代与古代社会第07章从中世纪到十八世纪的法国女人第08章法国大革命以后:就业与从政第三部神话第09章梦想、恐怖与偶像崇拜第10章五位作家笔下的女人神话第11章神话与现实第四部女性形成第12章女孩第13章少女第14章性发动第15章女性同性恋第五部处境第16章结了婚的人第17章母亲第18章社交中的女人第19章妓女第20章中老年女人第21章女人的处境与特性第六部生存之辩第22章自恋第23章情妇第24章修女第七部走向解放第25章结论三、主要内容《第二性》的作者为法国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
该书是她获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和“女人的圣经”。
《第二性》既有艰深的学术理论,又有生动形象的平实语言,内容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运用了妇女传记、社会和历史资料等大量第一手材料,体现了波伏娃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观察思辩能力。
这部堪称俯瞰整个女性世界的百科全书不仅确立了波娃在当代女权主义历史上奠基人的地位,而且为世界妇女运动树立了一块丰碑。
《第二性》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主要介绍“事实与神话”,这也是全书的理论框架;下卷则是讲述“当代女性”。
第一卷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和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剖析了女性问题,内容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和古代神话,主要讨论的是女性群体,是全书的理论框架。
作者西蒙波伏娃在上卷中深入探讨女性的地位、生活和种种神话,着重对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历史唯物主义以及五位作家笔下的女性观进行分析、评价。
《第二性》读书笔记
《第二性》读书笔记《第二性》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在纷繁复杂的历史形态和社会结构的演变过程中,讨论了妇女处境、妇女地位和妇女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中所显示出的性别差异,本书被誉为“一部传世不朽的女性主义经典”。
在读这本书时,我也是挑选着看的,对第二卷中女孩到少女的成长过程所处的境地颇有感触。
在男权社会里,美貌常常被认为是女性的价值所在,从好的方面说,这是褒奖,从坏的方面说,这就是强制,因为它意味着女性必须是美的,而美是必须付出代价的。
正如波伏娃指出,许多女性由于内化了女性必须美的这一要求,从而不停地在镜子面前端详打量自己的五官、体形、一颦一笑。
而且由于女性被教育、引诱为时装的奴隶,所以女性甘愿穿那些非常不舒适、不方便的服装。
而且,女性不但被构建为养眼之物,而且是性用品,所以“在珠宝、荷叶边、亮晶晶的饰片……,女人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偶……;女人也在展示她们的肩膀、背部和胸部。
”在这里,就不多加赘述。
另外,刚阳阴柔是在男权制社会中固有的性别分配原则,所以,“小男孩学会了有条不紊地运用自己的力量,同时也吸取了暴力的教训。
他从小便学会了挨揍、蔑视痛苦和有泪不轻弹”。
而女孩,当受到别人的欺负时,只能等着男人来英雄救美,因为从小受到的教育就不许她们自己救自己,她的身体只用于观赏而不是暴力。
渐渐地,女孩明白了女性是为男性而生的,从而她学会了用男人的、别人的眼光观察自己,她变成了自己的客体,沉溺于自己的美貌和身段。
这也让我有所思考,为什么女孩会这样,是天生的吗?显然不是,而是后天构建,在男权社会下,父母、学校等一点一滴地通过教育将小女孩一步步地构建成了男权制要求的女人:被动、爱美、无用。
然而,小女孩并不是那么驯顺地就被训练成被动、无用的男性客体,女孩到少女的成长过程中也想向男孩子那样追求自己的学业和职业,渴望自由和思考,这是男权带给她们的诱惑。
但是,在当时十七八世纪的欧洲,许多不安于被动等待,渴望自由去思考、冒险的女性常常被诊断为一种精神谵妄的疾病。
第二性读后感
第二性读后感《<第二性>读后感》读完波伏娃的《第二性》,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又像是在一个全新的世界里走了一遭。
这本书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
波伏娃在书中深入探讨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那种剖析的深度和广度,让我这个之前对女性问题只有一知半解的人,有了全新的认识。
就拿书中提到的女性职业选择来说吧。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女孩子从小就被灌输一些特定的观念,比如说,当老师、当护士,因为这些职业被认为是“适合女孩子的”。
而像工程师、科学家这类职业,似乎就默认是男性的领域。
我有个表妹,从小就特别喜欢数学和物理,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
可是到了高中分文理科的时候,家里人都劝她选文科,说女孩子学理科太辛苦,以后不好找工作。
表妹当时很纠结,一方面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是家人的压力。
最后,她还是选择了文科。
现在想来,这不就是社会对女性职业选择的一种无形的限制吗?还有关于婚姻,书里的观点也让我感触颇深。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女人结婚生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仿佛这是她们人生的唯一归宿。
我有个闺蜜,结婚后就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全心全意照顾家庭。
一开始,她觉得这是为了家庭的付出,是值得的。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发现自己失去了自我,每天围着孩子和家务转,和老公的共同话题也越来越少。
她想重新出去工作,找回自己的价值,却发现已经和社会脱节了,很难再融入职场。
这让我不禁思考,婚姻对于女性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幸福的保障,还是自我的束缚?再说说外貌吧。
社会对女性的外貌要求真的是太苛刻了。
女明星们稍微胖一点就会被媒体大肆报道,女孩子们为了追求所谓的“完美身材”,节食、减肥,甚至不惜去做整容手术。
我记得有一次和朋友去逛街,看到一个女孩子在试衣服,她明明身材很匀称,可还是对着镜子一脸的不满意,嘴里嘟囔着“太胖了,穿什么都不好看”。
这让我觉得很悲哀,为什么女性要如此在意别人的眼光,为了迎合社会的审美标准而折磨自己呢?波伏娃在书中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性读书笔记【篇一:第二性读书笔记】《文学理论教程》读书报告班级:新闻092学号:070912210一、简介书名:《第二性》作者:(法)西蒙波伏娃出版社:西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7-1二、章节介绍第一部事实与神话第01章动物的性生活:生物学的依据第02章性一元论:精神分析学的妇女观第03章经济一元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妇女观第二部历史第04章游牧族中的女人第05章早期农耕时代的女人第06章父权时代与古代社会第07章从中世纪到十八世纪的法国女人第08章法国大革命以后:就业与从政第三部神话第09章梦想、恐怖与偶像崇拜第10章五位作家笔下的女人神话第11章神话与现实第四部女性形成第12章女孩第13章少女第14章性发动第15章女性同性恋第五部处境第16章结了婚的人第17章母亲第18章社交中的女人第19章妓女第20章中老年女人第21章女人的处境与特性第六部生存之辩第22章自恋第23章情妇第24章修女第七部走向解放第25章结论三、主要内容《第二性》的作者为法国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
该书是她获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和“女人的圣经”。
《第二性》既有艰深的学术理论,又有生动形象的平实语言,内容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运用了妇女传记、社会和历史资料等大量第一手材料,体现了波伏娃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观察思辩能力。
这部堪称俯瞰整个女性世界的百科全书不仅确立了波娃在当代女权主义历史上奠基人的地位,而且为世界妇女运动树立了一块丰碑。
《第二性》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主要介绍“事实与神话”,这也是全书的理论框架;下卷则是讲述“当代女性”。
第一卷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和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剖析了女性问题,内容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和古代神话,主要讨论的是女性群体,是全书的理论框架。
作者西蒙波伏娃在上卷中深入探讨女性的地位、生活和种种神话,着重对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历史唯物主义以及五位作家笔下的女性观进行分析、评价。
从游牧民族的女人到母系社会、父系社会的女人,再到18世纪贵族社交圈、大革命后及她写作本书时的女人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根本原因。
在第二卷中,沿着从童年到老年这条生命发展的轨迹,作者描述了各类女人,有女性同性恋者、妓女、恋爱中的女人或情妇、神秘感主义的女人或修女、独立的女人或职业女性等,是怎样从女孩变为女人,怎样经历各种不同的处境(婚姻、母亲、社交、妓女、中老年),尤其探讨了各个年龄阶段、各种类型女性的生理心理及处境的变化,以及在这些处境中受到怎样的局限以及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获得解放。
最后得出结论:女性要获得解放,就必须正视她们同男性的差异,同男人建立手足关系。
波伏娃在此书中并不是要否定女性的存在,她认为女性应该象男性那样思考、行动,象男性一样实现超越。
这种思考和行动,不是因为其行动方式是男性的,而是因为它是一个独立、自由的人所应该采取的方式。
首先,书名《第二性》观点鲜明的指出了女性生活在男性创造并主导的世界,处于受支配的不平等地位。
这很重要,因为即便当今,很多女性未曾意识到她们生活在男权制定的规则里。
第二,指出这种被支配的地位不是天生注定的。
尽管有生理的原因,但经济上的依附性更为重要。
社会风俗、法律、道德等施加给女性的限制和枷锁是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源。
对此,作者从生物学、历史学、经济学、精神分析等多重角度进行了庞杂但条理清晰的论证。
第三,指出所谓“女性气质”不是女性受支配的原因,而是其处于受支配地位的结果。
女人的“特性”——她的信念,她的价值,她的智慧,她的道德,她的情趣,她的行为,应当由她的处境来解释。
“女性气质”的形成既是女性对自身处境的反应,也是社会风俗所施加影响的结果。
第四,作者西蒙波伏娃认为,女性本身有促成“被支配地位”的“共谋”成分。
在男性允诺的利益诱惑下,女性主动接受了这地位和身份。
尽管这地位使她丧失了主体的超越性,置身于“他者”地位的危险当中。
第五,作者对工业发展和思想启蒙推动的女性解放运动和新女性的诞生,以及男女平等的前景持乐观态度。
男女平等并非否认两性差异,而是尊重差异,也尊重彼此的主体性,废除两性间存在的压迫愚昧欺骗等,实现彼此的充分自由发展。
只有这样,两性之间才能形成真正的健康的手足关系。
四、比较女性主义(女权运动、女权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sexuality)之上。
男女平等的学说,还是仅仅想把“男性”从霸权位置推下来,然后自己取而代之。
为了避免“女性主义”沦为“女性中心主义”,就不能不对此进行认真反思。
五、评价这是一本语言精练,观点清晰,思路完整,剖析精确的女性主义读物。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根本不知道,还有女性主义、女权主义之分。
这两个词不仅仅是一字之差。
女权主义更注重申诉女性的社会权利,可以把关键词定义为right,也就是权利。
而女性主义,则稍微温和一点,强调在承认女性生理弱势的情况下,实现男女平等。
从任何方面否定男女平等,无论是认为男人高于女人还是女人强于男人都是错误的。
真正的女权主义不是从生理性或其他方面一味强调女人高于男人,而是要求男女平等。
贯穿《第二性》一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存在主义,它的解释是: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第二性》书中承认了,很远古的时代,女人曾经主宰过社会,因为子宫和卵巢;再向前发展,同样因为子宫和卵巢,女人沦为生育工具。
这也算是物极必反吧。
【篇二:第二性读后感】读波伏娃《第二性》要参透一本书,应该先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观念等,这样才更有助于加强对作者作品的理解和体悟。
所以为读第二性,我先搜集了一些关于波伏娃的资料和书的写作背景。
西蒙娜.德.波伏娃一生写了许多作品,《第二性》是她获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是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意志、智慧的一本书,被誉为女人的“圣经”,成为西方女人必读之书。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是人类求索中的女性哲学,向所有的读者,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提示了当代妇女面临的问题:生命的自由、坠胎、卖淫和两性平等。
既是当代妇女问题的探寻,也是历史与永恒的品味。
波伏娃还将自己作为一种特殊的女性状态,在四卷本回忆录中暴露给世人。
她用卢梭《忏悔录》式的笔调坦诚率真地剖析自己。
尽管《第二性》曾经使她遭受到恶毒狂怒的攻击,而诸如性贪婪、性冷淡、淫妇、慕雄狂患者、女同性恋者等恶骂之声仍不绝于耳。
但是,这一切不能阻止她将自身作为反传统、追求个体独立的典范,不加粉饰和修改地奉献出来。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因此我们也不难理解《第二性》这本书为何颇受争议。
凯特.米利特以及陶丽.莫伊在他们的著作《西蒙娜.德.波伏娃》中讲到:“这本书很危险,像是一个报警器。
它让你不仅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女大学生,也想成为破窗而入的坏学生。
”对许多人而言,这是一本关于“女权主义”的书。
西蒙对女性主义的重要贡献,在于把它从一种理想主义引向文化解析。
一、开卷留意首先,书名“第二性”观点鲜明的指出了女性生活在男性创造并主导的世界,处于受支配的不平等地位。
这点很重要。
因为即便当今,很多女性未曾意识到她们生活在男权制定的规则里。
第二,指出这种被支配的地位不是天生注定如此。
尽管有生理的原因,但并不具有决定性。
经济上的依附性更为重要,社会风俗法律道德等施加给女性的限制和枷锁是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源。
对此,作者雄辩地从生物学、历史学、经济学、精神分析等多重角度进行了庞杂但条理清晰的论证。
第三,指出所谓“女性气质”不是女性受支配的原因,而是其处于受支配地位的结果。
并不存在天生如此、一成不变的女性气质。
女人的“特性”——她的信念,她的价值,她的智慧,她的道德,她的情趣,她的行为,应当由她的处境来解释。
其形成既是女性对自身处境的反应,也是社会风俗所施加影响的结果。
童年和少女时代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对女性气质的形成“功不可没”。
第四,作者说被支配地位的形成女性本身有“共谋”的成分。
在男性允诺的利益诱惑下,女性主动接受了这地位和身份。
尽管这地位使她丧失了主体的超越性,置身于“他者”地位的危险当中。
第五,作者对工业发展和思想启蒙推动的女性解放运动和新女性的诞生以及男女平等的前景持乐观态度。
男女平等并非否认两性差异,而是尊重差异,也尊重彼此的主体性,废除两性间存在的压迫愚昧欺骗等,实现彼此的充分自由发展。
唯有此,两性之间才能形成真正的健康的手足关系。
展望前景,笔者总结一句话就是,“男性需放手,女人要给力”!二、关于“他者”在《第二性》的引言中,她先为自己锻造出进行这种文化分析的工具--她启用他者这个概念做为女性境况的一个基本描述。
这本书的第一位中文译者陶铁柱先生充分意识到这个名词的重要性,专门为这个词的翻译作了下列注释:他者,the other 的真正含义,是指那些没有或丧失了自我意识、处在他人或环境的支配下、完全处于客体地位、失去了主观人格的被异化了的人。
这个术语不但是理解本书点的关键,也是理解存在主义的关键。
波伏娃阐明了女性做为他者身份。
女性有史以来一直处于附属于男性状态,她们的他者地位看起来更绝对,看起来是自然现象,无更变的可能。
女性没有过去,没有历史、没有自己的宗教。
无产阶级可以提议消灭统治阶级,但是女性不可能梦想男性的灭绝。
当男人把女人置于他者的地位,他可以期望她表现出死心塌地的合作。
女性不能担当主体,因为她常常缺乏资源,她感到束缚的必要性,她甚至对这样的角色感到满意。
女性的基本特质是:她在由两个相依为命的成分铸成的总体中充当那另外的“缘起”。
在第二章「历史」中,波伏娃进一步将女性异化的起始追溯到人类集体意识蒙昧的早期。
他者与意识如同分币的正反两面,而在最初的耕种者的意识里,自然与母体,因两者无限神秘的生育能力,和而为一。
女性相对于人类社会的外在位置,即使在后来产生了以人为形象的上帝之后,也没有改变:。
在游牧人群中,生育几乎是一些意外事件,土地的富饶还不为人知晓。
最初的耕种者惊叹犁耙翻开的土地与母性身体多产的奥妙;他知道自己与牲畜、庄稼一样曾被生育,希望自己的部落生养更多的人,让部落绵延不断,同时保持土地的肥沃。
最初的耕种者还在技术与神秘之间迟疑着。
他或多或少地知道交配的功用以及他开发土地时所采用的技术的威力,但他仍然感到子嗣与作物同是神的礼物,女性身体似乎包藏着神秘的生命源泉。
他无法在想到自己的同时不想到他者;他用双重的眼光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