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综合课程设计的难点与策略
综合实践的教学重难点(3篇)
第1篇一、引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体验等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然而,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重难点问题,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克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重难点进行分析。
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重难点1. 教学内容的重难点(1)内容选择与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和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内容,并将其进行有效整合,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难点。
(2)跨学科知识的融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整合与创新。
2. 教学方法的重难点(1)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较高要求。
(2)合作学习的引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分工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3. 教学评价的重难点(1)评价标准的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标准与传统课程有所不同,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2)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是教学评价的一个难点。
4. 教学资源整合与利用的重难点(1)校内外资源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将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整合,提高教学效果,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三、应对教学重难点的策略1. 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综合素养(1)组织教师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相关培训,提高教师对课程理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认识。
突破综合实践教学重难点(3篇)
第1篇一、引言综合实践教学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综合实践教学存在一些重难点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本文将从重难点问题的成因、解决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突破综合实践教学的重难点。
二、综合实践教学重难点问题及成因1. 重难点问题(1)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部分实践教学课程内容陈旧,无法满足学生未来就业和发展的需求。
(2)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实践教学需要大量的实验设备、场地和师资力量,而实际教学中,这些资源往往不足。
(3)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过于单一,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4)学生实践能力不足。
部分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难以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2. 成因分析(1)教育观念落后。
部分教师对综合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2)实践教学资源投入不足。
学校对实践教学资源的投入不足,导致实践教学资源匮乏。
(3)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4)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实践机会,导致实践能力不足。
三、突破综合实践教学重难点的策略1. 改革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与实际需求契合度(1)加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结合行业需求,优化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提高实践教学与实际需求的契合度。
(2)引入行业前沿技术。
将行业前沿技术引入实践教学课程,使学生了解行业最新动态,提高实践能力。
2. 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1)加大实践教学资源投入。
学校应加大对实践教学资源的投入,提高实践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
(2)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
与相关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共享实践教学资源,拓宽实践教学渠道。
3. 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1)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多方面纳入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实践计划教学重难点(3篇)
第1篇一、引言综合实践计划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实施综合实践计划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教学的重难点,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本文将围绕综合实践计划教学的重难点进行分析,以期为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综合实践计划教学的重难点1. 教学目标的制定(1)重难点:如何制定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是综合实践计划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关注以下重难点:1.1 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确保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需求相符合。
1.2 明确教学目标的方向性:教学目标应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方向,提高学习效率。
1.3 注重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教学目标应具有层次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取得成就感。
(2)教学策略: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制定为实现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2.1 调查了解学生: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
2.2 分析课程内容:结合课程内容,明确教学目标的方向性。
2.3 分层次设计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将教学目标分为不同层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
2.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1)重难点:如何组织与实施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综合实践计划教学的核心,教师需要关注以下重难点:2.2.1 教学内容的整合:将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
2.2.2 教学方法的创新: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2.3 教学资源的整合: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
(2)教学策略:如何实现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为实现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2.2.1 设计实践性教学活动:将课程内容融入实践性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重难点(2篇)
第1篇一、引言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教学的重难点,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实现教学目标。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重难点进行分析。
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重难点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整合(1)重难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整合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首要任务。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具有实践性、探究性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
同时,要将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跨学科的学习主题。
(2)解决方法: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教学内容选择与整合的重难点:- 研究学生特点,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结合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跨学科整合,挖掘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优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2. 教学方法的运用(1)重难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面临教学方法运用不当的问题。
(2)解决方法: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教学方法运用的重难点:- 丰富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角色扮演等;- 结合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教学效果;- 加强教学反思,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3.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重难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往往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2)解决方法: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难点:- 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强化实践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4. 评价方式的改革(1)重难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评价方式往往存在单一、主观性强等问题。
综合实践课程教学重难点(3篇)
第1篇一、引言综合实践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课程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综合实践课程教学的重难点。
二、教学重难点概述1. 教学重难点定义教学重难点是指在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重难点是课程教学的核心,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2. 综合实践课程教学重难点特点(1)综合性:综合实践课程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教学重难点具有跨学科、跨领域的特点。
(2)实践性:综合实践课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重难点与学生的实践操作密切相关。
(3)层次性:综合实践课程教学重难点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段的学生,教学重难点有所不同。
三、综合实践课程教学重难点分析1. 知识与技能方面的重难点(1)跨学科知识融合:综合实践课程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各学科知识进行有效融合。
(2)实践操作技能: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以掌握相关技能,如实验操作、模型制作等。
(3)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难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有效解决。
2. 态度与方法方面的重难点(1)创新意识:学生在面对问题时,难以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2)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主动探究、主动思考。
(3)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在团队协作过程中,难以发挥自身优势,共同完成任务。
四、综合实践课程教学重难点应对策略1. 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应对策略(1)注重跨学科知识融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将各学科知识进行有效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强化实践操作技能训练:通过开展实验、模型制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案例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态度与方法方面的应对策略(1)激发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勇于质疑、敢于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综合实践活动_教学难点(2篇)
第1篇一、引言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改背景下的一种新型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需要面对诸多教学难点,这些难点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成长。
本文将分析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的难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教学难点分析1. 学生兴趣难以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丰富,但部分学生对此类课程缺乏兴趣,导致参与度不高。
这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难以引起学生共鸣;(2)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3)评价方式过于注重结果,忽视学生过程体验。
2. 教学资源不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师资、设备、场地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校往往面临资源不足的问题,导致课程开展困难。
(1)师资力量不足,教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2)教学设备陈旧,难以满足现代教育需求;(3)场地受限,难以满足课程开展需求。
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但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依赖性强,难以独立完成任务。
(1)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2)学生缺乏时间管理能力,难以合理安排学习任务;(3)学生缺乏问题解决能力,面对困难时容易退缩。
4. 评价体系不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难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1)评价方式单一,忽视学生个性发展;(2)评价内容片面,只关注学生知识掌握,忽视能力培养;(3)评价主体单一,只注重教师评价,忽视学生自评和互评。
三、解决策略1. 激发学生兴趣(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贴近生活的课程内容;(2)创新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游戏等手段,提高课堂趣味性;(3)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关注学生过程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优化教学资源(1)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2)更新教学设备,满足现代教育需求;(3)拓展场地资源,为课程开展提供保障。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1)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教授学生时间管理方法,提高学生时间利用率;(3)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创新。
综合实践课程难题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综合实践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之间找到平衡点。
然而,在实施综合实践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诸多难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综合实践课程难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难题一:理论与实践脱节综合实践课程的核心在于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往往存在脱节现象。
1. 理论知识过于抽象,难以与实际相结合。
部分教师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2. 实践环节缺乏针对性。
部分学校在设置实践课程时,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使得实践环节与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脱节。
3.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部分学校由于经费、师资等原因,导致实践教学资源匮乏,难以满足学生实践需求。
二、难题二:师资力量不足综合实践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当前我国高校教师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 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部分教师长期从事理论研究,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2. 教师团队结构不合理。
部分学校教师团队中,理论型教师较多,实践型教师较少,导致综合实践课程难以有效开展。
3. 教师培训体系不完善。
部分学校对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培训不足,使得教师在开展综合实践课程时缺乏信心和技巧。
三、难题三:评价体系不健全综合实践课程的评价体系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然而,当前我国综合实践课程评价体系存在以下问题:1. 评价标准单一。
部分学校仅以学生的实践报告、实验成绩等作为评价依据,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2. 评价主体单一。
部分学校评价工作主要由教师负责,缺乏学生、家长等多元评价主体的参与。
3. 评价结果反馈不及时。
部分学校评价工作结束后,未能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和教师,导致改进措施难以落实。
综合实践的教学重点难点(3篇)
第1篇一、引言综合实践课程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以确保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本文将针对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探讨。
二、综合实践的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综合实践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实践。
具体措施包括:(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创新设计;(4)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创新思维。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目标。
教师应注重以下方面:(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2)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沟通、协调和分工;(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4)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确保实践活动安全有序进行。
3.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实践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1)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2)文化素质: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文化素养;(3)身心素质: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4)审美素质: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审美眼光、丰富的审美情趣和较高的审美能力。
三、综合实践的教学难点1. 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综合实践课程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教学内容广泛而深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在深度与广度之间寻求平衡,既要保证学生对各个领域的了解,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2. 学生个体差异的处理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课程设计困难及解决方案
课程设计困难及解决方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第三章“生物的遗传与进化”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包括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遗传规律、生物进化的证据和机制等。
学生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遗传现象,评估不同生物进化理论的合理性,并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描述DNA的结构和功能,列出主要的遗传规律,以及识别和解释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和机制。
技能目标则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能够运用遗传和进化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遗传实验预测后代的基因型比例,分析生物化石记录来推断古生物的生存环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着重于培养学生尊重科学探究的态度,能够理性思考和评价不同进化理论的科学性和社会影响。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围绕第三章“生物的遗传与进化”展开,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基因的概念与基因突变。
2.遗传规律:孟德尔遗传定律,染色体遗传学,基因重组。
3.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分布,比较解剖学。
4.生物进化的机制:自然选择,基因流,基因漂变,共同进化。
教学大纲将按照以下顺序展开:•第1周: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第2周:遗传规律及其应用•第3周:生物进化的证据与历史•第4周:生物进化的机制及其现代意义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用于讲解复杂的概念和原理,辅以实例和案例分析。
2.讨论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问题的不同角度。
3.实验法:设计相关的遗传实验,如果蝇杂交实验,使学生能够亲手操作,直观理解遗传规律。
4.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动画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形象理解DNA结构和生物进化过程。
四、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准备将注重多样性和实用性,包括:1.教材:《生物学》教科书,提供核心知识和学习指导。
2.参考书籍:选取几本进化学方面的经典著作,供有兴趣深入研究的学生阅读。
综合实践课教学中的难点(3篇)
第1篇一、引言综合实践课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然而,在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难点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本文将分析综合实践课教学中的难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综合实践课教学中的难点1. 教学目标不明确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目标与学科课程有所不同,它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目标认识不清,导致教学活动缺乏针对性。
教学目标不明确是综合实践课教学的一大难点。
2. 教学内容难以整合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科学、技术、艺术、体育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综合素养。
然而,由于学科知识的复杂性,教师往往难以把握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导致教学内容难以整合。
3. 教学方法单一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方法应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单一限制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4. 评价体系不完善综合实践课的评价体系应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评价体系不完善是综合实践课教学的一大难点。
5. 资源配置不足综合实践课的教学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实验器材、场地、师资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校资源配置不足,影响了教学活动的开展。
资源配置不足是综合实践课教学的一大难点。
6. 学生参与度不高综合实践课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兴趣、自信心等原因,参与度不高。
学生参与度不高是综合实践课教学的一大难点。
三、解决策略1. 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应充分认识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目标,将其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明确教学目标,使教学活动具有针对性。
目前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目前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缺乏实践性
目前的课程设计更多地偏向于理论性,缺乏实践性的内容。
学生只是被要求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缺乏机会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这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够强,无法真正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
二、缺乏跨学科的融合
在课程设计中,各学科之间存在较大的孤立性,缺乏跨学科的融合。
这限制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个问题或项目往往需要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完整地解决,而现有的课程设计很难满足这一需求。
三、缺乏个性化的设置
目前的课程设计过于统一,缺乏个性化的设置。
学校往往把同样的课程设计应用于所有学生,无法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特点。
这导致了学生的研究动力不足和研究效果的下降。
四、缺乏现实应用导向
现有的课程设计更多地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现实应用导向。
这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难以理解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场景。
课程设计应更注重提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和真实情境,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用能力。
五、缺乏反馈机制
目前的课程设计很少提供有效的反馈机制。
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后,往往无法获得及时的评价和指导,难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缺乏反馈机制将影响学生的研究效果和进步。
综上所述,目前课程设计存在着缺乏实践性、缺乏跨学科的融合、缺乏个性化的设置、缺乏现实应用导向以及缺乏反馈机制等问题和不足。
为了改进课程设计,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性教学、跨学科融合、个性化设置、现实应用导向以及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探讨综合实践课教学中的难点以及策略-最新教育资料
探讨综合实践课教学中的难点以及策略一、综合实践课教学中的难点新背景下,我国的素质教育发展进一步深入,综合实践课的开展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在综合实践课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难题和不可忽视的问题。
例如,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方法仍然不能使实践课教学的作用得到真正的发挥,组织的实践活动并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心理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比较薄弱,不能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以及增强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计划也没有达到期望值,如此,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就受到了直接的影响。
实践课教学缺乏创新元素和创新手段,仍然没有突破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束缚,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兴趣等等,这些都是目前综合实践课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也是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需要提出相关策略来推进实践课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综合实践课有效教学策略(一)师生互换角色,以学生为主体在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师是主体,是教学的主导者,向学生讲授和灌输知识,对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观念具有很大的约束性,没有考虑到让学生自己思考,主动发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将创新理念和创新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工作中。
在综合实践课教学中,师生进行角色转换,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和课下的“主持人”“主导者”,教师扮演引导和辅助的角色。
教师通过不同的引入法将学生的思路带领到正题上,然后让学生主动思考和研究,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将课本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
将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以往自行规定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及过程等这些程序,让学生自己来确定。
教师从“确定者”转向为“预定者”,由学生自己创设学习目标,准备探究步骤,不必按照老师的安排进行,加入学生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另外,教师要积极与学生沟通,培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耐心听学生的意见,更有利于导入式教学工作的展开,为学生营造民主、活泼的学习氛围。
综合实践的教学难点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改下的一种新型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综合实践活动存在许多难点,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本文将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难点进行分析,以期为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教学难点分析1. 学生参与度不高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表现为对活动不感兴趣、参与积极性低、缺乏主动性。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认识不足。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这是“玩”的课程,导致他们对活动不感兴趣。
(2)活动设计不合理。
部分教师在设计活动时,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导致活动内容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3)评价机制不完善。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过程评价,但部分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过于注重结果,忽视了学生的过程体验,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2. 教师指导能力不足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指导能力,包括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指导能力不足,表现为以下方面:(1)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缺乏了解。
部分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理念、方法、策略等方面的认识不足,导致他们在教学中难以有效指导学生。
(2)教师组织能力不足。
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包括活动策划、时间安排、资源整合等。
然而,部分教师在这方面的能力不足,导致活动难以顺利进行。
(3)教师沟通协调能力不足。
综合实践活动涉及多个学科、多个领域,需要教师与其他教师、学生、家长等进行有效沟通协调。
然而,部分教师在沟通协调方面存在困难,导致活动效果不佳。
3. 教学资源不足综合实践活动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支撑,包括场地、设备、材料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学资源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1)场地资源不足。
综合实践课教学重难点(3篇)
第1篇一、引言综合实践课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的重难点,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综合实践课教学的重难点进行分析。
二、综合实践课教学的重难点1. 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方向。
在综合实践课教学中,确立教学目标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明确性: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便于教师和学生理解和实施。
(2)可操作性:教学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层次性:教学目标要具有层次性,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重难点分析: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
(2)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教学内容的选取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应具有多样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在选取教学内容时,教师应遵循以下原则:(1)贴近学生生活: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具有挑战性:教学内容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体现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应体现各学科的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重难点分析:在选取教学内容时,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选取具有吸引力的教学内容。
(2)结合实际,选取具有实践性的教学内容。
(3)注重学科交叉,选取具有综合性的教学内容。
3. 教学方法的运用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运用教学方法时,教师应遵循以下原则:(1)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注重实践: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设计难点与解决办法
课程设计难点与解决办法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第五章节“生物的多样性”的核心概念,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掌握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知识目标具体包括:1.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及其价值。
2.掌握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能够进行生物分类。
3.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具体包括:1.能够运用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对生物进行分类。
2.能够分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及其保护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具体包括:1.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提高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五章节“生物的多样性”的内容,具体包括: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及其价值。
2.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介绍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及其价值。
第二课时:讲解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进行生物分类的实践操作。
第三课时:介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第四课时: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活动,总结课程内容。
三、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及其价值,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案例,使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及其效果。
4.实验法:进行生物分类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生物》课本第五章节“生物的多样性”。
2.参考书:提供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参考书籍,供学生课后阅读。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展示生物多样性的相关内容。
综合实践备课难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然而,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遇到诸多难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综合实践备课的难点。
一、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整合1. 内容选择困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科学、技术、艺术、体育、社会等。
教师在进行课程内容选择时,往往面临以下问题:(1)课程内容众多,难以取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实际情况进行筛选,但往往难以取舍。
(2)课程内容更新较快。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一些课程内容可能已经过时,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2. 内容整合困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教师将不同领域的内容进行整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然而,在实际备课过程中,教师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1)知识体系不完整。
教师对某个领域的内容了解不全面,导致课程内容整合不完整。
(2)学科界限模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跨学科学习,但教师在整合过程中可能会模糊学科界限,导致课程内容过于杂乱。
二、教学方法与策略1. 教学方法单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
2. 教学策略不灵活教师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备课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制定灵活的教学策略。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1)教学策略僵化。
教师过分依赖教案,未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教学评价单一。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局限于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 资源开发困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课程资源,包括教材、教具、场地、设备等。
然而,在实际备课过程中,教师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1)资源匮乏。
学校或教师自身拥有的课程资源有限,难以满足课程需求。
课程设计困难及解决方法
课程设计困难及解决方法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并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XX学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培养对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充分考虑了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我们选择了与XX学科相关的教材和教学资源,制定了详细的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教材章节:第一章《XX学科的基本概念》、第二章《XX学科的基本原理》、第三章《XX学科的应用方法》等。
2.教学内容:每个章节包含若干个知识点,如A知识点《XX概念的定义与特点》、B知识点《XX原理的证明与应用》、C知识点《XX方法的步骤与实践》等。
我们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学科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们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实验法: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验证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资源我们选择了符合教学需求的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教学资源。
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出版社出版的XX学科教材,保证知识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成果,拓宽知识面。
教学设计方案遇到困难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学设计方案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以下是我近期在制定教学设计方案时遇到的困难及其解决策略。
一、困难一:教学内容过多,难以取舍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往往会面临教学内容过多的难题。
一方面,课程标准要求全面,另一方面,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各异,导致教学内容难以取舍。
解决策略:1. 分析学生需求:了解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
2. 整合教材资源:对教材进行梳理,将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整合,避免重复教学。
3. 优化教学环节:针对重点、难点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困难二:教学时间不足,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教学时间不足是许多教师面临的困境。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教学质量,成为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解决策略:1. 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
2. 提高教学效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布置课后作业、开展课外活动等方式,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
三、困难三:教学资源匮乏,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在贫困地区或学校,教学资源匮乏是制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成为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解决策略:1. 拓展资源渠道:积极寻求社会、企业等外部资源的支持,丰富教学资源。
2. 创新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3. 学生互助学习: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共同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四、困难四:教师自身能力不足,难以胜任教学任务教师自身能力不足,如教学方法单一、课堂管理能力差等,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解决策略:1. 加强自身学习: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2. 参加培训:积极参加各类教育培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综合实践课教学中的难点(2篇)
第1篇一、引言综合实践课是新课改背景下的一种新型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它打破了传统学科教学的界限,将各个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
然而,在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难点,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教学效果,也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分析综合实践课教学中的难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综合实践课教学中的难点1. 教学目标不明确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目标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过于笼统,缺乏具体性。
例如,将教学目标定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未具体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脱节。
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需求不符,导致学生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缺乏层次性。
教师未能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差异,制定出具有层次性的教学目标。
2. 教学内容难以整合综合实践课要求将各个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形成有机的整体。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难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效整合。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科知识之间缺乏联系。
教师未能挖掘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教学内容孤立无援。
(2)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
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大,导致学生难以产生共鸣。
(3)教学内容过于复杂。
教师为了追求知识面的广度,将教学内容安排得过于复杂,使学生难以消化吸收。
3. 教学方法单一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方法应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教师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2)缺乏互动性。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足,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参与度不高。
(3)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
综合实践的教学重点难点(2篇)
第1篇一、引言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改背景下的一种新型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
本文将从教学重点和难点两个方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探讨。
二、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具体措施如下:(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
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尝试、敢于失败,从失败中汲取经验,逐步提高创新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需要与同伴合作完成项目,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具体措施如下:(1)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计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如实验、调查、制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3)注重实践成果的展示与评价。
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实践活动成果进行总结和反思,提高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自然、艺术等方面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同伴、教师、社会人士等进行沟通,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表达,提高沟通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综合课程设计的难点与策略西南师范大学范蔚综合课程建设是当前学校课程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
它对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全体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就综合课程设计难点和策略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综合课程的特点与优势(一)综合课程的特点综合课程相对于分科课程而言,具有这样一些特点。
1.综合课程的目标通常指向学生知识的增广与统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等。
例如,广东省进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就开设了综合理科和综合文科课程。
其中拟定的综合理科的目标,是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与现代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的科学知识,增进对自身社会和现代科技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适应现代生活的基本能力。
拟定的综合文科的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现象,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学习研究社会的基本方法,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2.综合课程的内容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内容的组织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和学科界限,强调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整体性。
与分科课程一样,综合课程也有自己的体系和结构,但不同于分科课程主要以知识的逻辑顺序作为课程结构的基本线索,综合课程体系建构的依据有着一定的复杂多样性,由于目标的不同,不同的综合课程在结构上有松散和严密之别。
3.综合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是灵活多样的。
综合课程的类型是多样的,有融合课程、关联课程、广域课程、问题课程等,相应的学习活动方式也有所不同,单从课程实施的时间和空间安排上看,有的有固定的时间,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有的在时间安排上则比较灵活机动,可以在课外和校外活动中开展。
(二)综合课程的优势开设综合课程的优势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适应科技迅猛发展的态势,及时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容纳科技发展和社会需要而提出的新内容。
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科目是有限的,各门学科内部的知识容量也是有限的,面对科技发展、知识激增的事实,及时地吐故纳新是学校课程建设必需解决的问题。
开设综合课程,由于其结构体系可严密也可松散、相对灵活,给内容的组织安排创造了较为便利的条件,从而可以容纳较多的新内容,及时反映科技的新动态。
特别是一些新的、跨学科的教育内容,以综合课程的形式开设比较方便,具体的实施也比较灵活。
如人口教育、青少年性教育、生态平衡教育、环境保护教育、能源教育、法制教育等等,都可以通过集约化的综合课程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二,既有助于减少课程门类、避免重复、减轻课业负担,又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克服科学知识的割裂,使学生学会主动求知的方法,增强他们对世界的整体认识能力和横向思维能力,促进知能的迁移。
从而有助于造就基础知识全面而不偏废的、对社会对未来适应性较强的合格公民。
由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性质与任务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和初中开设综合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综合课程为学生打下宽厚的知识基础,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
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分科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一些基础工具性学科,如语文、数学、外语等,由于它们自身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它们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为了保证学生有效地掌握并运用这些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将这些学科分科开设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综合课程设计的难点开设综合课程已经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
怎样开设综合课程?以什么依据将相关内容综合起来?是综合课程建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目前对综合课程误解最多的就是,认为综合课程无非是把多门学科的知识简单凑合在一起所构成的“拼盘式”课程。
而一些地区和学校的综合课程设置实际上也是采劝拼盘式”的办法。
这种“拼盘式”的课程,往往会导致学生获得比较肤浅的、杂乱无序的知识,影响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提高。
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要克服“拼盘式”课程的不足,主要是要科学地确定综合课程的设计原理,找到哪些科目可以综合、哪些科目应该综合的客观规律和科学依据,这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其中,核心的问题是科学地确定综合课程的综合度,即综合的范围与强度。
一般而言,综合的范围是指综合课程内容所包含的学科领域的广度。
如融合课程的综合广度就小于广域课程的综合广度。
综合的广度大小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决定,实际上,综合的范围并非越大越好。
如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小学开设的“自然科”和“社会科”,其综合的范围多是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来设定的;而到了高中阶段,在开设分科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综合理科”“社会研究”等科,综合的范围则多是围绕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等重大问题来设定的。
此其一。
其二,综合的强度是指综合课程中知识内容之间内在联系的强弱程度。
关于综合的强度,美国学者布卢姆曾区分为配合、联合和合并三种程度。
前面所述的关联课程的综合强度就是配合,融合课程的综合强度就是联合,问题课程的综合强度接近合并。
目前我国教育实践中出现的综合课程,一般是按配合、联合的办法来进行综合的,达到合并程度的综合课程不多,所以被称为“拼盘式”课程。
那种知识内容高度融合的、逻辑严密的、结构紧凑的综合课程还严重缺乏,设计高水平的综合课程乃是当务之急。
三、综合课程设计的基本策略(一)综合课程目标的确立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校具有不同的性质、肩负着不同的任务,具体的培养目标也不同,这直接制约着学校的课程目标,其中也包括综合课程的目标。
如小学、初中的培养目标是使儿童和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矗小学和初中重在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打基础,当前,小学初中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阶段,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为此,弄清学生基本素质所包含的具体要素及要素之间的有机构成,才能科学地确定课程目标。
综合课程的目标也应该以此为依据,例如,素质教育对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而决定了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目标是要帮助学生打下宽广而扎实的知识技能基础,并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
加之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决定了教给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宜宽不宜深,宜扎实不宜肤浅,考虑到一些基础工具性学科自身的性质与功用,应分科设置,加强基储提高质量。
而其他教育内容则可以用综合的方式来设计,以使学生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内容能够有一个大致的、概览式的了解,保证学生所获得的关于世界的知识经验的相对完整性。
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因不同的流向而有所不同,但不管是为升学做准备,还是为就业做准备,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仍是基础和前提,特别是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构建,对于学生继续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合高中生的年龄特征,除了一些分科课程要继续深化加强之外,其他教育内容要尽量注意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并注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所以,也要考虑综合课程的建设问题。
一般而言,高中综合课程的目标通常指向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求知方法和实践能力的获得,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等方面。
(二)综合课程综合度的确定综合课程的目标规定了在一定的时限内,学生基本素质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应该达到的标准。
综合课程所预期的目标直接制约着综合课程的综合度,如果综合课程的目标指向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那么其综合的范围较大,综合的程度可以较弱,即课程内部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结构可以比较松散;如果综合课程的目标指向统整学生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世界的完整图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其综合的范围可大可小,即可以是同一个科学领域内部各子学科的综合,也可以是广域式或跨域式的综合,综合的程度较强,课程内部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结构比较严密。
现代社会需要身心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过去那种分科很细,过于专门化的“学问中心课程”,既不能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也不能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尤其不适合基础教育阶段普遍提高全体受教育者基本素质的需要,为此,学科课程的改革出现了综合化的趋势。
其中,既有学科内部的整合,又有学科之间的综合。
例如,我国中小学数学改革,以培养全体学生的数学素质为改革目标,针对传统的数学知识体系内容陈旧,封闭固定,忽视应用,缺乏弹性等不足,对中小学数学课程进行改革,从以前按16~17世纪的数学来组织数学课程内容,转移到按未来社会对公民所要求的数学思想方法来选择并安排课程内容;从过去的纯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实用数学、大众数学,着眼于拓宽数学知识面,注意增加具有广泛应用性的数学内容,注重现代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使学生能够尽早体会数学的全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重大价值,并强调解决问题能力及数学品质的培养等。
由此,数学课程内容的安排超越了传统数学课程分科过细、封闭陈旧的局限,知识内部的联系按新的思路进行整合,其综合的范围有所拓宽,综合的程度仍然较强,但不是过去那种按纯数学的逻辑顺序来组织内容,而是在统整了来自学科、学生、社会三方面的需要的基础上,按新的思路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除了学科内部的调整之外,更多的是考虑学科之间的联系。
由于不同的综合课程的目标不同,其综合度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通常,综合度的高低与如何反映客观现实的思路和方式有较大的关系。
若要让学生分门别类地学习人类已有的科学文化知识,达到对客观世界某一领域、某一侧面的认识,或者是要培养某一学科领域的专门人才,学科之间就不必综合;若要让学生全面整体地、生动形象地认识客观世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单靠分科课程是不行的,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是不行的,那么就应该增强课程的综合度。
目前出现的“STS”课程,就是一种综合度较高的综合课程。
这种课程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三者结合起来,课程内容的安排已不再仅仅以科学知识本身的体系作为依据,它可以按照需要探讨的现实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也可以增加与科学知识相关的技术发展内容或和学科知识技能相关的社会知识等等。
又如,那些广域式、跨域式的课程,课程内容力求反映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从这一思路出发将客观对象所包含的各种特性和功能等,以及这一客观对象所涉及的各科知识统一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以利于学生全面认识客观对象。
美国中学的“地球科学”就是这种广域式的综合课程,这一科目将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等多门学科高度融合为一个新的知识系统,它有自己的逻辑结构,将天体史、自然史、人类文明史等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便于学生形成对世界的整体认识。
(三)综合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合理的综合度是安排综合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它直接决定知识内容的取舍与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