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一坳陷古近系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
幕式裂陷控洼背景下的烃源岩分布及岩浆改造——以珠一坳陷番禺4洼为例

DOI: 10.16562/ki.0256-1492.2021012501幕式裂陷控洼背景下的烃源岩分布及岩浆改造——以珠一坳陷番禺4洼为例高阳东,林鹤鸣,汪旭东,刘培,李振升,张琴,熊万林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深圳 518000摘要:经历裂陷I 幕a 期强烈裂陷,a 期末北部的抬升和岩浆活动,至裂陷I 幕b 期北洼萎缩、南洼扩大、新形成北西洼,洼陷整体走向从NE-SW 转变为NEE-SSW ,珠琼运动II 幕整体接受抬升剥蚀。
在裂陷I 幕演化过程中,半深湖-深湖亚相自下而上呈现自 NE 向 SW 迁移特征。
上文昌组烃源岩面积较大,但仅南部厚度较大,本身湖相有机质含量较高;下文昌组半深湖-深湖亚相烃源岩面积相对较小,北部在I 幕a 期末被剥蚀后厚度仍较大,南部厚度较小,岩浆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促进下文昌组有机质成熟、加速成烃的作用。
上、下文昌组半深湖-深湖亚相烃源岩具有差异分布的特征,下文昌组的生烃强度优于上文昌组。
关键词:幕式裂陷;岩浆活动;惠州运动;烃源岩;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番禺4洼中图分类号:P736 文献标识码:ASource rock distribution pattern in an episodic rifting sag and later stage magmatiic reformation: A case from Panyu 4 sag, Zhu I DepressionGAO Yangdong, LIN Heming, WANG Xudong, LIU Pei, LI Zhensheng, ZHANG Qin, XIONG Wanlin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oration Limited-Shenzhen, Shenzhen 518000, ChinaAbstract: The Panyu 4, a sag in the Zhu Ⅰ Depression with relatively high degree of exploration, is formed by episodic rifting and reformed by later stage magmatism.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source rocks in the sag is the key issue to current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The latest seismic interpretation, together with th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f core data, logging data, geochemical data, suggests that the Wenchang Formation in the Panyu 4 sag has a typical two-layer structure. After intensive rifting in the Stage a of the Rifting Episode I, the uplifting and magmatism in the north of the sag caused the shrinkage of the sag N, the expansion of the sag S and the formation of sag NW. The general strike of the Panyu 4sag changed form NE-SW to NEE- SSW. In the second Rifting Episode, the Zhu-Qiong movement gave rise to the regional uplifting followed by denudation. In the Rifting Episode I, semi-deep lake deposits gradually turned to deep lacustrine facies from bottom to top following the NE-SW direction. The Lower Wenchang Formation has relatively smaller distribution area for semi-deep and deep lacustrine deposits which is the major source rocks currently in exploration. The Upper Wenchang Formation has larger area in terms of source rock distribution. However,thick source rocks only distributed in the south, where is rich in organic matter and lack of magmatism. Although the lower Wenchang Formation was denuded in the north by the end of the Stage a of the Rifting Episode I, the source rock in the north is thicker than that in the south. The magmatism may enhance the maturity of organic matter and promote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n the Lower Wenchang Formation.The semi-deep and deep lacustrine facies source rocks in the Upper and Lower Wenchang Formations are rather different and the hydrocarbon-generating intensity in the Lower Wenchang Formation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Upper.Key words: episodic rifting; magmatism; Huizhou movement; source rocks;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Zhu I Depression; Panyu 4 sag中国东部新生代裂陷盆地一般经历从早期裂陷到晚期裂后拗陷的演化过程,裂陷阶段表现为幕式演化,其特征为断裂活动的多期性,断裂活动强度、展布方向和构造格架发生明显的变化[1-2]。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韩江组-万山组旋回地层学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韩江组-万山组旋回地层学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是中国南方的沉积盆地,近年来发现了大量旋回地层,其中以韩江组-万山组为代表。
这些地层的研究
对于研究珠江口盆地地质历史和生物进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韩江组-万山组旋回地层学是研究该地层的学科,主要包括地
层划分、沉积环境、沉积旋回和油气勘探等方面。
地层划分方面,韩江组-万山组共分为5个段,从下到上分别
为万山1段、万山2段、韩江1段、韩江2段和南昆仑段。
其中,韩江组的时间跨度为晚志留世早期到早泥盆世晚期,万山组的时间跨度为晚志留世末期到早泥盆世晚期。
沉积环境方面,韩江组-万山组主要发育在海侵-海退期间,其
沉积环境大致可以分为陆源三角洲、海湾、浅海台地等。
整个环境以靠近陆源地区的部分为主,远离陆源的部分多为浅海和近岸环境。
沉积旋回方面,韩江组-万山组中发育了一系列的旋回,其时
间上大致为3-8万年不等。
旋回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沉积环
境和沉积物的组成、厚度等方面。
其中较明显的是第三次和第七次旋回,这两次旋回相对于其他旋回来说沉积量更大,沉积层次也更为清晰。
油气勘探方面,韩江组-万山组中含有大量的油气资源。
其中
最主要的是白云凹陷的裂缝岩气藏,这些气藏主要分布在韩江组-万山组中下部。
总体来说,韩江组-万山组的旋回地层学研究促进了对珠江口盆地地质历史和生物进化的了解,同时也为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
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海相高泥质砂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石油地质与工程2022年1月PETROLEUM GEOLOGY AND ENGINEERING 第36卷第1期文章编号:1673–8217(2022)01–0014–06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海相高泥质砂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陈一鸣,谢明英,闫正和,魏启任,卫喜辉,孙晓娜(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深圳518000)摘要:随着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油田群的发现并投入开发,发现大量高含泥质的海相砂坝储层,储层特征及开发特征与常规海相砂岩差异较大。
为研究其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以恩平凹陷A油田高泥质储层为例,对比其储层特征、开发特征和B油田常规海相砂岩储层的差异,研究表明:与常规海相砂岩储层相比,高泥质储层黏土矿物含量更高、孔喉更小、粒度更细、物性更差,开发过程中具有低阻产水、易出泥砂、能量不足的特点,明确了高泥质储层宏观上受控于弱水动力的沉积环境,细粒沉积物及黏土矿物的胶结作用是储层渗透率降低的主要因素,并对油田开发造成不利的影响。
关键词: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沉积环境;海相砂岩;高泥质储层中图分类号:TE112.23 文献标识码:A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marine high argillaceoussandstone in Enping sag of Pearl River Mouth basinCHEN Yiming, XIE Mingying, YAN Zhenghe, WEI Qiren, WEI Xihui, SUN Xiaona(Shenzhen Company of CNOOC (China) Co., Ltd. ,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oilfields in Enping sag of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many marine sand bar reservoirs with high argillaceous content have been found. Th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conventional marine sandstone. In order to study its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by taking the high argillaceous reservoir of A oilfield in Enping sag as an example, the differences of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it and the conventional marine sandstone reservoir of B oilfield are compared.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marine sandstone reservoir, high argillaceous reservoir has higher clay mineral content, smaller pore throat, finer particle size and worse physical propertie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w resistance, easy mud and sand production and insufficient energy. It makes clear that the high argillaceous reservoir is macroscopically controlled by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weak hydrodynamic force. The cementation of fine-grained sediments and clay minerals is the main factor for the reduction of reservoir permeability and has an adverse impact on oilfield development.Key words:Pearl River Mouth basin; Enping sag;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marine sandstone; high argillaceous reservoir南海珠江口盆地经过30年的开发实践,形成了独特的海相砂岩高速高效开发对策和技术,这类储层在珠江口盆地可称为常规海相砂岩储层,具有物性好、分布稳定、展布范围广、连通性好、边底水天收稿日期:2021–03–30;修订日期:2021–05–17。
珠江口盆地西江凹陷南部文昌组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研究

珠江口盆地西江凹陷南部文昌组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研究吴宇翔,柳保军,丁 琳,谢世文,李小平,舒 誉,刘冬青,王宇辰,郭 伟Study 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edimentary systems of the Wenchang Formation in the southern Xijiang depression of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WU Yuxiang, LIU Baojun, DING Lin, XIE Shiwen, LI Xiaoping, SHU Yu, LIU Dongqing, WANG Yuchen, and GUO Wei在线阅读 View online: https:///10.16562/ki.0256-1492.2021022001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Articles you may be interested in北康盆地基底卷入断层特征及其对南海南部构造演化的启示Features of the basement-involved faults in the Beikang Basin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1, 41(4): 116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得更多资讯信息吴宇翔,柳保军,丁琳,等. 珠江口盆地西江凹陷南部文昌组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研究[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22,42(1): 146-158.WU Yuxiang ,LIU Baojun ,DING Lin ,et al. Study 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edimentary systems of the Wenchang Formation in the southern Xijiang depression of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J]. Marine Geology & Quaternary Geology ,2022,42(1):146-158.珠江口盆地西江凹陷南部文昌组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研究吴宇翔1,2,柳保军1,2,丁琳1,2,谢世文1,2,李小平1,2,舒誉1,2,刘冬青1,2,王宇辰1,2,郭伟1,21.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深圳 5180002. 中海石油深海开发有限公司,深圳 518000摘要:珠江口盆地西江凹陷南部包括两个相邻洼陷:西江36洼和番禺4洼,钻探结果却揭示了截然不同的油气勘探前景,其中,番禺4洼探明储量已过亿吨,而西江36洼却未有商业发现,导致勘探上对西江36洼烃源潜力有所顾虑。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古近系珠海组近海潮汐沉积特征

关键词: 潮汐; 沉积构造; 相序组合; 地震相; 珠海组; 惠州凹陷
中图分类号: T E121 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8527( 2009) 05- 0767- 09
D e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O ffshore T idal D eposits in the Lower T ertiary Zhuhai F orm ation, H uizhou Depression, P earl R iver M outh B asin
惠州凹陷 珠海 组 珠 江组 为海 侵 沉积 序列, 潮汐韵律, 而且需要 砂泥的充分供 给。砂泥充 分
较早的认识是: 这一沉积序列自下而上经历了河 供给时, 潮汐层理由粉细砂岩与深灰色泥薄互 层 流三角洲 海陆交互相 ( 滨岸 ) 海相的沉积演化 组成; 泥质供给不足时, 互 层不清楚, 单层由 砂
1 古构造 古地理背景
大致经历了 3 个阶段: ( 1 ) 晚白垩世至早渐新 世为裂陷阶段; ( 2 ) 晚渐新世至中中新世为拗
惠州凹 陷位于 珠江口 盆地珠 一拗 陷的 中部。 陷阶 段; ( 3 ) 中 中 新 世 至 今 为 断 块 活 动 阶 段。
北部和西北部以北部 断阶带为界, 南部以东沙隆 断 陷和 拗陷 发展 阶段自 下而 上沉 积了 断陷期 的
潮汐作用控制下, 来自北西或北西西方向的古珠
江三角洲体系珠海组沉积早期以潮控三角洲为特
征, 之后海侵作用逐 渐加强, 以近 海潮汐相为主
要沉积特征。晚期东 沙隆起逐渐为 海水淹没, 潮
汐流作用减弱, 波浪 作用加强, 研 究区逐渐由潮 汐海岸演化成面向开 阔海的滨岸相。珠海组沉积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深部古近系储层特征及发育控制因素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深部古近系储层特征及发育控制因素龙更生;施和生;郑荣才;杜家元;陈淑慧;葛彦昭【摘要】惠州凹陷古近系自下而上依次发育文昌组、恩平组及珠海组,深部储层主要发育在恩平组和珠海组.储层的孔隙类型包括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黏土矿物微孔等次生孔隙,同时还含有剩余原生粒间孔和裂缝.其中,原生孔隙度平均为2.4%,占总孔隙度的22.2%;次生孔隙度为5.6%,占总孔隙度的65.2%;裂缝孔隙度为1.0%,占总孔隙度的12.5%.深层岩样的平均面孔率在9.1%.次生孔隙的发育大大提高了深层砂岩的储集性能,其成因主要是有机酸对砂岩骨架颗粒和基质组分的溶解作用.有机酸参与的溶蚀作用是储层的主要建设性成岩作用,长石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次生孔隙发育带深度范围主要为3500~4200m,物性相对较好;4200~4500m仍以发育次生孔隙为主,但由于晚期的再胶结和压实作用,孔隙度总体明显下降.恩平组储层主要发育在水下分流河道上,珠海组储层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及滨岸砂体.【期刊名称】《海相油气地质》【年(卷),期】2011(016)003【总页数】8页(P71-78)【关键词】惠州凹陷;古近系;储层特征;次生孔隙;成岩作用;控制因素【作者】龙更生;施和生;郑荣才;杜家元;陈淑慧;葛彦昭【作者单位】中海油深圳分公司;中海油深圳分公司;成都理工大学;中海油深圳分公司;中海油深圳分公司;华北油田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23惠州凹陷是珠江口盆地北部坳陷带内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1],是南海东部海域主要的原油生产基地。
先前的勘探主要针对中浅层的新近系,而对深层的古近系只是兼探,虽偶有发现,但尚未专门进行研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制于古近系的埋深较大和担心储层的风险。
随着勘探工作的深入、勘探难度的加大以及社会对油气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向深层进军正成为全球油气勘探的必然和热点[2-3],南海也是这样。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大中型油田地质特征及形成条件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大中型油田地质特征及形成条件张向涛;汪旭东;舒誉;张素芳;阙晓铭;佘清华;王艳飞【摘要】以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古近系文昌组A-1大中型油田为例,通过剖析其成藏要素和作用,探讨文昌组大中型油田的地质特征与形成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文昌组油气主要分布在文昌组下段,为构造—地层型油气藏;储层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岩,物性总体较差,为低孔低渗储层;原油为轻质油、油品好,成熟度Ro适中(Ro=0.73%);深层文昌组油水关系复杂,总体处于正常温压系统;断陷盆地斜坡区的构造背景控制了大面积储盖组合的形成,长期继承性的隆起是油气运移的优势指向区;良好的生烃条件与晚期强充注为大中型油田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油源;广泛分布的"甜点"优质储层与断裂结合形成大面积构造-地层圈闭,为油气聚集提供了场所;稳定的区域盖层保证油气在圈闭范围内大规模成藏,并在后期构造活动中不被破坏,有利于大面积原生轻质油藏保存.%A-1 large and medium oilfield of Paleogene Wenchang formation in Lufeng Sag of northeast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was studied to discuss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ing conditions of Wenchang formation large and medium oilfield through analyzing the elements and the proces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oil and gas of Wenchang formation mainly distributes in lower Wenchang formation, and it belongs to tectonic-stratigraphic oil and gas reservoirs. The reservoirs are dominated by braided river delta front edge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 and belong to low porosity and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The crude oil is light oil with moderate maturity (0.73%). There are complex oil-water relationships and normal temperature-pressure system in deep Wenchang Formation. Wenchang Formation in Lufeng Saghas favorable condition to form large and medium oilfields. The tectonic background of the slope area in Rifting basin controls the wide formation of reservoir cap combination, and long-term inherited uplift is the ascendant area for oil and gas migrating. Sufficient hydrocarbon source and late strong charging are favora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large and medium oilfields. Good quality reservoirs combine with fractures to form the large-area tectonic-stratigraphic traps, which provides perfect places for petroleum accumulation. Stable regional caps provide ideal environment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also ensure oil and gas traps not to be damaged in the late tectonic activity. These are favorable for large-area preservation of the light oil reservoirs.【期刊名称】《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7(048)011【总页数】11页(P2979-2989)【关键词】大中型油田;辫状河三角洲;油源;文昌组;珠江口盆地【作者】张向涛;汪旭东;舒誉;张素芳;阙晓铭;佘清华;王艳飞【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深圳,518000;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深圳,518000;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深圳,518000;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深圳,518000;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深圳,518000;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深圳,518000;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深圳,51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人们对陆丰凹陷的油气勘探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根据勘探目的层系的不同可分为2个阶段。
珠一坳陷陆丰地区文昌组成岩作用特征及孔隙发育成因

珠一坳陷陆丰地区文昌组成岩作用特征及孔隙发育成因吕正祥;文艺;赵福;曹勤明;张琴【摘要】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古近系石油资源丰富,其中的陆丰地区属于富烃凹陷.古近系石油主要蕴藏在文昌组砂岩的多种类型孔隙中,成岩作用特征决定了砂岩中发育的主要孔隙类型.以储层薄片显微定量分析为基础,结合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电子探针等分析,明确了古近系文昌组砂岩的成岩作用特征,获得了储层的各类孔隙组成及其含量分布,并进一步探索了储层主要孔隙的发育成因.文昌组砂岩主要发育颗粒溶蚀孔,其次是残余原生孔和胶结物溶孔.颗粒溶孔主要是由泥岩演化释放出的有机酸对长石溶蚀而成,其次是大气淡水造成的溶蚀;胶结物溶孔主要是由早期断裂、裂缝沟通大气淡水引起的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蚀而形成;残余原生孔的发育除与砂岩成分、结构成熟度相关度较高之外,还与地层抬升、早期压实破坏和早期油气充注形成的异常压力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邻近生烃凹陷的古斜坡、古隆起及其早期断裂发育的高能相沉积砂岩是陆丰地区文昌组砂岩孔隙发育的关键.研究结果对文昌组深埋藏砂岩的储层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特种油气藏》【年(卷),期】2019(026)003【总页数】6页(P18-23)【关键词】孔隙发育成因;成岩作用;孔隙类型;文昌组;陆丰地区;珠一坳陷【作者】吕正祥;文艺;赵福;曹勤明;张琴【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 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 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 610059;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深圳 51806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0 引言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属于富烃凹陷,远景石油储量丰富[1]。
近50 a以来,随着对古近系油气勘探的重视,先后发现LF14、LF13、LF8等油田和含油构造,显示了陆丰凹陷古近系文昌组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2-3]。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古近系油气富集规律及下一步勘探策略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古近系油气富集规律及下一步勘探策略MI Lijun;ZHANG Xiangtao;CHEN Weitao;LIU Pei;DU Jiayuan;YAO Jiali【摘要】随着新近系勘探程度的提高,古近系逐步成为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的重点勘探领域.从珠一坳陷油气成藏的关键地质条件出发,系统梳理古近系油气分布规律,探索其勘探潜力.珠一坳陷不同洼陷油气富集程度差距大,其中裂陷期构造活动强的洼陷易形成欠补偿湖盆,发育富生烃层系、形成富生烃洼陷;两幕裂陷形成了文昌组和恩平组2套烃源岩,其地化特征不同,形成两期油气充注;沉积演化的旋回性决定了三级层序及沉积体系的差异展布,导致不同洼陷储盖条件的差异.盆地格局和洼陷结构影响油气在平面上的展布,其中正常半地堑油气主要富集于缓坡带,低角度及复式半地堑油气在陡坡带、缓坡带均有分布;“源、断、砂”立体输导控制油气在纵向上分段聚集,“源-砂”、“断-砂”组合模式分别导致层内、层间富集的分段性;区域盖层控制规模性油气分布,其分布越稳定,油层数量和规模往往越大.珠一坳陷油气资源丰富,古近系勘探潜力大,下一步应围绕“富洼找优、差异勘探”思路,形成“一洼一突破、一带一油田”格局,并将二级构造带整体纳入勘探视野,连片评价并叠合勘探,重视构造转换带、缓坡带和隆起带等区带,有层次地推动该地区古近系勘探进程.【期刊名称】《中国海上油气》【年(卷),期】2018(030)006【总页数】13页(P1-13)【关键词】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古近系;盆地结构;富烃洼陷;优质相带;勘探策略【作者】MI Lijun;ZHANG Xiangtao;CHEN Weitao;LIU Pei;DU Jiayuan;YAO Jiali【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1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古近系受埋深大、储集物性差、经济门槛高、海上深层钻探费用高等因素的影响,一直作为烃源岩层系进行研究,缺少把其作为勘探目的层的系统分析。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古近系高自然伽马砂岩形成机制及油气地质意义

第 33 卷 第 2 期 2021 年 4 月
岩性油气藏 LITHOLOGIC RESERVOIRS
Vol. 33 No. 2 Apr. 2021
文章编号:1673-8926(2021)02-0093-11
DOI:10.12108/yxyqc.20210210
引用:向巧维,李小平,丁琳,等 .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古近系高自然伽马砂岩形成机制及油气地质意义 . 岩性油气藏,2021,33 (2):93-103.
珠江口盆地多口井钻遇古近系高自然伽马(GR) 砂岩,一般来说,GR 值异常与放射性异常有关,研
究该特殊现象有助于认清该区地质情况以及寻找 油气藏。王亮等[10]通过实验研究认为,四川盆地磨 溪构造储层高自然伽马砂岩的形成主要是由黏土 矿物中铀(U)、钍(Th)、钾(K)等 3 种元素含量偏高 导致;张小莉等[11]、孙佩等[12]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延 长组高自然伽马砂岩储层具有高长石含量、高 Th 含量的特征,成因可能与凝灰岩有关;于振锋等[13] 认为,海拉尔盆地乌南凹陷南一段高自然伽马砂岩 具有高 Th 或高 U 含量的特征,其中凝灰质导致 Th 富集,高黏土含量导致 U 富集。这些研究成果大多 仅揭示了元素的来源,未说明高自然伽马砂岩的成 因机制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预测油气勘探有利区 带。笔者采用珠一坳陷内 9 口井的放射性元素数 据分析、井震特征分析、岩性分析、轻重矿物成分分 析与对比等技术手段,详细剖析砂岩 GR 值异常的 主要原因及成因机制,以期为预测研究区油气成藏 有利区带提供依据。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地层及沉积演化特征分析

一直以来,珠江口盆地都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珠三坳陷位于该盆地的西部地区,坳陷的总面积约为3.6×104km 2。
目前,根据已探明的结果可知,珠三坳陷累计探明的原油地质储量已经过亿吨,油气主要集中在4个区域,已发现7个油田、3个气田以及若干个含油气的构造,该地区是我国南海北部大陆架地区主要的产油区之一[1–2]。
但是珠江口盆地的油气分布不集中,差异较大,而且受到现有条件的制约,目前对珠三坳陷的地层及沉积演化等研究工作都存在一定的困难[2]。
因此,急需开展珠三坳陷地层及沉积演化特征的分析与研究,从而为该地区优选有利勘探方向、井位部署、降低勘探开发的风险奠定良好的基础。
1 区域地质概况珠江口盆地位于我国南海北部大陆边缘,面积较大,约为17.5×104km 2,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构造特征,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
珠三坳陷总面积约为3.6×104km 2,位于珠江口盆地的西部,如图1所示。
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珠三坳陷已经发现了7个油田、3个气田,其中油气主要分布在4个区域:文昌A 凹陷、文昌B 凹陷、神狐隆起以及琼海凸起[1,2]。
经过近40多年的勘探开发,珠三坳陷的累计探明的原油地质储量已经过亿吨,但是该地区并没有发现大型油气田,仍然处于勘探的前期阶段,勘探开发的程度较低,油气资源潜力较大。
图1 珠三坳陷位置图(据中海油公司)2 地层发育分布特征珠三坳陷的地层从下到上依次可以分为9个层系,不同的地层所处的沉积环境不同,因此,它们的沉积特征也各不相同。
珠三坳陷地层发育分布特征如下:2.1神狐组该地层是在裂陷的初期阶段沉积的,与下伏的基底的接触关系主要为不整合。
另外,该地层发育的面积较小,目前在珠三坳陷中,只有一口井钻遇。
神狐组地层的岩性主要为砂岩,夹有一定数量的泥岩,砂岩百分比接近50%。
神狐组地层主要为扇三角洲沉积,在顶部地区发育有浅湖相泥岩,因此,该地层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韩江组-万山组旋回地层学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韩江组-万山组旋回地层学
珠江口盆地是中国南海下游地区的一个盆地,在地质上被分为珠一坳陷和珠二坳陷。
其中,珠一坳陷是南海最大的深水盆地,也是南海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域。
韩江组-万山组是珠一坳陷上
新统的重要地层。
本文将介绍这一地层的旋回地层学特征。
韩江组-万山组地层位于珠一坳陷上新世,沉积时间为2500万
年-500万年,由下至上依次为:中新统下层石灰质泥岩、中
新统上层石灰岩、上新统下层泥岩、上新统上层砂岩。
该地层在旋回地层学上被划分为三个旋回:早上新世、中上新世和晚上新世。
其中,早上新世是一个较长的平静期,岩层以灰色岩石为主,沉积环境以海湾浅海为主,岳阳凹陷是其主要沉积中心。
中上新世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旋回,它由三个分期组成:40Ma
大暖期、38Ma中冷期和34Ma小暖期。
这个旋回的岩层主要
以褐色海绿色岩石为主,泥岩和砂岩交替出现,反映了深水环境和陆源物质输入。
在这个旋回中,珠江口盆地沉积区域受到了东南亚、新埃达克岛和太平洋岛弧高地的强烈影响。
晚上新世的沉积环境主要是浅海环境,岩性以灰色和浅蓝石灰岩为主。
珠江口盆地受到热力学隆升和构造抬升的影响,导致陆源输入减少,海水浅化,形成了不同于前两个旋回的沉积特征。
总的来说,韩江组-万山组旋回地层学特征明显,反映了珠江
口盆地沉积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于南海油气勘探和地质学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珠三坳陷北部文昌组沉积相及其控制因素分析

珠 三 坳 陷 位 于 珠 江 口盆 地 西 部 , 面积 1 . 1 × 1 0 ‘ k m。 , 包括 9个 二 级 构 造 单 元 , 总 体 上 呈 现 为“ 凹 凸 相 间” 的构 造 格 局 ( 图) 。珠 三 坳 陷北 部 指 其 中的 “ 三 凹三 凸” 共6 个 二 级 构造 单 元 , 即 阳春 凹陷 、 阳江 凹陷 、 琼海 凹陷和 阳春 凸起 、 阳江低 凸起 、 琼 海 凸起 。
深
鹰
崭 性
审妇
‘
槽 相
T ■
廓
盘 j 丘
/ ! l Ⅱ 三 麻
J 角 三
皇 曹
洲 角 前 洲
图 1 珠 三 坳 陷 构 造 单 元 划 分 固
蒜 ■ 一 9 攮
l
图 2 珠 三坳陷 X 1井 文 昌组 单 井相 图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始新世中-晚期构造变革特征及成因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始新世中-晚期构造变革特征及成因胡阳;吴智平;钟志洪;张江涛;于伟高;王光增;刘一鸣;王守业【摘要】Comprehensive analyses of unconformities ,faulting systems and basin tectonic framework were carried out to characterize tectonic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s during the periods of Early-Middle Eocene and Late Eocene-Early Oligo-cene in the Zhu 1 Depression of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dochina block ’ s rotation and extru-sion and southward subduction of the proto-South China Sea resulted in a regional stress field clockwise change from NW-into SN-extension ,and a shift in fault-controlled basin from NE-and NEE-trending to near EW and NWW-trending ,with numerous new faults of EW-trending developed .The lithosphere extensional deformation transformed from homogeneous wide rift mode to centralized narrow rift mode ,and migrated to north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s a result,the Basin expanded as the isolated half-grabens or narrow grabens tended to get connected .Under a SN-trending stretching , the stretch boundary at the north of the depression was defined by basin-controlling faults .As a pre-existing weak zone with concentrated stress ,the northern margin experienced strong and northward faulting and significantly spread northwards , causing the sedimentary center migrating northward aswell .The tectonic changes during the faulting activities of the Basin may explain the characteristic differences of the two source rocks: the Wenchang and the Enping Formations , as well as the disparity of oil andgas distribution in the area .%通过不整合面、断裂体系和盆地构造格局的综合分析,研究珠一坳陷早-中始新世与晚始新世—早渐新世之间的构造变革特征,探讨构造转型机制。
惠州凹陷古近系珠海组海相三角洲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文章编号:1000-0550(2008)05-0744-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272057)资助。
收稿日期:2007-07-11;收修改稿日期:2007-11-01惠州凹陷古近系珠海组海相三角洲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魏钦廉1郑荣才2施和生3杜家元3李潇雨2(1.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 西安 710065;2.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深圳分公司广州510240)摘 要 通过岩心、录井、测井、微体古生物等资料综合研究,识别出惠州凹陷珠海组发育海相三角洲沉积相类型。
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综合测井、地震和岩芯资料对惠州凹陷古近系珠海组地层海相三角洲沉积体系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从中识别出短期、中期、长期3个级别的基准面旋回层序,进一步分析短期旋回层序结构,划分出向上 变深 非对称型、向上变浅非对称型、对称型3种基本结构类型。
依据等时地层对比法则并利用地震资料约束进行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层序的联井对比,建立了珠海组的等时地层格架,在等时地层格架内进行了单砂体的对比,最后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分析了储层的时空展布规律。
关键词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基准面旋回 珠海组 海相三角洲 惠州凹陷第一作者简介 魏钦廉 男 1976年出生博士 讲师层序地层学 E -m ai:l 028wq@l 163.co m中图分类号P539.2 文献标识码 A0引言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自问世以来以其全新的概念、技术方法及其显著的实际应用效果,已引起广大地质工作者的高度重视[1~3],但国内大量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陆相地层,而有关海相地层的研究成果报道很少[4~6]。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7],但由于钻井少、地震资料品质相对较差,制约了对地下地质的深入认识,如何应用新的技术手段来进一步扩大勘探成果和发现新的含油气区块,已成为该区勘探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珠江口盆地长昌—鹤山凹陷古近系沉积—构造耦合关系

珠江口盆地长昌—鹤山凹陷古近系沉积—构造耦合关系宋爽;朱筱敏;于福生;葛家旺;史亚会;贺敬聪;袁立忠;刘军【摘要】长昌—鹤山凹陷为珠江口盆地珠四坳陷NE—SW走向的凹陷,是珠江口盆地继白云、荔湾深水区油气突破之后的又一个深水战略性勘探区块,目前无钻井,属于勘探新区,因此基础地质研究尤为重要.通过断层解释和地层厚度分析,认为文昌组和恩平组分别对应早期强裂陷阶段和晚期弱裂陷阶段,并识别多种不同级别和类型的构造变换带.以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全区二维地震资料追踪闭合,将长昌—鹤山凹陷文昌组—恩平组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和7个三级层序.在三级层序格架内,根据地震相特征结合经典的地震相—沉积相转换关系,重建了研究区沉积充填演化过程.通过平面断层组合分析认为,研究区发育两个级别(Ⅰ级和Ⅱ级)、六种类型(同向未叠覆型、同向叠覆型、同向平行型、同向共线型、对向叠覆型和背向叠覆型)构造变换带.断陷活动的强弱控制着层序和沉积体系的发育,构造变换带、坡折带类型控制着砂体的分布与规模.针对研究区是深水勘探新区,可通过该思路从构造与沉积耦合度高的区域进行有利区带的预测,为低勘探程度深水研究区的油气勘探提供了科学依据.【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16(034)002【总页数】14页(P222-235)【关键词】层序地层格架;沉积体系;构造变换带;长昌—鹤山凹陷;珠江口盆地【作者】宋爽;朱筱敏;于福生;葛家旺;史亚会;贺敬聪;袁立忠;刘军【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与资源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与资源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与资源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海石油(中国)深圳分公司广州510240;中海石油(中国)深圳分公司广州5102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12.2;P542在油气勘探中,构造与沉积的耦合关系是当今研究的热点之一[1-4]。
珠一坳陷北部洼陷带古近系潜在富生烃洼陷评价

珠一坳陷北部洼陷带古近系潜在富生烃洼陷评价郭刚;邓运华;吴景富;吴克强;赵志刚;于开平;丁亮【期刊名称】《中国海上油气》【年(卷),期】2014(0)1【摘要】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北部洼陷带古近系可划分为8个洼陷,地震相类比分析认为有5个洼陷的文昌组发育中深湖相沉积,其中西江主洼、惠州5洼及惠州10洼的文昌组中深湖相分布规模较大;北部洼陷带恩平组沉积时期为局限性沼泽化浅水沉积,湖沼相煤系泥岩和浅湖相泥岩是恩平组主要烃源岩,其中惠州8洼恩平组湖沼相分布规模最大,而西江主洼则发育较大规模的浅湖相沉积。
对比北部洼陷带文昌组与恩平组2套烃源岩的分布规模、热成熟程度及盆地生烃模拟等指标,综合分析认为西江主洼、惠州5洼、惠州10洼和惠州8洼为潜在富生烃洼陷,具有较好的勘探潜力。
%In the northern sag belt,Zhu 1 depres-sion,Pearl River Mouth basin,there are eight Pa-leogene sags,five of which are believed to containWenchang formation sediments of semideep lacus-trine facies according to the analogy of seismic faci-es,with their larger distribution in Xijiang First,Huizhou 5 and Huizhou 10 sags.During Enpingformation sedimentation,the northern sag belt wasin a confined,palustral and shallow water environ-ment,and the main source rocks in Enping forma-tion are the coal-measure mudstone of lacustrine-palustral facies and the shale of shallow lacustrinefacies,with the largest distribution of the lacus-trine-palustral facies in Huizhou 8 sag and the lar-ger distribution of the shallow lacustrine facies inXijiang First sag.Bycomprehensively analyzingthe distribution,thermal maturity and basin hy-drocarbon-generation simulation indicators of thetwo sets of source rock in Wenchang and Enpingformation,it is considered that XijiangFirst,Huizhou 5 Huizhou 10 and Huizhou 8 sags are la-tent hydrocarbon-rich sags with great explorationpotential.【总页数】7页(P17-23)【作者】郭刚;邓运华;吴景富;吴克强;赵志刚;于开平;丁亮【作者单位】中海油研究总院;中海油研究总院;中海油研究总院;中海油研究总院;中海油研究总院;中海油研究总院;中海油研究总院【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东营洼陷北部盆缘超剥带坨154块稠油油藏储层评价2.珠江口盆地珠—坳陷北部洼陷带油气成藏主控因素3.莘县凹陷堂邑洼陷古近系沙三段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4.珠一坳陷北部洼陷带始新统半深—深湖相烃源岩综合判识5.低熟油的富硫大分子早期降解生烃机制──以临清坳陷德南洼陷低熟原油和烃源岩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构造对层序地层控制作用分析——以珠一坳陷为例

构造对层序地层控制作用分析——以珠一坳陷为例
王瑞菊;郭建宇;李世臻
【期刊名称】《内蒙古石油化工》
【年(卷),期】2008(034)024
【摘要】不同成因类型的盆地层序地层发育特征不同,而同一成因类型的盆地,不同构造演化阶段或不同的构造部位,构造/断裂活动时空演化的不均衡性导致层序地层发育的差异性.构造对盆地的层序界面形成与层序内部充填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珠一坳陷在中一新生代经历了四次演化五次构造运动,使得其古近系沉积具有了下断上坳,的构造特征.经分析发现,构造运动对其层序地层的控制主要表现在:控边断裂"控型";构造转换带"控源";古构造-地貌"控砂"三个方面.
【总页数】4页(P147-150)
【作者】王瑞菊;郭建宇;李世臻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珠一坳陷构造活动对层序地层的控制作用
2.珠一坳陷古近系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
3.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层序地层样式分析
4.黄骅坳陷北大港构造带古近系沙河街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对储层非均质性的控制
5.陆相坳陷盆地层序地层格架下岩性地层圈闭/油藏类型与分布规律——以松辽盆地白垩系泉头组—嫩江组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层序地层样式分析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层序地层样式分析姜华;王华;李俊良;陈少平;林正良;方欣欣;蔡佳【期刊名称】《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年(卷),期】2009()1【摘要】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是一个典型的箕状断陷盆地,其层序地层格架受到主干断裂特别是珠三南断裂的强烈控制。
由于珠三南断裂活动的差异性,盆地东部、中部和西部表现为不同的格架样式。
并据此划分出坳陷内的3种典型层序样式,分别是缓坡型、断控陡坡型和断阶型层序样式。
文昌A凹陷与阳江低凸起过渡的斜坡区和文昌B凹陷与琼海低凸起过渡区为具有坡折的缓坡背景,发育缓坡坡折型层序样式,发育斜坡扇、盆底扇、低位楔。
珠三南断裂等主干断裂下降盘发育断控陡坡带层序样式,在珠三南断裂中部地区,发育断阶型层序样式。
【总页数】7页(P87-93)【关键词】层序样式;珠三坳陷;珠江口盆地【作者】姜华;王华;李俊良;陈少平;林正良;方欣欣;蔡佳【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技术部;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油气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相关文献】1.陆相坳陷型和断陷型湖盆层序地层样式探讨 [J], 朱筱敏;康安;王贵文2.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古近系构造样式分析 [J], 王福国;梅廉夫;施和生;于水明;吴敏3.新疆塔中石炭系层序地层学研究:一个克拉通内坳陷盆地的层序地层… [J], 郭建华;曾允孚4.古地貌对边缘海盆地沉积充填特征的控制——以南海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为例[J], 姜华; 王华; 肖军; 陈少平; 林正良5.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地层及沉积演化特征分析 [J], 廖成基; 廖明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此, 立足于烃源岩发育的古近系内寻找
油气藏是珠江口盆地一个明确的勘探方向。笔者综 合利用地震、 测井和古生物资料 , 对珠一坳陷古近系 开展了层序地层研究, 在三级及以上层序地层格架 内研究了沉积体系分布特征 , 对进一步的储层预测 及油气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区域构造背景
珠一坳 陷位 于珠江 口盆 地 东北 部, 走向 为北 东 南西。坳陷从北向南可分为北部断阶带、 中央 坳陷带和中央隆起带 3 个一级构造单元。中央坳陷 带自西向东由恩平凹陷、 西江凹陷、 惠州凹陷、 陆丰 凹陷和韩江凹陷组成 , 其间以北西向低凸起相隔。 珠江口盆地在中 新生代经历了裂前、 裂谷、 沉 降和断块升降 4 个演化阶段 , 主要经历了 5 次构造 [ 6- 9] 运动 。其中神狐运动使得基底张裂 , 形成了一 系列北北东 北东向断陷 , 北部断阶带形成; 到珠琼
[ 4- 5]
运动一幕 , 盆地隆升遭受剥蚀并再次张裂形成了一 系列北东 北东东向断陷, 此时东沙隆起已基本形 成, 其南缘次一级的深水湖盆逐渐形成 , 各凹陷也逐 渐沉积了文昌组生油岩, 这为珠江口盆地新生代油 气田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在珠琼运动二 幕, 抬升剥蚀最强烈, 并伴有断裂和岩浆活动, 该次 运动延续时间最长, 以至于上始新统全部缺失。在 第 3 次张裂时期, 珠一坳陷南部开始与海连通 , 湖盆 较前扩大 , 水体变浅 , 断陷中沉积了浅湖 沼泽相恩 平组生油岩。南海运动在盆 地南部被称为 造海运 动, 海水从南向北大规模入侵。珠江口盆地中、 北部 发生区域性抬升, 遭受强烈剥蚀形成了破裂不整合 面, 并伴有断裂和岩浆活动。盆地内断陷、 断拗向拗 陷转化, 拗陷 ( 裂后 ) 开始并进入沉降阶段 , 沉积了 珠海组和珠江组, 在隆起的边缘和台地上形成了生 物礁、 滩和碳酸盐岩。在珠海组沉积之初, 古珠江三 角洲开始发育 , 从而形成了珠海组河控型三角洲 [ 10] 滨岸沉积体系 。
气
地
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与
采
收
率
2009 年 9 月
区域上的同一性。异常高含量的淡水浮游藻类证实 了文昌组沉积时期较深水湖泊的存在, 孢粉组合以 五边粉和栎粉为特征, 说明此时期的气候为热略干 旱 , 为整个坳陷烃源岩提供了生成和保存的有利条 件。 3 . 1 . 1 SQ1 层序 SQ 1沉积时期是珠琼运动一幕后湖盆形成之初 的初始裂陷期, 层序的展布范围比较有限 , 在各凹陷 内仅存于深洼部位, 零星分布, 整体上均表现为控边 断层附近较厚的特征。以粗碎屑及 火山岩沉积为 主。在基准面上升时期, 陡坡带 A /S 值大于 1 , 发育 火山岩或粗碎屑与浅水湖相 ; 在由于断块翘倾而形 成的缓坡带 , 来自边缘隆起或凸起的沉积物进入湖 盆 , 形成粗粒沉积。整体上为不完整的三级层序。 3 . 1 . 2 SQ2 层序 SQ 2沉积时期是断陷湖盆发育的鼎盛期 , 该层 序满布各洼 , 且在惠州凹陷连片分布。其形成与发 育受半地堑结构控制 , 南缘半地堑具有南陡北缓、 南 深北浅的典型半地堑充填特征 , 而北部半地堑北陡 南缓、 北深南浅 ( 图 2) 。同时 , 因为控边断层的性质 不同, 地层分布也有差异。除恩平凹陷外 , 其他各凹 陷沉积中心均紧靠控边断层, 渐向斜坡部位超覆; 而 在恩平凹陷 , 因其控边断层为低角度滑脱断层 , 地层 沉积中心位于半地堑的中间部位。此时期盆内残留 沉积最厚处为西江凹陷, 可达 2 600m。
2 层序界面识别及层序划分
研究区古近系共识别出 9 个层序界面 , 自下而 上命名为 SB1 SB9( 图 1)。 SB1( Tg ) 作为珠琼运动一幕的产物 , 为文昌组 与下伏基底间的分界面 , 具一级层序界面性质。在 钻井和测井剖面上较易识别 , 通常为文昌组底部的
收稿日期 2009- 06- 26 ; 改回日期 2009- 08- 14。 作者简介 : 王瑞菊 , 女 , 1997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 石油地质勘查专业 , 2009年获中国地质大学 ( 北京 ) 层序地层 学专业博士学位 , 从事油气勘探方向研究工作。联系电话: ( 010 ) 82320862, E - m ai: l w ru iju @ 163 . com 。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项目 珠一坳陷古近系层序地层与成藏条件研究 ! ( 2006CB701403 )
第 16 卷 第 5 期 2009 年 9月
油 气 地 质 与 采 收 率 Petroleum Geo logy and R ecovery E ffic iency
Vo. l 16, N o . 5 Sep. 2009
珠一坳陷古近系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
王瑞菊 , 邓宏文 , 李世臻
1 2 2
(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北京 100083; 2. 中国地质大学 ( 北京 ) 能源学院 , 北京 100083) 摘要 : 综合利用地震 、 测井 、 岩心和古生物等资料 , 对珠一坳陷层序地层学开展了研究 , 将其 古近系划分 为 2 个一级 层序 ( 断陷期和拗陷期 ) 、 3 个二级层序 ( 文昌组 、 恩平组和 珠海组 ) 和 8 个 三级层 序 , 建 立了全 区的层 序地层 格架 , 总结了层序地层体制内沉积体系 的纵向演化和平面展布特征 。 文昌组沉积时期达到 断陷鼎盛时 期 , 主 要以发育深 湖相暗色泥岩为特征 ; 在断陷末期到断拗转换期的恩 平组沉 积时期 , 盆阔 水浅 , 沼泽和 河流相 发育 ; 在拗陷 初始期 的珠海组沉积时期 , 海侵开始 , 古 珠江三角洲及滨岸沉积发育 。 关键词 : 古近系 ; 层序地层 ; 沉积体系 ; 转换 带 ; 珠一坳陷 中图分类号 : TE111 .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9- 9603( 2009) 05- 0004- 04
湖相沉积与基底 ( 多为花岗岩 ) 的突变面。界面以 下曲线形态较平直, 电阻率表现为低值, 自然伽马曲 线为中值; 界面以上为砂泥岩互层沉积, 电阻率和自 然伽马曲线微齿化特征明显。在地震剖面上 , 界面 对下伏地层形成削截, 其下地层为无反射或杂乱反 射 ; 界面以上表 现为强震幅、 低频、 连续地震反射。 隆起边缘斜坡区界面之上可见地层逐层超覆现象。 SB2 暂无井钻遇 , 主要依据地震相特征识别界 面。界面之上地层上超特征明显, 地震反射以低频、 弱反射为背景, 内见断续、 中振幅反射; 界面之下为 高振幅、 低频、 较连续反射 , 推测为盆地形成初期的 火山岩及粗碎屑岩沉积 , 在坳陷内分布范围比较局 限 , 多沿坳陷边缘呈环状分布。 SB3 尚无井钻遇。界面 之上地 震反射 频率较 高 , 振幅较强 , 连续性较好。由于地层向斜坡上层层 超覆, 逐渐减薄, 向陡坡边界断层方向逐渐加厚 , 因 而在三维地震剖面上 , 形成明显的楔形反射。界面 之下反射层连续性明显变差, 频率变低, 与界面之上 的地震反射特征有显著差异。 SB4( T8 ) 与珠琼运动二 幕密切相关, 具二级层 序界面性质 , 为文昌组和恩平组的分界面。界面之 下地层的削截现象非常明显, 较易追踪。该界面在 钻井和测井剖面上表现为岩性突变面, 界面以上砂 岩含量明显增加 , 界面以下为泥岩发育段或以泥岩 为主夹薄砂泥互层, 伽马曲线基值明显变高。 SB5 层序界面的界面性质在区域上变化较为明 显 , 在局部洼陷边缘界面之上可见到地层上超现象 , 较易识别。坳陷内部或具平行不整合性质或具同沉 积作用面性质。界面上下的地震相差别比较显著 ,
第 16 卷
第 5期
王瑞菊等 : 珠一坳陷古近系层 序地层及沉积体系
∀ 5∀
其下地震反射成层性差 , 具杂乱反射特征, 其上地震 反射连续性明显变好 , 界面表现为同沉积侵蚀作用 面性质。界面之下以相互叠置的河道砂岩为特征, 呈加积叠加样式; 界面之上泥质逐渐增多, 为三角洲 形成的退积叠加样式。 SB6在靠洼陷的边缘部位可见到上超现象 , 三 角洲发育地区具顶超面性质。 在钻井和测井剖面上, 该界面通常表现为进积或加积作用变为退积作用的 沉积转换面。在地震剖面上界面上下相变明显。 SB7( T7 ) 为恩平组和珠海组的分界面 , 为南海 运动后形成的破裂不整合面 , 具一级层序界面性质。 此界面之上形成滨岸砂岩为主的沉积, 砂岩厚度大, 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连续性差, 振幅明显减弱, 频率
图 1 珠一坳陷古近系层序划分方案
变低的反射特征。在洼陷边缘部位可见界面之上上 超, 界面之下削截的现象。在钻井和测井剖面上 , 此 界面之上岩性以厚层砂岩为主, 含砂率明显增大 , 自 然伽马曲线基值明显变低, 电阻率增大。 SB9相当于 T6反射标志层, 为珠海组与珠江组 的分界面。珠海组为海陆过渡相 , 珠江组为海相 , 珠 江组在整个坳陷内稳定分布着一套灰岩沉积, 此套 灰岩对应着 T5反射界面。在测井曲线上可以看出, 界面之上砂岩含量明显减少 , 但具体界限不易确定。 在地震剖面上, T6 反射层距 T5标志层较近 , 界面之 上的连续性变好, 频率相对变高; 界面之下反射振幅 变弱 , 频率变低。在局部地区 , 该界面对下伏地层存 在削蚀现象, 不整合性质清楚。在洼陷边缘部位可 见到地层上超现象 , 但多数地区表现为平行不整合 性质 , 距离 T5反射层较近 , 不易识别。 根据上述层序界面成因类型、 界面性质以及界 面对区域地层充填、 剥蚀和保存作用的分析 , 将珠一 坳陷古近系划分为 2 个一级层序、 3 个二级层序、 8 个三级层序 ( SQ1 SQ 8) 。值得注意的是, 半地堑区 域位置、 洼陷结构、 洼陷规模以及在后期构造运动中 剥蚀程度的不同, 都会导致各组内部界面性质的变 化。
以北部断阶带为主 , 盆地内低凸起为次要物源体系。 缓坡带沉积物供给速率小于凹陷的沉降速率, 湖相 地层超覆明显。在基准面下降期 A /S 值小于 1 ,沉 积物供给速率大于坳陷的沉降速率, 进积作用明显。 当物 源供给充分时 可形成高位三角 洲, 如 惠州 10 洼, 由惠东低凸起提供局部物源。 3 . 1 . 3 SQ3 层序 SQ3 形成于湖盆缓慢沉降、 萎缩时期, 以滨浅湖 相沉积为主, 中深湖相分布非常局限。在基准面上 升期 , 地层超覆 , A /S 值接近于 1 , 是以泥岩 为主的 砂泥岩互层; 在基准面下降期 , 由于文昌组沉积后期 珠琼运动二幕的抬升剥蚀, 保存范围局限, 仅在深洼 陷区可见。从目前存在的沉积地层来看 , 物源还是 以南部为主。在惠州 26 洼的东西 2 个转换带形成 2 个辫状三角洲, 西江 24 洼的南部发育扇三角洲。 3 . 2 恩平组沉积时期 在恩平组沉积时期盆地进入 断拗转换的过渡 期。以桤木粉和松粉为标志的孢粉组合反映了恩平 组沉积时期以热带湿润气候为特征 , 当时的植物群 主要是陆生高等植物。研究区已不再具备浮游藻类 繁盛的条件, 根据蕨类孢子和木本植物花粉含量变 化只能大致推测河流、 湖泊沼泽的发育情况 , 对于沉 积环境的解释结果存在着明显的多解性。总体上, 恩平组孢粉组合的蕨类孢子含量明显高于文昌组, 证明该时期沼泽发育。 3 . 2 . 1 SQ4 层序 恩平组沉积时期处于盆地的断陷末期 , 沉积物 供给充分 , 盆地充填作用明显 , 控制文昌组沉积的北 部控边断层对其沉积仍有控制作用。 SQ4 层序为恩 平组沉积初期 , 整体上大的洼陷没有形成, 因此该层 序仅存于各深洼的沉降中心部位。在沉积洼陷内, 沉积物供给速率大于可容纳空间增加速率, 形成过 补偿沉积特征。以河流沉积体系为主 , 物源主要来 自东沙隆起, 对沉积洼陷有填平补齐作用。半地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