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讲文言文阅读学生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六讲文言文阅读(一)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

经典回放

一、课内文言字词理解。

1.(2014·嘉兴)下列加横线的文言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男有分,女有归(回归)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B.去国怀乡(国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老夫聊发少年狂(姑且)

C.次北固山下(停泊) 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D.清风徐来(慢慢地) 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相信) 2.(2014·温州)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词语。

(1)会宾客大宴() (2)每至晴初霜旦()

(3)长跪而谢之()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2014·绍兴)下列句中加横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少时,一狼径去陈涉少时,常与人佣耕B.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

C.小信未孚,神孚福也选贤与能,讲信修睦D.则名微而众寡有仙则名

二、(2014·杭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返葬应山,遂家焉。处士父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赒①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岁饥,出谷万斛以粜②,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人有贫而窃其牛者,官为捕之甚急,以牛自归。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

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

【注释】①赒(zhōu):救济,接济。②粜(tiào):卖出粮食。

4.下列句子中加红色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必以处士为法(榜样) B.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遗憾)

C.以牛自归(返回) D.厚遗以遣之(送走)

5.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以一布衣终于家每假借于藏书之家B.而能使人如此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C.处士父以疾废于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D.当为连公行丧为人谋而不忠乎

三、(2014·金华)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练习。

陈涉世家(节选)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吴广素爱人() (2)广故数言欲亡()

(3)并杀两尉() (4)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祭以尉首

A.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B.屠惧,投以骨

C.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考点解读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题型一般为直接解释型、单项选择型、判断正误型、句子翻译型四类。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等。题型和实词的考查基本相同。

3.理解常见通假字的含义。

知识拓展

一、实词

1.古今异义词

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形

成古今异义的现象。

(1)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词义缩小主要有两类:

①程度减弱。如“病”,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君之病在肠胃);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减弱了。

②范围缩小。如“臭”,古代指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现在则仅仅指臭味。

(2)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这种词义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如“河”,古代仅仅指黄河(饮于河、渭);现在则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成为河流的通称。

(3)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

①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如“风流”,古义指杰出、英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

②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如“乖”,原指偏执、不顺服(行为偏执,性格乖张);现在是“听话、安顺”之义。

③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如“鄙”,古义表示“见识浅陋”,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指“品质恶劣”,成为贬义词。

(4)词义转换

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

②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今义是“到……地方”。

③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如“鲜美”,古义有“鲜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今义则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它所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事物的味道。

④由表示甲义转化为表示乙义时,词义也发生了转移。如“烈士”,古义指有远大抱负的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义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人。

2.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A.就词的来源说,即该词的最初意义。如“去”的最初意义是“离开”,“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B.就词的应用来说,把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常用意义是“士兵”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如“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

现举三例:

(1)亡

①通“无”。河曲智叟亡以应。②逃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③灭亡。国恒亡。④丢失。暮而果大亡其财。

(2)道

①动词,说。不足为外人道也。②名词,道路。古道西风瘦马。

③名词,道德。伐无道,诛暴秦。④名词,规划,正确的方法。以咨诹善道。

⑤名词,学问。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⑥名词,道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3)安

①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②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风雨不动安如山。③疑问代词,怎么。安得广厦千万间。

④动词,养。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词类活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