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的说法从何而来
文房四宝1

文房四宝之笔文房四宝是我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
关于文房四宝之名的起源,却尚有未尽之解。
现在,最为为大家所接受的说法是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
历史上关于文房四宝所指之物也有所变化。
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诸葛笔、徽州李延圭墨、澄心堂纸、江西婺源龙尾砚。
而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湖笔、徽墨、宣纸、端砚。
现在我们所说的“文房四宝”即泛指所有的笔、墨、纸、砚。
笔,居文房四宝之首,是书房之中最常用最不可缺少之物。
我们这里所说的笔是指中国书法所用的毛笔。
我国书法使用毛笔是一个特点,它与汉字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笔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
据历史文物考证,在新石器时代就在一些彩陶上发现有用毛笔描绘的花纹。
在殷商的甲骨文上也有残留的朱书或墨书的文字,都是用毛笔书写的。
在我国关于毛笔的起源还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认为毛笔是秦时蒙恬创造的。
但是这种说法并不科学,因为在秦之前毛笔就被广为使用了,不过蒙恬极有可能对笔的做法做了改进。
从出土的文物看来同为战国时期的楚国笔和秦代笔有很大不同,楚国笔笔头夹在劈开的竹杆头上,用丝线缠捆,外涂一层生漆,而秦代笔的笔头则和现代的笔很像笔杆的一端凿成小窝,把笔头放在窝里粘住,这种笔用起来比较好用。
这种做笔的方法很可能是通过蒙恬改进的,后世人们极有可能为了纪念他对做笔的贡献说毛笔是他所创造。
相传蒙恬造笔用的是兔毛竹管。
在历史上毛笔在制作最初用的毛是兔毛,而兔毛只有兔子背上的两排箭毛可以用来制笔,极难取得。
后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改用羊毛、鹿毛、鸡毛、狼毛等。
毛笔经过上千年的发展至今,无论做工用料还是规格上都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也形成了很多有名的制笔中心。
我国制笔历史上以侯笔(河北衡水)、宣笔(安徽宣城)、湖笔(浙江湖州)为制笔三大中心。
现在上海、苏州、北京、成都等地生产的画笔也享有盛誉。
目前出产毛笔最有名的地方在河北省衡水市郊边侯店村称为侯笔;另外还有浙江省吴兴县善琏镇湖州,称为湖笔,和江西省进贤县文港镇,称为华夏笔都。
文房四宝的由来

文房四宝的由来
中国书法的工具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笔、墨、纸、砚来构成的,人们通常把它们称为“文房四宝”,大致是说它们是文人书房中必备的四件宝贝。
因为中国古代文人基本上都是或能书,或能画,或既能书又能画的,是离不开笔墨纸砚这四件宝贝的。
文房之名,起于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公元420-- 589年),专指文人书房而言,以笔、墨、纸、砚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们誉为“文房四宝”。
文房用具除四宝以外,还有笔筒、笔架、墨床、墨盒、臂搁、笔洗、书镇、水丞、水勺、砚滴、砚匣、印泥、印盒、裁刀、图章、卷筒等等,也都是书房中的必备之品。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房四宝多为清代名师所作,皇家御用,其用料考究、工艺精美,代表了我国数千年来文房用具的发展水平和能工巧匠们的创造智慧与艺术才能,是文房用具中的瑰宝。
在林林总总的笔类制品中,毛笔可算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了。
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
不过由于毛笔易损,不好保存,故留传至今的古笔实属凤毛麟角。
古笔的品种较多,从笔毫的原料上来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黄羊毛、羊须、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须、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獭毛、猩猩毛、鹅毛、鸭毛、鸡毛、雉毛、猪毛、胎发、人须、茅草等。
从性能上分,则有硬毫、软毫、兼毫。
从笔管的质地来分,又有水竹、鸡毛竹、斑竹、棕竹、紫擅木、鸡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况香木、雕漆、绿沉漆、螺细、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银、瓷等,不少属珍贵的材料。
文房四宝指的是什么

文房四宝指的是什么?成语【释义】:指毛笔、黑墨、宣纸、砚台。
【结构】:偏正式【用法】:作主语、宾语;指笔、墨、纸、砚。
【示例】:“天子被逼不过,只得命取纸笔。
婢子随即捧过文房四宝。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一回)【典出】:“文房四宝出二郡,迩来赏玩君与予。
”(宋·梅尧臣《再和潘歙州纸砚》)【扩展】:旧时对纸、墨、笔、砚四种文具的统称。
砚台,别名润色先生,文房四宝中能传世最久的一宝。
文房谓书房。
北宋苏易简著《文房四谱》,一名《文房四宝谱》,叙述这四种文具的品类和故实等。
这些文具,制作历史悠久,品类繁多,历代都有著名的制品和艺人。
如安徽泾县(原属宁国府,产纸以府治宣城为名)的宣纸,歙县(原徽州府治)的徽墨,浙江吴兴(原为湖州府治)的湖笔,安徽泾县(原属宁国府,产笔以府治宣城为名)的宣笔,广东高要(原为肇庆府治,古名端州)的端砚,以及与端砚齐名的有甘肃省的洮砚、歙县(原歙州府治)的歙砚。
辞源“文房四宝”指纸、墨、笔、砚四类书画用具,已是今人皆知的常识。
但“文房四宝”一辞源自何者?源起何时?却尚有未尽之解。
比如《辞海》“文房四宝”辞目的说法,便是如此:“旧时对纸、墨、笔、砚四种文具的统称。
文房谓书房,北宋苏易简著《文房四谱》,一名《文房四宝谱》,叙述这四种文具的品类和故实等。
”《辞海》说法的模糊之处在于:“一名《文房四宝谱》”的作者是谁?是另有他人?还是苏易简(958—997年)本人?如果是苏本人,那么“文房四宝”一辞就当是苏易简提出的。
但像《丛书集成》等收录苏易简著作的各种文献中,皆以《文房四谱》为书名,而未见注明《文房四宝谱》作者为苏易简者。
也就是说,“文房四宝”一辞与苏易简的著作名称,并无直接的原词转用关系。
苏易简不是“文房四宝”一辞的直接发明者,这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为苏易简《文房四谱》一书做提要时有所记载:“《宋史》本传但称文房四谱,与此本同。
尤袤《遂初堂书目》作《文房四宝谱》,又有《续文房四宝谱》。
文房四宝的故事

文房四宝的故事
文房四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四种文房用具,包括笔、墨、纸和砚台。
它们被称为“四宝“,是因为在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书房中,这四种用具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书写工具,也是文人学士展现才华和修养的象征。
关于文房四宝的故事,有很多传说和历史典故。
其中比较著名的故事包括:
1.“鹤舞文房“:传说古代文人苏轼在长江边看到一只白鹤
在舞蹈,观察它的动作,苏轼灵感大发,顿悟出“笔墨纸砚“
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了“文房四宝“的说法。
2.“苏轼卖砚“:苏轼有一次卖砚,因为砚台造价昂贵,没
有人愿意购买。
后来,有一位来自贵州的年轻人,看到苏轼
卖砚,便买下了最贵的一块砚。
苏轼对这位年轻人的识货赞
赏不已,因此将其收为门生,传授文学艺术。
3.“张敞卖笔“:唐代文学家张敞因家境贫寒,不得不卖掉
自己的笔。
后来,张敞因才华出众而被人赏识,得到了一枝
名贵的笔作为礼物,因此笔也成为文房四宝之一。
这些故事虽然有一定的传说色彩,但它们都体现了文房四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士大夫对文学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文房四宝作为传统文化的象征,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崇。
文房四宝起源

文房四宝起源文房四宝-释义笔、墨、纸、砚的合称。
因是书房中常备的四种东西,故称为文房四宝。
雅致的文房古代文人不但讲究文房布置,还要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以表达主人的意趣、志向。
如唐朝宰相李泌的“端居斋”、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聊斋”、当代画家齐白石的“破荷亭”、漫画家丰子恺的“缘缘堂”等。
文房是主人读书、作画、会友的场所,需有清新、淡雅的环境氛围及浓郁的文化意韵。
文房的主角:纸、笔、墨、砚是必备的,且工艺精良,给人以美感;琳琅满目的文房用具,令人目不暇给;室内悬挂的堂幅、对联,常为名家名作,或以人生哲理示人,或以隐居自娱;琴、棋、书、画,在在表明主人儒雅不凡、洁高自遣;窗外竹影摇曳,则寓义主人的秉性气节。
由文房“三宝”说起纸、笔、墨、砚,并不是从使用之日起,就以“文房四宝”命名的。
笔与墨的历史,远在3,000年前,正规砚的出现与纸的使用,从西汉算起也有两千多年。
唐以前,许多文学家、书画家都曾以诗文,分别对纸、笔、墨、砚评说和赞颂。
南唐后主李煜擅长诗词、书画,酷爱“澄心堂纸”。
五代时,始将“澄心堂纸”、李廷珪墨、龙尾石砚称为“新安三宝”,主要是从产地归类。
到了宋代,苏易简着《文房四谱》,第一次将纸、笔、墨、砚从文房用具角度做专门研究,自始便有“文房四宝谱”之说;北宋诗人梅尧臣有“文房四宝出二郡,生来赏爱君与予”句,“文房四宝”的称呼,遂流传至今。
当今四宝中之最佳品则以湖笔、端砚、徽墨及宣纸居之。
文房四宝,即纸、笔、墨、砚,它们都是中国古老传统的书写、绘画工具,为弘扬中国文化、推动世界文明进步,曾立下卓著功绩,直到如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文房”之名始于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意指“国家典掌文翰之地”(相当于国家数据库)。
唐代时亦作为文人读书、绘画的地方,但它还有典藏、陈设、鉴赏、文友聚会的功能,与一般定义的书房不同。
古代文房必备纸、笔、墨、砚,室内典藏文物古玩,博古架自不可少;文友相聚所需琴、棋、书、画更不能缺。
书香·墨趣·砚韵---文房四宝史话

书香·墨趣·砚韵---文房四宝史话文房四宝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书工具。
文房之名,起于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公元420-- 589年),专指文人书房而言,以笔、墨、纸、砚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们誉为“文房四宝”。
在翰墨飘香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文房四宝乃是文人雅士挥毫泼墨、行文作画必不可少的工具,古人有“笔砚精良,人生一乐”之说,精美的文房用具,在古代文人眼中,不只是实用的工具,更是精神上的良伴。
笔:粗中有细柔中带刚文房四宝,笔居首位。
中国的毛笔是举世无双的书写工具。
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早已退出历史的舞台,而毛笔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走来,至今兴盛不衰,足见其强大的生命力。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秦谓之笔,“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
先秦书籍中没有“笔”字,而“聿”字早在商代就出现了,而秦始皇只是统一了笔的叫法,可见笔是早于秦代就存在了。
清乾隆青花矾红云龙纹瓷管羊毫笔明万历五彩龙凤纹瓷管羊毫笔和笔盒提到毛笔,人们往往会想起“蒙恬造笔”的故事,认为秦代名将蒙恬是毛笔的发明者。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太平御览》引《博物志》日:“蒙恬造笔。
”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说。
“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
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
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
”唐代韩愈《毛颖传》以笔拟人其中提到蒙恬伐中山,俘捉毛颖,秦始皇宠之,封毛颖为“管城子”。
后世又以“毛颖”、“管城子”、“毛锥子”、“中书君”、“龙须友”、“尖头奴”为笔的代称。
一九五四年,湖南省长沙市友家公山的一座战国墓群中,发掘出一支长约21厘米,直径为0.4厘米的毛笔实物。
该笔与现在使用的毛笔权相似,笔头用优质的免箭毛制成,毛长2.5厘米,笔杆亦系竹管,所不同的是笔头不是插在竹杆套内,而是用劈开的竹杆端部将笔头夹在其中,外缠丝线,再涂上漆。
这支埋入地下两千多年的毛笔,被认为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称为“战国笔”。
“战国笔”是否就是最早的毛笔,这也是个疑问。
文房四宝的由来

(四宝)砚 பைடு நூலகம்
砚,在西汉时期即已使用,湖北荆州凤凰山西汉墓出土了砚,我国传统有四大砚,即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端砚产于广东端州(肇庆市)东郊端溪,唐代就极出名,李贺有诗日: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赞石工攀登高处凿取紫色岩石来制砚。端砚有群砚之首的称誉,石质细腻、坚实、幼嫩、滋润,扪之若婴儿之肤,。温润如玉,磨之无声,发墨光润。石上且有鸲鹆眼等自然纹理,歙砚产于徽州,徽州是府治,歙县是县治,同在一地。所以歙砚与徽墨乃是文房四宝中同产一地的姐妹。歙砚的特点,据《洞天清禄集》说:细润如玉,发墨如饥油,并无声,久用不退锋。或有隐隐白纹成山水、星斗、云月异象。端砚资源缺乏,名贵者已不多;歙县地处黄山之阳,取材广泛,近年仍有镂刻工极细之大砚出产。洮河砚之石材产于甘肃临洮大河深水之底,取之极难。澄另有鲁砚,产于山东;盘谷砚,产于河南;罗纹砚,产于江西。一般说,凡石质细密,能保持湿润,磨墨无声,发墨光润的,都是较好的砚台。
(三宝)纸
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西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已出现了麻制的纸,但很粗糙。东汉蔡伦采用多种原料和改进制纸方法,使纸的质量和产量都大为提高。由于纸的广泛使用,晋安帝才下令废除了自古沿用下来的竹木简,把历史推进到全面用纸的时代。唐代的造纸业非常发达,宣州出宣纸,江西临川出薄滑纸,扬州出六合笺,广州出竹笺等,都是上等品。宣纸产自宣州府(今安徽泾县),自唐以来,历代相沿。起初用青檀树皮制纸,后逐渐扩大到用堵、桑、竹、麻等十几种原料。宣纸的特点是:质地绵韧,纹理美观,洁白细密,经久不坏,并善于表现笔墨的浓淡润湿,变化无穷。古代诗人誊为:滑如春冰密如茧,并被称作纸中之王和纸寿千年。宣纸的品种多达五六十种,分为生宣和熟宣。生宣书画皆宜,生宣上矾后即为熟宣,因着水不洇,经得多次皴染,适宜于画工笔重彩。因宣纸价格较贵,学习书法可不用宣纸。用价钱便宜的毛边纸和连史纸即可。
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指纸、墨、笔、砚四类书画用具,已是今人皆知的常识。
但“文房四宝”一辞源自何者?源起何时?却尚有未尽之解。
比如《辞海》“文房四宝”辞目的说法,便是如此:“旧时对纸、墨、笔、砚四种文具的统称。
文房谓书房,北宋苏易简著《文房四谱》,一名《文房四宝谱》,叙述这四种文具的品类和故实等。
”笔、墨、纸、砚在宋代已成为书房中最重要的书写绘画用具,有考古学上发现也可作证。
如在福建省福州市茶园山发现的南宋许峻墓中,就发现了整套“文房四宝”用品被随葬的现象。
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装饰品,始于上古先民的结绳记事。
据《易·系辞》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目契。
”东汉郑玄在《周易注》中道:“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它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始于唐宋时期。
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开始给结命名,为它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如:如意结代表吉祥如意;双鱼结代表吉庆有余等,结艺在那时达到鼎盛。
中国结的特点是,每一个结从头到尾用一根线编结而成,每个基本结又根据其形、意命名。
把不同的结饰结合在一起,或用其它有吉祥图案的饰物搭配组合,就形成了造型独特、绚丽多彩、内涵丰富的传统吉祥饰物。
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孔子长幼有序。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孟子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孟子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孟子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吕氏春秋》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庄子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庄子春节一年之始,万象更新,主要活动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饭、祭祀和守岁等,春节从初一到十五,各地还举行各种庙会、社火、乡戏等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房四宝”的说法从何而来
作者:陈涛
来源:《科教新报》2018年第49期
谈到“文房四宝”,人们自然就会想到笔、墨、纸、砚,但实际上,古人并不是一开始就将书写用具称作“文房四宝”的。
那么,“文房四宝”这个说法可以追溯到什么年代?笔、墨、纸、砚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固定搭配?
“文房”一词可追溯至梁朝
“文房”一词,最早语出《梁书·江革传》,原意是指官府掌管文书之处,自梁以后,历代均沿有此称。
据考古资料可知,北朝十六国夏的都城——统万城城址曾出土一方“文房之印”,可以证明“文房”在南北朝时期,甚或此前,就已经出现。
迨及唐代,文人开始流行将“文房”代称书房。
既指书房,自然少不了文房用具。
隋唐以前,文房用具除笔、墨、纸、砚外,还有笔格、笔筒、砚滴、砚匣等。
唐代,文房用具逐渐增多,有笔、墨、纸、砚、笔架、笔洗、笔錔、砚滴、砚格、砚匣等。
据考古资料可知,出土的唐代文房用具不少,仅长沙铜官窑址就发现六十余件,宋代以后,文房用具更加丰富。
随着文房用具种类的丰富,“文房”除了代称书房外,有时也代指文房用具,如笔、墨、纸、砚,或其它文具。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房四宝”的萌芽阶段,出现了“笔墨纸砚”合称。
优良的笔、墨、纸、砚对文人们极其重要,“文房四宝”之名呼之欲出。
韩愈文章首提“文房四友”
由于科舉制度的影响,笔、墨、纸、砚对文人往往具有特殊意义,与文人的情感、仕途、命运紧紧联系起来,成为文人寄托情感、隐喻仕途的最佳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文房四宝”初步形成,只不过尚未有正式名称。
中唐时,韩愈作《毛颖传》,将笔、墨、砚、纸分别喻作“中山毛颖、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楮先生”。
据悉,唐代中山即是指宣城,出产贡笔,而绛州出产贡墨、虢州弘农郡出产贡砚、越州会稽郡出产贡纸。
因而,韩愈笔下的文房“四友”又是按贡物产地来特指的,反映了中唐时期“文房四宝”的特定涵义。
《毛颖传》将“笔、墨、砚、纸”拟称为形影不离的文房“四友”,可以说这是“文房四宝”出现的最早名称。
清代已成宫廷陈设
安史之乱及唐末五代战乱,使得人口大量流动,一些掌握先进技术的工匠定居江南,促进了江南笔、墨、纸、砚制造业的发展。
就在“文房四友”广为流传的同时,宋人除了强调笔、墨、纸、砚的实用价值和象征意义外,也开始注重其艺术性和收藏价值,因此“文房四宝”之名也逐渐流行。
明清时期,随着人们对笔墨纸砚艺术性和收藏价值的注重更加凸现,“文房四宝”之称也就广为盛行,就连清宫中也有此种说法,《钦定大清会典则例》载:“太和殿内所设文房四宝御案著于东边居中安设。
”可以说“文房四宝”作为笔墨纸砚的统称,明清时期已经“名副其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