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招考名词解释打印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学前家庭教育
2.成熟势力说
3.最近发展区
4.顺应
5. 恩物
6.学前社会教育
7. “白板说”8.敏感期9.巩固性原则
10.总结性评价11.幼儿园环境12.教育
13.学前教育学14.教育生态学15.家园合作
16.学前教育17.儿童教育生态学18.儿童的发展19.儿童观20.幼儿园一日活动21.教育观
22.生活制度23.幼儿德育24.剩余精力说
25.松弛说26.预演说27.创造性游戏
28.规则游戏29.基本活动30.复演论
31.成熟说32.角色游戏33.结构游戏
34.表演游戏35.幼儿园教学36.智力游戏
37.发展性教学原则38.体育游戏39.音乐游戏
40.巩固性原则41.活动性原则42.形成性评价43.学科课程44.活动课程45.幼儿园课程
46.幼儿教育观47.幼儿园的内部环境48.广的社会性
49.学前儿童德育50.分离焦虑51.关键期
52.课程53.美感54.徒手操
55.道德行为56.智力57.模仿操
58.说理教育法59.表演游戏60.智育
词解释参考答案
1.学前家庭教育——指在家庭环境中由父母或家庭中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进行的早期教育。

2.成熟势力说——是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儿的理论,认为儿童发展是个有规律的顺序模式的过程,这个顺序是由物种和生物进化的顺序决定的。

所有儿童都按照这个顺序发展,但发展速度则由儿童的遗传类型所决定的。

环境和教育不是发展的主要原因,它可能暂时影响儿童的发展速度,但最终由生物因素所控制。

3.最近发展区——教育家维果斯基的理论。

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个是儿童只有在成人的帮助下才可以完成的水平。

这两个阶段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即是儿童已经能够做到、但不是独立地而只能是在教育者指引下来做到的那个区域。

4.顺应——个体遇到新的学习情境时,主动调整自己的经验架构以适应环境要求的心理历程。

5.恩物——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简易明白的物体制成的,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初步训练。

6.学前社会教育——指家庭以外,由社会(包括政府、企事业、团体、社区、私人等)设施或投资,指派专人组织与实施的、以学前儿童为对象的教育实践活动,包括学校式的托儿所、幼儿园和学前班,通过大众传媒(如电视、广播、图、杂志等)进行的学前教育、社区教育等。

7. “白板说”——洛克以其“白板说”而著称于世。

他认为,人脑开始只是一张“白纸,没有特性也没有观念”。

人的一切观念都来自后天的经验,根本就没有什么天赋原则。

洛克认为,儿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于教育。

8.敏感期——指在某一特定的年龄时期,某种知识经验的学习或行为的形成比较容易。

9.巩固性原则——幼儿积累经验、储存信息,掌握简单技能是学习新的知识技能的基础,时发展智力、进行活动的必要前提,也是进入小学后学习系统只是所需具备的条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激发幼儿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积极的作用于客体,使其及时理解,及时巩固。

其次要创设条件,给与幼儿运用已学的知识技能的机会,还要引导幼儿在学习新知识技能是联系旧有经验,使幼儿不断巩固和复习原有知识技能。

10.总结性评价——实在教学活动末或结束后进行,以评定整个教学计划与活动的成效,通常以标准化测验或教师自编测验为工具评价重点除了以认知、行为为主外,还可包括技能以及情感方面的结果。

11.幼儿园环境——广的幼儿园环境包括幼儿园外部环境和幼儿园内部环境,幼儿园外部环境包括家庭、社区、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制度、法律法规、大众传媒等,也包括社区的文化背景、经济状况,国家政策等。

狭的幼儿园环境就是指幼儿园的内部环境,是幼儿教师和幼儿接参与其中,并体验到的特定的幼儿园物质、心理环境的总和。

12.教育——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身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它的任务就是把原本作为自然人而降生的孩子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

这里的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范围很广,一般称为广的教育。

与广的教育相对的就是狭的教育。

狭的教育指的是在人们专门设置的教育机构中实施的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如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以及其他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特别组织的教育。

13.学前教育学——是一门研究0~6 岁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规律的科学,它是人们从教育幼儿
14.教育生态学——是指受教育者与教育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15.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含社区)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和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在家园合作中,幼儿园应该处于主导地位。

16.学前教育——指“目的在于促进如学前儿童(0——6、7 岁)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一方面可以揭示现代幼儿教育的本质特点,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映幼儿教育作为一种涵盖幼儿家庭教育、托幼机构教育、社区教育、大众传媒教育等在内的“大教育”的发展趋势。

17.儿童教育生态学——是教育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本质上是一门应用生态学,旨在阐明生态学在儿童教育上的应用及其评价。

这门学科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儿童成长的生态环境,研究最适合儿童成长的环境条件,以及预防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可能带来的身体、心理及学习活动的伤害。

18.儿童的发展——就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19.儿童观——是人们对于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主要涉及到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点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和原因等问题。

儿童观包括社会本位的儿童观和人本位的儿童观。

20.幼儿园一日活动——是幼儿园的日常活动,是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以幼儿园生活制度为依据,日复一日,每天进行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的总和。

21.教育观——是人们对于教育在儿童发展中作用的根本看法。

22.生活制度——是指科学地安排人的生活中主要活动的顺序和时间。

23.幼儿德育——主要是指幼儿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它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由教育者依据国家和社会的道德教育的要求,培养幼儿掌握具体的浅显的社会道德准则,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其道德品质的形成打下基础。

24.剩余精力说(精力过剩说)——代表人物: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哲学家斯宾塞。

其主要观点:认为,任何生物体都有一定的能量来满足其生存的需要,生存需求满足后,若还有剩余的能量,那就是多余的精力。

多余的精力累积起来会造成压力,所以必须消耗掉。

游戏这种并不直接有益于生存的活动,就是消耗剩余能量的一种方式。

25.松弛说(松弛消谴说)——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拉扎鲁斯和德国哲学家帕特里克。

其主要观点:认为,有机体在持续工作以后丧失了大量的精力,需要有一种能使有机体放松,并使失去的精力得以重新恢复的活动,这个活动就是游戏,因此游戏是使失去的精力重新恢复起来的一种活动。

26.预演说——代表人物:德国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格罗斯。

主要观点:把儿童游戏看成是未来生活的预先练习。

认为儿童游戏是他将来必须承担的为成熟的活动的低级形式,游戏内容取决于他将来成人后的活动内容,儿童自发地将自己设身于这样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未来生活做准备。

27.创造性游戏——是儿童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学龄前儿童典型的、特有的游戏,它包含有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

28.规则游戏——是成人为发展儿童的各种能力而编写的有明确规则的游戏,如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等,它一般包括四个部分,即游戏的目的、玩法、规则、结果。

有规则的游戏需要成人逐一教会儿童,待儿童熟练掌握后,便可以自由选择了。

29.基本活动——指在一日生活中,除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活动(如吃、喝、睡、拉、撒等)之外,发生次数和所占时间最多的活动。

对人的生活或生长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活动。

如学生的学习活动,成年人的工作等。

30.复演论——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主要观点:认为,游戏是个体再现祖先的动作和活动,重演人类种族进化的历史,通过游戏的重演,使个体逐步摆脱原始的本能动作,为当代复杂的活动做准备。

复演论的意:它以一种近于玄乎的观点解释了儿童的游戏,似乎倒也说明了某些看似平常的问题。

我们可以想象,儿童的动作表象思维与原始民族接近,其游戏行为具有原始稚拙的形态也就能够理解了。

此观点的局限性:理论缺少证据支持;在演化的问题上也没有限定范围,它未解释那些需要高度技术的诸如骑自行车、开汽车类的游戏活动。

31.成熟说——代表人物:荷兰心理学家、生物学家拜敦代克。

这是一种根据心理动力理论建构起来的游戏理论。

主要论点:认为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以进行活动,是幼稚动力的一般特点的表现,而不是单纯的一种机能,如儿童经常表现出运动的无方向性、冲动性、好动等。

这个观点和能力练习说完全相反。

认为,人有潜在的内部力量,而心理的发展就是依靠这潜在的内部力量进行的,不需要练习也能发展起来,不需要游戏作准备,就像花朵不需要游戏也能生长一样。

认为游戏也不是本能,而是一般欲望的表现。

32.角色游戏——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

3 岁前的儿童以做模仿动作为满足,3 岁以后的儿童已不满足于简单地模仿动作了,而对扮演角色很感兴趣,并渐渐进入角色,对现实生活中各种角色的认识与情感体验逐渐加深,角色游戏随也就出现了。

33.结构游戏——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创作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

34.表演游戏——表演游戏是儿童根据故事童的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

35.幼儿园教学——使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手段。

通过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和幼儿比较自由的自发学习活动,幼儿活的生活的、社会的、自然的、数学和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经验,形成简单的概念,发展幼儿的智力,学习智力活动的方法,培养幼儿初步的学习兴趣和习惯。

36.智力游戏——智力游戏是根据一定的智育任务由成人设计的一种有规则的游戏。

它以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使儿童在愉快的活动中完成增进知识、发展智力的学习任务,它将一定的学习因素和游戏的形式紧密结合起来,可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是进行智育的有效手段。

37.发展性教学原则——发展性教学是指通过教学使幼儿的体力、智力、道德、意志、情感和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

发展性教学原则要求教师为幼儿选择的学习内容,应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是逐步加深的,需要幼儿做出一定努力才能学会的,并且要求幼儿不断地努力,从而促进幼儿地不断发展。

38.体育游戏——体育游戏也是一种有规则的游戏,是体育活动的一种有趣的形式.为儿童所喜爱。

开展体育游戏的条件简单,不需要许多设备.也不需要复杂的技能,基本是由走、跑、跳、攀登、钻爬、投掷等基本动作所组成,有场地便可进行。

39.音乐游戏——是在歌曲或乐曲伴奏下的游戏活动,以音乐与动作相配合,以动作表现音乐,以音乐衬托动作,使动作表现得优美、富有节奏感与表现力。

有的音乐游戏有主题、有情节、有角色,也有的音乐游戏只具有竞赛性或舞蹈动作。

40.巩固性原则——幼儿积累经验、储存信息,掌握简单技能是学习新的知识技能的基础,时发展智力、进行活动的必要前提,也是进入小学后学习系统只是所需具备的条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激发幼儿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积极的作用于客体,使其及时理解,及时巩固。

其次要创设条件,给与幼儿运用已学的知识技能的机会,还要引导幼儿在学习新知识技能是联系旧有经验,使幼儿不断巩固和复习原有知识技能。

41.活动性原则——儿童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

一方面,而同时主动地通过自身的活动作用于客体,人类有一种自发的探索与人是环境的需要和潜能;另一方面,儿童在心理上是主动的,它依照自己的活动方式来建构知识与认识环境。

为了贯彻活动性原则,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充分的活动时间,以及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

42.形成性评价——指在教学过程中,就教师教学的情形与幼儿的活动表现进行观察、记录,以获取反馈资料,找出教学单元结构上的缺陷,以作为实施辅助教学或改进教学的依据,所采用的评价工具是为教学需要而特别设计的。

43.学科课程——是一科目为单位的一种课程模式,各个科目分化独立,在这类课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学习活动,幼儿的角色是对教师所提供的东西作出反应。

这类课程有明确的目标,教师按照一系列计划好的方案促进幼儿一步步达到这些目标,获得较为系统的知识。

44.活动课程——又成为经验课程或设计课程,为杜威及其弟子克伯屈等人所提倡。

活动课程是以幼儿的生活为课程内容,以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编制课程的起点,以幼儿自
身的活动为学习的方法,使幼儿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师的角色是顾问及辅导者。

活动课程通常忽视学习内容本身的知识体系以及传统文化价值,而且无法有系统的练习各种基本技能。

45.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46.幼儿教育观——是在一定儿童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为什么要教育幼儿,要把幼儿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幼儿等方面的一些观点。

47.幼儿园的内部环境——指幼儿教师与幼儿在幼儿园直接参与其中并体验到的特定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的总和。

48.广的社会性——是指人由于社会生活而获得的特征或品性,是人的社会化的结果,涉及人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内容。

49.学前儿童德育——就是按照社会的要求,以引导和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培养和形成幼儿道德品质为目的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50.分离焦虑——指婴幼儿与母亲或照顾他的熟悉的人分离时,面对陌生的环境而产生的紧张情绪和不安的行为。

51.关键期——是欧洲生态学家罗伦斯在20 世纪50 年代提出的。

是指有机体的某种潜在能力在其生命的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由于提供了特定的刺激,使这种潜在能力得到最适时和最好的发展。

52.课程——是指教育者为促进儿童身心发展而设计并实施的一系列经验。

53.美感——是由具有审美特征的审美对象引起人的一种情感体验,精神上产生一种喜悦和快乐,便是美感。

54.徒手操——是由身体各部的各种不同动作所组成的单个动作或成套动作。

55.道德行为——是指符合一定道德标准的行为表现,道德行为反映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效果水平,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56.智力——是指保证人们顺利进行认识活动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57.模仿操——是幼儿按老师说出的形象语言或按儿歌中的词意作出各种形象动作。

58.说理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幼儿分清是非、别好坏,懂得道理的教育方法。

59.表演游戏——以想象和模仿通过扮演角色来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

60.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使受教育者掌握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受教育者智力发展的教育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