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出师表(典例解析)
《出师表》(含答案)解析
中考文言文“地毯式”训练:《出师表》一填空题1 本文作者是,字,号,时期国杰出的家、家。
2 表,是古代的一种,是古代向帝王上书的一种文体。
3 “师”是的意思,“出师”意即。
作者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此表是写给。
二解释下列词语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2益州疲弊()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4不懈于内()()5忠志之士()()6盖追先帝之殊遇()7诚宜开张圣听()()8以光先帝遗德()()9恢弘志士之气()10不宜妄自菲薄()11引喻失义()12以塞忠谏之路也()()13陟罚臧否()()14若有作奸犯科()()15论其刑赏()16以昭陛下平明之理()()17志虑忠纯()( )18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19悉以咨之()20必能裨补阙漏()()()21性行淑均()( )22晓畅军事( )24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5必能使行阵和睦( )26可计日而待也( )27躬耕于南阳( )28臣本布衣( )29先帝不以臣卑鄙( )30猥自枉屈( )31遂许先帝以驱驰( )32后值倾覆( )33夙夜忧叹( )34深入不毛( )35庶竭驽钝( )36攘除奸凶( )37至于斟酌损益( )( )38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39以彰其咎( )( )40以咨诹善道( )41察纳雅言( )三原文填空1 表达了作者痛惜刘备大业未竟的感情,也隐含着创业艰难的意思,意在引起刘禅深思的句子是2 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的句子是3 强调依法办事的句子是,4 在军政上用贤可带来良好局面的句子是,5 指明在内政上用贤带来好处的句子是,6 写对待“亲之信之”等人的好处的句子是,,8 叙述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创业艰难的句子是,9 追述白帝城托孤的句子是10 写受命以来心情的句子是,,11 写出师的有利条件,表明战备工作就绪的句子是,12 写军事行动目标的句子是,,,13 体现作者矛盾复杂心情的句子是,,14 写“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原因的句子是,15 成语“三顾茅庐”出自16 表明诸葛亮深得先帝信任原因的句子是17 第一段作者分析形势时,先说不利的客观条件是,,后说有利的主观条件是,这种有利的主观条件是由什么造成的18 “开张圣听”的目的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会造成的后果是四问答题2 第一段作者分析形势的意图何在?3 在三、四段中,作者多次向后主荐贤,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了他对刘氏父子怎样的态度?4 对于第一段中“不宜妄自菲薄”一句,你是怎样看的?联系实际谈谈。
关于出师表节选及注释译文
关于出师表节选及注释译文关于出师表节选及解释译文《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227年)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出师表节选及解释译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出师表(节选)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出师表原文全篇及注释
出师表原文全篇及注释《出师表》原文全篇及注释注:《出师表》是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陈琳上书给董卓的表章,表达了他对董卓专权、腐败的不满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以下为《出师表》原文全篇及注释。
臣陈琳言:臣以险衅疆场,死生之地,当远离,不忍见捐。
先帝既不崇德修业,而享受之时,益以傲物。
侈欲无厌,天下不毛,宜其伏诛,而况穷乏乎!怀土之伤,贵游之乐,非所敢闻也。
臣窃以为董卓得幸于先帝者,时维社稷之殃,业经纶之变也。
以至于今,百姓流离,饥饿流亡,至于斯日,禁若寇讹,让不逆情,以致奸宄竞起,贼臣并举。
先帝每称臣才器,拔用於幕府,臣亦自以为应奉先帝之遗意。
至于张让,窃比陈蕃更无足与议者。
愚以为张让之等,不足道哉!臣伏惟皇上考量臣昔日之事,暂留厩肆,使臣得以进贤达能之士,以报先帝之知遇之恩。
若臣之不肖,尚有司空、太尉在位,当依法断肃。
臣之所望於皇上者,惟日夜改过,以效忠贞之心。
不敢以猥自介,尚有瑕疵,望於皇上见谅。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臣以险衅疆场,死生之地,当远离,不忍见捐。
先帝既不崇德修业,而享受之时,益以傲物。
侈欲无厌,天下不毛,宜其伏诛,而况穷乏乎!怀土之伤,贵游之乐,非所敢闻也。
臣窃以为董卓得幸于先帝者,时维社稷之殃,业经纶之变也。
以至于今,百姓流离,饥饿流亡,至于斯日,禁若寇讹,让不逆情,以致奸宄竞起,贼臣并举。
先帝每称臣才器,拔用於幕府,臣亦自以为应奉先帝之遗意。
至于张让,窃比陈蕃更无足与议者。
愚以为张让之等,不足道哉!臣伏惟皇上考量臣昔日之事,暂留厩肆,使臣得以进贤达能之士,以报先帝之知遇之恩。
若臣之不肖,尚有司空、太尉在位,当依法断肃。
臣之所望於皇上者,惟日夜改过,以效忠贞之心。
不敢以猥自介,尚有瑕疵,望於皇上见谅。
臣窃以为董卓得幸于先帝者,时维社稷之殃,业经纶之变也。
以至于今,百姓流离,饥饿流亡,至于斯日,禁若寇讹,让不逆情,以致奸宄竞起,贼臣并举。
先帝每称臣才器,拔用於幕府,臣亦自以为应奉先帝之遗意。
《出-师-表》剖析
思考探究:
1。诸葛亮对当前形势的 分析是什么?
客观条件:今天下三分,益州 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2。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
开张圣听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亲贤臣,远小人
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3.作者自叙志趣过人,不求功名的话: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形容词作动词,发 扬扩大。
此皆良实。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善 良诚实的人。
优劣得所。优劣,形容词作名词,才 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亲贤臣。亲,形容词作动词,亲近。
远小人。远,形容词作动词,疏远。
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 邪凶顽的人。
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慢,形容词作动词,怠慢。
更多的益处、成效。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
通晓,精通。
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
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队伍,指军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的原因”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 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 痛参心军遗,憾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 信之计,算则着汉时室间之而隆到,来可。计指日为而期待不也远。。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中间。-------陆游《书愤》
戏说《出师表》
阿斗,你亮叔我跟你讲几句:你爹当年 出来混,半道上就给挂了,现在地盘又分成 三块了,益州好像咱也罩不住了,这世道眼 瞅着要杯具了。但是你爸留下的保镖还很忠 心啊,出去砸场的那些二杆子也都不想要命 了,这些都是看在你爸往日给钱的份上,现 在想报答罢了。叔现在就希望你放机灵点, 完成你爹的遗愿,让兄弟们也扬眉吐气,千 万不要把自己当成不值钱的葱,把弟兄们的 心给憋屈了。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出师表》课文详解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出师表》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文学常识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
本文是诸葛亮呈给后主刘禅的表。
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驻汉中,准备北上伐魏。
临行前,感到刘禅暗弱,颇有内顾之忧,故上表劝诫。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此篇需背诵。
知识重点一、全文展示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出师表原文全篇及注释
出师表原文全篇及注释《出师表》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东汉末年的诸葛亮所写,是一封给刘备的表文。
下面是《出师表》的原文全篇及注释。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 先帝:刘备的父亲刘弘,也称为刘备创业时的重要支持者。
2. 中道崩殂:刘备在建业称帝后逝世。
3. 三分:指刘备、曹操、孙权三方势力的对峙局面。
4. 益州:刘备在巴蜀地区的势力范围。
5. 忠志之士:指对国家忠心耿耿的志士。
6. 追先帝之殊遇:指回顾刘备在世时的殊遇和恩典。
7. 开张圣听:指开放圣听,接纳忠言。
8. 先帝遗德:指刘备的遗德和圣明治理的理念。
9. 恢弘志士之气:指振兴和激发有志之士的斗志。
10. 妄自菲薄:指自己过于谦虚、自贬身份。
11. 引喻失义:指用不合适的比喻来说明自己的身份和态度。
12. 忠谏之路:指给予君主忠告的机会和途径。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13. 宫中府中:指皇宫和地方政府。
14. 陟罚臧否:指升迁和处罚。
15. 异同:指宫中和府中对待奸犯和忠善者的态度是否一致。
16. 有司:指官方的司法机关。
17. 昭陛下平明之理:指明确展示君主的公正原则。
18. 偏私:指偏袒个人、亲信,而不公正。
19. 内外异法:指内外有不同的法律规定。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20. 侍中、侍郎:指宫中的高级官员。
21. 郭攸之、费祎、董允:刘备重用的三位重要谋士。
22. 志虑忠纯:指他们的志向和忠诚纯粹。
23. 拔以遗陛下:指刘备在世时将他们选拔起来,并传承给刘备的儿子刘禅。
国学经典《出师表》原文及翻译(优秀2篇)
国学经典《出师表》原文及翻译(优秀2篇)《出师表》原文及翻译篇一《出师表》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quē)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huán)、灵也。
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bǐ ),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suì)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原文全篇及注释
出师表原文全篇及注释一、背景介绍二、《出师表》原文解读### 1. 第一段### 2. 第二段### 3. 第三段### 4. 第四段三、《出师表》的意义与影响### 1. 文字艺术价值### 2. 社会政治影响### 3. 饱含忠诚精神### 4. 传世经典之一四、《出师表》的现代意义### 1. 忠诚与诚信的重要性### 2. 激励人们积极向上### 3. 传承优秀文化传统### 4. 彰显个人品格与价值观五、总结一、背景介绍《出师表》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篇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章,它是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诸葛亮写给刘备的一封表状文书。
那时,诸葛亮正在汉中总督职位上,而刘备则在成都即将夺取荆州。
《出师表》即是诸葛亮请求刘备下达命令让其离开汉中前往荆州的表状文书。
二、《出师表》原文解读1. 第一段诸葛亮在开篇时首先表达了自己对刘备的忠心,称呼刘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思”的君主,表明了自己对刘备的极高评价。
2. 第二段诸葛亮在第二段中叙述了自己任职期间的政绩,并指出自己能力有限,无法继续完成事业。
他详细列举了自己的政绩,以证明自己的忠诚和才智。
3. 第三段第三段是《出师表》的核心部分,诸葛亮在这一部分表达了自己愿为国家殚精竭虑的决心,并对自己的能力和局势做出了客观分析。
他请求刘备下达任命离开汉中的命令,以便亲自出征荆州。
4. 第四段在最后一段中,诸葛亮继续强调自己的忠诚,并表示再三请辞的决心。
他还使用了恳切的措辞,希望刘备能够理解并答应自己的请求。
三、《出师表》的意义与影响1. 文字艺术价值《出师表》是一篇文字优美、构思巧妙、表达含蓄的文学作品。
它以简练明了的语言,展现了诸葛亮忠诚的心态和政治智慧,具有较高的文字艺术价值。
2. 社会政治影响《出师表》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部重要的政治文学作品,它揭示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内忧外患的局势,对于政治改革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3. 饱含忠诚精神《出师表》表达了诸葛亮对国家为忠诚,他不计个人得失,甘愿放弃权力,专心为国家效力。
诸葛亮的出师表原文赏析
诸葛亮的出师表原文赏析诸葛亮的出师表原文赏析【作品介绍】《前出师表》,是中国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后主的一篇表。
当时为建兴五年,蜀汉已从刘备殂亡的震荡中恢复过来,外结孙吴,内定南中,励清吏政,兵精粮足;诸葛亮认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实现刘备匡复汉室。
表文表达了作者审慎勤恳、以伐魏兴汉为己任的忠贞之志和诲诫后主不忘先帝遗愿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挚,文笔酣畅,是古代散文中的杰出作品。
【原文】前出师表出处:《三国志》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4],欲报之于陛下也[5]。
诚宜开张圣听[6],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7];不宜妄自菲薄[8],引喻失义[9],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10],俱为一体,陟罚臧否[11],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12],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13],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14],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缺漏[15],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16],性行淑均[17],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18],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19]。
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20],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21];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22]。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23]!侍中、尚书、长史、参军[24],此悉贞亮死节之臣[25],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2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7]。
先帝不以臣卑鄙[28],猥自枉屈[29],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30]。
后值倾覆[3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3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33]。
《出师表》逐段分析(完结篇)
《出师表》逐段分析(完结篇)“愿陛下托⾂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兴德之⾔,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深追先帝遗诏。
⾂不胜受恩感激。
”这⼀段⽐较简单。
紧承上⼀段为完成蜀汉“兴复汉室”的政治任务⽽说,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三条希望:⼀,你让我出去领兵打仗,去“讨贼”,去“兴复”,保证完成任务,如果完不成任务你抓我!有⼈把这个当成是诸葛亮在发誓,当然也⽆不可。
表决⼼嘛,总要说个完不成任务怎么办的问题。
不然,花费那么多⼈⼒物⼒让你打⽔漂?⼆,我向你推荐的那⼀帮⼈你要好好⽤,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如果他们没有规劝你的话,你要狠狠批评他们!三,你也要多动动脑⼦,多想想治国的良⽅,多听听好的意见建议,努⼒完成你爹的遗愿。
我出门之后,你要管好你⾃⼰,后⽅千万不能乱套,这样,我就感激不尽了!这⼀段,可以说就是全⽂的结尾了,该说的话都说完了。
但是后边还缀着⼀个⼩尾巴:“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
”这跟我们写信结尾写“此致敬礼”差不多,算是个客套话。
但是呢,我以⼩⼈之⼼,度⼀下君⼦之腹——我觉得“不知所⾔”似乎埋着这样的潜台词:我太激动了,都不知道说了⼀些什么,⽇后如果你从我这表⽂⾥要挑什么错,也应该原谅我,因为我可是把“不知所⾔”说在前头了啊!啊哈哈……最后,我不负责任地乱评⼀下诸葛亮的后半⽣,即辅佐刘禅的这⼀段的不妥之处:⼀、诸葛亮太执著⾃⼰早年的规划。
在“隆中对”时,他就提出了著名的“三分天下”的预判,后来形势的发展也确实是冲着这个⽅向⾛的。
但是,“三国⿍⽴”的局⾯形成后,蜀汉是其中实⼒最弱的。
蜀汉建国之初,本应休养⽣息,发展经济,但诸葛亮为了那个既定的所谓政治任务,连年发动战争,对内镇压少数民族的反抗,对外坚持对曹魏动武。
庞⼤的军费开⽀,⼈⼒物⼒的投⼊,使本就疲弱的蜀汉经济雪上加霜。
计划赶不上变化,形势变了,⽃争的策略也应该变⼀变,固执⼀念,没有好果⼦吃。
出师表翻译 出师表翻译及原文
出师表翻译出师表翻译及原文《出师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份非常重要的文献,它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托孤之际,写给关羽和张飞的一封重要信函。
《出师表》描绘了诸葛亮为挽救家国危亡,不得不亲自带兵出征的心路历程,表达了他对自己家国悲惨命运的感叹与对事业深深的坚定信念。
下面,我们将对这份经典文献进行详细的翻译及解析,并欣赏其中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分割线------------------------------------------出师表翻译: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所犯者,忠诚贞良之臣,而树功立业之臣,非其人也。
小人乘间投机,为所欲为,忠义短纵,而身后有讥谤之名。
何者?公之忠也故。
今特为此表,以昭告于殿下。
前者失道而后者失尊,悔吝不及,以致奄至之门。
后者,道不拾遗,魂不见舍。
是以先蒙伟光,后受寻踪,曾无完肤之叹,今若厚颜而諠客,不见东隅,而归于尽矣。
临别赠言,成事在人,退无可退,乘胜而不骄,败不馁,此可谓不朽之志矣。
夫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吴起发难,身残志坚,公败而愈勇,众叛亲离,乃今迈之行也。
")从此四句话,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的建议和希望。
他认为:当前情况危急存亡,益州已经疲惫不堪,没有忠义的臣子,而小人更是猖狂。
他也提到了关郭之争,认为前者失道,而后者失尊。
诸葛亮告别时提醒说,退无可退,我们必须珍惜当前的胜势,坚定不骄傲,即使受到失败的打击,也不会失去信心。
同时,他也用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吴起发难,身残志坚,公败而愈勇等例证说明,要打赢这场战争,必须要敢于尝试,敢于冒险,即使是在困境之中也要坚定如一。
臣伏以表闻:兴霸先帝诏书,十三年以來,始终思报国之志,不揣三端之忠,垂拱而治,夙夜匪懈,有以为大托。
然卒躬疾,中道崩殂,今天下事有变,奉先殆于马首,是以号泣大哭,至于今日。
《出师表》逐段分析(4)
《出师表》逐段分析(4)“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本段从表达方式上看,已经和前几段截然不同了。
前面几段是提建议,以及论证这些建议如何如何好,是讲道理,是以“理”服人,是议论。
估计刘禅听得有点烦了:这些道理我都听了几百遍了,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能不能说点新鲜的?于是,诸葛亮就话锋一转,那我给你讲,我和你爹的革命友谊是如何形成的吧。
本段是叙事,重点在叙事过程中,努力做到“以情感人”,以诸葛亮和刘备的革命友情来感动刘禅,使他奋发图强,以明白诸葛亮的一片苦心。
首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说明了两点。
一是揭示我的身份,就是一个农民,在南阳自己耕种一小片土地。
什么意思呢?就是我地位低,如果没有人赏识我,我一辈子不会有什么大的出息,因为从东汉开始的门阀制度极大的限制了底层士人向上流动的可能性。
二是明晰了我原先的志向,我没什么大的志向,不想登高一呼应者云集,也不想合纵连横佩六国相印,能在这乱世里凑合活着就中了。
这当然有自谦的成分,但主要是为下文刘备的“三顾茅庐”作铺垫。
次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说明我的人生遭际完全是因为你爹的介入而发生了改变,当然也剖白了我对先帝那份真挚的“革命友情”!请注意开头的“不以臣卑鄙”几字,暗示当时社会正常的情况是:几乎所有人会把我一个种地的老农民当成地位低下见识短浅的人而不加重视。
但是刘备不跟别人一样,不因为我“卑鄙”而忽视我。
这份知遇之恩多么令我感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中的“三”,说明刘备是真的诚心诚意掏心掏肺的。
“咨臣以当世之事”更是看得起我,认为我是良佐之材才问我这么大的事。
这是赏识。
我“感激”,“感激”的就是你老爹对我的知遇之恩和赏识之情。
古诗文经典赏析之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 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 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 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 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先帝创建统一中国的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却在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已分成魏、 蜀、吴三国,我们蜀国贫困衰弱,这确实是到了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然而, 侍卫大臣们在朝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边境上舍身作战,原来(他们)是追念 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报答它给陛下。陛下确实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发扬光 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发扬扩大有抱负人的志气;不应该随便地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 致堵塞忠臣进谏的道路。
文意分析
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第二条建议
严明赏罚
小结
这几段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自己的三条建议,即:
开张圣听
赏罚严明
亲贤臣,远小人
小结 你认为作者提出的三项建议中,哪一 项是核心?为什么?
亲贤臣,远小人
第四节
课后思考
诸葛亮分析形势的利弊,不利 条件是什么?有利条件是什么?
下付作罚宫以不先也帝之侍此今先,,,Fra bibliotek 肆贰
课
叁生
壹
目
后 诗词 课 思 词学 前
录
考 赏习 导
析
读
第一节
课前导读
《隆中对》提出的战略目标
先夺取荆州,之后吞掉益州,对外与孙权为 盟友,一起对抗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一旦 天下有变,从两路出兵北上中原,直取天下。
背景介绍(一):蜀国外部
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第一 次出师伐魏之前。其时蜀汉已从猇亭(湖北宜都)战役的 惨败中初步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稳定了自己的战 略后方,伐魏时机臻于成熟。
初三语文课件《出师表》
第二段分析
严明赏罚
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以昭陛下 平明之理 不宜偏私, 内外异法
目标三:深挖
熟读第三、四、五段,思考: 1、作者认为“先汉兴隆”是因为 , “后汉倾颓”是因为: 。诸葛 亮从正反两方面对比,总结概括了两汉的历史经 验教训,意在告诉后主 的重要性。 2、文中“愿陛下亲之信之”中的“之”指的 是 ,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做 法应当是: . 3、作者提出的第三条建议是————————— ————— 4、这三段是怎样衔接起来的?
第一段分析
( 危急 开 广 存亡
张开 益州疲弊 诚宜…… 圣言 不宜 …… 听路 追殊遇 不懈于内 ) (正反) 有利 报陛下
忘身于外
先帝崩殂 天下三分 不利
目标三:深挖
熟读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1、第2段提出的建议是: 。用自己的话 概括是 。 2、诸葛亮认为,在执法方面,应该“刑”的 是 的人。应该“赏”的是 的人。 3、作者认为怎样做才能“昭陛下平明之理”?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 罚不可不均”文中与这句话意思一致的句子 是: , 。
1、为了解除后顾之忧 2、为了汉室之隆 7、“深追先帝遗昭”中“遗昭”指的是 :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 ———————————— 不才,君可自取。
先帝在遗照中说: —— ,——, ——,——。
1、“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文 中指__________;“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选 段 中 最 能 体 现 “ 老 臣 心 ” 的 一 句 话 是 :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019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4出师表课文解析素材北师大版
《出师表》课文解析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我说: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
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
】【先帝:指刘备。
而:连词,表承接,就。
中道:中途。
崩殂(cú):古代天子死叫“崩”,又叫“殂”。
疲弊(bì):困乏,疲弱。
诚:副词,实在。
存亡:文中是偏义复词,义偏在“亡”。
秋:时候,含有“紧要关头”之意。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土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但是,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的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地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
】【然:转折连词,然而、但是。
内、外:内,指朝廷内。
外,指边境上。
忠志:忠诚有志。
忘身:奋不顾身。
……者:……的原因。
盖:副词,表示解说原因,原来是。
追:追念。
殊遇:特别优厚的待遇。
陛(bì)下:指刘禅。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无道理的话,从而堵塞了忠诚讲谏的道路。
】【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
开张,扩大。
此句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以:连词,表目的,译作“来”。
光:光大。
遗德:遗留下来的美德。
指刘备广开言路的作风。
恢弘(hóng):弘扬,扩大。
志士: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妄自菲(fěi)薄:随便看轻自己。
菲,与“薄”同义,都是鄙薄的意思。
引喻失义:言谈违背道义。
引,称引。
喻,比喻。
以:连词,表结果,以致。
谏:直言规劝。
】 (①指出当时形势的危急和有利条件青何作用?)【分析】起笔从形势叙起,表达了作者痛惜刘备大业未竟的感情,也隐含着创业维艰的意思,意在引起刘禅深思。
出师表(繁体字拼音版及注释)
出师表(繁体字拼音版及注释)张衡表状及注释臣弒父位逼臣辱命,*爰始效命*臣不得志于东京,*不辱明命,*则请璽绶还江东,*臣有愧色,*辞章庞杂,不得已奏通,并冯唐青、李南、蔡瑁黄权、何曾、朱异等并力典之。
*请恕坐视陛下而危社稷也。
*至瑶宇宫垣,*伏惟圣明,*宫虽陋,* 假使明主能容纳臣等,*惟国家之急,臣竭股肱之力,*类见大智大勇者-*臣以匹夫之勇,当犯大难烦苛之时,万一有不虞之路,臣惟愿陛下万岁,*臣敢竭股肱之力,*至使江海之南,*只为陛下效犬马之劳,*此亦所以拋刃而不顾也。
*纵令明主自刎,臣又何患无辞乎*若无陛下明德见容于臣顾之言,*雄材大略。
*臣敢陈其短而不腆,*伏绎为千里邦主者,*纵摧破浮云万里,*臣请凭此辞章庞杂*北陆江山悬浮天地,*此故望尊寿而解百千之难。
*臣以发奋战忾之状,*臣弃坛谏之目,*临以枯骨,*臣于负人、枉竹间泽,*奉密诏而竭诚,* 屈体致辞。
*非天子无以致听,*穷沙漠,*山其如泰阊、光祿、卿士、儒官一时风靡天下,*倜傥淵洋,*割股與髮,*北海、神台之右* 臣事竊不慮,*歿改車服五十三日,*臣请托童幼。
张衡注释1. 弑 (shì):指子女杀害亲父。
2. 爰 (yuán):于是。
3. 效命 (xiào mìng):完成使命。
4. 辱命(rǔ mìng):违反君命。
5. 不辱明命(bù rǔ míng mìng):不辱君命。
6. 璽绶(xǐ shòu):帝王的印信和绶带。
7. 愧色 (kuì sè):惭愧之色。
8. 辞章(cí zhāng):陈述言辞。
9. 庞杂 (páng zá):复杂繁琐。
10. 典之(diǎn zhī):托付给。
以上是《出师表》文字的繁体字拼音版本以及注释,张衡在这篇表状中向皇帝表明了自己忠诚效命的决心。
表状中提到了一些具体的行动,如请求返回江东,奏章通冯唐青、李南、蔡瑁黄权、何曾、朱异等人,并表示愿意为国家尽力等。
《出师表》原文、译文及赏析
《出师表》原文、译文及赏析《出师表》是两汉时期的诸葛亮所作,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出师表》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出师表 / 前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九年级语文下册《出师表》详译详释素材 苏教版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翻译】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
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
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
然而朝中官员在首都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面舍生忘死,是因为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厚待,想要在陛下身上报恩啊。
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啊!【注释】[1]先帝:指蜀昭烈帝刘备。
崩殂(cú):天子之死曰“崩”;殂,也是死的意思。
[2]益州:汉行下区域十三刺史部之一,地有今四川省,甘肃省和陕西省一带,当时治所在成都。
疲敞:贫弱。
[3]诚:确实是。
秋:时候,日子。
古人多以“秋”称多事之时。
[4]盖:发语词。
[5]陛下:对皇帝的称词,表示不敢直接面对皇帝,而通过陛阶下的侍从转致的意思。
[6]圣:古时对皇上的尊称。
[7]恢弘:发扬使之扩大。
[8]妄自菲薄:毫无理由地自己轻视自己。
[9]失义:失当,不合大义。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翻译】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如果有作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做了好事对国家有贡献的,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朝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
【注释】[10]宫中:指宫庭内朝中的亲近侍臣,如文中的侍中、侍郎之类。
府中:指丞相府中的官吏,如文中的长史、参军等。
[11]陟[zhì秩]:升官进位。
臧否(zāng pǐ脏匹):好坏、善恶。
《出师表》文言文赏析
《出师表》文言文赏析《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出师表》文言文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帮助到你。
《出师表》文言文赏析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对朝廷内政所提出的建议。
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汉兴旺的历史经验,表示作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诸葛亮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忱。
三国鼎立形势形成后,中原的曹魏实力最强,蜀汉的实力最弱。
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了巩固的统治地区,有了政治斗争的立脚点。
为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诸葛亮一方面率兵亲征中原;另一方面对内政提出积极建议,主张“开张圣听”、赏罚严明、谨慎用人。
他的这些主张是针对当时蜀汉统治的时弊而发的。
做为一个政治家,能够分析、认识社会现实,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医治方法,表现了他的政治才能。
由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并不完全是出于回报刘备“三顾”的恩遇,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恢复汉室”的政治抱负。
他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忱,正是他实现其政治抱负的表现。
这是历史上的政治家诸葛亮的可贵之处。
诸葛亮的政治抱负是有着很大的阶级局限的。
这首先表现在他的“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上。
东汉统治者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才激起广大农民阶级的反抗和斗争,最后形成各地军阀称雄割据的斗争形势。
诸葛亮不顾这种现实,强调“兴复汉室”,这正是他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
在诸葛亮看来,只要最高明统治者是个姓刘的,就可以天下太平,这是历史唯心主义。
文章共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先帝创业未半……可计日而可待也)包括五个自然段。
文章分析了“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形势,并据此提出了改革时弊,励精图治的建议。
对形势的分析,是他提出建议的基础。
虽然话不多,却很重要。
接着提出了对内政的建议:第一项建议是“开张圣听”,作者指出,蜀汉的形势虽然“危急存亡”,但先帝所遗老臣中,“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只要能“开张圣听”,就可以发挥这些人的积极作用,巩固、发展蜀汉政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七课出师表
第五部分典型习题点拨
一、字词巩固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然:这样
B.以光先帝遗.德遗:给
C.以讨贼兴复之效.效:成功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确实
[答案] D
[解析] A项中的“然”即表示转折,是“但是”的意思。
B选项中的“遗”是“遗留”的意思。
C选项中的“效”是“任务”的意思。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咨臣以.当世之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受任于败军之.际辍耕之.垄上
C.躬耕于.南阳苛政猛于.虎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故.克之
[答案] D
[解析] A选项中,前一个“以”是“拿”的意思;后一个“以”是“来”的意思。
B选项中,前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翻译为“的”;第二个“之”翻译为“到……去”。
C选项中,前有一个“于”是“在”的意思,后一个“于”是“比”的意思。
D选项中,“故”是“所以”的意思。
二、句子理解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答案] 在乱世间苟且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望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解析] 重点字词:苟全:苟且保全。
闻达:出名做大官。
全:形容词做动词,保全。
重点句式:“苟全性命于乱世”相当于“于乱世苟全性命”,“于乱世”作为状语置后,状语后置句式。
“不求闻达于诸侯”相当于“于诸侯不求闻达”,“于诸侯”为介宾短语做状语,状语后置句式。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答案]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能够兴盛的原因
[解析] 重点字词:亲:形容词作动词,亲近。
远:形容词作动词,疏远。
所以:……的原因。
(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答案]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忠心于陛下的职责的事。
[解析] 重点字词:所以:用来……的。
职分:职责本分。
(4)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答案] 来显示陛下公平严明的论理。
[解析] 重点字词:以:介词,来。
平明:公平严明。
之:结构助词,的。
2.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受任于败军之际”一句不相同的是( )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不求闻达于诸侯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D.奉命于危难之间
[答案] A
[解析] 题干中,“受任于败军之际”相当于“于败军之际受任”,“于败军之际”是时间状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式。
A选项中,“也”是判断句式的标志,翻译时要加判断动词“是”,判断句。
B选项中,“不求闻达于诸侯”相当于“于诸侯不求闻达”,“于诸侯”为介宾短语做状语,状语后置句式。
C选项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相当于“于草庐之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为介宾短语作状语,状语后置句式。
D选项中,“奉命于危难之间”相当于“于危难之间奉命”,“于危难之间”是时间状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式。
三、课文回顾
1.按课文内容填空。
《出师表》的作者是,字,时期政治家、军事家。
“表”是。
文中作者向后主提出三条建议:、、,其中是最重要的。
全文感情真挚,感人至深,充分表达了作者 (用文中的六个字来回答)的感情。
[答案] 诸葛亮孔明三国古代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刘禅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亲贤远佞报先帝,忠陛下[解析] “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说对某事的看法、请求和建议。
“出师”是指“伐魏”。
此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
文章第1段,本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第2段,提
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第5段,提出第三条建议——亲贤远佞。
这一段从正反两方面概括两汉兴亡的历史经验教训。
接着引先帝之事,说明“亲小人”必将导致亡国。
最后补荐贤臣,说明“亲贤臣”才能使国家兴旺发达。
因此,亲贤远佞是最重要的一条。
文章第6-7段追忆往事,表达衷心,这里可以用文章中“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来表达,概括为六个字即:报先帝,忠陛下。
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
[答案] 本文以十分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先主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
[解析]此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
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重大影响。
因此,出师后的国内政局就成了辅政者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为此,诸葛亮在这篇表文里一面劝勉刘禅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一面又向他举荐人才来管理“宫中”和“营中”之事,并殷切地阐明亲贤远佞的道理。
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国内政局稳定,有了“平明之理”,诸葛亮才能无后顾之忧,专心伐魏,可见讲治国大计和安排政事正是为了出师。
另外,本文对出师原因作了适当的说明。
这种说明不同于奏议,不是反复陈说得失利弊,而是抒情式的,指出自己把“北定中原”看做“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为此,他历叙自己的身世,从“躬耕”说到“许先帝以驱驰”,
又从刘备的“寄大事”说到这次北伐的决心,其间几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
这种方式既能打动君主,又能有利于说服不同意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