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赏析

合集下载

出师表释义、赏析

出师表释义、赏析

出师表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

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匮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

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

出师表课文赏析

出师表课文赏析

出师表课文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出师表第一部分:从当前形式出发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向他提出三条建议。

段意:自述本志及感念先帝的三顾茅庐之恩。

第二部分追述经历,表达对刘氏父子的忠诚和北伐的决心。

第三部分明确归纳各方面的责任。

一.中心思想: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对朝廷内政所提出的建议,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汉兴旺的历史经验,表示诸葛亮“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他心系国事,鞠躬尽瘁的忠诚。

二.课后作业四:衷心表现在为感激先帝“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的恩德,下决心一定要完成“北定中原”的大业。

三.本文表现了诸葛亮的精神有:忠心、诚信。

、责任感、使命感、知恩图报等四.联系实际诸葛亮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作为晚辈就应该履行孝敬赡养的义务,像孔明感恩于刘备那样,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尽职尽责。

五.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陆游曾称赞它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补充:一。

本文的成语及意思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过分地看轻自己。

作奸犯科:为非作歹,违法乱纪。

三顾茅庐: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家。

不毛之地:指贫瘠的土地或荒凉的地区。

不知所云:原来是自谦的话,表示自己语无伦次。

现在泛指思想混乱,说的话让人摸不着头绪。

感激涕零:形容极为感激。

现在多用于讽刺。

计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

苟全性命:苟且保全性命。

亲贤远佞:亲近有才能的贤人,疏远阿谀奉承的小人。

引喻失义:指说话不恰当,不合道理。

希望对你有用.二.通假字“阙”通“缺”,缺点“有”通“又”,又“简”通“检”,挑选古今异义词1、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卑微,渺小今:无耻2、由是感激感激古:感发、激动今: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古:痛恨,遗憾今:怨恨4、诚宜开张圣听开张古:推广今:开业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古:时今:秋天一词多义1、遗(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原文及注释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原文及注释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原文及注释《出师表/前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著作。

- 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 注释:《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出师表》赏析

《出师表》赏析
葛 亮为 匡扶 蜀汉 政 权 , 呕 心 沥 r t n 、 鞠 躬 尽瘁 、 死而
第 二 部 分 诸 葛 亮 以 真 情 感 人 。 回忆 了 自 己布 衣 生平 以及对 先 帝 三顾 茅庐 的感激 , 回 忆 了 先 帝 “ 临崩 寄 臣 以大 事 ” , 并 以“ 效忠贞 之节 , 继 之 以 死 ” 表 明 自己的决 心 。 “ 受命 以来 , 夙夜 忧 叹 ” , 没
前 提 。诸 葛 亮 , 宇孔 明 , 号 卧龙 ( 也作伏 龙 ) , 汉族 , 琅琊 阳都 ( 今 山东 临沂 市 沂南 县 ) 人 , 三 国 时 期 蜀 汉丞 相 、 杰 出 的政治 家、 军事家、 发明家、 文学 家 。
在 J d  ̄B - , j - 被 封 为武 乡侯 , 死后 追 谥 忠 武侯 , 东 晋 政
慧 化 身 。
Hale Waihona Puke 诸 葛 亮生 于封 建 社 会 , 伦理 纲 常是 无 形 中最
重 要 的 规 矩 。古 语 说 : 君君 , 臣 臣, 父 父 , 子 子 。 虽
铃》 , “ 执 手相 看 泪眼 , 竟 无语 凝 噎 ” 。 虽然 二者 表 达 的感 情 不 一样 , 但是总是 “ 此 时 无声 胜 有 声 ” 。 言 语 已 经 无 法 表 达 的 感 情 自 是 最 真 挚 最 诚 恳 的 感 情。 诸 葛 亮 的政 治 思 想 和 爱 国情 感 不 仅 仅 给 我
第一 个 建议 : 广 开 言 路。 古 代君 王 有很 多参 臣谋 ± , 俗话 说 : “ 忠言 逆 耳利 于 行 ” , 如 果 臣子 都知 道 所侍 奉 的主 儿 只喜 欢 挺好 听 的 , 那就 没 人 敢直 面 事 情 的 真 相 了 !古 代 多 少 昏 君 , 整 日活 在 奸 臣 小 人编 造 的谎 言世 界 中 , 直至 国家 衰亡 , 身首 异 处 。 时 至 今 日 仍 有 广 泛 的 借 鉴 意 义 。在 处 理 领 导 和 下 属 的 关 系 方面 , 我们 不 能一 贯只 说 好 话 , 阿谀 奉

巧借先主劝后主,肝肠寸断表忠心诸葛亮《出师表》赏析

巧借先主劝后主,肝肠寸断表忠心诸葛亮《出师表》赏析

巧借先主劝后主,肝肠寸断表忠心诸葛亮《出师表》赏析巧借先主劝后主,肝肠寸断表忠心——诸葛亮《出师表》赏析千百年来,诸葛亮的《出师表》不知感动了多少忠勇之士,激励了多少肝胆之人。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真正能品出《出师表》滋味的,何止陆游一人?作为表中的上品,诸葛亮的《出师表》确实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细细品读,你一定会发现文中的许多奥秘,一定会被诸葛亮巧借先主劝后主的匠心所折服。

先主刘备征战几十年,最终没有实现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愿,不幸于公元223年病逝。

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情景似乎历历在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业。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先主对诸葛亮如此信赖,如此倚重,一生忠心耿耿的诸葛亮怎敢怠慢,怎敢随便忘记先主的重托:“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此番表白,真乃诸葛亮的肺腑之言,赤诚之心可见一斑。

于是先主临终之前吩咐后主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出师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此时距先主去世仅仅四年有余。

文章一上来就把先主抬了出来,营造了一种先帝壮志未酬、事业未竟、死不瞑目、令人扼腕的悲情氛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先帝那种“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悲壮和凄惨,确实让人动容。

读者从一开始就笼罩在那种浓浓的哀伤悲壮凄婉氛围之中,这种沉重而又凝重的氛围会感染你,刺激你,让你无法摆脱。

在这种无限伤感、沉重压抑的氛围之下,你会立刻产生一种怜悯之心,悲愤之情,不自觉地进入了对先帝的深深追念之中。

那种悲壮,那种伤心,怎不让人叹息,让人伤心,让人唏嘘!在对先帝的追思之中,你会不由地自责起来,警醒起来,觉得不努力,不奋斗就对不住死去的先帝,不忠贞负责就是对先帝最大的不敬和不孝。

然而,“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现实状况让诸葛亮忧心忡忡,提心吊胆。

恶劣的生存处境,堪忧的发展形势,逼迫着蜀国必须兴利除弊,必须图谋崛起。

岳飞书《出师表》赏析

岳飞书《出师表》赏析

其章 法布局 意在 笔 先,随・ , 1 2
变化 ,叉讲 究和谐 统一 、呼 应 大
其 笔 法 运 腕 调 锋 自如 流 畅 , 行草各异,变化有节奏,对比有规 走笔,字与字、行与行之 间既注重
提按 转折 起 伏有度 ,运 笔收放 轻 律,做到 了书法哲学的对立统一美
重 各 异 ,虚 实连 断 自然 呼 应 ,做 帖首几行字结体,有大有小、有行 字、长画放得开,以抒 豪情 ,增气
飞 韦 《出 师表 赏 析
口 胡耀超
宋代 民族英雄 岳 飞,不仅 用 世世 代 代 传 颂 为行 草 佳 作 和 名 帖.
辉煌 战绩和 鲜血 生命 铸就 了精 忠 此 帖 ,既 体现 岳 飞深厚 的传 统 书 法 汤 阴 ( 今 河 南 省汤 阴县 ) , 字 鹏
叉展现 了岳 飞直捣 黄龙 、 举,官 至太尉 、 少保 .参加抗 金 报 国 的 美名 ,而且 为 中华 民族 留下 艺术功底 ,
无 不胜 ; 而且 通晓诗 书,德 才兼
备 ,爱 民如 父 ,军 纪严 整 因而 ,
他 率 军很 快 便 收 复 了郑 州 、洛 阳 ,
当 即将 攻 克 开 封 救 回 二 圣 时 , 因
为宋高 宗赵 构和奸 相秦桧 一 心求
和, 逼 迫 岳 飞撤 军退 兵 , 叉被 以 “ 莫 须有 ” 罪名 诬 陷下 狱 1 1 4 2年 1月 ,
气势磅 礴 ,气吞 山河 字里行 间
的 骨 气 、 士 气 、 志 气 、 怒 气跃 然
余 大部 分为行 书 ; “ 道” 、“ 挥 ( 挥y ’ 、 纸上 ,综合 为整幅作品的精气神。 但 是也 有 多处使 用侧 锋 ,做 到 方
字与字间大都断笔 , 而“ 帝 “ 箪( 笔y ’ 、 “ 耳”等字较大, 而 “ 以” 、 岳 飞 书 《出师表 》 , 同样 是 圆变化 ;

《出师表》原文及赏析

《出师表》原文及赏析

《出师表》原文及赏析《出师表》这篇文章,那可是经典中的经典呀!先来说说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这开头就给人一种紧张的感觉,仿佛局势就在眼前,让人不由得跟着紧张起来。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瞧瞧,这话说得多实在,大家拼命干活,都是因为先帝的恩情呐!“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诸葛亮在这强调了公平的重要性,不管是宫里还是府里,都得一视同仁。

这就像是咱们班选班干部,不能因为跟谁关系好就选谁,得看谁真有能力,能为大家服务。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这句话简直就是至理名言。

想想看,要是身边都是些只会说好听话,不干实事的人,那能好得了吗?就像我之前遇到过一个团队,领导就喜欢听那些拍马屁的,结果正经事没人干,最后项目黄了,大家都白忙活一场。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诸葛亮这自白,多诚恳啊!他本来就是个普通老百姓,只想安安稳稳过日子。

但先帝刘备三顾茅庐,那份诚意打动了他。

这让我想起我小时候,有个老师特别欣赏我画画的天赋,经常鼓励我参加比赛,我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画,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这份责任心,真的让人佩服。

接到任务就全力以赴,哪怕再艰难也要去做。

就像我有次参加考试,之前没好好准备,心里特别没底,但想着不能让父母失望,考前那几天拼命复习,连觉都没睡好。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诸葛亮的目标和决心,要为汉室复兴全力以赴。

咱们学习也得有个目标,朝着目标努力前进。

《出师表》赏析

《出师表》赏析

《出师表》鉴赏“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

这种表,或表明精忠报国之心,或献攻略地之策。

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

唯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灿然于文苑。

这是因为孔明之作,持论贤明通达,行文情浓义明,因而被奉为理政的规范,为人的圭臬,作文的楷模。

诸葛亮上《出师表》是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公元227),率兵北伐之时。

这时蜀偏居一隅,国力疲敝,又“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振兴汉室、一统天下的遗愿,“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平定了南方,有了较巩固的后方,并抓住了曹魏兵败祁山、孙吴兵挫石亭的时机,挥师北伐,拟夺取魏的凉州(今甘肃省部分地区),向后主刘禅上了两道表文,“前表开导昏庸,后表审量形势”,这就是出名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

我们现在读的是《前出师表》。

诸葛亮自刘备于公元207年“三顾茅庐”后,即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以完成统一大业。

经过长期奋战,使寄寓荆州的刘备,一跃而为与魏、吴对峙的蜀国之主,雄踞一方,到公元221年刘备便帝位。

公元222年吴蜀彝陵之战后,刘备败逃白帝城,次年病死。

刘备“白帝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对诸葛亮无比信赖。

诸葛亮回答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齐备吩咐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禅继位,即后主。

诸葛亮主张出兵击魏,侃侃陈词,既有政治家的眼光,又有军事家的头脑,且严守人臣的身分。

《出师表》前半部分是临行时的进谏,后半部分乃表明此行夺胜的决心。

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三项建议:广开言路,执法公平,亲贤远佞。

这三项建议,既是安定后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方针,作者在行文上颇费深思。

由势入理,起笔峥嵘。

表文第一节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的建议,可是却从形势叙起,这能起振聋发聩的作用,又能激发继承遗志的感情。

表文开笔即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刘备壮志未酬身先死,深诫后人继承父业不可废,以追念先帝功业的语句领起,至忠至爱之情统领了全文。

诸葛亮出师表赏析

诸葛亮出师表赏析

诸葛亮出师表赏析【编者按】“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研读古今中外的公文名篇,从中汲取营养,是提高公文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为此,我们开辟了“公文佳作赏析”栏目。

本期刊发方春荣教授对公文名篇《出师表》的赏析文章。

“表”是我国封建帝制时代臣下对君主有所陈请的上奏公文,始用于汉初,魏晋南北朝时盛行,唐宋以下亦多用此名。

唐代学者李善在《文选注》中说:“言标著事序,使之明白,以晓主上,得尽其忠,曰表。

”《出师表》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蜀汉后主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在平定了南方之后,蜀国政治安定,诸葛亮决定挥师北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

临行前上表朝廷,希望后主能修明内政,为北伐胜利提供可靠的后方保证。

《出师表》正文六个自然段(古代文章不分段,也无标点。

现在古文读本中的段落和标点符号都是令人划分添加的。

不同读本上段落划分和断句标点不尽相同。

——作者注)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进谏之词,在简要分析形势后,向后主提出了三点建议: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统一法度,赏罚严明;任用贤人,远离小人。

第一段用极其简洁的语言分析了蜀汉的不利条件和有利条件。

今天下三分,与曹魏地广而人众和孙吴田多而土肥相比,蜀汉地狭而民寡,国力疲弊,实属不利,“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若不思进取,必然覆国。

接着用一个“然”字转折,晓明蜀国虽不占“地利”,但有“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忠志之士”,占有“人和”优势,这是希望之所在。

接着就自然提出了第一条建议——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古代的有识之士,都明晓统治者广开言路的重要性,“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国语·周语上》)采纳下言,是了解政情和民情的重要措施,也是一种政治素质,是上下沟通、社会和睦的基本保证。

所以诸葛亮为了保持后方政治稳定,给后主的第一条建议就是广开忠谏之路。

第二段提出统一法度,赏罚严明的建议。

法是准则,是纲,纲举才能目张,故执法必须有权威性和一致性,不能因人而异。

《出师表》原文和翻译

《出师表》原文和翻译

《出师表》原文和翻译《出师表》原文和翻译《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下面是《出师表》原文和翻译,欢迎阅读了解。

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出师表鉴赏

出师表鉴赏

《出师表》赏析诸葛亮【作者介绍】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东汉琅琊阳都(现在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

早年隐居邓县隆中(现在湖北省襄阳市西),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

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统一全国的策略,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后辅佐刘备联吴拒魏,西取益州,建立蜀汉,拜为丞相。

建兴元年(223)刘禅继位,他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蜀国政事都由他裁决。

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改善了和西南各族的关系。

前后六次出师伐魏,争夺中原。

但由于内部外部各种条件限制,终于未能成功,于建兴十二年病死五丈原军中。

死后追谥忠武,有《诸葛亮集》传世。

【解题】本文选自《诸葛亮集》。

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227),诸葛亮驻军汉中(现在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出师之前,向刘禅上疏,劝导他尊贤纳谏,发扬刘备品德,并推举可以倚重的文臣武将,表明自己出征的目的和决心。

“出师表”就是关于队出征的奏疏。

本篇文字最初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并无篇名。

萧统编《文选》时收录了这篇文章,给加上《出师表》的篇名。

建兴六年,诸葛亮出兵散关(现在陕西省宝鸡市西南),临行又上过一个表(见本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后人遂分称为前后《出师表》。

但后《出师表》是不是诸葛亮所写,后世争议颇多。

表,古代臣子对君主有所陈请时所写的一种文字。

《文心雕龙.章奏》解释道:“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议。

”【注评】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称已经去世的皇帝,这里指刘备。

创业未半:创建统一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

刘备以统一全国为己任,但到临死天下仍处于三国鼎立之中,所以这样说。

而:转折连词,却。

中道:即中途,半路上。

崩殂:封建社会称帝王死亡叫崩,又称殂。

刘备于汉灵帝末年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开始与其他军阀角逐,企图统一天下。

《出师表原文赏析》

《出师表原文赏析》

对古代散文的影响
《出师表》作为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对 后世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 是对于表达忠诚、报国等主题的作品。
VS
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出师表》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传承中华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被 选入多个文学选本,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 名篇。
06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书目
《三国志》 《三国演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典文献学》
02
文章回顾了蜀汉的历史和先帝的功绩,表达了诸葛亮对历史的
敬畏和对先帝的崇敬。
地域特色
03
文章中提到了许多蜀汉地区的地理名称和风俗习惯,反映了当
时地域文化的特点。
03
作品评价
历史地位
1 2 3
文学价值
《出师表》作为古代文学经典,在中国文学史 上具有重要地位,被广泛传颂和传承。
文化瑰宝
《出师表》作为三国时期诸葛亮的作品,蕴含 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瑰宝之 一。
05
对比与参照
与其他同类作品的对比
《出师表》与《陈情表》对比
两者都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都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和报国的决心。《出师表》以恳切言辞劝勉 君主,强调“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而《陈情表》则以谦卑的言辞向君主提出暂缓出征的请 求,凸显孝道。
《出师表》与《祭十二郎文》对比
两者都是抒情散文,但《出师表》重在表达政治主张,而《祭十二郎文》则重在表达亲情与友情。
04
结论分析
文化价值
01
传承经典
出师表是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 对其深入赏析,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 扬中华传统文化。
02
理解历史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的重要文献,通过 对其解读,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 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状况和文化特 点。

《出师表》原文、译文及赏析

《出师表》原文、译文及赏析

《出师表》原文、译文及赏析《出师表》是两汉时期的诸葛亮所作,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出师表》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出师表 / 前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出师表》课文赏析

《出师表》课文赏析

《出师表》课文赏析一、文章结构《出师表》一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文章开篇先陈述背景,后提出建议,接着列举先帝的种种事迹,再对后主提出劝勉,最后以自述身世之感收束全文。

整篇文章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无懈可击,充分展现了诸葛亮卓越的治国才能和深厚的文学造诣。

二、语言特点《出师表》的语言特点主要表现为质朴自然、感情充沛、文采斐然。

文章语言质朴无华,不事雕琢,但却能表达出真挚的感情。

同时,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流畅、节奏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三、情感表达《出师表》的情感表达深沉而真挚。

诸葛亮在文中表达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对后主的殷切期望,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忧虑,情感丰富而深刻。

尤其是文中“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更是将诸葛亮的忠诚与感恩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历史背景《出师表》的历史背景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一篇奏章。

当时蜀汉国力衰微,人心浮动,外有曹魏的强敌环伺,内有南蛮的不时侵扰,诸葛亮希望通过这篇奏章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后主的期望,以期能够振奋人心,增强国家凝聚力。

五、人物形象《出师表》中的人物形象鲜明。

诸葛亮作为文章的主人公,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深厚的文学造诣。

他忠诚、智慧、勤勉的形象跃然纸上。

后主刘禅虽然形象较为单薄,但在文中也展现出了对诸葛亮的尊重和信任。

六、文学价值《出师表》的文学价值极高。

作为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它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思想深邃。

同时,《出师表》也是诸葛亮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三国时期历史、文化和文学的重要资料。

七、社会意义《出师表》的社会意义深远。

它所蕴含的忠诚、勤勉、爱国等思想观念,对于后世的人们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同时,《出师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传递的文化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念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

出师表作者简介及作品赏析

出师表作者简介及作品赏析

出师表作者简介及作品赏析
《出师表》是初中的重点课文,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这篇文章。

小编在这里对《出师表》的作者做出介绍,并和大家一起进行赏析。

 出师表作者介绍 《出师表》作者是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
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文学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耕种。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辅佐刘备建立蜀汉。

蜀汉建立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各种不同因素而失败,最后病逝于五丈原。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出师表》作品赏析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
二的品格。

乃是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北伐之前所做。

由于此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

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

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

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

具体地说,前部分重在晓。

《出师表》文言文赏析

《出师表》文言文赏析

《出师表》文言文赏析《出师表》文言文赏析《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出师表》文言文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帮助到你。

《出师表》文言文赏析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对朝廷内政所提出的建议。

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汉兴旺的历史经验,表示作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诸葛亮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忱。

三国鼎立形势形成后,中原的曹魏实力最强,蜀汉的实力最弱。

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了巩固的统治地区,有了政治斗争的立脚点。

为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诸葛亮一方面率兵亲征中原;另一方面对内政提出积极建议,主张“开张圣听”、赏罚严明、谨慎用人。

他的这些主张是针对当时蜀汉统治的时弊而发的。

做为一个政治家,能够分析、认识社会现实,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医治方法,表现了他的政治才能。

由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并不完全是出于回报刘备“三顾”的恩遇,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恢复汉室”的政治抱负。

他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忱,正是他实现其政治抱负的表现。

这是历史上的政治家诸葛亮的可贵之处。

诸葛亮的政治抱负是有着很大的阶级局限的。

这首先表现在他的“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上。

东汉统治者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才激起广大农民阶级的反抗和斗争,最后形成各地军阀称雄割据的斗争形势。

诸葛亮不顾这种现实,强调“兴复汉室”,这正是他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

在诸葛亮看来,只要最高明统治者是个姓刘的,就可以天下太平,这是历史唯心主义。

文章共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先帝创业未半……可计日而可待也)包括五个自然段。

文章分析了“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形势,并据此提出了改革时弊,励精图治的建议。

对形势的分析,是他提出建议的基础。

虽然话不多,却很重要。

古诗文经典赏析之出师表

古诗文经典赏析之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 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 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 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 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先帝创建统一中国的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却在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已分成魏、 蜀、吴三国,我们蜀国贫困衰弱,这确实是到了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然而, 侍卫大臣们在朝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边境上舍身作战,原来(他们)是追念 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报答它给陛下。陛下确实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发扬光 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发扬扩大有抱负人的志气;不应该随便地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 致堵塞忠臣进谏的道路。
文意分析
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第二条建议
严明赏罚
小结
这几段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自己的三条建议,即:
开张圣听
赏罚严明
亲贤臣,远小人
小结 你认为作者提出的三项建议中,哪一 项是核心?为什么?
亲贤臣,远小人
第四节
课后思考
诸葛亮分析形势的利弊,不利 条件是什么?有利条件是什么?
下付作罚宫以不先也帝之侍此今先,,,Fra bibliotek 肆贰

叁生


后 诗词 课 思 词学 前

考 赏习 导


第一节
课前导读
《隆中对》提出的战略目标
先夺取荆州,之后吞掉益州,对外与孙权为 盟友,一起对抗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一旦 天下有变,从两路出兵北上中原,直取天下。
背景介绍(一):蜀国外部
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第一 次出师伐魏之前。其时蜀汉已从猇亭(湖北宜都)战役的 惨败中初步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稳定了自己的战 略后方,伐魏时机臻于成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师表》赏析《出师表》是文言文当中一篇很经典,很重要的文章。

所以学好它的重要性就更大。

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给同学们整理发布了《出师表》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

1)先帝:指刘备。

因刘备此时已死,故称先帝。

未半:此指没完成帝业。

(2)中道:犹言半路。

崩殂(cú):死。

古代帝王死亡叫“崩”,也叫“殂”。

(3)盐州疲弊:指蜀汉力量衰微,处境艰难。

益州,今四川省一带,这里指蜀汉政权。

疲弊,困乏无力。

(4)诚:的确。

秋:时候。

(5)侍卫之臣:服侍、保卫皇帝的臣下。

(6)忘身:不顾自身危难。

(7)盖:连词,表推断原因。

殊遇:优异的待遇。

殊,不一般,特异。

(8)开张圣听:扩大主上的听闻。

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

开张,扩大,与下文“塞”相对。

(9)光:发扬发大。

遗德:留下的美德。

(10)恢弘:发扬扩大。

恢,大。

弘,大。

(11)妄自菲薄:随意看轻自己。

妄,随意。

菲薄,微薄,轻视。

(12)引喻失义:讲话不当。

引喻,称引、比喻。

失义,失当,违背大义。

(13)宫:指皇宫。

府:指丞相府。

(14)陟(zhì):提升。

罚:惩罚。

臧:表扬。

否:批评。

(15)异同:不同。

(16)作奸犯科:干不正当的事违犯法令。

作奸,干坏事。

科,科条,法令。

(17)宣付有司论其刑赏:应交给主管官吏,判定他们受罚或受奖。

有司,官吏,此指主管刑赏的官吏。

论,判定。

(18)昭:显示。

平明:人平,不昏庸。

理:治。

(19)偏私:偏袒私情。

(20)内外:指官廷内外。

异法:行不同的法度。

这几句话,据《三国志·蜀志·董允传》可能是指刘禅偏袒宦官黄皓讲的。

(21)侍中、侍郎:官名,皇帝的亲臣。

郭攸之:南阳人,当时任刘禅的侍中。

费祎(yī):字文伟,江夏人,刘备时任太子舍人,刘禅继位后,任费门侍郎,后升为侍中。

董允:字休昭,南郡枝江人,刘备时为太子舍人,刘禅继位,升任黄门侍郎,诸葛亮出师时又提升为侍中。

(22)志虑:志趣、思想。

忠纯:忠诚纯洁。

(23)简:挑选。

拔:提升。

遗:留给。

(24)悉:全部。

咨(zī)之:征求郭攸之等人的意见。

咨,询问,征求意见。

之,指郭攸之等人。

(25)裨(bì):补。

阙漏:同“缺漏”,缺点和疏漏。

(26)广益:增益。

(27)向宠:三国襄阳宜城人,刘备时任牙门将,刘禅继位,被封为都亭侯,后任中部督。

(28)性行淑均:性格品德善良平正。

淑,善良。

均,公正。

(29)晓畅:明达,通晓。

(30)试用于昔日:据《三国志·蜀志·向朗传》记载,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在秭归一带被东吴军队击败,而向宠的部队损失却甚少,“试用于昔日”指当此。

(31)督:指中部督。

(32)营:军营、军队。

(33)行(háng)陈:指部队。

陈,“阵”的古字。

(34)优劣得所:能力好坏各得其所,即用人得当。

(35)先汉:前汉,即西汉。

(36)后汉:东汉。

倾颓:倾覆,灭亡。

(37)桓、灵:指桓帝刘志、灵帝刘宏。

这两个东汉末年的皇帝政治腐败,使刘汉王朝倾覆。

(38)侍中: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

尚书:这里指陈震,南阳人,公元二二五年(建兴3年)任尚书,后升为尚书令。

长史:这里指张裔,成都人,刘备时曾任巴湘乡人,当时任参军。

诸葛亮出驻汉中,留下蒋琬、张裔统管丞相府事,后又暗中上奏给刘禅:“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39)死节:为国而死的气节。

(40)隆:兴盛。

计日:计算着天数,指时日不远。

(41)布衣:平民。

(42)躬耕:亲自耕种。

南阳:指隆中,在湖北省襄阳城西。

当时隆中属南阳郡管辖。

(43)闻:有名望,闻名。

达:通达,此指官运通达。

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44)卑鄙:地位、身分卑下,见识鄙野。

卑,身分低下。

鄙,鄙野,粗野。

(45)猥(wěi):屈辱。

枉屈:枉驾屈就。

诸葛亮认为刘备三顾茅庐去请他,对刘备来说是屈辱,自己不该受到刘备亲自登门拜请的待遇。

这是一种客气的说法。

(46)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顾”即指此事。

顾,看,看望。

(47)许:答应,许允。

驱驰:指奔走效力。

(48)后值倾覆:以后遇到危难。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打败,退至夏口,派诸葛亮去联结孙权,共同抵抗曹操。

本句,连同下句即指此事。

(49)尔来:从那时以来。

即从刘备三顾茅庐到诸葛亮出师北伐以来。

(50)大事:指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临终前嘱托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大事。

(51)夙夜:日日夜夜。

夙,清晨。

(52)五月渡泸:建兴元年(公元223年)云南少数民族的上层统治者发动叛乱,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师南征,五月渡泸水,秋天平定了这次叛乱,下句“南方已定”即指此。

泸,泸水,即金沙江。

(53)不毛:不长草木,此指不长草木的荒凉地区。

(54)奖率:激励率领。

三军:古代诸侯国的军队分上、中、下三军,三军即全军。

(55)庶:庶几,希望。

竭:尽。

驽钝:比喻自己的低劣的才能。

驽,劣马,指才能低劣。

钝,刀刃不锋利,指头脑不灵活,做事迟钝。

(56)攘(ràng)除:排除,铲除。

奸凶:此指曹魏政权。

(57)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

(58)斟酌:权衡。

(59)托臣以讨贼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

托,委托,交给。

效,效命的任务。

(60)慢:怠慢,懈惰。

(61)彰:表明。

咎:罪过。

(62)谘诹(zōu)善道:征求好的建议。

诹,征询。

(63)察纳:考察采纳。

雅言:正确意见。

(64)深追;深切地追念。

遗诏: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

刘备临死时曾对刘禅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65)临表涕零:面对着《表》落泪。

涕零,落泪。

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对朝廷内政所提出的建议。

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汉兴旺的历史经验,表示作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诸葛亮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忱。

三国鼎立形势形成后,中原的曹魏实力最强,蜀汉的实力最弱。

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了巩固的统治地区,有了政治斗争的立脚点。

为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诸葛亮一方面率兵亲征中原;另一方面对内政提出积极建议,主张“开张圣听”、赏罚严明、谨慎用人。

他的这些主张是针对当时蜀汉统治的时弊而发的。

做为一个政治家,能够分析、认识社会现实,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医治方法,表现了他的政治才能。

由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并不完全是出于回报刘备“三顾”的恩遇,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恢复汉室”的政治抱负。

他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忱,正是他实现其政治抱负的表现。

这是历史上的政治家诸葛亮的可贵之处。

诸葛亮的政治抱负是有着很大的阶级局限的。

这首先表现在他的“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上。

东汉统治者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才激起广大农民阶级的反抗和斗争,最后形成各地军阀称雄割据的斗争形势。

诸葛亮不顾这种现实,强调“兴复汉室”,这正是他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

在诸葛亮看来,只要最高明统治者是个姓刘的,就可以天下太平,这是历史唯心主义。

文章共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先帝创业未半……可计日而可待也)包括五个自然段。

文章分析了“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形势,并据此提出了改革时弊,励精图治的建议。

对形势的分析,是他提出建议的基础。

虽然话不多,却很重要。

接着提出了对内政的建议:第一项建议是“开张圣听”,作者指出,蜀汉的形势虽然“危急存亡”,但先帝所遗老臣中,“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只要能“开张圣听”,就可以发挥这些人的积极作用,巩固、发展蜀汉政权。

第二项建议是赏罚严明,“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第三项建议是“亲贤臣,远小人”,因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而“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这条建议,是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第二部分(臣本布衣……不知所言)包括四个自然段。

文章叙述了作者二十年来以身许国的经过,表露出作者勤于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使后主体念创业的艰难,从而发愤图强,振兴蜀汉天下。

在叙述二十年的经历之后,作者又讲到刘备对他的嘱托和他自己受托的心情,表示了自己出师北伐的决心,最后再次嘱咐后主要“自谋”、要“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表现了作者临出征时,对后主的无限依恋。

这篇文章是议论、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散文。

文中对后主所作的建议是议论,但又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

在议论和叙述当中,流露出自己的真挚感情。

文中反复称念“先帝”,目的是激励刘禅追念祖德、发愤图强,又深切地表示自己对先帝的思念和忠忱。

文章在结构上富于变化。

如第一部分的三项建议,第一项是由分析当时形势引出的;第二项建议则是直接提出要“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使“内外异法”的意见;第三项是先推荐一些人才,建议后主任用,并从历史上总结出“亲贤人,远小人”方能使国家兴旺的经验。

从行文结构上,使文章成为富于变化的文学散文,而不是象有的奏书那样干瘪、条文化。

以上就是《出师表》赏析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方面内容请到查字典语文网查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