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巧借先主劝后主,肝肠寸断表忠心诸葛亮《出师表》赏析语文
《出师表》原文及注释
《出师表》原文及注释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董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董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 先帝:指刘备。
2. 崩殂(cú):死。
崩,古时指皇帝死亡。
殂,死亡。
3. 三分:天下分为魏、蜀、吴三国。
《前出师表》原文、译文及赏析
《前出师表》原文、译文及赏析诸葛亮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
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前出师表》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出师表 / 前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巧借先主劝后主,肝肠寸断表忠心诸葛亮《出师表》赏析
巧借先主劝后主,哀肠百转表忠心——诸葛亮《出师表》赏析千百年来,诸葛亮的《出师表》不知感人了多少忠勇之士,激励了多少肝胆之人。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真实能品出《出师表》味道的,何止陆游一人?作为表中的上品,诸葛亮的《出师表》的确拥有无量的艺术魅力。
细细品读,你必定会发现文中的很多神秘,必定会被诸葛亮巧借先主劝后主的匠心所信服。
先主刘备征战几十年,最后没有实现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愿,不幸于公元 223 年病逝。
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情景仿佛记忆犹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业。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先主对诸葛亮这样信任,这样倚重,一世赤胆忠心的诸葛亮怎敢怠慢,怎敢随便忘掉先主的重托:“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此番表白,真乃诸葛亮的肺腑之言,热诚之心可见一斑。
于是先主临终以前嘱咐后主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出师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 年)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以前,此时距先主逝世只是四年有余。
文章一上来就把先主抬了出来,创造了一种先帝壮志未酬、事业未竟、抱恨终天、令人扼腕的悲情气氛:“先帝创业未第1页/共7页先帝那种“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悲壮和悲惨,的确让人动容。
读者从一开始就笼盖在那种浓浓的悲伤悲壮凄婉气氛之中,这类深重而又凝重的气氛会感染你,刺激你,让你没法挣脱。
在这类无穷伤感、深重压迫的气氛之下,你会马上产生一种同情之心,悲忿之情,不自觉地进入了对先帝的深深追忆之中。
那种悲壮,那种悲伤,怎不让人惋惜,让人悲伤,让人唏嘘!在对先帝的追忆之中,你会不由地自责起来,警觉起来,感觉不努力,不奋斗就对不住逝世的先帝,不忠贞负责就是对先帝最大的不敬和不孝。
但是,“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现实状况让诸葛亮内心不安,担惊受怕。
恶劣的生计处境,堪忧的发展局势,强迫着蜀国一定兴利除弊,一定图谋兴起。
处于“紧急存亡之秋”奇妙状况的蜀汉政权,假如不出师征伐,仿佛已经没有丝毫的退路可言。
诸葛亮的出师表原文赏析
诸葛亮的出师表原文赏析诸葛亮的出师表原文赏析【作品介绍】《前出师表》,是中国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后主的一篇表。
当时为建兴五年,蜀汉已从刘备殂亡的震荡中恢复过来,外结孙吴,内定南中,励清吏政,兵精粮足;诸葛亮认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实现刘备匡复汉室。
表文表达了作者审慎勤恳、以伐魏兴汉为己任的忠贞之志和诲诫后主不忘先帝遗愿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挚,文笔酣畅,是古代散文中的杰出作品。
【原文】前出师表出处:《三国志》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4],欲报之于陛下也[5]。
诚宜开张圣听[6],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7];不宜妄自菲薄[8],引喻失义[9],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10],俱为一体,陟罚臧否[11],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12],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13],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14],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缺漏[15],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16],性行淑均[17],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18],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19]。
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20],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21];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22]。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23]!侍中、尚书、长史、参军[24],此悉贞亮死节之臣[25],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2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7]。
先帝不以臣卑鄙[28],猥自枉屈[29],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30]。
后值倾覆[3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3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33]。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注释译文赏析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注释译文赏析出师表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
《前出师表》文言文原文及赏析
《前出师表》文言文原文及赏析《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那么《前出师表》原文及赏析是怎样的呢?以下仅供参考!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zhi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出师表原文出师表原文及解析
出师表原文出师表原文及解析【出师表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翻译】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
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匮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
诸葛亮《出师表》原文、注释及译文
诸葛亮《出师表》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出师表》三国蜀·诸葛亮先帝②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③,今天下三分④,益州⑤疲敝⑥,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⑦。
然侍卫之臣⑧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⑨,欲报之于陛下⑩也。
诚宜开张圣听(11),以光先帝遗德(12),恢宏(13)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14),引喻失义(15),以塞忠谏(16)之路也。
宫中(17)府中(18),俱为一体(19),陟罚臧否(20),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21)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22),以昭陛下平明之理(23),不宜偏私,使内外(24)异法也。
侍中、侍郎(25)郭攸之(26)、费祎(27)、董允(28)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29)以遗陛下(30)。
愚以为(31) 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32),然后(33)施行,必能裨补缺漏(34),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35),性行淑均(36),晓畅(37)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38)。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39)。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40)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41)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42)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43),此悉贞良死节(44)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45),躬耕于南阳(46),苟全(47)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48)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49),猥自枉屈(50),三顾(51)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52),遂许先帝以驱驰(53)。
后值倾覆(54),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55)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56)也。
受命以来,夙夜(57)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58),故五月渡泸(59),深入不毛(60)。
今南方已定(61),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62),庶竭驽钝(63),攘除奸凶(64),兴复汉室,还于旧都(65)。
【文言文】初中文言文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初中文言文出师表原文及翻译《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
让我们一起赏析一下这篇作品吧。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全文及分析
《出师表》全文及分析《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曹操之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表文。
这篇表文情真意切,言辞恳切,充分展现了诸葛亮的忠诚与智慧。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诸葛亮《出师表》文言文赏析
诸葛亮《出师表》文言文赏析我记得我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是在高中的时候,那时其实读了没有什么感觉,觉得《出师表》就是一篇抒情文章,其实不然,《出师表》是一篇情辞恳切、肝胆照人、影响深远的散文杰作。
《出师表》文章虽然不长,但是却表达了诸葛亮一生对汉室做出的贡献,并表达出师北伐匡扶汉室的决心。
本文是奏章性质的文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主要以议论为主。
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和感受。
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
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
具体的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情。
文章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
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本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简明易懂,表现诸葛亮对汉室恳切忠贞的感情。
前人特别指出在前几段文字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
“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恩情”、“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
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言辞恳切,也切合长辈的口吻。
诸葛亮所用言语不同与其他前人,可能是由于处境不一样,比如屈原是在遵谗毁、被放逐的处境中写出《离骚》的,因而采取幽隐诡幻的表现手法。
但是诸葛亮的`处境跟屈原正相反,《出师表》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统一的。
本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而这些正好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
《出师表》翻译和原文及赏析
《出师表》翻译和原文及赏析《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出师表》翻译和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出师表》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出师表》课文赏析
《出师表》课文赏析一、文章结构《出师表》一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文章开篇先陈述背景,后提出建议,接着列举先帝的种种事迹,再对后主提出劝勉,最后以自述身世之感收束全文。
整篇文章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无懈可击,充分展现了诸葛亮卓越的治国才能和深厚的文学造诣。
二、语言特点《出师表》的语言特点主要表现为质朴自然、感情充沛、文采斐然。
文章语言质朴无华,不事雕琢,但却能表达出真挚的感情。
同时,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流畅、节奏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三、情感表达《出师表》的情感表达深沉而真挚。
诸葛亮在文中表达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对后主的殷切期望,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忧虑,情感丰富而深刻。
尤其是文中“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更是将诸葛亮的忠诚与感恩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历史背景《出师表》的历史背景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一篇奏章。
当时蜀汉国力衰微,人心浮动,外有曹魏的强敌环伺,内有南蛮的不时侵扰,诸葛亮希望通过这篇奏章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后主的期望,以期能够振奋人心,增强国家凝聚力。
五、人物形象《出师表》中的人物形象鲜明。
诸葛亮作为文章的主人公,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深厚的文学造诣。
他忠诚、智慧、勤勉的形象跃然纸上。
后主刘禅虽然形象较为单薄,但在文中也展现出了对诸葛亮的尊重和信任。
六、文学价值《出师表》的文学价值极高。
作为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它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思想深邃。
同时,《出师表》也是诸葛亮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三国时期历史、文化和文学的重要资料。
七、社会意义《出师表》的社会意义深远。
它所蕴含的忠诚、勤勉、爱国等思想观念,对于后世的人们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同时,《出师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传递的文化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念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
诸葛亮《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赏析:千古贤文,启示人生
诸葛亮《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赏析:千古贤文,启示人生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出师表》传世有二,为《前出师表》,另有《后出师表》。
因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出散关前,给刘禅又上一表,即为《后出师表》。
出师表 / 前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出师表》文言文赏析
《出师表》文言文赏析《出师表》文言文赏析《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出师表》文言文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帮助到你。
《出师表》文言文赏析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对朝廷内政所提出的建议。
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汉兴旺的历史经验,表示作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诸葛亮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忱。
三国鼎立形势形成后,中原的曹魏实力最强,蜀汉的实力最弱。
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了巩固的统治地区,有了政治斗争的立脚点。
为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诸葛亮一方面率兵亲征中原;另一方面对内政提出积极建议,主张“开张圣听”、赏罚严明、谨慎用人。
他的这些主张是针对当时蜀汉统治的时弊而发的。
做为一个政治家,能够分析、认识社会现实,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医治方法,表现了他的政治才能。
由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并不完全是出于回报刘备“三顾”的恩遇,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恢复汉室”的政治抱负。
他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忱,正是他实现其政治抱负的表现。
这是历史上的政治家诸葛亮的可贵之处。
诸葛亮的政治抱负是有着很大的阶级局限的。
这首先表现在他的“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上。
东汉统治者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才激起广大农民阶级的反抗和斗争,最后形成各地军阀称雄割据的斗争形势。
诸葛亮不顾这种现实,强调“兴复汉室”,这正是他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
在诸葛亮看来,只要最高明统治者是个姓刘的,就可以天下太平,这是历史唯心主义。
文章共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先帝创业未半……可计日而可待也)包括五个自然段。
文章分析了“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形势,并据此提出了改革时弊,励精图治的建议。
对形势的分析,是他提出建议的基础。
虽然话不多,却很重要。
文言文《前出师表》原文及赏析
文言文《前出师表》原文及赏析文言文《前出师表》原文及赏析《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前出师表》原文及赏析,欢迎参考~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 zhi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出师表课文赏析
出师表课文赏析出师表【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赏析《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人教版九年级前出师表的翻译及赏析
人教版九年级前出师表的翻译及赏析人教版的九年级语文可蹦上,《前出师表》是必背古文,要背诵,得先了解它的翻译和赏析。
下面由为大家提供关于人教版九年级前出师表的翻译及赏析,盼望对大家有关怀!人教版九年级前出师表的原文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日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险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从前,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XX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劣,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谢,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慎重,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
前出师表原文翻译及赏析
前出师表原文翻译及赏析前出师表原文翻译及赏析前出师表原文翻译及赏析1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长注:这一段写的是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因张让十常侍之乱董卓进京,各方势力割据)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长注:这一段回忆刘备当年三顾茅庐求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感动之,于是便有了著名的“隆中对”,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事三分)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长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两句描写蜀汉平定南方叛乱的事迹,即《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蛮之乱的故事)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前出师表诸葛亮文言文赏析
前出师表诸葛亮文言文赏析前出师表诸葛亮文言文赏析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igra一ve;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egra一ve;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igra一ve; )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一宠一,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一宠一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háng zh&egra一ve;n )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ogra一ve;u )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s&ugra一ve;)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一毛一。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借先主劝后主,肝肠寸断表忠心——诸葛亮
《出师表》赏析
千百年来,诸葛亮的《出师表》不知感动了多少忠勇之士,激励了多少肝胆之人。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真正能品出《出师表》滋味的,何止陆游一人?作为表中的上品,诸葛亮的《出师表》确实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细细品读,你一定会发现文中的许多奥秘,一定会被诸葛亮巧借先主劝后主的匠心所折服。
先主刘备征战几十年,最终没有实现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愿,不幸于公元223年病逝。
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情景似乎历历在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业。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先主对诸葛亮如此信赖,如此倚重,一生忠心耿耿的诸葛亮怎敢怠慢,怎敢随便忘记先主的重托:“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此番表白,真乃诸葛亮的肺腑之言,赤诚之心可见一斑。
于是先主临终之前吩咐后主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
《出师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此时距先主去世仅仅四年有余。
文章一上来就把先主抬了出来,营造了一种先帝壮志未酬、事业未竟、死不瞑目、令人扼腕的悲情氛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
先帝那种“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悲壮和凄惨,确实让人动容。
读者从一开始就笼罩在那种浓浓的哀伤悲壮凄婉氛围之中,这种沉重而又凝重的氛围会感染你,刺激你,让你无法摆脱。
在这种无限伤感、沉重压抑的氛围之下,你会立刻产生一种怜悯之心,悲愤之情,不自觉地进入了对先帝的深深追念之中。
那种悲壮,那种伤心,怎不让人叹息,让人伤心,让人唏嘘!在对先帝的追思之中,你会不由地自责起来,警醒起来,觉得不努力,不奋斗就对不住死去的先帝,不忠贞负责就是对先帝最大的不敬和不孝。
然而,“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现实状况让诸葛亮忧心忡忡,提心吊胆。
恶劣的生存处境,堪忧的发展形势,逼迫着蜀国必须兴利除弊,必须图谋崛起。
处于“危急存亡之秋”微妙境况的蜀汉政权,如果不出师讨伐,似乎已经没有丝毫的退路可言。
在这种特殊的境况下出师,诸葛亮肯定有一百个不放心。
面对年轻昏庸的小皇帝——刘禅,被誉为“诸葛一生唯谨慎”的孔明丞相,怎能自顾出师呢?诸葛亮显然有满肚子的话要对皇帝说,有许多的问题要向刘禅交代。
诸葛亮虽然被刘禅尊称“相父”,可他们之间毕竟是不能随便逾越的君臣关系,诸葛亮也毕竟不是刘备,他必须选择恰当的方式向皇帝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于是他选择了上表,向皇帝陈述自己的看法。
表,从形式上看,显得有些郑重,但内容上可
以自由灵活,既可以陈情,亦可以言事。
尽管这种形式比较好,但是诸葛亮也必须拿捏精准,把握巧妙:既要把握住火候,说的巧妙,说的得当,说到后主的心坎上,让他认真听,又要让皇帝痛快接受,并好好配合自己的出征。
这是一件很难的事。
诸葛亮千思万想,觉得还是先主刘备的份量重,所以,一上来就把先主这个招牌抬了出来,让后主从一开始就笼罩在先主的阴影下。
诸葛亮巧借先帝之名,之威,说出自己心里要说的话,以此来感动后主,劝诫后主,让后主采纳自己的建议,妥善处理好后方问题,自己能够毫无牵挂地率领三军,安心地出师伐魏,实现兴复汉室的目的。
这是诸葛亮的高明之处,更是诸葛亮的老辣之处。
如果诸葛亮板着一副严肃的面孔去教训后主,或者以其它形式劝告后主,可能结果就会是另一种情况了。
为了说服后主,诸葛亮一直在利用先帝,处处打着先帝的旗号,借助先帝的威力,让先帝说话,来影响后主。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竟有十三次提及了先帝,先帝的影子自始至终在文中活跃,有时直接吩咐,有时间接劝告,有时旁敲侧击……这让后主哑口无言,无话可说。
诸葛亮让先帝的影子说话,借先帝之口劝告后主,自然效果就非同一般了。
面对危局,“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先帝对属下的大恩大
德,广大臣民和诸位将士不敢随便忘记,他们发愤努力,不敢懈怠,以实际行动来报答先帝之恩德。
后主如果能够开张圣听,就能“以光先帝遗德”。
不管怎样,一切都是为了先帝,都是为了报答先帝,都是为了蜀汉政权,自然也是为了后主,后主听起来怎么会不舒服呢?
为了让后主重用那些志虑忠纯的大臣,诸葛亮说他们是“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
既然如此,陛下又怎么能不使用,怎么能不重用,而是喜新厌旧呢?
对于将军向宠,诸葛亮说先帝称之曰“能”,既然先帝都说能了,自然就没有什么可说的啦!
从这些话语中,我们隐隐听出了诸葛亮的担忧,生怕后主不按照先主的遗训去做,而是改弦更张,走了大样。
对于先主已有定论的事,早已经看好的人,要大胆重用,不可弃之不用。
然而诸葛亮不去随便要求后主怎么怎么做,而是让先帝发话。
先帝已有定论的,后主就不能随便更改,就不能不听。
如果不听,就是对先主的极大不敬。
有了先帝这尊神在这里,后主只能乖乖听命,好好接受诸葛亮的建议啦!
在谈到亲贤远佞时,诸葛亮深情回忆了自己和先帝在一起议论此事的情景。
仿佛先帝的叹息声还在耳边回荡,仿佛先帝的痛恨之态如在眼前。
言犹在耳,后主怎敢遗忘?这深刻的历史教训,让每一个后人都睁大了眼睛。
那些贞亮死节之臣,诸葛亮惟愿后主能够亲近任用,不要去和那些小人混在
一起,耽误了兴复汉室的大业。
诸葛亮的深情回忆,既拉近了诸葛亮和后主的距离,还能让先帝活灵活现地去教训后主,让后主不要自作主张,而是深刻吸取教训,明辨是非,亲贤远佞。
诸葛亮是一个可以依附的股肱之臣,此番出师就是为了完成先主刘备的遗愿。
然而诸葛亮深知后主的德能,不得不在出师之前,上表陛下,一来表达自己兴复汉室的决心,二来劝诫后主处理好自己的事务,让自己没有顾虑地在前方征战。
这一切,诸葛亮都是借助先帝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先让后主认同先主的遗德,遗训,遗诏,再让后主接受诸葛亮所提的一切意见。
这样,后主就不排斥,就很情愿地接受诸葛亮的建议啦。
诸葛亮巧借先主之名,行自己之事,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言辞恳切,肝肠寸断,动人心魄。
文章第六段,诸葛亮巧妙地把话题转到了自己身上,诉说自己和先帝不弃不离的经历。
诸葛亮花大量笔墨,毫不吝啬地去叙写自己和先帝的交往,重在回顾自己和先帝的那份君臣患难与共之情,相知相遇之恩。
其实,这也是借先帝,借的是自己和先帝生死相依的那种特殊关系。
诸葛亮和先帝不是萍水相逢。
诸葛亮本是一介布衣,但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先帝和诸葛亮从最初的相遇到相知,从相交到相随,到后来先帝对诸葛亮严重依附,关系不断深化,感情日渐深厚。
说明了
先帝和诸葛亮的关系非同一般,可谓生死之交啊!
对于先帝的知遇之恩,诸葛亮有一种特别的感激之情,怀念之情。
没有先帝对诸葛亮的知遇之恩,就没有诸葛亮的鞠躬尽瘁。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是诸葛亮对先帝最好的报答。
这是感情的源头。
既有知遇之恩,又曾患难与共,这份感情,这份交往,这种关系,可谓奇特。
这种特殊的感情和关系,是诸葛亮要打的一张牌。
没有这种特殊的关系,自然就没有这种感情。
这种特殊的感情,又深化了这种特殊的关系。
后主刘禅不是不知道这种关系和这种感情的,但是诸葛亮想借机再强化一下,让后主不要忘记了诸葛亮和先主的那种老关系,老感情。
诸葛亮巧借用这种诸葛亮和先主的关系和感情,来拉近和刘禅的距离,让刘禅能够从感情上服从,听从,可谓技高一筹啊!
正因为关系特殊,所以先主特别器重诸葛亮,所以才有先帝临终托孤。
先帝对诸葛亮特别的信任,让后主无话可说。
作为知恩图报的诸葛亮,不能忘记先主的交代,不能遗忘先主寄托的大事。
诸葛亮现在的出师,是为了实现先主的遗愿,是为了完成先主的“托孤”。
先主的大事,也就是现在诸葛亮的大事,同时也是后主的大事,所以后主一定要高度重视,不可儿戏。
如果诸葛亮的伐魏大计不能实现,就会损伤先帝的一世英明,这个责任是大的。
现在的出师,就是为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就是“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也”。
先帝的英明比什么都重要,诸葛亮的出师就是为了弘扬先帝的英明,这旗号打得太巧妙,太正统,太有力量啦!所以诸葛亮“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诸葛亮的深深忧虑,让人看到了诸葛亮的负责,看到了诸葛亮的真诚。
如果出师不效,诸葛亮要求“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诸葛亮的诚恳,由此可见一斑。
最后,诸葛亮再一次提到“深追先帝遗诏”,让人似乎看到了诸葛亮内心滚烫的热血在流动。
诸葛亮借先主来激励后主,真是颇费心机啊!
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不断提到先主,就是表明自己的一切都是为了先主的遗愿,除了表现自己的忠诚之外,更多地是为了强调自己出师的重要。
如果不是为了实现先帝的遗诏和遗愿,出师就没有借口和机会。
所以,诸葛亮又打一下先主的牌,让先主再一次开口认可诸葛亮的出师的重大意义和重要性。
文章自始至终让先主开口,借着先主的口说话,借助先主的威名来影响和劝诫后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是诸葛亮的高明,也是诸葛亮的用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