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探究学习实例
高中物理实验探究电磁感应的现象
高中物理实验探究电磁感应的现象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电磁感应是一个重要而有趣的主题。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深入探究电磁感应的现象,并加深对电磁感应原理的理解。
本文将重点介绍几个有趣的高中物理实验,以探究电磁感应的现象。
实验一:法拉第电磁感应实验法拉第电磁感应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实验,通过导体在磁场中的移动来观察电磁感应现象。
实验中我们需要准备一段导线和一块强磁铁。
首先,将导线与一个插座连接,并连接一个波尔特表来观察当电流通过导线时的变化。
接下来,将导线与磁铁相对静止放置,然后迅速将磁铁插入导线附近。
当磁铁接近导线时,波尔特表上的指针会偏转,这表明电流通过导线,产生了电磁感应。
实验二:自感和互感实验自感和互感是电磁感应现象中的重要概念。
自感指的是导线本身在变化磁场作用下产生的电动势,互感则是指两个相邻线圈之间通过变化磁场相互引起的电动势。
为了探究自感和互感现象,我们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
实验中,准备两个线圈,将一个线圈连接到电源,另一个线圈连接到一个灯泡。
当我们慢慢改变第一个线圈中的电流时,可以观察到灯泡的亮度发生变化。
这说明由于自感和互感现象,灯泡中的电流发生了改变。
实验三:楞次定律实验楞次定律是电磁感应领域的重要定律之一,它通过描述产生的电动势的方向来帮助我们理解电磁感应。
为了验证楞次定律,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
实验中,我们需要一个U型磁铁、一条金属导线和一个磁场指示器。
将金属导线绕在U型磁铁上,并连接到一个电流表。
当我们改变U型磁铁的位置或方向时,观察电流表的指针移动情况。
根据楞次定律,电流的方向应该会发生变化以产生磁场的改变。
通过以上这些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电磁感应的现象和原理。
对于高中物理学习,实验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实践的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同时,实验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总结起来,通过进行法拉第电磁感应实验、自感和互感实验以及楞次定律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电磁感应现象。
例谈在高中物理实验中开展体验探究学习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例谈在高中物理实验中开展体验探究学习一、问题的提出高中物理实验及其教学是物理课程和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又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方法和手段,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全方位的功能。
但是目前有些怪现象:看实验,学生通过多媒体来了解实验;试题实验,特别是高三阶段的学生;程序实验,学生严格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步骤进行实验。
这样的实验教学很难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会学习,学会思维,乐于不断获取新知识和主动探索,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顶尖级”素质。
了解探究,亲历并体验探究中的种种过程是获得“顶尖级”素质的一种根本途径。
在过程与方法这个纬度,物理课程提出具体目标是:“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收集信息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①由此可以看出,在实验课堂上利用体验、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体验探究学习体验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创设情境中充分感受,提出科学性问题,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在交流展示以及反思过程中形成结论,并将得出的结论应用于实践,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掌握研究方法,发展情感、态度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体验探究学习的特征有:1、亲历性所谓亲历性是学生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参与其中活动,在这一过程中,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学生的亲历是展开学习的前提。
不同①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 2003的学生在体验中产生不同的感受,即使是主观的、个人的、片面的,但只要经历了,具有切身感受,就能真正明了学习的意义,就能激发学习情感2、问题性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中学物理教研活动案例(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学物理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物理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以“探究式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为主题,旨在探讨如何将探究式教学理念融入到物理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二、活动目标1. 了解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2. 探讨如何在物理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
3. 通过案例分析,提高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认知和应用能力。
4.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三、活动时间与地点活动时间:2021年10月15日活动地点:学校物理实验室四、活动流程1. 开场致辞2. 探究式教学理念及方法介绍3. 案例分析4. 教师交流与讨论5. 总结与反思五、活动内容1. 开场致辞活动开始,教研组长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了简要介绍,强调了探究式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对活动流程进行了说明。
2. 探究式教学理念及方法介绍(1)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2)探究式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案例分析法等。
3. 案例分析本次教研活动选取了以下两个案例进行分析:案例一:初中物理《力的作用》教学案例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力的概念,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案例二:高中物理《电磁感应》教学案例教师采用实验探究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从而得出电磁感应现象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4. 教师交流与讨论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教师们针对探究式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大家纷纷表示,探究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5. 总结与反思教研组长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肯定了教师们在探究式教学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建议:(1)加强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学习,提高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认知水平。
高中物理实验教案集(全部学生实验18个)
高中物理实验教案集(全部学生实验18个)-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2343、用图象表示速度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画出速度—时间图象,为什么要用平滑的曲线“拟合”。
学生活动:根据前面计算的瞬时速度,画出速度—时间图象,同组各成员之间再次比较运动的区别,感受不同的运动规律。
体会交流“拟合”的意义。
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点评。
(三)课堂总结、点评1、打点计时器的原理构造(如图)实验原理:(1)电磁打点计时器:它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打点计时的一种仪器,当通过4—6V低压交流电时,在线圈和永久磁铁的作用下,振片便上下振动起来,位于振片一端的振针就跟着上下振动而打点,这时,如果纸带运动,振针就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点,当交流电源频率为50Hz时,它每隔0.02s打一点,即打出的纸带上每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02s。
(2)电火花计时器:它是利用火花放电在纸带上打出小孔而显示点迹的计时仪器。
当接通220V交流电源,按下脉冲输出开关时,计时器发出的脉冲电流经接正极的放电针、墨粉纸盘到接负极的纸盘轴,产生火花放电,于是在运动纸带上就打出一系列点迹。
当电源频率为50Hz时,它也是每隔0.02s 打一次点,即打出的纸带上每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也是0.02s。
电火花计时器工作时,纸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小,比电磁打点计时器实验误差小。
打在纸带上的点,记录了纸带运动的时间,如果把纸带跟物体连在一起,纸带上的点就相应地表示出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
2、实验器材电磁打点计时器(或电火花计时器)及纸带、刻度尺、电源、导线等。
3、纸带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并能计算平均速度。
(1)在纸带上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均为0.02s(电源频率为50Hz),所以点迹密集的地方表示纸带运动的速度很小。
(2)根据v=△x/△t,求出在任意两点间的平均速度,这里△x可以用直尺测量出两点间的距离,△t为两点间的时间间隔数与0.02s的乘积。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12篇)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12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这12篇较新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是作者为您整理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一知识目标了解超导体以及超导体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超导体知识的学习,扩展知识面。
情感目标知道超导体在现代以及未来科技中的重要性,学习科学家的坚韧精神。
教材分析教材从介绍昂尼斯发现水银超导现象的物理学史知识入手,讲述超导体的一般概念,基础知识。
进一步讲解超导的优点、缺点和目前科学家面临的问题。
教法建议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进行学习.也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收集资料、信息的过程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过程设计】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提供一些关于超导体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例如:什么是超导体现象?采用超导体有什么经济效益?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实验探究: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图书馆、互联网查阅有关超导体方面的资料,小组讨论,总结超导体的优点、缺点以及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方向。
【板书设计】1.超导体概念超导现象2.超导体的优缺点3. 我国的超导体的研究【课题】超导现象的历史【组织形式】个人或学习小组【活动流程】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1、尝试总结超导体的发展现况。
2、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1、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
2、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二有这样一道典型的关于光的折射的习题:如图1所示,一个储油桶的地面直径与高均为d.当桶内没有油时,从某点a恰能看到桶底边缘的b点。
高中物理学习中的电学实例分析
高中物理学习中的电学实例分析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电学是一个重要的分支,涉及到电荷、电流、电场、电势等基本概念,以及电路的构成和原理。
通过分析一些电学实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学原理和应用。
1. 静电实例:摩擦起电静电实例可以通过摩擦起电来进行分析。
当两种物质摩擦时,会发生电荷的转移,其中一种物质会失去电子而带正电荷,另一种物质则获得电子而呈现负电荷。
这种现象可以通过实验验证,比如将橡皮棒擦拭头发后将其靠近小纸片,就可以观察到小纸片被吸引或者排斥的现象。
通过这个实例,我们可以理解电荷转移和静电力的产生。
2. 电流实例:电流的形成与传导电流实例可以通过电流的形成和传导来进行分析。
当导体中存在电势差时,自由电子会在导体内部运动形成电流。
比如一个简单的电路,包括电池、导线和灯泡,当电路闭合时,电池内部会产生电势差,推动电子在导线中流动,然后灯泡会发出光亮。
通过这个实例,我们可以理解电流的形成和电势差对电流的影响。
3. 电场实例:点电荷的电场电场实例可以通过分析点电荷的电场来进行研究。
点电荷在周围形成一个电场,这个电场是由电荷的属性决定的。
当周围有试探电荷时,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力的大小与电荷间的距离和电荷量有关。
通过对点电荷的电场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电场的概念和性质,进而推广到复杂的电荷分布情况。
4. 电势实例:电势差与电势能电势实例可以通过分析电势差和电势能来探讨。
电势差是指单位电荷在电场中移动所获得的电势能的变化,它与电场强度和电荷间的距离有关。
电势能则是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能量,它与电荷量和电势差有关。
通过分析电势差和电势能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势的概念和应用。
除了以上电学实例,高中物理学习还涉及到电磁感应、电场中的荷质比、电容与电容器以及交流电路等内容,这些实例也可以通过具体的问题和案例来进行分析。
通过实际的电学实例,我们不仅能够加深对电学原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电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高中课外物理探究实验教案
高中课外物理探究实验教案
实验内容: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小球的自由落体运动,验证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探究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大小与质量、高度以及重力加速度的关系。
实验材料:
1. 小球
2. 辅助工具(尺子、秒表等)
3. 高度测量工具(例如坡度计)
4. 实验记录表
实验步骤:
1. 在实验室或者操场等开阔场地进行实验。
2. 使用辅助工具确定小球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3. 设置不同高度,将小球从同一高度释放,使用秒表记录小球自由下落的时间。
4. 重复以上步骤多次,取每组数据的平均值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中。
5.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速度-时间图和位置-时间图,分析小球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实验结论:
1. 小球的自由落体运动符合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速度随时间呈线性增加。
2. 根据实验数据,可以计算出小球的加速度,并验证加速度与质量、高度以及重力加速度的关系。
拓展思考:
1. 如果改变小球的质量,会对自由落体运动有何影响?
2. 如果改变释放小球的高度,会对自由落体运动有何影响?
3. 如何利用小球自由落体实验验证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注意事项:
1. 实验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小球撞击到人或物体。
2. 实验数据要准确记录并及时处理,避免实验结果的偏差。
3. 实验结束后要清理实验场地,归还实验器材。
高一物理课堂教学案例分享
高一物理课堂教学案例分享物理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学科,对于高中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我在高一物理课堂中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案例分享。
本文将分享一些成功的案例,以期对其他物理教师和学生有所帮助。
一、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讲解物理理论的同时,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讲解力学的牛顿第二定律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小车实验。
在课前,我准备了一辆小车、一根坡道和一些不同重物。
学生在我的引导下,通过调整小车上的重物质量来改变小车在坡道上的加速度。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还增强了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引入生活案例物理作为一门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科学学科,可以通过引入一些生活案例,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物理知识。
例如,在讲解光学的反射和折射时,我引入了日常生活中的折光现象。
我给学生展示了一个水杯看起来较矮的情景,要求他们解释为什么。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光线的传播路径,学生成功解释了折光现象,理解了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三、互动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倡导互动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解电路知识时,我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活动。
我给每个小组分配了电流表、电阻、导线等实验器材,要求他们根据给定的电路图,自行组装电路并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和电阻。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和协作,不仅提高了实验和测量的技能,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讲解物理知识时,我经常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引入一些实例和动画,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记忆物理概念。
我会通过投影仪向学生展示一些精彩的物理实验视频,例如“米歇尔逊干涉仪”的演示视频。
这些多媒体材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五、评价和反馈教学案例分享不仅仅是教师的单向传授,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馈。
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动力学实例分析
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动力学实例分析动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以及所受的力的相互作用。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学生通常通过实例来深入理解动力学的概念和原理。
本文将分析几个典型的动力学实例,详细探讨其中的物理原理和应用。
1. 自由落体实例自由落体是指物体仅受重力作用下的自由下落运动。
最简单的自由落体实例就是一个物体从空中自由下落的情况。
以小球从高处释放为例,小球在下落过程中,其速度逐渐增加,加速度恒定,运动轨迹为垂直向下的直线。
这个实例可以通过计算物体的速度和位移,验证自由落体的加速度恒定和速度随时间增加的规律。
通过分析自由落体实例,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重力对物体的作用以及运动的加速规律。
2. 弹簧振子实例弹簧振子是指通过悬挂在一个弹性绳或弹簧上的质点,由于受到重力和弹性力的作用而发生振动的情况。
弹簧振子实例是动力学中经常研究的实例之一,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振动运动的特征。
当质点处于静止时,它位于平衡位置;当质点偏离平衡位置时,弹簧会产生恢复力,并使质点发生振动。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振子的振动频率和振动周期,探讨质点振动的规律,并了解力的平衡和不平衡状态对振动的影响。
3. 碰撞实例碰撞是指两个物体之间的直接接触并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简单的碰撞实例通常是指两个小球之间的弹性碰撞。
弹性碰撞是指碰撞后物体之间没有能量损失的碰撞。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碰撞前后小球的速度和动量变化,以及利用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来解决碰撞问题。
此外,学生还可以学习到碰撞的类型,如完全弹性碰撞、非完全弹性碰撞等。
通过分析碰撞实例,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的原理,并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4. 斜面运动实例斜面运动是指物体在倾斜的平面上运动的情况。
当物体沿斜面下滑时,重力与斜面的法线成一定的夹角,可以通过分析物体的重力分量和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来计算物体的加速度和运动速度。
此外,还可以探讨包括滑动摩擦力在内的各种力的作用,并通过数学计算来解决斜面运动问题。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案例——探究运动与力的关系
探索篇•课题荟萃在“发射”与“回收”实验中,使滑块在水平的气垫导轨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某时刻将滑块上小槽里小球竖直弹入空中,观察到滑块继续前进,经过一小段时间后,小球仍然落到滑块上的小槽内。
在这个实验中,它仍向前运动,并最终落回到小槽中,也就是说小球向前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
这种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有2000年,直到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指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他通过“侦察”方法,发现了正确的线索,揭示现象的本质,成为物理学的福尔摩斯。
一、伽利略的研究1.伽利略的观点伽利略认为运动的车停下来是由于摩擦力的原因,运动物体减速的原因是摩擦力。
伽利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物体一旦具有某一速度,如果没有减速的原因,这个速度将保持不变。
2.理想斜面实验从生活中获知,粗糙程度会影响物体的运动,当球从斜面上向下自由运动时,它的速度增大,而向上运动时,速度减小。
伽利略为了说明他对运动与力关系的认识,设计了理想斜面实验,装置图略。
小球沿左边的斜面从静止开始向下运动,小球将“冲”上右边的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减小右边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将达到同一高度,但这时它要运动得远些。
继续减小右边斜面的倾角,球达到同一高度时就会离得更远。
伽利略将此实验外推到将右边斜面放平,得到结论:球将永远运动下去,却不再需要什么力去推动。
这就是说,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针和单摆实验伽利略对摆球摆动现象的实验观察,实验装置如下图:OOO1O1A B C D图1图2图1中摆球从某位置释放,做弧线运动,到达最低点,并继续向前做弧线运动,到达与释放处几乎等高的位置,图2摆球前段运动与图1相同,继续运动到摆线的一段被挡住后,摆球仍然能运动至与释放处几乎等高的位置。
图2中改变针的位置,小球都试图到达与释放处等高的位置。
实验中选密度大的摆球,可减小阻力对实验的影响。
发现光的波动特性:以干涉实验为例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案例采撷发现光的波动特性:以干涉实验为例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文|王吉利在万千宇宙现象中,光以其独特的魅力一直吸引着人类不断探索。
历史上,关于光的本质,科学家进行了漫长而深入的探讨。
从牛顿的粒子说到惠更斯光的波动说,光的双重性逐渐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
围绕高中物理课程干涉实验这一经典实例,深入探究光的波动特性,以此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探究能力。
一、光的波动性质概述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动性质,它能够高速传播,并在空间中展示出一系列特征。
光的波动性质在物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帮助人们理解光的行为和相互作用。
首先,光的波动性质表现在它的传播方式上。
光以电磁波的形式传播,这意味着它在空中传播并传递能量。
光波的传播速度是极快的,约为每秒30万公里,这使得光成为能够观察宇宙中远离物体的重要工具。
其次,光的波动性质还可以通过光的干涉现象来展示。
干涉是指当两个或多个光波相遇时,它们会产生交叠和干涉效应,这种干涉现象可以产生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帮助研究光的波长和相位差等性质。
二、干涉实验的设备与操作(一)介绍干涉实验所需的基本设备干涉实验是研究光的波动特性的重要实验之一。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需要准备一些基本设备来观察干涉现象的产生。
1.需要一个光源。
光源可以是一束强度稳定、波长单一的激光器,也可以是一束白光通过特殊的滤光片获得的单色光。
光源的选择取决于实验的需求和可用资源。
2.需要一个分束器。
分束器是用来将光源的光线分成两束的装置。
常用的分束器包括光栅、半透镜和分光棱镜等。
分束器的作用是产生两束具有相干性的光线,以便进行干涉实验。
3.需要一个干涉条纹观察屏。
这个观察屏通常是一个平滑而均匀的表面,可以是一个白色屏幕或者一张照相纸。
在实验中,将两束光线重新合并在这个观察屏上,通过观察屏上出现的干涉条纹来研究光的干涉现象。
当光源发出的光线通过分束器分成两束后,这两束光线将会在观察屏上发生干涉。
干涉条纹的出现是由于两束光线的相位差引起的。
高中物理教案:利用物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物理教案:利用物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一、引言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现象和规律的科学,也是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之一。
在教学中,利用物理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是高中物理教案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以三个具体实例,展示如何利用物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二、航行船只的测速问题让学生对于利用物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有更好的理解并且能够运用于实践中,可以通过设计一个航行船只的测速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实践。
1. 学习目标- 了解测速的原理和方法- 掌握如何利用物理原理解决航行船只的测速问题-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了解测速的原理和方法,包括利用航速计、GPS定位等方法。
(2)以航行船只的测速问题为例,教师通过实际案例向学生讲解如何利用物理原理解决问题。
例如,学生可以利用船只行驶时撞击船尾产生的波浪的时间间隔,结合船只尾迹长度来计算船只的速度。
(3)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通过设计自己的实验来测量船只的速度,并记录实验数据。
(4)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运用物理知识计算船只的速度,并与实际值进行比对。
(5)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思考和讨论存在的误差和改善方法。
3. 评价与反思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的关键是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讨论的质量。
同时,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思考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
三、交通信号灯的时间控制问题交通信号灯是城市交通管理中最基本的设施之一。
如何合理地控制交通信号灯的时间,能够有效地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和减少交通事故。
通过设计一个交通信号灯的时间控制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物理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1. 学习目标- 了解交通信号灯的原理和控制方法- 掌握如何利用物理原理解决交通信号灯的时间控制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了解交通信号灯的原理和控制方法,包括红绿灯的切换原理、时间控制方法等。
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波的驻波现象
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波的驻波现象引言: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实验探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物理现象,深入理解物理原理。
本文将探讨物理实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波的驻波现象。
1.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我们旨在深入理解波的驻波现象,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2. 实验材料和装置材料:- 弹簧- 弹簧振子- 动态振子- 示波器- 波发生器装置:将弹簧挂在架子上,并将波发生器和示波器连接在弹簧的一端。
使用动态振子在另一端激励弹簧。
3. 实验步骤步骤一:调试装置将示波器连接至波发生器和弹簧之间。
调节波发生器的频率和振幅,使得波的振动能够产生明显的驻波。
步骤二:观察波的驻波现象通过示波器的观察窗口,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弹簧上形成的驻波图像。
记录下观察到的驻波节点和腹点的位置。
步骤三:改变波的发送端和接收端的位置调整波发生器和示波器的位置,观察驻波图案的变化。
记录不同位置下的驻波节点和腹点。
步骤四:改变波的频率和振幅在保持波的发送端和接收端位置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波发生器的频率和振幅。
观察驻波图案的变化,并记录下相应的数据。
步骤五:数据分析和结论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所记录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驻波的节点和腹点位置与波的振动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节点和腹点的间隔越短。
- 驻波的节点和腹点位置与波的振幅无关。
无论振幅如何变化,节点和腹点的位置保持不变。
- 驻波的节点和腹点位置与波的传播速度有关。
传播速度越大,节点和腹点的间隔越大。
4. 实验讨论和拓展通过本实验,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波的驻波现象,并得出了一些结论。
然而,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和探索:- 驻波的形成机制是什么?为什么会形成节点和腹点?- 驻波的节点和腹点位置是否受到实验条件的影响?- 可以通过其他装置或方法观察和产生驻波现象吗?在今后的物理学习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这些问题,并进行更多的实验来验证和深化我们的认识。
高中物理项目化学习案例分析——以“用电安全”为例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高中物理项目化学习案例分析——以“用电安全”为例一、背景与导入在高中物理选修3-2中围绕“电”的产生原理和应用,教材设计了很多内容,但是内容多偏重理论知识,并没有对“电的”危害进行分析。
还有的高中生在学完“交变电流”的知识后,仍不能正确的使用交变电流,认为交变电流始终是安全的,因此实施“用电安全”项目学习旨在帮助高中生对用电知识更深入理解,保护好自己和他人。
相关的调查发现,我国每生产约30亿kwh的电能,就有约1人触电身亡,说明在现代社会人的安全用电意识并不高,因此在学习交变电流的知识时,对学生进行用电安全教育非常重要。
“用电安全”项目从让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电气保护装置、正确使用各类电器、计算家用电器负荷出发,提高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能及时判断可能出现的触电事故,避免火灾发生。
项目在实施的时候,树立学生主体地位,让他们根据教材中交变电流的相关知识,与同学交流用电不当可能会出现的一些危险事故,能从能量转化角度去分析和判断,同时分析电感和电流对交流电的影响。
二、项目任务1.通过合作的方式分析家庭中用电器漏电、外壳带电的原因,用电为什么会引起火灾。
2.借助网络、走访等形式对人体触电知识进行了解,总结避免触电的事项。
3.分析断路器的工作原理,实际如何应用。
4.对自己家中用电器的总功率进行计算,分析下用电峰值时最大电流。
三、合作实践1.将项目化学习的内容向学生说明,下发项目计划并分配个各个小组,小组选定任务后进行交流学习。
2.项目实施前,组织学生开展用电安全知识的讨论,视频展示触电身亡、火灾等案例,提高学生对本项目学习的重视度。
3.各小组进行家庭用电大调查,包括线路是否老化、是否安装保险丝或断路器,家中电路总共有几条支路,尝试画出负载电器分布图。
四、探究实践1.调查家用电器漏电外壳带电原因小组学生以学过的交变电流知识为基础,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及调查自己用电器情况,得出:电器带电部分和外壳之间的绝缘层被击穿或损坏就会发生漏电,同时电器老化、操作错误、使用伪劣元件等也会出现漏电。
探究性学习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性学习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探究性学习模式逐渐受到关注,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探究性学习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操作、观察分析等方式来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
这种学习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探究性学习模式的特点1、问题导向探究性学习通常以一个具体的问题为起点,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和探究。
这个问题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
通过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学生能够逐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2、自主探究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需要自主地设计实验方案、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并得出结论。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未知领域。
3、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往往需要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任务。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们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探讨问题,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想法。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团队协作能力,还能拓宽自己的思维视野,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4、开放性探究性学习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研究的方向和方法,不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同时,探究的结果也不是唯一的,只要学生能够通过合理的方法和途径得出结论,并能够解释和论证自己的观点,都可以被认为是有效的探究成果。
二、探究性学习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1、创设探究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可以通过播放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向前倾倒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从而引出牛顿第一定律的相关内容。
高中物理教学优秀教案——力学与运动学知识的实例分析与应用探究
高中物理教学优秀教案——力学与运动学知识的实例分析与应用探究力学与运动学是高中物理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它们关注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力的影响。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学与运动学的知识,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和实践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需要精心准备教案。
本文将就一份优秀的高中物理教案进行分析,探讨力学与运动学的知识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案名称:运动学实验——小车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测量教学目标:1. 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小车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测量方法;3. 能够分析速度与时间、距离的关系并作出科学推理;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 掌握小车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1. 运用速度与时间、距离的关系进行科学推理;2. 培养学生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Step1 引入问题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兴趣,在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基础上,提出以下问题:如何测量小车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Step2 实验准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将小车放在光滑水平的轨道上,确保小车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
同时,准备计时器、测量距离的器具等实验用具。
Step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不同的速度进行试验。
通过计时器测量小车在一定距离上运动所需的时间,并记录数据。
Step4 数据分析学生将实验数据汇总,计算速度,并绘制速度与时间的图像。
通过图像分析,学生可以发现速度是匀速的。
Step5 问题解答和推理教师带领学生解答一些问题,例如:小车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否与距离有关?为什么小车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恒定的?学生可以通过运用速度与时间、距离公式进行推理。
Step6 拓展应用通过讨论和实际问题的举例,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例如,小车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汽车驾驶中的速度监测仪原理有何异同?学生可以通过探究来寻找答案。
高中物理知识模型探究与实践- 电磁学篇
高中物理知识模型探究与实践- 电磁学篇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电磁学是高中物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涉及电荷、电场、电路、磁场等概念和原理。
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初探
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初探摘要:高中物理新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那么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如何开展好探究性学习呢?以学校的两个教学实践为例提出了在物理课堂中开展好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不管哪种类型的探究性学习,教师都应创设好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才能组织好探究性学习。
关键词:物理;探究性学习;问题情境物理科学作为由众多物理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探究也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物理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
新课程标准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做了解释,大致概括为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数据、构造问题的答案、交流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五个基本阶段。
那么,我们完全可以选取其中一个或几个环节设计成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呢?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不管哪种类型的探究性学习,教师都应创设好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才能组织好探究。
中学物理课堂中导学——探究式教学尝试的几个案例:案例一(注:本案例是在介绍“力的合成”内容之前进行):探究的课题:研究力的合成遵循的规律。
探究设置的环境:教师先介绍合力与分力的概念,指出合力与分力对物体产生的效果相同,即具有等效性;然后要求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已知分力求合力,寻找力的合成应遵循的规律。
学生探究的顺序:先分析思考,然后提出方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理的方案,最后根据确定的方案设计实验并操作,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教师点拨:实验误差的处理及提醒学生注意减小实验误差。
较佳方案选登:1.用两只弹簧秤,一根带有标记的轻弹簧研究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遵循的规律;2.用两只弹簧秤,一根带有细绳套的橡皮条,一个图钉,一个小黑板以及刻度尺研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的规律;3.归纳总结,得出最后的结论。
基于探究式教学理念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以“电磁感应现象及应用”为例
课程篇基于探究式教学理念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以“电磁感应现象及应用”为例刘玉岗(山东省莱西市第一中学,山东莱西)已颁布并实施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明确了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物理学是一门与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提升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入手,不断改进教学设计,把生产生活应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而探究式教学注重学习过程,具有自主性、交互性、探究性等特点,很好地契合了这一要求。
本文基于探究式教学理念,通过制订有效的教学策略,以“电磁感应现象及应用”为例进行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探究式教学策略探究式教学策略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过程,本质上仍然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故在研究探究式教学策略并付诸实践时,要确保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这就要求在教学活动设计上更加注重引导与合作。
同时,鉴于物理是源自生活的科学,还应力求将物理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学生对日常生活的探索欲出发,引导学生提升主动思考与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1.联系实际生活,创设生动情境教师应根据学情和生活经验,结合教材适当创设生动合理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探究兴趣,让学生通过生活场景建立感性认知,主动思考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随着社会发展和物理科学与技术的应用在生活中日益普遍,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去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获得学生积极反馈,引导其主动探究生活背后的科学原理。
此外,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不仅要遵循教材、贴近生活,还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在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同时,降低学生畏难情绪,有效统一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
2.引导学生讨论,作出合理假设教师的合理引导与启发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新知识。
基于所创设的情境,教师应有步骤地引导学生思考其中涉及的相关物理知识点并提出合理假设。
比如,可首先引导学生根据已创设情境中的物理现象,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初步猜想;其次,根据已有猜想组织学生讨论,提出假设。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都是“加速度”1.问题的产生去年国庆,我的第一届学生聚会,我是班主任,同时任教他们高一入门的物理课,被他们邀到现场,大家非常开心,由于是高中同学,不免要回忆高中时代的一些生活学习片断,一位医科大学毕业的学生顺手拿起桌上的一个苹果向空中抛去,然后用手接住,笑着对我说,老师,加速度多大旁边一大帮同学笑嘻嘻地抢着回答:●你是指抛上去还是落下来的过程一个女孩子,也是医科大学毕业的●上升加速度朝上,下降时加速度朝下;军事指挥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干脆利索地回答●上升过程速度都没增加,哪有加速度下降才有加速度吧;师范大学毕业的,不是学物理专业●最高点苹果都停下来了,肯定没有加速度;竟然是一个重点大学理工科毕业学生的回答●老师,我忘得一干二净了,全还给你了,白学了;一个女孩,后来学文科了2. 他们是这样学的,我是这样教的加速度的概念在高中物理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它贯穿高中物理始终,但过不了三五年,他们将这些东西抛到了九霄云外,抑或将加速度概念扭曲;也就是上面回答的那些根深蒂固的“加速度”答案;想想原来我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两种模式进行导入:第一种是列一个如下所示的表格作为新课的引入:然后设计问题: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哪一个速度改变量大2.哪一个所用时间长3.哪一个速度变化快学生讨论回答完毕,老师总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就叫加速度;然后转身在黑板上醒目地写上今天的主题:“速度变化的快慢 加速度”. 第二种是作速度-时间图像进行导入:作出两物体的v —t 图像,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同学们从图中找一找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学生:甲图中,物体的速度每5秒变化30m/s, 乙图中,物体的速度每5秒变化10m/s; 师:哪个物体的速度改变要快一些呢 学生:甲物体,因为甲的速度每秒才改变6m/s;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引入一个新概念——加速度,来描述速度改变的快慢.这两种方式估计是全中国千千万万的物理教师通常的教学方法,以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快慢来引出“加速度”,最终迫不及待地给出定义:用来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是就叫加速度;然后说出加速度的矢量性,有正负之分,再进行交流与讨论,对公式进行巩固等等;对于加速度方向问题,更是弄得学生晕头转向;教材对加速度方向的描述为“加速度也有方向,在直线运动中,通常取物体初速度0v 的方向为正方向,当末速度0t v v ,加速度a 为正值,表明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0v 的方向相同,物体在加速;这句话我一直耿耿于怀,除了表述使你发晕之外,再找不到其它价值所在,何况还经不起推敲;为此,我建议取一个合理的中文名词取代“加速度”;物理教学案例测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前言本课题是针对高二分班后物理科学生设计的,他们已学过相关的理论知识且具有一定的实验基础;课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应用理论知识和已有的实验基础,去设计实验方案,确定科学合理的实验步骤;2.能根据实验要求合理选择并安装实验器材,正确进行实验;3.通过实验认识测量的意义,理解误差并能深入对实验过程和实验误差分析;学习用图线法处理数据的规范和方法;二、过程和方法1.对实验课题展开讨论,提出各小组的实验方案;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完成实验操作过程;2.展示学生写出的完整实验报告,进行交流和评估;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激发实验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思;2.养成交流与合作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法指导本课题为实验专题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强调理论指导实践,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1.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了解重复性和可控制性是对物理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方法要具有可控性、精确性、简便性;2.学会举一反三,激发创新潜能;“条条道路通罗马”,通过探究,理解实验方法、手段的多样性,树立学生创新意识;教学过程一、探讨测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方法第1课时一开设物理实验专题研究课的意义1.物理实验的重要性物理实验在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中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总是先从实验事实出发,经过分析和归纳,上升为理论;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如果和新的实验事实发生了矛盾,就必须对原来的理论加以修改;这样, 物理学就获得了新的发展;2.物理实验课的主要特点为实践性理论学习模型多,如质点、点电荷等;实验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实际情况,得出的结论,要尽量符合实际;实践性还表现在对动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必须进行实际的操作,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有些同学认为只要把实验原理、仪器装置、方法都看明白了,不必动手测量和计算;或者只是粗测和计算一下就完成了实验;这样不能了解实验课的真谛;“一看就懂,一做就错”,对实验课的认识不重视,实验课的教学过于机械,基本上是应付;导致学生能力差,高考实验题得分很低;二、分小组展开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将测电源电动势的几种方法进行探讨,然后各小组确定自己的实验方法,写出实验原理;具体过程设计如下:教师拿出一个电池,提问:如何测它的电动势能不能用伏特表直接测量学生回答:不行;因为这样测的只是路端电压而不是电动势;学生: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U+Ir和伏安法测电阻的实践经验得知,这儿也可用伏安法;教师:此法可行,哪个小组愿用这种方法测量伏安法有几种接法画出电路图,写出实验原理和步骤,作误差分析;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比如,改一下条件,只给一个电流表,不给电压表,能否进行测量可见测量的电动势没有系统误差;内阻的系统误差为;当电流表内阻很小时,即时,实验中应选用较小的电流表;鉴于中学实验设备有限,与相差不会太大,而与相差则很大;因此选用内接法;1若用两定值电阻,单刀双掷开关;此方法类似于电流表法中的第一种情况;这儿不再重复;用一个电阻箱,如图3;系统误差源于伏特表内阻;误差定量的计算和分析比较繁,这里不作计算;要减少系统误差,应尽量选择内阻较大的伏特表; 教师:好;请你们用这种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这里老师介绍一种新方法,共大家参考;如图4所示, 用电源输出功率求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负载电阻R上消耗的功率当即时,有极大值;测量几组U、R值,并求出相应的值;作曲线,找出曲线上最大值对应值即为;再由,求出电动势;外,由曲线还可看出电源输出功率和外负载的关系;二、学生分组实验第2课时学生拿到实验方案后,自选所需器材,分组完成实验;要求学生具体做好以下几点:①由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步骤;②完成实验操作;③自行设计表格并记录数据;④处理数据得出结论;⑤作简单的误差分析;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提建设性改进意见;每个小组课后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三、学生实验成果展示及点评第3课时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作讲解,教师点评;四、作业利用下表中所列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电路来测量电池的电动势E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能够正确分析和解答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和偏转等方面的问题;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物理知识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特点和规律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要素,体会实验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作用;2.培养学生利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是电场知识的重要应用,注重分析判断带电粒子在电场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掌握运用力的观点和能的观点求解带电粒子运动的思路和方法;教学过程设计一、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基本思路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难度比较大,能力要求高,所以要把握基本的规律;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基本思路:1.受力分析;2.运动轨迹和过程分析3.解题的依据1力的观点: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2能量的观点: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动能定理:能的转化与守恒规律;二、带电粒子在典型场中的运动形式;1.在点电荷电场中:2.匀强电场中:在点电荷电场中带电粒子的运动形式可能有那些并举例说明;在匀强电场中带电粒子的运动形式可能有哪些并举例说明;三、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判断与分析1教学实录.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直线运动学生回答问题,在老师的启发下,确定运动性质;思考:带电粒子-q的初速度v0恰与电场线QP方向相反,情况怎样若初速度v0恰与电场线QP方向垂直,可能出现什么情况解析:带电粒子-q受力有什么特点方向与初速度v0的方向的关系怎么样由库仑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确定;四、研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方法1.运用牛顿定律研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五、带电质点在电场中的运动由于带电质点的重力不能忽略,因此带电质点在重力和电场力的作用下运动,重力和电场力的合力使带电质点产生加速度;合力的作用效果在位移上的积累使带电物体的动能发生变化;合力在时间上的积累使带电物体的动量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可以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定理或动能定理分析解决带电物体在重力场和电场中运动问题;六、带电粒子在交变电场中的运动电容器电容一、知识与技能1.列举实例,指出常用电容器,写出其符号;2.复述什么叫电容器,叙述电容器的作用、构造,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及电容器充、放电时能量的转化;3.识别电容器电容的定义式,电容器击穿电压和额定电压的概念;4.观察、识别不同种类的电容器,并能顺利拆卸电容器;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方法研究———实验操作等一系列探索过程,使学生掌握解决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2.通过问题小组和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在一种和谐、合作和融洽的氛围中领悟科学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注意观察演示实验,注意观察识别电容器,接受通过观察实物来研究问题的方法;2.激发学生对电容器的兴趣;3.愿意对教师与同学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物理教学案例----------气体的能量教学目标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和评估;体验成功的乐趣,深化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的理念;课前准备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信息窗"马徳堡半球实验";分实验小组,自筹实验器材,教师准备一些备用器材,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给予适当点拨;教学过程引入:我首先演示"喷泉"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吸气时,水会喷上去,为什么要想知道其中奥秘,就让我们自己动手做一做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吧;学生甲组:先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再用手按住并倒放过来;大家注意观察,放手后,纸片掉了下来;学生哄堂大笑然后,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大家注意观察,放手后,纸片没有掉下来;学生惊讶我问:纸片为什么能托住一杯水,而托不住一杯空气呢学生答:玻璃杯装满水,排出了空气,硬纸片在下方大气压强作用下没有掉下;我问: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学生乙答:当吸盘轻合在一起时,里面仍有空气,外面也有空气,内外都有大气压,作用相互抵消;当吸盘挤在一起时,里面空气被挤出,吸盘在外面的大气压的作用下就紧紧地吸在一起了;我问:这个实验与哪个著名的实验相似众生齐答:与"马德堡半球实验"相似;难怪,马德堡市民都承认大气压强的存在;我问:为了让学生直观确信大气压是相当大的,我拿了一只吸盘紧紧地压在黑板上选在非常光滑的地方;然后,将一个同学的书包挂在吸盘钩上,吸盘稳稳地"提"着它;学生领悟到:难怪大气压叫做"大"气压呢;其余小组的同学继续展示你们的实验,让每个同学一饱眼福;学生丙组:取一玻璃瓶,将剥了皮的熟鸡蛋堵住瓶口,没能落入瓶内;然后学生答:生鸡蛋蛋壳粗糙与瓶口接触有小孔,空气容易从小孔进入瓶中;另外,蛋壳易碎;熟鸡蛋表面表面光滑,能与瓶口紧密接触,且摩擦小,易形变,大气压容易将其压入瓶中;学生们带着问题思考,真正领悟了其中的奥妙,并感想其中蕴涵着许多的学问;学生问:奇怪地为什么两次不一样我问:很多学生不知其因,故点拨一下罐内的水沸腾时会产生什么现象学生答:大量水蒸汽;我问;水蒸汽遇冷会怎样变化学生答:会液化成水;让我们回到刚才演示的"喷泉"实验;吸气时,水为什么会喷上去呢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最后,我启发学生总结一下,通过实验,我们应该承认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大气压强;接着,我又提出问题: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我们能否测出大气压强许多学生说当然能测出大气压强;于是,我们就给学生介绍了托里拆利实验的测量过程;并说因水银有毒,就不必重复演示一遍了,请大家相信这个事实;课后,大家能否设计一个测量大气压的实验;现在人们已制造出几种气压计,测量大气压已方便多了;天体运动--------教学案例知识目标了解行星、恒星和星系等概念,知道宇宙的几个主要天体层次;能力目标通过万有引力定律在这些星系中的应用,使学生了解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等的运行;情感目标了解宇宙大爆炸理论是解释宇宙起源的一种学说,引导学生去探索神秘的宇宙.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重点: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教学难点:天文学知识教学过程:问题: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图片:1、围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的星是什么星谁提供的向心力回答:是地球的卫星,是地球与卫星间的万有引力提供的.2、请学生解决下列问题:典型例题1:在研究宇宙发展演变的理论中,有一种学说叫做“宇宙膨胀说”,这种学说认为万有引力恒量G在缓慢地减小.根据这一理论,在很久很久以前,太阳系中地球的公转情况与现在相比:A、公转半径变大B、公转周期变小C、公转速率变大D、公转角速度变大解:根据“宇宙膨胀说”,宇宙是由一个大爆炸的火球开始形成的,大爆炸后各星球即以不同的速度向外运动,这种学说认为地球离太阳的距离逐渐增加,即公转半径逐渐增大,A答案错误.又因为地球以太阳为中心作匀速圆周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得:解得:当减小时,增加时,公转速度逐渐减小.由公式又知T逐渐增加,故正确答案为B、C.典型例题2:天文学家根据天文观察宣布了下列研究成果:银河系中心可能存在一个大黑洞,距黑洞60亿千米的星体以2000km/s的速度绕其旋转;接近黑洞的所有物质,即使速度等于光速也被黑洞吸入.求:1、“黑洞”的质量.2、试计算黑洞的最大半径.解:1、由万有引力定律得:解得:=3.6×1035kg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目标1伽利略理想实验;2惯性概念;3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4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5能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惯性现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习科学的实验方法.情感目标对任何现象的发生不能够想当然,要有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分两块内容介绍的,先是介绍了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发展历史,并着重讲述了伽俐略的理想实验及其重要的实验思想.然后引入了牛顿第一定律,引入了惯性概念,并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教法建议1、本节所述内容在初中课本上已涉及到,初中课本中用到的标题是惯性定律,所以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2、适当介绍一些学史的知识,让学生意识到:一个规律的发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或者是一开始的认识就是对的,而是需要人类不断探索才能形成的,它们的学习也是这样.3、重点讲述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科学思想,让学生学会一种科学思维方法.4、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真正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教学重点: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学难点: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理解.一、历史的回顾1、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最初认识及亚里士多德其人.见扩展资料2、伽利略理想实验:1动画模拟该实验,并指出不能够真正试验的原因.或做课本所讲的气垫导轨实验有视频资料,并指出为什么只是近似验证.由实验结果推出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矛盾的焦点蚀是试实验条件的不同.2分析伽利略理想实验:它是一个理想化的过程,但并不是凭空想象的来的,而在抽象思维过程中所创造出的一种科学推理,理想化实验是物理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3介绍伽利略.二、牛顿第一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2、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3、注意:通过实例分析1惯性与惯性定律不同.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任何时候物体都具有惯性,这与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无关.3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4、实例参考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分析刹车时人往前倾;启动时人往后仰.做小实验:惯性实验器演示惯性现象,并分析.让学生举例分析,并指出哪些惯性现象有利,哪些惯性现象有害.速度和时间的关系知识目标1、初步理解速度—时间图像.2、理解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力目标进一步训练用图像法表示物理规律的能力.情感目标渗透从简单问题入手及理想化的思维方法.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基础,是进一步学习加速度概念及匀变速运动规律的重要前提.教材主要有两个知识点:速度—时间图像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教材的编排自然顺畅,便于学生接受,先给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再根据具体的实例汽车做匀加速运动,进一步突出了“图像通常是根据实验测定的数据作出的”这一重要观点,并很自然地给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最后,阐述了从简单情况入手,及理想化的处理方法,即有些变速运动通常可近似看作匀变速运动来处理.教法建议对速度——时间图像的学习,要给出物体实际运动的情况,让学生自己建立图像,体会建立图像的一般步骤,并与位移图像进行对比.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的学习,也要通过分析具体的实例,认真体会“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变化相等”的特点,教师也可以给出速度变化相同,但是所用时间不等的例子,或时间相同,速度变化不等的例子,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速度——时间图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教学难点:对图像的处理.主要设计:1、展示课件:教材图2—15的动态效果配合两个做匀速运动的物体体会速度——时间图像的建立过程.2、提问:如何从速度——时间图像中求出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3、上述两个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是怎样的让同学自己画出,并和速度——时间图像进行对比4、展示课件图2—17的动态效果〔配合做匀加速运动的汽车运行情况显示速度计引导同学:采集实验数据,建立坐标系,描点做图.5、展示课件图2—18的动态效果配合做匀减速运动的汽车引导同学:画出它的速度——时间图像.6、提问:上述两个汽车运动过程有什么特点引导同学发现“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改变相等”的特点.7、举例:①速度改变相等,所用时间不等的情况.②经过相同时间,速度改变不相等的情况.8、小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匀加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匀减速直线运动探究活动请你坐上某路公共汽车假设汽车在一条直线上行驶观察汽车的速度表和自己的手表,采集数据,即记录汽车在不同时刻的速度,之后把你采集的数据用速度——时间图像表示出来,并将你的结果讲给周围人听;物理教学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实例探究
山东省齐河县第一中学张咏梅
一、教学设计思路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节内容的核心是引导学生追寻碰撞中的不变量,一方面为下一节“动量”概念的引入提供实验基础;另一方面,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自然规律的过程,感悟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
而这种思想方法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这就为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提供了可能,所以教学中可大胆尝试,充分创造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条件和机会。
二、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明确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基本思路.
(2)掌握同一条直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碰撞前后的速度的测量方法.
(3)培养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过程的探究,初步学会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猜测、探究、发现规律的探究方法
(2)认识物理实验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自信、勤奋、严谨求实、大胆创新、团结协作的实验态度。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习物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研究的情感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如何真正实现探究的过程。
2、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启发学生利用身边的一切可利用资源,来自行设计可行性较强的实验方案。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观察法,探究法,归纳法,实物体验法。
五、教学资源:
气垫导轨、两个滑块、光电门;带线小球(2个)、刻度尺;长木板、打点计时器、两个小车其中一个带有撞针,另一个带有橡皮泥;碰撞试验器;光滑页面;2碰撞小球;投影仪、教学片。
六、设计及实施过程
此次研究性学习安排4-5课时,其中汇报交流占1课时,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是小论文、科学报告。
(一)确定研究课题(1课时)
1、情景体验:
先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碰撞的教学片,然后组织学生到游乐场,观察台球台上球的运动,思考碰撞的效果;分组(1人或2人分乘)玩碰碰车游戏,亲自体验碰撞所带来的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据此思考物体速度改变与质量的关系。
2、诱导学生展开大胆猜想,提出探究问题
(1)、思考一下如何得到物体碰撞前后的速度。
(2)猜想一下物体碰撞前后会不会有什么物理量保持不变呢?
(3)着手设计实验验证你自己的猜想(可参照课本上的实验方案),要求说明实验原理、主要测量的物理量、重要实验步骤。
(4)从最简单的碰撞现象入手,即两个物体在碰撞前后在一条直线上运动的一维碰撞。
(二)、设计研究方案(1课时)
1、教师指导意见
设计方案决定研究性学习的成败,要经过大胆设想、周密计划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行动细则,且要对组员进行明确分工。
初步方案形成后,要对其可行性进行组内评估,再与教师一起评估完善研究方案,然后再进入实施阶段。
2、具体指导
(1)如果遇到比较复杂的物理过程或物理问题,可从最简单的问题或者从特殊情况入手,也就是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2)若某一问题有几个因素决定,则要用控制变量法研究。
先保持其他因素相同,让其中一个条件变化,从而找出这一因素所引起的作用。
之后再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其他因素,最后进行汇总,找出这一问题与这几个因素间的关系。
(3)若某一问题遇到定量测量,则需考虑要测量那些物理量?在什么条件下测量?用什么工具测量?记录结果应达到什么精度?
(4)对涉及到时间、空间的顺序问题,则必须考虑到先做哪一步,后做哪一步;安排器材的空间位置,要细致合理。
尤其是采用气垫导轨的小组。
(5)若某一问题需要查找资料,则要明确到哪里去找?找什么样的资料?找不到怎么办?若寻求理论帮助,也要具体落实。
(三)实施研究方案(2课时)
1、组装实验装置
2、做实验时,及时记录实验数据、填好图表;进行理论分析和论证。
在实施过程中要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充分发挥群体意识和集体力量共同完成研究任务。
3、得出研究结果,写出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的内容应包括:
(1)题目;
(2)研究成员介绍;
(3)引言中要用精练的文字说明研究工作的成就,讲清课题的目的、意义及来龙去脉;
(4)设计内容包括解决问题的方案,所用方法、器材、步骤及预期结果等;
(5)实验内容中要写出研究工作中详细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包括数据和图表;
(6)结论
(四)汇报交流与评价(1课时)
1、交流顺序:
2、交流方式:各研究小组派出代表上讲台向大家汇报研究报告,可采用实验演示、语言论述和图表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其他学生可向汇报者提出与汇报内容相关的问题,再由汇报者给与回答。
3、评价原则:重视研究过程,兼顾结果;重视研究能力,兼顾知识。
4、综合评价表
七、教后反思
学生在探究中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但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并且费时较传统授课方式长很多。
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初步学会探究的方法。
我想教学的真正含义,不是给学生多少现成的结论,而是揭露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不是只传授“地球是圆的”的简单知识,而是锻炼和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地球是什么样”的信心、锐气、胆略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