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编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含答案及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含答案及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含答案及解析2019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单选题85道)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2019年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单项选择题85题含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单项选择题85题含答案解析

2019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单选题 85道)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

2019高考真题--中国古代史

2019高考真题--中国古代史

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4,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4,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3.(2019年4月浙江选考,27,2分)(加试题)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有学者认为此部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

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

汉兴,省监不置。

惠帝三年,“相国奏御史监三辅。

”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而奏事”。

这说明①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②秦与汉监察方向有别,一在中央,一在地方③秦汉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④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A.①④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4.(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5,4分)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5.(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6,4分)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6.(2019年江苏卷,2,3分)《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7.(2019年江苏卷,3,3分)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

2019年高考最新文化常识试题汇编(附答案)

2019年高考最新文化常识试题汇编(附答案)

高考最新文化常识试题汇编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科举制度中,在礼部主持的殿试中获得“进士第一”者,经皇帝钦点即成为万众瞩目的状元。

B.“当路”既可以指执掌政权,也可以指掌权之人,本文是后者的意思。

C.诏,是天子给臣属下达命令的一种文体,有手诏、遗诏等。

D.古人迷信,认为一些自然变化和人世吉凶祸福有关,把星象的异常变化叫“星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刺史,原是奉皇命检核地方官的职务,后成为掌一州军政大权的要职。

B.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是编纂历史书籍的重要根据。

C.嫡嗣,此处指皇位承继人,即太子。

嫡,宗法制度下妻或妾生的长子。

D.赠,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其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和荣誉称号。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易,指《周易》,是中国一部古老的占卜之书,约成书于尧舜时期。

春秋时期,有人依附于它的卦爻形式,借以发挥哲学思想。

B.兵部尚书,别称为大司马,是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明代为正二品。

兵部主要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事务。

C.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指皇帝外出时,由太子等重要人物留守宫廷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D.驿,指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如“驿站”“驿馆”等;也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

文中指由朝廷专门指派的车马。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司,古代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仪同三司”非官职,仅指与三公同等待遇。

B.出,古时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也指“出仕”,即出来做官。

文中是前一种意思。

C.别都就是“陪都”,指首都以外另设的副都,中国最早的陪都出现在炎黄时期。

D.薨,古代指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高等级的妃嫔或者封王贵族的死。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垂髫,相当于七岁的年龄阶段,女孩称为髫年,男孩称为韶年。

2019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学常识专题100道(含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学常识专题100道(含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学常识专题100道1.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秀才,在文中指察举制的科目之一,东汉时改称“茂才”。

与明清时期的“秀才”意思不同。

B.江左,古指江西。

古人习惯以西为左,以东为右。

六朝时江左为政治、经济中心。

C.策试,一般以政事、经义策问应考者,以其对政事的见识观其文辞之高低,以便量才录用。

D.赠,皇帝为去世官员加封爵位名号。

有时也把爵位名号赐予官员已故的祖先或妻室。

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领,指兼任,多指兼任相对高的官职,如《三国志》“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

顷之,又领益州牧”。

C.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

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D.万岁,千秋万世永远存在,表示祝颂、欢呼;也可以表示封建时代臣民对帝王的称呼。

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庐墓,古人在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

这就是“庐墓”,也指服丧期间居住的墓旁小屋。

B.台阁,汉代指尚书台,后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中的“台阁”就是泛指大的官府。

C.东都,是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

隋唐时指洛阳。

当时京都在长安,洛阳在长安以东,因而称“东都”。

D.赠,是赐以官爵或荣誉称号;谥,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

“谥”只能在死后获得,“赠”可在生前获得。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序,即书序,是作者本人自撰或他人撰写的用以评论、介绍作品内容或作者意趣的文体,如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B.荫补,指在古代时候,子孙因先辈有功,可以享受恩典而取得入仕的权利,当官员有缺额时,可以被选任授职。

C.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的合称,与韩愈《师说》中所言“六艺经传”的六艺所指相同。

(完整版)2019届高考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

(完整版)2019届高考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

2019 届高考古代文化知识练习1.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A.受禅,也叫禅让制,,即集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辞职的意思,即央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1.C(继承地位的不用然是最年长的儿子)2.以下对文中相关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A.“三省六部”制出现今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调动官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

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泛指边关。

D.文中“谥忠介”的“谥”是谥号。

古代贵爵将相、高级官吏、出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呼叫谥号,一般依照他们的平惹祸迹与道德修养进行议论。

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2.B(3 分)(剖析: B.“同治”“光绪”是庙号错,是年号.)3.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

秦汉今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取”,“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取官职。

3.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4.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A.贞元,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碰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正年号。

2019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炼120题附详细解析

2019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炼120题附详细解析

2019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炼120题附详细解析古代文化常识精练(1)1、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

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

寿联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选用恰切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

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A、60岁B、70岁C、100岁D、141岁答案:D解析:花甲,即60,花甲重逢就是120;增加三七岁月,就是再加三七二十一,就是141;古稀,即70,古稀双庆就是140;更多一度春秋,加起来就是141。

2、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颂李白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颂杜甫C、枫叶四弦秋,棖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颂白居易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

——颂王昭君答案:D解析:“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是唐代温庭筠的《苏武庙》说的苏武的事,而颂王昭君的对联是“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3、对联集句对大多非原创,是从已有诗文句子中选句配对,推陈出新。

与“劝君更尽一杯酒”(唐·王维)对仗工整的是:()A、天涯涕泪一身遥。

(唐·杜甫)B、与尔同消万古愁。

(唐·李白)C、八骏日行三万里。

(唐·李商隐)D、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杜牧)答案:B解析:题干“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唐代王维的《渭城曲/ 送元二使安西》诗句,“劝君”与“与尔”有第二人称相对,“更尽”与“同消”有动词相对,“一杯酒”与“万古愁”数量词相对,所以选B项。

A项“天涯涕泪一身遥”是唐代杜甫《野望》中的诗句;B、“与尔同消万古愁”是唐代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C、“八骏日行三万里”是唐代李商隐《瑶池》的诗句;D、“替人垂泪到天明”是唐代杜牧《赠别》的诗句。

2019年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解析(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最新2019高考文化常识160(讲义版)

最新2019高考文化常识160(讲义版)

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

(√)83.古代祭祀或祭拜用纯色全体牲畜和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叫“牺牲”。

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所以这类牺牲称为“牢”。

(√) [拓展] 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所用的牲畜,用羊、豕各一,称为“少牢”。

84.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独居,以示虔诚。

这些活动叫“斋戒”。

斋戒时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

(√)85.纨绔子弟代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因为纨是一种细而有光泽的绢帛;绔是套裤,是套在最外面御寒的。

穷人一般穿不起绔,而富贵人家子弟不仅穿纨,还讲究“纨绔”。

(√)86.古人称已嫁出的女子回娘家省父母为“归宁”,也指男子归省父母。

(√)87.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二)节日习俗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88.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又称元日、新春、新正等。

春节习俗是庆贺过去的一年,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拓展] (1)古时候,人们把谷物的成长周期称为“年”。

民间一般从上年的腊月初八或腊月二十三开始,一直到来年的正月十五都称为“春节”。

(2)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89.元宵节,古称上元节、灯节。

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好的收成。

吃元宵是我国由来已久的习俗。

元宵节的习俗还有赏花灯、猜灯谜、舞龙灯、迎紫姑、走百病等。

(√)[拓展]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唐寅《元宵》90.(2017·全国卷Ⅲ)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2019年高考文化常识专题精炼答案

2019年高考文化常识专题精炼答案

14、D【解析】周之“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 15.答案 B【解析】元朝开始设立“行省”,文中“河南”指黄河以南 16.答案 D【解析】社稷是土地神和谷神的总称 17.答案 D【解析】“相传为孔子所作”有误。 18.答案 C【解析】“会试”错,应是“殿试”。 19、答案 D【解析】“军令”一般由兵部掌管,“考课”一般由吏部掌管 20 答案 C【解析】“俄出知杭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 21.答案 C【解析】“报”,特指皇帝对臣下奏章的批复 22.答案 D【解析】“歃血”,古代举行盟会时,微饮牲血,或含于口中或涂于口 旁,以示信守 8 誓言。选项中表述的行为是“衅钟、衅鼓” 23.答案 C【解析】误为会试内容。乡试是明、清时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科 举考试。照例每三年举行一次,凡获秀才身份的府、州、县学生员、监生、贡生 均可参加。通常在八月举行,又叫“秋试”。 24、答案 A【解析】“至正”并非“庙号”,而是年号,惠宗才是庙号。 25.答案 C【解析】“学士”不单指翰林学士,后世还有内阁学士。 26 答案 A【解析】进士分为三甲:一甲 3 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 出身、同进士出身。其中一甲三人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27.答案 A【解析】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派遣。
高考文化常识专题精炼答案
1.答案 C【解析】“相当于后代的县令”错误。地位要高于县令。汉武帝分全国 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 员。 2.答案 B【解析】错在“迁古代称平调官职”,“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 也指降职,文中指升职。 3.答案 C【解析】“旧典”指旧时的制度、法则。 4、答案 A【解析】特指农历的说法,且“晦”,是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5.答案 C【解析】C 项:宋代四大书院是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 阳书院。东林书院是当时著名书院。D 项中的中试在古代指科举考试被录取或符 合规格的意思。 6.答案 C【解 析】“赦免冯唐之罪”错,赦免“魏尚”;"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两 句:用汉文帝与冯唐故事。据《汉书·冯唐传》记载:云中太守魏尚治军有方,“使 匈奴远 避,不近云中之塞”,一旦入侵,必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时“虏差六级”多 报了六颗首级,被文帝“下之吏,削其爵”。冯唐竭力为魏尚辩白,认为文帝“赏 太轻, 罚太重”,颇失人心。文帝幡然醒悟,当日便令冯唐持节赦免魏尚,官复 原职,并拜冯唐为车骑都尉。节:兵符,古代使节用以取信的凭证。持节:是奉 有朝廷重大 使命。云中: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境内,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 区。 7.答案 B【解析】《易经》不仅是卜筮之书,也是哲学思想之书,文中“开国承 家,小人勿用”非为卜筮。 8.C【解析】 领:以高位兼低职;行:兼摄(官职)。 9.答案 C【解析】“谥号”错,应为“庙号”。 10.答案 D【解析】“丁内艰”指母亲去世。 11.答案、A【解析】根据上下文意思,这里的“粮道”指官名,明清两代都设督 粮道,督运各省漕粮,简称“粮道”。 12.C【解析】“科举”不是由户部掌管,而是由礼部掌管。 13.答案 B【解析】“全国土地、赋税”由户部掌管。

高考语文复习 第2板块 专题1 文言文阅读 考点5 古代文化常识题

高考语文复习 第2板块 专题1 文言文阅读 考点5 古代文化常识题

考点五古代文化常识题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目的在于检测考生的知识文化素养,旨在让考生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综观近三年的考情可以发现,考查的主要是在文言文阅读中经常出现的、含义比较固定的、与理解文意有密切关系的,且出自文本的一类古文化名词。

古代文化常识题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考查的词语是从文言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故兼考理解和推断能力。

一、文化常识题考查原则1.题干表述为“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择的是“不正确”的一项。

选项的解说往往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这就要求我们精准掌握、细心辨析。

2.选项解说的“加点词语”其实就是涉及古代文化常识的关键词,而且是对这个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意味着选项可能是对加点词词义(包括文中含义)的解说,也可能跳出文本,不解说其本身的词义,只要与“加点词语”涉及的文化知识相关,都在解说的范围之内。

3.各选项解说的“相关内容”,在阅读的文本中可能会找到对应语句,也可能无法找到对应语句,因此不能仅凭文本内容就去判断选项的解说是否正确,还要靠平时积累的文本之外的相关古代文化知识,来判断解说的正误。

4.所考查的古代文化常识,绝大多数是在史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内容,也就是《考试大纲》所强调的“常见”。

综合分析考过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①人的称谓;②古代官职;③天文历法;④古代地理;⑤科举制度;⑥风俗文化;⑦饮食器用;⑧音乐文娱。

二、文化常识3类识记方法古代文化常识包罗万象,识记积累起来相当困难,为此,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识记方法。

(一)分类串记法按照称谓姓名、官职科举、天文地理、宗法礼俗、历法刑法等类别归类,使内容繁多的文化知识形成条理清晰、层次清楚的知识“网络”,甚至可以采用表格分类记忆法。

例如科举制度是个记忆难点,完全可以按照考试等级分类记忆。

1.童生试。

又叫小考,考中者俗称秀才,通称生员。

童生试包括三个阶段:县试、府试、院试。

院试合格者算是通过了童生考试,可以进入府、州、县学去学习,才有资格参加之后的科举考试。

【文化常识专项·高考真题】高考文化常识考什么?全国卷五年真题告诉你

【文化常识专项·高考真题】高考文化常识考什么?全国卷五年真题告诉你

高考文化常识考什么?全国卷五年真题告诉你2019年三套全国卷(2019•全国卷I)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答案】A【解析】A项,“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错,在诸子百家中,影响较大的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2019•全国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答案】B【解析】B项,“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有误。

由原文“汤武不循古而王”可知,汤武二人均为国君,即商汤与周武的并称。

如《史记·穰侯列传》中“以三十万之众守梁七仞之城,臣以为汤武复生,不易攻也。

”(2019•全国卷Ⅲ)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答案】C【解析】C项,“韩、赵、燕”错,应为“韩、赵、魏”。

春秋末年,三家分晋,成为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2018•全国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文化常识:2019年高考语文(含答案及解析)

文化常识:2019年高考语文(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单选题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你在学习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声明:部分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2019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学常识专题100道(含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学常识专题100道(含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学常识专题100道1.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秀才,在文中指察举制的科目之一,东汉时改称“茂才”。

与明清时期的“秀才”意思不同。

B.江左,古指江西。

古人习惯以西为左,以东为右。

六朝时江左为政治、经济中心。

C.策试,一般以政事、经义策问应考者,以其对政事的见识观其文辞之高低,以便量才录用。

D.赠,皇帝为去世官员加封爵位名号。

有时也把爵位名号赐予官员已故的祖先或妻室。

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领,指兼任,多指兼任相对高的官职,如《三国志》“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

顷之,又领益州牧”。

C.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

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D.万岁,千秋万世永远存在,表示祝颂、欢呼;也可以表示封建时代臣民对帝王的称呼。

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庐墓,古人在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

这就是“庐墓”,也指服丧期间居住的墓旁小屋。

B.台阁,汉代指尚书台,后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中的“台阁”就是泛指大的官府。

C.东都,是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

隋唐时指洛阳。

当时京都在长安,洛阳在长安以东,因而称“东都”。

D.赠,是赐以官爵或荣誉称号;谥,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

“谥”只能在死后获得,“赠”可在生前获得。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序,即书序,是作者本人自撰或他人撰写的用以评论、介绍作品内容或作者意趣的文体,如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B.荫补,指在古代时候,子孙因先辈有功,可以享受恩典而取得入仕的权利,当官员有缺额时,可以被选任授职。

C.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的合称,与韩愈《师说》中所言“六艺经传”的六艺所指相同。

2019年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解析2019年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解析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指学校。

2.XXX的《师说》中提到“六艺经传,皆通之”,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例如XXX、XXX、XXX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一般来说,“征”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XXX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

例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2019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答案

2019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答案1C[“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2B[“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错,应该是“常用来指少女,‘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

]3B[“齐宣王”应改为“齐桓公”。

]4C[“亲戚”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此处指的是包括父母兄弟等在内的内外亲属,而不是“外亲”。

]5C[“在各乡举行”错,应该是“在各省省城举行”。

]6B[“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

]7C[“以籍贯命名”错,昌黎韩氏于唐是一时望族,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昌黎先生”。

]8D[“指国家的最高学府”说法不严密,“国子监”指的是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9D[“少牢”指古代祭祀用的羊和豕,没有牛。

]10A[“运气就好”错,应该是“运气不好”。

]11D[“黔首”并不是“尊称”。

]12B[“薨”指的是诸侯死,而“不禄”指的是士死。

]13D[这种姿势表示轻慢傲视对方。

]14D[古代以水北、山南为“阳”,以水南、山北为“阴”。

]15C[“‘人定’在‘黄昏’之前”错,应该是“‘人定’在‘黄昏’之后”。

] 16B[“战国时为宫廷医生”错,应该是“战国时为宫廷侍卫”。

]17C[“案”并不指书案,而是指端饭的托盘。

]18D[“师生”错,在“五常”中没有师生关系,应改为“朋友”。

]19C[“起于明代”错,应该是“起于隋朝”。

]20C[“指的是阴历每月的三十日”错,应改为“指的是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专题11:文言文阅读之文化常识(解析版)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专题11:文言文阅读之文化常识(解析版)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之文化常识1.(2020·太和一中·月考)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

B.《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

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2.(2020·深圳中学·月考)下列有关《论语》的相关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B.《论语》以叙事体为主,语录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C.《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D.“四书”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3.(2020·六安一中·月考)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后取字。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的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孔子弟子端木赐,字子贡。

B.《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合称“五经”。

C.小人,西周、春秋时代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称谓,又指道德低下的人。

前者与“大人”相对,后者与“君子”相对。

D.士,在春秋时期,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

也泛指读书人。

本文中就是后一种用法。

4.(2020·蚌埠二中·月考)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科举制度中,在礼部主持的殿试中获得“进士第一”者,经皇帝钦点即成为万众瞩目的状元。

B.“当路”既可以指执掌政权,也可以指掌权之人,本文是后者的意思。

C.诏,是天子给臣属下达命令的一种文体,有手诏、遗诏等。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古人迷信,认为一些自然变化和人世吉凶祸福有关,把星象的异常变化叫“星变”。

答案.A(殿试是皇帝主持的)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铁钺,指的是斫刀和大斧,是腰斩砍头的刑具,这里代指帝王赐予的生杀大权。

B.行幸,古代指皇帝出行,也可以指皇帝留宿妃妾宫中,文中所指的是前一个意思。

C. 国子祭酒,是古代学官名。

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

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

D.万乘,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帝王。

战国时,诸侯国小的称“千乘”,大的称“万乘”。

答案.A【解析】铁钺:在这里代指杀戮。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夷狄,古代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中原人士之外的边民。

B.东宫原为古建筑,多为太子住处,借指代太子;如《陈情表》中的“当侍东宫”。

C.诔,哀悼死者的一种文体,主要列举死者的德行,如《红楼梦》中的《芙蓉女儿诔》。

D.博士,在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变成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答案.A (应是“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以族类划分,而不是以地域划分。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权领,“权”,暂代官职;“领”,兼任,通常是兼任较高职务。

B.端拱,年号。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汉武帝首创,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个新君即位,必改年号。

C.金陵,今天的南京,也祢建康、江宁、石头城、应天、天京等,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

D.行营,出征或者狩猎时的营帐,亦指军事长官的驻地办事处。

答案.A,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领”通常是兼任较低职务。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大兴府”中“府”是唐代至清代的行政区域名,比县高一级,明清时相当于汉朝的郡,府的长官称知府。

B.“御史台”,古代官署的名称,长官为御史,在历史上御史的职责一直是监察中央及地方官吏。

C.“罪己”,检讨自己的过错。

“罪己诏”是帝王在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危难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的一种口谕或文书。

D.“萧国公”中“公”是爵位名,我国古代爵位一般分为五等,“公”居首位,其余依次是侯、伯、子、男。

答案、B项错在“一直”,先秦时期,御史是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从秦朝开始成为监察官员。

御史台的长官为御史大夫。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辟:征辟,一种选官方式。

中国汉代人才选任就是征辟制,征辟制是以皇帝的名义选拔地方有名望的人士入京任官。

B. 传:传车,古代驿站中的专用车辆,多供信使乘坐。

古代还有公车,是为到京城应试、上书的官民服务的皇家车辆。

C. 路:宋元时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唐代的“道”、明清的“省”。

“道”和“路”最初属监察区的性质,后转为行政区。

D. 榷:设立榷场,指中国辽、宋、西夏、金各在边界设置的互市市场。

榷场贸易是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

答案.A 就是征辟制,错7.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假节,假(通“借”)以符节,持节。

是皇帝将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慑一方,当这个臣子临时任务完成后,这个节将会被收回。

古代使臣出行,持节为符信,故称。

B.自旦至申,旦,天亮,早晨。

申,申时,旧时记时法,十二时辰之一,相当于15点到16点。

C.租车,输纳租赋的车辆。

D.俘馘,生俘的敌人和被杀的敌人的左耳。

答案:B,申时是15点到17点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子洗马,洗,通假于“ 先”,洗马也就是先马,意思是在马前做先导,是规谏太子的官职。

例如晋代的李密,唐朝的魏征等。

B.“ 服阙” 指古人在朝中为官,若遇父母去世,一般回家守孝服丧三年,待丧期满,除去孝服,才可以重新出来做官。

C.“ 践阼” ,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后称皇帝“ 即位”“ 登基” 为“ 践阼” ,后来封侯也可以使用。

D.国子生又称国学生,也包括在国子监肄业的学生。

国子生主要是官员的子弟,他们多数会参加科举入仕,也有被直接授予官职的。

答案.C (践祚不指封侯)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拜,古代官职任用语,指授予官职,“授”“除”“摄”“封”也表此意。

B.行人,对使者的称呼,奉命前往四方出使他国,也掌管接待诸侯使者之礼。

C.部伍,既是军队的编制单位,也泛指军队,文中使用的是第二个意思。

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古代设官分职,各级官吏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答案.A “摄”不表授予官职,指暂代官职。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殿试:为宋(金)、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

又称:“御试”廷试”“廷对”,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

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

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

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

B.上书房:清朝皇帝办公的地方的地方。

清道光之前,叫“尚书房”,道光年间奉旨改为“上书房”。

C.军机大臣:正式称谓是“军机处大臣上行走”,俗称“大军机”。

分设满、汉员,由满汉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总督等官员奉特旨充当,均为兼差。

其数无定额,任期无限止。

D.丁忧:就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礼仪制度。

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

答案:B. (“上书房是清朝皇帝办公的地方的地方”错误,上书房是清朝皇子皇孙上学读书的地方)11.下列对文中加点阏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服除,服丧期满。

我国古代的服丧制度有一定的规格和时间等规定,又分为五服,B.便籴是宋朝政府购买粮草等战略物资时的一种商业性活动,其特点是相对方便。

C.“英宗”属谥号,不仅对皇帝一生的作为给予了评价,而且表明这不是开国皇帝。

D.致仕,即把禄位还给国君辞去官职的意思,古人还常用致亊、致政、休致等词。

答案.11.C “谥号”错,应为“庙号”。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A.知县,明、清时指主管全县的行政官员。

因官阶多是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

B.巡抚,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得名,多指中央政府派出巡视各地的大臣。

C.中原,文中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古代的“中土”“中州”与其同义。

D.勤王,文中是指在封建时代中,君王有难,而臣子起兵救援君王。

答案.C(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旧时从黄昏到拂晓一夜间分为五更,乙夜指二更时候。

B.荫指封建时代由于父祖有功而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

C.五岳指我国五大名山,即东岳泰山、南岳恒山、西岳华山、北岳嵩山和中岳衡山。

D.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在泰山祭天称作“封”,在梁父山祭地称作“禅”。

答案.C(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襄国县公”为爵位名,在中国古代,被封爵的人可以获得一定的土地、人民等.B.“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丁忧,朝廷官员在职期间,若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丧。

丁内忧、丁外忧分别指遭逢父亲、母亲丧事。

C.“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军械、军令等,“兵部尚书”的主要职责是统管全国军事。

D.“谥”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

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

长短字数不定,或一两字,或二十余字,字数不定,情况较为复杂。

答案.B丁内忧、丁外忧分别指遭逢母亲、父亲丧事。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A.五经,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易经》《论语》的合称。

B.商贾,泛指做买卖的人,行走贩卖货物谓之商,住着出售货物谓之贾。

C.编户,官府把民户的详细信息登记在册,并据此征收赋税和摊派徭役。

D.践阼,践为履之意,阼指主人阶,意为走上主人阶位,特指皇帝登基。

答案.A(五经,是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適嗣指正妻所生的长子,此处实指王位的继承人。

適,通“嫡”,封建宗法制度中指正妻。

B.在等级分明的中国古代社会,天子死曰薨,诸侯曰崩,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顿首即叩首,九拜之一,可作平辈之间的拜礼,也可作请罪之辞,还可用于重大的事情请求时。

D.符是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如虎符、符节。

玉符,指玉制的一种凭证。

答案B.【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指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或奏章;作为公文,它只能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用来抒发个人情感。

B.“汴州”是古地名,也称梁、汴,又称汴梁,简称汴,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为八朝古都,即“直把杭州作汴州”中的“汴州”。

C.“端”是古代布帛的一种长度单位,二丈或六丈为“一端”;“端”在古代也指一种礼服,“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句中“端”就指礼服。

D.“商贾”是商人的统称。

古代有“行商坐贾”的说法,商是流动着贩卖商品的人,贾是开店铺卖东西的人,二字连用,泛指做买卖的人。

答案.A(“不能用来抒发个人情感”错,《陈情表》《出师表》都有情感的流露。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中进士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

科举会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B.“谒”有“请求”“进见”“陈述”等意思,“候谒”指等候拜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

C.“伏”本指“面向下、背朝上俯卧着”的体态,文中用以表示臣下对君王的敬辞。

D.“迁秩”指“官员晋级”,其中,“秩”是“根据功过确定官员俸禄、评定官员品级”。

答案.A(应该是“殿试”)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名”用来区分彼此,“字”用以表示德行。

古人尊对卑称名,对平辈或尊辈称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