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复习学案2

合集下载

《师说》复习学案

《师说》复习学案

《师说》复习学案《师说》复习学案一、要点回放《师说》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俗,表现出专门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二、文学常识韩愈,字,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称“韩吏部”死后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唐代闻名的文学家、哲学家,的倡导者,他的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进展有深远的阻碍,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伙儿”之首《师说》选自他的《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伙儿:唐代古文运动:唐代中叶散文领域的一次革新运动,以反对六朝以来浮艳的骈丽文风,复原先秦两汉等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为要紧内容韩愈、柳宗元等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通过二百多年,终于复原了“文以载道”、“言之有物”的传统,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创作的进展“说”:“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畴,一样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师说》、《马说》、《黄生借书说》等三、难字注音句读或不焉官盛择近谀郯子苌弘老聃四、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或师焉,或不焉五、词类活用吾从而师之而耻学于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是故,圣益圣,愚愈愚六、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2、吾从而师之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七、一词多义1、惑:传道、授业、解惑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惑之不解孰能无惑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2、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吾师道也不耻相师师道之不复,可知矣3、无:圣人无常师无长无少,无贵无贱4.因此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圣人之因此为圣,愚人之因此为愚5.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古之学者,必有师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八、文言虚词1.犹且从师而问焉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其皆出于此乎?5.其可怪也欤?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7.吾未见其明也8.今其智乃反不能及9.度我至军中,公乃入10.于其身也,则耻师焉1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1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13.其皆出于此乎?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5.圣人之因此为圣1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九、专门句式1、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2、不拘于时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十、翻译句子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译: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译:十一、背诵1、请默写概括“师”的职责的句子2、请默写说明作者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的句子3、请默写文中古今之人对“从师”的不同态度及其不同结果的句子4、请默写作者向“师道威严”的传统挑战,说明作者对师生关系的认识的句子十二、课外拓展(一)(2021年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古砚说[明]许獬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尽管,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视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漂亮之乐,奔跑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僇辱①而不知羞因此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因此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②然窃好古之名,以求其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④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注]①僇(lù)辱:羞辱,侮辱②哓(xiāo)哓:吵嚷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w [注]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遗:赠送B.示周、秦、汉、魏以上人示:告诉C.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效:仿照D.是以好之而不厌厌:满足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B.褰裳濡足,被僇辱而不知羞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C.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欲奉诏奔腾,则刘病日笃z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3.下列对原文的明白得,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从一方古砚起笔,围绕人们对待古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借题发挥,联系现实,最后点明了写作缘由B.文章第二自然段指出,流传到后世的古物,在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只是被当作一件一般的物品来对待的C.作者认为,真好古的人,搜求古物,追慕古人的道德文章;假好古的人,或附庸风雅,或谄媚权贵以逐利求进D.文章对当时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风气进行针砭,表达了作者直面时俗的批判精神和卓尔不群的个性特点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译文:(2)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译文:。

师说 复习学案

师说  复习学案

《师说》复习导学案(二)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2 或师焉,或不.焉(,通“”,fǒu)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今义:(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今义:(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今义:(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今义:(5)吾从而..师之古义:;今义:(6)今之众人..古义:;今义:(7)小学..而大遗古义:;今义:三、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③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④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3.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道.相似也(名词,)4.惑①惑.之不解(名词,)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③惑.而不从师(动词,)5.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的意思;后一个是“”,(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6.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2)惑而.不从师(连词,)(3)吾从而.师之(连词,)(4) 择师而.教之(连词,)(5)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6) 小学而.大遗(连词,)(7) 则群聚而.笑之(连词,)(8) 如是而.已()(1)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7. 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代词,)(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11)郯子之.徒(代词,)(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8. 其(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5)其.可怪也欤(副词,?”)9.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2)而耻学于.师(介词,)(3)于.其身也(介词,)(4)皆出于.此乎(介词,)(5)不拘于.时(介词,)10.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4)其可怪也.欤()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则群.聚而笑之()2.名词作动词①吾师.道也()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3.名词的意动用法①吾从而师.之()②孔子师.郯子()(二)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小.学而大.遗()②吾未见其明.也()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⑤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形容词作动词惑.而不从师()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三)动词的使动用法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五、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二)被动句不拘于.时()(三)倒装句1.(1)而耻学于师(2)师不必贤于弟子(3)不拘于时,学于余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2)吾从而师之(3)群聚而笑之(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六、【重点句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复习教案

《师说》复习教案

《师说》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总结《师说》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3.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复印《师说》的文本及相关练习题;2.提前准备课堂展示用的PPT或板书。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了解他们对《师说》的理解程度;2.提问:"未至之处,不可谓至;不启之事,不可谓启。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二、新知讲解(20分钟)1.展示PPT或板书,并引导学生朗读《师说》;2.逐段解释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中心思想,强调文章的重要观点,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三、小组合作(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和总结自己的答案,校对彼此的理解;2.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和修正;3.每个小组将总结的答案呈现给全班,教师进行点评,澄清疑惑。

四、活动扩展(20分钟)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设计问题,让学生自由选择回答或表演;2.设立奖励或游戏规则,增强小组间的竞争性;五、巩固训练(20分钟)1.分发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2.收回练习题,进行批改,并将结果进行累计,鼓励学生争取更好的成绩;3.对于错误较多的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文章的重点。

六、课堂总结(10分钟)1.提问学生对于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体验和收获;2.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3.引导学生思考下一节课的学习重点和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解读《师说》这篇课文,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并通过小组合作、活动扩展和巩固训练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重要的知识点。

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加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高二语文下册《师说》复习学案

高二语文下册《师说》复习学案

高二语文下册《师说》复习学案【原文欣赏】《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唿!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师说》复习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师说》复习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师说》复习学案【复习任务】1、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掌握重点实、虚的意思,翻译重要的句子;2、重点积累实词“道”的常见义项,并能准确推断其不同语境义;3、积累本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复习检测】一、给第①段断句,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古之学者..( )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 )吾前其闻道也固.( )先乎吾吾从而..( )师.( )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 )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 )也夫庸知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②嗟乎!师道..( )之不传.( )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 )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 ),其下.( )圣人也亦远矣,而耻.( )学于师。

是故圣.( )益圣.( ),愚.( )益愚.( )。

()圣人之所以..( )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 )其身也,则耻.( )师焉,惑.( )焉。

彼童子之师,授.( )之书而习其句读..( )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 )焉,或不.( )焉,小学....( )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 )也()巫医、乐师、百工..( )之人不耻.( )相师,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 )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③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④圣人无常.( )师。

孔子师.( )郯子、苌子、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 ),其贤.( )不及..( )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必.( )有我师。

《师说》学考复习学案

《师说》学考复习学案

《师说》学考复习导学案主备人:郭燕备课组长:郭燕【复习目标】1.了解韩愈的文学主张及其重要文学作品,学习积累“师”“道”等多义词,掌握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鉴赏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重点难点】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虚词;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写作方面)【方法指导】主要是以教师指导考点及学生自主复习相结合,通过学生的回顾熟悉课文内容,幻灯片展示引导学生背诵课文以及考点讲解注释等方式,来达到复习的目的。

早自习用来读背文章以及做每日一练。

【复习过程】一、掌握并写出斜体字读音:近谀()老聃()贻笑()谄媚()句读()郯子()师襄()苌弘()六艺经传()或不焉()李蟠()二、通假字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或师焉,或不焉()二、词类活用1、惑而不从师2、吾从而师之3、吾师道也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5、不耻相师6、小学而大遗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8、孔子师郯子9、其贤不及孔子10、位卑则足羞三、特殊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5、不拘于时7、师不必贤于弟子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四、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吾从而师之4、无贵无贱,无长无少5、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6、小学而大遗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五、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师道也③吾从而师之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2、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④然此可为智者道⑤有碑仆道3、其: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②其皆出于此乎③吾未见其明也④其可怪也欤4、于:①其皆出于此乎②学于余(耻学于师)④师不必贤于弟子⑤不拘于时8、之: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择师而教之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④句读之不知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六、解释黑体字的含义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3、其出人也远矣4、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5、圣人无常师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8、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七、翻译: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复习学案

师说复习学案

《师说》复习学案1、作者介绍《师说》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与_________一起称为_______运动的倡导者。

后人称他为_______,后世又称他为______。

韩愈著有______________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其余七人为________、 ____ 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之首。

2、给加点的字注音句读.()或不.焉()经传.()老聃.()蟠.()苌.弘()近谀.()无长.无少()须臾.()贻.()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今:②句读..之不知古:今:③小学..而大遗古:今:④无从而..师之古:今:⑤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今:⑥愚人之所以..为愚古:今:⑦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今:4、指出下列通假字,并加以解释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或师焉,或不焉5、指出活用的字并加以解释①吾师道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或师焉④不耻相师⑤吾从而师之⑥而耻学于师⑦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⑨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⑩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6、一词多义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吾师道也不耻相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⑵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⑶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传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余嘉其能行古道⑷孰能无惑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7、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③不拘于时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⑤而耻学于师⑥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放在形容词“贤”后面作补语,“于”相当于“比”)8、分析下列虚词①郯子之徒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③古之学者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⑤句读之不知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⑦吾欲之南海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⑵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⑶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⑷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⑸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9、把下面文言句译成现代汉语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复习学案

《师说》复习学案

《师说》复习学案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2——《师说》【学习目标】 1.积累“师、道、传、惑”等实词,“其”“乎”等虚词。

2.熟练背写,准确翻译全文。

【学习流程】一.加点的词语(15分)(1)古之学者必有师()(2)耻学于师()(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5)或师焉,或不焉()(6)小学而大遗()(7)术业有专攻()(8)不拘于时()(9)圣人无常师()(10)余嘉其能行古道()(11)作师说以贻之()贻笑大方(1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今乃以“看松”名庵()(_山东)(1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_年浙江卷)二、一词多义(每空1分,28分)徒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老大徒伤悲。

() 3.徒以吾两人在也()徒慕君之高义。

() 4.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5.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传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道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4.策之不以其道() 5.不足为外人道也(说)6.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

()其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_浙江) ②其皆出于此乎?()( _山东) ③其孰能讥之乎?()④则或咎其欲出者()⑤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⑥其若是,孰能御之?()⑦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⑧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⑨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⑩其自视也,亦若此也。

()(_湖南卷)⑾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_天津卷)(12)则或咎其欲出者。

()(_湖南)(13)其翼若垂天之云()(_四川)(14)尔其勿忘乃父之志()(_天津)乎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兴皆固让,安乎里巷。

)()(_山东卷)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生乎吾前()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⑤其皆出于此乎?()⑥嗟乎!(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则(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复习学案

《师说》复习学案

《师说》复习学案【复习目标】熟练地背诵课文注重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学习本文事例论证与对比论证的手法【复习重点】注重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背诵并默写课文【复习过程】一、检查预习效果1、课文默写(1)古之学者必有师。

,。

(2)吾师道也,?是故,,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或师焉,或不焉,,吾未见其明也。

(4)孔子曰:“三人行,。

”(《师说》)孔子曰:“三人行,。

,。

”(《论语》)(5),。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句子翻译(1)课文默写(1)(2)课文默写(3)(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一词多义(1)师(2)道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孔子师郯子: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余嘉其能行古道师道之不传:于是废先王之道出师不利:道之以政师夷长技以制夷:(3)之(4)其古之学者必有师: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非生而知之者: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其皆出于此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吾未见其明也圣人之所以为圣:其可怪也欤择师而教之:吾其还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信然耶?其梦耶?君将哀而生之乎: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蚓无爪牙之利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吾欲之南海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潃,君子不近,庶人不服之二虫又何知北风其凉,雨雪其雱(5)乎生乎吾前: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其皆出于此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壮士,能复饮乎:三、文本探讨本文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手法?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解缙,字大绅,吉水人。

缙幼颖敏,洪武二十一年举进士。

授中书庶吉士,甚见爱重,常侍帝前。

成祖入京师,擢侍读。

命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并直文渊阁,预机务。

内阁预机务自此始。

寻进侍读学士,奉命总裁《太祖实录》及《列女传》。

书成,赐银币。

永乐二年,皇太子立,进缙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

师说(复习学案)

师说(复习学案)

《师说》复习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师、道、传”等实词,“而、之、其”等虚词;2、熟练背诵默写课文。

【学习过程】一、课文重点字词梳理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4、吾从.而师.之()5、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8、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9、犹且从.师而问焉.() 10、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1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13、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15、士大夫之族..() 16、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17、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8、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19、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20、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21、年十七,好.古文() 2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________________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________________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________________5、吾从而..师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 6、今之众人..古义:________________7、小学..而大遗古义:________________三、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2、吾从而师.之()3、而耻.学于师()4、孔子师.郯子()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6、小.学而大.遗()7、吾未见其明.也()8、惑.而不从师()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四、一词多义【师】1. 古之学者必有师()2.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3. 吾从而师之()4. 吾师道也()5.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6、十年春,齐师伐我()【传】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3.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4.舍相如广成传舍()5.朔气传金拆()【道】1、传道受业解惑也()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3、道相似也()4、有碑仆道()5、会天大雨,道不通()6、策之不以其道()7、津津乐道() 8、何可胜道也哉()【惑】1、惑之不解()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3、惑而不从师()五、文言虚词用法归纳1.【而】(1) 人非生而知之者( ) (2) 惑而不从师( ) (3) 吾从而师之( )(4) 犹且从师而问焉( ) (5)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6)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7)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8)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9) 则群聚而笑之( )2.【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2)人非生而知之者()(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7)圣人之所以为圣()(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11)郯子之徒()(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13)作师说以贻之()3.【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其皆出于此乎()(5)其可怪也欤()(6)吾其还也()4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而耻学于师()(3)于其身也()(4)其皆出于此乎()(5)师不必贤于弟子()(6)学于余()(7)不拘于时()5、【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其皆出于此乎()(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四、翻译句子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高中语文 师说学案2

高中语文  师说学案2

《师说》编号025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梳理文本结构,探究文本主旨。

一、【自主学习】1.读课文,整体感知:写出各段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填好下表。

(B级)第三段:分论点:原因:二、【课堂讨论】1.作者是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C级)2.讨论:教师的“传道”、“受业”、“解惑”这三项任务,哪一项是主要的?本段对“受业”一项未作阐述,这是为什么?(C级)三、【课堂演练】(B级)(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年十七,好古文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2.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C.吾从.而师之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乃大惊,问所从.来余嘉其能行古道.3.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三人行,则.必有我师C.而耻学于.师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不拘于时,学于.余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流传B.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句末的停顿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阿谀,奉承(二)、填空题:5.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谥号“____”,作品集有《___________》。

他是唐代“___________”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语文】高三语文复习师说第2课时教学案

【语文】高三语文复习师说第2课时教学案

【关键字】语文师说章节与课题师说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学习目标和任务1、把分散的文言基础知识前后勾连、连点成线,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2、重点掌握“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对文中重点句子能准确翻译。

3、背诵并默写《师说》全文。

重点难点建议1、注意课本相关知识的积累与巩固。

2、默写要常抓不懈。

教学资源的使用学习过程一、掌握“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25分钟)(一)、指出下列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人非生而知之者(3)吾从而师之(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6)古之圣人(7)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9)巫医乐师百工之人(10)郯子之徒(1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二)、总结“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用作代词(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有时活用为第一人称。

(2)指示代词,表近指。

译为“这”。

2、用作助词(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或不译。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3)结构助词,用在主谓语之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5)音节助词,不译。

3、用作动词,到…….去。

(三)即时巩固。

1、指出下列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醉翁亭记》)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填然鼓之。

《孟子•粱惠王上》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宋何罪之有?(《公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师说》复习学案

《师说》复习学案

《师说》复习学案《师说》复习学案【学习目标】积累“师、道、传、惑”等实词,“其”“乎”等虚词,能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2、识记韩愈相关的文化常识,积累写作素材。

【学习过程】一、课前阅读。

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他是的倡导者,主张文以载道,恢复先秦两汉的的优秀散文传统。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韩愈针对魏晋以来的门第观念和“耻学于师”的坏风气,以非凡的勇气和知识,抨击时弊,弘扬世道,奖掖后辈,发扬新风,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其对教师职责和择师原则的论述,至今广为流传。

二、知识积累。

1、解释下面字词的含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耻学于师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或不焉小学而大遗不拘于时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2、一词多义。

徒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老大徒伤悲徒以吾两人在也徒慕君之高义相如徒以口舌为劳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道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年相若也,道相似也策之不以其道不足为外人道也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其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皆出于此乎?其孰能讥之乎?则或咎其欲出者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若是,孰能御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其自视也,亦若此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或咎其欲出者其翼若垂天之云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生乎吾前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其皆出于此乎嗟乎3、古今异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建树和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也解惑也(古义:今义:表结果)愚人之所以为愚(古义:今义:表结果)吾从而师之(古义:今义:连词,因此就)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今义:众多的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少年儿童以全面的基础教育)师不必贤于弟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师说(2)》教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师说(2)》教案

《师说》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师说复习教案

师说复习教案

师说复习教案教案标题:师说复习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巩固之前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2. 提供学生机会回顾和理解学习内容,以便更好地应对接下来的学习任务。

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1. 复习重要概念、知识点和技能。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1. 复习材料:包括之前学习的课本、练习册、笔记等。

2. 复习活动:选择适合的复习活动,如小组讨论、问题解答、游戏等。

3. 学生分组: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合理分组。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起学生对复习的兴趣,可以通过提问、展示问题或引用相关实例等方式。

- 激发学生回忆起之前学习的内容,例如通过观看视频回顾、展示图片等。

2. 复习(20分钟):-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复习方法和活动。

例如:a.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回顾并讨论之前学习的重要概念或知识点。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

b. 问题解答:提供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解答。

教师可以提供提示或指导,确保学生正确理解和回答问题。

c. 游戏活动: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如闯关游戏、抢答游戏等,让学生在竞争中回顾学习内容。

- 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和加深理解。

3. 总结(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复习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复习中的进步和发现。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困惑,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

- 提出下一步学习任务,并告知学生如何备课和准备。

4. 作业布置(5分钟):-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进度,布置适当的作业,如完成练习册的特定练习、写一篇复习总结等。

- 强调作业的重要性和学习的连续性,鼓励学生主动完成作业并及时复习。

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要,进行个别辅导和巩固训练。

2. 利用多媒体资源或在线学习平台,提供额外的复习材料和练习题,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巩固。

师说学案2

师说学案2

师说问题导学1.韩愈所说的教师的职责为传道、受(授)业、解惑,这三者究竟是什么关系?2.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是“士大夫之族”。

在这些人中,他主要批判的对象是谁?为什么?3.韩愈把“句读之师”和“问道之师”区别开来,究竟有没有道理?自主探究本文在许多方面阐发的观点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请就本文思想的进步性进行一下探讨。

文法导析1.多种论证方法综合使用。

(1)下定义、作结论。

中国古代散文,尤其是唐以前,不以议论见长。

能言善辩如孟子、荀子,也总是在他们的议论文章中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来帮助说理。

相比之下,韩愈这篇论说文却在逻辑思维方面大大超过了前人。

这表现在概念明晰、论证严密上。

如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接着,从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

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其间层层衔接,一气贯通,毫无冗余之处,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2)对比论证。

本文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这和恰当地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有直接的关系。

这段所用的三组对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语意上形成了一个逆接序列。

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

通过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的现象,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3)引用论证。

引用是论说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

本文第三段,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比前文笼统地说“古之圣人”更加切实可信。

有了孔子这样一个强大的支持者,更增强了论据的说服力。

2.错综多姿的语言形式。

(1)排偶句式。

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上。

他的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复习学案【复习任务】1、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掌握重点实、虚的意思,翻译重要的句子;2、重点积累实词“道”的常见义项,并能准确推断其不同语境义;3、积累本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复习检测】一、给第①段断句,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古之学者..( )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 )吾前其闻道也固.( )先乎吾吾从而..( )师.( )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 )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 )也夫庸知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②嗟乎!师道..( )之不传.( )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 )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 ),其下.( )圣人也亦远矣,而耻.( )学于师。

是故圣.( )益圣.( ),愚.( )益愚.( )。

()圣人之所以..( )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 )其身也,则耻.( )师焉,惑.( )焉。

彼童子之师,授.( )之书而习其句读..( )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 )焉,或不.( )焉,小学....( )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 )也()巫医、乐师、百工..( )之人不耻.( )相师,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 )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③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④圣人无常.( )师。

孔子师.( )郯子、苌子、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 ),其贤.( )不及..( )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必.( )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 )。

⑤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六艺( ),经传皆通习..( )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 )其能行.( )古道..( ),作师说以.( )贻.( )之。

情境默写1.《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在《师说》中,韩愈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的两句慨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择师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体现韩愈平等、民主的师生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韩愈《师说》中,引用孔子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从而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以能者为师的观点。

11.文中用来论述懂得道理有早晚,学问和技艺各有研究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韩愈在文中说明自己写作本文的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错误态度。

14.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知识点梳理1、完成《专题规范特训》314--315 页;(内容各班可灵活处理)2、积累“道”的常见义项(读《考点知识必背清单》第20 页)3、高考链接,尝试为下面的句子准确断句,并翻译(1)城中薄墓尘起剽劫行者死伤横道枹鼓不绝。

(4分)(10年四川卷)(2)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拷掠之竞不知所从来。

(10年天津卷)4、趣味小故事:苏洵欲往京城,道()泰山间行.遇隐士行于道(),憩于茶亭,论秦国与六国之事,隐士举兵家之道(),以为六国用兵之道()不及秦国,苏洵不以为然。

二者言辞激烈,未能休也。

人道()此事:孰闻道()多也?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

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

B.“五经”是《诗》《书》《礼》《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

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

C.“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D.“巫医”“乐师”是古代职业的称谓。

对一些以技艺一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指一个叫丁的厨工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B.在古代“六艺”还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

通常我们把《诗经》的内容“风、雅、颂”与表现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C.童子,文中指童子科考试。

童子科是古代选拔神童的制度,汉代已有,开始以荐举为主,后来增加了考试,能够通过考试的神童称为童生。

D.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部分答案:2、重点句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得分点:判断句、所以、语句通顺。

(3分,每点一分)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得分点:无、所存、判断句、语句通顺。

(4分,每点一分)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译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昧的人就更加愚昧。

得分点:是故、第一个圣、第二个愚、语句通顺。

(4分,每点一分)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不理解停顿断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是明白道理的。

得分点:宾语前置句、或、师、小、语句通顺。

(5分,每点一分)7、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译文: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足以感到羞愧,以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

得分点:位卑、则、足、语句通顺。

(4分,每点一分)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

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专门研究,像这样罢了。

得分点:于、攻、如是、语句通顺。

(4分,每点一分)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译文:六经的经文和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学习过,不被时代风气束缚,向我求学。

得分点:传、通、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4分,每点一分)【答案】 1.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5.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7.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8.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9.文中体现韩愈平等、民主的师生观的句子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0.韩愈《师说》中,引用孔子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从而得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这一以能者为师的观点。

11.文中用来论述懂得道理有早晚,学问和技艺各有研究的名句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12.韩愈在文中说明自己写作本文的目的的句子是: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3.《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