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3.2名词解释:均田制
均田制
均田制
均田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土地制度,产生于北魏,北魏分裂出来的东魏西魏及继之后的北齐、北周以及隋唐都承袭了这一制度。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壮大,土地兼并也随之日益严重。武周末年均田制形同虚设;到了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均田制永远的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不过,这种制度在朝鲜中宗时却又在赵光祖的建议下在朝鲜半岛重新出现。
注释
^《旧唐书》卷48《食货志上》
^《旧唐书》卷48,《食货志上》
^《旧唐书》卷185上,《王方翼传》
^《旧唐书》卷183,《太平公主传》
^《全唐文》卷372,柳芳《食货论》
^《唐会要》卷85,《逃户》
唐
唐代的均田制在隋代基础上,明确取消了奴婢、妇人及耕牛受田,土地的买卖限制加以放宽,其内容更为详细。武德七年(624年)均田令规定:「丁男、中男给一顷,笃疾、废疾给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若为户者加二十亩。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1]均田制中,田地授给男丁,并且分成两种制度:一种为公田,称为口分田;另一种则为私田,谓之永业田。武德七年(624年)田令明确规定:「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2],永业田在丁男身死后由其继承人接受,国家不再收回。
人教版高三历史易错知识点
人教版高三历史易错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夏商周时期,受封的诸侯对土地只有世代使用权,而无权转让与买卖,需向国王缴纳贡赋。
2.春秋时期,“私田”不归国王所有,而是归“私田”主人控制,税制改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
3.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事件不是牛耕的出现,而是曲辕犁的发明,因为它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4.关于井田制和均田制(1)井田制:①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是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
②井田制下的经营方式是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奴隶和庶民无权支配劳动产品。
(2)均田制: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政府将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均田制下的经营方式是个体耕种,农民能够支配部分劳动产品。
高中历史必修25.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在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和小农经济的形成,开始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6.明朝时期白银的普遍流通并没有促进对外贸易的繁荣,这是因为明朝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7.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但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就全国而言,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资本主义萌芽不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还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而是衰落的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8.闭关锁国并不是绝对禁止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9.小农经济、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1)小农经济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基本单位的小规模的个体农业经济。
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自然经济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
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带有闭塞性和迟滞性。
(3)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进取性。
均田制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
均田制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史1. 均田制啊,这可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超重要的土地制度呢。
简单说吧,就是国家把土地分给老百姓。
就好比是一个超级大方的家长,把家里的财产平均分给孩子们一样。
你想啊,在古代,土地就是命根子。
比如说北魏时期,很多老百姓没地种,生活那叫一个苦啊,均田制就像一场及时雨,让那些没地的农民有地可种了,这多棒啊。
2. 均田制,它在中国古代史的舞台上可是个“大明星”。
这个制度规定啊,国家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土地分给农民。
这就像是在玩分糖果的游戏,每个人都能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
像唐朝的时候,均田制实行得还挺不错呢。
农民李四分到了地,心里那叫一个美啊,终于能好好种地过日子了,不用再到处流浪找活干啦。
这均田制对稳定社会秩序可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呢。
3. 均田制是啥?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土地分配方式哦。
想象一下,国家是一个大庄园主,有好多好多土地,然后把这些土地分给农民们。
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分的,是有规矩的。
就拿隋朝来说吧,按照均田制,不同身份的人分到的土地数量不一样。
普通农民甲就分到了适合自己家庭耕种的土地,他高兴得不得了,这土地就像他的宝贝一样,他天天精心耕种,盼着有个好收成。
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有地种,这对当时的发展很关键啊。
4. 均田制在中国古代史中就像一颗闪耀的星星。
它主要是国家把土地分给百姓,这多公平啊。
就好像大家一起吃饭,每个人都能分到自己的那碗饭一样。
在北朝的时候,很多百姓因为战乱失去了土地,生活困苦不堪。
均田制一出现,就像黑暗中的曙光。
有个叫王五的农民,原本以为自己要饿死了,结果分到了土地,他激动得热泪盈眶,立马就开始规划怎么种地,这均田制真是给了百姓希望啊。
5. 均田制,这可是中国古代史上非常有趣的一个制度。
国家就像一个智慧的分配者,把土地合理地分给农民。
打个比方,就像把一群羊赶到不同的草地上去吃草一样,每块草地都有它的“主人”了。
在唐朝前期,均田制实行得红红火火。
老张就是一个受益的农民,他分到了土地后,干劲十足。
隋朝均田制名词解释
隋朝均田制名词解释
隋朝均田制是隋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旨在实现对土地的公平分配和统一管理。
均田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土地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隋朝均田制的核心思想是将土地按照家庭户口数量进行平均分配,以确保每个农户都能拥有一定的耕地。
这种分配方式既是一种社会公平的体现,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隋朝均田制的实施有助于减轻了贫富差距,缓解了社会矛盾,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隋朝均田制的实施过程中,政府对土地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测量,确定了每个农户所能耕种的土地面积。
同时,政府还实行了相关的税收政策,对耕地的租赁和转让进行了规范,以确保土地的稳定性和流动性。
隋朝均田制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均田制只是按照家庭户口数量进行平均分配,并没有考虑到土地的质量、地理条件等因素,导致了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
其次,由于隋朝均田制并未限制富人多占土地的行为,导致一些富人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更多的土地,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差距。
尽管存在一些问题,隋朝均田制为后世的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例如,唐朝时期继承了隋朝的均田制,并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实行了官田、私田和民田并存的制度,为土地的有效利用和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隋朝均田制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土地的公平分配,为社会稳定和农业生产作出了贡献。
其经验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改革有着积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最基础考点系列考点4 均田制 含解析
均田制★★★○○○○一、均田制的概念:均田制,即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均田制实施的基础是土地国有制,因此均田制的实行受国家掌握土地的多少影响较大.二、均田制的概况北魏初年,鉴于中国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流离失所,户口迁徙,田地大量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并开始执行。
北魏至唐前期都推行均田制作为基本的土地制度.后来的隋朝和唐朝初期仍行此制,在唐中叶以后,人口增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实行的基础—-土地国有制破坏严重。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下,实行两税法,均田制被废止.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导致土地兼并,影响国家赋税收入,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
均田制是政府把掌握的无主土地或荒地分给农民,其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维护统治,并不否定或改变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的社会现实,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
关于均田制的内容,学生需重点掌握其概念,一般以史料的形式命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正确理解,进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1。
南宋士大夫叶适说“自汉至唐,犹有授田之制,……盖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
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凡人诉论田业,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该言论反映了A。
从汉代到唐代一直实行均田制B。
政府在土地配置中的职能已经转化C。
宋代土地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D。
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土地买卖【答案】B1.中国古代统治者实行“均田制”的基本原因是A. 大量无主荒地需要国家管理B。
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收入C。
许多流民需要安置D。
保证国家兵源的需要【答案】B【解析】本题的四个选项都不同程度和均田制的实行有因果关系,但是基本原因就是缓解土地兼并的影响,故拍虎ACD,所以选B。
第五讲均田制
2010-9-6
5
第五讲
均田制、租庸调与两税法
自王公以下,皆有永业田。太皇太后、皇太后、 自王公以下,皆有永业田。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缌麻以 上亲,内命妇一品以上亲,郡王及五品以上祖父兄弟,职事、 上亲,内命妇一品以上亲,郡王及五品以上祖父兄弟,职事、勋 官三品以上有封者若县男父子,国子、太学、四门学生、俊士, 官三品以上有封者若县男父子,国子、太学、四门学生、俊士, 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同籍者,皆免课役。 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同籍者,皆免课役。凡主户内有课口者 为课户。若老及男废疾、笃疾、寡妻妾、部曲、客女、 为课户。若老及男废疾、笃疾、寡妻妾、部曲、客女、奴婢及视 九品以上官,不课。 九品以上官,不课。 凡里有手实,岁终具民之年与地之阔狭,为乡帐。乡成于县, 凡里有手实,岁终具民之年与地之阔狭,为乡帐。乡成于县, 县成于州,州成于户部。又有计帐,具来岁课役以报度支。 县成于州,州成于户部。又有计帐,具来岁课役以报度支。国有 所须,先奏而敛。凡税敛之数,书于县门、村坊,与众知之。 所须,先奏而敛。凡税敛之数,书于县门、村坊,与众知之。水、 蝗耗十四者,免其租;桑麻尽者,免其调; 旱、霜、蝗耗十四者,免其租;桑麻尽者,免其调;田耗十之六 免租调;耗七者,诸役皆免。凡新附之户,春以三月免役, 者,免租调;耗七者,诸役皆免。凡新附之户,春以三月免役, 夏以六月免课,秋以九月课役皆免。徙宽乡者,县覆于州, 夏以六月免课,秋以九月课役皆免。徙宽乡者,县覆于州,出境 则覆于户部,官以闲月达之。自畿内徙畿外,自京县徙余县, 则覆于户部,官以闲月达之。自畿内徙畿外,自京县徙余县,皆 有禁。四夷降户,附以宽乡,给复十年。奴婢纵为良人, 有禁。四夷降户,附以宽乡,给复十年。奴婢纵为良人,给复三 没外蕃人,一年还者给复三年,二年者给复四年, 年。没外蕃人,一年还者给复三年,二年者给复四年,三年者给 复五年。浮民、部曲、客女、奴婢纵为良者附宽乡。 复五年。浮民、部曲、客女、奴婢纵为良者附宽乡。
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2课
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
(3)作用:吏治有所好转。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2.推行均田制 (1)背景: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2)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____ 土地
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3)作用:使无地农民获得了荒地,提高了生
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 和发展。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洛阳等地曾是多个汉族王朝建都之地,迁 都洛阳就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理
由成立。
二、本课测评(教材P39) 1.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前后两个阶段,两个阶 段的各自改革重点是什么?孝文帝推行的 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提示:第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创建新制 , 主要 措施有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3.设立三长制 均田制 的推行,强化对地 (1)目的:为配合________
方的控制。
(2)职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
兵役,推行均田制。
(3)作用: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 以完善,取代了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 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栏目 导引
接关系的只有孝文帝改革;二是将题干中相 关的改革进行分类, A 、 B 、 D 三项都是封建 统治者调整统治措施的改革,C项是少数民族 的封建化改革,在此基础上衡量四个选项,
答案一目了然应选C。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
C 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
【技巧点拨】
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
均田制名词解释
均田制名词解释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实施的一种土地分配和调整办法。
均田制的核心原则是按照人口数量和经济状况将土地进行公平分配,实现人人有地、人人有田,以期达到社会公平、财富均衡发展的目的。
均田制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时间较早,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但是在秦汉时期被广泛推行。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均田制,即河渠制度、均田制度和均税制度。
形成了“均田制度以助富国、河渠以助国用、河工以时民食”的土地制度。
而秦汉时期的均田制也是中国土地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均田制的实施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第一,确定和调整土地面积和分配方式。
均田制以人口和家庭为单位,根据不同的地区、人口数量和经济情况,确定每户的土地面积,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
一般来说,土地面积的分配是按田亩计算的,每户的土地面积多少则取决于当时的土地状况和政策要求。
第二,实行集体耕作和集体管理。
均田制的核心之一是实行集体耕作和管理,即将分配给每户人家的土地统一开垦和管理。
通过集体耕作和管理,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农田质量,增加农产品产量。
第三,实行轮耕制和杂作制。
均田制还实行了轮耕制和杂作制,即每户人家轮流耕种不同的农作物。
通过轮耕制和杂作制,可以增加土地的肥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
均田制的实施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均田制实现了土地公平分配,确保了每个人都有土地和田地,从根本上消除了贫富差距,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其次,均田制改善了农田利用效率,提高了农产品的产出,保证了社会的粮食供应和经济的发展。
最后,均田制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然而,均田制在实际推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均田制只是按人口数量和经济状况分配土地,并未考虑到不同家庭的实际需求和实际能力,导致土地分配不合理和浪费。
其次,均田制要求农民进行集体耕作和管理,可能造成农民的劳动力浪费和生产效率低下。
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
一、中國古代重要的變法與改革1、變法與改革(1)、管仲改革:春秋時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進行改革。
內容:作用:(2)、商鞅變法:(時間、人物、主要內容、作用)(3)、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4)、慶曆新政:(時間、人物、主要內容、作用)(5)、王安石變法:(時間、人物、主要內容、作用、失敗原因)中華考試網2、綜述:(1)、分類:A、促進舊社會形態向新社會形態轉化:B、奴隸社會內部富國強兵的改革:C、封建社會內部調整統治政策的變法:D、少數民族學習漢族先進文化和制度的改革:(2)、變法的原因:A、舊的生產關係嚴重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發展;B、為了達到某一目的,實現富國強兵;C、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或社會發展趨勢;D、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地區,為吸收漢族先進文化和制度,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進程;E、統治階級面臨統治危機,結果改革或變法抑制了土地兼併,緩和了階級矛盾,增加了財政收入。
(3)、目的:根本目的: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其他目的:建立封建統治基礎、克服封建統治危機、實現富國強兵。
(4)、變法成功的原因:A、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或社會發展趨勢;B、改革者或為統治者,或贏得統治者的充分信任和支持;C、制定了順應社會發展潮流並切實可行的改革措施;D、改革者具有堅強意志和百折不撓的信心。
(5)、變法失敗的原因:改革觸動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反對;用人不當或操之過急,新法反而危害老百姓。
(6)、改革的啟示:它是革除弊政,促進國家富強與社會進步的重要手段;它必然會觸及某些人或集團的利益有,進而遭到他們的反對,因而具有艱巨性和曲折性,不可能一帆風順;改革措施必須行之有效,改革過程中要用人得當,改革家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古今中外的农业和土地政策
一、我國的土地制度
1、土地制度的演變:
(1)、奴隸社會:井田制形成於商,盛行於西周,瓦解於春秋。
土地國有制
(2)、封建社會:國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農土地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產關係的基礎。
這種土地所有制在中國存在2000多年,後期嚴重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成為中國長期貧困落後的一個重要原因。
B、個體農民土地所有制:不占主要地位。
這種小農經濟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樣,是****主義中央集權制建立和長期存在的基礎。
C、土地國有制:屯田制、均田制(北魏孝文帝頒佈均田令,隋唐兩朝均採用)。
(3)、社會主義社會: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
2、對土地制度變革和調整的認識我國古代社會土地制度從奴隸社會
土地國有制到封建社會土地私有制的演變,以及對不同土地制度的調整,實際上體現了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規律。
3、土地兼併:
(1)、表現:地主大量兼併和佔有農民的土地。
(2)、中國封建社會各階級解決土地兼併問題所採取的措施:
A、地主階級:作為統治階級,其措施主要是通過封建國家的權力來
強行限制、禁止土地兼併。
北魏至唐朝,國家掌握部份土地,實行“均田制”,保證農民獲得部份土地,但並不觸動貴族、官僚、地主土地,終究
無法制止土地買賣和兼併;780年,唐實行“兩稅法”,實際上承認了貴族、官僚、地主對土地佔有的合法性。
B、農民階級:作為被統治階級,主要是通過農民戰爭來猛烈衝擊地
主階級統治,以實現土地的重新分配。
農民迫使新建的地主階級政權調整統治政策,承認土地變動的現實。
均田令名词解释
均田令名词解释
一、定义
均田令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土地制度,旨在平均分配土地,使农民得以拥有自己的土地。
该制度主要在北魏和唐代实行,对当时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历史背景
均田令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在北魏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和社会动荡,大量土地荒废,农民流离失所。
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和发展农业生产,北魏政府实行了均田制,将荒废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而在唐代,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土地兼并的加剧,土地问题日益突出,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和促进农业发展,唐朝政府也实行了均田制,进一步推动了土地的平均分配。
三、内容
均田令的核心内容是将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同时限制土地的买卖和兼并。
具体来说,国家按照人口数量平均分配土地,使每个农民都能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
此外,为了防止土地的过度集中和兼并,均田令还规定了土地的持有上限和继承制度等措施。
四、影响
均田令的实施对当时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均田令使得大量无主荒地得到了有效的利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其次,均田令使得农民得以拥有自己的土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
最后,均田令限制了土地的兼并和集中,缓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均田令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例如,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一些有权有势的人可能会通过非法手段获取更多的土地。
此外,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土地的平均分配也难以长期维持。
因此,在历史上,均田令的实行往往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高中历史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史学纵横〖唐朝均田制〗
唐朝均田制
唐前期政府颁行的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
均田制,始自北魏,历朝多有变更。
唐初为恢复生产,保证税收,在隋代均田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唐于武德七年(624)、开元七年(719)、开元二十五年(737)三次颁布均田令,取消了前朝奴婢、妇女及耕牛受田的规定,放宽了土地买卖的限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①丁男(21-60岁)和18岁以上的中男各授永业田2021口分田80亩,其他为户者和老、寡、病、残等,授口分田、永业田不等。
②贵族和五品以上官可依品级请受5顷至100顷永业田,勋官可依勋级请受60亩至30顷勋田。
③授田有宽乡、狭乡之别,迁徙、买田、授田规定不同。
④永业田为世业,不再收还。
⑤职官有职分田,官署有公廨田,收入充俸禄和办公费用。
均田制的实施,对唐初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促使劳动力与土地结合,保证政府赋役了积极作用。
唐高宗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农民逐渐破产流亡,均田制逐渐遭到破坏。
直到德宗建中元年(780),两税法正式实行,标志着均田制彻底被土地私有制度所取代。
1。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均田制
[键入文字]
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均田制
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均田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均田制
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
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故至德宗年间被“两税法”取代。
实施范围一说始终仅实施于北中国,一说隋统一后实施于全国。
即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
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
北魏初年,鉴于中国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流离失所,户口迁徙,田地大量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
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均田制的作用
①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②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③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设立三长制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掌握,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整顿吏治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放;
④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迁都洛阳①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⑤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
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3.2原始资料:实施均田制
原始资料:实施均田制
魏初,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征敛倍于公赋。
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
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归今主,以绝诈妄。
”魏主善之,由是始议均田。
冬,十月,丁未,诏遣使者循行州郡,(行,下孟翻。
)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良丁,谓良人。
)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止四牛。
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人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
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恒计见口,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
诸宰民之官,各随近给公田有差,更代相付,卖者坐如律。
──《资治通鉴》卷一三六《齐纪二》武帝永明三年(四八五)。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试题:3-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后强化演练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随着均田制的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也建立起来,这里指的是()A.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B.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C.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俸禄制D.改行三长制,迁都洛阳解析:均田制把土地分给了农民,谁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
为此,北魏废除宗主督护制,设邻长、里长、党长,负责上述工作,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
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迁都洛阳等,虽然也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但和均田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答案:A2.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B.移风易俗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D.迁都洛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可以得出,整顿纲纪,赏罚严明,改革旧制,官吏多遵纪守法,也就是吏治有所好转,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
答案:A3.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C.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理解能力,考查均田制内容。
均田制是一种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度,是将政府掌握的土地授予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以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增加政府收入。
所以答案为B项。
答案:B4.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A.井田制得以恢复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解析和迁移能力。
题干中“‘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说明在均田制实施后仍存在土地集中和土地兼并现象。
高中历史 3.2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每课一练 新人教版选修1
一、选择题1.(2012·南京模拟)据《魏书·高宗纪》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
”为改变这一状况,北魏孝文帝在改革中是如何解决的( )A.推行均田制B.设立三长制C.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D.推行新的租调制2.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 )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C.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3.(2012·广州高二检测)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 )A.迁都洛阳B.实行汉化措施C.颁布均田令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5.(2012·永州高二检测)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
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
上述材料表明(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B.十六国时期,商品经济有所发展C.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兴旺D.南朝后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6.下列现象能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生活习俗改革内容的是( )①汉族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②中原地区流行吃烧烤③“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也解调胡琴”④中原地区大量农田得以开发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7.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后期的侧重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贵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8.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大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范阳卢氏家族,其基本出发点是( )A.尽快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B.加快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过程C.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D.平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9.少数民族封建化指处于封建社会以前落后状态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过渡。
每日一解:均田制与赋税制度、兵制的关系
每日一解:均田制与赋税制度、兵制的关系
高考历史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能力,因此需要把握知识间的相互关联。
古语道“牵一发而动全身”,学习历史也是这样,需要用联系的方法把相关知识整合起来,构建思维导图。
下面以“均田制与赋税制度、兵制的关系”为例:
均田制是赋税制度“租庸调制”的基础,由于均田制遭到破坏,导致唐朝两税法的出现;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又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明朝的一条鞭法应运而出;但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以及隐匿人口现象严重,国家财政收入困难,因此清朝又推出了摊丁入亩的政策。
两税法以户税、地税为征收标准,一条鞭法将赋、役折银缴纳,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而摊丁入亩将地丁合一、赋役一元化,取消了人头税,征收统一的赋税,进一步放松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
均田制也是兵制“府兵制”的基础,随着均田制遭到破坏,募兵制应运而生,而募兵制最后又导致唐后期的藩镇割据。
构建了思维导图,我们就可以将相互学习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不仅学会了知识的整合能力,也减轻了记忆的负担,对高考历史百利而无一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均田制
北魏初到唐中叶对农民计口、对官吏按级分配土地的制度。
北魏初,华北、中原一带因长期战乱,土地荒芜,民多荫附,甚至有的一宗就近万家,严重影响政府赋役征收。
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北魏政府颁布均田令,规定农民按人数、官吏按等级分配无主荒地,包括:十五岁以上男子给露田(荒地)四十亩,女二十亩,奴婢同样受田。
耕牛每头三十亩,只限四头。
授田一般加倍,轮作土地加两倍,此田不许买卖,老病及身死缴还。
初受田男子,另给桑田二十亩,多于或少于二十亩者方许卖和买。
在缴麻布为调的地方,则另给麻田十亩,女五亩,奴婢同。
身死须还。
新居宅户三口可分一亩宅地,奴婢略少,桑田和宅田皆属世业,永不须归还。
现有桑田已超过按口应得亩数,无受无还,不足则受。
地少人多之处可向地多人少处移民受田,百姓户绝或犯罪流徒的,土地收回。
均田制仅分配无主荒地,未触动地主原有土地,且地主有奴有牛,还可以多得土地。
就是租税,农民一夫一妇纳租粟二石,调帛一匹,而地主有奴八人或牛二十头,才纳同额租调。
此后,北齐、周、隋、唐皆沿此制,长达三百余年,不过具体办法在各代略有不同。
北齐到隋,男子十八始受田,男八十亩,女四十亩;隋唐又按官爵授给勋贵官员以永业田。
唐代授田名目、数量均有不同,女子、奴婢、耕牛一般不授田,到唐中叶,因丁口增长,豪强兼并,闲田日少,均田制就维持不下去而崩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