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政治必修一(人教版) 第十课 第一框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作业

合集下载

2018-2019学年高一政治必修一(人教版) 第10课 第1框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作业Word版含答案

2018-2019学年高一政治必修一(人教版) 第10课  第1框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作业Word版含答案

10.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课后作业1.某镇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大搞"别墅式新农村"建设,这做法()A.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曲解B.符合和谐社会的基本特诊C.加快了小康社会的进程D.坚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2.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即关系亿万农民的利益,又关系到()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②构建和谐社会③农村社会的稳定④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④D.①②③3.由于历史、自然和社会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民族之间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

这主要表明A.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符合我国国情B.落后地区的小康社会建设主要靠国家C.小康社会的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的快D.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过程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要求() ①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实施绿色消费,节能生活②节约集约利用资源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④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5.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需要()①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②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③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④优先发展工业A.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6.中国大型客机总设计师吴光辉在两会期间透露,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90座支线飞机ARJ受到国内外订单208架。

大飞机的研制也正在进行中。

这体现了A.科学技术可以对其他生产要素起组织、连接、整合作用B.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创造的数量和质量C.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能推动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对经济的增长率大幅上升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年,完成了三件大事:第一,农村家庭承包制;第二,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第三,民营经济兴起。

2018—2019学年高一政治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第十课第一框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2018—2019学年高一政治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第十课第一框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③贯彻绿色理念,不断提升发展质量
④拓展金融投资,推动经济高速增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 需求的主要制约因素,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需要坚持 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坚持协调发展 理念,促进乡村振兴,故选 C。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需要 发挥市场的作用,提高经济效率,但不是减少干预,要 减少对市场的微观干预,加强科学调控,故舍去①。新 时代经济要培育新动能,保持中高速发展,推动经济高 质量发展,故舍去④。
4.主要矛盾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1)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 充分问题,大力 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更好地推动人的 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2)把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三、开启新征程 在二○二○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基础上,从二○二
问题导入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简要分析当前经济发 展应怎样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答案: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 化,对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②经济发展要重 视质量和效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 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③经济发展中要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以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பைடு நூலகம்
【例 1】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到党的十九大,我国社
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
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
转化要求我们
()
①减少政府干预,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

高中政治 第十课 第一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政治 第十课 第一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2、国务院提出,重庆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的目标,努力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新路子。 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上看,努力探索这一新 路子是为了( B ) A.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人人享有基 本生活保障 B.增强发展协调性,基本形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C.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一番 D.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有什么区别?
总体小康
标准 生活质 量 社会发 展状态
低水平—低标准,人均 GDP只有1000多美元 不全面,偏重于物质 消费的小康。 发展很不平衡—地区、 城乡、不同收入群体 之间,发展水平存在 较大差异
全面小康
较高标准,人均GDP超 过3000美元 更全面——经济、政 治、文化、社会生态 等全面发展的小康。 发展比较均衡—将缩小 地区、城乡、各阶层的 差距,惠及十几亿人口
农村人口为2.13%。 目前的小康基本上处于生存资料消费的满足,而发展 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
2007年,人均GDP最高的上海市达到9000多美元, 接近世界排名52的智利。人均GDP最低的贵州只有945
美元,与世界排名133的尼加拉瓜相接近。
2、我国总体小康的特点 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3、全面小康 (1)实现时间:2020年。 (2)特点: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3)目标:①经济建设;②人民生活;③政治文化; ④社会建设;⑤国际作用。
三步走
时间
国民生产总值目标
人民生活目标 解决温饱问题 达到小康 比较富裕
第一步 1981-1990 第二步 1991-2000 第三步 2001-2050

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一课件:10.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共28张PPT)

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一课件:10.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共28张PPT)

拓展提升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 要继续奋斗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 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 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 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请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 我国应怎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答案: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 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的目标。 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③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④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⑤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 列,率先实现现代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要奋起直追, 加快发展。
合作、探究、交流、纠错
1.重点讨论内容: 合作探究1(1)、2以及本组有疑问的问题 2.讨论要求: (1) 请各小组长组织好本组讨论。 (2) 集体讨论重点讨论内容及我的疑惑,总结本组好的 解题方法和思路,为展示和质疑做好准备。 3.达成目标: 按照学案使用说明,力求人人达标。
课堂演练
下列属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的是
(B)
①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 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差距消失 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④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误区警示
误区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会消除收入差距。
注意:全面小康将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但收入差距是客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1)从哪几个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 要求: 答案: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顺应 人们的期盼,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五 个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新要求。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经济、社会民生、 生态文明方面要达到的新要求: 答案: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②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 重大进展。

政治人教版必修1课件: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一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政治人教版必修1课件: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一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解析:全面小康社会是“三步走”战略的最后一步, 因此 A 项正确。其他三项说法都存在错误。 答案:A
2.关于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
①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 较高标准的小康 ②总体小康偏重于物质消费,全面小 康不仅注重物质生活的提高,还强调实现社会的全面进 步 ③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小康将 缩小各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 ④总体小康只是城市 的,全面小康还包括农村的
(3)不平衡:是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群 体之间的小康水平存在很大差距。
[即时应用] 1 .对目前正在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理解正确的是 ( ) A.属于“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B.是解决人们吃饭问题的小康社会 C. 是全体人民实现比较富裕型消费的全面小康社会 D.是城乡居民实现同步富裕的全面小康社会
1.教材 P85 【提示】(1)改革开放以来,新疆这个民族乡人民的 收入增加,交通更加便利,娱乐方式较从前更加丰富, 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坚持党的领导,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当地人民的艰苦奋斗,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扶持政策等。
③政治文化:人民享有更加充分的民主权利、具有 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 ④社会建设: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 活力而又安定团结。 ⑤国际作用: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 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3)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学习目标 1.识记总体小康的表现、特点。明确全面小 康的特点、目标 2.把握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关系,比较总 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重点、难点) 3.理解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在经济方面的新要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10.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课件(共26张PPT)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10.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课件(共26张PPT)

2)科技进步对经 济增长的贡献率 大幅上升,进入 创新型国家行列
3)工业化基本实 现
1、经济持续健 康发展
5)城镇化质 量明显提高
4)信息化水平大 幅提升
7)区域协调发展机 制——基本形成
6)农业现代化和 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成效显 著
创新型国家的基本特征
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表现
①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②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 大大增强。
苗 家 人 的 学 校 上 海 市 的 小 学
截止2012年, 人均GDP东部沿 海发达地区远远 高于中西部一些 落后地区,上海 市人均GDP达 12784美元,最低 的贵州省1500多 美元
十八大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 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 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 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 明显增强。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 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 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 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 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基础更加坚实。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 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 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 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 稳定。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 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2018-2019学年高一政治必修一(人教版)第10课第一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

2018-2019学年高一政治必修一(人教版)第10课第一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

2018-2019学年高一政治必修一(人教版)第10课第一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10.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

2、理解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以及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3、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展示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体会社会主义优越性。

学情分析本框题的教学内容理论性比较强,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很难归纳和总结,但是理论框架内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已有所理解,因此,学生应该是由一定的知识基础的,在教学过程中是可以结合社会现实生活情况,充分调动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学难点: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歌曲《好日子》引入新课:从这首歌曲唱出了中国近年来的巨大变化。

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我们已经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活动2【导入】学习目标展示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阅读学习目标。

活动3【讲授】讲授新课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第一篇:忆往昔看成就合作探究一:1、“三步走”战略是谁提出来的?我国现在完成了“三步走”战略中的几步?总体小康什么时候实现的?2、总体小康有哪些成就?3、总体小康的实现有哪些原因?学生展示后教师补充,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三步走”,之后重点讲解总体小康的成就与特点。

(一)总体小康1、总体小康的成就学生看视频《中国奇迹三连看》总结总体小康的宏观成就。

学生看漫画感悟人民生活的改善,总结总体小康的微观成就。

2018-2019学年高中政治必修一(人教版) 第10课 第一框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作业Word版含答案

2018-2019学年高中政治必修一(人教版) 第10课  第一框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作业Word版含答案

4.10.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选择题1.2017年5月4日,某地召开加快发展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实现“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目标。

这表明该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坚持的新要求是( )①人人享有较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②坚持党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③人民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2.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这一目标的提出,体现了“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的原则,顺应了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

实现居民收入倍增( )①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②要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④是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措施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3.初步测算,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676708亿元,排名世界第二,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排在七十多位。

努力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________的新要求。

( )A.全面改善人民生活B.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C.建设生态文明D.率先实现现代化4.2016年6月29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支持西部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收益率与东部地区相比虽然相对偏低,但“政府必须要做这样的事情”。

我国政府“必须要做这样的事情”的原因是( )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落下西部地区②支持落后地区发展是政府的中心工作③财政应发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④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不同地区同步发展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二、非选择题5.有人认为:我们要建成的全面小康社会要惠及全体人民,精准扶贫就是要实现人民生活的同步富裕。

对此,你如何理解?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解析:“五位一体”总布局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这就要求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

2018-2019学年高一政治人教版必修一 第10课 第1框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课后作业布置

2018-2019学年高一政治人教版必修一  第10课  第1框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课后作业布置

4.10.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选择题1.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我国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3.82万元和1.18万元左右。

实现这一目标( )①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②有利于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③要求政府主导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④将普遍提高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关于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②总体小康偏重于物质消费,全面小康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外,还强调实现社会全面进步③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小康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④总体小康只是城市的,全面小康还包括农村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3.由于历史、自然和社会的原因,目前中国少数民族事业发展仍然滞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民族之间的发展存在较大差距。

这主要表明( )A.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B.相对落后地区的小康社会建设主要应靠国家支持C.小康社会的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些D.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4.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根本的是要坚持( )A.以政治改革为中心,建设民主社会B.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C.大力发展政治文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5.“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我国重视扶贫开发工作( )①能够彻底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②体现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政策③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④有利于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下列对全面小康社会水平理解正确的是( )①全面小康水平不仅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②全面小康水平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改善③全面小康水平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2018—2019学年高一政治必修一(人教版)第10课 第1框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课件(20张)

2018—2019学年高一政治必修一(人教版)第10课  第1框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课件(20张)

对外更加开放、更具有 亲和力的国家
民主权利更加充分、具有更 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
“三步走”战略

202 0

全面实现 小康社会

200 0
全 面 小 康
板书设计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 面小康 1、总体小康 (1)成就及意义 (2)不足(特点) 低水平 不全面 不平衡 2、全面小康目标 (五成为)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 面小康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的新要求
2、人民生活水平 全面提高 3、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 得重大进展 发展 1、经济持续健康
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各方面制 度更加完 善、社会更 加充满活力 而又安定团 结的国家
工业化 基本实现、 综合国力显 著增强、国 内市场规模 居世界前列 的国家
生态 经济
全面的 平衡的 高水平
社会
对外 开放
政治 文化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 面小康 1、总体小康 (1)成就及意义 (2)不足(特点 2、全面小康目标 (五成为)
我国城乡家庭居民的消费结构 [类别名
人情往来 7.6% 日用品 1.7% 家用电器、家 具 3.5% 电费、水费、 燃气 6.2% 文化、娱乐、 旅游 1.9% 教育 11.5% 通讯 5.4% 衣着 6.9% 交通 5.6% 医疗 10.6%
称][[值]
不全面的
[类别名称][类 [值]
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 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 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 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 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 待提高。
1)基本公 共服务均等 化水平基本 实现
板书设计
2)社会就业 更加充分

2018-2019学年高一政治必修1(人教A版) 第10课 第1框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学案Word版2

2018-2019学年高一政治必修1(人教A版) 第10课  第1框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学案Word版2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一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学习目标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与新要求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B)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C)二、教学重难点重难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自主学习区】(自主阅读教材P85-90,完成填空题10分钟)1.全面小康具体目标(1)将成为____________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

(2)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________________良好的国家。

(3)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________________、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

(4)成为各方面________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

(5)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____________、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____________。

②________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③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____________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④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2)人民生活水平________提高。

(3)资源节约型、________________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推动________________发展作为第一要义。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________________作为核心立场。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________________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第10课第一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课件(全国一等奖)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第10课第一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课件(全国一等奖)
修一
环节四:放飞小康之梦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环节三:踏上小康之路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环节三:踏上小康之路
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这两个 “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中国梦”。具体内容如下 :
第一个‚一百年‛:到2020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 年的时候,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 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个‚一百年‛:到本世纪中叶,也就是到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一百周年的时候,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梦‛的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环节一:探索小康之源
西汉的《礼记· 礼运》中‚小 康‛是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 会模式,指的是人民生活宽裕、 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 的一种社会状态。用以描绘在夏 禹、商汤、周代的文王、武王、 成王、周公治理下出现的盛世。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环节一:探索小康之源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 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到 ‚小康之家‛ 的说法。他说:‚我们的四个现代 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 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之后,邓小平围绕‚小康之家‛的 构想,提出了实现现代化的‚三步 走‛战略目标。其中提到,至20世 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 平‛。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环节三:踏上小康之路
视频:中国梦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环节三:踏上小康之路
1、看完视频后我有一个疑问,截止2016 年,全国还有8000多万贫困人口,而距离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仅剩近五年的时间,如何解 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尤其是如何让8000 多万贫困人民脱贫致富,迈上小康道路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10课 第1框PPT教学课件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10课 第1框PPT教学课件

• 小康社会时间表
•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 1进的.展基经,础济在 上_发 ,_持_展 实_续_平 现_健__衡国康发性内展、生。协产转可调总持变性值续经、和性济____发____展____方____式_明_取_显_得_增_重_强_大_
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居民人均收入 • 2.人民生活水平_全__面_提__高____。 • 3.___资_源__节__约__型__、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
• 2.问题思考 • (1)到202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
这里的“人均”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与我国的“第三步”发展
战略目标相一致吗? • [答案] (1)经济总量,人口增长。 • (2)不一致。2020年实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
第二步和第三步战略目标之间的阶段目标。
• 2.全面小康的目标
• (1)时间:_本__世__纪__头_二__十__年____。
• (2)目标: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_合__国__力_____显著增 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 人民_____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富善裕、生态 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_____权利、 具有更高文明民主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 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 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 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展。
问题探究
• 1.判断正误 •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经济发展的人
均水平更高。( ) • (2)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轻而易举。( ) •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使所有贫困人口都过上小
康生活。( ) • (4)到2020年我国所有地区同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

2018—2019学年高一政治必修一(人教版)第10课 第1框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课件(33张).

2018—2019学年高一政治必修一(人教版)第10课  第1框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课件(33张).

练习
• 二、非选择题
• 5、我国人均GDP与世界水平相比,我国世界排 名在130多位,仍属于中等和中低收入国家行列, 从人口来看,全国达到小康水平的占74.8%,但 还有12.3%的人口尚未解决温饱。这说明我国当 前的小康是怎样的小康?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仍然比较 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而且不 平衡,我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 仍然比较低,我国目前的小康仍然 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 的小康。
区则要奋起直追,加快发展。
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是不是必须保持各地平 衡发展,不允许出现贫富不均?
LOREM IPSUM DOLOR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特点和要求

特点:不平衡

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的更快一些,相当落后的地区要奋 起直追。
LOREM IPSUM DOLOR

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大13.6万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经济、社会迅速发展, GDP增长率不断上升。
十六大提出我国要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有人说:GDP增长速度赶快越好。 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图中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给我们什么 警示?
树立科学发展观
1、必要性
如何理解?
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而忽视社会 的全面进步,会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 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2、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 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3月对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的谈话中首先提出,此 第二步:到 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比1990年再增长 后,邓小平同志有多次重申“小康”概念,并把 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界定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达到中等发达 为达到小康。 国家 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教学以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依据,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体验,关注学生收集和整合资源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方式、逻辑性思维方式的养成,在学生积极提供丰富的材料的基础上,创设真实的情境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知识形成真正的理解,获得对政治学科学习能力的历练以及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材分析(课标要求)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高一政治必修1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一框的内容。

本框主要介绍我国当前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进一步说明我国经济生活的时代背景。

简单地说,我国当前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要学生对我国当前经济活动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战略有一个全面、清醒的认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本科的逻辑结构是:由我国已实现总体小康,引出总体小康成就的表现——由总体小康水平依然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引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性,进而引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由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引出围绕主体、抓住主线,可以说,这个课时,是在为下一框题,更好的阐述“科学发展观”做铺垫。

课标要求:描绘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接受过最基本的国情教育,对这个框题应该不陌生,但是本框题当中涉及到许多新的概念,如常见的GDP和绿色GDP,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涉及到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和集约型发展方式等新概念是陌生的,且这些理念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认知实际,又存在着较大的隔阂,这是这节课必须要面对的难点。

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难易的分寸,利用发动学生收集到的视频、图片展示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受学生的年龄、身心发展等因素的影响,预计会有学生在提出、分析问题时容易走极端,对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认识可能会发生偏差,教师要秉承基本立场和原则,要善于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该课在设计过程中无法规避的又一难点。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
2.理解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3.知道全面小康社会化的经济方面的新要求
4.知道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展示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体会社会主义优越性。

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和平发展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五、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理解全面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教学难点: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三大区别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1)材料汇总分析法(2)讨论法(3)对比分析法(4)讲授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七、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多角度收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成就,留心存在不足之处
2、个别汇总学生材料,定下本课基调,了解学生动向
3、播放个别视频文件,尝试翻转课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