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远与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远与近》赏析

《远与近》是美国小说家托马斯·沃尔夫的优秀作品,其风格清新隽永、浪漫而忧伤,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托马斯·沃尔夫的《远与近》讲的是一位老火车司机的故事,一位二十年来一直开着列车的老司机,在他的多年旅途中总有一对母女与其挥手,有一天司机退休了,去她们家寻访,结果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我们与司机一样带着一种期待与憧憬去找寻这两个女人,可是,一切并不如想象的美好,故事的最后也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那对母女会同司机招手,而又对他的到来显出了“困惑不解的敌意和阴沉的、畏怯的拘谨”。

文中的司机20多年来驾驶这辆火车不知从这个小镇路过了多少次,他也许对这个小镇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座小屋都都熟悉的不能在熟悉了,闭着眼睛也不会说错方位,这是多么近的距离啊!可一旦当他退休,正真的走出火车,实实在在的走在这个小镇那曾经熟悉的小路上的时候,他发现所有的东西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好像他从未看到过这个小镇。他感到迷惑和慌乱,尽管他曾经千万次经过这个小镇,从车厢中看到的熟悉的小镇如今竟变得如此陌生。当他走向那熟悉的村舍的时候,当他看到屋前那熟悉的高大的橡树,那花坛和葡萄园,那铁轨的闪光的时候,他发现,他曾经梦寐以求的目的地竟变得如此陌生,恍如隔梦。为什么他会感到惆怅、疑虑和失望?此刻司机的观察位置随着他一步步朝木屋走去,不断地发生变化。空间距离大大缩短,而随之而来的突转使心理距离“拒之千里”。小说空间距离的设计,展现着心理距离的微妙,空间距离越“远”,心理距离越“近”。小说的结局打破了这一平衡,当司机走下列车,走出车站,改变他二十多年来的“观察位置”,拉近着他与小屋、与母女的空间距离时,同时也在不断地拉远他与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

开篇,主人公还在开火车时,他眼中的小屋是这样的:“有一所装有别致的绿色百叶窗的洁白小木屋。屋子的一侧是个园子,里面几块菜地构成整齐的图案,还有一个八月末结着熟葡萄的架子。屋前有三棵大橡树,夏天以它浓郁的树阴遮蔽着小屋。另一侧,生机盎然地长着一溜鲜花,与邻居为界。整个环境弥漫着一种整齐、节俭而又朴素的舒适气氛。这个环境安静清新,使老司机热爱。当他退休后真正走到小屋前:“为什么这城镇,这道路,这土地,这通往他热爱之地的入口,却变成像某些丑恶的梦境中的景色一样那么陌生呢?为什么现在他感到这

么彷徨怀疑和绝望呢?”作者正是利用环境变化给主人公以感受,而环境对比描写所形成的通感深深的作用到每个读者心里,让读者直观的来感受文章主题。明明是相同的环境,却因老司机距离的转变产生了天差地别的感受。一些意象的设计也是体现“远”和“近”的。例如,火车、铁轨和司机,人生的路就像铁轨不断延伸,火车向远方开走时由近及远,从远处开来是由远到近,体现着远和近之间的对立转化关系,铁轨是不变的,变化的是来往的火车,司机就是主宰“现实距离”和“心理距离”的人,客观世界不因主观想象而改变一样,对于距离的感知,取决于自身的情感态度和思考。小说中的意象都是日常生活中平凡至极的事物,草原、小镇、橡树、葡萄藤等等,司机也是普通人,作者要体现的就是美国人的平常生活,摆脱故弄玄虚的手法,从平常中挖掘隐藏在人们“生活经验”深处的共鸣之处,提出关于“远”和“近”的思考。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而言的。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怎样;对同一事物的感觉,因人因时而异,这些不同的感觉并无真假是非之分。

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还采用了视角的限制(内聚焦)。全文是从老司机的视角来写的,较多的篇幅来自叙述火车司机的感受,而没有从那对母女的视角出发,写她们的写法和感受,而对老司机又以以心理描写为主。这是一个常年奔波在外的火车司机,经常见到危险和悲剧,给他的心灵带来太多的悲哀。而在见到一个女人带着女儿站在那里向他招手,他的心情顿时美好起来。可以说,母女两个人在司机的心中就是美好化身,在二十多年的旅途中给他一种信念的支撑,让他懂得世间还有美好的东西,因此也就更加心存感激并心驰神往,非要去见见这对母女不可。小说尤其注重对司机见到母女之后的心理刻画,以此来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巨大落差,也使小说更加凸显结构特色:先扬后抑。以前的种种美好都在近距离的直视之中化为泡影,母女两人招手的“大胆、自由和亲热劲儿”变成见面时候的“充满猜疑,胆怯地,惴惴不安”。

多年的相遇,老司机其实并不认识或者了解那多母女,他对她们的美好映像其实大多数来自于他自己心里对于人的看法和构建,那对母女其实对于他来说一直是“陌生人”,她们俩多年挥手送别的可能是要乘火车到远方上班的他们的丈夫或父亲,可能是送别远方其人归乡,而那次也是唯一一次的探访确是让他始料未及的,他心中的某种力量瞬间倒塌了,而这种温暖正是那对母女赋予他的。但

是,不是很奇怪么,一个人把自己心中的温暖全部建于他人身上,那么,他的亲人呢,他的朋友呢,那些认识他熟悉他的人呢?我想这我们的生活是相似的。平时你对于闺中密友都不愿说的悄悄话,却可通过各种聊天工具说给网络另一端陌生的她或他听,你可以愤愤地骂几句你的顶头上司是如何的没有人情味,也可以在失恋后痛苦的诉说你们的曾经,而不必担心(她)他出卖或者告密。我们白天钢盔铠甲,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晚上则可裸奔在网络里,无所顾虑,消化白天的一切不如意,然后轻松前行。纵然你把最私密的话说给了(她)他听,可你们却互不相识,也许哪天你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不小心踩了(她)他的脚,然后抱歉的说声对不起;也许你们在某个十字路口插肩而过,面无表情的茫然一望,然后继续匆匆前行,你们是现实中的陌生人。在这个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下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问题:我们为了生存,几乎一生被操纵,我们不得不向文中的司机一样,几近一生于一个没有思想的火车头呆在一起,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我们的思想会变得畸形,我们和自己的亲人(也可以反过来,即我们的亲人和我们),甚至可以扩大到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大家整天都在忙忙碌碌,结果什么都没有弄出头绪:反而使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隔膜——“他自己的子女都长大了,结婚了”。当大家和自己离得很近的人(也即自己熟悉的人为了:譬如自己的亲人、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大家都不能以诚相待,人与人之间总有一堵看不见、推不翻的墙,我们总会感觉到人世间的自私、冷漠、虚伪、免强、世态炎凉,给人的感觉总是惆怅、疑虑、和失望,也正因为如此,大家就把希望寄托在本来就不存在的虚无身上,去寻找那学本来自己就不认识你的人,和别人永远隔得很远(有实际的距离、也有精神的距离,因为你不可能了解一个陌生人,何况你本来连你自己熟悉的人都不了解),在这些离自己本来很遥远的人身上寄托自己发自肺腑的最真诚的思想感情——就像本文的司机和那对每天和他挥手致意的母女一样,不同的是当大家(也即文中的母女)已经习惯这种虚无的精神寄托的时候,这位司机还在相信这是真的,他相信真实生活中的她们(这对母女)也会像他还在火车上工作的时候一样对他勇敢、坦率、深情,但只是不可能的,生活就是如此残酷,让他彻底绝望,一点美好的回忆也没有留下,仅有的一点心理安慰也彻底破产了。

一样的人和事,我们观察的角度不同,距离不同,那么所产生的效果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