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版历史高一选修1单元测试卷: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2020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阶段性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1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60分)1.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
”下列选项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 ) A.历史可以重演,应当以史为鉴B.历史不会重演,不能以史为鉴C.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须学习古人D.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解析: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揣摩兴亡更替、荣辱盛衰的规律。
历史既有着惊人的相似和轮回,也有着新的变化和发展。
不知道历史,不明白客观规律要不得,但是完全相信故去的经验和办法,也不见得行得通,故选D项。
A项错在“历史可以重演”,B项错在“不能以史为鉴”,C项错在“无须学习古人”,因此排除。
答案:D2.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
”以下对这则材料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①县的地位比郡高②在战争中所获的新领土上设置县、郡③县的出现比郡早④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有利于中央集权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根据材料中“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可知,在春秋争霸战争中,在战争中所获的新领土上设置县、郡,并且县的地位比郡高。
③县的出现比郡早,④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有利于中央集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本题选A项。
答案:A3.商鞅变法以农求富,以增强经济实力,下列与之相关的措施不包括( )解析:B项反映的内容是军事方面的改革,与增强经济实力、以农求富无关。
答案:B4.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
此规定的目的是( ) A.奖励耕织B.重农抑商C.维护井田制D.保护私有财产解析:根据题中“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可知,商鞅变法严禁私自移动田界,这就以法律形式确定土地所有权,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所以本题选D项。
答案:D5.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者,倍其赋”。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单元检测:第2单元-商鞅变法(含答案)
第二单元过关检测(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文献记载中,最能从根本上决定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B.“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C.“恶金(指铁)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D.“伐木而树谷,燔菜而播粟,火耕而水耨”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农具,说明了生产力得到巨大的发展。
A项是从政治角度说明奴隶社会分封制的瓦解,B、D两项主要指的是原始社会农业的生产水平。
答案:C2.《孙膑兵法》中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 )A.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B.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频繁C.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D.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社会根源”,思想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大动荡,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战胜而强立”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主线,故选B项。
答案:B3.“初税亩,初者始也。
古者什一,籍而不税。
初税亩,非正也。
”对这段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A.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公开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C.初税亩废除世卿世禄制度D.标志着井田制的彻底结束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改革,增加了鲁国的财政收入,有效地实现了国家对私田的控制和管理。
也标志着国家对私田合法性的承认,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度开始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萌芽,故选B项。
A项是商鞅变法的重要意义;C项初税亩不涉及废除世卿世禄制度;D项战国时期井田制结束。
答案:B4.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 )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B.民贵君轻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解析:A项为秦国保守派的观点;B项为儒家观点;C项为用人方面的主张,不符合题意。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试题(含答案)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下列提出“君者舟也,庶民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著名论断的思想家是A.老子 B.孔子 C.荀子 D.墨子2.有学者谈到先秦诸子百家时说:① 思想是保守的,认为社会是退化的,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② 思想是逃避的,视人生富贵尊荣为浮云;③ 思想是一种统御术,认为崇古是一种罪恶,最好的时代是现在。
三处空格上分别是A.①儒家、②道家、③法家 B.①法家、②道家、③儒家C.①道家、②法家、③儒家 D.①儒家、②法家、③道家3.商鞅在变法中制定了秦律,秦律的突出特征是A.强调社会和谐 B.倡导公平公正 C.维护农民利益 D.实行轻罪重罚4.某历史探究小组就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展开了探究性学习,其以下观点正确的是A.内容相同,性质相反B.都改变了所在国家的社会性质C.都增加了本诸侯国的实力D.结果都废除了奴隶制,确立了封建制5.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
此规定的目的是()A.奖励耕织B.重农抑商C.维护净田制D.保护私有财产6.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在经济方面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的是A.“燔诗书而明法令” B.“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C.“为田开阡陌封疆,平赋税” D.“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7.“人无于水监(通“鉴”,以水为镜),当于民监。
”与此话相吻合的是百家中的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阴阳家8.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在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
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
”无处可去的商鞅最后被逮捕处死。
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秦国A.变法深入人心 B.法治代替人治 C.变法违背民意 D.变法最终失败9.战国初期,楚国虽地广人多,但国力萎靡,后吴起至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测试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测试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变法浪潮席卷各国。
商鞅变法与同时代的吴起、李悝变法相比,其突出的特点在于A.以法家思想为变法的指导思想B.全面彻底地扫荡了旧制度并确立了新的封建制C.通过变法沉重地打击了旧势力D.适合时代需要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方面的创新2.商鞅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爵位授予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
这一内容A.完全剥夺了贵族特权B.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D.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3.近年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芈月对秦军大声疾呼:“你们有多少努力,就有多少回报!”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
其主要原因是()A.将领冲锋在前的表率作用B.作战武器锋利先进C.国家按照军功大小封爵赐田D.战略战术运用得当4.《淮南子·要略》记载:“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这表明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的最终目的是A.保护秦国不受侵犯B.成为霸主以号令诸侯C.赢得兼并战争的胜利D.打击秦国的贵族制度5.商鞅变法规定:“使民非农即战”“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
”这些规定A.进一步打击了领主贵族势力B.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C.为秦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D.以法律形式承认了土地私有6.农战理论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商鞅强调“利出一空(孔)”,即让人们只能从一条途径上满足自己的名利欲望,他得出的结论是:国家必须控制全部的“利”源,“开公利而塞私门”。
商鞅“利出一空”的主张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实际上是一种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C.不利于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D.强调官府需垄断工商业的经济利益7.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为完成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下列内容不属于商鞅变法的是A.重农抑商B.奖励军功C.统一度量衡D.独尊儒术8.中国先秦历史上的许多改革都因触犯旧势力利益而“人死政废”,但商鞅变法却没有因“人死”而“政废”。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掀起了变法的热潮这一时期的变法主要适应了()A. 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B. 法家推崇者的需要C. 新兴农民阶级的需要D. 宗法贵族们的需要【答案】A【解析】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封建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强烈要求掌握国家政权各诸侯国掀起了变法的热潮正好适应了地主阶级的这一要求故A正确变法适应了地主阶级的需要与法家推崇、新型农民阶级无关排除BC变法的热潮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利益排除D故选A2.商鞅变法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主要表现在()①统一度量衡②废除“世卿世禄制”③实行二十等爵制④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主要体现在废除“世卿世禄制” 实行二十等爵制和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故②③④正确统一度量衡主要是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与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关系不大故①错误故B项正确3.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包括()①只有改革才能生存②只有改革才能促发展③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④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启示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说明只有改革才能求生存故①正确秦国商鞅变法反映了只有改革才能促发展故②正确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过于绝对改革往往是曲折的故③错误商鞅的结局说明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故④正确故选C4.《管子》曰“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为人君者倍(通背)道弃法而行私谓之乱”材料强调()A.君臣等级关系B.突出法的作用C.私法盛行致乱D.国家治乱兴衰【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君臣关系‘皆从法’才能‘大治’ 如‘倍(通背)道弃法’就会生‘乱’” 这突出强调了“大治”或“生乱”的关键在于法是否得到尊崇和维护故选B5.下列各项对于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都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创新和繁荣B. 都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深远影响C. 都打破贵族依据血缘垄断政权局面D. 采取的措施都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答案】A【解析】梭伦经营的民主社会造就了后来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 开后世帝王禁锢思想的先河故A错误符合题意梭伦改革中设立“公民大会”、“陪审法庭”等民主机构奠定了西方民主基础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等措施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奠定基础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梭伦改革的“财产等级制度” 商鞅变法的“军功爵制” 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垄断政权局面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6.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A. 颁布《秦律》以法治国B. 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C. 丞相掌握大权D.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答案】B【解析】秦朝建立后废分封行郡县官员不再世袭没有封土把地方官员的任免权收归了中央故B正确AC项与官员任职方式无关D项只是说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末说明官员的任职特点故ACD均错误故选B7.商鞅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他建功立业的首先目标是战国初年最先崛起的()A. 齐国B. 魏国C. 秦国D. 赵国【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商鞅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他起初投身魏国丞相公叔痤门下以图施展政治理想所以他建功立业的首先目标是战国初年最先崛起的魏国故B项正确商鞅并没有投奔过齐国和赵国故可排除AD商鞅离开魏国后才来到秦国所以秦国并不是他首先的目标故可排除C8.商鞅在《商君书•说民》中指出“故贫者益之以刑则富富者损之以赏则贫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商鞅意在强调()A. 人民富裕有利于国家稳定B. 抑制商业发展的合理性C. 维持贫富均衡的重要性D. 统治者应以严刑峻法治国【答案】C【解析】“故贫者益之以刑则富富者损之以赏则贫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表明商鞅意在强调维持贫富均衡的重要性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9.吴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 商鞅治秦“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这些变革意在()A. 构建官僚等级秩序B. 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C. 强化血缘亲疏关系D. 延续百家争鸣的影响【答案】A【解析】“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表明这些变革意在构建官僚等级秩序故A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10.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中国古代改革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但其改革得罪了秦国的贵族贵族诬告他谋反商鞅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旧贵族利益的是()A. 改革户籍制度B. 奖励军功C. 推行县制D. 严明法度【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中的奖励军功规定立了军功的人按照军功的大小封爵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就没有爵位这严重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1.下面是关于“马”字写法的发展演变图这种变化反映出()A. 政治局面影响文化整合B. 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C. 文字书写艺术不断发展D. 文化交流推动百家争鸣【答案】A【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统一文字的表现是为了巩固统一的政治环境体现了政治局面影响到文化的整合B.材料不是强调发展的多样性而是强调统一性C.材料体现不出书法艺术的发展D.秦朝百家争鸣逐渐结束故选A12.电视剧《大秦赋》中秦庄襄王对少年嬴政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莫不是因分封过度世族林立臣子位高权重而悖主篡国如今天下行将一统为万民不再受裂土之苦战乱之祸须将天下权柄操于王者一人之手”此段剧情的历史依据是()A. 分封制历来是巩固统治的障碍B. 秦朝确立君主独尊的皇帝制度C. 战国后期专制集权政治的初成D. 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答案】C【解析】13.有学者指出春秋时期各国执政都是出身于特定的世卿家族国君基本上无权任命执政而战国宰相等高官多是由本国国君任命宰相或者由国君最亲近的子弟姻亲担任或者由出身寒微的士人担任这反映了()A. 血缘宗法制度完全被破坏B. 中央集权制度的全面建立C. 各国出于富国强兵的需要D. 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答案】C【解析】战国时期血缘宗法制并未全面破坏 A项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中“全面”说法过于绝对化中央集权制度全面建立是在秦朝排除随着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激烈各国采取多项措施招揽人才既有姻亲也有更多的出身寒微的士人出将入相这反映了各国出于富国强兵改革的需要故C项正确虽然宰相等高官由国君任命但不能说明君主专制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是在秦朝排除D项故选C14.农战理论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商鞅强调“利出一空(孔)” 即让人们只能从一条途径上满足自己的名利欲望他得出的结论是国家必须控制全部的“利”源“开公利而塞私门” 商鞅“利出一空”的主张()A.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 实际上是一种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C. 不利于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D. 强调官府需垄断工商业的经济利益【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国家必须控制全部的‘利’源” 能反映出商鞅主张国家控制和干预经济故B项正确这种国家控制经济的做法有利于集中财富实现富国强兵故排除A材料并未强调工商业的经济利益由国家垄断故排除D项15.某博物馆收藏了一块砖此砖正面以凸线划分为12个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砖文写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 该砖经学者推测为秦朝文物该文物印证了秦朝()A. 疆土辽阔臣民众多B. 国家统一皇帝集权C. 社会稳定人民富裕D. 法律严苛覆盖全国【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初步确立了“大一统”的局面因此出现了“海内皆臣”的现象因此B项符合题意其它选项与“海内皆臣”不符故排除ACD故选B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6.(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商鞅重农的目的和直接影响16.(2)根据材料二从经济、宗教、政治三个方面概括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主张依据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些主张的历史条件16.(3)关于实业救国思潮的历史作用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试结合史实扼要论述(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答案】(1)目的商鞅处于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发的战国时期认为只有发展农业国家才能强大百姓从事农业则易于治理和驱使这是赢得战争的保证影响通过变法重农成为秦的国策促进了秦国农业发展和国力强盛奠定了统一中国的基础【解析】(1)由材料“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可知商鞅处于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发的战国时期认为只有发展农业国家才能强大由材料“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可知百姓从事农业则易于治理和驱使这是赢得战争的保证【答案】(2)主张经济方面自由放任宗教方面信仰自由政治方面强调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英、法等中央集权民族国家形成近代科学兴起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思想上的准备【解析】(2)第一小问由材料“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可知经济方面是自由放任由材料“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可知宗教方面是信仰自由由材料“在政治方面卢梭认为“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可知政治方面是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第二小问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即可【答案】(3)赞同① 促进民族工商业发展一定程度抵御列强经济侵略增强民众爱国心和民族凝聚力为中国进一步政治变革与思想革新提供了经济基础赞同② 促进民族工商业发展一定程度抵御列强经济侵略但没有意识到变革社会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认识到近代民主民族革命的时代主题【解析】(3)两种看法任选一种结合史实简要论述即可17.(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17.(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答案】(1)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可以概括出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由“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可以概括出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第二问结合材料和所学不难概括出重农抑商的政策【答案】(2)危害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理解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解析】(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可以概括出促进雅典经济的发展由“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可以概括出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18.(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治国理政思想并结合时代背景指出其目的18.(2)结合商鞅变法说明材料二反映的治国理政思想有何意义【答案】(1)思想使人民富裕注重社会教化目的面对社会大变革时期礼崩乐环为了缓和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解析】(1)根据材料“富之”“教之”可知孔子的治国思想是使人民富裕注重社会的教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孔子希望人民富裕减少阶级矛盾通过教化来维护社会秩序【答案】(2)材料二提出重农抑商和富国富民思想商鞅变法采取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的措施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国家富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解析】(2)根据材料“必先禁末作文巧”体现的是重农抑商思想“必先富民”“粟多则国富”体现的是富国富民的思想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都起了重要作用。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检测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检测一、单选题1.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
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
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赞。
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2.“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
”此说若作为主流社会价值观,最早出现在A.秦国后期B.西汉前期C.西汉后期D.宋朝前期3.战国时期,各国贵族都豢养大批门客为己所用,“以客出仕”成为当时最流行的一种仕进制度。
据此可知,当时A.士阶层崛起利于官僚政治的形成B.旧贵族对官位的垄断被彻底否定C.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加速社会转型D.学术下移推动百家争鸣局面产生4.“该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商鞅变法中这一措施最重要的意义是A.促进秦国的商业贸易B.打破了原有的土地界限C.承认井田制的合法性D.以法律确立土地私有制5.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纷纷进行变法改革的直接动力是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确立封建专制统治C.争取兼并战争胜利D.阶级斗争异常尖锐6.下列有关春秋时期的历史现象,按因果关系排列正确的是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③人身依附关系削弱④社会阶级关系变化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③①②④D.④②①③7.“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
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以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
下列属于时代意见的是A.“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东汉·王充《论衡》)B.(实行均田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C.(王安石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宋·司马光《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D.(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单元练习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练习——商鞅变法一、单选题1.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
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
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赞。
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2.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B.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D.民贵君轻3.吴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商鞅治秦,“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这些变革意在A.强化血缘亲疏关系B.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C.构建官僚等级秩序D.延续百家争鸣的影响4.历史学者张金光指出:“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对家庭制度严厉推行分户析居的改革政策,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析到骨肉之间已无可再析的地步为止。
”秦国进行家庭制度变革的主要目的是A.彻底否定宗法制度B.确立土地私有制度C.改变家庭内部关系D.增加政府财政收入5.《韩非子·定法》中提到:“(商君之法)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斩首者,勇力之所加也。
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
”据此可知A.军功爵制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B.商鞅的军功爵制存在弊端C.韩非子对商鞅变法持否定态度D.秦人具有强悍尚武的性格6.秦简出现的单行法规名称已达三十多种,史载李悝著《法经》六篇,“商鞅受之,入相于秦”。
秦律所载的法律条文数量之多、内容之丰,也是前所未见。
由此可知秦国立法()A.善于借鉴别国的法规B.内容繁杂不利于使用C.已经形成了完整体系D.以经济为其立法核心7.商鞅变法与同时代的吴起、李悝变法相比,其突出的特点在于A.以法家思想为变法的指导思想B.适合时代需要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方面的创新C.通过变法沉重地打击了旧势力D.全面彻底地扫荡了旧制度并确立了新的封建制8.清人洪亮吉在其文集中曰:“春秋时,列国皆用同姓,惟秦不然。
2020年人教版历史高一选修1单元测试卷: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2020年人教版历史高一选修1单元测试卷: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60分)1.吴起在楚国变法时重用有才能的人,赏罚严明;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这些措施( )A.彻底摧毁了贵族势力B.贵族子弟失去了参政资格C.沉重打击了贵族特权D.导致新兴地主与贵族对立2.公元前594年,鲁国推行“初税亩”,同一年梭伦当选为雅典执政官,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对这两次改革认识正确的是( ) A.都推动了两国社会形态的更替B.都打破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C.都有利于新的社会阶层力量的发展D.都促进了中西文明的交流融合3.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
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 A.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B.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C.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D.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礼乐制度崩溃4.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
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 ) A.春秋时期分封制已受到破坏B.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C.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D.齐国率先废除了旧有的制度5.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6.(2019·南昌高二检测)“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
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1
单元综合检测(二)(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孙膑兵法》载:“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商君书》亦载:“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
当时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 )A.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B.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频繁C.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D.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解析:选B。
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词“社会根源”。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战胜而强立”成为战国时期历史的主线。
2.《管子·乘马篇》中记载:“是故夜寝蚤(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
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
”与文中反映的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改革是( )A.齐国的管仲改革B.鲁国的“初税亩”C.魏国的李悝变法D.楚国的吴起变法解析:选A。
注意题目中的“管子”这一关键信息,材料反映了管仲改革提高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使齐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3.恩格斯说:“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
”商鞅变法中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B.奖励努力耕织的人C.奖励征战中立军功的人D.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地方解析:选A。
商鞅变法实行“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制,是以保护封建土地制度来反对土地国有制的革命,故A项正确;奖励耕织、军功是发展经济和壮大军事实力的措施,不符合题意,B、C两项错误;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地方属于管理地方的措施,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
4.商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和黄宗羲“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其共同点是( ) A.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性质B.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C.都从实际出发,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D.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解析:选C。
商鞅所处的历史环境正值封建农业生产方兴未艾,农业是封建国家的经济命脉,因此需要促进农业的发展,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所以商鞅主张“重农抑商”。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 选修1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检测题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检测题一、选择题(共20小题)1.《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这条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作用B.春秋时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C.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D.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2.吴起在楚国变法时宣布封君子孙传三世即收其爵禄,裁撤无用、不急的官,并迁徙部分贵族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
这些措施( )①适应了集权统治的需要①反映了法家思想在楚国盛行①易遭到世袭贵族的反对①有利于楚国边远地区的开发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3.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
但是,“商鞅虽死,秦法不败”。
上述现象说明()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①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①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①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D. ①①①①4.商鞅变法中堪称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官僚制度开端的是( )A.废除井田制B.建立户籍制C.推行县制D.统一度量衡5.《诗》中描写秦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反映出当时的秦国()A.政治清明B.经济发达C.民风强悍D.矛盾重重6.《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7.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的措施是()A. “相地而衰征”B. “劝民耕农利土”C. “依军功,行田宅”D. “除井田,民得买卖”8.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社会转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A. “燔诗书而明法令”B.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C.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D. “为田开阡陌封疆”9.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但他自己却因变法而惨遭杀害。
变法内容中,为他招来杀身之祸的是( )A.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B.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C.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D.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10.正因有了秦孝公的广纳贤才,才有了商鞅的投奔秦国;也正因有了商鞅的投奔秦国,才有了后来整个中国的大一统。
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练习:第2单元 商鞅变法 单元检测(2)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 《 商鞅变法》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
1.史载,商鞅在变法失败后的逃亡中投宿旅店遭拒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最后商鞅被抓捕并处死。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折射出
A.秦国民众对变法内容的遵守B.商鞅变法最终人亡政息
C.秦国社会法制观念深入人心D.商鞅自身富有牺牲精神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20.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
A.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B.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
C.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D.变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简答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C.保障了兼并战争的胜利D.有利于法家思想的传播
7.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纷纷进行变法改革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确立封建专制统治C.争取兼并战争胜利D.阶级斗争异常尖锐
8.《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B.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 《 商鞅变法》单元检测题
B.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少
C.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则变小
D.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大
11.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
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B.歌颂商鞅变法的成效
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
12.战国时期学者常用“有对”“有两”“有耦”等来揭示事物本身普遍存在着对立面,齐人邹衍以阴阳两极揭示天地万物间的变动。这说明当时( )
商鞅变法之前,秦人的尚武精神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的重要表现就是私斗成风。经过商鞅变法,引导人们在对外战争中争取功名爵禄。杀敌立功,成为秦人追名逐利的基本手段,……从而大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
秦人重功利、轻伦理的价值观,表现在斤斤计较于个人利益、轻视道德修养等方面,商鞅对此加以改造,提出实力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他以重刑厚赏的严密措施,把人民的力量集中到“农战”方面来。在秦国的文化传统中,宗法观念相对淡薄,商鞅利用这一点,对反对变法的太子势力严厉镇压,限制和削弱贵族的世袭特权,推行郡县制和官僚政治,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
(1)概括材料中涉及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2)从材料中我们不难看出商鞅变法并非不讲策略的蛮干,依据材料概括出商鞅变法“策略性”的表现。
三、材料分析题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修正型的改革,就是在同一社会形态,主要是封建社会这样一个形态内部,统治阶级他为了调整、修补、完善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方面而进行的改革,所以我们叫它为修正型的改革。这种改革,它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发生在每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之初的改革。……这种改革,它的出现往往是在大规模的、激烈的阶级斗争之后。……这些改革可以说大多数都取得了成功,它对于稳固新建立的政权都起了重要的作用。……第二种情况,就是发生在某一封建王朝的中后期的改革。……这个时候各种社会矛盾逐渐激化,社会危机一触即发,封建王朝统治难以为继了,……改革者为了缓和这种社会矛盾,挽救封建王朝的统治,就不得不调整或者改变某些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制度。……所以这种改革大多数是以失败而告结束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其目的除了改革旧的社会习俗,还有()A.增加赋税收入B.提高军队战斗力C.严格控制人民D.打击贵族势力2.《诗》中描写秦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反映出当时的秦国()A.政治清明B.经济发达C.民风强悍D.矛盾重重3.商鞅变法开始于()A.公元前3世纪初B.公元前3世纪末C.公元前4世纪中期D.公元前4世纪末4.商鞅在变法法令中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以国家法令的形式把小家庭固定化,主要是为了( ) A.顺应时代发展潮流B.保证政府的赋税收入C.稳定农村社会秩序D.显示政府的变法决心5.下图所显示的时代内容是()A.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B.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C.政府鼓励农民开垦荒地D.当时人们已经重视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6.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弱者,道之用”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7.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逐渐掌握主动权,取得重大胜利,其原因主要是()A.“为田开阡陌封疆”B.奖励军功C.实行连坐法D.改革社会风俗8.春秋战国时代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进井田制的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9.“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贲之与怯夫;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异垂千钧之重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注:孟贲、乌获均为勇猛的力士)。
统一六国前的秦国,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秦人素来骠悍B.秦地与山东自然条件不同C.秦国士兵过于霸道D.变法使秦国军事力量强大10.“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 《 商鞅变法》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商鞅变法》单元检测题一、单选题1.战国中期,诸侯国国君对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不采取分封土地的办法,而给以一定数量的粮食或钱币;战国后期,诸侯国国君已普遍用玺、符作为凭证,用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调遣军队等。
这说明战国中后期A.频繁的变革阻碍社会发展 B.儒家思想受到重视C.专制集权制度已有所体现 D.井田制开始遭破坏2.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记载了一个“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的时期,这一时期A.处于中央集权的鼎盛时期B.孟子提出“民贵君轻”学说C.各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只有贵族子弟享受教育权利3.春秋时期“公室”与“私室”之间的斗争激烈。
不少国家私家势力逐渐上升,公族势衰。
鲁国出现了“公室卑,三桓强”的局面,而晋国和齐国的公族势力先后退出历史舞台,出现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这反映出A.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发生矛盾 B.王权未完全确立C.诸侯国内部政治失序道德大废 D.私有制逐渐建立4.西周时期,天下有道,征伐礼乐自天子出,春秋时期,天下无道,征伐礼乐自诸侯出,而到了战国时,则是征伐礼乐自卿大夫出,这反映出A.宗法制的逐步瓦解 B.自天子至诸侯势力衰微C.君主专制制度奔溃 D.五霸七雄的局面形成5.战国时期,齐国在国都临淄的稷门附近开办了一所学校,称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当时最著名的文化与学术中心,这里名士云集,他们常常就时政各抒己见,进行讨论和争鸣。
出现“稷下争鸣”的主要社会原因是A.齐国国王喜好结交天下名士B.稷下学宫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C.“士”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知识分子D.社会处于变革时期,各家提出治国救世之道6.秦王赢政读韩非子著作后大为惊叹:“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秦王赢政如此惊叹的主要原因是韩非子A.主张以严刑峻法教化百姓 B.推崇削弱宗法观念C.提出了君主专制的构想 D.主张实行郡县制7.《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家学派的基本文献,后来被称做“六经”。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民版历史选修1专题二《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卷
专题二《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孙膑兵法》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他们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A.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B.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C.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D.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2.秦惠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
”这个故事主要说明()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3.商鞅变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①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①宗室地主的地位不断上升①军队战斗力不断提高①秦国完成统一的趋势不可阻挡A. ①①①B. ①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4.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
这一制度有利于()A.推广精耕细作B.推动社会转型C.抑制土地兼并D.改变地租形式5.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地图,其中这一时期在①所示位置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商鞅变法B.焚书坑儒C.迁都洛邑D.陈桥兵变6.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信奉法家思想,推行变法,其初衷()A.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生产B.实现富国强兵,避免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C.压制其他派别,实现思想统一D.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社会制度变革要求7.中国古代有一场改革发生于图中的地区①。
下列经济措施属于这场改革的是()A.废井田B.均田令C.坊市制D.免役法8.商鞅变法时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这表明商鞅变法()A.要取消贵族特权B.模糊了社会等级界限C.使贵族体制发生转变D.以废除奴隶制为重要目的9.在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宗室成员要想进一步加官晋爵,就必须()A.发展商业B.学习儒家经典C.多立战功D. “为田开阡陌封疆”10.商鞅变法中为新的社会制度的确立而产生决定影响的措施是()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11.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它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包括()①进一步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①促进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的建立①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①使法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A. ①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12.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D.满足发动兼并战争的需要13.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逐渐掌握主动权,取得重大胜利,其原因主要是()A. “为田开阡陌封疆”B.奖励军功C.实行连坐法D.改革社会风俗14.“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选修1 第2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检测卷
单元检测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战国时期,各国国君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想称雄天下的欲望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解析关键要注意题目中的“直接动力”的限制,生产力发展导致奴隶制井田制崩溃,各国为争夺土地和人口而展开争霸战争,这是其根本动力。
答案 B2.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
①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②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③改革的性质完全相同④都以法家思想为指导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要求上层建筑领域作出相应的变革,所以这一时期的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一时期的改革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春秋时期的变革是奴隶主富国强兵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是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所以两者的性质是不同的。
法家思想产生于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变革不可能以法家思想作指导。
答案 A3.下列对“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加强对人民的控制B.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对人民宽刑薄赋D.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改革解析从材料中的“不法其故”“不循其理”可以看出,这一思想家反对因循守旧,主张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改革。
答案 D4.战国初年,我国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已经瓦解,主要是因为它直接受到了()。
A.诸侯争霸的冲击B.生产力发展的冲击C.百家争鸣的冲击D.变法改革的冲击解析诸侯争霸直接破坏了原有的礼乐秩序,使以宗法制为主要纽带的分封制趋于瓦解。
答案 A5.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
A.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B.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小农经济D.按军功授爵,废除贵族特权解析上层建筑的变化是由经济基础的变化所决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60分)1.吴起在楚国变法时重用有才能的人,赏罚严明;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这些措施( )A.彻底摧毁了贵族势力B.贵族子弟失去了参政资格C.沉重打击了贵族特权D.导致新兴地主与贵族对立2.公元前594年,鲁国推行“初税亩”,同一年梭伦当选为雅典执政官,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对这两次改革认识正确的是( )A.都推动了两国社会形态的更替B.都打破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C.都有利于新的社会阶层力量的发展D.都促进了中西文明的交流融合3.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
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A.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B.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C.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D.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礼乐制度崩溃4.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
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 )A.春秋时期分封制已受到破坏B.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C.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D.齐国率先废除了旧有的制度5.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6.(2019·南昌高二检测)“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
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王朝软弱无力”指中央集权制度建立B.“经济变革”指土地私有制逐步代替井田制C.“多事”指“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封建主”指新兴的地主阶级7.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 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C.焚烧诗书D.连坐法和告奸制度8.从西周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 A.封建王权的强化B.土地数量的减少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上层建筑的变化9.公元前343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反而购买了大量土地经营农业。
他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秦国( )A.度量衡不统一,市场经营混乱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禁止从事商业,商人阶层消失D.社会动荡,无法经商10.史学界普遍认为,经过战国时代各国变法的冲击,血缘宗法制度不复存在。
商鞅变法中,以法律的形式直接否定了血缘宗法制度的措施是( )A.废除井田制B.建立二十等爵制C.普遍推行县制D.“燔诗书而明法令”11.《战国策·秦策》载:“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B.农耕经济的繁荣C.商品经济的发展D.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12.商鞅认为“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因而他在秦国变法,只许秦民盲目服从,所谓习非成是。
为防止秦民“智多”,商鞅采取的措施是( )A.加强贵族的力量B.改变社会习俗C.“燔诗书而明法令” D.实行二十等爵制13.中国当代作家柏杨称商鞅变法是在大黄金时代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大魔术。
商鞅变法使秦国( )A.出现迁徙与择业相对宽松的环境B.私人工商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C.士人阶层冲破束缚出现思想争鸣D.创建新权力结构实现富国强兵14.“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旧俗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D.有利于刺激士兵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15.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
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
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贺。
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16.《汉书·食货志》记载:“至秦……用商鞅之法……除井田,民得卖买。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这则材料反映了( ) A.秦代农业生产效率高B.秦代农民税赋较轻C.作者主张恢复井田制D.作者不认同商鞅变法17.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提及:“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
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这大约是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
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
”该论述中秦国的社会转型表现在( )A.编制户口,加强国家管理B.奖励军功,取消“世卿世禄制”C.废除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制D.推行一夫一妻,推动小农经济发展18.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但他自己却因变法而惨遭杀害。
变法内容中,为他招来杀身之祸的是( )A.“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B.“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C.“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D.“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19.梭伦改革后期,梭伦出走。
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
尽管如此,我们在评价这两次改革时,都认为他们的改革是成功的。
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者都顺应历史潮流B.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C.个人的处境不是衡量改革成败的主要依据D.两者都推动了奴隶制的进步20.《商君书》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
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 ) A.管理百姓的方式由地域转向亲缘B.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C.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D.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二、非选择题(40分)21.(24分)家庭制度改革是商鞅变法中移风易俗的重要内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秦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
例如,他们还与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
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
——张荫麟《中国史纲》材料二:秦是个体小家庭定型化时期,所谓定型化是指它不仅作为一个具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亲属集团,而且成为一个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细胞;在政治上得到了国家的承认,是户籍的最基本单位;在经济上成为一个耕织结合在一起,自给自足的独立经济实体。
以一对夫妻为核心的小家庭,男耕女织,构成相互提携力最顽强的小圈子,家庭成员间在生产劳动中彼此毫不攀比,生产积极性高涨,父子戮力,相忍饥寒,朝夕艰苦从事。
勤俭持家、艰苦奋斗良好民风的形成与自力更生个体小家庭的训练是分不开的。
个体小家庭作为社会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其作用不可低估。
直系个体小家庭成员间相互依存性最强,血缘关系简单,彼此亲合度达到最高点,父、家长权、夫权降到最低点,因而也是最稳定的一种家庭形态。
——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1)材料一中的“陋俗”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消灭这一“陋俗”的措施。
(6分)(2)据材料二,概括秦国个体小家庭“定型化”的主要表现。
(8分)(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家庭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并指出其改革的实质。
(10分)22.(16分)商鞅史称“战国铁相”,他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影响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
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
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
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
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
(6分)(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评价变法的视角及理由。
(4分)(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评价历史上的改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6分)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60分)1.吴起在楚国变法时重用有才能的人,赏罚严明;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这些措施( )A.彻底摧毁了贵族势力B.贵族子弟失去了参政资格C.沉重打击了贵族特权D.导致新兴地主与贵族对立解析:选C 由“重用有才能的人,赏罚严明”“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可知用人依据才能和军功,故本题选C项;其他三项说法错误。
2.公元前594年,鲁国推行“初税亩”,同一年梭伦当选为雅典执政官,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对这两次改革认识正确的是( )A.都推动了两国社会形态的更替B.都打破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C.都有利于新的社会阶层力量的发展D.都促进了中西文明的交流融合解析:选C “初税亩”客观上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成长,梭伦改革倾向于发展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力量,故C正确。
3.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
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A.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B.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C.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D.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礼乐制度崩溃解析:选B 结合两则材料可以判断农民因谷贱破产沦为盗贼,所以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故选B。
其他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4.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
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 )A.春秋时期分封制已受到破坏B.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C.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D.齐国率先废除了旧有的制度解析:选A 公元前481年是春秋末期,旧的分封制遭到破坏,不但诸侯不再听命于周王,而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诸侯国内部也出现了士大夫夺权的现象,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