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检测:第二单元测试

合集下载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单元练习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单元练习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练习——商鞅变法一、单选题1.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

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

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赞。

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2.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B.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D.民贵君轻3.吴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商鞅治秦,“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这些变革意在A.强化血缘亲疏关系B.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C.构建官僚等级秩序D.延续百家争鸣的影响4.历史学者张金光指出:“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对家庭制度严厉推行分户析居的改革政策,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析到骨肉之间已无可再析的地步为止。

”秦国进行家庭制度变革的主要目的是A.彻底否定宗法制度B.确立土地私有制度C.改变家庭内部关系D.增加政府财政收入5.《韩非子·定法》中提到:“(商君之法)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斩首者,勇力之所加也。

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

”据此可知A.军功爵制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B.商鞅的军功爵制存在弊端C.韩非子对商鞅变法持否定态度D.秦人具有强悍尚武的性格6.秦简出现的单行法规名称已达三十多种,史载李悝著《法经》六篇,“商鞅受之,入相于秦”。

秦律所载的法律条文数量之多、内容之丰,也是前所未见。

由此可知秦国立法()A.善于借鉴别国的法规B.内容繁杂不利于使用C.已经形成了完整体系D.以经济为其立法核心7.商鞅变法与同时代的吴起、李悝变法相比,其突出的特点在于A.以法家思想为变法的指导思想B.适合时代需要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方面的创新C.通过变法沉重地打击了旧势力D.全面彻底地扫荡了旧制度并确立了新的封建制8.清人洪亮吉在其文集中曰:“春秋时,列国皆用同姓,惟秦不然。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二 单元质量检测(五)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二 单元质量检测(五)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Word版含答案

单元质量检测(五)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1791年9月制宪议会通过了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该宪法宣布法国为何种政体的国家( )A.民主共和国B.君主立宪制C.封建君主制 D.立宪君主制解析:选B 法国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保留了君主制。

2.1789年7月14日是非常特殊的一天,当天正在法国“巴黎大酒吧”进行日常营业的酒吧老板布朗先生所经历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A.听到国王路易十六召开中断多年的三级会议的新闻B.听说巴士底狱的政治犯被释放C.看到报纸上公布了法国第一部宪法的有关条文D.为法军在瓦尔密大胜反法联军而举行庆祝集会解析:选B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789年7月14日”这一时间。

A项发生在1789年5月;B项发生在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陷巴士底狱时;法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于1791年9月;瓦尔密战役发生在1792年9月。

因此,A、C、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限制。

3.恩格斯在总结资产阶级革命进程的特点时指出:“为取得完全成熟的资产阶级革命果实,必须使革命远远地超出这一目的,使更激进的派别执政,采取更激进的措施,才能实现这一目的,当这个目的达到时,激进派及其激进措施就会‘从舞台上消失了’。

”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看( )①大资产阶级执政时一系列反封建法令的实行是完全成熟的革命果实②众多革命俱乐部的出现,表明革命远远超出了原来的目的③雅各宾派专政时期推行的革命政策,表现了激进派采取的激进措施④热月政变和政变后的变化说明激进派及其措施“从舞台上消失了”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选D 恩格斯的话中包含有三个观点:①为取得完全成熟了的资产阶级革命果实,必须使革命远远地超出这一目的,简单地说就是矫“枉”必须过“正”;②要由更激进的派别采取更激进的措施才能实现革命果实完全成熟这一目的;③一旦目的达到了,激进派和激进措施就自然会结束,退出历史舞台,因为它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2019秋历史人教版选修1演练:第二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卷一 Word版含解析

2019秋历史人教版选修1演练:第二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卷一 Word版含解析

单元质量检测卷一(测试时间:90分钟 评价分值:100分 考查范围:第一至二单元)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图是顾銮斋教授所著的《如歌岁月》的书影,该书对古希腊文明的勃兴进行了系统释读和探秘。

影响古希腊文明勃兴最重要的客观条件是( )A.大河流域 B.延绵大陆C.重叠的山峦与海洋D.亚非文明影响解析: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孕育古希腊文明,尤其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因素,故选C项。

答案:C2.普鲁塔克在《梭伦传》中记述道:“所有的平民都负了富人的债,他们或者是替富人耕种土地,缴纳5/6的收成,因而被称为‘六一汉’或‘塞特’;或者以自己人身作债务抵押,可以被债主押收,因而有的在本土成为奴隶,有的被卖到了外国。

”“六一汉”群体的出现主要是( )A.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结果B.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C.雅典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D.雅典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解析:“六一汉”是指无力还债的平民,不得不为债主耕种土地,把收成的5/6作为地租交给债主,保留收成的1/6。

“六一汉”的状况是当时雅典下层平民的生动写照。

这种现象的出现,显然是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

答案:B3.公元前594年,希腊雅典城邦的执政官梭伦开始进行除旧布新的改革,力图解决当时哪一主要社会矛盾( )A.平民与贵族的矛盾B.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C.奴隶主与平民的矛盾D.统治者内部之间的矛盾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的背景。

梭伦改革前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十分尖锐。

答案:A4.梭伦说:“我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未曾剥夺他们的荣誉,也未曾给予过多的尊荣,权势之士因为财富遭受嫉妒,我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危厄,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

”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B.设立“五百人会议”C.实行“公职津贴制”D.确立陶片放逐法解析: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但贵族特权仍受到保护;平民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政治权利,但第四等级公民不能享有充分的政治权利,体现材料中的“中立”政策。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单元检测:第2单元-商鞅变法(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单元检测:第2单元-商鞅变法(含答案)

第二单元过关检测(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文献记载中,最能从根本上决定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B.“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C.“恶金(指铁)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D.“伐木而树谷,燔菜而播粟,火耕而水耨”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农具,说明了生产力得到巨大的发展。

A项是从政治角度说明奴隶社会分封制的瓦解,B、D两项主要指的是原始社会农业的生产水平。

答案:C2.《孙膑兵法》中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A.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B.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频繁C.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D.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社会根源”,思想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大动荡,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战胜而强立”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主线,故选B项。

答案:B3.“初税亩,初者始也。

古者什一,籍而不税。

初税亩,非正也。

”对这段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A.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公开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C.初税亩废除世卿世禄制度D.标志着井田制的彻底结束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改革,增加了鲁国的财政收入,有效地实现了国家对私田的控制和管理。

也标志着国家对私田合法性的承认,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度开始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萌芽,故选B项。

A项是商鞅变法的重要意义;C项初税亩不涉及废除世卿世禄制度;D项战国时期井田制结束。

答案:B4.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B.民贵君轻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解析:A项为秦国保守派的观点;B项为儒家观点;C项为用人方面的主张,不符合题意。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单元质量评估测试卷(2)及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单元质量评估测试卷(2)及答案解析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单元质量评估(二)第二单元(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2.钱穆认为“春秋到战国,世袭特权推翻,制约经济解放,凝固的定型消失了,许多新的力量都在潜滋暗长,都在迈步向前”。

许多“潜滋暗长”的新力量包括()①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②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3.(2013·武汉模拟)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

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A.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B.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C.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D.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礼乐制度崩溃4.(2013·济南高二检测)下列各项描述的是公元前345年生活在关中地区的一个人发迹的故事,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是()①这一年,他在一次战争中立功,得到100亩地的赏赐②第二年,他辛勤耕种,喜获丰收,政府免除了他的徭役③第三年,他又买了几十亩地,成了大地主④几年后,他卖掉土地去经商,同样得到政府的奖励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2012·北京模拟)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

后来“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这种变化()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B.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C.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D.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6.《资治通鉴》记载道:“秦被甲百万。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检测卷:专题2 商鞅变法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检测卷:专题2  商鞅变法

专题二商鞅变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

商鞅变法的下列措施中,从根本上为封建制的确立奠定基础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B.普遍推行县制C.废除世卿世禄制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2.某地出土了一件重要的文物方升(如右图),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铭文,左壁刻:“十八年……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

”器壁与柄相对一面刻“重泉”二字。

底部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从方升所刻铭文中我们能够断定( )A.商鞅是我国古代方升的发明者B.秦统一后仍用商鞅规定的度量衡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C.秦始皇对商鞅变法进行了修正D.秦始皇完成统一后又在全国颁布了新的度量衡标准3.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这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4.史学界普遍认为,经过战国时代各国变法的冲击,血缘宗法制度不复存在。

商鞅变法中,以法律的形式直接否定了血缘宗法制度的措施是( )A.废除井田制B.实行二十级爵制C.普遍推行县制D.“燔诗书而明法令”5.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包括( )A.土地国有制度逐渐形成B.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加强C.新的阶级关系逐渐形成D.旧贵族势力不断加强6.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B.各诸侯国为争霸注重生产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轻7.《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不然。

圣人不易民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

最新2019年高中历史专题复习 选修1 第2单元 历史专项复习试题 《商鞅变法》单元检测卷

最新2019年高中历史专题复习 选修1 第2单元 历史专项复习试题 《商鞅变法》单元检测卷

单元检测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战国时期,各国国君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想称雄天下的欲望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解析关键要注意题目中的“直接动力”的限制,生产力发展导致奴隶制井田制崩溃,各国为争夺土地和人口而展开争霸战争,这是其根本动力。

答案 B2.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

①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②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③改革的性质完全相同④都以法家思想为指导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要求上层建筑领域作出相应的变革,所以这一时期的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一时期的改革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春秋时期的变革是奴隶主富国强兵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是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所以两者的性质是不同的。

法家思想产生于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变革不可能以法家思想作指导。

答案 A3.下列对“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加强对人民的控制B.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对人民宽刑薄赋D.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改革解析从材料中的“不法其故”“不循其理”可以看出,这一思想家反对因循守旧,主张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改革。

答案 D4.战国初年,我国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已经瓦解,主要是因为它直接受到了()。

A.诸侯争霸的冲击B.生产力发展的冲击C.百家争鸣的冲击D.变法改革的冲击解析诸侯争霸直接破坏了原有的礼乐秩序,使以宗法制为主要纽带的分封制趋于瓦解。

答案 A5.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

A.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B.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小农经济D.按军功授爵,废除贵族特权解析上层建筑的变化是由经济基础的变化所决定的。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综合检测新人教版选修1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综合检测新人教版选修1

单元综合检测(二)(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孙膑兵法》载:“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商君书》亦载:“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

当时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 )A.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B.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频繁C.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D.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解析:选B。

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词“社会根源”。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战胜而强立”成为战国时期历史的主线。

2.《管子·乘马篇》中记载:“是故夜寝蚤(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

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

”与文中反映的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改革是( )A.齐国的管仲改革B.鲁国的“初税亩”C.魏国的李悝变法D.楚国的吴起变法解析:选A。

注意题目中的“管子”这一关键信息,材料反映了管仲改革提高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使齐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3.恩格斯说:“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

”商鞅变法中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B.奖励努力耕织的人C.奖励征战中立军功的人D.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地方解析:选A。

商鞅变法实行“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制,是以保护封建土地制度来反对土地国有制的革命,故A项正确;奖励耕织、军功是发展经济和壮大军事实力的措施,不符合题意,B、C两项错误;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地方属于管理地方的措施,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

4.商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和黄宗羲“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其共同点是( ) A.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性质B.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C.都从实际出发,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D.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解析:选C。

商鞅所处的历史环境正值封建农业生产方兴未艾,农业是封建国家的经济命脉,因此需要促进农业的发展,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所以商鞅主张“重农抑商”。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第二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课后强化演练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其根本性的变化是()A.社会经济的变化B.统治方式的变化C.社会性质的变化D.思想文化的变化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A、B、D三项只是社会性质变化的具体表现,C项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变化。

答案:C2.“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A.生产力的发展B.争霸战争频繁C.思想文化繁荣D.社会动荡变革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能力。

材料中“乱井田”说明井田制遭破坏,“礼乐散寒烟”说明奴隶社会礼乐崩溃,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征是动荡变革。

答案:D3.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他们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全方位地进行变革,以便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为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服务。

所以选D项。

答案:D4.《国语》载:“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这反映了()A.西周时期祭祀活动盛大B.春秋时牛耕技术应用C.战国时铁器广泛使用D.战国时期农业发展解析:材料的含义是牛原来作为宗庙祭祀的牺牲,现在成为种田的主要帮手,结合图片信息可知B项正确。

答案:B5.春秋战国时期,下图所示事件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进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解析:图片给出的信息是铁器和牛耕,它们是新的生产力发展的代表,不可能强化周王室的统治。

答案:C6.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完成长征。

吴起镇的得名与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吴起相关,在吴起镇至今还有吴起的雕像(如图)。

吴起改革的措施不可能包括()A.强化“世卿世禄制”B.限制贵族的权力C.奖励军功D.严禁私门请托解析:吴起改革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世卿世禄”是奴隶主贵族特权,因此,A项符合题意。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质量检测:(二) 商鞅变法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质量检测:(二) 商鞅变法 Word版含解析

专题质量检测(二)商鞅变法(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其根本性的变化是()A.社会经济的变化B.统治方式的变化C.社会性质的变化D.思想文化的变化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交替之际,A、B、D三项只是社会性质变化的具体表现,C项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变化。

2.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其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出发点是()A.增强秦国国力B.商鞅的主张符合法家思想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势所迫D.借变法打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秦孝公面对诸侯争霸的局面,任用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3.在商鞅变法中,堪称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官僚制度开端的是()A.废除井田制B.建立户籍制C.推行县制D.统一度量衡解析:选C封建官僚制度主要是指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官吏垂直管理的制度,始于商鞅变法中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的规定,故选C。

4.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A.奖励军功B.奖励耕种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制度解析:选D因为秦实行“什伍连坐”,所以人际关系比较淡薄,怕被连累;因为实行“告奸制度”,也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好生分”。

5.商鞅变法时制作“商鞅铜方升”标准器,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又加刻诏书发到地方,其主要影响是()A.促进了秦朝经济的发展B.有利于加强集权,巩固统一C.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D.促进秦国的强大解析:选B本题的四个选项都可以作为“商鞅铜方升”制作并加刻诏书送到地方的影响。

但“商鞅铜方升”是秦统一度量衡的主要措施,最主要的影响还是有利于加强集权,巩固统一。

6.“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检测:第二单元测试

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检测:第二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测试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变革,文化大争鸣。

其中能反映社会大变革的社会现象包括()①井田制瓦解②铁农具和牛耕推广③新兴地主开始掌握政权④百家争鸣⑤争霸战争频繁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详细分析:①②③④⑤从经济、政治、思想、军事四个方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符合史实,故选D。

答案:D2.《国语》载:“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

”这既是社会习俗的变化,更是生产力提高的表现,这一现象反映了()A.西周时期祭祀活动盛大B.春秋时期牛耕技术应用C.战国时期铁器广泛使用D.战国时期手工业发展详细分析:材料的含义是牛原来作为宗庙祭祀的牺牲,现在成为种田的主要帮手,牛耕技术有了实质性的提高,由此可知B项正确,故选B。

答案:B3.公元前498年,针对鲁国三位国相超越规格的城墙,孔子协助鲁定公实施“堕三都”的行动,最终失败;公元前453年,晋被赵、韩、魏三家成功瓜分。

这两个历史事件反映了() A.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本质B.战国时代的到来C.当时社会转型带来的动荡D.统一趋势的加强详细分析:从材料中的时间可以看出这两件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联系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堕三都”和三家分晋这两件事体现了社会转型时期的动荡,故C项正确。

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本质,也无法得出统一趋势的加强,故AD两项排除。

孔子协助鲁定公实施“堕三都”的行动是在春秋时期,故B 项排除。

答案:C4.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

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

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A.国君集权体制逐步形成B.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C.分裂到统一的趋势加强D.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详细分析:根据“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

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君加强了政治权利的集中,故A正确;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指的是打破贵族官位世袭制度,实行依据才能的任免制,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材料反映诸侯国君加强了政治权利的集中,无法体现“分裂到统一的趋势”,排除C;战国时期,分封制被破坏,周王室衰微,“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不符合史实,D错误。

2019-2020年高中历史选修1第一、二、三单元检测试卷

2019-2020年高中历史选修1第一、二、三单元检测试卷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一、二、三单元检测试卷2019-2020年高中历史选修1第一、二、三单元检测试卷(命题:邓学红于德沐)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梭伦在当选执政官前曾经赋诗说“……有的无辜被售,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有的为了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不复说他们自己的阿提卡言语,远方漂荡……”“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雅典),竟至陷入绝境”透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到 ( )①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②雅典的阶级矛盾相当尖锐③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绝望④雅典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2.[美]J•H•布雷斯特德《文明的征程》“希腊的殖民扩张和手工业发展引发了一场变革。

……随着富裕资产阶级的崛起,……贵族阶级也有了新的敌人。

首先,新兴的富裕阶级憎恨贵族;其次,雅典手工业的发展使金属制品变得非常便宜,普通人也买的起武器和铠甲了,……普通公民在军队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因而大大增强了下层阶级在城邦中的势力。

”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贵族专权的威胁主要来自于( )①平民②奴隶③工商业奴隶主④外部城邦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3. “在我团结人民去谋求的一切目的中,有什么我还没有做到?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柏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土,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它拔掉了树立着的许多界标:以前他曾是一个奴隶,而现在已经自由。

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是无辜被害,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我都使他们解放。

”梭伦改革措施中,使广大平民成为享有自由权利公民的是( )A.颁布“解负令”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C.建立四百人会议D.设立陪审法庭4. 下图是14世纪法国人为亚里斯多德的《雅典政制》一书所作的插图,由左至右分别解释为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

下列相关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图1 图2 图3A. 图1直观地反映出君主制就是一人的专制B. 图2直观地反映出贵族制就是少数人专制C. 图3直观地反映出民主制就是所有人统治D. 图1到图3反映了古雅典政制的演变历程5. 秦孝公曰“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试题(含答案)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下列提出“君者舟也,庶民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著名论断的思想家是A.老子 B.孔子 C.荀子 D.墨子2.有学者谈到先秦诸子百家时说:① 思想是保守的,认为社会是退化的,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② 思想是逃避的,视人生富贵尊荣为浮云;③ 思想是一种统御术,认为崇古是一种罪恶,最好的时代是现在。

三处空格上分别是A.①儒家、②道家、③法家 B.①法家、②道家、③儒家C.①道家、②法家、③儒家 D.①儒家、②法家、③道家3.商鞅在变法中制定了秦律,秦律的突出特征是A.强调社会和谐 B.倡导公平公正 C.维护农民利益 D.实行轻罪重罚4.某历史探究小组就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展开了探究性学习,其以下观点正确的是A.内容相同,性质相反B.都改变了所在国家的社会性质C.都增加了本诸侯国的实力D.结果都废除了奴隶制,确立了封建制5.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

此规定的目的是()A.奖励耕织B.重农抑商C.维护净田制D.保护私有财产6.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在经济方面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的是A.“燔诗书而明法令” B.“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C.“为田开阡陌封疆,平赋税” D.“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7.“人无于水监(通“鉴”,以水为镜),当于民监。

”与此话相吻合的是百家中的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阴阳家8.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在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

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

”无处可去的商鞅最后被逮捕处死。

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秦国A.变法深入人心 B.法治代替人治 C.变法违背民意 D.变法最终失败9.战国初期,楚国虽地广人多,但国力萎靡,后吴起至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质量检测卷【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质量检测卷【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质量检测卷(测试时间:9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考查范围:第三至四单元)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北魏太和十年(486年),冯太后与孝文帝颁行三长制,冯太后认为:“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可见实行三长制的主要作用是()①清查户口,增加国家赋税收入②打破豪强地主控制人口的合法性③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④建立基层行政机构加强社会控制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材料“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可知,荫附于豪强的荫户成为国家的编户,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故①正确;“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说明荫附于豪强的荫户成为国家的编户,打破了地主豪强控制人口的可能,故②正确;三长制实行后国家直接控制的自耕农民大量增加,国家赋税收入相应增加,农民赋税负担也有所减轻,故③正确;三长制作为地方基层政权组织制度,有助于加强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淝水之战后,拓跋珪成立北魏政权,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这里的“胡汉豪族的威权”具体是指()A.建立郡县制B.采用宗法制C.宗主督护制D.实行分封制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基层组织建设。

北魏建国初期,实行宗主督护制,由当地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其造成了地主趁机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的现象,故出现“胡汉豪放的威权”现象,故C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

答案:C3.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解析:均田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为抑制土地兼并而采取的一种土地制度,故B项正确。

2019-2020年人教版历史选修1阶段测试二(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2019-2020年人教版历史选修1阶段测试二(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阶段测试二(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

”下列选项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A.历史可以重演,应当以史为鉴B.历史不会重演,不能以史为鉴C.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须学习古人D.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解析:选D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揣摩兴亡更替、荣辱盛衰的规律。

历史既有看似惊人的相似和轮回,也有新的变化和发展。

不知道历史,不明白客观规律要不得,但是完全相信过去的经验和办法,也不见得行得通,故选D项。

A项错在“历史可以重演”,B项错在“不能以史为鉴”,C 项错在“无须学习古人”,因此排除。

2.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

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A.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B.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C.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D.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礼乐制度崩溃解析:选B“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以《盗法》为《法经》首篇”,这些都反映了当时很多农民破产,沦为盗贼。

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与春秋时期的变法运动相比,其最大特点是()A.客观上瓦解了井田制B.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C.瓦解了西周所形成的分封制D.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解析:选D春秋时期的变法是奴隶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

战国时期的变法则是从法律上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D项是两者的主要区别。

A、B两项是春秋变法的作用,C项是两者的共同点。

4.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

商鞅初到秦国见到秦孝公时,对他讲述尧、舜等的帝王之道,孝公听得直打瞌睡;后来他就与孝公讲解富国图强之术,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一连几天都不厌烦。

下列建议能得到孝公赏识的是() A.治理国家,就要实行仁政,体恤人民,靠武力和强硬不行,要以德服人B.治理天下,就要学习古代圣人尧、舜、禹的仁义之道C.治理天下就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D.治理国家就要推行富国强兵的改革,明法度以达到“以刑去刑”解析:选D秦孝公采纳法家思想治国,“实行仁政,体恤人民……要以德服人”属于儒家思想,故不可能得到孝公赏识,A错误;法家思想也不主张学习古代圣人尧、舜、禹的仁义之道,故B错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故C错误;“富国强兵……明法度”适应了秦孝公的需要,故D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测试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变革,文化大争鸣。

其中能反映社会大变革的社会现象包括()①井田制瓦解②铁农具和牛耕推广③新兴地主开始掌握政权④百家争鸣⑤争霸战争频繁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解析:①②③④⑤从经济、政治、思想、军事四个方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符合史实,故选D。

答案:D2.《国语》载:“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

”这既是社会习俗的变化,更是生产力提高的表现,这一现象反映了()A.西周时期祭祀活动盛大B.春秋时期牛耕技术应用C.战国时期铁器广泛使用D.战国时期手工业发展解析:材料的含义是牛原来作为宗庙祭祀的牺牲,现在成为种田的主要帮手,牛耕技术有了实质性的提高,由此可知B项正确,故选B。

答案:B3.公元前498年,针对鲁国三位国相超越规格的城墙,孔子协助鲁定公实施“堕三都”的行动,最终失败;公元前453年,晋被赵、韩、魏三家成功瓜分。

这两个历史事件反映了() A.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本质B.战国时代的到来C.当时社会转型带来的动荡D.统一趋势的加强解析:从材料中的时间可以看出这两件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联系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堕三都”和三家分晋这两件事体现了社会转型时期的动荡,故C项正确。

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本质,也无法得出统一趋势的加强,故AD两项排除。

孔子协助鲁定公实施“堕三都”的行动是在春秋时期,故B项排除。

答案:C4.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

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

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A.国君集权体制逐步形成B.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C.分裂到统一的趋势加强D.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解析:根据“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

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君加强了政治权利的集中,故A正确;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指的是打破贵族官位世袭制度,实行依据才能的任免制,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材料反映诸侯国君加强了政治权利的集中,无法体现“分裂到统一的趋势”,排除C;战国时期,分封制被破坏,周王室衰微,“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不符合史实,D错误。

答案:A5.“秦缪公求士……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以殷盛,国以富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某种程度上说明,“策士”“贤士”推动了()A.集权制度的形成B.自然经济的形成C.家国观念的形成D.“封邦建国”的形成解析:根据材料“并国二十,遂霸西戎……以殷盛,国以富强……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体现了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有利于集权制度形成,故A项正确;自然经济涵盖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国家尚未统一,人民对国家一统尚未有清晰的认同,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早在三代时期,就已有“封邦建国”的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A6.《左传》记载:“公田之法,十足其一(征税方法);今又履其余亩(私田),复十取一。

”材料表明了春秋时期()A.井田制彻底瓦解B.公田数越来越多C.土地私有得到承认D.均田制不断推行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国家既对公田征税,也对私田征税,这说明国家承认了土地私有制,故选C。

答案:C7.商鞅变法使西部落后的诸侯国秦国变成了强国,变法中的一项重要政策是强制推行小家庭制度,商鞅制定该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革新秦国家庭制度B.打击旧贵族势力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增殖秦国的人口解析:革新秦国家庭制度并不能体现出其推行小家庭政策的目的性,故A项错误;推行小家庭政策并不能有效的打击到旧贵族势力,故B项错误;推行小家庭政策,有利于增加秦国的户数,从而增加政府的税收来源,故C项正确;推行小家庭政策不一定就能够使人口增加,故D项错误。

答案:C8.战国之前,各国都实行世卿世禄制,但战国时代,各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

俸禄制度的实行()A.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B.肯定了郡县制进步性C.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D.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解析: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阳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邑、采地等。

因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

俸禄制度是战国以后任用官吏时给予官吏薪俸的制度,便于君主用利害关系控制各种官吏。

战国时,随着井田制瓦解与郡县制兴起,封君互相兼并,世袭制度逐渐废弛,分田制禄之制由食封、俸禄制所代替,分封制逐步瓦解。

故选C项。

答案:C9.“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该历史事件记载于() A.《诗经·国风·秦风》《春秋·鲁桓公十八年》B.《诗经·国风·秦风》《战国策·秦策》C.《战国策·秦策》《史记·秦始皇本纪》D.《战国策·秦策》《史记·商君列传》解析:材料中所述内容是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史记》为汉武帝时期司马迁所作,记录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因此会记录该事件。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诗经》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

故选D。

答案:D10.秦孝公曰“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

材料不能反映的是()A.秦国在诸侯国中相对落后B.秦孝公求贤若渴C.秦孝公希望改革D.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秦国强大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秦孝公认为晋国侵略秦国、诸侯鄙视秦国都是因为秦国不强大,秦孝公希望有人帮助秦国改革,故排除ABC,因为秦国不强大,秦孝公才希望秦国改革,故选D。

答案:D11.恩格斯说:“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

”商鞅变法中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B.奖励努力耕织的人C.奖励征战中立军功的人D.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地方解析:商鞅变法实行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制,是以保护封建土地制度来反对土地国有制的革命,故A项正确。

奖励耕织、军功是发展经济和壮大军事实力的措施,不符合题意,B和C项错误;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地方属于管理地方的措施,不符合题意,D 错误。

答案:A12.唐朝宰相杜佑曾评论道:“周之兴也得(姜)太公,齐之霸也得______①______,魏之富也得______②______,秦之强也得______③______……上以成王业,兴霸图;次以富国强兵,立事可法。

”下列填写准确的是()A.①管仲②吴起③韩非B.①庄周②孙武③孙膑C.①孟轲②墨翟③荀况D.①管仲②李悝③商鞅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管仲相齐使齐国成为春秋首霸,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变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而秦国的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13.《商鞅传奇》反映了商鞅传奇的一生,他的一生与秦国密切相连,其中与他的一生关系较大的秦国统治者是()A.秦穆公与秦始皇B.秦穆公与秦惠文王C.秦孝公与秦始皇D.秦孝公与秦惠文王解析:秦孝公重用商鞅,使其实现了远大的政治抱负。

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使其走投无路,兵败被杀。

答案:D14.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毫不含糊地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

”这反映出荀子() A.游离于民本与尊君的两端,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B.从尊君角度论述民本思想,反映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C.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适应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D.区分尊君与民本思想,以说明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本质解析:材料“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体现了荀子从尊君角度论述民本思想,反映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故A是错误的;C项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B。

答案:B15.商鞅变法促进秦国经济发展和封建制度形成,汉代董仲舒却对商鞅进行过一定的批判,认为汉代很多社会问题源于商鞅,下列可能成为其理由的是()A.商鞅是法家代表,为专制主义政治服务B.商鞅确立土地私有制,易产生土地兼并C.商鞅提倡重农抑商,压抑社会经济活力D.商鞅奖励军功,冲击了门第对选官的影响解析:汉武帝时期社会潜伏着危机: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董仲舒也为专制主义政治服务,不会“批判”商鞅,故A项错误;土地兼并是“汉代很多社会问题”之一,是商鞅确立对土地私有制的产物,故B项正确;汉武帝推行一系列重农抑商经济政策,不属于当时“汉代很多社会问题”,故C项错误;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如董仲舒,也不是因为门第,不属于当时“汉代很多社会问题”,对策,故D项错误。

答案:B16.《汉书·食货志》记载: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这则材料反映()A.汉代农业生产效率高B.汉代农民税赋较轻C.作者主张恢复井田制D.作者不认同商鞅变法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兼并问题,不是农业生产效率问题,故A项错误;“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反映的不是汉代税赋,故B项错误;作者没有主张恢复井田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说明作者认为商鞅废井田,开阡陌造成土地兼并,故D项正确。

答案:D17.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开始向赐爵制转变,于是贵族政治开始解体,官僚政治开始形成,这一制度转变适应了()A.新兴奴隶主的需要B.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C.奴隶主贵族的需要D.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需要解析: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为了争取自身的政治权利与地位,要求废除旧贵族按宗法等级关系世袭各级官职爵位的制度,促使原来的世卿世禄制开始向赐爵制转变,故选B。

答案:B18.商鞅确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的正确的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取信于民,“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以下符合商鞅变法影响的是()A.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B.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许多有名的大商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