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检测:第二单元测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变革,文化大争鸣。

其中能反映社会大变革的社会现象包括()
①井田制瓦解②铁农具和牛耕推广③新兴地主开始掌握政权④百家争鸣⑤争霸战争频繁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
解析:①②③④⑤从经济、政治、思想、军事四个方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符合史实,故选D。

答案:D
2.《国语》载:“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

”这既是社会习俗的变化,更是生产力提高的表现,这一现象反映了()
A.西周时期祭祀活动盛大
B.春秋时期牛耕技术应用
C.战国时期铁器广泛使用
D.战国时期手工业发展
解析:材料的含义是牛原来作为宗庙祭祀的牺牲,现在成为种田的主要帮手,牛耕技术有了实质性的提高,由此可知B项正确,故选B。

答案:B
3.公元前498年,针对鲁国三位国相超越规格的城墙,孔子协助鲁定公实施“堕三都”的行动,最终失败;公元前453年,晋被赵、韩、魏三家成功瓜分。

这两个历史事件反映了() A.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本质
B.战国时代的到来
C.当时社会转型带来的动荡
D.统一趋势的加强
解析:从材料中的时间可以看出这两件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联系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堕三都”和三家分晋这两件事体现了社会转型时期的动荡,故C项正确。

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本质,也无法得出统一趋势的加强,故AD两项排除。

孔子协助鲁定公实施“堕三都”的行动是在春秋时期,故B项排除。

答案:C
4.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

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

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
A.国君集权体制逐步形成
B.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
C.分裂到统一的趋势加强
D.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
解析:根据“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

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君加强了政治权利的集中,故A正确;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指的是打破贵族官位世袭制度,实行依据才能的任免制,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材料反映诸侯国君加强了政治权利的集中,无法体现“分裂到统一的趋势”,排除C;战国时期,分封制被破坏,周王室衰微,“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不符合史实,D错误。

答案:A
5.“秦缪公求士……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以殷盛,国以富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某种程度上说明,“策士”“贤士”推动了()
A.集权制度的形成B.自然经济的形成
C.家国观念的形成D.“封邦建国”的形成
解析:根据材料“并国二十,遂霸西戎……以殷盛,国以富强……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体现了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有利于集权制度形成,故A项正确;自然经济涵盖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国家尚未统一,人民对国家一统尚未有清晰的认同,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早在三代时期,就已有“封邦建国”的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A
6.《左传》记载:“公田之法,十足其一(征税方法);今又履其余亩(私田),复十取一。

”材料表明了春秋时期()
A.井田制彻底瓦解B.公田数越来越多
C.土地私有得到承认D.均田制不断推行
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国家既对公田征税,也对私田征税,这说明国家承认了土地私有制,故选C。

答案:C
7.商鞅变法使西部落后的诸侯国秦国变成了强国,变法中的一项重要政策是强制推行小家庭制度,商鞅制定该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革新秦国家庭制度B.打击旧贵族势力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增殖秦国的人口
解析:革新秦国家庭制度并不能体现出其推行小家庭政策的目的性,故A项错误;推行小家庭政策并不能有效的打击到旧贵族势力,故B项错误;推行小家庭政策,有利于增加秦国的户数,从而增加政府的税收来源,故C项正确;推行小家庭政策不一定就能够使人口增加,故D项错误。

答案:C
8.战国之前,各国都实行世卿世禄制,但战国时代,各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

俸禄制度的实行()
A.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B.肯定了郡县制进步性
C.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D.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
解析: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阳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邑、采地等。

因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

俸禄制度是战国以后任用官吏时给予官吏薪俸的制度,便于君主用利害关系控制各种官吏。

战国时,随着井田制瓦解与郡县制兴起,封君互相兼并,世袭制度逐渐废弛,分田制禄之制由食封、俸禄制所代替,分封制逐步瓦解。

故选C项。

答案:C
9.“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该历史事件记载于() A.《诗经·国风·秦风》《春秋·鲁桓公十八年》
B.《诗经·国风·秦风》《战国策·秦策》
C.《战国策·秦策》《史记·秦始皇本纪》
D.《战国策·秦策》《史记·商君列传》
解析:材料中所述内容是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史记》为汉武帝时期司马迁所作,记录
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因此会记录该事件。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诗经》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

故选D。

答案:D
10.秦孝公曰“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

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秦国在诸侯国中相对落后
B.秦孝公求贤若渴
C.秦孝公希望改革
D.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秦国强大
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秦孝公认为晋国侵略秦国、诸侯鄙视秦国都是因为秦国不强大,秦孝公希望有人帮助秦国改革,故排除ABC,因为秦国不强大,秦孝公才希望秦国改革,故选D。

答案:D
11.恩格斯说:“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

”商鞅变法中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努力耕织的人
C.奖励征战中立军功的人
D.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地方
解析:商鞅变法实行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制,是以保护封建土地制度来反对土地国有制的革命,故A项正确。

奖励耕织、军功是发展经济和壮大军事实力的措施,不符合题意,B和C项错误;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地方属于管理地方的措施,不符合题意,D 错误。

答案:A
12.唐朝宰相杜佑曾评论道:“周之兴也得(姜)太公,齐之霸也得______①______,魏之富也得______②______,秦之强也得______③______……上以成王业,兴霸图;次以富国强兵,立事可法。

”下列填写准确的是()
A.①管仲②吴起③韩非
B.①庄周②孙武③孙膑
C.①孟轲②墨翟③荀况
D.①管仲②李悝③商鞅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管仲相齐使齐国成为春秋首霸,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变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而秦国的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13.《商鞅传奇》反映了商鞅传奇的一生,他的一生与秦国密切相连,其中与他的一生关系较大的秦国统治者是()
A.秦穆公与秦始皇B.秦穆公与秦惠文王
C.秦孝公与秦始皇D.秦孝公与秦惠文王
解析:秦孝公重用商鞅,使其实现了远大的政治抱负。

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使其走投无路,兵败被杀。

答案:D
14.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毫不含糊地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

”这反映出荀子() A.游离于民本与尊君的两端,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B.从尊君角度论述民本思想,反映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
C.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适应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
D.区分尊君与民本思想,以说明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本质
解析:材料“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体现了荀子从尊君角度论述民本思想,反映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故A是错误的;C项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B。

答案:B
15.商鞅变法促进秦国经济发展和封建制度形成,汉代董仲舒却对商鞅进行过一定的批判,认为汉代很多社会问题源于商鞅,下列可能成为其理由的是()
A.商鞅是法家代表,为专制主义政治服务
B.商鞅确立土地私有制,易产生土地兼并
C.商鞅提倡重农抑商,压抑社会经济活力
D.商鞅奖励军功,冲击了门第对选官的影响
解析:汉武帝时期社会潜伏着危机: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董仲舒也为专制主义政治服务,不会“批判”商鞅,故A项错误;土地兼并是“汉代很多社会问题”之一,是商鞅确立对土地私有制的产物,故B项正确;汉武帝推行一系列重农抑商经济政策,不属于当时“汉代很多社会问题”,故C项错误;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如董仲舒,也不是因为门第,不属于当时“汉代很多社会问题”,对策,故D项错误。

答案:B
16.《汉书·食货志》记载: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这则材料反映()
A.汉代农业生产效率高B.汉代农民税赋较轻
C.作者主张恢复井田制D.作者不认同商鞅变法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兼并问题,不是农业生产效率问题,故A项错误;“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反映的不是汉代税赋,故B项错误;作者没有主张恢复井田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说明作者认为商鞅废井田,开阡陌造成土地兼并,故D项正确。

答案:D
17.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开始向赐爵制转变,于是贵族政治开始解体,官僚政治开始形成,这一制度转变适应了()
A.新兴奴隶主的需要
B.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
C.奴隶主贵族的需要
D.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需要
解析: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为了争取自身的政治权利与地位,要求废除旧贵族按宗法等级关系世袭各级官职爵位的制度,促使原来的世卿世禄制开始向赐爵制转变,故选B。

答案:B
18.商鞅确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的正确的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取信于民,“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以下符合商鞅变法影响的是()
A.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B.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许多有名的大商人。

范蠡在陶邑家富巨万,号称“陶朱公”
C.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D.促进了手工业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有关手工业工艺的专著
解析:因为商鞅变法奖励军功,重视法治,取信于民,一言九鼎,其言行既使“秦民大悦”,也带来了社会治安的稳定。

C项符合题意,故选C。

答案:C
19.吴起废除贵族特权的方法是“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商鞅废除贵族特权的方法是按军功授爵。

最终“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而吴起死后其法遂败。

据此判断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考虑周详,讲究策略B.意志坚定,决不动摇
C.国君的大力支持D.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解析:根据材料,材料对比了吴起和商鞅在废除贵族特权上的方法都不同,从而导致改革的不同结果。

可以看出,商鞅以军功授爵,这样就打破了贵族的世袭特权,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顺应和符合的历史发展潮流,这是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D项正确;A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故选D。

答案:D
20.商鞅变法在中国的历史上影响巨大,特别是经济方面的影响达两千多年,直到鸦片战争后才被迫结束,贯穿中国整个的封建社会。

商鞅在经济方面的指导思想是() A.农商并重B.重农抑商
C.重商主义D.无为而治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指导思想是重农抑商,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答案:B
二、非选择题(共3个题,21、22题17分,23题16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要观点有:“商君之法,使民务本而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

——据《中国古代史》改编
材料二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商君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简析该理论在历史上的作用。

(9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指出商鞅变法中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

(8分)
答案:(1)思想:法家思想。

作用: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2)危害: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思想:重农抑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

苟有利焉,不
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

——《战国策》
材料二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

今恃多官众吏,官立丞、监。

夫置丞立监者,且以禁人之为利也;而丞、监亦欲为利,则何以相禁?……别其势,难其道,故曰:其势难匿者,虽跖不为非焉。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

私利塞于外,则民务属于农;属于农则朴,朴则畏令。

——《商君书》
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斗,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1)据材料一,概括秦国民风的特点。

(4分)
(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为转变民风所采取的措施。

(4分)
(3)据材料三,简析秦国民风变化带来的影响。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5分)
答案:(1)特点:尚武(强悍);轻义(重利);缺乏诚信。

(2)措施:刑罚平等,废除贵族特权;采用分权办法,加强官吏职权管理;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重视农业,让农民专心务农。

(3)影响:治安稳定,社会和谐;百姓富足,国家富强;人民勇于为国战斗,军队战斗力增强。

(4)启示:改革须关注民风问题;合理制订与严格执行法律制度是引导民风的重要手段之一;转变民风有利于凝聚力量(或社会和谐)。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东汉初年,疮痍满目,田园荒芜,恢复与发展生产自然也就成为这一时期官吏的重要政务。

光武帝刘秀适时地选拔任用了一批擅长农耕、体恤民情的循吏。

当时,樊哔、张堪、茨充、任延、邓晨等人为郡守时,都以“教民耕田种树理家之术”而功载史册。

如张堪为渔阳太守,开狐奴稻田8000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

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歧。

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杜诗为南阳太守,不仅遣水排、铸农器,还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

九真郡远处岭南,民不知牛耕,俗以射猎为业,太守任延推广中原生产技术,“铸作田嚣,教之垦辟”,使田畴广开,百姓充给。

后调任武威太守,察河西旧少雨泽,乃置水官吏,修理沟渠,百姓皆蒙其利。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
《中国古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武帝选用循吏的背景。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光武帝选用循吏的意义。

(8分)
解析:(1)背景:根据“东汉初年”得出东汉王朝初建;根据“疮痍满目,田园荒芜,恢复与发展生产自然也就成为这一时期官吏的重要政务”得出长期战乱导致农业生产倒退,民众对稳定生活的渴望。

(2)意义:根据“太守任延推广中原生产技术”“铸作田嚣,教之垦辟”得出使先进的农耕技术在各地得以推广,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根据“使田畴广开,百姓充给”得出使农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定,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根据“张君为政,乐不可支”分析得出有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

答案:(1)背景:东汉王朝初建;长期战乱导致农业生产倒退;民众对稳定生活的渴望。

(2)意义:使先进的农耕技术在各地得以推广;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使农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定;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