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版课文《雨说》教学设计
语文课文雨说教案设计方案

语文课文《雨说》教案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雨说》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雨的赞美之情。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3.培养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背诵等方式,提高语文素养。
4.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雨的赞美之情;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的关于雨的诗歌或故事,激发学生对雨的兴趣。
2.板书课题《雨说》,让学生齐读课题,理解课题。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互相帮助。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滋润”、“欢快”、“悠然”等,体会作者对雨的情感。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感受,引导学生关注雨的美好寓意。
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五、巩固练习1.学生默写课文,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2.学生背诵课文,提高语文素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雨,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二、课堂活动a.课文中雨的特点是什么?b.作者为什么赞美雨?c.你认为雨对人类有什么意义?三、写作训练1.以“雨”为主题,让学生写一篇小作文,表达自己对雨的情感。
2.学生互相批改作文,交流写作心得。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五、作业布置1.抄写课文,巩固生字词。
2.观察雨后的景象,写一篇观察日记。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气氛活跃。
2.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较好,能感受到作者对雨的赞美之情。
3.在写作训练环节,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了提高。
《雨说》教案教学设计

《雨说》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雨说》。
(2)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够分析其作用。
(3)了解诗歌背景,理解诗人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儿童的关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大自然的情感。
(2)体会诗人对儿童的关爱,教育学生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二、教学重点:1. 诗歌《雨说》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3. 诗歌背景的了解,以及对诗人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和描绘。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和分析。
3.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雨说》的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诗歌《雨说》的朗读录音,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学生分享对雨的感悟和记忆,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雨说》,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展示(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点评学生的展示,给予鼓励和指导。
5. 诗歌拓展(1)教师推荐类似的诗歌,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进行交流和讨论。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雨说》的主题和情感。
7.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抄写诗歌《雨说》并背诵。
(2)写一篇关于诗歌《雨说》的读后感,谈谈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雨说》课文教案

《雨说》课文教案1.《雨说》课文教案篇1【教学目的】1、学会细致观察景物,抓住事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2、学习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重点之一是注意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选择好语气和语调,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首诗。
2、细致地观察景物,抓住特征进行描写也是教学重点之一。
3、难点: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
【教法】1、想象法:中国台湾诗人郑愁予以清新灵动的笔触,为我们勾画出了春雨的“爱的使者”的美好形象。
“雨”到底在怎样对孩子们“说”?鼓励学生想象一下具体的情景,感受春天的美好、春雨的可贵。
2、联想法:吟咏春雨是古今中外文学的一个永恒的话题。
学习这首诗,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由郑愁予笔下的春雨联想到其他文人、大师笔下的春雨,看看他们笔下的春雨有共同点吗?【学法】1、朗读法:《雨说》──诗充满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试用喜悦的、轻快的语调朗读这首诗,体会此诗清新的情味。
2、激发灵感:在美好的春天里,春雨已经对你们──“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说了很多,那么你们会对春雨说些什么呢?可让同学们把自己想说的三言两语写出来,互相交流。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的〗学会细致观察景物,抓住事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1、读准下列加粗字的音:圃(pǔ)锢(gù)喑哑(yīn)(yǎ)滞(zhì)嚷(réng)膏(gāo)蓑笠(suō)(lì)耸(sǒng)绕(rào)呼啦啦(huā)襁褓(qiǎng)(bǎo)2、解释下列词语: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寒浅:初春时淡淡的余寒。
留滞:停滞,不流通。
暗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喧嚷:(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
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润如油膏:细腻光滑的像油,像脂肪涂抹的一样。
安息:安静地休息,多指人睡或长眠。
祝福:原指祈求上帝赐福,后来指祝人平安和幸福。
3、朗读课文。
《雨说》优秀教案

《雨说》优秀教案•相关推荐《雨说》优秀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雨说》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雨说》优秀教案篇1教学设想这首诗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春雨一种灵动的生命,拥有了特殊的韵味。
要求学生在学习时,注意朗读、讨论,了解诗歌的内容,捕捉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并通过想像体验情境,理解诗歌的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初步朗读全诗,熟悉课文内容1.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3.在词语摘抄本上摘抄词语。
田圃寒浅锢踪迹留滞喑哑温声细语喧嚷知悉抗拒洗礼油膏襁褓安息三、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四、讨论交流,理解诗歌内容四、采用问题组合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问题组合一:通过这一组问题,意在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1)文章标题为《雨说》,请概括一下,雨“说”了哪些话?(2)学生齐声朗读“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读第一段时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3)学生自由朗读其他章节的内容,然后仿照教师示范的方式进行想像,并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想像的内容。
(4)指名学生描述自己想像的内容,并为自己所描述的画面取名。
(5)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各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把握诗歌的.写作思路。
2.问题组合二:这一组问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优美文句和关键语句,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1)朗读“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体会,这一节内容在全文起什么作用?(2)朗读“第一样事儿,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体会:这两节中,“勇敢地笑”反复出现,诗人为什么这样写?(3)最后一节中写道:“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你如何理解?3.问题组合三:通过这一组问题,探讨诗歌所运用的.写作技巧,从整体上把握诗歌。
苏版初三上册语文《雨说》教学设计

苏版初三上册语文《雨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2、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感的逐步展现。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4、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5、通过学习诗作,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
2、联想想像法:指导学生展开想像把握诗中的意象。
3、评析欣赏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畅所欲言。
4、探究学习法:用于诗歌鉴赏方法的探究,根据学生实际酌情进行。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
而诗人郑愁予的寸却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
二、解题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
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
重要诗作包括《梦土上》《衣钵》《郑愁予诗选集》《郑愁予诗集Ⅰ》《燕人行》《雪的可能》《莳花刹那》《刺绣的歌谣》《寂寞的人坐着看花》等14种。
诗集《郑愁予诗集Ⅰ》被列为“影响台湾三十年的三十本书”之一。
诗人在80年代曾多次选为台湾各文类“最受欢迎作家”,名列榜首。
曾获青年文艺奖(1966)、中山文艺奖(1 967)、诗人思维敏捷,感慨殊深,融合古今体悟,汲取国内外经验,创作力充沛。
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变,温柔华美,自成风格。
《雨说》教学设计

《雨说》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雨说》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雨说》,了解雨的形象与作用;(2)学习《雨说》的基本知识,掌握课文的重点句子;(3)通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讨论、问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2)采用个别训练、小组合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含义;2.感受和理解诗意与形象的构成及作用;四、教学难点1.理解《雨说》这个形象与作用的对比;2.捕捉文章中的表达手法和意象;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导入新课1.师生共同观察窗外的雨景,让学生形象感受到雨的形象;2.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对雨的情感。
第二步:新课呈现1.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2.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课文,加深印象。
第三步:分组合作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出一段课文,让学生展示雨的形象并描述课文的意义;2.其他组员给予评价和补充。
第四步:个别辅导1.针对理解不深刻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和寓意;2.让学生自己发挥,设想自己是雨,描述自己的形象和作用。
第五步:总结和讨论1.学生发表自己的解读和感受,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2.老师总结课文的主题和情感,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
第六步:拓展延伸1.师生共同并欣赏其他与雨有关的诗词和文章,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2.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雨诗,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雨的形象与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但是,本节课的时间安排较为紧凑,学生们的时间自主管理能力有待提高,下一次教学我将加强课前准备,准备更多适应学生不同水平的教学材料,以及更多的互动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雨说》教学设计(精选7篇)

《雨说》教学设计(精选7篇)《雨说》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雨说》教学设计(精选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雨说》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
它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倾诉真情,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
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
在教学这首拟人化的诗时,我们应该在朗读诗歌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注释,用心体味,揣摩诗句,体验诗人蕴含的真情。
将品析与写作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文章内容梳理:二字雅词:禁锢、寒浅、留滞、喑哑、喧嚷、知悉、洗礼、襁褓四字短语:温声细语、润如油膏修辞佳句:1、比喻: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2、反问: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为什么不跟着我走,踩着我脚步的拍子?3、拟人:通篇将雨比作人4、排比:当我临近的时候你们也许知悉了可别打开油伞将我抗拒别关起你的门窗,放下你的帘子别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5、顶真:(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生动语句:1、复说式扩展句: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2、并列式扩展句: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我是四月的客人带来春的洗礼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为什么不跟着我走,踩着我脚步的拍子?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全篇特色:典雅的语句与活泼的口语相结合【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把握情感,体悟诗意。
2、体会诗歌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仿写诗句,达到学以致用。
课文《雨说》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雨说》,理解课文的大意;(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雨的景象及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2)学会通过课文分析,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及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雨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3)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3)分析课文中雨的景象及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雨的景象及象征意义;(2)通过课文分析,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及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雨的景象,引导学生关注;(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雨的感受和经历。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雨说》;(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3)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3)学生运用生字词造句。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流利程度;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3. 学生对课文中所描绘的雨的景象及象征意义的理解程度;4. 学生对作者写作手法及情感表达的分析能力。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课文《雨说》的内容及自己的学习心得;2. 家长协助学生复习生字词,并进行听写;3.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雨的短文。
六、教学延伸:1. 小组讨论:邀请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雨的景象及象征意义,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2. 创意表达:学生选择一种艺术形式(如绘画、手工、音乐等),表达自己对雨的感受和想象;3. 写作练习:以“雨”为主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写一篇短文,可以描述雨的景象,也可以讲述一个与雨相关的故事。
关于《雨说》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雨说》的教学设计关于《雨说》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雨说》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雨说》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的感情;2、能够品味诗歌,感悟诗歌丰富的内涵;过程与方法:3、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4、能够根据诗歌凝练的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情感与德育:5、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1、2、4教学难点:目标2、4教学过程(课前播放《春天的故事》MTV)一、导入:从古至今,雨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无论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还是“天街小雨润如酥”都是那么生动可爱。
而在现代诗人郑愁予的笔下,雨更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幻化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
淅淅沥沥、绵绵密密的雨点是她探访大地的殷勤脚步。
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感受诗人的轻美诗风。
二、教学过程:1、出示整体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一遍,心中有了明确的认识即可。
)学习目标: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的感情;能够品味诗歌,感悟诗歌丰富的内涵;能够根据诗歌凝练的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通过学习诗作,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2、整体感知:出示第一教学阶段教学目标:读一读请自由朗读诗歌,两分钟后,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随机挑选学生读书(每人一小节),请其它同学注意听,发现问题。
3、初步细读:四月,是四季当中的春季,四月的雨就是春天的雨。
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性,那么春雨将给大地带来什么呢?(背景播放轻音乐《雨》和雨中新芽图片。
)出示第二阶段教学目标:读一读品一品选择自己有感悟的句子朗读,每句多读几遍,三分钟后,和我们分享一下,你在那节(句)诗中,读出了什么感悟,你准备怎样朗读来表现?并请为我们示范。
课文《雨说》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文:《雨说》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4.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雨说”的象征意义。
5. 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课文的美。
3. 问题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1 教师播放雨声录音,让学生闭眼聆听,想象雨天的景象。
1.2 学生分享自己听雨的感受。
2. 学习生字词2.1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
2.2 教师讲解生字词,学生跟读。
3. 朗读课文3.1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3.2 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
4. 理解课文大意4.1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讲述了什么。
5. 探讨“雨说”的象征意义5.1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雨说”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5.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引导讨论。
6.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雨的日记,体会雨的美丽和滋润。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否深刻,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通过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雨的感受和经历。
2. 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以“雨说”为主题,发挥想象,写一篇短文。
七、课堂评价1. 评价学生的生字词掌握情况。
2. 评价学生的朗读水平,包括语气、节奏、情感表达等。
3. 评价学生对课文大意的理解程度。
4.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创意写作中的表现。
《雨说》教学教案

《雨说》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雨说》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诗歌《雨说》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雨的景象。
提问学生对雨的感受和想象,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3.2 朗读与理解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3 讨论与表达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通过绘画、写作或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想象和感受。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4.1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雨说》的读后感,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鉴赏和分析。
4.2 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表现和讨论,评价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雨说》的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5.2 图片或实物使用与雨相关的图片或实物,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诗歌的内容。
5.3 参考资料提供一些关于诗歌鉴赏和创作的参考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
第六章:教学方法6.1 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雨说》的背景、作者以及诗歌的基本内容。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6.2 互动式教学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6.3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感受诗歌意境的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雨说》优秀教案

《雨说》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2.学习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联系生活,引发思考:同学们,你们喜欢下雨吗?下雨的时候你们都做过些什么?2.导入课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雨的课文——《雨说》。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
(三)深入解读,体会情感1.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描绘了雨的哪些特点?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4.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修辞手法。
(四)仿写训练,提升写作能力1.请同学们模仿课文中的句式,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段关于雨的描绘。
2.学生展示,教师点评。
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雨的认识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巩固记忆。
2.写一篇关于雨的作文,题目自拟,要求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
五、教学反思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2.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氛围。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课文《雨说》。
2.相关教学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源。
3.网络资源,如关于雨的诗歌、散文等。
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3.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满意度,以及对教学方法的喜好程度。
4.学生写作能力:评价学生在仿写训练中的表现,以及作文的质量。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作者在课文中想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呢?生:我觉得作者很喜爱雨,他觉得雨很美。
课文《雨说》优秀教案

课文《雨说》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雨说》。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对雨的喜爱之情。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雨天的想象和兴趣。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通过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
生字词的学习和应用。
课文朗读和背诵。
2.教学难点课文中抽象词语的理解。
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体会。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播放雨声录音,引导学生闭眼聆听,想象雨天的场景。
学生分享自己雨天的经历和感受。
2.自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教师选取几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给予评价和指导。
3.理解课文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a.课文中的雨具有哪些特点?b.诗人对雨的态度是什么?c.课文中描绘了哪些雨天的场景?4.生字词学习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跟读并组内交流。
学生用生字词造句,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5.朗读和背诵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学生分小组进行背诵比赛,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6.课堂活动教师出示一幅雨天的图片,学生根据图片进行想象和创作,编写一篇关于雨天的故事或诗歌。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学生回家后,观察雨天的现象,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下节课分享。
四、作业布置1.朗读并背诵课文《雨说》。
2.用生字词造句,巩固记忆。
3.观察雨天的现象,记录所见所闻,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同学们,你们觉得诗人在《雨说》这首诗中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诗人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来描述雨,你们能找到几个,并分享一下你们对它们的理解吗?”2.教学难点“‘滴滴答答’这个词组,你们能模仿一下雨滴落在地上的声音吗?”“‘细雨蒙蒙’和‘倾盆大雨’这两个词语,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它们的意思吗?”“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请大家闭上眼睛,我来描述雨天的不同场景,你们猜一猜我在描述哪种雨。
《雨说》教学设计(优秀9篇)

《雨说》教学设计(优秀9篇)
教学媒体篇一
磁带、录音机。
【教学设计思路】
《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
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
教学本文,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地感知形象,通过联想和想像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而进入诗中的情境,自行体验情感,感悟诗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⑵读准圃、喑、襁褓、锢、滞等词的字音。
⑶掌握寒浅、留滞、喑哑、襁褓、喧嚷、温声细语、知悉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能力目标:
⑴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⑵揣摩诗歌中运用的拟人、象征的艺术手法,提高理解、欣赏诗歌的基本能力。
3、情感目标:
品读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意义,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厚感情,以及文中的美妙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培养学生理解、欣赏诗歌的基本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媒体】
幻灯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学生背诵一些描写春雨的诗词佳句,并说一说春雨这一意象在中国传统诗文中有怎样的内涵。
让同学们走出古诗中春雨的意境,步入郑愁予的《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中的雨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
幻灯片展示:。
课文《雨说》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雨说》;(2)理解课文《雨说》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要情节;(3)分析课文《雨说》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雨说》;(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诗歌的热爱;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雨说》;(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其主要情节;(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雨说》的深层含义;(2)鉴赏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雨说》的作者及其背景;(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雨说》,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概括其主要情节;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雨说》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4.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2)学生发表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5. 总结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雨说》;2. 写一篇关于课文《雨说》的读后感;3.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鉴赏和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3. 诗歌鉴赏能力:评估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材:课文《雨说》及相关诗歌鉴赏资料;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3.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备课,准备好相关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
2023最新-《雨说》教案(最新4篇)

《雨说》教案(最新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为您精心整理了4篇《《雨说》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雨说》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通过朗读使学生感悟诗意、进入诗境,感受诗中塑造的雨的形象。
2、在读中感知诗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
【教学方法】以读为主,在读中感知──领悟──赏析。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走进古诗的世界,我们惊讶的发现,这里处处有雨的影子。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学过许多有关雨的诗歌,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你想起了哪些有关雨的诗句?(学生交流描写雨的诗词佳句。
)在诗歌的宝库里,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她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外国诗艺自由的脚步,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盛装。
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板书:标题、作者)二、诵读诗歌,整体感悟1、看这首诗歌的题目和作者,你会提出哪些问题?请把他们书写在黑板上!学生提出的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可能是:⑴ 诗歌的题目是《雨说》,那么诗人笔下的雨都说了什么?这些话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⑴ 郑愁予是谁?想了解作者的一些情况。
屏幕显示:我知作者有多少?郑愁予,谁了解他,先介绍给大伙听听。
(生介绍,师适当补充。
屏幕显示有关作者介绍的内容。
)通过以前的诗歌学习,你们认为学习《雨说》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明确:以读为主,在读中品味。
谁先来说说,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学生交流。
)屏幕显示:学法回顾1、朗读的基本要求:一是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破句;二是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三是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三苏版《雨说》教案

初三苏版《雨说》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画和歌颂,领会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3.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明白中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爱好】大伙儿还记得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精妙意境吗?在中华诗歌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
今天,就让我们和着欢乐、轻快的节拍,去倾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课堂实录一、预习展现【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疏通字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走近郑愁予,现代诗人。
原名郑文韬。
祖籍河北宁河。
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
1949年随父至台湾。
1956年参与创立现代派诗社。
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变,温柔华美,自成风格。
其成名作《错误》1954年在台湾首次发表时,因为该诗的最后一句“我达达的马蹄是漂亮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时刻整个台湾岛都在传诵“达达的马蹄”之声。
2.追溯背景:这首诗发表于1980年4月28日的台北《联合报》上。
当时正值我国终止“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极为关注祖国大陆,这首诗既是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祖国以后的祝福。
它在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的基础上,又展现出清新动人、轻巧率性的一面,因此此诗一刊出,赶忙受到人们的高度评判。
3.识记字音、字形田圃(pǔ)禁锢(jìn gù)留滞(zhì)喑(yīn)哑(yǎ)披蓑(suō)戴笠(lì)襁(qiǎng)褓(bǎo)二、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旨在让学生学会朗读诗歌,初步把握诗歌内容。
】学生朗读课文,品味雨说的内容,品味本诗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苏版语文第一单元《雨说》教案

苏版语文第一单元《雨说》教案学习目标:1、初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读全诗,体会诗的风格。
重点难点:1.朗诵全诗,理解课文内容2、品读课文,体味语言特点。
3.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学习重点:1.品味语言,学会分析诗歌2.品读课文,体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
学法指导:这首诗清新明朗,节奏欢快,融典雅的诗句与活泼的口语于一体,特别适合于朗诵。
要加强朗读,理解诗意,体会诗的魅力,感受春雨的美好。
建议配乐朗读。
学习过程:预习导学:1.字词注音,解释成语:田圃( ) 喧嚷( ) 洗礼( )温声细雨:润如油膏:2.积累——古诗中的春雨:(1) ,微风燕子斜。
——杜甫《水槛遣心》(2) ,客舍清清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出西》(3) ,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郭张十八元外》(4) ,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5) ,吹风不寒杨柳风。
——志南《绝句》(6) ,。
——杜甫《春夜喜雨》3.熟读课文,概括每一小节内容:4.思考:雨“说”的说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5.副标题为什么取为“为生活在中同大地上的儿童而歌”?6.、朗读指导:Secord节应读得轻柔、温和,表达“雨”的关爱;第五节应读得欢快,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应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出全诗之品;学习研讨:练习延伸:1.仿照画曲线的句式和修辞,仍以“她”开头补写两个句子。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履款款而行。
她携着神奇的小花篮,把五彩的鲜花撒向山坡,撒向田野;她;她。
2.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老马臧克家总得叫大车装个够,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有泪只往心里咽,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眼前飘来一道鞭影,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诗上段押韵,下一段押韵。
(2)诗人把许多话语,凝练在短短的诗篇中,体现在形象上,诗人描绘的“老马”是一个比喻,它比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版课文《雨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
2、联想想像法:
指导学生展开想像把握诗中的意象。
3、评析欣赏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畅所欲言。
4、探究学习法:
用于诗歌鉴赏方法的探究,根据学生实际酌情进行。
【媒体设计】
录音机、教学带。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还记得“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诗可以娱目、娱耳、娱心。
其实,在中华诗歌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她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外国诗艺自由的脚步,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盛装。
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解说:此导语的设计,力求抛砖引玉。
一是由学生耳濡目染的古诗句谈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暗示诗人的创作底蕴;二是明示诗歌的作用,既隐含方法,又指出了学习重点。
)
二、解题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
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
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
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
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
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
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
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三、研习课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田圃(pǔ)禁锢(jìn gù)留滞(zhì)喑哑(yīn yǎ)襁褓(qiǎng bǎo)
(解说:准确识读生字是朗读乃至吟咏课文的前提,学生之间互相指正比教师单纯灌输效果更好。
)
⑵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明确:
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
(解说:此步为学生品读全诗的关键,只有完全融化到诗里,才能在高层次上获得审美感受。
)
⑶播放萨克斯乐曲《春风》,请学生伴随音乐朗读全诗,仔细体味诗中的意境。
然后请学生说说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
明确: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
(解说:此步是在完全入境基础上的一次升华,因此应要求学生反复吟咏,一读一思,一思一得,最后达到“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义皆出于吾之心”的目的。
学生的表述可形式多样,提倡借用古诗文表达,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
)
2、具体研习:
⑴播放范读录音带(并配音乐),请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并通过联想、想像把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
明确:意象如:雨、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雷电、风、门窗、帘子、蓑衣、斗笠、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你们等。
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发,池塘里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
(解说:准确识别意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与本诗欢快、喜悦、乐观的情调相符的画面。
注意发挥学生的想像力,通过画面感知意象的特点,为解读意象做准备。
)
⑵自由吟咏,请学生结合自己想像的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辞成分,并思考诗人寄予“雨”怎样的内涵。
明确: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
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
全诗抓住“雨”这些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⑶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
明确: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解说:诗重在读,只有在吟咏中才能把握诗丰富的内涵。
最好能让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发表见解,教师重在方法上的指导,而不苛求结论。
)
⑷齐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
明确:第七节中,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它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自己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
第八节,用两句气势高昂的对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将感情推向高潮。
有了爱,才会有勇敢的笑,只有勇敢地笑,才有希望,“笑”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解说:选取重点段落回读,强化对文章的感悟欣赏,优化学生的情感和审美素质,重视学生的自我感受,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情知对称”的人格和智能双向发展的绿洲。
)
3、欣赏品味:
⑴细腻精巧的运笔: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
赏析:“爱心”点明“雨”之所指,而“丝缕”则形象描绘出爱之细之柔,“天地”包括田园、牧场、山峰、白云等,极言爱之广之浓,无私、博大,使人读后如沐春雨。
把这样一个丰富深刻的内涵寓于形象贴切的比喻之中,境界全出。
“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
赏析:捕捉孩童吃苹果这一细节,撷取内涵丰富的那份“甜”,化为“祝福的心意”,虽卒章显志,却不露声色,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美,又不乏新诗自由的风格。
⑵拟人化的艺术手法:
诗人赋予“雨”人的思维和行为,她时而“温声细语”,时而欢呼雀跃,一会“探访”大地,一会“亲近”孩子,田圃、牧场、山峰、云端,到处都有她的身影,既亲切又生动,这浑身散发的灵气和展现的真情,怎不让人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解说:欣赏品味与具体研习两部分可视课堂实际穿插进行,教师评析要适时而作,适可而止。
)
4、课堂小结:
涵泳全诗,诗人郑愁予为我们送来了一位温柔可亲,却又勇敢乐观的爱的使者,我们也和那些孩子们一起,沉浸在“雨”的滋润里,意犹未尽。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作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人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吧!”(邵燕祥语)。
(解说:鉴赏诗歌重在朗读,贵在诗趣。
以《雨说》为契机,启发激励学生阅读大量诗歌名篇,提高鉴赏能力和欣赏品味,才是最终目的。
)
四、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比较两首诗在选用意象、语言风格方面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