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认知心理学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的认知心理学探讨
俏《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11期
摘要:关键词:认知;认知心理学;二语习得;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C
作者简介:俏(1970—),女,人,心理学博士,主要从事认知心理学和外语教学研究。
一、认知心理学关于语言习得的理论及发展
早在20世纪初,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将言语看成是由言语器官活动组成的习惯系统。其主要观点是,语言习得是通过条件作用(conditioning)而形成的言语习惯的过程。而后的斯金纳(Skinner)用操作条件反射(operational reflex)来解释言语行为和儿童语言的习得。他认为,言语行为是由有机体自动地发出的一种操作行为(operational behavior),说话人言语由于听话人的反应而得到强化;儿童正是通过这种途径学会正确地使用语言。上述行为主义理论,过分强调了语言环境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并且把语言习得看成是言语习惯形成的机械过程。[1] 1927年,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领导的一个小组开始进行儿童认知过程的研究,并取得了杰出成果。皮亚杰认为不同年龄有不同层次的语言学习的认知能力(1955),大量的实验结果揭示了从出生婴儿到青年初期认知发展的具体过程,并细分为感觉运动智力阶段(0~2岁)、前运算智力阶段(2~7岁)、具体运算智力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的智力阶段(11~15岁)。皮亚杰还认为,知识能力先受认知发展的影响,再受社会互动的影响。认知发展先有在
思考、认知结构的发展,才有认知技能的获得。他的认知发展论为语言习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中期,有几项重要的研究证实了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其中与语言学直接有关的是乔姆斯基(N.Chomsky)对转换生成语法的形式特点的一个早期分析,并形成言语生成理论。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生成的,创造的。儿童一生下来就有一种语言获得装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和一种天赋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即人类固有的一种在的语法规则。乔姆斯基将语言习得分为两个层面,即能力(competence)和表现(performance)。能力就是指目标语的语言知识,包括本族语言中天赋的和习得的全部语言知识;表现是指语言知识的实际运用,包括创造和理解句子的原则,以及分析语法错误和错用的原因。言语生成理论一方面抨击了行为主义关于语言获得的机械简单的模式,另一方面强调了语言学与心理学的合作,探求语言行为的在心理机制。
20世纪60年代以后,认知主义心理学形成潮流,呈三个阶段发展。
在70年代以前,以认知结构论为主,以布鲁纳(J.S.Bruner)和奥伯尔
(D.P.Ausubel)为代表。他们认为,学习过程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再组织过程,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并使已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分化和整合。他们强调,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情景,使有在联系的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关联起来,新旧知识就会发生相互作用,新材料在学习者的头脑中就有了真正的意义。
70年代以后,信息加工论盛行。该理论通过把人的认知和计算机进行功能模拟,分析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主动寻找信息、接受信息并在一定的认知结构中进行加工的过程,把学习过程看作信息输入—编码—加工—
贮存—提取—输出应用的过程。研究重心由低级认知能力转移到高级认知活动上,研究围扩展到认知结构、认知表征、认知图式、认知过程的发生机制等领域,同时研究方法也向以实验研究为主的方向发展。这一理论对语言习得的研究和外语教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语言学家们也纷纷开始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习得。
近20年来,随着认知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对客观主义心理学的不断反思和批判,教育心理学领域发生了一场革命,产生了建构主义理论思潮。建构主义在教学领域的代表有威特罗克(M.C.Wittrolk)、斯皮罗(R.J.Spiro)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对认知信息不断解构—建构的过程。解构是认知主体根据自己的认知结构把认知客体的结构分解为几个组成要素,与自己的认知经验相联系,进行序列性和平行性特征识别、分类、比较、概括、推理的信息加工过程。建构是认知主体按照自己的认知策略和经验,把认知客体解构后的要素进行有意义的重组,并通过同化或顺应的方式,将其与自己已有认知结构联系起来,产生新的意义和行为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如皮亚杰、布鲁纳、奥伯尔、加涅(R.M.Gagne)、斯腾伯格(S.Sternberg)等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为当代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总之,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着重于认知主体大脑中的认识结构是怎样来认知客体信息。其中,认知结构论侧重从结构功能的角度分析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与知识信息是如何联系起来的;信息加工论从认知过程的角度研究知识信息是如何在学习者大脑中被加工、贮存的;建构主义则更强调认知主体的能动作用,及其与认知客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主体认知结构的改变。认知心理学研究的进展无论对二语习得还是外语教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基于认知加工理论的二语习得研究
(一)McLaughlin的信息处理模式对二语习得的理解
McLaughlin的应用信息处理模式认为,由于学习任务性质的不同、学习者自身信息处理能力的差异以及可处理信息的有限度,学习者不可能注意到语言输入中的所有信息,有些信息会成为集中注意或选择注意的中心对象,而其他的会处在注意的边缘。为了加强自己的信息处理加工能力,学习会使其技能常规化。McLaughlin认为在二语习得中有两个关键的加工,即自动加工(automaticity)和重新构建(restructuring)。[2]
1.自动加工
McLaughlin提出了语言学习是一个控制的、自动的加工过程的观点。他认为,人的记忆是各种结点(node)的集合,每个结点都是一类信息的集。通过学习,这些结点相互联系而组成了一记忆网。在长时记忆中,大多数的结点是静止的,每当有相应的外部语言输入时,记忆中的最近结点会被自动激活,而后扩散到相应的结点,这就是信息的自动加工。
2.重新构建
McLaughlin同时也认为,信息处理能力可以通过重新构建得到扩展。重构涉及知识在学习者大脑中的表征及学习者对学习策略的运用。表征的变化是指表征从建立在例子上(exemplar-based)变为建立在规则上(rule-based)。而对学习策略的灵活运用也促进了重构。学生在习得复杂的技能时,往往设计一些新框架来储存新知识,并将已有的旧知识也安排到这个框架中来。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对既有的知识体系不断进行再创造、再加工以获得新的意义、新的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