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清华大学中国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大赛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或实现特定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行动和措施。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政策对于促进社会发展、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分析一个具体的公共政策案例来探讨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和影响。
案例,中国的“限塑令”。
“限塑令”是中国政府为了减少塑料污染和环境破坏而制定的一项公共政策。
2017年,中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国范围内在餐饮业、快递业等领域逐步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并鼓励使用可降解材料替代塑料制品。
这一政策的实施标志着中国政府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公共政策的制定阶段,政府部门首先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分析工作,了解了塑料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严重影响。
随后,政府与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协商,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和政策目标。
在实施阶段,政府加强了对相关行业的监管和指导,推动企业采取积极的行动,逐步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加大对可降解材料的研发和推广,引导消费者改变使用习惯,从根本上减少塑料污染。
“限塑令”的实施带来了显著的社会影响。
首先,它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塑料污染对环境的破坏,改善了城市和乡村的环境质量。
其次,这一政策也引发了相关产业的调整和转型,促进了可降解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另外,这一政策还引导了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促使他们更加理性地选择和使用塑料制品,从而为环保事业做出了贡献。
然而,公共政策的实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一些企业和消费者对政策的理解和接受存在一定的障碍,需要政府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
其次,政府需要加强对政策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和效果达到预期。
此外,政府还需要加大对相关产业的支持和引导,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政策的长期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公共政策对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其制定和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分析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首先把“政策分析”作为学术术语提出来的学者是(B)A.莱斯特●萨拉蒙B.林德布洛姆C.奥斯汀●兰尼D.威廉●邓恩2.俗话讲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可用于形容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结构的(B)A.线性结构B.职能结构C.线性-参谋结构D.矩阵结构3.政策主体对某一特定形势制定的具体的行动路线,被称为(C)A.战略B.战术C.策略D.方法4.只有同时配备和调动一系列政策工具,公共政策才能从一种行动纲领转化成(A)A.社会现实B.政策系统C.历史知识D.科技知识5.政策系统的核心是(D)A.经济组织B.公共事务C.公共利益D.公共权力6.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指的是(A)C.政策监控系统D.政策评估系统7.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是(A)A.“上下来去”模型B.集团模型C.精英模型D.政治系统模型8.由与某一政策有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相关机构及其代表人士构成的政策网络是(D)A.象征型政策网络B.意见型政策网络C.混合型政策网络D.利益型政策网络9.将公共问题的原因划分成可能原因、合理原因和可诉原因三个层次的一种分析方法是(B)A.边界分析法B.层次分析法C.类别分析法D.多角度分析法10.将政策目标划分为公益性政策目标和特殊性政策目标的依据是(C)A.政策目标所服务的地域或空间范围B.政策目标所着眼的时间范围C.政策所服务的主体D.政策本身所属的社会领域11.政策借用国对于该政策的信息了解不充分,不清楚它在原国家是如何运行的,这种现象在政策移植中被称为(A)A.信息不全的政策移植B.不完全的政策移植C.不当的政策移植D.信息过剩的政策移植12.政策主张是以来自于政策行为者的动机、个案比较、相似或类似个案类推的论证为基础的政策论证模式是(D)A.权威模式B.直觉模式C.分析模式D.实用模式13.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只重视表面文章和形象包装,而忽视了深层问题的解决,这在政策执行偏差中属于(C)A.规避式政策执行B.替代式政策执行C.象征式政策执行D.观望式政策执行14.政策执行机关最主要、最核心的特性是(B)A.服务性B.执行性C.权威性D.法制性15.政策监控是一种特殊形式的(D)A.政策接续B.政策执行C.政策调整D.政策评估16.政策执行综合模型的提出者是(A)A.梅兹曼尼安和萨巴蒂尔B.霍恩和米特尔C.巴达克D.雷恩和拉宾诺维茨17.评估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程度是(A)A.政策成本评估B.政策需求评估C.政策效益评估D.政策价值评估18.服务于共同政策目标的两项或多项政策被一项服务于同样目标的新政策所取代,这种现象被称为(B)A.线性接续B.政策合并C.政策分解D.政策部分终结19.对政策问题和目标群体的调整是(C)A.政策措施调整B.政策方案调整C.政策客体调整D.政策关系调整20.要求政策研究者和研究组织在对政策系统做到整体把握的前提下,实现对其科学的分解和整合,指的是政策分析原则中的(D)A.预测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协调性原则D.分合原则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引言: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指导性文件,对于促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中国,城乡融合发展一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因为在许多方面,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本文将从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政策的角度出发,对相关政策进行分析,以期为解决城乡差距问题提供一些建议。
一、政策背景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城乡之间的差距是其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发展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教育医疗资源不均衡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政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城乡融合发展政策。
二、政策分析1.土地制度:中国城乡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土地问题。
政府通过土地制度,推动土地流转,鼓励农民参与农村土地的经营活动,实现农村土地的规模经营和集约化发展。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将大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水利和电力等,以提升农村地区的交通、通信和能源条件,为农村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优化公共服务:政府致力于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4.扩大农村金融服务:政府鼓励金融机构向农村地区倾斜,提供更多贷款和金融服务,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创业。
5.加强农村人才培养:政府加大对农村人才培养的投入,扶持和引导农村青年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三、政策效果评估1.土地制度取得初步成效,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程度有所提高,农民的土地流转意识和参与积极性明显增加。
2.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改善了农村地区的交通和通信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
3.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和养老等服务水平提高,农民享受到了更好的公共服务。
4.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拓宽,农民借贷便利性提高,一些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5.农村人才培养取得一定进展,一些青年农民在政府扶持下成立农业合作社,个体农民转型为农业经营主体,提升了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术水平。
公共政策案例教学中的理论取向与案例选择
第11卷第6期V ol.11No.62020年12月CHUANGXIN YU CHUANGYE JIAOYU Dec. 2020公共政策案例教学中的理论取向与案例选择张海柱(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100)[摘要] 公共政策案例教学的目的并非为既有理论提供“例证”,而是应当实现理论发展或知识创新,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在政策案例的选择上,需要注意案例的典型性特征,特别是中国情境下的典型案例选择问题,并以中国公共政策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为指向。
因此,案例教学应当体现为研究性过程,教师与学生一起从事理论知识的生产。
[关键词] 公共政策;案例教学;理论发展;典型案例[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20)06−0096−05一、引言公共政策学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特征。
它直接以公共政策构成体系、政策制定或执行实践作为分析对象,意在生成有助于改善政策实践的有用知识。
正因如此,与一般原理类课程不同,案例教学已经成为公共政策课程的基本教学方法之一。
在国内,各种形式的案例教学作为公共政策课程改革的主流方向被大力推广,公共政策案例库也被视为重要的课程教学资源。
而近年来清华大学等高校发起的公共政策分析案例大赛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国内高校纷纷效仿,许多学生基于参赛激励而对公共政策案例分析产生了更强烈的兴趣与需求,客观上也推动了案例教学的快速发展。
在案例教学热的氛围下,许多一线教师或教学改革设计者将注意力聚焦于案例教学“如何操作”上,例如教学案例材料编写、教学流程设计、师生角色转换以及教学所需各种软硬件条件的配套等。
然而一些更为基础性的问题则被忽视,例如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或“案例”与“理论”)的关系界定,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选取恰当案例。
这些问题认识上的模糊不清或理解偏差可能会导致案例教学“徒具形式”,而无助于学生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分析二计划生育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分析二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是指国家或地区对人口数量及其结构进行调控的一种人口政策,旨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保障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计划生育在全球各国都有不同的实施情况和效果。
本文将分析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并探讨其优劣势。
自1979年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该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该政策在首次实施的20年间,预计减少了将近4亿的人口数量。
此外,该政策还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年龄结构,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抑制了人口增长速度,降低了人口数量过快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由于封闭和贫弱的经济条件,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人口增长过快,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资源短缺和环境质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计划生育政策在极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控制了人口数量,保护了自然资源。
其次,计划生育政策促进了人口结构的改善。
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前,中国的人口结构呈现出多子女家庭普遍存在的特点,这导致了就业、教育、医疗等资源的短缺。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改变了人们的生育观念,逐渐形成了晚婚晚育和小家庭观念,大大改善了人口结构,为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基础。
此外,计划生育政策还推动了妇女权益的提升。
在过去,妇女面临着频繁的生育、家庭压力和社会歧视等问题,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妇女获得了更多自主权。
妇女可以自己决定生育的时间和数量,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参与教育和工作,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
然而,计划生育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首先,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一些家庭可能被迫终止婴儿的生育,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人权问题。
有时候,这种政策实施的方式也可能不够人性化,对个别家庭造成了伤害。
其次,计划生育政策在一些地区和群体中可能导致人口失衡。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重男轻女的观念,一些家庭对男孩的偏好导致了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
虽然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 3篇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3篇公共政策是指国家通过对资源的战略性运用,以协调经济社会活动及相互关系的一系列政策的总称。
以下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公共政策分析案例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公共政策分析案例11.目前我国政策监控机制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如何完善我国的政策监控机政策周期,指的是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以及作为它们之间互动结果的政策过程所经历的一个循环。
它以政策过程的完成阶段即政策的调整或终结为标志,往往是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
政策周期由于所涉及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种:1、阶段性政策周期2、功能性政策周期3、反复性政策周期政策周期与经济发展周期的关系:政策周期与经济发展周期是息息相关的,政策周期的循环发展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周期的变化快慢与走势强弱。
举个例子而言,看一下从我国的碳循环与政策周期的视角看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我国已认识到气候变化对其经济发展、生态稳定、社会生活等带来的实际危害以及潜在威胁。
同时,作为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气候问题,我国的气候变化状况及政策应对也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
对此,我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防止气候变暖的政策措施。
但是一段时间内,这些政策并未得到很好地落实,气候治理的效果并不理想。
从碳循环与政策周期关系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发现,碳循环与政策周期的差异已经成为我国相关环保政策没有得到落实的深层原因。
因此,无论在将来的政策制定还是推行过程中,都应当将碳循环与政策周期的不一致这个隐形障碍作为其内生变量,予以足够重视,从而为我国气候治理进一步扫清道路,以取得显著效果。
2.请你分析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一、公共政策是基于公共选择基础上的政策。
公共选择是和私人选择相对应的选择,它基于财产不能靠私人竞争在自愿的双边契约中来配置的成本和收益不能内部化的决策。
由于公共选择不涉及双向的付出和收益,只涉及非相互性的收益,因此容易导致塔便车、败德、公地灾难和代理人机会主义。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示范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示范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效率成为了各国共同的关注点。
清洁能源作为一种低碳、可再生的能源形式,被广泛认可为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将以我国清洁能源政策为例进行分析。
二、政策背景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消费方式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碳排放问题。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清洁能源政策,以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应用。
三、政策目标清洁能源政策旨在推动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例,减少对煤炭的依赖,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升清洁能源技术水平,培育清洁能源产业等。
四、政策措施1.法律法规支撑:我国通过制定和修订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划,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引导,如《可再生能源法》、《清洁能源发展规划》等。
2.财政支持:政府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对清洁能源项目给予财政补贴、奖励和补助,以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和使用清洁能源。
3.税收政策:对清洁能源设备和项目给予减免或优惠的税收政策,降低清洁能源项目的投资成本。
4.科技创新支持:政府加大对清洁能源技术研发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合作,促进清洁能源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5.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清洁能源技术和经验,促进清洁能源的吸纳和利用。
五、政策效果评估1.清洁能源发展快速:近年来,我国清洁能源发展势头强劲,太阳能和风能装机容量大幅增长,清洁能源消费比例逐渐提高。
2.减少碳排放:清洁能源的推广使用,减少了对煤炭的依赖,能源结构逐渐趋向多元化,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对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3.促进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政策扶持下,清洁能源产业迅速崛起,装备制造、运营和维护等环节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推动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范文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范文在当今社会,公共政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它涉及到国家、地方和组织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一种研究方法,旨在深入了解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并评估其结果和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具体的公共政策案例来展示这种方法的应用。
本文所选的公共政策案例是中国推行的“全面二孩政策”。
2016年,中国政府放宽了独生子女政策,允许夫妻双方其中一方为独生子女的情况下再次生育。
该政策的目标是提高出生率,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个政策是如何制定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一孩政策导致了人口结构失衡,劳动力供给短缺,社会保障压力增加等问题。
政府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考虑放宽独生子女政策。
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部门召开了专家论坛和公众听证会,以了解各方的意见和建议。
最终,政府通过了全面二孩政策,并宣布于2016年开始实施。
接下来,让我们来分析这个政策的效果和影响。
首先,全面二孩政策确实提高了出生率。
根据统计数据,自该政策实施以来,中国的出生率有所回升。
其次,这项政策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由于可以再次生育的机会增加,中国的年轻劳动力供给将得到增加,有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此外,该政策还促进了家庭和社会的发展。
许多夫妻在获得二孩政策后决定再次生育,这为他们带来了更多的孩子和家庭的幸福感。
然而,这个政策也存在一些挑战和争议。
首先,由于中国长期实行一孩政策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一个孩子就足够了,对二孩政策持消极态度。
其次,该政策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差异。
由于城市化发展较快,城市居民更愿意追求高质量生活,而农村地区仍然面临着经济困难和社会问题。
这导致了二孩政策在不同地区的实施效果不一。
综上所述,公共政策案例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方法。
通过分析中国的全面二孩政策,我们看到了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采取的措施以及该政策的效果和影响。
清华公共管理案例库
清华公共管理案例库一、清华公共管理案例库中,以下哪个案例主要涉及政府危机管理?A. “某市公共交通系统优化改革”B. “某国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策略”(答案)C. “某企业环境责任与可持续发展”D. “某地区教育资源分配政策分析”二、在清华公共管理案例库中,哪个案例探讨了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利益协调问题?A. “某城市垃圾分类政策实施研究”B. “某地区农村医疗合作体系构建”(答案的反面,实际答案应考虑其他选项)C. “某省政府跨部门协同决策机制分析”(答案)D. “某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影响力评估”三、以下哪个案例在清华公共管理案例库中是关于电子政务建设的?A. “某市政府电子政务平台优化与公民参与” (答案)B. “某城市交通拥堵治理与公共政策”C. “某国家教育改革与师资培训”D. “某企业社会责任与品牌建设”四、清华公共管理案例库中,哪个案例研究了城市治理中的社区参与问题?A. “某城市智慧社区建设与居民参与”(答案)B. “某国家外交政策的转变与影响”C. “某地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平衡策略”D. “某高校科研管理机制创新”五、以下哪个案例不是清华公共管理案例库中的案例?A. “某市政府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与分析”B. “某国家反腐败政策与成效评估”(答案的反面,假设此案例实际存在,但为构造题目设为非答案)C. “虚构案例:某星球资源开发与管理”(答案,因为是虚构的)D. “某地区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六、清华公共管理案例库中,关于公共政策执行与评估的案例是?A. “某市公共交通票价调整政策执行与评估”(答案)B. “某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分析”C. “某国际组织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角色”D. “某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七、以下哪个案例探讨了政府在推动社会创新中的作用?A. “某市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政策支持”(答案)B. “某国家军事战略调整与国际关系”C. “某地区自然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D. “某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行为”八、清华公共管理案例库中,关于地方政府财政管理的案例是?A. “某市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与支出结构优化” (答案)B. “某国家外交谈判策略与国际合作”C. “某地区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政策”D. “某高校学术诚信体系建设”九、以下哪个案例研究了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政策与行动?A. “某市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绿色发展战略”(答案)B. “某国家核武器研发与国防政策”C. “某地区劳动力市场供需分析”D. “某企业国际化战略与市场拓展”十、清华公共管理案例库中,关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案例是?A. “某市政府公务员绩效考核体系改革”(答案)B. “某国家国际贸易政策与市场竞争”C. “某地区水资源管理与节水政策”D. “某企业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
全国mpa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全国mpa案例大赛获奖案例1. 《城市规划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研究——以某城市为例》该案例通过对某城市的城市规划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包括建设生态公园、加强绿化工作、推广可持续发展模式等,有效提升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2. 《农村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以某县为例》该案例通过对某县农村教育资源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优化配置的方案,包括加强教师培训、改善学校设施、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等,有效提升了农村教育水平。
3. 《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研究——以某社区为例》该案例通过对某社区的养老服务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社区的养老服务模式,包括建立老年人社区活动中心、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等,有效改善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4. 《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研究——以某景区为例》该案例通过对某景区的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平衡发展的方案,包括限制游客数量、加强环境保护措施、推动可持续旅游发展等,实现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 《城市交通拥堵缓解策略研究——以某市为例》该案例通过对某市的交通拥堵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缓解策略,包括建设轨道交通、优化交通信号灯、推广公共交通等,有效改善了城市交通状况。
6. 《医疗资源配置优化研究——以某地区为例》该案例通过对某地区的医疗资源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了优化配置的方案,包括建设综合医院、加强医疗人才培养、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等,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7. 《教育公平问题研究——以某省为例》该案例通过对某省的教育公平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包括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投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8. 《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研究——以某工业园区为例》该案例通过对某工业园区的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协调发展的模式,包括实施环境规划、推动清洁生产等,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9. 《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研究——以某小区为例》该案例通过对某小区的社区治理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以居民自治为核心的社区治理模式,包括建立居民委员会、开展社区活动等,提升了社区的居民满意度和社会和谐度。
清华案例分析大赛优秀作品
清华案例分析大赛优秀作品2022年8月20日,我院在清华大学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大赛中喜创佳绩,其中来自行政管理系2019级本科生杨丽琛团队获得大赛二等奖,行政管理系2020级本科生贾子涵团队获得大赛三等奖,刘春雨团队获得大赛优秀奖,来自行政管理系2021级研究生黄源源团队获得大赛优秀奖。
清华大学2022年中国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大赛决赛海报清华大学2022年中国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大赛决赛于8月20日云上举行,参赛团队以“中国之治”为主题,围绕我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六大领域的生动实践开展案例选题、实地调研及案例分析报告写作。
本次大赛共吸引了208所院校492支本科生队伍以及115所高校205支硕士生队伍报名,最终本硕组各有14支队伍进入决赛。
决赛阶段为本硕组团队分别颁发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优秀奖8项。
本次大赛中,我院行政管理专业2019级本科生杨丽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19级本科生章烨、信息资源管理专业2020级本科生梁洛铭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20级本科生周璇宇组成的“颐养天年队”,在我院衡霞教授的指导下,完成《提“智”增“量”到“智”取所需:智慧化养老服务何以实现供需对接?——以成都市武侯区为例》案例分析报告,在此过程中,我院多位老师为获奖团队悉心答疑解惑,为参赛作品的优化完善提出建议。
经过激烈的角逐,该团队在决赛汇报中荣获二等奖。
杨丽琛团队线上合影我院行政管理专业2020级本科生贾子涵、王谌诗棋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20级本科生牟芳娇、金珂安组成的“得田独厚”队伍,在我院张伟研究员和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姚树荣教授的指导下,完成《斑斓田园梦,深陷囹圄中:乡村农旅融合产业何以破除多主体冲突之困?——以成都福洪镇“我的田园”项目为例》案例分析报告,荣获三等奖。
贾子涵团队线上合影我院行政管理专业2020级本科生刘春雨、夏凡、冯城妮和李泽芳组成的“流畅队”,在我院李强彬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结构调整与功能适应:农村集体经济何以从“共建”到“共富”?——以成都市新津区张河果园子社区“共享农庄”为例》案例分析报告,荣获优秀奖。
2017公共政策分析案例分析
2017公共政策分析案例分析2017公共政策分析案例分析的题目是什么。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7公共政策分析案例分析,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2017公共政策分析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房地产“限购令”内容摘要:房地产作为国家的支柱性和先导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高速发展,但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相对不成熟,房地产投资过热、房价收入比过高、房价涨幅过快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不少城市出现了房价增长幅度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合、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不相协调的现象。
为此,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试图抑制房地产过快上涨,而“限购令”无疑是其中调控力度最强的政策,足以体现出中国政府打压房价,抑制房地产泡沫的决心。
笔者试图结合公共政策动态运行过程来分析这项政策出台的背景、原因以及效果,并就这项政策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案例回顾(一)“限购令”的出台:我国于2010年出台“限购令”,通过加大对购房者购房条件的限制来打击房地产行业的投机行为,控制房价过快增长。
2010年4月17日,“新国十条”出台,其中第3条明确指出要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要严格限制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
条例指出,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
地方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临时性措施,在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
“新国十条”出台后,各地根据其房地产现状陆续颁布“限购令”。
2010年4月30日,北京出台“国十条”实施细则,率先规定“每户家庭只能新购一套商品房”。
2010年9月29日国家多部门再次出台调控新措施,其后深圳、广州等多个城市陆续公布“限购令”。
随后有上海、广州、天津、南京、杭州等16个一二线城市推出限购政策。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导言食品安全是公共政策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议题,涉及广大民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
本文以中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为案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政策制定过程、政策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问题背景近年来,中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例如有毒有害食品、假冒伪劣食品等。
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引起广泛关注和社会不满。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然而问题依然存在,反复发生。
二、问题原因1.市场监管体制不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涉及多个部门,如卫生、农业、质检等,各部门之间分工不明确,缺乏协调和沟通。
市场监管体制不完善,导致监管缺位、责任不清,容易出现盲区和漏洞。
2.监管手段和技术手段不足:当前食品生产技术进步迅速,食品伪造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使得监管人员在检测和鉴别方面面临巨大挑战。
监管部门的技术手段滞后,无法满足实际监管需求,容易被企业绕过。
3.监管力量薄弱:监管力量薄弱是食品安全问题长期存在的一个根本原因。
食品安全监管涉及范围广泛,但实际从业人员不足,监管手段也相对简单。
这使得监管部门难以做到全面监控和有效管理。
三、政策制定过程1.政策目标确定:政府制定食品安全政策的首要任务是确保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政策目标是保证食品质量安全,惩处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的食品环境。
2.制定监管框架:政府通过立法和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框架。
包括明确监管部门职责、建立监管机构、完善法律法规、规范产业链等。
3.加强监督检查:政府加强对监管部门及相关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政策的实施。
同时,强化行业自律和企业责任,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四、政策效果评估1.政策成效显著:中国政府通过加大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通过改进监管机制和法规制度,加强执法力量,食品安全状况有所改善,人民群众的饮食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参考(共8个)
---------“桑枣经验”:最牛校长
强烈的避险意识严谨的治校作风执着的求实精神
如果你是一名政策执行者,你将如何推行该项政策的执行:(1)、提高公共政策主体的政策执行水平和执行能力;(2)、提高公共政策执行对象的政策认同感;(3)、有效利用公共政策执行的宝贵资源;(4)、创建良好的公共政策执行环境;(5)、规范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体系(6)、完善公共政策执行体制
-------政府拨付专款50万元,资助1 200名贫困大学生春节期间进酒楼打工。
------看似偶然:校车违规超载、逆行酿出惨剧,实属必然:面包车不是刷上黄漆就成校车
车辆运营规范(特权):请规范现有校车运营请给孩子们造一辆安全的校车车辆的提供上:请将校车计划上升到国家层面车辆的资金保证上:去年公车采购花费800亿,校车呢?一些政府大楼豪华程度让人瞠目结舌,校车呢
一个国家对孩子的态度,也是对这个国家未来的态度,更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正宁县幼儿园校车之殇,拷问着我们每个人、以及政府的良心
-----全国哀悼日一体现了国家的一种信念、一种立场、一种挚爱;二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三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四符合国际惯例的做法;-----艾滋病一政治性工具:二经济性工具:三社会性工具:
-------殡葬改革此政策坚决依靠群众,积极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破除旧的丧葬习俗,节俭办事,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正常实施,没达到政策精神。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案例一:“堵车”这个词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攀升,已经成为目前众人热议但也对之异常无奈的词汇。
2010年9月,北京出现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堵车现象,更令人震惊的是,这场规模庞大的堵车出现了内外夹击之势。
北京城内的交通拥堵在中秋节前后到达了一个顶峰,在京城外的京藏高速路,也形成了几千辆大货车滞留,成为高速堵车之最。
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让北京城的部分地区交通一度陷于瘫痪。
近两年堵车已经成为大城市的交通常态。
像北京,2010上半年北京市机动车平均每日净增1900辆,千人保有量超过230辆。
预计2015年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将达700万辆。
但是当机动车保有量达500万辆到600万辆之间时,不采取限行措施进行车辆管理,高峰时拥堵时间将超过5个半小时;即使采取限行措施,中度以上拥堵时间也将达3小时至4小时。
案例二:由于城市交通拥堵加剧,目前很多大城市的人,不论是有车族还是计划购车的人都已经开始计算“拥堵经济成本”了。
简单而言,“拥堵经济成本”这个新名词就是在各地居民的平均月均收入的基础上,将由于拥堵而损失在路上的时间换算成金钱。
首先,仅计算油耗问题,通常计算方式是把堵车时间所用的油耗转换成公里数。
据计算,堵车三分钟的油耗大约相当于正常工况开动1公里。
以中型车每百公里油耗10升计算,每三分钟因拥堵产生的油耗是0.1升。
以上调油价后的北京93号汽油每升6.92元来计算,每三分钟的拥堵成本是0.69元。
平均每月22个工作日堵车时间1小时,那么仅堵车油耗消费就高达303.6元。
其次是尾气的排放问题。
据统计,汽车在怠速情况下,CO(一氧化碳)的排放量是正常行驶时的两倍,HC(碳氢化合物)则是正常行驶的三倍。
另外,对于每天堵在路上的人来说,车辆因为超车并道引起的几百起追尾刮蹭等小事故带来的时间和经济损耗,将会波及所有涉及人员。
案例三:从摇号到限号,从限号到限行,从不断攀升的停车费到渐行渐近的拥堵费,办法想了很多,北京交通拥堵依然。
第七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获奖名单
第七届我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获奖名单近日,第七届我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圆满落下帷幕,通过激烈角逐,一批优秀的参赛作品脱颖而出,成为了本届比赛的获奖者。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针对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带领您一起了解这些获奖案例的亮点和特色。
我们来看看这次大赛的获奖名单。
作为一个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赛事,本次比赛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份参赛作品,涉及到政府管理、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
经过初赛、复赛和决赛的层层筛选,一等奖被授予了来自北京大学的《社区精细化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二等奖被授予了来自清华大学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下农户的土地使用行为研究》、三等奖被授予了来自复旦大学的《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与创新研究》等优秀作品。
这些获奖作品在不同领域展现了出色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为推动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分析一下这些获奖作品的亮点和特色。
可以看出这些作品在选题上十分独特和前瞻,涉及到社区管理、土地政策、公共文化服务等实际生活中备受关注的议题,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
这些作品在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上也表现出了深厚的功底和严谨的态度,运用了大量的实证分析、案例比较、问卷调查等方法,为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增添了有力的支撑。
这些作品还充分结合了实际的政策倡导和管理实践,对于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文章的结尾处,不妨简要回顾一下本次文章的重点内容。
通过对第七届我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获奖作品的全面评估和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作品所展现出来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其对于公共管理领域的积极影响。
相信在未来的研究和工作中,我们可以借鉴借鉴这些作品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共同推动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就我个人对这个主题的理解来说,对于公共管理领域来说,这种类型的比赛活动对于促进学术交流、激发科研热情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公共管理研究中,为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范文
新时期我国的耕地保护问题一、案例描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农产品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上升,来自国际市场的影响明显加大,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新的就业门路不多,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适应农民需求,其中,我国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在这个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国家里,耕地不仅关系到GDP勺增速,关系到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安定的问题,更是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生命线,“民以食为天,国以食而立。
”而耕地恰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正所谓“没天哪有地,没地哪有粮”。
当前,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原因如下:(一)城市化建设对“耕地”的侵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快时期。
据统计,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约3.8亿,城市化程度大约为30.4%。
据专家预测,我国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0%,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
这样不仅要建立大量新城市,而且现有的许多城市都要程度不同地扩大其规模。
按照每个城镇人口占地100平方米计算,增加5亿城市人口,约需要土地5万平方公里,即7500万亩。
首先,新城市的建立和老城市的扩大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而占用一部分耕地,是不可避免的。
但无论如何,城市化所带来的占用耕地的需要,竟产生了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对辩证的矛盾的统一体,与耕地保护两者之间毕是一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违法用地现象严重据《中国土地报》报道,陕、粤、赣、豫、皖、鲁、吉、川、湘、浙等个省,1992-1994年共清查出各类土地违法案件32万宗,违法用地面积达500 平方公里,浙、粤、桂3省区违法占用耕地达753300公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清华大学中国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大赛
选题范围、实地调研及案例分析报告具体要求
一、选题范围
本次案例分析大赛基于问题导向,各参赛团队要求围绕联合国发布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中国的落实方案进行选题,所选案例要与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有一定联系或者能够反映其中一个问题。
(一)消除贫困
在世界各地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
(二)消除饥饿
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和促进可持续农业。
(三)良好健康与福祉
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各年龄段人群的福祉。
(四)优质教育
确保包容、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
(五)性别平等
实现性别平等,为所有妇女、女童赋权。
(六)清洁饮水与卫生设施
人人享有清洁饮水及用水是我们所希望生活的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七)廉价和清洁能源
确保人人获得可负担、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
(八)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
促进持久、包容、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和生产性就业,确保人人有体面工作。
(九)工业、创新和基础设施
建设有风险抵御能力的基础设施、促进包容的可持续工业,并推动创新。
(十)缩小差距
减少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
(十一)可持续城市和社区
建设包容、安全、有风险抵御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及人类住区。
(十二)负责任的消费和生产
确保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模式。
(十三)气候行动
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十四)水下生物
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及海洋资源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十五)陆地生物
保护、恢复和促进可持续利用陆地生态系统、可持续森林管理、防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转土地退化现象、遏制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十六)和平、正义与强大机构
促进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和平和包容社会、为所有人提供诉诸司法的机会,在各层级建立有效、负责和包容的机构。
(十七)促进目标实现的伙伴关系
加强执行手段、重振可持续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选题示例(请勿选择示例做参赛题目):北京市禁放烟花爆竹政策执行问题研究、农民工讨薪问题研究——以浙江省玉环县“清薪办”为例、豫中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与前景---以太康县城关镇为例、云南省南涧县“美丽乡村”建设政策研究。
选题报告应限制在 1500 字以内,应包括阐明选题背景、研究意义、案例摘要、调研计划等内容。
二、实地调研
各个参赛团队可以利用暑假期间或平时节假日对所选主题进行调研,同时鼓励各参赛团队主动联系相关领域的校内外专家担任指导教师,具体指导相关选题的确定、调研方法的选择、实地调研的过程及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等。
各个参赛团队应做出周密计划进行实地调研,系统地收集相关问题的资料,详细了解案例相关事件的背景与发生经过,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深入剖析事件背后发生作用的各种因素,为案例分析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分析报告由案例正文与分析报告两部分组成,全文应在 10000 字以内:
1、案例正文,要求反映真实事件,突出研究问题,必须具备三个特点:
(1)真实性,即选取案例当中的事件、人物、时间等是真实发生和存在的。
(2)典型性,即选取的案例具有重要的影响和突出的现实意义。
(3)冲突性,即选取案例当中的主人公、各方利益群体存在决策困境和利益冲突。
2、分析报告,要求研究问题明确,能够运用相关理论或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有明确的分析框架;结构严谨,逻辑清晰,能够提出创新的、具有可行性的政策建议或解决方案。
各个参赛团队应保证提交的案例分析报告符合学术规范,没有抄袭或一稿多投
等现象,如果出现版权问题,则应承担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