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咨询案例遭遇校园暴力初中女孩恐惧上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心理咨询案例:遭遇校园暴力,初中女孩恐惧上学

世界各地每天总会发生一些校园欺凌的事件,经常听到校园学生暴力案件的报道,其中一些属于性质相当恶劣的案件。在日本,校园欺凌已经变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每年有许多学生自杀。校园欺凌不仅给“受伤者”造成伤害,还会对“欺凌者”和“旁观者”同样造成伤害。广州心理咨询为您分享一则青少年心理咨询案例:遭遇校园暴力,初中女孩恐惧上学,该怎么办?

林玮(化名),女,15岁,初二。父母反映孩子最近两周精神萎靡,神情一反常态,不愿意说话,闷闷不乐,且不愿意上学。

焦急的父母不断劝说,孩子却一步都不愿再踏进学校,甚至对父母大吼大叫。父母很无奈,只好求助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邱伊环老师的帮助。

据了解,因为个头大,有点男孩子气,桀骜不驯,林玮成为学校里的“大姐大”,经常欺负看不顺眼的同学,加上拉帮结派,几年下来手下也跟随了多个好姐妹儿。此次为替同班好姐妹出气,这个人高马大的初二女孩子在厕所里掌掴了隔壁班女生,并将这名女生的裤子扯了下来作为笑料。这事情让被欺负者的堂哥知晓,为了“教训”林玮,堂哥对她拳打脚踢一番,又扯掉她的外套,拿洗发水往她身上乱倒。

事后林玮放学回家,父母并未察觉到异常。几日之后听同学说起,才知晓此事。因女儿经常在学校打架,父母已经习惯了。母亲像往常一样把女儿训斥了一顿,希望女儿从此长教训。孩子当时情绪比较沮丧,不愿意听,嫌母亲烦,将母亲关在门外。父亲也就没有再提这件事情,更未深思这件事情对孩子的心理影响。

林玮父母关系不好,经常为小事儿吵架打架。对女儿的教育属于简单粗暴型,妈妈不是哭就是责备,爸爸则经常打她,嫌她太调皮。自幼儿园时,林玮开始经常打人,老师曾教育过,也找过家长,父母虽然呵斥教训了,但无太大的改善。多次之后,父母也很无奈,又无更好的改善方法,心中便有些放弃了,常常叹息“管不了”。

父母咨询目标:让孩子不再恐惧上学,正常回到学校上学。

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心理咨询师——邱伊环老师解析:

林玮虽曾是“校园欺凌”的施暴者,但同时也是这次事件的受害者。在校园欺凌事件中,欺凌者由于长期欺负别人,霸道称王的感觉令其内心得到极大满足,越发自我膨胀,对同学缺少同情心,而“旁观者”会因为帮不到受欺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甚至惶恐。被欺凌者的伤害更不可小觑,他们通常在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双重创伤,并且容易留下阴影难以平复。

现在林玮处于创伤应激反应期:内心产生恐惧、耻辱等情绪,自己感觉威信扫地、颜面尽失,难以面对以往跟着她的一班姐妹儿,所以不敢也不想回到学校。

1、心理咨询:支持性倾听

一个孩子突然不愿意去上学,在这之前必然经历了一些事情。

对于突发事件的冲击,虽然家长非常急切,希望孩子一见到咨询师就能敞开心扉,但我并没有马上探寻造成来访者目前心理状态的原因,而是默默地注视着她,静静地听着,听她说自己的家庭情况、成长史、学习情况、社交情况等等。来访者非常需要一个让她比较信任、能够接纳她、不对她有评判的人去听她的述说,包容她的无助、恐惧、羞愧、伤心、流泪,在长长的倾诉中她得到一些释放。

在第一次咨询中给予支持性倾听,给来访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倾诉环境,使她信任、有安全感、解除阻抗,这非常重要。

2、心理调整:恢复自我价值感

在接下来的访谈中,我了解到造成她目前心理状况的原因——从小到大父母总是打骂自己,不曾给予自己需要的关爱和肯定,好不容易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大姐大”,在同学面前有成就感、价值感,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现在却被一个男生那般侮辱,旁人一定都会觉得自己活该,看自己笑话。她说:“这个世界怎么这样,做人还有什么意思!”

被一个比自己强大暴力的男生这样羞辱,对于一个孤立无援的女孩子来说,不亚于一件灾难性的事件,其打击程度可想而知。而放大这种感受的是一些不良的认知:打赢才能解决问题——父母没有树立好的榜样,在耳濡目染中,孩子只学到暴力解决问题这一途径。

根据她与朋友的交往细节,在共同探讨中,她看到了:身边的朋友之所以愿意与她交往,是因为她愿意为她们付出,关心她们,有一些共同的话题,面对分歧和矛盾时她也做了一些理解和让步。在人际交往中她也会使用包容的态度及和平沟通协商的方式跟同学互动,而不单单靠逞强、打架。她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个人魅力和闪光点,而非只有武力让他人震慑、崇拜。这些是她自己及她的父母都不曾关注到的,而通过咨询师这面镜子,让她更加看清认识自己,改变她及其父母对她的看法,提升她的自我认同度,同时学会良好的人际交往模式。

我给她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让她回去试着联系自己最好的朋友,看看对方是怎样的反应。如果对方问及自己不想回答或不知道怎么回答的事情时,不用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可以不回复或回复“过两天再说吧”。经过尝试之后,她发现多数朋友还是很关心她的,希望早日见到她,根本没有取笑她的意图。她内心轻松了不少,对回学校也没有那么恐惧了。

3、心理疏导:化解内心积压的愤怒与无助

在林玮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及周围人对她的评价:“没有女孩样儿”、“假小子”。这影响了林玮的性别自我认同,导致她虽知自己是个女孩子,但又不屑做个“女孩儿”。“别人怕我,我就不会被欺负。我才不要做被人欺负就哭鼻子的乖乖女。”

在林玮的感觉和记忆中不曾被父母爱与关心,常被打,越哭被打得越惨;也常常被小朋友欺负,觉得很无助,后来就反击,发现打赢了就不会再被欺负,后来就一直用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

在咨询中我用“内在小孩”疗法引导林玮去关爱她内在的小孩,回到当时的情境,引导她将当时的委屈、愤怒在咨询室里表达出来。同时引导她去关爱那个小女孩,给予她理解与呵护。在咨询中她哭着与内心的那个小女孩对话,面对那个可怜无助弱小的小女孩,她感到很心疼很心酸,现在的她特能理解小女孩那时出手打人是多么无奈多么无助也是多么恐惧。她不再责备小女孩以这种粗暴的方式保护自己。

在意象中我引导她去安慰、拥抱小女孩,告诉小女孩“不用害怕,现在我已经长大了,我来保护你,你再也不用使用拳头了,我有更好的方法来保护我们。”她们就如何保护自己讨论了很多很多方法(有可行的也有不是那么靠谱的),但这种与内在对话的方式让林玮的内心变得温暖、有力量,不再那么孤独、混沌、无助;思维变得开阔,看到了更多的解决方法。

我让她回去后也多与内在小孩对话,遇到困扰、难受的事情没人能理解或帮助的时候就与内在的小孩对话,然后再做反应。经过几次的训练,林玮面对事情的时候变得平和了一些,不再像之前那般冲动、急躁。

4、家庭治疗:改善亲子关系

我也将咨询的部分情况反馈给父母,与他们探讨孩子身上好的方面,让父母学会欣赏孩子、肯定孩子,改善亲子关系。

母亲小学便辍学打工以支援困顿的家庭,对于婚姻经营、孩子教育无太多的意识和良好的方式,遇到矛盾冲突,不善于沟通、理解、包容,多抱怨、责骂。对于林玮,母亲更是一肚子苦水,抱怨孩子与她敌对,经常跟她对吵。父亲比较粗犷,不善于情感的表达,又被生活所累,因此对妻子和孩子也无法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关心,咨询的目标也是强烈希望孩子尽快上学,仿佛孩子一回到学校,事情就结束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