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说禅:红尘外的人生智慧_第四篇 境界禅——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虚空的境界
禅师开法会是一件很郑重的事情,往往只有那些真正悟道的大师才有资格开。

在法会上,人们能听到一些深刻的见解,能领悟到禅的真谛。

慧忠就是这样的禅师,因名气远扬,他的宣讲以深刻而启人开悟著名。

慧忠的法会经常引来达官显贵的参加,甚至唐朝皇帝也参加了。

一次,在皇帝的再三要求下,慧忠开了一次法会。

在法会中,慧忠说:“今天我们法会的主题是‘虚空’。

”这实在是个很好的题目,可以震醒那些偏执的人们。

其实,皇帝是没有开悟的俗物。

因为皇帝不能明白,禅家的真谛是要自己去修正的,而不是单凭讲解就能使人开悟的。

所以慧忠用了这个主题。

法会开始后,慧忠禅师只是静默。

安详地看着天上的白云,不时有鸟儿飞过,又轻盈地飞走了。

皇帝并不注意这些,只是提问题,向慧忠问了许多问题。

最后,皇帝终于发现,禅师根本没有看自己一眼。

皇帝非常的愤怒,大喝一声,揪住慧忠的衣服说,“无论怎样,我总是大唐的天子,你居然不看我一眼?该当何罪?”
慧忠不疾不徐地答道:“皇上可曾看到虚空?”
皇帝一愣,但心中的愤怒并没有平息下来,于是就说道:“看到了,又怎么样?”
慧忠仍然态度安详,仿佛世间的一切都在他那儿停止了。

连皇帝愤怒也在他的心中留不下什么痕迹。

他不疾不徐地问:“那么请问陛下,虚空可曾对你眨过眼?”
禅中智慧
虚空在禅家真意中是一种境界,在茫茫世间,如果将什么都装进人们的心中,那人们的心一定还不如一锅粥清澈。

人们就会背上沉重的负累,过着病魇魇的生活。

2.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阐阳慧忠做了国师,一方面使得禅道在世上盛行开来;另一方面有一些所谓的道士、“尊者”自告奋勇地说自己是一代奇人,想进宫替皇上宣法,讲解道理。

实际上,他们是慕着荣华富贵去的。

有一个太白山的道士就是这样的。

他宣称自己是一代奇人,能看山气,识地脉,可谓是阴阳卜卦无一不精。

于是皇上接见了他。

这天,天气很好,白云悠悠地在天上飘着,空气明净。

行过参拜之礼后,皇上就将目光转向了慧忠禅师,要让他来验证一下。

道士面对着他时,头颅高昂,捋须作态,似乎连朗朗白日、浩浩青天都没有放在眼中。

慧忠国师并不介意,世间的万物本不在他的心中。

他问道士:“请问山人,你能看山气,你自己住的太白山是雄山,还是雌山?”
道士愣了一下,支支吾吾了半晌也回答不出个所以然来。

慧忠又问:“你识地脉,你看脚下的地脉如何?”
道士心想这容易,就说:“待我掐指一算就明白了。

”慧忠知道,他算出来也不过是什么歌功献媚的话,就用拂尘在地上轻轻划了一横,问道:“这是什么字?”
“一”
“‘土’上划‘一’明明是个王,如何是‘一’?”
接着又问:“你精通算法,请问三七是多少?”
“二十一。

你也太小看人了!”
慧忠笑道:“三七和则为十,如何是二十一?”
道士愣在那里。

慧忠接着说:“我并不是戏弄你,而是要打破你的成见。

告诉你吧,你所学的只是外道,不能理会得人生的真谛。

你的最高境界也不过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有何用呢?我要告诉你真正的大道,‘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超越外物的执,解脱人生的烦恼,那才是真意!”
禅中智慧
“见山非山,见水非水”,是禅的至高境界。

它是一种超越感知的境界,不受任何羁绊,不困于一切外物。

3.万法皆空
天皇道悟跟随径山和尚参禅五年,始入禅门。

但是,他不知道自己的功德到了什么境界,也想知道更深的禅理,就各处云游,找禅师印证。

到了马祖道一处,经印证,得马祖认可,就以为悟道了。

马祖本就是开通的人,求轻松,也不计较。

后来,天皇道悟又到石头希迁处,以印证自己所修。

石头希迁是个严肃的人,就仔细考校他的功德。

石头希迁坐在蒲团上,安详地敲着木鱼,两眼入定般地看着道悟,像是看透了一切一样。

他还没开口开示,就问道:“如果超脱定慧,请问还有什么法?”石头希迁答道:“我这里本来就没有什么奴隶,根本谈不上什么超脱?”
道悟思考了很久,还是不明白石头希迁的意思,就说:“我还是不懂。


石头希迁又问道:“你懂得虚空吗?”
道悟想了想,说:“这一点,我早有心得。

”看到希迁正在笑,就停了下来。

石头希迁说:“想不到,你还是个得道之人呢?”
道悟一听,觉得话中有话,就怯怯地说:“不!不!我还没有得道。


“这个嘛,我一眼就看出来了。


道悟感到很是委屈,就说:“你没有证据怎么就轻视我呢?”
“你的身体就是证据。


道悟觉得这和尚有点不着边际,就不想再和他说,顺口接道:“就算你说对了吧,可是,我要拿什么去教导后人呢?”这时,只听石头希迁一声大喝:“请问,谁是我们的后人?”
禅中智慧
万法皆空是禅悟的境界。

这空就是随性自然,不可以,不执著,不强求。

万法平等,万法皆空,悟道者即是佛。

4.机锋
经过了少年时候的遍访明师,青年时候的四海行脚,雪峰义存终于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禅,什么是真正的真谛。

他终于有了佛心,心无挂碍,安详地看着人世中来来往往的人群,看着天上去而又来的鸟和常年不歇的云。

门下已经聚集了上千弟子。

有一个年轻弟子问雪峰义存:“请问师父,如何入禅门?”
“我宁愿粉身碎骨,也不愿蒙蔽任何人的眼睛。

”雪峰义存说。

一个觉得有些证悟的弟子这样问道:“师父,什么是古潭寒泉?”
雪峰义存说:“即使你瞠目而视,也看不到底。


“饮水的人怎么办?”弟子问。

雪峰义存说:“他不用嘴饮。


弟子往往惭愧而去。

他们都觉得老师的话机锋太利。

其实,义存禅师和其他的禅师互相印证时也是如此。

三义禅师问他修行的功德方法时说:“用网都网不起来的金辚,你该如何用饵,如何下丝?”
义存面无表情,冷冷地说道:“等你出了网,我再来告诉你。


三义禅师不禁心中有些恼怒,就说“想不到门下数千弟子的雪峰禅师连话头都不知道。


义存禅师并不见怪,只是安详地说:“噢。

真对不起!我做方丈的事务太忙了。


佛堂沉默了下来,只有敲打木鱼的声音在空阔的大殿上回荡着。

过了很久,三义禅师又问道:“你从德山宣鉴禅师处学到了什么?”
“空手来,空手去!”义存答。

雪峰的机锋就传扬了出去,很多人心中都想挫折一下他。

连他的弟子也有这种想法。

一天,他的一个弟子,就决定去当面问他。

这名弟子自觉智慧过人,功德独到,又生性勇猛。

这名弟子来到雪峰义存的面前,先拜了一下,就问道:“请问师父,假如箭露了锋芒,那时该怎么办?”
“才气凌人的射手不能中靶。

”义存禅师答道。

禅中智慧
机锋是禅门的一种警醒方式,它可以一语挑破人们心中的迷雾。

你悟到了机锋的真意就打开了成佛的大门。

很多人以为机锋就是要针对别人,要争胜,其实错了。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没有机锋才是真正的机锋。

5.一丝不挂
赵州从谂禅师悟道以后,就在众僧人的请求下做了观音院的住持。

除禅的一贯主张一样,他更加主张人要抛却妄念,心中明净澄澈,以至于生活在一个没有烦恼的世界中。

这一天,在观音院的佛堂上,赵州禅师就是这样说的:“世界、人生就好比明珠握在手里,黑的就显示成黑的,白的就显示成白的。

一切心无所碍。

我把一根草当做佛祖的丈六金身来使,把佛的丈六金身,当做一根草来用,也是心有佛性。

不要执著于求找菩提,菩提就是烦恼,烦恼就是菩提。


在佛堂里,赵州禅师的声音在响着,还有一丝余音从天际袅袅传来,似乎一切在这样的声音中都空明了起来。

这时,一个僧人间道:“师父说菩提就是烦恼,不知这菩提是哪一家的烦恼?”
“菩提和一切人的烦恼分不开,求了就是烦恼。


这僧人不解,就又问道:“怎样才能避免呢?”
赵州禅师知道这弟子的心中已经有了执著和妄念,迷误在语言的障碍中,就大声地问到:“为什么要避免?”是啊,没有烦恼就无需避免了。

没过多久,这个弟子又来到赵州禅师的面前。

这次他想求证自己的修行如何,就问赵州禅师:“如果能做到心中一丝都不挂,是否我就参悟了禅理呢?”
赵州禅师就问他:“不挂什么?”
“不挂一丝。

”他觉得,一丝不挂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了,说时脸上还有着一丝的笑意。

这时只听赵州禅师大笑着说道:“这不,又挂上了吗?”
在你想着“一丝不挂”的时候,烦恼丝已经悄悄地爬上了你的心头。

禅中智慧
所谓烦恼,指有情众生的身心发生烦、乱、恼、惑等妨碍觉悟的精神迷惑。

只有一丝不挂,放下即是轻松,放下就是解脱。

6.一切现成
在罗汉桂琛的开示下,法眼文益终于破除了心中的执著。

他的修行境界就更高了,但是他仍然愿意四处行脚,就去辞别罗汉桂琛。

罗汉桂琛知道他的心中再没有执著和烦恼,就高兴地送他出门。

在寺院门口,罗汉桂琛突然问道:“上座曾经说过‘三界唯心,万法为识’,请告诉我这块石头在心内,还是在心外?”他指着寺院门口的一块石头,眼睛热切地看着这仅做了几天的弟子。

法眼文益一听,就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外无法,当然是在心内了。


罗汉桂琛又缓缓地问道:“一个四处行脚的出家人,为什么要在心里头安放一块大石头呢?”
法眼文益一时语塞,僵立在寺院外的地上。

无法回答,于是,他便放下包裹,留在地藏院,再向罗汉桂琛禅师请教难题。

这一呆又是一个多月。

一个多月来,法眼文益每天向罗汉桂琛请教,但每次呈上心得,罗汉桂琛都会对他说道:“佛法不是这样的。


法眼文益终于再也找不到什么说法,理尽辞穷了。

他就跟着罗汉桂琛参禅打坐,默默地感受着佛堂的空明和宁静,听着木鱼的回音。

又一天,他又忍不住了,就问:“师父,你说什么是佛法呢?”
“若论佛法,一切现成。

”罗汉桂琛安详地回答道,说完继续自己的参悟。

一瞬间,法眼文益也听到了木鱼的回音和佛堂的空明和宁静。

禅中智慧
佛法一切现成,人们总是向外去找。

禅不是要求沉重的智慧,也不是求得庞大的智慧。

在禅的世界中,禅师要的是一种通透和空明,要的是一种放下和解脱。

7.足音
在世人的心中往往觉得禅师的生活无忧无虑,幸福自在;觉得禅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好像悟了禅就如同吃了仙丹灵药一样,能一下子提升生命的境界,过上美妙的生活。

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因为俗人的烦恼多是自找的。

他们庸俗、痛苦是因为在纷纷扰扰的世界中执著于外在的求索,竟至于忘了生命的本来意义。

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商人,他对禅有一种深深的崇拜,因为他在生活中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事情缠身,不能过上自在的生活。

有一天,他终于下定决心去寻找禅师,求得生活快乐无忧的秘诀。

他听说附近高山中住着一位著名的禅师,就上山拜访。

山景还算优美,野花满地,怪石偶现。

山上静寂,不时会有一丝风声从山谷口传来,除此之外只有自己的脚步声了。

他就听着自己
的足音,看着色彩十足的野花和山谷上空时不时飘来的浮云,找着禅师的住处。

他终于找到了禅师,向禅师说明了来意后,问道:“大师,我想参禅,如何才能入门呢?”
禅师就问:“你来的时候可听到自己的足音了?”
“听到了。


“那么,你就从这听到的足音进入禅门之径吧。

”禅师微笑着对他说。

禅中智慧
“空谷足音”正是一种禅家境界。

不自觉间扣响自然的声响,体会到生命的本常;同时,那样的空灵和悠远自有一番诗意在其中。

8.维摩居士何在
广慧和尚在真觉禅师门下修行了很长时间,但是总不见长进,心中苦恼异常。

同时,他也更加用功和参学经书。

一天,他正在僧房中读经书,读的正高兴处,正觉得大有收获,他的师父真觉禅师进来了。

看他这样高兴,师父就问他:“你在读什么经书?”
“《维摩经》。


“经书在这里,维摩居士在哪里呢?”
广慧和尚一下子就愣在那里了,刚才的高兴劲一瞬间就到九霄云外了,心中更加的烦恼。

自从那天后,真觉禅师的那句问话一直在他心头萦绕着,日夜不停。

他告别师父,到四海云游,但仍然不得安宁。

十几年后,他来到了首山省念禅师的寺院,为首山省念的禅风吸引,就在那里住下了。

但是,他仍然会时不时地想到老师的问话,神色黯然。

在一个晴朗的午后,他站在山上,看着天边的白云,又悠悠地想起来了。

突然,首山省念来到他身后问他;“眼前白云,眼中乌云,心中做何想?”
问话勾起来他心中的烦恼,他就说:“参学多年,竟然解不开师父多年前的一个谜团。

难道一生就空手来去吗?”
首山省念哈哈大笑:“拾取自家宝藏,何来谜团?”
广慧和尚只觉心头好像被闪电辟了一下一样,豁然开朗,多年的沉沉想法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

多年以后,真觉禅师要迁化了,广慧和尚去看他。

真觉禅师问:“经书在手,维摩居士何在?”
广慧和尚答道:“自家。

”二人欣然大笑。

禅中智慧
“拾取自家宝藏”正是禅家的要义,所以禅风千变万化,每个禅师都特色独具;所以禅不主张死读经书,不主张以别人的心悟当自己的功德。

9.禅宗三境界
禅师将参悟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是指苦苦寻求禅的本体而不得的情形。

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是指已经破除法执我执,似悟道而尚未悟道的情形。

第三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是指在瞬间得到永恒,无拘无束。

苏东坡有三首七绝可用来注明“参禅前”、“参禅时”与“参禅悟道后”的心得。

参禅前的境界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参禅时的心得是: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参禅悟道以后的心境则是: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宋代吉州青原惟信禅师说得更透彻,他说道:“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诸位,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几句话,与青原惟信禅师的三境界之说恰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独”字道尽了求索者的艰辛;“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对修行者的真实写照;“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没有经过前两个境界,就不能达到第三境界的返璞归真。

禅中智慧
禅是一个鲜活灵动的智慧世界,禅是一处亲近灵魂的所在之地。

凡夫俗子,不妨也体味一下参禅的三种境界。

10.一动一静
南京栖霞山的栖霞山寺,被誉为是六朝圣地。

栖霞山以石刻的千尊佛像工程为最大,在无人能攀上的最高山峰顶上,有一尊站立着的佛像,庄严生动,在峰下经过的人,无不举目上视。

某年,有一信徒参观栖霞山时,见到峰顶上的佛像,就问引导的卓成禅师道:“老禅师!那尊佛叫什么名字?”
卓成禅师回答道:“喔!那尊佛叫飞来佛!”老禅师的意思是说那个山峰很高,人没办法爬上去雕刻,这尊佛应该是从别处飞来的。

信徒听后,很好奇地又问道:“既然是飞来的,为什么又不飞去呢?”
卓成禅师道:“一动不如一静。


信徒再问道:“为什么要‘静’在这里呢?”
禅师回答道:“既来之,则安之。


人,在动的世间没有一刻的宁静,就是睡觉的时候,意识都会起来活动(做梦),静中的境界才是广大的、平等的;静中的生活才是安详的、富有的。

禅中智慧
“一动一静”,是美妙的禅宗境界,“既来之,则安之”则是生活的别样智慧。

11.大千世界一禅床
有一天,赵州城的赵王特地来拜访从谂禅师,这时从谂禅师正在床上休息,他躺着对赵王说道:“大王!虽然你专程来看我,但我实在无力下床接待你,请别见怪。


赵王非但不见怪,反而对从谂禅师更加尊重。

第二天赵王派遣一位将军送礼给他,从谂禅师却亲自到门外相迎。

弟子们不解,就问从谂禅师这是为什么。

从谂禅师解释道:“我的待客之道有上中下三等分别,上等人来时,我在床上用本来面目接待他;中等人来时,我下床到客堂里用礼貌接待他;下等人来时,我用世俗的应酬到前门去迎接他。


因为有赵州从谂禅师这个典故,后来的苏东坡去见佛印禅师时,事先写信给禅师,叫禅师像赵州迎接赵王那样,不必出来迎接。

苏东坡自以为了解禅的妙趣,佛印禅师应该以最上乘的礼来接他——不接而接。

可是到了去的那天,却看到佛印禅师跑出寺门迎接。

苏东坡以为终于抓住了取笑禅师的机会,就笑道:“你的道行没有赵州禅师洒脱,我叫你不要来接我,你却不免俗套跑了大老远的路
来迎接我。


苏东坡以为禅师这回必居下风无疑,而禅师却回答一首偈子说:
赵州当日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
怎似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

意思是说:赵州不起床接见赵王,那是因为赵州不谦虚,而不是境界高。

而我佛印出门来迎接你,你以为我真的起床了吗?大千世界都是我的禅床,虽然你看到我起床出来迎接你,事实上,我仍然躺在大千禅床上睡觉呢。

你苏东坡所知道的只是肉眼所见的有形的床,而我佛印的床可是虚空遍法界的大禅床啊!
禅中智慧
境由心生,物为我定。

禅是一种智慧,禅是一种人生态度,禅是一种哲学,禅其实什么都不是,也什么都是!禅其实就是一颗禅心。

12.剑道要诀
日本近代有两位一流的剑客,一位是宫本武藏,一位是柳生又寿郎,宫本是柳生的师父。

当年柳生拜宫本学艺时,就如何成为一流剑客,师徒间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师父,我努力学习的话,需要多少年才能成为一名剑师?”又寿郎问道。

“你的一生。

”武藏答道。

“我不能等那么久。

”又寿郎解释说,“只要你肯教我,我愿意下任何苦功去达到目的。

如果我当你的忠诚仆人,需时多久?”
“哦,那样也许要十年。

”武藏和缓地答道。

“家父年事渐高,我不久就得服侍他了。

”又寿郎不甘心地继续说道,“如果我更加刻苦地学习,需时多久?”
“嗯,也许三十年。

”武藏答道。

“这怎么说啊?”又寿郎问道,“你先说十年而现在又说三十年。

我不惜吃任何苦,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精通此艺!”
“嗯,”武藏说道,“那样的话,你得跟我七十年才行,像你这样急功近利的人多半是欲速不达。


“好吧,”又寿郎说道,他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留下来跟武藏学剑。

武藏给又寿郎的训练是:不但不许谈论剑术,连剑也不准他碰一下。

只要他做饭、洗碗、铺
床、打扫庭院和照顾花园,对于剑术只字不提。

三年的时光就这样过去了,又寿郎仍是做着这些苦役,每当他想起自己的前途,内心不免有些凄惶、茫然。

有一天,武藏悄悄从他背后蹑进,以木剑给了他重重的一击。

第二天,正当又寿郎忙着煮饭的时候,武藏再度出其不意地向他袭击。

自此以后,无论日夜,又寿郎都得随时随地预防突如其来的袭击。

一天二十四小时,他时时刻刻都品尝着遭受剑击的滋味。

他忽然悟出了其中的道理,渐入佳境,武藏也绽出了满意的笑容。

后来,又寿郎成了全日本最精湛的剑手。

禅中智慧
禅道在乎于无意之间的开悟。

13.禅师打书生
有一个书生住在寺中读书,自视甚高,常以禅机和赵州禅师论辩。

有一天秀才问禅师道:“佛陀慈悲,普度众生时总是顾顺人的心愿,不违众生所求。

不知是不是如此?”
赵州禅师回答说:“是的。


书生又说:“我很想要禅师您手中那根禅杖,不知是否可以如愿得到?”
赵州禅师拒绝说:“君子不夺人所好的道理,难道你不懂吗?”
书生机辩道:“我不是君子。


赵州禅师当头大喝说:“我也不是佛。


书生虽然无以为对,心里却不认输。

又一天,书生坐禅时看到赵州禅师从他身旁经过,但他看看禅师,并不理睬。

赵州禅师责问道:“青年人见到长者怎么不站起来行礼迎接!”
书生学着禅师的口气说道:“我坐着迎接你,就如同站起来迎接你。


赵州禅师听后,忽然上前打了秀才一个巴掌!
书生大怒,质问赵州禅师道:“你为什么打我?”
赵州禅师温和地说道:“我打你就如不打你。


禅中智慧
自以为聪明的人所有的只是小聪明。

14.事如春梦了无痕
自从六祖那首著名的偈子出现后,尘埃几乎成了心中迷误和心灵耽于外物的代名词。

很多禅师都以心无尘埃证悟心中的自性常在,证悟自己得了佛性真如。

尘埃同样时不时地会以另外一些形式出现。

只有真正的悟道禅师才能完全杜绝它。

这一天,百丈怀海陪着师父马祖道一在河边散步。

他们一边散步,一边观察着周围的环境,体悟自心的真常。

河边水草萋萋,河虽不宽,但那平静的水面衬着河边的树林就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这样的宁静,这样的安详,让师徒的讲话都停止了,他们沉醉在这样的自然中,体悟自己心中那份宁静。

突然,有一群野鸭子飞过,发出嘈杂凌乱的叫声。

马祖心中仍然是一片宁静,不为所扰。

但他想知道自己的弟子最近参悟的功德如何。

马祖就问百丈怀海:“是什么声音?”
怀海答道:“野鸭子的叫声。

”马祖心中一叹,也不说话。

怀海也不说话。

他们想找回刚才的宁静,就那样静静地走着。

过了好久,马祖又问百丈怀海:“刚才的声音那里去了?”
怀海答道:“飞过去了。


马祖就停下来,说道:“飞过去了,你怎么还记在心上?先祖师有言:事如春梦了无痕。

看来你的心中痕迹太重呀!”
怀海大惭。

禅中智慧
尘埃很小,经常是轻易地就被吹跑了,或者隐藏在深处。

但也正因为它小、轻,才更容易落在物体上,更容易为人们忽略,所以,禅作为一种求心灵解脱的哲学,最重去除心中的尘埃。

所以,马祖要说,对过去的事情要“事如春梦了无痕”。

15.自由自在
有一个和尚问衡州华光院范禅师:“牛头法融未见四祖时如何?”
禅师说:“自由自在。


和尚问:“见到四祖之后呢?”
禅师说:“自由自在。


在这里,范禅师回答两个“自由自在”,可谓旨意高妙。

前一个“自由自在”是指内心的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